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233|回复: 0

[其他] 警惕太阳中风的变证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8-11-2 17: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8-11-2 18:17 编辑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证的提纲。太阳中风和伤寒,通常都具有脉浮、头痛、恶风寒的特点。如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脉浮虚,是因为汗出,汗出者名为中风,汗出则表郁较轻,所以脉浮虚、身不疼,如2条、12条;太阳伤寒脉浮实,是因为无汗,无汗者名为伤寒,无汗则表郁较重,所以脉浮实、身疼痛,如3条、35条。
太阳中风,汗出脉浮虚、身不疼者,假如不汗出了,就会变为脉浮实、身疼痛,如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就是因为不汗出,所以由脉浮缓、身不疼,变为脉浮紧、身疼痛。太阳中风,为什么说“不汗出”,而不说“无汗”?就是区别于太阳伤寒的“无汗”。如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12条说“若不汗,更服”,不说“若无汗,更服”,说“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不说“若无汗,乃服至二、三剂”,就是因为先前有汗,假如说“若无汗,更服”,就有悖于太阳中风之“汗出”的特点,恐与太阳伤寒之“无汗”的特点混淆。有学者说,“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17个字是后人所加。假如这17个字是后人所加,那么太阳中风就没有了汗出,“桂枝汤主之”也就疑为后人所加。因为太阳中风若没有汗出,不可能是“桂枝汤主之”。38条太阳中风,不汗出,是荣气不外泄了,则荣气变强,表郁加重,所以由脉浮缓、身不疼,变为脉浮紧、身疼痛。说太阳中风“不汗出”,不仅含有太阳中风的特点“汗出”,而且与太阳伤寒的特点“无汗”,泾渭分明。所以16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太阳病三日,若吐若下若温针,病情必然发生变化。据此,可知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桂枝汤证的变证,“常须识此”,是告诫医者,常须识别太阳中风的变化,警惕太阳中风由脉浮缓、汗自出,变为脉浮紧、不汗出,也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着变化了的脉证治之。伤寒诸证,都是会变化的,“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是辨证论治的灵魂。

是“辨证论治”,还是“辨症论治”,是中医和西医的不同点,这两点是各有长短。中医目前大体上还是“辨证论治”,对于人体气血变化的客观指标,认识还不够细致,例如阴气阳气具体是什么东西,还不够清晰。西医目前大体上还是“辨症论治”,如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基本上都是一种药,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对于病证的机理还不够明确。假如中医能够借用西医的科技手段,或者西医能够融合中医的基本理论,那就都是如虎添翼了。
其实科技手段是不分中西的,谁用就是谁的。













上一篇:少阳之为病的疑惑
下一篇:更服桂枝汤为何不加大用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1 20:12 , Processed in 0.19434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