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76|回复: 27

[方证] 张文选:跟刘渡舟学用经方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21-12-31 23: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6-6 22:00 编辑

张文选:跟刘渡舟学用经方

     张文选、王建红《跟刘渡舟学用经方》,张、王夫妇是刘渡舟的弟子,曾长期跟诊刘氏。以下是《跟刘渡舟学经方 前言》的部分内容(仅限于经方有关)。

     ……

     2.“方证相对”与“抓主证”

     刘渡舟先生曾发表“ 方证相对论”一文,强调《伤寒论》的方与证是相互对应,扭在一起,互不分离的。并认为,“ 方与证,乃是《伤寒论》的核心,也是打开《伤寒论》大门的一把钥匙。”在《伤寒论十四讲》最后一讲,刘渡舟先生曾专论“ 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并在多篇论文中论述“ 抓主证”运用经方的问题。

     什么是“ 主证”?不少学者误读为主要证候。在跟随先生门诊中我感悟到,其所谓的“ 主证”就是仲景原条文中的“ 方证”(或六经提纲所述之证);其所谓“ 抓主证”就是“ 辨方证”,即抓方证的特征性症;其所谓“ 抓主证用经方”就是“ 辨方证用经方”。

     关于这一点,阅读先生文中所列举的“ 抓主证使用经方”的7 个验案则自然可明。其在7 则医案后按云:“ 由上述治案可见,抓不住主证,则治疗无功,抓住了主证,则效如桴鼓。”这里所说的“ 抓住”与“抓不住”正是指能不能辨识方证的特征性脉症而据方证用方。先生在文末强调:“ 由此可见,‘ 抓主证’是辨证的最高水平。”这就说明,刘渡舟先生把辨证论治方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教科书中介绍的通俗的辨证论治,一是抓主证辨方证的辨治方法。后者,则是一种高层次的辨治方法。

     这一点使我们豁然开悟:《伤寒论》中暗藏着一种高层次的辨治方法,掌握之,则明仲景之心法,则能提高疗效。

     从此,我们在临床上开始模仿老师,在辨六经八纲的基础上,进而根据仲景原条文所描述的某方的证,在病人错综复杂的症状中寻找、捕捉(即所谓“ 抓”),如发现某方证,辄用是方,并尽量用原方而不做加减。

     如“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为吴茱萸汤的“ 主证”,临床上如遇到头痛患者,只要见到头痛与恶心、呕吐并见者,就用吴茱萸汤原方,不再用通俗的辨证论治的方法去辨头痛的部位、性质、病因、病机等,多可收到理想的疗效。

     其实,刘渡舟先生在“ 辨方证抓主证用经方”的实践中,在对仲景原方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部分经方的方证,或者补充之,或者精简之,使其更加直观、更加具有代表性,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经验证,即经验性方证的特征性症。
     抓主证辨方证时抓这些经验性的特征性的症,则更加快捷,更加方便,也更加准确。如苓桂术甘汤证,仲景原方证为:“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刘渡舟先生为之补充“舌胖大水滑”(水舌)、面色黧黑(水色),使苓桂术甘汤证的特征性更加突出,临证不管是什么病,只要发现有水舌,或兼起则头眩、心下逆满、心悸、气上冲感者,辄用苓桂术甘汤。甚至见到“ 舌胖大水滑”一症,就用苓桂术甘汤。再如,小柴胡汤证,仲景原方证有《伤寒论》第37 条、第96 条、第97 条、第263条等,刘渡舟先生将之精简为“ 口苦”,临证但见口苦,不管什么病,则先用小柴胡汤化裁。另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仲景原方证为“ 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刘渡舟先生增加便溏、腹满,总结其特征性的症为:小柴胡汤证(口苦)并见便溏,或腹满。临证但见小柴胡汤证而便溏、腹满者,辄抓主证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些辨方证抓主证的经验用法,只有跟随其临证抄方学习者,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真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学会在临床上运用。

     3.关于“辨证知机”

     刘渡舟先生曾在《方证相对论》与《方证相对论——兼论辨证知机》中论述了“辨证知机”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有3 点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知机”的含义。“ 机”指什么?刘渡舟教授所说的“ 机”,不是指“ 病机”(不少读者误解为病机),而是“ 机先”,是症状与体征,是疾病初露端倪的症状或脉、舌、色象。此引用刘渡舟先生原文以证之:他首先明确“ 证”:“ 简而言之,凡人之疾病,反映体之内外上下,以及各种痛痒,各种异常现象,一些蛛丝马迹,都可概称之为证。证就是证明,客观存在,而领事物之先。”可见,他说的“证”,是指症状与体征。进而先生强调:“ 我认为证之微妙之处在于‘ 机’。何谓‘ 机’?事物初露苗头的先兆,也叫机先,《辨奸论》则叫‘见微知著’。”继后先生说:“ 不要把‘ 知机’当作玄学来看,更不要视为难以做到的畏途,古人说‘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唯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知著’。”刘渡舟先生在《方证相对论》再次说:“ 古人说的‘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等见微知著的本领……如果以中医的理论衡量,实不能离开‘ 证’的存在与反映,而机之发也不能无证。古之医家,能通天地,决生死而百发百中,而皆善于识证知机,辨证之学岂可轻视之哉。”可见,“ 月晕”“ 础润”,均是现象,相当于中医可观察到的“ 症”。所谓“ 辨证知机”,绝不是辨识“病机”,而是辨识初露端倪的先兆性的“症”。

     第二,辨证知机的意义。根据刘渡舟先生所述,其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机先,根据某种外在可观察到的现象,预知所发生的事情。如“ 月晕而风”,月亮周围有一个类似于云雾状的白圈叫“ 月晕”,月晕出现时往往风平浪静,但第二天必然刮大风。月晕是起风的先兆,见此先兆即可预知第二天的大风。在中医则根据病人某种脉、色、体味、症状,可以预知将发作的疾病,或者预知疾病的变化,甚至可以预先决断生死。如扁鹊观齐桓侯之色例。

     二是“ 辨奸”而拨开“ 奸”象,并抓住某种细微的表现见微知著而找到本质。如《伤寒论》第50 条:“ 脉浮紧者,发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本条“ 脉浮紧,身疼痛”为“ 藏奸”之证,而“ 尺中迟者”,为识机之症。许叔微曾据此条治一案:“ 昔有乡人丘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曰:‘ 虽属麻黄汤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与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随投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

     第三,辨证知机与辨方证以及通俗的辨证论治的区别。刘渡舟先生在《方证相对论——兼论辨证知机》中指出:“《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精粗之别。”

     关于这句话,我在撰写《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第1 版的时候(2007 年),曾经认为,刘渡舟先生所谓的“ 辨证知机”就是见微知著而辨方证的意思,辨方证与通俗的辨证论治有“ 高下之分,粗细之别”。

     最近,我突然觉得当时的认识只说对了一半,由于刘渡舟先生的这段话是在“ 方证相对论”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然而,细读《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对于第57 条(宋本为第56 条)的讲解,以及后附的李士材的医案。
     我恍然大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一句藏有奸,而“ 小便清”为见微知著的端倪,是“ 识机”之征象,抓住此,就可以断明其机。

     以此为契机,我把《伤寒论》中有“ 藏奸”、需“ 识机”的条文系统的整理了一遍,如《伤寒论》第50 条,“ 发当身疼痛”为藏奸之证,而“ 尺中迟”为识机之脉。由此发现《伤寒论》有许多条文需要“ 辨奸”、需要“ 识机”。

     难怪刘渡舟先生在《方证相对论——兼论辨证知机》中论述“ 知机”的含义后说:“ 宋朝的邵康节先生说‘ 知机其神乎’?知机的学问,则属于《伤寒论》的神品。”由此,我才真正理解了先生“ 辨证知机”理论的意义。也才真正感悟到,我之前的临证水平尚停在临摹的阶段,完全没有达到辨证识机的层次。而中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辨证识机的层次。

     进而,我们认识到,中医的辨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通俗的辨证论治,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辨治方法。第二个层次是辨方证论治,辨方证是一种高层次的辨治方法,如刘渡舟先生在《伤寒论十四讲•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中强调:“ 由此可见,‘ 抓主证’是辨证的最高水平。”胡希恕先生指出:“ 辨方证是六经八纲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经方传真》)第三个层次,“ 辨证知机”,这种方法可以包含于“ 辨方证”中,但却是辨方证中的极高的一种辨治方法。

     刘渡舟先生在《方证相对论》中列举“ 张仲景见侍中王仲宣”例,他自己诊治“ 北京石桥胡同童姓男,48 岁”案,以及“ 秦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等,均属于“ 知机”之例,均需“ 知机”的功夫。这是中医临床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刘渡舟先生认为,《伤寒论》中有“ 知机”的学问,而“知机”的学问属于《伤寒论》的神品。至此,我们开始努力钻研这种极高层次的辨治方法,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条文,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跟师出诊时抄录的病例处方,在临床中主动地使用这种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体会,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了先师的心法。

     4.关于“药不虚发”

     在一次跟诊学习中,遇到一位41 岁女性刘某某患者,其病症比较复杂,刘渡舟先生为其诊脉后讲:要研究这一行,你要知道一个原则,不论什么病,有多种病集中在一身,复杂多样,要先治好一种病,如这位患者腰痛、腿痛、失眠、胃脘胀等搅在一起,你得先针对一种病用方,这叫“ 药不虚发”,这次先解决失眠,用半夏千里流水汤。再

     如,曾遇一中风后遗症患者,右侧肢体不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失眠等,病症非常复杂,刘渡舟先生先抓心烦、大便干一证,用三黄泻心汤原方3 味药,病人服后痛快地泻大便几次,心烦等症顿失。二诊仍失眠,视舌红赤,抓“ 心中烦”而“ 不得卧”一证,用黄连阿胶汤原方5 味药,服药后失眠愈。

     一些慢性病患者数年如一日请刘渡舟先生诊治,诊次长达100 余诊甚至200 余诊以上,如把某一患者的记录按照诊次先后排序,就可清楚的看到,先生的处方,据证变化,一诊或两诊只解决一个主要问题,目的明确而“药不虚发”。

     由此我们感悟到,“ 药不虚发”是辨证用方的关键之一,也是取效的关键。

     所谓“ 药不虚发”,是指对于多种疾病集于一身,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甚至全身上下均有不适的患者,处方反而要单一精炼。每次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只根据其中某一个比较突出的病痛,或急需要解决的病证,抓其一证,单刀直入,处以某一方。每方只求解决一个问题,切忌面面俱到。受“ 药不虚发”论的影响,我们面对复杂的难治性疾病,仿师之法,用方反而精而小,逐渐形成了用小方治难病的处方风格,当然也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5.关于“点到为止”

     一患者程某某,女,35 岁。患乙肝,早期肝硬化,长期请刘渡舟教授调治,见效很好。1999 年4 月22 日。肝脾肿大,胁下痛甚,舌红赤、苔薄白。用小柴胡汤加桂枝10g、白芍10g、茜草10g、地鳖虫10g、鳖甲15g、龟甲15g、牡蛎30g、穿山甲8g、皂角刺10g、蝉蜕8g。7 剂。

     1999 年5 月13 日。服上方感觉很好,身体较舒服,胁痛消失,仅剑突下不舒,后背酸痛。舌偏红,苔白。用小柴胡汤加当归10g、白芍10g、川楝子10g、元胡10g、片姜黄12g、青皮10g、陈皮10g。7 剂。
1999 年7 月15 日。服药有效,已无不适,舌偏红,苔白。用小柴胡汤去大枣,加牡蛎30g。7 剂。

     在诊脉中刘渡舟先生说:“用药要点到为止。”“ 点到为止”是刘渡舟先生提出的一个据证变化用方的基本原则。他主张用某方治疗某证当已见效时,就要灵活地“ 据证转方”,不能守一方不变。这与传统所说的“ 效不更方”“ 守法守方”的思路截然不同。

    它的意义在于:其一,避免过度治疗。如上案第一方用柴胡桂枝汤合入鳖甲煎丸与薛雪《湿热病篇》加减三甲散法,当7 剂胁痛消失后,就不再用散结破瘀的重剂,转用归芍小柴胡汤合金铃子散与枳橘散治胁下不舒;7 剂后已无特殊症状,即改用小柴胡汤去大枣加牡蛎法调和之。临床上过用攻破或过用补益造成的医源性病症屡见不鲜,如掌握了“ 点到为止”的原则,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其二,提供了转换用方的思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有一种困惑:某些病证一诊用方很有效,二诊时反而不知道用什么方了。掌握了“ 点到为止”的用方原则,就会据证调方,灵活变化,解除这一困惑。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在问诊方面,刘渡舟先生最具特色的是:不管什么病,首先,必问口渴不渴、口干不干、口苦不苦。其次,必问大便稀不稀、大便干不干。问清楚口感与大便,就基本上把握了证的寒热虚实。

        ……
        我们的感悟:刘渡舟先生的“ 抓主证”之说,包括抓六经提纲证与抓方证两个方面。临证须首辨六经,再辨方证。
        
        ……

       附录:

     读这篇跟诊弟子的文章,才发现刘氏的意思其实和肖相如的观点类似,也注重方证、特异性方证,能方证相对者不用一般的辨证论治,不过肖氏说得简要明了,刘氏说得更高明全面一些而已。刘氏很多东西被人误会了,其仲景方辩方证的风格其实类似胡希恕先生。刘氏对经方的辨证方法大概是晚年发生了变化,也推崇方证相应的方式。原因大概从以下这句话透露出来:“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据单志华先生说“先生对我要求严格,背功是最基本的,用先生的话讲:我的学生就得讲究,什么叫学问?肚子里得有几本书。”具体的有:医宗金鉴》里的《伤寒心法要诀》、《金匮心法要诀》,还有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等。背诵《伤寒论》原著398条经文、113个经方(包括药味组成、剂量、煎服法)。《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


     刘渡舟先生医术上属于“杂家”,学问庞杂,他是大才,他的东西一般人学不来,但若单论仲景方的使用,刘氏基本上还是属于方证派,大概主要受胡希恕以及日本汉方家的影响。






上一篇:肖相如:“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下一篇:冯世纶等:胡希恕先生辩方证方法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1 23: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1 00:08 编辑

原文很长,这是简要部分。请不要误读刘渡舟。刘也是确无疑的方证派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1 23: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1 11:31 编辑

读这篇跟诊弟子的文章,才发现刘氏的意思其实和肖相如的观点类似,也注重方证、特异性方证,能方证相对者不用一般的“辨证论治”,不过肖氏说得简要明了,刘氏说得更高明全面一些而已。
刘氏很多东西被人误会了,难怪他那么赏识胡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22-1-1 06: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问家,才有大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8
发表于 2022-1-1 10: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斗胆做一个冒昧的假设:
  如果时空可以穿越,胡老来到了2020年初武汉抗疫的一线,当时患者多而医生少无法个体化辨治,疫情严重病情危急而用药刻不容缓,急需一张通治方。
  患者当中,有的腹泻有的便秘有的纳差,有的舌淡苔白腻有的舌红苔黄腻,有的发高烧有的发低热有的不发热,有的咳嗽有的憋闷有的咽痛……要是不究病因,不辨病机,只用方证相应,不知会开出一张什么样的处方?
  
  有人可能要问了,新冠患者各类型各阶段皆可使用的高效通治方[清肺排毒汤]不就是[五苓散]合[小柴胡汤]合[射干麻黄汤]合[麻杏石甘汤]合[枳橘姜汤]这五个经方,然后去人参,再加藿香和山药组成的吗?
  可是一看这方名及其加减法,就明白此方是{以温病治法,驭伤寒经方}而组成的,命名和选药都彰显了温病治疗的原则和大法:
  一、温病以祛邪为第一要务,所以要去掉峻补滋腻闭邪留寇的人参,代之以平补肺脾肾三脏以纳气的山药
  二、湿温病芳香化浊法要贯穿始终,所以要用陈皮、枳壳、加藿香
  三、瘟疫的病因戾气从口鼻而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首要任务是“清”肺,而伤寒病风寒邪气首先入皮毛而入,所以发汗解表为第一要务
  四、“毒”是瘟疫温病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伤寒病中没有毒的概念,整部《伤寒论》除了附方中提到“半夏有毒,不作散服”之外,所有条文中没有一个“毒”字。方名中为何用“排毒”二字,清清楚楚的说明了此方的主治为温病瘟疫。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一书的作者简介中,对胡希恕先生和刘渡舟先生,有这样一段评价:
  胡希恕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其“六经、八纲、方证”的辨证体系疗效卓著。作为“谨守病机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与“脏腑经络派”代表的刘渡舟先生、“方证药证派”代表的叶橘泉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

  脏腑经络辨证派自然是要讲病机的,而六经八纲方证的辨证体系也不尽是方证相应。
  如果两位先师泉下有知,不知对张氏这番言论会有何感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 11: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1 14:00 编辑

说胡氏是谨守病机派,我只能呵呵呵了,他或你真看过胡氏的书?
你的问题还是在于你  误解了“方证相应”。很多人都误解“方证相应”!都是人云亦云。最奇怪的就是以为方证相应是完全没有“辨证论治”的,方证相应派若需要所谓的“辨证论治”则侧重病性,可以不重视病机,但有时讲讲病机也并不会妨碍他是方证相应派。

胡氏的一些弟子也不地道,刘渡舟写的序文,明确说胡氏是宗《皇汉医学》,他们后来出书居然把刘说这一段删除了(刘在世时不敢删),目的大概还是想自立山头。太不尊重刘胡二位了。这些后学根本就没有胡氏、肖氏之流的坦坦荡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 11: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1 16:37 编辑

刘氏跟肖氏一样,用经方特异性方证之外,无方证相应可用时,一样用一般的辨证论治(其辨六经确实辨经络脏腑),但这两位依然可归属于经方方证派,侧重点的问题。刘氏的学术突变可能发生于三界中日伤寒交流会前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 11: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1 16:38 编辑

我原本应该也是误会刘氏了,或许刘主编教材,那是小组的意见综合妥协的结果,不代表个人学术;或者只代表个人学术的部分,或者刘氏晚年学术突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 12: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1 12:15 编辑

叶橘泉先生写那类文章大多也是在垂暮之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叶氏的一些话意思简直与肖氏所说一模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8
发表于 2022-1-1 19: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2-1-1 19:10 编辑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1 11:33
说胡氏是谨守病机派,我只能呵呵呵了,他或你真看过胡氏的书?
你的问题还是在于你  误解了“方证相应”。 ...

 百度学术上也是这样介绍三位大师的:
  
  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中医师承学堂经方医学书系) - 百度学术
  (出版时间:2014-07-01,作者:段治钧 冯世纶)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fde3cf3c2b795a07b794e0830561936d&site=xueshu_se


  还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2月1日出版的同名图书( ISBN:9787513246811)也是这样介绍的,作者仍然是段治钧和冯世纶。

    还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1月1日出版的《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编著者 段治钧),这本书同样是这样介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 22: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1 22:55 编辑

那你就认为是吧,我没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51

积分

152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1
QQ
发表于 2022-1-2 20: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1 10:44
  
  斗胆做一个冒昧的假设:
  如果时空可以穿越,胡老来到了2020年初武汉抗疫的一线,当时患者 ...

伤寒从皮毛而入,瘟疫从口鼻而入,这是中医发展过程中对疾病认识的进步。若真的认为伤寒真的从皮毛而入,则大错特错,譬如风寒感冒就是感受风寒,风热感冒感受风热一样,无稽之谈。
中医辩证施治均是从症状分析疾病内在规律,求得治疗之法。胡老常谓:万病之治法,已尽于《伤寒》一书;而万病之治方,则《伤寒》一书实有未备“。
温病之证,颇似伤寒与中风,仲景虽有汗、下、温针之戒,然误于粗工,滥施麻桂而死者,不可胜数。此温病一科所以为后世所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51

积分

152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1
QQ
发表于 2022-1-2 20: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1 11:33
说胡氏是谨守病机派,我只能呵呵呵了,他或你真看过胡氏的书?
你的问题还是在于你  误解了“方证相应”。 ...

皇汉医学成书于1927年,胡希恕1919年就已经完成了伤寒论的学习取得中医资格。所以宗《皇汉医学》确实不适合,只能说如出一辙,或者说胡老学说与皇汉医学本是一脉,同气连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1-2 21: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想法是方证之后还有药证,而药证本身已经含有辨证内容,如桂枝之于太阳病、黄芩之于少阳病、石膏之于阳明病、干姜之于太阴病、附子之于少阴病,都已经对号入座,又如止呕药中生姜治寒、竹茹治热,半夏寒热皆宜,本来就清清楚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8
发表于 2022-1-2 22: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xuxiang0521 发表于 2022-1-2 20:23
伤寒从皮毛而入,瘟疫从口鼻而入,这是中医发展过程中对疾病认识的进步。若真的认为伤寒真的从皮毛而入, ...
伤寒从皮毛而入,瘟疫从口鼻而入,这是中医发展过程中对疾病认识的进步。若真的认为伤寒真的从皮毛而入,则大错特错,譬如风寒感冒就是感受风寒,风热感冒感受风热一样,无稽之谈。
中医辩证施治均是从症状分析疾病内在规律,求得治疗之法。胡老常谓:万病之治法,已尽于《伤寒》一书;而万病之治方,则《伤寒》一书实有未备“。
温病之证,颇似伤寒与中风,仲景虽有汗、下、温针之戒,然误于粗工,滥施麻桂而死者,不可胜数。此温病一科所以为后世所重视。

 这种对病因的认识是基于指导治疗法则的:从皮毛而入对应太阳病对应发汗解表,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对应太阴温病对应清肺。
  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审视,自然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对的,只有小部分情况如此,比如:呼吸道传染病是从口鼻而入的,其它的瘟疫、温病则不一定。
  如果一定要用科学逻辑来评判中医理论,无疑是用错了思维方式

  {万病之治法,已尽于《伤寒》一书;而万病之治方,则《伤寒》一书实有未备}
  这种观点更是{固步自封/守理求药}
  中医的发展除了方药的开拓,基于中医思维方式和核心观念的理论创新同样重要。

  《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张伯礼 李振吉 主编
  
  https://www.baidu.com/s?ie=UTF-8&wd=%E3%80%8A%E4%B8%AD%E5%9B%BD%E4%B8%AD%E5%8C%BB%E8%8D%AF%E9%87%8D%E5%A4%A7%E7%90%86%E8%AE%BA%E4%BC%A0%E6%89%BF%E5%88%9B%E6%96%B0%E5%85%B8%E8%97%8F%E3%80%8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8
发表于 2022-1-3 09: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xuxiang0521 发表于 2022-1-2 20:28
皇汉医学成书于1927年,胡希恕1919年就已经完成了伤寒论的学习取得中医资格。所以宗《皇汉医学》确实不适 ...

 完成学业,离创立学术体系还差得很远。
  王祥微是学习陈修园派的,陈修园是经方与时方皆精,胡老并没有学习到这位老师的关于温病的方方面面:
  下文摘自(陈氏伤寒DK陈师-岭南中医经方讨论群)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有一则“瓜蒌薤白治遗精疑”,全文如下:
  “诊余,胡老谈及自己的老师一事,上中学时,胡老曾患遗精病,王详徵老师开了瓜蒌薤白加四逆散、山栀,服一剂即愈,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按:依方测证,胡老所患应该是肝失疏泄、湿热痰浊蕴伏下焦的疾患。本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栀子清心泻火,瓜蒌涤痰通腑,薤白泄浊化湿。
  关于薤白的用法,叶天士云:“痛甚于下,浊结有形,非辛香无以入络,非秽浊无以直走至阴之域”(《临证指南医案/卷八/疝:林案》)。叶氏认为,下焦为至阴之地,必须具有腥秽之气的药物如薤白、五灵脂、两头尖、穿山甲、阿魏等,方能直入其域,且以腥秽宣泄浊阴之邪,正有同气相求之用。看来,胡老确实邂逅并拜师了一位才识过人而且视野宽阔的好老师,但不知为什么没有学习到这位老师的关于温病的方方面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51

积分

152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1
QQ
发表于 2022-1-3 13: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3 09:37
 完成学业,离创立学术体系还差得很远。
  王祥微是学习陈修园派的,陈修园是经方与时方皆精,胡老并没 ...

只能说你很善于辩论。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经》经络概念,而是来自八纲的独特概念。这是我看到的资料里面的介绍,没有见过王的学说来自于陈修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51

积分

152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1
QQ
发表于 2022-1-3 13: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8
发表于 2022-1-3 15: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xuxiang0521 发表于 2022-1-3 13:16
只能说你很善于辩论。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提出了《伤寒论》六经 ...
只能说你很善于辩论。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经》经络概念,而是来自八纲的独特概念。这是我看到的资料里面的介绍,没有见过王的学说来自于陈修园。

浅论胡希恕以方类证-论文-万方医学网
http://med.wanfangdata.com.cn/Paper/Detail?id=DegreePaper_Y1490343
作者:邱绍隆
导师:肖相如
学位信息: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09年
  摘要:
  1、生平介绍
  胡希恕先生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沈阳,1984年3月1日殁于北京。
  早年习医于清末最后一位湖南长沙县长王祥徵先生,其论伤寒脱离脏腑,以八纲释六经,推崇唐容川、陈修园二位先生的学术思想,并结合现代科学,学贯东西以阐发中医经典。
  1936年因日本入侵逃难至京,方始行医,和陈慎吾、谢海洲等共同办学,成立北京私立中医学校,并于1956年转至北京中医学院。
  其著作有《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温病条辨评注》、《伤寒金匮约言录》等。
  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受到汤本求真、巴甫洛夫神经反射学说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伤寒学术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51

积分

152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1
QQ
发表于 2022-1-3 22: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3 15:30
浅论胡希恕以方类证-论文-万方医学网

作者:邱绍隆

推崇唐容川、陈修园=学习陈修园,陈修园的弟子,受汤本求真的影响=宗《皇汉医学》,你的理解和逻辑我望尘莫及。是不是也可以说“宗”巴甫洛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3 23: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5 16:31 编辑

重新研究了一下胡氏的录音书和他的论文,说他宗《皇汉医学》应该不确,但他深受日本经方家的影响应该错不了,他研究过《皇汉医学》,也亲自评价过《皇汉医学》,他的六经表里半表里之说与《皇汉医学》不同,主要在三阴认识不同。胡氏肯定也研究过《皇汉医学丛书》,估计是建国初办中医学校,编写教材的那段时间里。他的六经表里之分跟喜多村直宽是完全相同的。八纲之说,虽许叔微已有所论,但辨八纲一直都是日本古方派紧抓的基本辨证方式。

大概很少人意识到,胡氏实际骨子里是一个中西汇通派,跟他老师一样。他讲《伤寒论》,老师是必须解释条文的,他一般先说古人怎么认为的,然后评价古人的认识,有认同, 有不认同,常常还说以现代医学的相关解释。这是中西汇通派的习惯,跟汤本求真基本一个风格。
近代活跃的经方大家,已故的,基本都深受日本经方家的影响,只是很多人包括其后学,大多不愿提及这一点而已,有历史环境的原因。在上世纪初中医存亡抗争之际,《皇汉医学》之类就是中医抗争的最有力武器之一,有点影响的医家没有人不研究,买不到就厚颜四处借阅!

近来转了几篇文章后意识到,一个医家作为老师讲课和他实际临证具体运作上还常是有很大区别的,终于明白N年前土郎中的一篇文章所说非虚,大概还是普遍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8
发表于 2022-1-3 23: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xuxiang0521 发表于 2022-1-3 22:37
推崇唐容川、陈修园=学习陈修园,陈修园的弟子,受汤本求真的影响=宗《皇汉医学》,你的理解和逻辑我望尘 ...

  推崇而不学习,见贤而不思齐,你的价值观念和想法逻辑我也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至于“宗皇汉医学”并非我说的,而“受皇汉医学的影响”在你的口中却“只能说如出一辙”,这样的修辞功力我更是望尘莫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4 00: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4 00:04 编辑

刘渡舟同样是《皇汉医学》的粉丝。这个基本也是没人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8
发表于 2022-1-4 08: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1 22:39
那你就认为是吧,我没意见。

  胡老的学术思想是{运用八纲-解析六经-再辨方证}。
  这同样是要辨病机的,只不过这种病机辨识比较笼统,止于伤寒六经,而不再细化到脏腑经络。

  如果治疗迅速传变的伤寒病,这种辨证方法当然是专业的,高端的。
  但对于内伤杂病并无优势,尤其是{虚劳/早衰/诸不足/风气百疾}等{虚损病位多/脏腑失衡程度不一/络脉痹阻症状繁杂}的极慢性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4 08: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4 09:17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4 08:33
  胡老的学术思想是{运用八纲-解析六经-再辨方证}。
  这同样是要辨病机的,只不过这种病机辨识 ...

八纲辨证是辨识病性,不是病机,这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差别。

病机是指  因为A因而导致B果  之类

基本的名词概念要先弄清,否则会导致思维混乱  也没法交流

中日方证派,不是不会辩病机,而是觉得没什么用,靠不住,如果真要解释所谓“病机”,如果可能,他们更倾向于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来解释病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8
发表于 2022-1-4 09: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2-1-4 09:37 编辑

  {伤寒如流水,杂病似漩涡}(见杨麦青《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1992)
  伤寒病传变迅速,没有比较固定的脏腑经络病位,整个病程短,基本上属于一次急性亚急性感染的免疫过程,是人体对外邪(病原体)的全身整体性反应,所以细辨意义不大。  而内伤杂病通常偏重于固定在某一或某几脏腑经络的虚损和瘀滞,因此有细辨的必要且能够提高疗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106

积分

771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106
发表于 2022-1-4 12: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xuxiang0521 发表于 2022-1-2 20:23
伤寒从皮毛而入,瘟疫从口鼻而入,这是中医发展过程中对疾病认识的进步。若真的认为伤寒真的从皮毛而入, ...

伤寒从皮毛而入?

伤寒论原文中哪章哪节哪段写伤寒从皮毛而入?原文复制给我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51

积分

152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1
QQ
发表于 2022-1-4 12: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pk2002b 发表于 2022-1-4 12:03
伤寒从皮毛而入?

伤寒论原文中哪章哪节哪段写伤寒从皮毛而入?原文复制给我看看 ...

对不起,这个让您引起误会了,我亦不认同伤寒从皮毛而入。前面已有论述,看完可知。只不过说的人多了,借用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1 20:29 , Processed in 0.29206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