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506|回复: 27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药味求真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7 13: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查《神农本草经》以下红字药味有出入,求指正。先谢。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 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上一篇:《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为古书
下一篇:朱莘农及其脐诊法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10-6-7 13: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很难考证了。
1、以上的药味可能出自《桐君采药录》可能跟《本经》不是一个路数的。
2、西汉时代的《本草经》有名可查的至少有15种,陶弘景的《本经集注》大概集合了其中三种。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本草经》。当时有很多种《本草经》失传了。也许以上的药味也有可能出自已经失传的《本草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10-6-7 13: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错的可能性不大,毕竟甲本是间接照原卷子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4: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枳实,芍药都有味苦酸的说法;地黄也有甘苦味的说法(《别录》载味苦)。故辛甘酸苦都可以说靠谱,唯有咸味药出入太大了。有请汤兄指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8 13: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回答你吧,做学问的人有问题有时会走火入魔。我让你开心一下。
咸味都是对的,你可以尝一下。唯有厚朴是苦的,我还没搞明白!但符合临床!
酸味也对的,枳实豆豉山药都是酸的,你一定要尝一下。
我这儿有个尝酒高手,什么味很准确。
地黄是苦味很费解,可能现代炮制时加糖了,糖不值钱,可以问一下原产地的人,但他符合临床。
我的话会对你研究辅行诀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10-6-8 14: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好方法,拿鲜品尝可能更准确.但有些药搞到鲜品可能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8 15: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药味性能的把握也是亲口尝的,对开出的处方的滋味了然于胸,开方时就告诉病人这个处方的药味如何,服后可能有哪些反应,需要禁忌什么食物。有些病人置若罔闻,打电话诉说服药不舒服,我即直接问他可能服了不该服的食物,病人往往无话可说。我以为,药味的把握,是一个中医的基本素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7: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激十世遗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10-6-9 12: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定鲜地黄的味道为苦涩味。秦汉时代用的可能就是鲜品或直接晒干品。据说这东西的苦得还特别,一般土地在种过一年地黄后,地都会变苦,第二年便不能再种地黄,必须等到至少八年后才能再种。不知是否确实。但鲜地黄口味发苦确定无疑。

鲜地黄可以做菜吃。但一般要先处理这种苦涩味。

厚朴是辛、苦味;《辅》是咸味不好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9: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搞理论是很枯燥的,很难有作为,但是有了成果就很了不起,愿楼主实现。
生地解决了,我来解决厚朴。
厚朴苦多辛少,如何是咸味呢?将二十克煎汤,空气中全是咸味!夹一点香味。
但汤还是苦味。
再想一下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3: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行医资格,实践机会很少。谢谢十世遗风先生指教。先生这种识药味方法很实在,后学受教了。非常感谢!
又通过先生的帖子,见识了朱莘农前辈的高超医术,受益多多。再次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4: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厚朴虽然符合临床效果,但厚朴还是苦多辛少,十世遗风先生将二十克厚朴煎汤,空气中有咸味外,汤还是苦味。目前尚未找出厚朴味咸的确证,我设想是否有抄误?25味药错一也是有可能的,因此乃手抄件而非原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10-6-10 14: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厚朴 的来源是比较复杂的。

1.国家标准品: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厚朴为木兰属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叶厚朴M.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前者商品习称“川朴”,主产四川、湖北及湖南、贵州、陕西等省;后者商品习称“温朴”,主产浙江、福建、江西等省。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标准》收载的大叶厚朴(腾冲厚朴)为木兰属植物大叶木兰M. rostrata W.W.Smith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特产于云南西部高黎贡山一带。    

2.地方习用品:                    
①云厚朴为滇藏木兰M. campbellii Hook.f. et Thoms. 的干燥干皮,已收载于1992年《云南省药品标准》。该品是云南长期习用的厚朴主流商品,并有部分销省外。主产滇西、滇西北。                        

 ②姜朴为武当玉兰M. sprengeri Pamp. 、望春玉兰M. biondii Pamp.等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干皮。主要产销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          

3.混用品:                      木兰属的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 Franch.,玉兰M. denudata Desr.,紫玉兰M. liliflora Desr.ex Lamk.及木莲属的四川木莲Manglietia szechuanica Hu,桂南木莲M. chingii Dandy,红花木莲M. insignis (Wall.) Bl.,乳源木莲M. yuyuanesis Law等等的干燥干皮,曾分别在有关省产地局部地区以“土厚朴”、“姜朴”、“紫厚朴”、“山厚朴”等名称代厚朴商品习用。现都已纠正,不予作厚朴入药,但仍偶有混杂在厚朴商品中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10-6-10 14: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可能厚朴古今不同 著名本草学家尚志钧等人有考证 没法看到原文

本文对《本草图经》厚朴品种进行了考证,认为该书记载“叶如槲叶,四季不凋,红花而青实”的厚朴,应是现今樟科润楠属植物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这是不同药典的)。此外,本文还对《本草纲目》记载的厚朴品种进行了考订。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241001 (尚志钧);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241001(刘晓龙)
【关键词】:本草图经;厚朴;考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7: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的五脏病証方和十二神方中唯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机已减。其宿紫宫,其气重。经云:“重可祛怯”。其方紫宫,牡蛎、龙骨、滑石、赤石脂属。没有约列的二十五种药品,而约列的二十五种药品中咸味药仅有厚朴一味不是咸味药!,恰牡蛎为咸味药!
有请十世遗风先生、汤一笑先生等等各位老师,若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约列的咸味药中的厚朴易为牡蛎,符合临床应用否?靠谱否?异想天开,见笑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1 11: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厚朴还是咸味。我昨天请人尝了,煎成的汤是微咸。原药材尝不出咸味,跟温度有关。
牡蛎为咸味,属什么,我在研究。要对着药物的疾病谱,还要考虑仲景方陶弘景方分析。
这张表也不全对,姜宗瑞将黄芩改为水中之金,改得好!!!!!!!!!!!!!!!!
葶苈子咸味属金,是姜宗瑞改的,也是对的。但是我把这看做是补充,葶苈子和厚朴都属金。
仲景常用药都可以归类这张表,这个工作我在做,但是不会发表,对名利没兴趣。楼主有兴趣可以做了去发表。
这个表里最缺的是柴胡、半夏、吴茱萸、阿胶、猪苓、龙骨牡蛎、天花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10-6-11 13: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厚朴煎汤尝味可能也有些问题。最好是鲜品的味符合为好。

原因在于,马王堆医书中(公元前165年左右,西汉初年),通常所说“食物”与“药物”的服用方法不同。药:冶末吞服;食:煮食、饮汁。可见在西汉初年,大概吃药还是“吃”的,不是煎汤的,除非厚朴是饮食调料,但它似乎不是。现在卤汤中也有加厚朴的,但可有可无,很少用。

    《汤液经法》西成帝时被陈农征集到并由刘向校书并命名(公元前26年—公元前8年),那么估计《汤液经法》成书于公元前165—公元前26年之间的可能性大。〈神农本草经〉成书应在公元前32年—公元5年之间(见尚志钧考证),比《汤液经法》稍晚。〈桐君采药录〉的成书年代大概跟〈神农本草经〉相近。不应早过公元前26年,否则陈农应该能征集到。〈神农〉〈桐君〉之前有〈药论〉(公元前180年)应该还有其他本草书(刘向之前书无书名),其中的药味应该都是鲜品直接品尝的味道。也可以认为,在〈神农〉〈桐君〉之前的本草书的药味应该都是以鲜品直接品尝而得。而〈神农〉〈桐君〉中的药味也应该大多如此,因为它们大多也是从以前的本草书抄来的。当然也会有部分例外。再后世的本草书中的药味就难说了,可能不少就是煎汤后的味道了。现今〈本经〉中的一些药味与鲜品直接品尝的药味不同。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误传,即传抄错误。二是品种变异,即某药虽然古今名同但实际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感谢十世遗风、汤一笑两位先生指导!我还在摸着石头学习仲景方术,门都未入。能脚踏实地的向各位先生们学到一些东西,就已很满足了。
非常认同汤一笑先生“最好是鲜品的味符合为好”的观点。方国强认为:柴胡水中木、半夏土中木、阿胶木中土。猪苓、龙骨、牡蛎、天花粉、吴茱萸还查不到。供十世遗风先生核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2 17: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讨论一下,为何姜宗瑞说麦冬酸味,丹皮咸味,山药甘味?按我们尝的方法分别是甘、辛、酸味。
从他其他改动的地方,我认为很多是对的,他不会无缘无故这么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8: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等均确认山药甘味,就《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酸味,故姜宗瑞改动山药为甘味靠谱。但说麦冬酸味,丹皮咸味不敢苟同。一、没有《本草经》等的支持;二、药味误差太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可信度要打折扣;三、非常认同汤一笑先生“最好是鲜品的味符合为好”的观点;四、丹皮物种汤一笑先生曾质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10-6-12 2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牡丹皮不是仲景时代的牡丹,也不是<本经>中的牡丹。这个不是质疑。而是学术界已经比较肯定的。但《本经》中的牡丹具体是哪种东西还不是很肯定。今天的牡丹在唐代才从芍药中分离出来。《辅》中出现的“牡丹皮”不知是原书就有的,还是张大昌后来加上。或者原书是“牡丹”,抄书的后人想当然抄成“牡丹皮”?这个估计也难判断了。但古典牡丹用的也是根,同今天的牡丹根色相同,都是红色。但两者地上部分完全不同。

今牡丹替代古典牡丹大概发生在公元657年前后。唐初《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就指出当时长安的医生使用的“牡丹”根皮是伪品(即今牡丹)。当时长安的医生大概很难获得真正的牡丹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09: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之丹皮不是现在的丹皮,可以这么考据,但是临床会乱。桂枝茯苓丸,肾气丸,都错了。
从我的分析来看丹皮是符合临床的。问题是否还有一种药,效果更好,是哪一种呢?
我在烦泽泻是甘还是苦?本经言甘味,辅行诀说是咸味,我尝尝也是咸味。
辅行诀会有小问题,但这本书的伟大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味对我分析功效影响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宗瑞说麦冬酸味,丹皮咸味,按十世遗风先生尝的方法分别是甘、辛味。《本经》中的牡丹也是辛味.辅行诀没有说是丹皮咸味啊。虽然辅行诀这本书的意义不可忽视,但要力求原汁原味。由于后人的随意改动,才造成了今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混乱!故要慎之又慎!
从探讨问题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牡丹当是辛味(木中金),有十世遗风先生的亲尝和《本经》的支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1: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泽泻是甘还是苦?本经言甘味,辅行诀说是咸味,十世遗风先生亲尝是咸味。故在没有别的证据时,我认为辅行诀说是咸味当是正确的。我很信服十世遗风先生的亲尝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25

积分

77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级别: 巡查组

Rank: 2

积分
225
发表于 2010-6-22 08: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有可能,把伤寒论和其他的常用药材都按照五行划分,这样就更方便了。

我做梦的时候想想,大家勿怪
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积分

64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29
发表于 2011-3-19 19: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礼拜买了两种淮山药干片。打开一闻,都是酸溜溜的味道。我开始以为是用硫磺熏过了,现在想起来,可能就是应该为酸味,辅行诀没有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积分

64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29
发表于 2011-4-1 09: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的性味会根据炮制,熬煮的火候不同而不同。所以,应该根据药方中的要求来讨论药的性味。如果,只是谈某药是某性味,就应该有一个默认的条件,或是鲜品或是汤煮。否则,必是众说纷纭,无所是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4-18 16: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这个确实作用于脾,症状也吻合,但为什么是泻呢?

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理,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三两) 、黄芩、大黄、芍药(枳实) 、甘草(炙,各一两)

四逆合承气?有人遇到过这样的实例吗?还是三阴急下症?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3:11 , Processed in 0.10276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