|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医认为,活着的人体具有温热性和动性,这是阳气的特征,细胞的酶促反应、腺体的分泌、心脏的搏动、胃肠的蠕动、大脑的思维以及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心念等等都是阳气运动的结果。既然是运动,那么必然就会有一个轨迹,这个轨迹就是“一气周流”,就是气的五种运动状态:展放运动、上升运动;平稳运动;内收运动、潜降运动。其中的展放、上升运动是一种耗散运动,通过这两种运动来维持机体各系统的正常工作,但是,能量不能只消耗不补充,那不就成了负数?生命就不能可持续存在,所以,要有一个让机体蓄积能量、复命的运动方式,这就是气的内收、潜降运动,这样,能量的收支才能平衡。
如果“三腑壅滞”,障碍了气机内收、潜降的道路,阳气不能及时归根蓄养,日久必会导致机体能量的入不敷出,伤及根本,给健康带来一系列隐患。
阳气就是火车头,它的正常周流带动了有形精、血、津液的流转,五脏六腑的运转以及物质的代谢,于是清升浊降,生命处在一个有序、和谐的状态。
“气”不能正常周流无非两种原因:1 “气”的总量充足,但是因为各种障碍(寒邪、淤血;痰饮水湿、食积、虫积等等)导致道路不通,影响了“气”的流转; 2 “气”的总量不够。 “扶阳”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不能展放的我们帮它展放;不能上升的我们帮它上升,以此类推,目标就是恢复“气”的正常运动状态,那种把“扶阳”理解成就是大剂量用附子的观念是错误的,我们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促进“气”的展放运动是在“扶阳”,用除烦汤促进“气”的内收运动也是在“扶阳”,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看“扶阳”,就知道它不是一种偏见,而是中医的正脉。 |
上一篇:临证思考48:谈谈黄师“除烦汤”下一篇:临证思考46:顽固胃痛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