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药材为何不道地了——中药材市场现状观察与思考 ①
□本报记者 孟庆普 崔 芳□
道地中药材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甚至枯竭的境遇,假冒伪劣药材借机身价狂涨;国家不断出台中药材相关规范、标准,但生产、流通等环节有令不依。被视为国粹的中医药,因中药材面临的困境而让人忧心。
“别让劣质中药毁了中医!”近年来,很多有识之士发出这样的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对药材生产、流通环节进行专项整顿。但就在整顿过程中,记者采访发现,问题依然突出。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采收当柴烧。”这句古谚形象说明了中药材适时收获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科学生产之于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作用。
“药材好,药才好。”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副秘书长周洵说,“现在很多人说中医治病不灵,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中药材质量出了问题。”目前因多种因素导致的中药材品质下降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传承近两千年的道地药材就真的不道地了。
藏在金银花里的学问
药性因种、因地、因时而不同
盛夏的华北平原热浪袭人。汽车在乡村公路上行驶,两侧1米多高的灌木状金银花郁郁葱葱。这里是国内金银花最重要的产地之一 ——河北省巨鹿县。巨鹿县中药材产业办负责人张绍峰介绍,该县大面积种植金银花始于“非典”之后,以产量高、品质优而闻名。
巨鹿县王虎寨镇织房村金银花生产合作社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金银花易种好管,现在村里有一半农户家庭在栽种。金银花因初开时花呈白色,后转为黄色,花开季节黄白杂生而得名。“别小看了白花黄花,采摘可有讲究。”他说,最佳采摘时间是9时~12时,有雾、阴冷或露水重时都不适宜采摘。特别是花在青白色时品质最佳,药性最好;采摘完马上就要晾晒烘干,这样对药物成分的损伤最低,也容易保存。
我国金银花传统主产地为山东平邑、河南封丘。金银花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异绿原酸、芦丁等,其含量高低不仅取决于种子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的影响。
“药性因种、因地、因时而不同,处处有学问,是中药材种植的特点之一。”巨鹿县一位90多岁的老中药师手拿一把晒干的金银花说,由于药性好的价格也高,单看外表又难以辨别,所以业内一般按产地来划分中药材优劣,“如果平邑的金银花打满分的话,我们巨鹿的能打95分以上”。
取消 “道地”标注
是与时俱进还是一种错误
周洵说,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指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气候等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炮制讲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记者在巨鹿县采访时,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药典》规定金银花正品是忍冬的干燥花蕾,而忍冬是一种藤状植物。如果严格执行药典的规定,(巨鹿产)灌木状金银花不能算道地药材。”
但这种说法马上遭到另一位业内人士的反驳:“那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古代科技不发达,不知道金银花有效成分是什么。现在科学已经证明灌木状金银花有效成分不比藤状金银花差,《药典》应与时俱进,修改相应规定。”他同时举例,新版《药典》已取消道地药材和中药材产地标注,就是与时俱进的做法。
“你一提这事我就有意见。”这位刚说完,又一位业内人士反驳,“道地是中药材的灵魂,像四川的贝母(川贝)、昭通的天麻、陇西的当归,就是品质的象征。《药典》取消药材道地标注,我觉得是很大的错误。”
在记者的采访中,类似争论不绝于耳。周洵说,一些老中医在处方笺上,喜欢在药名前标有“川”、“云”、“广”等产地,显示自己对道地药材的信任。但现在随着业内对药材产地的争论,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
一种观点认为,中药材以及后续饮片质量均与药材产地密切相关,如地黄中的梓醇含量,河南武陟产的含量为0.81%,浙江仙居产的为0.001%,差距达800倍,如不严格标注产地,会让中药材市场鱼目混珠。再比如,市场上的天麻均打着云南昭通小草坝天麻品牌,而真正小草坝天麻所占比例不到10%。标识混乱造成产地模糊,为中药材市场买卖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不法行为带来空间。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古以来,中药材道地产区就是变化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中药材可人工培植,进而催生很多新产区。有的原道地药材产区因各种原因逐渐衰退而被新产区所替代。像定西的党参、巨鹿的金银花、新疆的枸杞以及阿坝的瓦布贝母等,虽然不是传统道地,但在业内很有名气。如果过于苛求产地标识,不利于中药材行业发展。
品种退化 滥用农药 缺乏计划
中药材种植“盲目”多多
产地从老中医处方上淡出的背后,是道地药材质量不断下降的事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君说,中药材生产包括栽培、管理、防病虫害等,各环节技术性都很强,哪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会影响中药材质量。
首当其冲的是品种退化问题。据周洵介绍,在中药材田间管理过程中,一些药农为追求高产,经常大剂量施用无机肥或植物生长剂,促使其生长速度加快,扰乱了其自有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使品种退化,药性降低。不少药农盲目照搬一般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用于药材,如对药材种子种苗搬用薄膜育秧技术,使其耐寒性从幼苗开始就减弱,生态环境的人为改变必然影响药材质量。
农药残留和化学污染是另一个“公害”问题。陈君近年来曾多次到中药材产地调研,“结果令人担忧”是她的感受。近期对西南某省的一次考察令其印象深刻:“散户种植田,药农每四五天要全部打一遍农药,每次都是四五种农药混合搭配着打。农残有多严重,可想而知!”
令陈君困惑的是,作为对中药质量进行规范、管理的《药典》,对中药材农药残留量有规定的品种虽然逐年增加,但对目前药农实际应用的农药却没有涉及。
盲目种植也是当前中药材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周洵说,药材种植分散于千家万户,由于没有固定的组织去协调生产计划,药农只能凭借某一品种某一时候在市场所表现出来的价格,去判断是否种植,种植多少。这样,往往出现中药材周期性过剩或短缺的波动,进而引起价格波动,所谓“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而价格波动反过来又影响药农种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以金银花为例,巨鹿县王虎寨镇织房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近几年金银花的价格出现几次反复,去年在产地的收购价达到每千克120元,今年价格一下降到每千克80元。由于价格偏低,采摘人力成本上升,不少农户今年只能眼看着熟透的金银花烂在地里,“明年种的人肯定少了”。
一些中药厂无奈兴建GAP基地
全面规范化还遥不可及
鉴于农户分散种植中药材存在管理不当、农药残留等方面的问题,不少业内专家呼吁,用GAP(良好农业规范)标准规范其栽培种植。GAP是世界公认的农作物栽培标准,用GAP规范道地药材培植,使其植物特性、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均符合国际标准,是确保道地药材质量并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
在陈君看来,在管理、物种保障和栽培等多方面,GAP确实有优势。“GAP要求有生产记录,还要定期检查。”作为该领域专家,陈君曾多次应政府部门邀请参与GAP基地的评估、检查,“如果我们查一种每年都要收获的植物药,一般会查3年的收获记录,包括环境、水土、物种、病虫害防治等生产过程、管理记录等。从理论上讲,这些内容在GAP基地都是可追溯的。”
我国推行中药材GAP标准始于2000年。据报道,截至2011年,全国共认证51个品种、59家企业,以及66处中药材生产基地。陈君说,这些GAP基地多为大药厂兴建,小的几百亩,大的上万亩,主要用于保证其拳头产品的药材质量。
GAP标准能否真正解决中药材种植环节出现的诸多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算了一笔账:GAP是自愿申请而非强制施行,目前只认证了50多个品种,而中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品种约有360种,按目前速度,完成这项工作至少还需60年。
来源:健康报 |
上一篇:不利于中医发展的现状亟待改观下一篇:归真堂董事称IPO计划已无法律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