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972|回复: 5

[医疗问题] 干热不是潮热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8-7-19 06: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8-7-19 07:17 编辑

《伤寒论》有关潮热的条文共11条。下面逐条分解,干热不是潮热。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潮热者实也,故此条胸胁满是实满。胸胁满也有虚满。如《金匮要略》曰:“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虚满者可以出现下利。实满者,法不当下利。潮热者为实热,反而出现下利,必为里实导致的热结旁流,故以芒硝泄实。假如是干热,则没有实热的证据。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小有潮热,也是实热,里热为实者必然不是干热。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是在阳明时辰上发病。阳明病,脉浮而紧,浮为卫气发,紧为荣气收。荣气收,则不得汗;卫气发,则潮热发。
潮热,必不是干热。经曰:“有潮热者,此外欲解也。”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阳明病,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这是热不在里。热在里者,法当小便数,大便硬。其人骨节疼,是病位在骨节,骨节及四肢属表。翕翕如有热状是表热,奄然发狂是外气盛,濈然汗出是胃气强,汗出而解是表热解。此为水气不胜胃气,水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脉紧是荣气强,荣气强者胃气强。胃气强者其水气才能与汗共并,濈然汗出而解。濈然汗出是连绵不断的微汗出,水气不能阻挡这种气势,必然与汗共并,故曰脉紧则愈。脉紧则愈,是说“与汗共并”这种表现是以脉紧为先决条件的,而不是与汗共并的时候才脉紧。病愈者必然由脉紧变为脉缓。192条病愈者,是与汗共并,水气不胜胃气。201条,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是胃气与水气分争,由于荣气强,故发潮热,而不得汗出,并不是身上不潮;脉但浮不紧者,是荣气不强,但卫气强,荣气不能收敛卫气,故必盗汗出。盗汗出者,就不是发潮了,而是显而易见的汗出了。
“水与汗共并”,古圣人知道水与汗不是一种东西,所以说“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大汗淋漓,流出的是津液,不是水邪,所以“病必不除”。可见发大汗排毒,是错误的作法。发大汗必然亏损正气,而导致邪气不得出。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法当有与汗共并的趋势。但是潮热者其身上并没有濈然汗出,只是潮潮的,所以是外欲解,而不是外必解,兼见手足濈然汗出者,才是大便已硬的标志。其热不潮,或是干热,或是汗多,则未必其外欲解,故未可与承气汤。因为干热者,何以显示其外欲解?其外欲解者,必有欲解之征兆。由先前的汗多恶寒,变为身上发潮,不得汗出了,必为胃气变强了。而汗多恶寒者不是胃气强,干热无汗者也不是胃气强。所以,“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必然与汗有关。干热无汗者,必不是外欲解。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此条潮热,不是脉迟身重,则是无外证,但仍需大便微硬,方可与大承气汤。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此条潮热不恶寒,必不是干热,也不是汗多。假如是干热不恶寒,则不能确定其外已解,如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假如是汗多不恶寒,则当急下之,如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此条谵语发潮热,为里部实热,脉滑也主实,但是脉疾主虚。疾为数之甚,脉滑而疾是实热伤阴,阴气不足之征象,所以不可与大承气汤。此条潮热,必不是干热,也不是汗多。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此条不必说了。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此条也不必说了。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此条发潮热为外实,因为“大便溏、小便自可”不是里实,里实者法当小便利、大便硬,所以此条“发潮热,胸胁满不去”是外实,故与小柴胡汤解外。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此条阳明中风,法当有汗,却不得汗,所以一身及目悉黄,必小便难。假如小便利,则热从小便去,必不能发黄。有潮热,法当外欲解,但也不是外必解,此条就是外不解,为什么外不解?因为小便难。外邪的出路是从小便出,而不是从汗出。发汗是为了疏解表郁,表郁得以疏解,表部血液运行才能得以畅通,表邪才能随着血液循环从小便排出。所以,发汗的方法,是“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此条小便难,所以外不解。以上诸条有潮热者,都不是小便难。此条小便难并不是津液虚,而是少阳热郁,津液虚者必不会脉弦浮大。以此条前面的“不得汗”,认为后面“有潮热”是干热,是不对的。因为“有潮热者,此外欲解”,而干热者则不是外欲解。潮热也不是发热厉害。因为发热厉害不厉害,不是外欲解的标志,“濈然微汗出”才是外已解的标志,如192条。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20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20 鼓励原创!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贴膏药出人命,膏药也不是想贴就能贴的!
下一篇:《伤寒论》高于经验医学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19 10: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为何非要把潮热之潮跟汗出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身上潮潮汗出的情况叫做潮热,那六病都可以有潮热,而《伤寒论》显然是把潮热作为阳明病独有的情况的。

您说干热不是潮热、明显汗出不是潮热、大汗出也不是潮热,就好比说光头者不是女人、短发者不是女人、长发者不是女人,但事实是:是否女人跟头发长短一点关系也没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13: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曰“潮热者实也”,即潮热者为实热,所以潮热只能出现在三阳病证。但是潮热者为外欲解,因而太阳病证无潮热,因为太阳病证有潮热则表必解。
所以通常太阳病证不见潮热,阳明和少阳病证有潮热。厥阴病证厥热胜复之阳气胜阴寒者,亦必病解,所以也没有潮热。太阴和少阴为虚寒证,怎么能有潮热?假如太阴和少阴虚寒的表现也有实证发潮热,那还有什么阴阳之别呢?
有谁鉴别男女是看头发长短的?除非小孩子不懂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19 2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干热不是潮热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7-19 13:12
经曰“潮热者实也”,即潮热者为实热,所以潮热只能出现在三阳病证。但是潮热者为外欲解,因而太阳病证无潮 ...

我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帮您归谬而已,您对潮热的定义不能违背您自己对潮热的理解啊,若违背,就说明这个定义不对,或者您对潮热的理解不对,二者必居其一。恕我多言了,请三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730

积分

87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30
发表于 2018-7-23 21:01:33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认同此观点,更认为应该从训诂的角度去理解古人当时这个字的意义。应该是有规律的,定期起伏的,一阵阵的意思,和有没有汗没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22: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8-7-23 23:55 编辑

从训诂的角度是一方面。但是学习《伤寒论》的主要方法,应为原文的前后参照。如“伤寒论序”曰:“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以原文解释原文,比训诂更重要。例如“日晡所发热”就是有规律的定期发热,但却不是潮热。假如有规律的定期发热就是潮热,那么“日晡所发热”和“日晡所发潮热”就都一样了。然而240条“日晡所发热,脉浮虚者宜桂枝汤发汗”,这就不符合原文所说:“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外欲解者法不当发汗,《伤寒论》凡发潮热者,无一可发汗。240条足以否定日晡所发热就是发潮热。假如有规律的定期发热就是发潮热,那么怎么鉴别“日晡所发热”和“日晡所发潮热”呢?
发潮热,并不是一阵阵的发热,假如是定期一阵阵的发热,那就不是发潮热,例如一日二三度发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就是一日二三度发热,又是一日二三度退热。
海潮和江潮都是定期发潮。发潮水时,并不是进一阵又退一阵,而是一直进发。

海潮涨潮时并不是水位高一阵又低一阵,而是一直升高,直到升至最高水位时,保持满朝一定时间,开始退潮。退潮时水位一直降低,直到降至最低水位时,保持枯潮一定时间,又开始涨潮。
江潮和海潮一样,涨潮时一直涨,落潮时一直落,并不是忽一阵升至最高,又忽一阵降至最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30 , Processed in 0.22887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