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东汉建安年间,长沙郡县衙。
一群衣衫褴褛的老百姓,扶老携弱,在县衙门口排了老长的一条长龙。
告状都告成这样了,真是蔚为壮观,不得不让人感叹政府的黑暗,怎一个民不聊生了得。
要说东汉末年朝政的混乱,那可不是吹的,先是政府内部外戚和宦官干架(党锢之祸),两败俱伤,各地诸侯乘虚而起,个别牛逼的如董卓等还直接把皇帝给架空了,把持朝政,看谁不顺眼整谁。朝廷外面群雄(军阀)割据,打来打去没个完。
老天爷是非常有趣的,一般一个王朝国力强盛的时候他都会特别关照,叮嘱雷公电母风婆子海龙王等员工一定要准时上下班,好好工作,于是人间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是到了一个王朝的末年,老天爷他老人家就打瞌睡了,精神不大好,跑太上老君那蹭仙丹提神去了,各路神仙立马抓紧时间怠工,泡嫦娥的泡嫦娥,云游的云游,总之谁爱干谁干去,各路妖魔趁机而起,人间一派凄惨。
史书记载:东汉桓帝年间——大瘟疫三次。
东汉灵帝年间——大瘟疫五次。
东汉献帝年间——大瘟疫n次。
这是正餐,还有各种饭后甜点:地震、旱灾、水灾、台风、泥石流……总之,压根没打算让人活。
既然是不让活,那就不活了呗,扯旗,打不过老天还打不过政府!
虽说命苦不能怨政府,但生活被搞成了这样,总得有人负责。老天是不能得罪的,只好找政府算帐了,毕竟蛋还是软的好捏。
汉灵帝时(公元184年),巨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教,举旗起义,史称“黄巾起义”。政府组织各镇诸侯镇压暴乱,很快,起义军被镇压,黄巾军大部被曹操给收编了,收编军中就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猛将许褚。
起义虽然被镇压了,大诸侯割据正式开始,历史进入三国时代。从此中原战火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直到晋武帝灭掉东吴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始结束,历时九十余年。
对于这一乱世各种天灾人祸造成的巨大灾难,一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在南阳郡,一位当时寂寂无名(《后汉书》《三国志》无传),后世万人顶礼膜拜的人写出这样沉痛的句子:“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直逼全家死翘翘的境界。
交代完外面的环境,我们再把镜头拉回来看看前面告状的那班老百姓,越过一个个面黄肌瘦,满脸病容的面孔,我们终于看到了队伍最前面的那一个人……
按我们的脑海里面一贯的想法,一般在政府十分腐败的时候,老百姓这样排队去县衙骂架(告状),其后果肯定是先接受一轮屁股肌肉高度强化训练(打板子),接着是老百姓契而不舍地喊冤,县官认真负责地办案,办案遵循一个且仅有的一个原则——你可以说话,但你所说的一切,我都当你没说过。然后结案是非常明确肯定且统一的——良民(听话的)乱棍赶出,叼民(能闹的)直接往监狱里投。
可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我们预想中的那一幕,映入眼帘的没有此起彼伏的大板子,也没有血肉模糊的屁股,而是一个面容清癯、慈祥(参照医圣像),身穿官服的中年人,他坐在衙门大堂的办公桌旁,正聚精会神的把三手指搭在一个病殃殃的青年的寸口上,脸色凝重而沉静,时而发言问上几句。
哇塞!医院搬县府里了,不是眼花了吧?
我揉下眼睛定睛一瞅,穿着新潮白大褂(官服)的那位医生,不正是我要找的医圣张仲景吗?
偶像啊!……
兴奋,激动!我直接就冲了上去。
“请问您是医圣张仲景先生吗?”
医圣缓缓的抬起头,睿智的眼睛瞟了我一眼:“我是长沙太守,不是医圣,看病请排队。”
“不是啊,我是二十一世纪一名迷途小中医生,我很崇拜您的,请您指点怎么学好中医”
“余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疾,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是我对你唯一的忠告,请别妨碍我看病,请!”
说完,医圣从新投入他的诊证断病的小天地里去了。这花花世界,精彩有很多,但只有这一个个贫病交加的老百姓才能真正的牵动他的心。
在这残酷的世界里,我没有能力平息战乱,为你们创造一个清平世界。我唯一能做的只是用我仅有的一点医学知识,挽救你们病魔交缠的身体。我不是医圣,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父母官,我会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关爱着你们,直到永远!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涅阳人,生于约公元150~154年,卒于约公元215~219年。
古代的医生身份低微,一般只有贫穷人家为了养家糊口才选择去当的。但张仲景似乎是一个另类,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廷当官,具体职务不祥。虽然生逢乱世,但小日子应该还是过得相当滋润的。
由于父亲是读书人,家里藏书颇多,小仲景从小就接触很多的典籍。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注解儒家典籍的活儿逐渐流行,形成所谓的“经学”,这学派基本上属于是吹水扯淡类的,不及实用,但对于做官升职是非常有用的,是官家指定的考试科目,就像我们现代升职称必考英语一样,虽然一辈子可能都用不上,但为了升职称,大家只能拼了老命的学,虽然学了的目的就是为了忘。
经学是那时候的主流学科,但同时还流行着一门边缘学科——术数学。这是一门非常神秘的学科,它是以阴阳、五行、干支、算术、星宿等为主干形成的一门学科,跟扯淡学科不一样,它属于实用学科类,其范畴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算术、历法、占卜、医学等等学科。这门学科现在一般都被贴上“迷信”的标签,事实上,在历史长河中,这门学科也一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似乎专为街边摆摊算命及跳大神等人士定制使用,当然,要真能把这门学科学透那是非常厉害的,成功个案有鬼谷子、诸葛亮、刘伯温等。
非常遗憾,我们的小仲景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没有喜欢上考公务员专用的经学,而是喜欢上了术数学这门摆摊专用学科,数十年后仲景在他的巨著《伤寒杂病论》序言里写道:“余素尚方术”。
说到底,我们的仲景是一个实在的人,做人实在,做事实在,做学问也实在,实在的人自然喜欢实在的学科。
我们不知道张宗汉老先生有没有气到吐血,但估计是没有,大概是由于朝政太腐败,大臣们又过于强悍,老板皇帝都朝不保夕的,自己没准明天睡醒就要失业,做官混饭吃实在不容易,所以也默许了小仲景的“不求上进”,并且还积极鼓励支持。张老爷子真是够开明的,非常羡慕仲景兄有个这么好的老子。想当年我很喜欢画画,迷恋程度那是相当高的,基本上就见纸就得撇上几笔,而我老爸呢,反对那是坚决的,不支持也是坚定的,在他眼里,画画那是旁门左道,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才是正道,于是一个新一代齐白石就这样被毁掉了。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张仲景没有被毁!
十岁时,他拜入同郡张伯祖门下学习医学。
张伯祖,年龄、身高、体重、爱好皆不详,只知道他是当时名医,医术那是相当的高明,在当地名气是大大的响。另外我们知道张师傅除了医术高明之外,他还是个厚道人,他毫无保留的把他的一身本领全部教给了他的这个学生。俗话说“好人自有好报”,这话是非常靠谱的,至少张伯祖老先生觉得是这样,于是他用心教了这么个好学生,于是历史记住了他!在无数的高官名流随着历史的流逝而湮没时,作为医圣的师傅他活在了后人的心中,死而不朽谓之寿!
同时张仲景同学的努力学习也是应该提出表扬并加以肯定的,因为几年之后,在病人群中就开始流传这么一句话:“张仲景医生的医学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水平都超越了他的老师(识用精微过其师)!”
这个是相当不容易的,要知道张伯祖先生的名气不是靠编论文做假课题外加吹捧挣回来的,他是靠临床疗效挣回来的(治皆十全),要胜过这样一个临床大师,没有几十年实践功力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张仲景做到了。
天才有时候并不像门捷列夫说的那样,由百分之一的聪明混合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
古今谈论成功之道,成才之道,多过份强调勤奋这一因素,勤奋固然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天赋,我想应该是最最重要的,所谓赢在起点上,这个起点,就是天赋。
如果叫门捷列夫去搞文学,如果叫牛顿去搞艺术,如果叫李白去扛大刀,如果……我们会发现这世界没有了天才,尽管他们都很努力。
天才,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天赋,并沿着这个天赋坚定的走下去的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五苓散治疗汗证下一篇:谈谈对《伤寒论》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