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方柴苓汤合方治疗高热水泻案 王长巽 马某,男,15岁,初诊日期2024.4.2 主诉:发热、腹泻3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腹泻,如水样,伴随高热,最高达39℃,曾于区医院及社区门诊,输液治疗,效果不佳,一天10余次,口干不欲饮,口干口苦,乏力。 既往史:既往体健。 体征:形体偏瘦,面部萎黄,精神不振,体温38℃,舌红,苔厚腻,脉滑数。 处方: 柴胡40 黄芩10 半夏20 党参15 大枣20 甘草10 茯苓30 猪苓30 桂枝10 泽泻40 炒白术30 连翘30 5剂,水煎服,频服。 2024.4.4 二诊。 主诉:上述症状减轻,大便如水样,1天3余次。偶有头痛,晕。舌略红,苔厚腻。 处方: 黄芩15 黄连5 党参15 生姜30 干姜6 甘草10 大枣20 猪苓30 茯苓60 泽泻40 桂枝12 白术20 苍术30 车前30 葛根30 5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4.4.9 患者已基本痊愈,无明显不适, 按语: 柴苓汤是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宋代以来医家多用于治疗外感热病过程中,邪在半表半里,伴有腹泻、小便不利的病症。本案患者发热,口干口苦,泄泻10余次,证属柴苓汤证。本方为和解半表半里之方, 由小柴胡汤和五苓散合方而成, 其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疏解表里之邪; 五苓散则渗利中焦湿邪,故对邪在半表半里且兼有里湿症候者尤为适宜。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金匮要略》曰: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干噫食臭者,胃虚而不杀谷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土弱不能胜水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成氏认为胃主津液,大汗出后,津液缺失导致胃气空虚,胃气虚则不能消化水谷,浊气上逆则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胃气虚则阳气无根,阳不能化水,水气停于胁下,腹中肠鸣。用泻心汤消痞止逆,大剂量生姜和胃温脾止利。 1. 柴苓汤方证提要:往来寒热、口渴、腹泻、小便不利者 2. 生姜泻心汤的方证是:腹泻,胃中堵闷胀满,不欲饮食,嗳气带有食臭味,腹中肠鸣有水声(腹中雷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