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2130|回复: 18

朱莘农及其脐诊法

[复制链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0-6-9 12: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朱莘农及其脐诊法             陈正平
朱莘农(1894~1962),江阴峭岐凤戈庄人。其先人八世皆工医,兄朱少鸿亦为一代名医。先生幼承家学,壮岁即享盛誉,晚年悬壶无锡,名噪苏南。先生临诊重视验体辨证。常谓“医道之难也,难于辨证,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症情之或深或浅。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先生擅治伤寒大症,治夹阴证尤负盛名,著有《夹阴证治》一书。所创“脐诊法”等即为寻求“肾虚”本质,辨认体气变化,开拓治疗新路之重要方法。

1.脐诊法

脐诊法就是按切脐部的动脉,探查其动态变化,以了解“肾间动气”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重症外感热病(夹阴伤寒)及复杂的内伤病辨证等方面。其主要表现为当脐筑动,简称脐跃,亦称脐旁动气。

1.1脐诊诊法令患者仰卧,手足平伸,敞露脘腹。医者以手掌心平按患者当脐,作轻、重、浅、深的切按,注意辨析脐跃动态的大小、缓急、深藏、浮现等。按切时应上下左右移动,上及于脘,下及脐下三寸。

1.2脐诊原理祖国医学认为,当脐属肾,脐下三寸为丹田,是元气归藏之根。冲脉起于胞中,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根于肾,隶于阳明。沈金鳌谓:“肾间动气,即下丹田,为脏腑经络之根本,呼吸之门户,三焦之源头,名曰大海,贮其精血”。据此可知,脐诊法既可诊察冲脉动态,又可探知肾及其他脏腑经络之变化。故下元虚损,冲阳浮逆,或阴寒上僭等病变,脐跃即可产生变象。《内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又云:“寒气客而脉不通,脉不通而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吴坤安云:“动气筑筑就动于脐旁上下左右,甚而连及虚里心胁而浑然振动,此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均资证明。

1.3脐诊辨证 脐居腹部中央,腹笥为三阴经脉循行之处。故脐诊应与腹诊结合运用。常人脐跃动气均纳藏较深而冲和有力,体应者稍显浮露。若见当脐筑筑,喘动应手,病本多为肾虚失纳,冲脉动逆。脐腹柔软者,主因在虚,脐腹窒硬,少腹弦急者,则阳虚寒盛。脐跃浮露甚而躁急者,为下虚较甚,多见阴伤。脐跃粗大、表浅,直至于脘者,则下元空虚已甚,中气而不能镇护。此际如见少气、汗出、咽塞、呃逆、躁扰等任何一症者,其根元衰竭,阴阳有离别之变。尤以见于大病之后,或久泻久痢者,乃亡阴之候,病多难治。此外,肾为阴阳之宅,与肝乙癸同源,故又常见阴阳并伤,或肾寒肝热,寒火杂见等证,当与全身症状,脉舌变化互参。内伤杂病如胃病、咳喘、头痛、遗精、崩漏、产后病等,亦每见肾盛冲肝气逆而脐跃不已者,辨证均宜详察。

2.夹阴伤寒证治 所谓“夹阴伤寒”,系热病之中兼夹阴经见症,或肾虚之体复感外邪的一类病证。夹阴之名,不过区别于纯阴而已。先生认为:肾气虚馁之体,外邪每易陷于下焦而不达,进而由虚生变、出现肾中阴阳失衡,冲气上逆,虚阳浮越等危重之象。治疗重在扶正撤邪、调整阴阳。如阴寒内盛者,投桂、附等温肾以托邪,肾中相火亢动者,加知母、黄柏,取滋肾丸之意,以坚阴降火:冲阳浮逆者,宜桂枝龙骨牡蛎救逆汤加石决明、紫石英等,阴精亏耗者,予龟板、生地、熟地、紫河车等。体阴阳调和,肾气得充,则邪机自能外达。先生高足如我省名老中医邢鹂江、夏奕钧、曹永康主任医师等,均能发扬师承,诊治夹阴伤寒,屡验不爽。

3.病案举例3.1 夹阴伤寒 行房之后,而又遗泄,肾脏亏虚,不言而喻。阳气虚则失于蒸化鼓动,寒浊由此内恋,阴血虚则不能涵养冲肝,气火由此上逆。按脐窒硬,脐跃不已,汗出溱溱,肢或清冷,苔色黄白甚于舌本,脉得虚滑者所由来也。夜不安寐,寐或乱梦,神魂被扰而不安于舍。

虚中夹实,当防生变。姑拟化气祛邪,导火靖冲安神之法。
白芍6g 桂枝1.2g 牡蛎15g(先煎) 玳瑁15g(先煎) 紫石英15g(先煎) 朱茯神15g 刺蒺藜15g
龙骨齿各9g(先煎) 枣仁9g 远志6g 丹皮各6g
咸秋石0.6g 朱灯芯三尺 脐带一条
另:上肉桂小茵香各0.6g 川椒 雄精各0.3g
麝香0.1g 共研细末,置于脐上以膏药贴之。(原注:此病服药二剂即愈)

按:本案按脐窒硬,脐跃不已,为肾虚寒伏,冲逆阳浮之象,故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紫石英、玳瑁等鼓舞肾气,敛阳平冲。复入坎脐带、秋石、枣仁、茯神、远志等纳气安神,交济心肾,配以膏药相助,则获效更捷。

3.2 阴寒头痛 平素遗泄,肾脏早虚,调理不慎,感受寒浊之邪,邪即由表传里,伏于少阴之部,累及太阴、阳明之分。阳气宜而不化,寒浊郁而生热,于是激动冲肝阳气,复动龙雷之火,火动阳浮,寒浊益困,甚则相引上逆,容于清空,蒙于心包,神为之糊,头脑为之痛,脐跃不已,脐上按硬,脉得空浮。舌苔浊厚,口渴喜热饮而不多饮等症所由来也。前医始进疏化辛燥继进辛凉疏泄,而头痛日剧,痛愈剧到神识愈糊,症情日趋危殆。勉宗徐氏阴寒头痛法中参入扶正安神之品。

黑锡丹12g(分两次药汁过服) 紫河车12g 制半夏6g 朱茯苓神12g(原注:是法投后,诸恙皆释,再服一剂,可以起床,饮食日贪,不复服药矣)。

按:此案脐跃不已,脐上按硬,结合病史诸症,非外感风寒、风热,亦非内之肝经风火可知。方用釜底添薪,引火归根,使离照当空,阴霾自消,复入血肉有情之品,以温补精气,此即扶正撤邪之计。
转自:百度空间




上一篇:《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药味求真
下一篇:大雪里的仲景广场
发表于 2010-6-9 16: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438

积分

46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8
发表于 2010-6-10 08: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静心止念体药性,金石草木有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3: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十世遗风) 的帖子

夹阴诊治
,此书其实是我父亲五十年代所写,给曹拿去出版了。”
《夹阴证治》为朱莘农所著。
曹著之书为《夹阴伤寒证治》。
是否师出同门,各有发挥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1567

积分

198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7
QQ
发表于 2010-6-10 16: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前也做腹脉诊治,病人一多,就很少使用了。现在看了小荣兄的贴子,觉得是个遗憾。朱氏的脐诊,值得推广
拈花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xuelul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82

积分

588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
发表于 2010-6-21 19: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4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24 15: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26 14: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积分

2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1

积分
6
QQ
发表于 2010-7-13 18: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世遗风先生出身中医世家,希望能在这里多指点像我这样的学徒们
易道岐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2

积分

151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52
发表于 2010-7-18 12: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8楼(易道岐黄) 的帖子

别期望太高。他现在效力于大董事长及高官,一般百姓的病懒的看了。他虽医技高,不可能与他人分享。不信,他发的帖你好好琢磨琢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6 20: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楼(pankey) 的帖子

是的,没啥了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阳虚邪伏 夹阴伤寒
朱莘农(1894~1962),江苏已故名医
江阴已故名医朱莘农,精于时病,尤以“夹阴伤寒”的诊治,闻名于时。数十年前我亲睹朱氏处理此类危重病证,每收良效。其辨治经验,对我们治疗一些复杂的传染性热病有很大的精助。
发病机制和诊断要点
所谓“夹阴伤寒”,乃系俗称,它是外感热病中的一类证候群,病理以肾虚里寒为基本特点。朱氏承继《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精气夺则虚”,“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等论点,认为本病是由于肾气受伤,不能御邪,邪气深伏虚处所致。他说:“缘于先天少阴素虚,候一不慎,寒邪直中虚处,或缘入房、遗精,肾精骤伤,而恣意乘凉,或饮冷水果,或入河水,或热病中遗泄,使邪气深伏于内而致是疾”。强调了肾在人体卫外机制中的作用,而且在病理状态下,肾气的充沛与否,是决定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内因。从临床看,本病尽管其成因不同,但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大致可概括为三大病机,即:阳虚邪伏,阴盛阳衰和下虚上逆。阳虚邪伏的特点是:外邪从表内入少阴,真阳无力鼓舞,邪机不能外达,表里同病;阴盛阳衰者,由于命火不能温脾,中阳亦形衰惫,阴寒日渍,阳气日衰,病理重心在于太、少二阴;至于下虚上逆,大多由于病程进展重夺其虚所致,也可基于患者素体下虚,根蒂不固, 一俟邪侵,便易因虚生变。因此,它不但可见于热病后期,亦可见于时病初期.前人所谓“感冒亦有戴阳证”,意即指此。
病理表现为:下元亏虚,冲肝无以涵养,脾土无以温煦,阴不谧阳,火因虚浮,而致诸邪上逆,如冲报、相火、肝阳、虚阳之类。盖肾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而本证肾根不固,最易引起水火阴阳失衡,其阴邪极盛,热格中阳于上;其阳伤及气,精伤及血,肝肾精血既亏,中土阳气又衰,于是内更不能司守,中乏砥柱,便成为下虚上实的变中又变之局。另外,本病后期,病机变化.极为迅速,常因误治失治而发生虚极欲脱、阴阳离决的恶化转归。
由于本证病机复杂,证候虚实错综,如何拨开一系列迷离的假象,寻求肾虚的本质,需要正确的辨证方法。朱氏极取能人学说,结合临床经验,在辨证上别具一格,功夫娴熟,常常能注视人们所忽视的某些症状,从而抓住疾病的本质,及时用药.挽狂澜于未至。总结一下他的辨证方法,可归纳以下几点:
1.辨体质:朱师对本证很注重辨证验体,他说:“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变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
大凡患夹阴证者,肾气原先不足,多见于肾精骤伤的患者,因此询问患者平日生活嗜好,房事、遗精,妇女经、带、产育情况。这些对了解病人体质和发病诱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体质验明,就纲维在握。
2.辨寒热:伤寒夹阴证之发热,其机理有三:邪从表人,仍属阳邪,少阴而兼太阳之表,故见发热,此其一;或寒伏步阴,郁极生热,势必伸发,热是假而寒是真,此其二;体内阳气动变,如相火、虚阳等,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非桂枝汤证),此其三。所以夹阴伤寒证辨寒热的意义,不但可以辨别寒热的标本、真假,发现疾病的本质,而且可从寒热类型,测知肾中阴阳之变化。本病发热多为中等度热或高度,在临床上可见:(1)有汗不解或汗出反恶寒,身热而肢末不温,甚至足冷;(2)不渴或渴喜热饮,甚而欲饮沸水;(3)虚体受邪,神疲心烦程度相对较发热为重,若用寒凉清遏,热精退而烦更剧;(4)阴精暗亏者,可见烘热(从高热中辨烘热,要注意病者虽自觉高热心烦,但按之肌肢反不甚热,时时烘热热起,面颧潮红,则烦热更甚)。
应着重指出,发热所见的上述症状,亦多见于温热病中湿阻气滞,湿遏热郁等证候,所以必须结合其他体征,方能确诊。
3.辨脐腹:祖国医学认为,当脐属肾,脐下三寸为丹田,是元气归藏之极。冲脉起于胞中,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隶于肾,又隶于阳明。据此,当脐筑动(即腹主动脉),为一身脏腑经络所系,而根在于肾,反映在冲脉动态。正如沈金鳌所说:“肾间动气,即下丹田,为脏腑经络之根本,呼吸之门户,三焦之源头,名曰气海,贮其精血”。因此,在某种情况下,肾虚冲逆及其变化,可从当脐动态上体现出来。至于腹为大、小肠所在,又是足三阴经脉循行之处,于是肠腑或阴经产生了病理变化,也必然从腹部方面反映着某些客观指征。正由于这样,朱师在临床上很注重脐腹的触诊方法。对验明病人体质,分析病机本质究竟是虚是实、属脏属腑、在深在浅及其病理转归,提供了可靠的辨证依据。
当脐筑动,简称脐跃。正常人的动势和幅度,应该是冲和而隐藏,但体瘦者较为浮显。凡肾虚面冲脉无精气以涵养,则冲气内动,其脐喘动应手,脐跃按之浮露,甚至躁急,来师认为即《伤寒论》所谓“脐旁动气筑筑,属下虚之象”。若脐跃粗大,渐浮于面,直至于脘者,则下元空虚已甚,中气亦衰而不能镇护。此际如出现少气、汗出、咽塞、呃忒、躁扰等任何一症者,其正气衰竭,阴阳将有离决之变。但是,脐跃在外感热病中,并不局限于肾虚冲逆一个方面,也有因肠热冲激而致者。临床上应抓住它们虚实不同性质的各自特有症状和脉舌征象,加以鉴别,不可一见脐跃,便作肾虚冲逆。
病邪不从外解,里结于胃肠,则脐腹板窒按痛。但基于本证的病理性质属于阴寒内聚,脏阳失旋,病在脏而不在腑。尤其是脐腹板窒而硬,则阴寒愈盛,阳气愈衰,虽大便数日不通,此为“阴结”,实非腑病。它与腑实证虽同样是脐腹板窒而痛,但腑实证按痛较甚,甚至腹满拒按,或按之灼热;本证按痛较轻,或按摩反舒,常伴有呱呱水流声,另一方面在兼症和脉舌变化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脐跃与脐腹部板窒常同时互见,但也有腹部柔软而脐跃者。朱师依此作为分别肾虚与寒邪的比重关系。如脐腹窒硬而脐跃者,则阳气既虚,阴寒又盛;腹中柔软而脐跃者,则重在于虚,往往阴精亦伤.虽有寒邪内伏,而其势不盛。
4. 辨脉舌:夹阴伤寒证的脉舌变化,是诊断上的一个重要依据。陶节庵《伤寒六书》曾指出:“不拘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而软,或空大而散.甚则重按全无,即是色欲伤肾之脉”。吾师发挥其意,认为陶氏所说之脉。可见于时病中热耗气液的病证,与本病易相混淆。夹阴伤寒证辨脉,还应以尺脉为重点,其表现为:尺部无力,发热而诸脉滑虚弦,乃阴失内守,阳不敛藏.或相火上僭。
舌苔变化,在于根苔、底苔及舌而润燥。舌苔根中部白厚,或底白上罩灰黄,舌质一般正红或淡红,为阳虚小能展开气化,阴寒凝聚的征象。如气不布津.卜承丁舌,呵见舌面干燥,但舌边白腻;设或阴盛于下,火浮于上,寒热相格,则舌板部白厚,前半部光红。朱师见此脉舌,诊之甚细,因其最易为假象所惑,而误诊为湿热病,或热盛伤津。
5.辨二便:肾主二便,小便困难,胀迫方出(小疼痛),是肾虚而膀胱气化不足;肾阴伤而热伏下焦,则尿混如油。寒滞阻中,每易大便溏泄;或因中气不能固摄而成漏底,泻下物多黄沫水样而不甚臭。泻后脐腹板痛反甚者,乃脾肾虚寒,泻后阳气愈困所致。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有热结旁流和湿热泻。热结旁流可见便下稀水,腹实满痛,得泻则松;湿热泻则泻下物热臭,多粘垢。
6. 其他:在治疗过程中,常可发现本证虽经一般通用的退热常法,而病热不减,甚而转剧,如汗之无汗,清之反热,下之愈闷,滋之愈燥等等,临床上每每藉以作为本病诊断方面的一种参考。神志精神方面的改变,常有心烦、躁扰、寐多乱梦,甚则神昧似睡,呼之即醒(与昏迷不同)。此外,并可伴见头痛、昏晕、耳鸣。此证在临床上每误为浊热蒸蒸,风火上扰,切勿轻视。
此外,本病每多腰骶酸楚,体虚尤为突出,乃肾虚的特征之一。
综合所述,由于本病诊断必须从假象中辨本质,所以只是在掌握了临床的全部症状而详加剖析以后,才可能减少误诊而把握病机,否则就会十分被动而无所措手。
证治大概和处方变通
前人对夹阴伤寒证的片断论述,不仅在定义上相当含混,就是在治疗上也往往立法固执,用药偏湿,偏腻,难以中肯。朱氏对本病治疗,积累了数十年的丰富经验,在对本病邪正关系仔细权衡后,提纲挈领,主温经撤邪为大法。并根据本病的不同阶段和证型,只可侧重而不能偏废,是措疗夹阴伤寒证的原则。鉴于肾伤者,全赖中气维持的特点及其阴阳互根的关系,在处方遣药时,应注意护中、保阴。凡破气、凉滞、刚燥、渗利等祛邪药物,用之宜慎。另一方面,本证痛势危重,变化迅速,治法用药均宜清灵合拍,切忌呆板重叠。
1.辛温散邪法:本法以撤邪为主,药取辛温助阳发汗.用于太阳少阴表里同病+肾阳未至大伤者,临床表现为:畏寒、高热、无汗、口不渴或褐喜热饮,头项昏痛、腰酸如折、苔白厚腻、脉沉紧等,治宗《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但原方峻烈,可减轻麻、辛用量,每加独活代细辛以搜少阴伏邪,陈皮、甘草以和胃安中。如表虚有汗者,可去麻黄,加桂枝、白芍,则温肾祛邪而不至过于辛散。
2.助阳消阴法:本法以温暖脾肾为主,兼以通阳而宣畅上下表里,药以辛热助阳而配反佐。用于内外俱寒.气窒津通,真寒假热,阴火浮荡等证。临床可见,热势虽不甚高,而烦扰不安,两颧时呈红赤,肢渐冷,自汗时出,脐腹部板窒而痛,溲黄难解,苔白罩黄燥而不干,脉濡滑而弱等。方取古方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减轻白芍加重桂枝)合白通汤(附子、子姜、葱白)加猪胆汁为主,助阳逐寒,兼和表呈。
3. 滋肾镇逆法:此法旨在引火归元,镇冲制亢,以寓祛邪于滋肾之中,而调整体内阴阳。其用于邪虽未深入下焦,而阴阳俱伤,变从内起之候。临床上外见表、卫形症与内呈动悸神烦等交互为患。在内在动变方而,可见烘热阵阵,头昏耳鸣,而时潮红,烦扰少寐,脐跃躁急,直至中脘,足冷不暖等等。至于舌脉变象,苔黄白根厚,舌尖边红,脉虚弦数而尺露。此时在治疗上既要顾及温肾展气,滋阴摄阳,护中安胃等扶正一而,又要重视泻相火,平肝阳,镇冲逆等神邪。其问标本主次,如何侧重,尤须细审。
方用滋肾丸变丸为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救逆汤(去蜀漆)为治。盖肉桂质地油润,用1~1.5g温肾刚,展气化,引浮越之阳归元,合黄柏、知母各5~10g滋肾坚阴,泻肾中之柑火,又清伏热.为调整肾中阴阳的良方。桂枝龙骨牡蛎救逆汤去蜀漆,其用有三:潜摄浮越之阳,护中安神平冲,和表止汗。所以二方相配.能交通上下内外,而有滋肾镇逆之功。
若肝阳亢盛,可加珍珠母、滁菊、石决明、白蒺藜、天麻等;神不安舍,加远志、枣仁。如阳虚较甚.可加制附子。阴精已伤,可选加玄精石、玄参、生地、龟板等。
若体质阴精较亏,失精受寒,腹痛脐跃,不胜任热药者,可用内外合治法。内服药仅用桂较或肉桂及紫石英,再配合龙骨、牡蛎、秋石、丹皮、茯神等;外用肉桂2g,川椒1g,茴香2g,雄精1g,麝香0.3g,共研细末,用膏药贴于脐上,以暖下焦,助阳破阴,散结止痛。
4.培元固脱法:本法用于病变后期阴阳欲脱者。吾师对本病将脱欲脱的预兆,十分注意。常常告诫不应待至气急汗出等脱象悉具,方为救治.每多不济。曾指出脱证预兆有:胸闷咽塞,为气脱将至;寐中偶有谵语,神思恍惚,呼之不易醒,为神散之兆;脐跃泛于表面,出现呃逆,为气散胃散;烘热阵阵,耳鸣渐聋,为阴精告竭;四肢厥逆,冷汗粘手,为亡阳之渐。凡见此症,亟宜培元固脱,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熟附片、牡蛎、龙骨、紫石英等,甚则可加黑锡丹以温纳固脱;如阴竭,再加龟板、人乳、紫河车等,以填补精血。
从临床看,夹阴伤寒多见于时令热病,但在内伤杂病中,也常可见到这类证候群,如冲肝上逆的眩晕、脘痛、呃逆、呕吐、咳喘以及肾经虚寒头痛等等,均可引以为辨治,每获良效。故朱氏辨治夹阴伤寒证的临床意义,也就不限于肾虚感寒发病一类,应扩展到男、妇诸疾中下虚引起内脏功能失调的诸多方面。
夏奕钧整理,单书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热病卷,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莘农诊治夹阴伤寒的经验
黄煌

朱莘农(1894~1962),名慕伊,江苏江阴人。家世业医,擅治伤寒。莘农壮年行医乡里,晚年悬壶无锡,医名颇盛。
莘农以诊治“夹阴伤寒”名时。所谓夹阴伤寒,实系肾虚之体复感外邪热病之中兼夹阴经见证的一类病证。朱莘农说:“缘于少阴素虚,偶一不慎,寒邪直中虚处,或缘入房、遗精,肾精骤伤,而恣意乘凉,或饮冷水果,或入河水,或热病中遗泄,使邪气深伏于内而致是疾”(《夹阴证治》)。遗精及房事是否是诱因,可以存疑,但这类病证临床并不鲜见。从朱氏留下的一些文字资料及医案分析,本病常见以下四种情况:
1.阳虚邪伏:外邪从表入里,伏于少阴,真阳无力鼓动邪气外达,证见畏寒高热,渴喜热饮,腰痛如折,头痛,苔白厚腻,脉弦紧或濡。朱氏指出,此证若用栀、豉、蒿、柴撤邪,泻心分泄,则热非但不解,反致阳更伤,阴寒更甚。治疗取温经撤邪法,宗麻附细辛汤加减。朱氏嫌原方峻烈,处方减轻麻、辛用量,仅一二克,并加独活以搜少阴伏邪,微汗为度。如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用附子煎汁炒),则温肾祛邪而不至于辛散。若阴寒内伏,水气涉脾,见腹痛、腹鸣、便泄者,取附子理中汤加减。
2.阳虚阴盛:少阴真阳衰微,阴寒内盛,甚则格阳于外,其表现为热势不高而躁扰不安,两颧时呈红赤,肢冷汗出,脐腹按之板窒而痛,溲黄难解,苔白罩黄而灰,脉弱而尺部浮露。朱氏指出此证易误作湿滞交阻及湿热化燥,而投泄化消导或辛凉甘寒,多致虚中生变。治取桂枝加桂汤合白通汤以温阳逐寒,脐腹板窒而痛者,亦可用川椒、肉桂、茴香、雄精、麝香置脐上,以膏药贴之,通阳化气。
3.冲逆阳浮:下元亏虚,阴精内损,无以涵养冲肝,遂致冲气逆动、虚阳上浮之变。证见头昏、心烦,耳鸣、失寐,或乱梦纷纭,烘热头汗,脐跃甚至上冲至脘,少腹板窒,溲黄,肢冷,舌尖边红,脉大轻按搏指,重按不甚应指。朱氏最善此型的诊治,多用桂枝龙牡汤加滋肾通关丸、茯神、枣仁、远志之属以平冲降逆、敛潜浮阳、调养心肝,收效甚速。若不识此证,误作热深厥亦深,或急下存阴,或投羚羊角、石斛之属,便易生变。
4.元气欲脱:下虚已极,阴阳有离决之兆,为夹阴伤寒的危急证型,表现为胸闷咽塞(气脱将至),寐中偶有谵语,神思恍惚,呼之不易醒(为神散之兆),或脐跃明显,并见呃逆(为胃败之兆),耳鸣渐聋,烘热阵作,两脉虚数。朱氏见此等证,不论舌苔是否厚腻,急投固脱之剂,方如生脉散、桂枝龙牡汤加附子、紫石英、黒锡丹等。
从上可见,所谓夹阴伤寒的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心肾不济;其病位在少阴,兼及太阳、厥阴、太阴。而少阴阳气在病程中至关重要,其振奋与否决定着病势的进退顺逆,故朱氏以扶阳为治疗大法,其用桂枝、肉桂尤为应手。似乎可以说夹阴伤寒与温病的命名相较,则夹阴伤寒更重视人体机能的反应。所以,学习朱氏的此类经验,不必拘于伤寒的名称及可商的诱因,只要抓住“证”和“法”,是可以扩大其应用范围的。实际上,朱氏的传人往往以夹阴伤寒的治疗发法用治杂病,如邢鹂江(江阴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以滋肾丸加减治下焦阴虚湿热证;夏奕钧(江阴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以桂枝龙牡汤加减治胃痛、呃逆、咳喘、昏眩、心悸、遗精;曹永康(镇江医学院)副教授以生脉散、桂枝龙牡汤加减治心病,皆有良效。
朱氏诊治夹阴伤寒的经验,还包括几种独到的诊断手法。
1.脐腹诊:当脐属肾,脐下三寸为丹田,为元气之根。冲脉起于胞中,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肾与冲脉的病变可在脐腹上反映出来。又腹中寓肠腑,又是足三阴经循行之处,故按腹可以察肠腑有无邪热积滞与经脉之气的充沛与否。朱氏诊脐主要扪察当脐跳动的情况。在夹阴伤寒中,由于肾中真阴不足,冲脉失养而逆动,其脐动每按之浮露躁急,甚至脐跃至脘;若腹瘪在背,脐突而硬,跳跃在面,此多为疾病久延,阴竭阳绝,胃气大败之象,难治。朱氏诊腹主要看是否柔软。正常人腹部平软,而阴寒内盛、阳结不化多见脐腹板窒按痛。与腑实证的区别在于,本证腹痛不拒按,或按摩反舒,常伴有呱呱水流声。脐跳与脐腹板窒,本证常互见,但也有腹中柔软而脐跳者,朱氏认为前者虚寒俱盛,后者则虚重于寒。
2.咽喉诊:咽喉为肺胃之通道,足三阴经均循咽喉,故无论是外感之邪热,还是内盛之虚火,均可在咽喉反映出来。如阳虚邪伏太阳少阴合病,可见咽痛,但不红。冲逆阳浮可见咽红如朱,并多突然发生。元气欲脱时,则见气窒于咽喉部不利。
3.脉舌诊:朱氏尤以辨尺脉为重点。其表现为尺部无力,为肾阳虚馁;尺部浮露(轻按即得,大而盈指,但重按反不实)、虚弦,为阴失内守,阳不敛藏或相火上冲。
舌苔变化,在于根苔,底苔及舌面润燥。舌苔根中白厚,或底白而上罩薄黄,舌质一般正红或淡红,此多为阳虚不能化气,阴寒凝聚之象。如气不布津上承,可见舌面干燥,但舌边白腻。若阳虚阴盛、格阳于外,则可见舌苔根中白厚,前半光红,朱氏见此舌象,诊之甚细,因最易误诊为湿热伤阴。
此外,朱氏尚通过对寒热二便的审察,既往病史的询问,认清体气变化状态。
总的来看,朱莘农关于夹阴伤寒的调治是基于《伤寒论》的理法而有所发挥的。他对于夹阴伤寒病机变化的认识,关于桂枝龙骨牡蛎汤等方证的具体化,脐腹诊、咽喉诊、脉舌诊等独到的诊断经验,不但有临床使用价值,而且对今天《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都能有所借鉴。
附:冲逆阳浮发热泄泻案一则
寒邪深伏于下,阳气升浮于上,是以发热口渴,渴不喜饮,脐跃及脘,脐下按之疼痛,耳鸣目花,大便泄利,小便难出。症非轻浅,须防气急出汗。姑拟一方,应手乃吉。
上安南桂  川柏  知母  生牡蛎(先煎)  石决明(先煎)  池菊  生白芍  煨天麻    刺蒺藜(盐水炒)  老蚌壳(先煎)
二诊:便泄已止,小溲亦爽,脐腹之痛亦止,而筑动依然,耳鸣稍平,烘热时作,作则头汗、懊恼,腹鸣漉漉,齿觉干燥,脉形虚弦尺露。足见下元空虚,不能涵养阳气,阳气故浮于上也。拟方再从原意进一层求治。
滋肾丸(包煎)  西洋参(另煎冲)  明玳瑁(先煎)  生牡蛎(先煎)  五味子          天冬  麦冬  青龙骨(先煎)  石决明(先煎)  炙龟板(先煎)  生白芍  珍珠母(先煎)  浮小麦

(本文载于《江苏中医杂志》1986年第2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脐诊法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臍診法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rar

308 KB, 下载次数: 575, 下载积分: 经方币 -10 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氏伤寒之:戴阳格阳与引火归原

戴阳格阳与引火归原.rar

64 KB, 下载次数: 485, 下载积分: 经方币 -10 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49

积分

12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中医路漫漫,惟上下求

Rank: 2

积分
149
发表于 2011-6-12 10: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脐诊法,新鲜啊!
从零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3

积分

117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63
发表于 2012-8-4 09: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
君子致中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84

积分

17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84
QQ
发表于 2012-8-4 14: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经验,谢谢了。
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2-8-4 17: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诸内必形诸外。只要潜心研究哪里都是可以捕捉的信息啊。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21:17 , Processed in 0.20567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