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964|回复: 31

[方证] 冯世纶等:胡希恕先生辩方证方法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22-1-4 11: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4 14:17 编辑

冯世纶等:胡希恕先生辩方证方法


        近来看了肖相如、张文选、冯世纶诸位先生的文章,发现经方方证派大家临证诊断的套路基本相似,正如肖相如先生所说,易断者方证相应,难断者再辨证施治(各家具体方法或不同)。下面用材料分析一下胡希恕先生一系。

**************

     冯世纶:“第一次跟随胡希恕先生抄方,见其一上午诊治30人许,他诊完后常叮嘱:“此患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这个病人用五苓散……”因熟悉了用经络脏腑辨证,感到胡老治病奇特,贸然问之:“老师,您怎么不辨证啊?”已显疲惫的胡老微微一笑:“慢慢给您讲吧!”听胡老星期天讲授经方知识,才启开认识方证之门,渐渐意识到中医还存在经方医学体系。”

**************************

      马家驹、陈建国、陶有强:辨方证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金钥匙


     方证是经方的主要内容之一,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以八纲为基础理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渐渐发展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这即《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国内外皆知经方神效,其魅力所在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而效如桴鼓。

  跟随经方家冯世纶教授学习经方的临床运用后,深刻体会到临床辨方证的重要性,中医门诊常可见到各种各样的病情,有些患者来了就说自己遍访名医,属于疑难杂症,观其病历则不乏名家手笔。那我们对于这么多的疑难杂症患者该如何去治疗?很可能其中有些疑难病例也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如何才能够治疗中取得疗效,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呢?这就需要掌握中医临床的金钥匙——辨方证,不管其如何疑难,通过四诊合参,细心辨方证,剥去“疑难杂病”的外衣,最终会落实到六经八纲上面,进而辨出方证,则处方用药豁然开朗。因此,临床需要掌握辨方证论治这把金钥匙。

  笔者临床曾见一例患者,老年男性,诉既往丝虫病病史,近30年来,每年都于8月份左右发热恶寒,服用西药均可控制,今年再次发作,服西药无效。刻诊,发热恶寒,无汗,身酸困乏力,无口干口苦,纳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麻黄加术汤证,给予麻黄18克,桂枝12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苍术12克。3剂,水煎服。并嘱患者服药汗出后电话告知。

  患者对处方将信将疑,问生石膏可以清热,处方中是否要加入生石膏?告知中医经方讲究辨方证,生石膏用于阳明里热,这里的发热是表热,是因为表证未解所致的发热,是麻黄加术汤方证,故不需要加入生石膏。

  3日后电话随访得知,其病汗出后已愈,患者甚为感谢。初诊之时,说实话,笔者对丝虫病知之甚少,无病可辨,但抓住中医辨方证这把金钥匙,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应手而愈,充分说明了辨方证这把金钥匙的临床重要性,所以中医临床需要辨方证。

  麻黄加术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0条:“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冯世纶在《金匮要略传真》中解读到:“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而对于本方的方解,冯世纶于《解读张仲景医学》中写到:“本方由麻黄汤加术而成,白术(苍术同)苦温,主风寒湿痹,且有止汗作用。麻黄汤虽为强有力的发汗药,但加入白术,则湿从下走,从尿出,因此原有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减弱,而增加了利湿除痹作用。”本案发烧反复发作,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夹湿,辨方证为麻黄加术汤方证,因方证对应,故很快治愈。  

    已故的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说,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还曾言道,疗效的有无就在于方证的是否准确。的确,辨方证的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疗效的有无多寡,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去读经典、做临床,踏踏实实地在临床中去体悟辨方证的重要性。


*********************************************


     胡氏学生众多,冯世纶一系影响较大。从冯先生所出的部分书看,其传授学生的具体辨证施治的方法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辩证法,对于此法,胡氏本人的说明原话如下:

     “六经八纲的辨证顺序:关于六经和八纲,已述如上,兹顺便谈一下有关辨证的顺序问题。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是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因六经亦来自八纲),但辨证宜从六经始(因其有实形)。《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分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以明确阴阳为证的实质。至此则六经八纲俱无隐情了,是自然而然的辨证顺序也。”

     但从本文开头冯世纶先生描述胡先生临证是很快的,给他的感觉是“老师,您怎么不辨证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基本可以判断,胡先生临证运用方证相应应该是达到了条件反射的地步,或进入叶橘泉先生所说的“直觉诊断”的境界。胡先生具体临证的思维方式,大概正如肖相如先生所说,易断者方证相应,难断者再辨证施治(六经八纲辩证法)。只不过胡先生水平高经验足,一般门诊很少遇到“难断者”而已,所以会给冯先生“不辨证”的感觉。

     胡先生自己是如何训练出来的不得而知,但从他的文章来看,可能还有更重要学习方证的方法。因为他还说过:“因为中医辨证不只是要辨六经八纲而已,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辨出方药的适应证。……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将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也就是说,一句话:必须精熟具体方证!这个修习可能更关键。精熟具体方证一般就两法:背经典条文,原始而粗暴但最简单有效;二是背精炼归纳的方证(即“细玩”的结果《经方手册》之类)。

     冯氏一系强调六经八纲辩证法,而没有特别强调必须精熟具体方证这一点是比较奇怪的。反而是肖相如先生大张旗鼓提倡的先背经典条文的这类粗暴方法,可能更容易自然地培养出长于方证相应直觉诊断的医家。


     这是我近来阅读此类文章的一些想法,提供给各位参考,抛砖引玉。

     附录:

     张文选:此将胡希恕先生对我们影响最大,也是我们感悟最深的学术见解略述如下。

     1.《伤寒论》来源于《汤液经法》而与《黄帝内经》无关(《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这就提示我们,临床上不能用《内经》与现行《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运用经方,而要以《伤寒论》自身的理论指导经方的运用。例如,运用五苓散,如以《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此方为利水之方,用于气化不利的水肿。而以《伤寒论》的理论用此方,其用方指征是,太阳病,表之阳证;根据第71727374条,以口渴、小便不利为辨方证的着眼点;其效应是多用暖水,汗出则愈,而不是水肿消退。

     2.《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仲景发展者,是在表证与里证之间增加了半表半里证,又分辨阴、阳,从而形成了辨表阳证(太阳病)、表阴证(少阴病),里阳证(阳明病)、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伤寒论》有独特的辨证体系,这就是,在辨明六经八纲基础上,再辨方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经方传真绪论》)

     3.“ 六经与经络脏腑无关。这就说明,《伤寒论》只辨六经八纲与方证,而不用脏腑辨证。它是一种高度概括(只辨症状、体征)的辨治体系,运用时不辨病(如伤寒、温病、杂病之某一种病),不辨病因(如风、寒、暑、湿、燥、火、瘟疫戾气),不辨脏腑(无经证、腑证与由经传腑之说),而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舌)先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再辨病性病情(阳、阴、寒、热、虚、实),进而辨方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经方传真绪论》)

     4.《伤寒论》不用五行理论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经方传真绪论》)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有很多的推论,会导致医者不重视而用五行理论推导演绎,如青为肝,黑为肾等。而《伤寒论》只抓疾病客观反映的症状辨六经八纲与方证。这就大大减少了医者的主观臆测。

     5.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条文解释与经方的运用有很多独特的见解。特别是《经方传真》每一方中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下的,全是胡先生的用方心法,如桂枝芍药知母汤按云:慢性关节炎下肢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并以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又以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

     再如泻心汤按云: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心气不定即心悸烦、精神不安之谓,以是则失眠惊狂、癫痫以及出现其他神经症等,亦有用本方的机会。高血压现本方证明显者,亦多有之,须注意。

     这些可贵的经验对我们临床学用经方有重要的启示。










上一篇:张文选:跟刘渡舟学用经方
下一篇:黄仕沛:不可理喻之经方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4 12: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六经辨证”治好“寄生虫病”这样的案例拿出来否定“辨病”的重要性,容易误导不熟悉医学的普通人,极不合适。

  疟疾、结核、梅毒、绦虫(脑囊虫)这类有明确病因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都是西医药直接对抗杀菌手术取虫有特效而中医辨证论治效果差强人意的病种。

  现代疾病类型多样、谱系繁杂,要取得良好的诊治效果,既需要整体辨证,也离不开精确辨病。
  说句不客气的话,胡老笼统而高效的八纲六经方证想要通吃,还差得很远!

  下面的论述和案例摘自《赵洪钧医学真传》,供参考:

临床决策依次大致有以下8种类型:
1.病因诊断主导型:准确的病因诊断且有特效疗法。
2.病位诊断主导型:准确的病位诊断因而治疗的针对性很强。
3.病理诊断主导型:准确的病理诊断决定相应疗法。
4.器官功能状态和全身反应状态诊断主导型:确认西医的“证”,因而使用相应的疗法。
5.中西医辨证结合主导型:确认西医证的同时再辨属于中医何证,并中西结合地治疗。
6.辨证与辨病结合型:中西医结合诊断确定相应疗法。
7.辨证施治主导型:中医辨证确定以中医药为主的疗法。
8.紧急对症或对证治疗型:一般是急则治标。
当然,也有两型或两型以上并存的。以下依次列举案说法。

============

[病因诊断主导型]案例:
  能够确切地诊断病因,而且能够迅速去除病因,显然是最理想的情况。以下略举数案。

  案1:老支书年轻时的病
  本村的老支书今年(2010年)81岁。他没有文化,却是一个很认真、勤劳、很有见地的人,更是种地的好手。然而,他不很相信中医。问他为什么,他说:当年没有人比我更相信中医了。年轻时我患病连续服中药3年治不好,改用西药15天就彻底治愈。你说我该怎么看这个问题!
  原来,他从十三四岁就是种地的好手,此后一年到头在地里忙。不料,十八九岁时他得了“黑热病”。注意!说他所患是黑热病,不是就诊之初就知道是此病。相反,他就医的前3年,不知道是什么病。中医是先后按伤寒、痞证、血证、臌证或痨瘵治的。
  这里先点出后来的西医诊断是方便大家找书籍参考。此病还可以在《传染病学》《实用内科学》等教科书中查到——网上搜索更容易,但在华北被基本消灭有半个多世纪了。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朋友,最好读一遍有关教科书叙述的该病。我这里只讲几句要点:这是一种寄生虫传染病,病原体为利库曼原虫,传染媒介是一种白蛉,农民最容易被感染。我国长江以北地区,都曾经流行。主要临床表现是: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肿大、顽固的鼻衄等,还可以发生其他出血、贫血、肝肿大、门脉高压腹水等。当然,患者必然长期食少、消瘦、乏力等。
  老支书患此病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他治病3年多——从新中国成立前治到新中国成立后。1948年他首次就医,找的是当时威县最有名的中医王某,而且此后没有找过其他中西医。注意!这位老支书还是很客观的。
  他说:服中药也有效。我第一次进城(指从白伏村到威县城内县医院)看病,走八里路(注意!那时很少见自行车,不很严重的病人大多步行就诊)要歇三气儿。这样3天一趟(每次3付药),到第5趟就一气儿走到县医院了。可惜,就这样我几乎一天不间断地服药3年,病还是不见大好。吃不下去,肚子难受,很瘦,有时发烧,左肋下有一大块(即脾肿大),特别是常常鼻子出血不止,眼看没有希望了。
  结果到了1951年,还是那位名中医王某给他介绍了两种西药——用一种即可。这两种西药是:斯锑康(即葡萄糖酸锑钠,至今还是见于《中国药典》的一线药物)和紫锑新(发音如此,锑字应该是对的,没有找到确切药名)。这两种锑制剂的商品名,是老支书亲口告诉我的,可见他对自己的病和治疗经过刻骨铭心——60年之前的外国西药名,他记忆犹新。那时这两种药需去上海买——德国进口的。他通过亲友从上海邮购了20支注射剂。一个疗程共20天,注射15天之后,一切症状消失。此后再无反复。
  按: 这位老支书长我15岁,我却依稀记得他那时的病象,因为我不到6岁就开始上小学,而本村的小学几乎和他家对门。我记得他那时很黑、很瘦,但肚子比较大,也记得村民说他经常鼻衄不止,快不行了。不久,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好了。所以,他治病的具体经过是后来多次有意或无意地和他闲聊中知道的。
  锑剂治黑热病的神效,不是他的夸张:99%的病人用斯锑康会在2周左右症状消失,2年复发率低于10%。为什么?因为这种锑制剂是利库曼原虫的专业杀手——特效病因疗法。中医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病因,于是多数情况下,服中药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症状。
  又,我从医之后常听人议论当年那位姓王的威县名中医。可惜,他解放初死于肺结核。认识他的老同行都说他好学——常常正在吐血却手不释卷。他自然千方百计自己治自己的肺结核,但终于没有等到异烟肼、链霉素等来到中国。发现老支书所患是黑热病,显然是他不断努力学习西医的结果。一个病治了3年,终于择善而从,足见他勇于接受新知识,因而是明智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楼主| 发表于 2022-1-4 12: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9 23:44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4 12:31
  
  把“六经辨证”治好“寄生虫病”这样的案例拿出来否定“辨病”的重要性,容易误导不熟悉医学的普 ...

我真不理解你是怎么读书的,

人家那个病例只不过是想说明方证的重要性,胡氏辩证法好使,人家什么时候否定“辩病”重要性啦?

先把你的有色眼镜摘下来好吗?不累吗?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楼主| 发表于 2022-1-4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4 14:26 编辑

补充张文选先生对胡希恕先生学术的认识。
胡先生是旧时代过来的人,又在旧政府中任过职,通英文,自己的学术思想又是如此出格,见识过大时代运动的风风雨雨,他一生低调不出书不发文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唯有以疗效立身且证明自己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020

积分

366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20
发表于 2022-1-4 23:06:29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希恕是中西医结合的,中医是经方八纲加方证,同时他也很清楚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所以他疗效在与他同时代医家中应该是非常好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5 10: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4 12:38
我真不理解你是怎么读书的,

人家那个病例只不过是想说明方证的重要性,胡氏辩证法好使,人家什么时候否 ...

  文中不是有这样一段吗:
  3日后电话随访得知,其病汗出后已愈,患者甚为感谢。初诊之时,说实话,笔者对丝虫病知之甚少,无病可辨,但抓住中医辨方证这把金钥匙,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应手而愈,充分说明了辨方证这把金钥匙的临床重要性,所以中医临床需要辨方证。

  个人理解其意思是说:
  在无病可辨的情况下,只要抓住中医辨方证这把金钥匙就能治好寄生虫病,而且是“应手而愈”,所以“辨方证这把金钥匙的临床重要性”是首位的,而辨病是可有可无的,没辨病不也“应手而愈”了嘛。
  
====
这是您在另一篇帖子中说的一段话:
http://www.hhjfsl.com/bbs/forum. ... 0&fromuid=47147
  八纲辨证是辨识病性,不是病机,这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差别。
  病机是指  因为A因而导致B果  之类
  基本的名词概念要先弄清,否则会导致思维混乱  也没法交流
  中日方证派,不是不会辩病机,而是觉得没什么用,靠不住,如果真要解释所谓“病机”,如果可能,他们更倾向于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来解释病理。

  以此展开了说,我觉得汤先生看起来非常推崇古中医学、方证医学,但实质上思维方式已经完全西化,走上了一条{废弃中医思维、病机理法,唯用方证经验、方剂中药}的〈废医存药〉之路。
  原因很简单:您认为中医思维/病机理法是靠不住的,只有现代科技/西医研究才能阐明中医药治愈疾病的原理,解释不了的那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循证医学}来证明其客观正确性。而在传统中医学中,只有{方证辨证/经验用药}这一部分是符合现代{循证医学}原则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楼主| 发表于 2022-1-5 10: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5 11:07 编辑

那个病还要辩吗?病人来了就明说了,人家不是要求医生治疗这个丝虫病(这个丝虫病大概已经早治好了,跟现在这个发热恶寒的症状有没有关系并不确定),而是要控制发热恶寒的症状。

我跟你的差别在于,你认为那样的才是中医,我觉得这样的也是,可能还更好,仅此而已。

你这类人最大的问题在于,认为中医的“理法”只能是这样的,不能是别样的。我的专长是搞医学史,我知道中医学的理法从来都不是“某样”而一成不变的。

还有一个我不断提起,却很少有人敢议论的事实:全世界的传统医学都能治病,它们的理论是不同的!很多还没有理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1-5 10: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5 10:02
  文中不是有这样一段吗:

  个人理解其意思是说:

一种思维要靠得住,标准是全球一致的,并无中西之别,就是有逻辑、可证伪,而又暂时未被证伪。很遗憾,以五行理论为核心的大部分中医理论是不可证伪的(就是永远自说自话,“上帝必然存在”,没得商量),所以是靠不住的。实际上在真正的临床中医群体中五行理论早已被边缘化了,他们的“心法”都跟五行无关。只是因为牵涉到民族感情,还有那个什么一看就特自卑的“文化自信”,这事就不再是单纯的真伪问题,而成了信仰问题、道德问题、政治问题了。中医要继承和发展,首先必须搁置信仰和感情,实事求是,知非即舍,这确实挺反人性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6 10: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22-1-5 10:30
一种思维要靠得住,标准是全球一致的,并无中西之别,就是有逻辑、可证伪,而又暂时未被证伪。很遗憾,以 ...

  别拿五行说事了,五行只是一个工具,秦汉时期才被中医吸收进来匹配五脏及用来分类事物和属性用的。
  中医核心的思维是“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观)、变易思维(运动观)、中和思维(平衡观)、顺势思维(自然观)、意象思维(取象比类)、直觉思维(以人本的主体观)”等。

  医学是以人为本的,医学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人的健康、幸福、长寿。无论古老的中医还是现代的西医,都认识到“生物、心理、社会”才是医学的完整模式。
  医学不是冷冰冰的科技,也不是硬邦邦的逻辑,就算现代西医学也不会将文化信仰和人文关怀完全剥离,更何况在悠久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孕育出来的中医学。

  中医的文化和哲学属性,及其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养生保健、临床诊疗、医术研究上,起着根本性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为养生规划、治疗策略、研究方向提供富有智慧的方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1-6 10: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6 10:15
  别拿五行说事了,五行只是一个工具,秦汉时期才被中医吸收进来匹配五脏及用来分类事物和属性用的。
...

“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观)、变易思维(运动观)、中和思维(平衡观)、顺势思维(自然观)、意象思维(取象比类)、直觉思维(以人本的主体观)”

这些说起来更羞愧,你以为人家没有吗?我们几千年都是个雏形,人家呢?生物节律人家比你研究得细,历法也是人家的优秀,现代物理学更能把握变易的本质和变量,辩证法比中庸思想、平衡观更上一层楼,意象和直觉是被人家主动限制的思维。真的没什么可以独领风骚的了,平起平坐的都没有,现在连老庄、佛法,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睁眼看看世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1-6 11: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心身医学、缓和医疗、具身认知等等,你可以说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我们已经在山顶等候多时了”,但人家是在把这些东西细化、去伪存真、扩展运用,踏踏实实地做事,而我们为何不能?到底缺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51

积分

151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1
QQ
发表于 2022-1-6 16:48:47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辩论这些,不如实实在在学习,多掌握一个方证,多救一个患者,才是菩萨心肠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7 12: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22-1-6 10:43
“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观)、变易思维(运动观)、中和思维(平衡观)、顺势思维(自然观)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西方的研究你了如指掌,中医人的研究、国内的情况你了解多少,只有外国人在研究医学哲学、医学文化?

  即使少数西方顶尖学者的学术研究有超越国内的情况,也缺乏应用这些先进思想理论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基础,这个方面也恰是生长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之上并随着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国人的优势所在。
  看得到别人的发展与成就是好事,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丧失了文化自信则是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7 1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xuxiang0521 发表于 2022-1-6 16:48
去辩论这些,不如实实在在学习,多掌握一个方证,多救一个患者,才是菩萨心肠 ...

  真正的菩萨心肠不是“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而是“但愿世间人无恙,宁可架上药生尘。”

  要接近这样的理想,要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没有生态医学的思想,及摄养防治的体系,是难以推动的。

  人民日报发文:病人越治越多,国人养生预防意识淡薄
  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7 15: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22-1-6 10:43
“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观)、变易思维(运动观)、中和思维(平衡观)、顺势思维(自然观) ...
意象和直觉是被人家主动限制的思维。

  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正是中医思维方式的核心,是中国人的文化特质,是西方人{重逻辑}爱问{世界是什么}中国人{重感受}爱问{世界怎么样}的意识根源,是中国文化卓然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独到优势。

  有学者研究认为《黄帝内经》是基于[五行学说}构建起来的,我不这样看,我觉得{经络理论/藏象理论/阴阳理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三因制宜}的生态医学思想{象思维}的思维方式,才是内经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价值。
  因为一部书或者一卷书,通常都会把提纲挈领的内容写在最前面,正如《伤寒论》将“六经之为病,六病欲解时”放在最前面一样。而《黄帝内经·素问》前四篇都没有提到五行,前八篇中只有〈阴阳印象大论〉中提到一次,且并未论述{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理论},仅言五气各自太过所导致的阴阳失衡。

  中医运用象思维方法,结合粗略的解剖知识,建立了藏象理论,对人体脏腑的形态、性质、功能等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探究。
  而经络理论的形成,不完全是外观外证的客观实践经验,也包含内观内证的直觉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楼主| 发表于 2022-1-7 19: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观的还有这多种经脉体系?出土脉学看看有几种?消失的有多少种?藏医的、西方古代的、玛雅的、印度的、多少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51

积分

151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1
QQ
发表于 2022-1-7 19: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7 12:38
  真正的菩萨心肠不是“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而是“但愿世间人无恙,宁可架上药生尘。”
  要接 ...

中医的现状就是治未病的上医越来越多,治已病的下医越来越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1-8 10: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22-1-8 10:49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7 12:2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西方的研究你了如指掌,中医人的研究、国内的情况你了解多少,只有外国人 ...

原来你对自己支持的东西根本不熟悉啊,藏象、天人合一、三因制宜……无不落实到四时五行六气,五行是藏象的基础,五脏是为了凑五行,六腑是为了凑六气。你如果对这门学问够真诚,应该去钻研一下五行、六气的起源,它们全与天文观察有关,五来自四(祭祀也同样使用这个体系),四来自日地系统,六来自月地系统,幸好五和六没有公约数,否则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简陋的藏象系统。简单之极的东西,被捧得这么高,这就是“文化自信”下极度的自卑造成的,人们宁可神化它也不愿意承认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8 11: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xuxiang0521 发表于 2022-1-7 19:24
中医的现状就是治未病的上医越来越多,治已病的下医越来越少。

  现在“以健康(预防康复)为中心”取代“以治疗为中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健康从业人员迅速增加,相对来看,临床治病的中医占比自然就变小了。

  不只是中医,西医也越来越重视一级预防(消除病因)和康复训练了。

  病因预防方面,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项目官员张平平:如果人们平衡膳食,适度地运动,80%以上的冠心病病例,还有90%以上的二型糖尿病病例,还有三分之一的肿瘤,都是可以预防的。这个是一个比较惊人的一个发现。(CCTV-13朝闻天下2010-10-0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调查2010》系列报道{关注超重和肥胖}):


  康复训练方面:越来越多的西医医院都借助中国传统健身功法来让做了心梗这样的大手术的患者更早更好的康复。
  还不能下床的时候就有要练习床上(坐式)八段锦,能下床了就练习立式八段锦,由护士来示范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8 11: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相应,效如桴鼓”能够快速缓解患者发病时的痛苦,这是为医者应当追求的,也是患者所渴望的,需要努力去做。
  但如果将健康长寿的希望大部分寄托在亡羊补牢的治疗上,就因小失大了。

  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原北京301医院营养科研究员赵霖教授,在2005年1月14日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新时代健康大课堂}上,作了《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到民族的命运》的演讲。
  他引用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黄建始的《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中的一段话:
  在二十世纪,美国人的寿命延长了三十岁,您也许认为这是先进的医学科技所带来的,但事实上,美国的医疗服务系统只使美国人的寿命延长了五年,而正是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种服务于民众的预防和公共卫生措施,使当今的美国人多活了二十五年。

  
  如果只钻研仲景的方证相应、随证治之,而不听从仲景{人若能养慎……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的教诲,不相信仲景{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的告诫,自我放纵,唯术是崇,必然会玩术自戗,为此付出身心和经济上的惨痛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8 12: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22-1-8 10:43
原来你对自己支持的东西根本不熟悉啊,藏象、天人合一、三因制宜……无不落实到四时五行六气,五行是藏象 ...

  有意思,西医都知道“中医简单高级”的特点(参看原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北京301医院营养学研究员赵霖教授《天佑中华有食疗》及《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讲座),搞中医的却认为简单的就是低级的、落后的。
  中医大道至简,中国传统哲学的典籍都是薄薄的几页或者轻轻的几卷,不像西方哲学著作那样洋洋洒洒几十上百万字。
  不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判断标准,而以理论的复杂,逻辑的精确,认识的精细作用标准,好像中医先贤都喜欢玩数字游戏,把一个毫无用处的理论奉若珍宝,代代相传。
  追着国外的圆月跑,看不起传统文化的精髓,否定中医千年的实践校验,才是极端自卑的心理在作祟。

  这是百度百科对“藏象理论”的概述: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行是藏象的基础”还是“生理结构功能及其外在表现”是“藏象理论”的基础?
  《内经》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用五行生克制化模型来对五脏之间的关系进行简捷的描述而已,不用五行学说,以经络联系来解析五脏之间关系更有实际意义。
  五行学说只不过中医“天人合一、藏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中的一个“元素、工具”而已,剥离五行生克制化学说,不会动摇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和核心理论构架。
  邓铁涛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将五行生克制化的抽象说理,落实到五脏之间结构功能的实际联系上”,以“五脏相关学说”替代“五行学说”的观点,并一直运用五脏相关的理论解决临床难题,指导研究生进行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研究的成果证实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详细内容可查阅相关文献。
  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哲学,历史上唯心论者运用得较多。随着历史的推移,学术界对中医五行学说的内涵了解甚少,在把古代的五行学说视为循环论、机械论的同时,亦把中医的五行学加以批判否定,60年代初就有人主张把五行学说从中医学教材中废弃。
  应当怎样的看待中医的五行学说?邓铁涛自60年代初起,研读先秦诸子百家之说及历代医家对五行学说的论述,并结合自己多年临证教学实践经验,先后发表了“中医理论的核心”、“中医五行学说的辨证因素”、“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等论著,体现了他既继承中医五行学说的精华,同时又主张将其具体落实于五脏,以“五脏相关说”称之,更好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服务的指导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8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22-1-8 10:43
原来你对自己支持的东西根本不熟悉啊,藏象、天人合一、三因制宜……无不落实到四时五行六气,五行是藏象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要熬夜,不要阴阳颠倒,这不是天人合一吗?跟五行有什么关系?
  心藏神主血脉开窍于舌,肝藏血主疏泄开窍于目……这不是藏象吗,如何落实到五行的呢?
  体弱者要注意休养,天冷了多穿点衣服,广州湿热可以适量煲汤进补、再喝点清利湿热的凉茶,这些也是以五行为基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1-8 13: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22-1-8 13:47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8 12:39
  有意思,西医都知道“中医简单高级”的特点(参看原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北京301医院营养学研究 ...

既然你百度了,也该把百度来的内容看完吧。。唉

不要偷换概念,没有人否定古人的养生经验和饮食上的讲究,这些经验是人类不约而同的选择,并不是中医的特产。我针对的是藏象、五行背后的思维方式、理论基础,也就是你说的“大道至简”的部分,我并不认为这种思维一无可取,从中得到些灵感也没坏处,但把它当宝贝、灵魂、精髓,这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也无所谓,中医的命数已经定了,不能自新,不亡何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1-8 13: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8 13:19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要熬夜,不要阴阳颠倒,这不是天人合一吗?跟五行有什么关系?
  心藏神主 ...

还是先去研究一下吧,你都没继承下来呢,白说。五行怎么回事,四季知道吗?君火知道吗?木代表什么知道吗?不要看没有五行名字就以为与五行无关,古人的大道至简还没有简到你这个程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2-1-8 14: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22-1-8 13:42
既然你百度了,也该把百度来的内容看完吧。。唉

不要偷换概念,没有人否定古人的养生经验和饮食上的讲究 ...

  我没深入研究过不要紧,在你看来,那些专家也是没有深入研究过,或者说没你研究得透彻。
中医的命数已经定了,不能自新,不亡何待。

  好大的口气,像是前知五千年,后知五百年,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48

积分

54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48
发表于 2022-1-11 10: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发热恶寒,无汗,身酸困乏力,无口干口苦,纳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可以看出是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但是太阴又是怎么看出的呢,通过一个脉细吗?脉细还可以少阴哦。
    手否有大神解读一下{:1_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1-11 11: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子333 发表于 2022-1-11 10:36
从发热恶寒,无汗,身酸困乏力,无口干口苦,纳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可以看出是太阳伤寒的麻黄汤 ...

病人可能有丝虫病造成的水肿。但加术就归于太阴,不恰当,至少不符合胡老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4

积分

63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4
发表于 2022-8-13 17: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冯世纶等:胡希恕先生辩方证方法

附子333 发表于 2022-1-11 10:36
从发热恶寒,无汗,身酸困乏力,无口干口苦,纳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可以看出是太阳伤寒的麻黄汤 ...

     我猜作者没有把症状说完整。想必口不干不渴的意思就是“口水比正常人多,一天除吃饭外都可以不喝水”。胡老讲过麻黄加术是治疗表湿,偏寒证,故加术;此外还有加薏苡仁的,偏热证。这个偏寒偏热他本人没明说,窃以为就是阴阳的区别,按六经属太阴。
     另外,本人是胡老的坚定粉丝。窃以为目前能达到他的水平的医生寥寥,而整个论坛中能对他用“不客气”这个词的,恐怕是没有。请就事论事,尊重四十年之前就达到巅峰的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4725

积分

258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腌老黑豆的脚后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5
QQ
发表于 2023-12-28 07: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4-1-19 12: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舌)先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再辨病性病情(阳、阴、寒、热、虚、实),进而辨方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经方传真•绪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

积分

15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4-5-27 21: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学习了!谢谢分享 学习了!谢谢分享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90

积分

301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0
QQ
发表于 2024-5-29 15: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2:16 , Processed in 0.11195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