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942|回复: 4

读经典辨气的实质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2-16 09: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要:人体内的正气,有阳气与阴气之分。邪气也有阳邪与阴邪之别。阳气是指津液,阴气是指血液。正气,是指在人体内运行正常的津血。邪气,是指在人体内运行阻滞或停蓄的津血。阳邪是因热壅而郁结在人体内的津血,阴邪是因寒凝而郁结在人体内的津血。中医学的阴、阳、气、血,正气、邪气等,都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

关键词:正气;阴气;阳气;邪气;阴邪;阳邪;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昧,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此之谓气,是指若雾露之性状的物质。把雾、露分开来解:雾,具轻清升发之性;露,具重浊降敛之性。这样来认识气,就可以得出“气”分阴阳的结论:雾属于阳气,露属于阴气。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此条之阴气即指血气,血气具有收敛之性,属阴。这样辨析,就明确了,人体内的血液属阴气,津液属阳气。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曰:“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营卫者精气也,是说营气与卫气都是由胃吸收的水谷精气化生的。神,是指变化,神气是变化的气,血者神气也,是说血液是由水谷精气经过变化而产生的。故出血多者无汗,出汗多者无血。

由此可知,血液与津液,二者互生、互化、互根、互用,正谓一阴一阳之道。

《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由于麻黄汤证八九日不解,表部津液闭郁太甚,向营阴渗透,形成营卫郁甚的状态。服药已卫阳之郁虽得到发散,营阴之郁还未得到疏泄,因而出现“发烦目瞑”的症状。“剧者必衄,衄乃解。”衄则脉中血液之郁得泄,病乃愈。这样来看,阳气重,是指津液郁滞重。

48条:“…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太阳病,阳气重,若发汗不彻,邪气仍然客表,郁而化热,其人则发躁烦;已经发汗,表郁不甚重,邪气可以流动,流到哪儿,哪就痛,所以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则邪气流走,所以按之不可得,按不出哪里痛;其人短气但坐,邪气上壅则气喘短气、胸满,躺下则邪气壅肺,更觉闷喘上不来气,只好但坐;这都是汗出不彻的原因,更发汗则愈。此条可以看出,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就是津液郁滞在表不得越。

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血弱,为营气血液虚弱;气尽,为卫气津液亏虚。营卫俱虚,致使腠理疏松,邪气因入于半表半里,与半表半里部之正气分争 ,结于胁下。此邪气当指由表部郁滞的津液进入半表半里,结于胁下。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条之亡阳所表现的证候,即为壮火食气、亡失津液所致的津亏血热、“血气流溢”的证状,必不是阳气衰亡应出现的阴盛阳衰之候。之去芍药,也证明了芍药之功是益血气,或者说是益阴气而不是益阳气。阴气实则血气热,阳气虚则津气寒。

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此条之阳气微,是因为发汗太过,造成表部津液微少。表部津液微少,必然里部津液也虚。虚则脉数,数为客热,客热是指因过汗导致津亏而引起的虚热,此虚热是“客气邪风”,而不是体内正常的阳气。客邪不能消化水谷,水蓄胃中,饮邪上逆,故吐也。

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脉浮而动数,是邪在阳明;头痛、发热、微盗汗出,是邪在少阳,微盗汗出,系目合则汗;恶寒,是表邪未解。此本三阳合证,医误用下法,误下虚里,则客气动膈。膈内的正气与客气交争,拒之而痛。“阳气内陷”,是指壅结在太阳、少阳的津液均内陷,聚结于心下,成为结胸。此为误下所致的变证,以大陷胸汤攻逐水饮,泻热破结,则为水热互结无疑,必不是“气体”结硬。

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第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03条之“医更重发汗,…以亡津液,”与211条之“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显然是亡津液与亡阳互发互义。

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此条之“阳绝于里”与“亡津液”并述,更清晰可见,阳绝于里,就是津液亡失于外,牵连里液也绝失,以致“大便因硬也”。

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胃气生热,其阳则绝之“阳”,也是指津液。浮为阳气热,芤为阴气亏,还是壮火食气,邪热蒸血,以致胃气生邪热,更灼津液,导致“其阳则绝”。

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急当救里,救的是里部下利不止的阴液,若不急救,则里邪愈重,阴液脱失愈重。急当救表,救的是表部虚滞不运、被耗伤的津液,若不急救,则表邪愈重,津液耗伤愈重。还有阳明病大承气汤急下证和少阴病大承气汤急下证,都是里热、邪实,阴液告急之证。

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此条之胸中有热,是胸中有热邪,胃中有邪气,是胃中有寒邪。可见邪气郁滞分阳邪与阴邪。人体内的邪气,是津液在组织、脉络中运行受阻而发生变性停运的水液。变性,其义是指积滞不运的津液由正气的性质变为邪气的性质。人体内的正气分为阳气和阴气。津液升发时就是阳气,如卫气、如汗液。津液降敛时就是阴气,如荣气、如尿液。津液升发时运行受阻,热壅而致积滞变性,是阳邪。津液降敛时运行受阻,寒凝而致积滞变性,是阴邪。津液若郁滞不运而变为水液停蓄体内,就是病理产物,就是邪气。无论是环境的外部条件因素还是人体的内部条件因素,致使人体内津液热壅而积滞、或寒凝而积滞的情况发生,人就有病痛的感觉,就是患病了。《伤寒论》中有关于此的论述比比皆是,如:“身疼痛”,是津液郁滞不运,正气变为邪气,压迫刺激身体而作痛;“脉浮缓”,是卫强荣弱,津液虚滞不运而变为虚邪;“脉浮紧”,是阴阳俱实,津液实滞不运而变为实邪;“脉阴阳俱浮”,是气血俱热,津液壅聚不运而变为温邪;“项背强”,是津液积滞不运而变为表邪;“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是津液壅滞于上,大便硬结于下而变为里邪;“脚挛急”,是津液虚滞不运而变为阴邪;“胸中窒”是津液实滞不运而变为阳邪。等等此类症状不胜枚举。

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所有的厥逆,都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这里的阴气是指血液,阳气是指津液。顺接,是血液与津液的顺利衔接,即营气能从毛细血管动脉端顺利渗出变作卫气,津液又能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顺利吸收回去,化作营气。当人体某部发生邪气,无论实热还是虚寒,都会阻遏或影响血液和津液的正常运行,血液与津液就不能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和静脉端顺利通透和衔接,从而难以通达四末,便发生手足逆冷的厥逆症状。

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津液在人体组织、脉络中运行不利、积滞停运变为邪气所致。辨邪气,就是辨别停聚不运的津液郁滞在人体何部位,属何性质,从而“知何部不利”而利之,这就是《伤寒论》的证治精神所在。如阳明里热津液壅滞于上,停聚不运而变为阳邪,阻遏津液不得下行,则大便秘结。用承气汤攻下湿热内阻的邪气,使津液得下即便通病除。再如太阴里寒津液凝滞于胃,停聚不运而变为阴邪,阻遏津液不得上行,则大便自利。用理中丸温通寒凝内阻的邪气,使津液得上即利止病除。

《伤寒论》中凡三阴证,就是寒性病,凡三阳证,就是热性病。三阳病是热伤津液,三阴病是寒伤津液,无一病不是与津液的存亡有关,津液不竭,生命不殆,津液对于生命的生发力显而易见。津液属于阳气,血液属于阴气,阴阳之道简易明晰,治病救人缓急可见。《伤寒论》以阴阳二气为生命线,观其脉证知阴阳虚实,治以益虚损实以求“阴平阳秘”为其根本之法。




上一篇:病例讨论
下一篇:经方的故事(八)

31

主题

969

积分

178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宁静致远,学贵沉潜。

Rank: 3Rank: 3

积分
969
发表于 2013-3-8 1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好贴,怎么不见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3-3-8 12: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回复的贴子有时就象埋在地下的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3-8-6 20: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李老:
1,“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条之亡阳所表现的证候,即为壮火食气、亡失津液所致的津亏血热、“血气流溢”的证状,必不是阳气衰亡应出现的阴盛阳衰之候。之去芍药,也证明了芍药之功是益血气,或者说是益阴气而不是益阳气。阴气实则血气热,阳气虚则津气寒。”--------芍药味苦,酸,微寒。何以会致“血气热”?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导致因“寒”而“热”?
2,“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急当救里,救的是里部下利不止的阴液,若不急救,则里邪愈重,阴液脱失愈重。急当救表,救的是表部虚滞不运、被耗伤的津液,若不急救,则表邪愈重,津液耗伤愈重。还有阳明病大承气汤急下证和少阴病大承气汤急下证,都是里热、邪实,阴液告急之证。”---------“若不急救,则里邪愈重”,“若不急救,则表邪愈重”二句之“愈”字落脚点在哪里?
3,“第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此条之“阳绝于里”与“亡津液”并述,更清晰可见,阳绝于里,就是津液亡失于外,牵连里液也绝失,以致“大便因硬也”。-------------此条之“阳绝于里”与“亡津液”并述,如果从医圣当时“惜墨如金”的境地加以考虑(用的是竹简而不是现今随处可得的纸张),是不是可以怀疑“阳”与“津液”并不等同,故医圣特加重笔墨如此?------近于抬杠,望先生勿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06: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1,救逆汤证之火热伤气,其结果是心气受伤,热伤心气则惊,热扰心神则狂,其表现是实热不去,故不能用芍药补营气,不然则增实助热。就像白虎加桂枝汤证之骨节疼烦为实热疼痛,不能加芍药一样。芍药善治营虚疼痛,不宜用于实热疼痛。救逆汤证脉浮发热,医以火迫劫之,并没有出现虚寒的状态。芍药不宜用于实热不去者。
2,阳明实热,若不急攻之,则实热伤血,血愈被伤,津愈被耗。节制邪热的基本力量是津液和血液。津血愈亏,邪热愈盛,这是邪热伤正的趋势。少阴虚寒,若不急温之,同样伤血耗津。节制寒邪的基本力量同样是津液和血液。津血愈亏,寒邪愈重,这是寒邪伤正的趋势。您所质疑的“里邪愈重”、“表邪愈重”二句之“愈”字落脚点在哪里?是质疑“愈”的发展趋势吧?桂枝汤证表邪愈重,会由脉浮缓发展至脉浮紧,变成大青龙汤证。四逆汤证里邪“愈”重,会由下利清谷不止,变为“利止,亡血也”的四逆加人参汤证,或“利止脉不出”的通脉四逆汤证,更甚者会变为“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的少阴死证。
3,医圣“惜墨如金”,还反复强调于此,更见此问题的重要性。如“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医圣在重要问题上,反复强调,并不惜墨,就是惟恐医者犯原则性错误。
阳气不等于津液。但是津液的变化,足以反应阳气的变化。离开具体物质谈阳气,阳气就变的难以捉摸,就失去了操控性。
感谢先生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6:48 , Processed in 0.19510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