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903|回复: 6

张景岳阴阳思想探析

[复制链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发表于 2012-2-12 16: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1]],自《黄帝内经》以来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无不对其进行发挥充实,尤以明代医家张景岳对中医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完备所做的贡献为大。
作为医易大家,张景岳不仅对医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且易学造诣深厚,同时还熟知宋明理学思想,其阴阳学说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试做探析如下。
1 一分为二,互为其根
张景岳认为宇宙间普遍存在着两个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即阴阳。他在《类经·阴阳类》中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断,认为宇宙的形成是由太极之一气,一分为二,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乃构成万事万物的根本,他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也。”[2]同时,张景岳认为“一分为二”乃万物化生的根本之理,他说:“万生于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交感之妙,化生之机,万物之数,皆从此出矣。.
   张景岳这种“一分为二”的思想显然受了理学家解易思想的影响。周敦颐在《太极图说》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4]邵雍也说:“太极既分,两仪立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5]234
“一分为二”具有深刻的辨证内涵:阴阳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这是阴阳互根思想的理论基石。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即提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概念,把阴阳的对立与互根统一于太极之中。邵雍在《观物外篇》里也对阴阳互根思想做了深刻的阐述:“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偶。”[5]267受此影响,张景岳在论阴阳关系时也着重强调“阴阳互根”,明确指出:“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3]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结合,万象乃生……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而阴阳之气,本同一体。”[6]
     张景岳将阴阳互根的思想充分应用于医学理论中,表现为以阴阳互根论统摄人体水火以及精气等关系,如:论“水火同原”,张景岳说:“道产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何以见之?如水为阴,火为阳,象分冰炭。何谓同原?盖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则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此水火之气,果可呼吸相离乎?其在人身,是即元阴元阳。”[7]说明人身之水火即元阴元阳是不可相离的。
论“精气互生”,张景岳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8],“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9]。精气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但在生命活动中,精与气是时刻不能分离的整体:气为阳,阳必生于阴;精为阴,阴必生于阳。
张景岳在“阴阳互根”理论的基础上,对阴阳精气不足的治疗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8],又说: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10]。这种“阴阳相济”的治法,对后世论治阴阳虚损诸病,影响很大。
2 崇生重阳,提出“阳非有余
   虽云“阴阳互根”,但从《易传》到理学家都以阳为主导,阴为从属。阳贵阴贱,扶阳抑阴,可以说是易学的主导思想。《周易·系辞传》即明确提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程颐说:“阴阳尊卑之义,男女长少之序,天地之大经也”[11]。朱熹也说:“乾坤阴阳,以位相对而言,固只一般。然以分言,乾尊坤卑,阳尊阴卑,不可并也”[12]。传统文化中“阳尊阴卑”的思想意识在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明代医易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金元以来,时医多执补阴之说,专用寒凉、攻伐阳气之弊流行。张景岳为救其偏,一反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而创“阳非有余”之论。在《大宝论》中,他主要从形气、寒热及水火之辨三个方面来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2.1 形气之辨   
从形气上看, 张景岳认为:“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非阴多于阳乎?”[13]798在张景岳看来,人体五脏六腑气化之所以变化无穷无不由于阳气的作用,及其死后,则身冷如冰,知觉尽失,形存而气则去,这种阳脱在前而阴存于后的状况说明了阳气的不足。
2.2 寒热之辨
从寒热上看,张景岳认为:“寒热者,热为阳,寒为阴;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是热能生物,而过热者惟病;寒无生意,而过寒则伐尽。然则热无伤而寒可畏,此寒热阴阳之辨也,非寒强于热乎?”[13]798春生夏长,显示着阳热的生化万物;秋收冬藏,象征着阴寒的缺乏生意,这种现象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
2.3 水火之辨
从水火上看, 张景岳认为:“水火者,水为阴,火为阳也。造化之权,全在水火”[13]798。虽然造化之权在于水火,但水亦由天一之阳而生,他说:“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阳也,无一则止于六耳。故水之生物者,赖此一也;水之化气者,亦赖此一也”[13]799。这说明了水之所以生物、化气,惟赖水中之阳气。

3 尊水重阴,亦倡“阴常不足”
传统文化虽以“阳尊阴卑”为主,但亦素有尊水重阴的传统,如《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管子·水地篇》亦曰:“水者,何也?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这种尊水重阴的传统观点在张景岳的医学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张景岳虽重视阳气, 但亦不忽视真阴。他在“阴阳互根”思想的指导下,认为阴阳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真阴论》说:“凡万物之生死,本由阳气;顾今人之病阴虚者,十之八九,又何谓哉?不知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盖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
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但从“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这一句可以看出张景岳虽重视阳气,尤立足阴精,其对真阴的阐述及阴虚证的治疗之法事实上是他学术思想中的主要核心之一。在《真阴论》中,张景岳从五个方面对真阴作了阐发:
3.1真阴之象
精、形为真阴之象。在《真阴论》中,张景岳引用《灵枢·本神篇》“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以及《素问·三部九候论》“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之意,认为阴虚即精虚,精虚则气无所依附,气无所附则生化之机息,而人之外在形肉由内在阴精所生,故观察人之外在“形质之坏与不坏”,即可确定人之内在“真阴之伤与不伤”[15]。
3.2真阴之脏
肾与命门为真阴之脏。张景岳说:“所谓真阴之脏者,凡五脏五液,各有所生,是五脏本皆属阴也;然经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液皆归乎精,而五精皆统于肾,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真阴之腑。”[14]800张景岳将肾作为人身真阴之脏,而统于命门,将真阴与命门联系在一起,强调命门为人身之太极,命门兼具水火,为性命之本。
3.3真阴之用
命门水火之功为真阴之用。张景岳说:“所谓真阴之用者,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14]800张景岳认为人身形体之强壮、营卫之和调以及脏腑功能之运转均归于命门真阴之用。
3.4真阴之病
不足亏损为真阴之病。张景岳说:“所谓真阴之病者,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他认为“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叠出”[14]801,而见阳盛于标之证,此非阳盛而是命门之水亏,病在阴中之水;“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14]801,而见阴寒偏胜之证,亦非阴盛而是命门之火衰,病在阴中之火。正如王冰所说:“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无火无水,皆在命门,统称为阴虚之病[15]。
3.5真阴之治
补肾命为真阴之治。张景岳说:“所谓真阴之治者,凡乱有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当求本。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阴之谓也。”[14]801五脏为人体之本,肾为五脏之本,命门为肾之本,阴精为命门之本。因此凡阴阳诸病变,当从并具水火之命门入手。
4.小结
张景岳的阴阳思想以阴阳互根为核心,他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论断,认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阳之气,本同一体”,阐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张景岳从医学角度将崇生重阳与尊水重阴的两种哲学思想统一起来[16],一反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创“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说,认为肾主水而水中有火、命门真阴涵摄真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宗明. 奇迹、问题与反思[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54.
[2] 张景岳. 张景岳医学全书·阴阳类[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6.
[3] 张景岳. 张景岳医学全书·类经附翼·医易义[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77.
[4] 周敦颐. 周敦颐集·太极图说[M]. 北京:中华书局,1990,3.
[5]邵雍.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6] 张景岳. 张景岳医学全书·类经图翼·阴阳体象[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3.
[7] 张景岳. 张景岳医学全书·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77~878.
[8] 张景岳. 张景岳医学全书·景岳全书·补略[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75.
[9] 张景岳. 张景岳医学全书·类经·摄生类[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1
[10] 张景岳. 张景岳医学全书·景岳全书·传忠录·阳不足再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06.
[11] 程颐. 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坤卦[M]. 北京:中华书局,1981,755.
[12] 朱熹. 朱子语类·卷六十八[M].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52.




上一篇:王清任学术思想探源
下一篇:推荐 武简侯老先生 经方随证应用法  一书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6: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介宾(1563—1640)的《医易义》,全文7000多字,不仅是一篇论述医学与易学相互关系的力作,而且是一篇医学哲学的代表作。因为《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和代表,《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源头和代表,《医易义》通过两者关系的论述,建构了中国医学哲学体系,张介宾首次提出“医易”的名称,与现代“医学哲学”的名称意义相当。如果说《黄帝内经》是第一次运用易学哲学建立中医理论体系,那么《医易义》可以说是第二次运用易学哲学整合并发展了中医理论体系。
实际上张介宾对医易的认识有一个重要的转变。作为一名修养深厚的儒医,他不仅对儒家经典尤其是《周易》有透辟的领悟,而且对理学各派各家如周敦颐、二程、邵雍、张载、朱熹、王阳明、王廷相的学术思想有精深的了解。他早期曾怀疑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说法,“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1〕240直到40岁以后,才茅塞稍开,渐渐悟道,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看法。“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

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1]240《周易》重在讲天道,《内经》重在讲人道,天道涵盖人道,人道体现天道。所以张介宾提出了“医易同原”、“医易相通”两大命题。
本文对张介宾《医易义》思想作一分析。
一、“医易同原”原在哪里?
《医易义》明确提出的“医易同原”、“医易相通”两个命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张介宾说:“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1]240可见同原是从客观变化角度说的,相通是从理论角度上说的。从《医易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同原是从太极本原层面说的,相通是从阴阳(包括两仪四象五行八卦)道理层面说的。
张介宾认为:医与易都起源于“一”,因为天人万物都起源于“一”。《内经》有“太虚”概念,《周易》有“太极”概念,张介宾说:“所谓一者,易有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象数未行理已具,万物所生之化原,故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前。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为造物之初,因虚以化气,因气以造形,而为先天一气之祖也。医而明此,乃知生生化化,皆有所原,则凡吾身于未有之初,便可因之以知其肇基于父母,而预占其禀受之象矣。”[1]241“太虚”就是“无极”,“太极”和“太虚”是什么关系呢?张介宾用“太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作了解释,前一句说明“无极”在“太极”之前,后一句说明“无极”就是“太极”。可见前后并不一致。结合其他篇章的论述,仍然能看出前后不一。如:“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邵子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工夫。由是观之,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太极动静而阴阳分。故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2] 这里首先将“太极”看成是天地万物之本原,可后面又将“太虚”看成是先于“太极”的本原,“太极”则是由“太虚”生化的。这种观点无疑受到先贤的影响。将“太虚”等同于“太极”,明显受到张载“太虚即气”的影响。而“太极本无极”的观点明显受到朱熹“无极而太极”的影响。
那么“太极”究竟是什么?张介宾的观点也不一致。他既依据朱熹的说法将“太极”说成就是“理”,即精神性的本体:“夫太极者,理而已矣。朱子曰:象数未形理已具。”[2]又依据张载的说法将“太极”说成就是“气”,是阴阳二气未分的统一体,即物质性的本体:“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 [2]其实张介宾是主张理气合一、以气为主的:“先儒曰:天下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故理不可以离气,气不可以外理,理在气亦在,气行理亦行。”〔2〕最终归结为“气”:“浑然太极之理,无乎不在。所以万物之气皆天地……天地之气即万物。”[2]“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3]7 对于这些不一致,学术界大多认为是自相矛盾。有人认为这是“宇宙生成论与宇宙本体论的矛盾”。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这是先贤关于宇宙本原的一个伟大的“悖论”。“太极”和“无极”谁为第一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儒家和道家的分歧,朱熹、张介宾将两者合一其实是企图将儒家和道家融为一体;“理”和“气”谁为第一的问题反映了理学派和气学派的分歧,朱熹、张介宾将两者合一其实是企图将理学和气学融为一体。虽然这种企图最终没有成功,最终朱熹偏于“理”,张介宾偏于“气”,但宇宙的本原、医易的本原可能不是一个单纯的“理”或“气”所能说明的,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无极”或“太极”所能概括的。我们应该深入的思考朱熹、张介宾的“悖论”,或许解开这个“悖论”之日,就是解开宇宙本原、生命本原——医易本原之时。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6: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医易相通”通在哪里?
张介宾从天道人理层面提出“医易相通”的观点,医易相通就“通”在阴阳之理上。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都离不开阴阳变化之理。《周易·系辞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4]293,《素问》也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5]62,张介宾认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1]240认为《周易》与《内经》的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对阴阳法则的精妙阐发。
其实“易”字就是日和月的合体字(魏伯阳:“日月为易”),《易》的精髓就是阴阳(庄子:“易以道阴阳”)。《周易》是中国阴阳哲学的集大成者。张介宾正是在阴阳这个根本问题上看出了医和易的交接点。“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赅医易,理只阴阳。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偶一奇。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于一与二也。故曰天地形也,其交也以乾坤;乾坤不用,其交也以坎离;坎离之道,曰阴曰阳而尽之。”[1]247
张介宾认为:《周易》是论天地万物之理的,人作为天地万物之一种,当然也符合易理。“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己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反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 [1]247“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1]248“《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1]248
这里张介宾把医易关系看成是内外、体用关系。言天地之理为外易,言身心之理为内易。所以易为体,医为用,体用不二,医易相通。
张介宾曾写过一首诗:“一气先天名太极,太极生生是为易。易中造化分阴阳,分出阴阳运不息。”[6]77这首诗名《保天吟》,顾名思义是讲保养天道真气的,可实际上讲天是为了讲人,所以这首诗是讲从太极本原上养护人的生命,使之生生不息的。可见天和人、易和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
张介宾的观点是符合易理与医理的。《周易·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也,有人道也,有地道也,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4]341“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4]288“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4]291《周易·说卦传》:易“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4]347说明“易”是论“道”的,易之道就是天地人(三才、三极)的总体规律,天地人三者是统一的,因而表现的特征和规律也是统一的。《黄帝内经》亦有天人合一、三才合一的大量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5]1186《素问·三部九候论》将脉搏的部位与所侯之气分为三部九候,分别与天地人相配,上部、中部、下部分别分出天地人而与人体内脏一一对应。张介宾称之为“天人一理”,“人生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1]241所谓“二五”就是阴阳五行。
阴阳哲学强调阴阳的变化生成:《周易·系辞传》说“生生之谓易。”[4]295“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314张介宾说:“然易道无穷,而万生于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交感之妙,化生之机,万物之数,皆从此出矣。”[1]241人体生命也是如此,人身“因虚以化气,因气以造形,而为先天一气之祖……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其生化的过程,是二二相分的过程,这就是天地万物生化之理。在这个理的层面,易和医是相通的。《医易义》中详细介绍了阴阳变化规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及六十四卦的生成变化过程。在其他篇章中,张介宾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将这一变化同天地人体结合起来。如“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故为之父母。”[3]20认为气的变化、万物的变化虽然变化形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是由阴阳二气所产生。“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可见天地之升降者,谓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谓之精气。天人一理,此其为最也。”[3]23说明天地和人一样都需要通过阴阳升降交感互动,方能够交泰和谐。“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现。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構父母之精,两精相抟,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3]78认为天地万物与人都是阴阳二气交合之后而产生精神。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6: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以易理解说医理
《医易义》不仅论述了医易在天人之理上的相通,而且通过十四个“以……言之”的句式(以爻象言之、以藏象言之、以形体言之、以生育言之、以精神言之、以动静言之、以升降言之、以神机言之、以屈伸言之、以变化言之、以常变言之、以鬼神言之、以死生言之、以疾病言之),以易理来解说医理。十四个“言之”一气呵成,最后以“合而言之”作了总结。由此说明《周易》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影响到了中医学的脏腑理论、经络理论、阴阳气血理论、病理病机理论、诊断治疗理论、方剂本草理论等等各个方面。今仅从生理、病理两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1.生理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的生理学说。张介宾以卦象解说形体、藏象:“以形体言之,则乾为首,阳尊居上也;坤为腹,阴广容物也;坎为耳,阳聪于内也;离为目,阳明在外也;兑为口,拆开于上也;巽为股,两垂而下也;艮为手,阳居于前也;震为足,刚动在下也。”[1]242从形状和功能两方面分析了人的形体。又从部位上分析人体脏腑,坤卦为脏,乾卦为腑。坤卦六阴爻,“自初六至上六为阴为脏,初六次命门,六二次肾,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 [1]243;乾卦六阳爻,“初九至上九为阳为腑,初九当膀胱,九二当大肠,九三当小肠,九四当胆,九五当胃,上九当三焦。”[1]276将六脏六腑分出六个位次,依据乾坤二卦从下至上的位次排列,坤卦六爻六脏依次为:命门、肾、肝、脾、心、肺,乾卦六爻六腑依次为:膀胱、大肠、小肠、胆、胃、三焦。这种位次主要不是实体位次,而是功能位次。脏腑中三焦、包络、命门最有争议,如“三焦”有形无形、部位何在,一直是争讼不决的问题,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中以三才论述三焦,认为三焦确实存在,三焦象三才,如同际上极下分三部。
张介宾以伏羲六十四卦圆图解说人体,乾卦居南、坤卦居北,象征上首下腹;离卦居东、坎卦居西,象征左右耳目。“太极独运乎其中,象心为一身之主也。”象征心为一身的主宰,这是主张心为太极说。张介宾还主张“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 [7]。张介宾以坎卦()解说“命门”和“肾”:“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一以统两,两以包一,是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8]形象地说明了肾与命门的性质、功能及其两者的关系,命门主生殖,肾亦主生殖,命门不离乎肾。命门为肾之主。命门的位置当与胞宫、精室有关。强调了“命门”太极的作用,命门是“消长之枢纽,左主升而右主降,前主阴而后主阳,故水象外暗而内明,坎卦内奇而外偶。”[8]命门是元气之根,化生之源,水火之宅,十二脏之源。“盖命门为北辰之枢,司阴阳之柄。”[6]60。易学认为心为离卦,是阳中含阴;肾为坎卦,是阴中含阳。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张介宾还用卦象解说人的生命活动规律。《黄帝内经》有“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至”之说,众人解释不一,张介宾认为“天癸”包含有阴阳,为先天之精,“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阳,阳所以言气。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阴。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9]92天癸是阳气化为阴水。至于为何男子以八为周期、女子以七为周期?张介宾解释:“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9]91 “八为少阴之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者,阳中有阴也。”[9]93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阴阳二气和合的产物,阴与阳是不可分离的,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阳须阴配,阴须阳配。男子本为阳体须合以阴数,故配以八;女子本为阴体须合以阳数,故配以七。当然《内经》的男女周期数还是以生命活动的实际周期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在《医易义》中,张介宾以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圆图的阴阳消息过程解说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演变过程。以八为周期,人的八个生命阶段,从复卦开始,就内卦而言为震、离、兑、乾、巽、坎、艮、坤,分别为人的一八至八八阶段,而以每两个八卦(即十六卦)为准,则依次为阴中少阳、阳中太阳、阳中少阴、阴中太阴,分别配以二八、四八、六八、八八。就生育而言,八卦为父母六子,“欲知子强弱,则震巽进而前,艮兑退而止。”八卦蕴涵胎孕交感之道。就精神而言,五脏五神实配五方河图之数。就动静而言,人体阴阳升降、形气消息、昼夜兴寝,均是动静的体现。就升降而言,人体阴阳随时间而升降,“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就神机而言,寂然不动者,神也;感而遂通者,机也。蕴之一心者,神也;散之万殊者,机也。就屈伸而言,壮往则衰来,正往则邪来;微者甚之基,盛者衰之渐。就变化而言,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阳始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

2.病理
《黄帝内经》将人的病理变化看成是阴阳的消长变化,认为人体阻阳二气的偏盛偏衰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张介宾在《医易义》中以卦象说明了疾病的情况:“泰为上下之交通,否是乾坤之隔绝,既济为心肾相谐,未济为阴阳各别;大过、小过,人则阴寒渐深,而出为癥痞之象;中孚、颐卦,中如土藏不足,而颐为膨胀之形;剥、复,如隔阳、脱阳;夬、姤,如隔阴、脱阴;观是阳衰之渐,遁藏阴长之因。”[1]246认为疾病的各种情况均可以阴阳来涵盖。“欲赅医易,理只阴阳。……总不出于一与二也。故曰天地形也,其交也以乾坤;乾坤不用,其交也以坎离。”[1]247以卦象分析了病证的临床表现。疾病的证候,传统中医有八纲之说,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以阴阳为总纲,张介宾进一步指出:“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而蔽之,曰阴阳而已。”[6]18
《黄帝内经》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张介宾进一步用卦象加以解释,如“离火临乾,非头即脏;若逢兑卦,口肺相连;交坎互相利害,入东木火防炎;坤艮虽然喜暖,太过亦恐枯干;坎为木母,震巽相便,若逢土位,反克最嫌;金水本为同气,失常燥湿相干;坤艮居中,怕逢东旺,若当乾兑,稍见安然。”[1]246说明脏腑之间的生克乘侮、亢承制化的原理。
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不同,张介宾提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的论点,认为“易有万象,而欲以一字统之者,曰阳而已矣;生死事大,而欲以一字蔽之者,亦曰阳而已矣。”[1]247而人之阳气常常亏虚、衰弱(阳衰、阳虚),所以需要温补。显然张介宾属于温补学派,然而与朱丹溪一味强调补阴不同,张介宾则注意阴阳的兼补,注意阴阳的调谐,刚柔和济。如制左归丸和右归丸,左归丸治真阴之不足,右归丸治真阳之不足。用药时注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可以说是对《周易》阴阳调和思想的活用。
此外《医易义》从常变、鬼神、死生等方面对人体的病理病机作了说明。就常变而言,人心未动,常之体;物欲一生,变之用。“由是以推,则属阴属阳者,禀受之常也;或寒或热者,病生之变也。素大素小者,脉赋之常也;忽浮忽沉者,脉应之变也。恒劳恒逸者,居处之常也;乍荣乍辱者,盛衰之变也。瘦肥无改者,体貌之常也;声色顿异者,形容之变也。”[1]245常者是易知的,变者却难识。“以寒治热得其常,热因热用为何物?痛随利减得其常,塞因塞用为何物?检方疗病得其常,圆底方盖为何物?见病治病得其常,不治之治为何物?” [1]245由此说明为医者一定要知常达变。
就鬼神而言,阳之灵曰神,阴之灵曰鬼。鬼神往来,都只是气。表现在人身上,则仁义礼智,君子之神;奸盗诈伪,小人之鬼。诊之脉色,则绵长和缓,脉之神也;细急休囚,脉之鬼也。清苍明净,色之神也;浅嫩灰颓,色之鬼也。多阳多善者,神强而鬼灭;多阴多恶者,气戾而鬼生。
就死生而言,人受天地之气以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阳候多语,阴证无声;无声者死,多语者生。魂强者多寤,魄强者多眠,多眠者少吉,多寤者易安。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6: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对学医者的要求
张介宾引用孙思邈的说法“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确提出了学习中医必须学习《周易》的要求:“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为阐明这一观点,张介宾进一步论证:“易天地之易诚难,未敢曰斡旋造化;易身心之易还易,岂不可变理阴阳?故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1]248说明人们改变天地自然规律是很困难的,但要改变人身的阴阳变化却是容易的。如果以易学的变化规律参照医学,那么《易》中的所有爻象、卦象、物象、意象也都在讲医学道理,医学也蕴涵着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如果以医学所揭示的生理、病理变化之道审视易学,那么人的一身也充分体现了易学,易学也蕴涵医学治病救人的道理。易与医是一种体用不分、互动互补的关系。
“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此生。”[1]248无论是学习易学还是学习医学,都应该两者兼通,缺一不可。学医不学易和学易不学医,都是片面的、不足的。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见闻短浅,思路狭窄,不能从自然宇宙大道上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任何具体问题,由于不能在身体上有所体证,因而对天地大道的把握也必定不够深刻全面。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故可以易危为安,易乱为治,易亡为存,易祸为福。致心于玄境,致身于寿域,气数可以挽回,天地可以反复,固无往而非医,亦无往而非易。易之与医,宁有二哉?”[1]248易学揭示的是“天地之道”,是世界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医学揭示的是“身心之道”,是人体生命特殊的本质和规律。易理普遍规律对医理特殊规律具有指导、统领作用,而医理特殊规律对易理普遍规律具有深化、阐释作用。天道和人道本来就不是截然分开的,心身本来是合一的,并不是两个东西。所以要把握天人的规律,医易必须“兼而有之”,必须兼而学之。
张介宾的这一段话,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强调了学习医学应该还要学习哲学,哲学与医学,是一个医生成长的必要条件。因为“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10]要参透生生之道,要参透生命之理,“惟有穷理尽性,格物致知,以求圣人之心斯可也”[10],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医生。由于张介宾兼通医易,所以不仅远远超过只懂医不懂易的医生,而且还超过了只懂易不懂医的儒生。正如他的朋友叶秉敬所说:“世之能注易者,不出于程朱,能注内经者,不出于秦越人、王太仆。景岳一人,却并程朱秦王之四人合为一人,而直接羲黄之脉于千古之上,恐非程朱秦王所能驾也。”[11]
张介宾对医易的论述以及个人成长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学习中医、领悟中医、发展中医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介宾. 类经附翼·医易义. 汉城:大星文化社,1982﹒
2 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上. 汉城:大星文化社,1982.
3张介宾.类经·摄生类.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4朱熹﹒周易本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7 张介宾. 类经附翼·真阴论. 汉城:大星文化社,1982,276.
8张介宾. 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 汉城:大星文化社,1982,271.
9张介宾.类经·脏象类.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0张介宾.类经图翼序. 汉城:大星文化社,1982,1.
11 叶秉敬.类经·叶氏序.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6.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4923

积分

365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923
发表于 2012-2-12 21: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张介宾认为,而是张介宾说。他说的不是他一个人的思想,他只是在重新阐述中国固有文化中共同的思想。

易学不是哲学,而是宇宙生命学。哲学属于思辨,而易学是直接描述事实。哲学将人与宇宙对立,阐述人与宇宙的抽象关系。易学将人与宇宙合一,通过宇宙在人体的投射来描述人与宇宙共有的真实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895

积分

25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龙蟠橘井

Rank: 5Rank: 5

积分
1895
发表于 2012-2-12 23: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4:36 , Processed in 0.16630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