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从胡希恕讲〈伤寒论〉太阳病提纲说起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袭(寒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嘛,它就恶寒。
那么根据证候的分析,我们还要想一想,这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这个发汗呢,人要想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嘛。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得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怕冷了。
胡老认为,太阳病恶寒的原因是体表发热,短时间内与外界温差增大所造成的。 但是体质很差的人可能会出现感冒后体温并没有升高,即不发热只恶寒的情况。
顺着胡老后面对脉为何会浮的解释,我认为恶寒的原因是:体表遇到风寒侵袭而热量散失加大,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调动内脏气血携带热量来御寒救表,使内脏气血和热量骤减而相对不足,所以恶寒。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应激分泌的各种调节体温的激素发挥作用之后,内热逐渐产生、加重,太阳病就传“阳明”或者“少阳”或者“三阴”了:
一、强人肌肉丰满、内脏强健,应激反应强烈,产热能力强劲,故产生全身发热而产生阳明热盛之证;
二、平人机体可调动的资源有限,难以产生全身性的壮热,太阳病即传少阳,发热局限在以肝胆为中心的胴体部分,因为肝既藏血又为阳旺的刚脏(中医理论),既是人体的化工厂又库存有大量的肝糖元(现代医理)。
三、羸人产热能力很差,容易出现被风寒邪气激发所产生的热量不能弥补损失的情况,造成表里俱寒,或者持续表微热而里寒重的状态,证候进入“三阴”。
(二)伤寒病与瘟疫病一样,是个感染与免疫的过程
伤寒病是{条件致病病原体}在人体感受风寒之邪免疫力大幅降低时,乘机侵犯人体所发生的,病位是从体表肌肤(太阳)直接感受风寒邪气的部位开始,沿经脉逐渐深入脏腑的。
瘟疫病是{高致病性病原体}通过口鼻等处的黏膜或伤口潜入人体,经过一段潜伏期之后,蓄势而发,从内及外,所以{伏邪温病}一发病就是表里俱热/不恶风寒的证候。
{条件致病病原体}在人体感风寒免疫力降低时对人体的侵袭,会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质以升高体温,体温的升高可使T淋巴细胞增加,而T淋巴细胞能分泌抗体,杀灭细菌和病毒。当体温从37度升高到39度时,T淋巴细胞的数目增加20倍,体内抗病毒干扰素的活性增加3倍,K淋巴细胞的数量也明显增加。
太阳病阶段脉象变浮,提示人体在向体表输送更多的血液,其作用不单是为了抵抗风寒,同时也是在向感染部位调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三)太阳病方不清里热反要温通,麻黄汤比桂枝汤更温
正是由于太阳病阶段处于应激的初期,产热与免疫的机能都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人体将现有的热量和气血资源向体表输送,呈现{表热里寒(相对而言)}的状态。
所以此时用药需顺势而为,以温散之药祛助表之气血祛风寒,以温通之药助里之气血达体表。
太阳伤寒麻黄汤证患者受寒重,寒邪束表而难以出汗、脉浮紧说明人体反应强烈,调到体表的气血多,表越热则里越寒,所以[麻黄汤]也要用〈桂枝〉温通心脉。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受寒轻,腠理未闭,表稍一热就能出汗,所以[桂枝汤]反而要加性寒敛阴的〈芍药〉,以{调营卫/和阴阳}保护御寒阳气的化生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