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752|回复: 7

[原创] “三部六病”学用心得

[复制链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9-12-18 20: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部六病——从相识到相知
山西中医学院   05级中医传统班   郝晓娟
   初识三部六病真是件很凑巧的事情,因本人喜欢看科普类节目,在几年前的一期《走进科学》栏目中,我第一次看到“三部六病”这个词,也第一次知道山西曾经有位全国名老中医,名字叫刘绍武,那期节目也不知为什么就一直印在脑海里了。
    实在是机缘巧合,似乎冥冥中注定我与三部六病结缘,上大学考进了山西中医学院,幸运的被编入了中医传统班,选导师时凑巧的选择了马文辉老师,那时只知道马老师是搞伤寒的,其他一概不知。当我第一次走进马老师的诊室时,我看到了那四个字——“三部六病”,脑中立刻就想起了《走进科学》“脉象仪”那期节目,说实话当时很兴奋,心中自喜电视上所说的此时真真实实地就摆在我面前,只不过是宿明良老师变成了马老师。这就是我与三部六病的初次见面。
    从2008年11月到现在,在跟随马老师学习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已经对三部六病有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马老师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了刘老不平凡的一生,就像听单田芳讲《岳飞传》一样,刘老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睿智令我折服,他的坚韧意志让我赞叹。三部六病学说就是在这样一位大师手上诞生的。三部六病是刘老在毕生研习《周易》《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全新中医学体系。三部六病充分遵循了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既不排斥现代技术和方法,又保持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中西医结合已经走过了很长的历程,但似乎收效甚微,可能是因为中西医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共同的平台,这边唱大戏,那边摇滚曲,根本就不能同台竞技。西医采用的是天平思维,即机体缺什么就补什么,失血就输血,脱水就补液,总之使机体达到平衡,它讲的是能量守恒,体液平衡;而中医则不是这样,它采用的是秤杆思维,失血时也补血,但它用的是当归、阿胶之类,气虚则多用人参、黄芪之属。这些花花草草真的能补气补血吗?难道真比不上输袋血吗?在大量的临床事实面前已经充分证实了中药疗效的确切性,这就体现了此处说的秤杆思维,中药进入体内是激发机体自身生成其所需的物质,而不是单纯补充机体物质能量的不足。“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绝,精神乃绝”,人体就是在不断调节体内的阴阳以达平衡,就像秤杆和称砣一样,称砣在秤杆上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来使其达到平衡。四两拨千斤带给人的是震撼。三部六病学说既体现着传统医学的风骨,又散发着现代医学的气息,对人体三部的划分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的宇宙观,中医讲天人相应,宇宙即人体,也符合人体发生学、三胚层学说,在此仅以三部划分为例,其他不再赘述。总之三部六病为中西医学习之人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运用共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真正实现了中西汇通。
医学是一门技术,中医学当然也是这样,它不是什么玄学,也不是单纯的传统文化,说到底医学是为了治病救人的,而不是附庸风雅,从技术层面讲,三部六病学术可操作性强,简单易学,可重复,临床疗效是显而易见的。在我跟师的一年多来,曾无数次看到老师运用三部六病辩证思维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刘老创制的几个协调方更是疗效非凡,现举例说明:
患者王**,女,55岁,于2008年12月2日就诊于我院门诊,主诉烧心、反酸一月余,咽部烧灼感,饭后一小时烧心加重,胃时痛,嘈杂,便干,喝蜂蜜方能缓解,口干,喝水多,睡眠差,脑血栓史7年,舌淡苔白,服奥美拉唑无效,有多年胃溃疡病史。处方如下:柴胡15 黄芩15 苏子30 党参30 陈皮30 白芍30 川军10 五灵脂15 败酱草20 川楝子15 花椒10 炙甘草10 大枣5枚 (单位g)
                                     七剂
一周后患者复诊,述其效佳,效不更方继用此方加减一月。
一月后胃镜复检,溃疡已愈十之八九。
按:此方为刘老的溃疡一号方,因马老师曾在我院消化科工作,所以门诊上溃疡病人很多,以此方为基础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中屡试不爽,除虚人为患及处于纠偏阶段的病人,真正做到了方剂的可重复性。
   三部六病学说是以《伤寒论》为基础的,学中医就要学经典,学经典也要掌握方式方法,一种合理的思辨方式会使你直达《伤寒论》之精髓,不至于走太多的弯路。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三部六病思辨方式就是我学习中医的捷径,缩短了我在黑暗中求索的路程,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与三部六病结缘。学说如其人,刘老是位胸襟广阔的智者,有着鲲鹏之志,三部六病正张开它的翅膀飞向万里晴空,愿更多的三部六病学术继承者不断充盈它的羽翼,让它飞得更高更远。谢谢!




上一篇:观眼识病法         彭静山
下一篇:三部六病方在临床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09-12-18 21: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条条道路通罗马,入校跟对了老师,聪明一辈子,马文辉老师是值得尊重的疾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
——三部六病学习心得

山西中医学院96级中医传统班   贾妙俊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疾病就吞噬着人们的健康。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之久,在与疾病的抗争中,毫无疑问,中医学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然而,近代以来,中医学却经历了几次大的“废存之争”尤其近几年以来,这种思潮愈演愈烈,让我们不由不为之深思,面对这种情况,多数中医学着临床家都出来大声疾呼,大体的意思是“中医学是超科学”,用比较直白的话来说既是“这门学问很深奥乃至神秘,不懂就不要在那儿指手划脚。”
    中医学固然博大精深,但它不神秘,更不是“天书”。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我认为是错误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的上升的,中间的道路充满着矛盾,而其发展就是一个个矛盾的顺利解决。中医学也不例外,其要想更进一步发展,必然要通过别人的否定和自己的否定,现今的中医工作者大都抱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消极不思进取的做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有反对的声音在,正是我们发展的动力!而就中医学本身来说,正是由于中医西医乃至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则是中医学能否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让大家都坐下来探讨,沟通,就中医学本身来说,我认为有两点是需要改进的!
    (一)我们不否认中医学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五行学说等等。大家都知道,中医学是一门哲学医学。列宁说“哲学概念不能引入数学,它就只能流于哲学这一个范围”。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象到数的发展,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真学问都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的,但真学问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就拿藏象学说来说,那时先古祖先由于技术,宗法,道德伦理的限制,而没有将人体脏腑解剖客观化细微化,于是通过揣度,通过人的生理状态的改变来大体猜测人体脏腑的疾病,这种黑箱模糊思维可以很好的将人体作为一个功能整体来考虑,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却没有将其微观化。目前,人体解剖可以说由“黑箱”变为“白箱”,许多解剖结构已经能很客观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否认它的不存在是不严谨的,不科学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保留其五行生克制化的思维,而抛弃五六这种数字游戏机械化的束缚。
    中医学思维应该用一些概念来束缚,但不能变成“人附天数”。由于天人合一,古天文历法的影响,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深深打下了这种烙印,诸如,“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凡十一藏皆取决与胆”,凡此种种,很大部分并不是人体客观的生理病理存在,而是为了符合天数。这种机械的天人合一要不得,就比如凡十一藏皆取决与胆,这里的意思不是说胆有多么多么重要,其最终目的是凑成“十二”之数,以成其所谓天数,与人体相应。而后代医家以讹传讹,连其“是什么”还没有解释清楚,就解释其“为什么”。于是信口开河,长篇大论解释“胆”有多么重要,造成后学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紧跟其后,贻害无穷!这些连我们中医学者都疑惑不解的问题,怎么能与别人探讨呢?
   所幸的是,近代中医大家刘绍武老先生本着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精神 “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用求真的心态研究与实际中医学,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
   这一学说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一,从众多的玄学,形而上学的医学理论,诡辩论,相对主义中,根据70多年的临床实践,本于《伤寒论》,而将众多的医学理论给定了一个较完整,较科学的框架结构,即“三”结构,这一结构比五六之数更具有科学性,操作性与临床实践的贴近性。易曰“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老子》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都说明了三结构是人体基础与重要结构。
   其二,三极思想不是人附天数,不是机械的划分,它更切合于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a以空气的呼出吸入作为生理活动的条件,又以空气中的病邪作为致病因素,凡是能和空气相接触的部位属表部范畴,其中实热的为太阳病,虚寒的为厥阴病,b与饮食食物相接触,完成消化吸收排泄的系统,上至食道,至肛门,中有食道,胃,小肠,大肠称为里部,其中实热的为阳明病,虚寒的为太阴病。c以气血为中心,心脏为主导主导的血液循环,称为“半表半里部”其中实热的为少阳病,虚寒的为少阴病。三部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二)中医学的发展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但其本身并不是文化,是一门技术。这就需要我们中医学者用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它,挖掘它,整理它,用实际来检验它,用唯物辩证法与我传统医学中的精华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从而与现代医学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共同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7: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谐治世,协调救人
山西中医学院,06级中医传统班,张青
    “和谐”是现下非常时髦而且家喻户晓的一个词语,它是我国领导集体继承孔子思想又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式对我国社会及世界集体既继承孔子思想又结合当前国内外形新势对我国社会及世界提出美好愿望,即希望我国社会稳定祥和,世界和谐安定。同样“和谐”的观点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无不渗透着其光芒,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而其中的协调平衡理论指导着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解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的确立,从而使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及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去年我有幸拜师“三部六病”学说继承人马文辉老师,结识了“三部六病”学说,并对其中的协调疗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协调疗法由著名中医学家刘绍武先生提出,是“三部六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伤寒论》里的小柴胡汤为基础方,通过加减应用形成了调心汤,调神汤,调肝汤等一系列临床实践明白一个道理,临床所见疾病和症状往往错综复杂远不是书本上所写的那么规范,而方所对之证并非完全具备时才会应用,往往寒热虚实分辨不清,表里定位不明,“三部六病”的协调疗法就针对此问题大胆提出:凡人体疾病矛盾双方呈现非对抗性的矛盾,不出现大热,大寒,大虚,大实四大证,都可用小柴胡汤协调整体以发挥集体的自然疗效,使阴阳平和,气血调畅,机体协调。
    人体是由各种组织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各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也同样构成一个整体,因此认识和治疗疾病时,就不能把五脏孤立起来。协调方中的调心汤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调心汤从字面上看是治疗心脏疾患,但它的遣药组方却不仅限于此,既照顾了整体,又照顾了心肝脾肺等脏腑。只有全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故方中选用小柴胡协调整体。心和肺关系密切,一者肺吸收入的氧气由心输布全身,,心脏本身也需要有氧气保持它的节律性跳动,所以治心病就要把肺治疗好,保障其供养功能的正常运行,方中用百合汤用百合乌药两味药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医认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心血的生成与运行和肝脾的此功能分不开,故方中选用丹参活血,郁金行气活血。以保证循环的正常血容量。二者,心肺同居胸腔,胸腔通畅,心肺才能获得更大范围舒张,从而完成更大的吸氧和派血量,故选用瓜蒌开胸。
    协调疗法的运用在“三部六病”学说中的体现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举例。我相信,在新的时代下,协调疗法有助于新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而“而三部六病”这种行的医学医疗模式,为中医现代化开创更广阔的局面,为中医能走向世界打开了道路。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8: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三部六病心得
太原三部六病门诊部 曹清林
三部六病学说是以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邵武先生毕生研习《周易》、《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用科学的观点,总结与继承、探索与创新相结合,走现代中医的道路。
一、接触三部六病
最初接触三部六病这个学说是08年5月份经朋友介绍有幸认识了马文辉老师,使我这个原本对中医将要放弃的学生,经马老师一小时短暂的介绍三步六病的现状与前景,及马老师那渊博的学识,如同见了救命的稻草,相见恨晚。即刻在我脑海中对现代中医三部六病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学好、继承、发展三部六病学说。
二、认识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始于《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鼻祖,属于药物治疗学,《伤寒论》最大的问题不是条文的注解,历来医家以“六经”解读《伤寒论》,错把《伤寒论》“六病”当为“六经”学说,“六经”始于《内经》,《内经》所研究的是经络学说,它所指导的是针灸、按摩,气功、养生等属于非药物治疗学。
三部六病结合现代医学、系统论、控制论对伤寒论研究形成一整套辨证论治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在内容上区分为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诊断上病位不超三部,病性不越六病,治疗上创立纠偏、协调、复健三大疗法,治疗过程中实现定证、定方、定疗程三大原则。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提供了一个结构模式。
三、运用三部六病
经过一年多跟随马老师学习,耳濡目染、受益良多。在临床上,不管何种理论体系,能够执简驭繁、正确诊断、有效治疗才能立足于各学说之间。试举例如下:
刘某某,女,25岁,于2008年12月25日以‘便秘’来诊,现便秘三年余,大便干,5~7日1次,无腹胀、腹痛,自觉手脚冰凉,天冷更甚,月经周期26~28天,偶腹痛,量少,有血块,无口干口苦,纳可,小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厥阴病兼阳明证,方为:当归15g  白芍15g  细辛10g  炙甘草10g   桂枝10g   通草10g  大黄10g  大枣10g   10剂而愈,大便日1次,至今正常。
按:虽属‘便秘’,但患者手足脚冷,舌暗红脉弦细,证为厥阴证,《伤寒论》37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也”经期腹痛,量少有血块,属经血不畅;寒凝血滞,寒者收引,寒者凝滞,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大便干属阳明实证,故用当归四逆加大黄汤主之。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4: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部六病》法用于亚健康人群的临床体会

平陆县中医院  石西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亚健康”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从亚健康状态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向坏的方向转化,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疾病。研究表明,人群中基本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仅占15%左右;患有各种疾病者也有15%左右,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60~70%。亚健康也包括了一时较难察觉的潜在疾病,比如常见于中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早期心脑血管病,中年人常伴有血脂、血糖、血粘度、血压偏高;脑力劳动者多表现为慢性疲劳综合症,如长期的疲乏、纳差、头痛、头晕、失眠、情绪不稳、易感冒等;在相对贫困的农民及重体力劳动者,多表现为痛证,潜在的营养不良和慢性感染。此类患者大多症状复杂多样,轻者影响工作效率,重者不能正常生活。但在医院经过全面系统检查、化验或者影响检查后,往往找不到肯定的病因所在。还有一部分是有检验指标的异常,但不能诊断为某一疾病,也没有临床症状,也可以称为亚健康状态。此类病症中医诊治较之西医有明显优势,与中医内科的虚劳、郁证、不寐、痹证、心悸、怔仲、头痛、眩晕、胸痛、胁痛、呃逆、腹痛、胃脘痛、汗证、瘀证等病症有关。
我临床体会,按中医内科辨证,虽有一定疗效,但由于一个人身上牵涉数种甚至十余种病名,因此在诊断上不好命名,在治疗上不易选方用药。十余年来我以刘绍武老师的《三部六病》学说为指导,采用六病辨证与杂病辨证相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充分发挥协调疗法优势,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分三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关于六病辨证
刘老有一句口头禅就是“除四大之外,一切以协调疗法为主。”意思是说六病的“四大”证侯(大寒、大热、大虚、大实),矛盾是对抗性的,治疗是针锋相对的纠偏疗法,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凡此“四大”以外的病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其处置方法是采取协调疗法,通过调动整体的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扶正以祛邪,达到治疗目的。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方向和方法。亚健康人群是不可能有“四大”之证,理论上说就可以不用六病辨证,而按杂病治疗。然而我有一个体会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亚健康虽然没有大寒、大热、大虚、大实之“四大”证,但必然要有小寒、小热、小虚、小实之证,可以称之为“四小” 证。证虽然小,但其性不出阴阳,其位不越三部。可以套用六病辨证之法辨证论治。正如柯韻伯所说“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以寒来举例,在表部虽没有明显的手足厥寒,但手足发凉者很多见,还有的是夏季手足心热、冬季四稍发凉;在半表半里不虽没有严重的畏寒肢冷,但可以有轻微的背恶寒;在里部的寒多不是腹中冷痛、完谷不化,而多表现为腹部轻度发凉、喜温暖,吃生冷食物感到不适、喜热饮食,对寒凉药物的反应与以往不同等等。在治疗上我的体会是主药基本不变,可以在剂量上和炮制方法上灵活掌握。仍以寒证为例,表部之寒用桂枝,里部之寒用炮姜,半表半里之寒用制附子,剂量3~9克为宜。三部的热证、虚证、实证可以以此类推。这样的话就把治疗六病的主方主药运用到西医查不出病、中医看上去症候较轻的亚健康中去了。
二、关于协调疗法
协调疗法是刘老根据《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的原文精神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来的。他认为,出现在三部上的寒、热、虚、实组成了六病是对抗性矛盾,要用斗争的方法解决,除此之外的内科杂病,属于非对抗性矛盾,适合用平和的方法解决。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以小柴胡汤为主,创立了杂病的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的方法。刘老当时说过“三部六病是个开放系统,具体方药可以活用,比如协调整体的小柴胡汤也可以用逍遥散或越鞠丸。有时还用一味香附代替小柴胡汤”。根据刘老这一段话的意思,我在临床上用协调法治疗亚健康等杂病时,以小柴胡为主方,加减变化或三个方子用于亚健康的常见的三种情况,分述如下:
古人常说:“百病生于气也”、“怪病多痰”、“久病多瘀”。临床上不好诊断、不易治疗、缠绵难愈的疑难杂病多于这三者有关,亚健康也不例外。百病生于气,指的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是引起多种病证的原因。这儿的气是狭义的气,指的是七情致病的病因。从临床证侯来看,它的范围已大大超出内科学郁证范畴,与多种内科疾病有关联。《丹溪心法六郁》“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这就说明理气解郁之法可以辨证的用于多种临床病证。痰与瘀血既是脏腑病变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其它疾病的原因。说怪病多痰,指临床上许多疑难怪病,从痰论治,多获奇效。说久病多瘀,我体会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许多内科疾病,到后期都是出现瘀血的表现,所谓痛久入络,病久入血,大黄蟅虫丸治疗虚劳病,就是很好的例子。二是近年来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急剧上升,中医学活血化淤研究成果卓著,对瘀血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我们三部六病学说是开放系统,拿来主义。因此我主张把活血化淤法也辨证的融于协调疗法之中。因此我在用小柴胡汤协调整体时,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分别加入了理气、化淤、活血的药物。即偏气滞者加枳壳、白芍、合欢花、腊梅花叫理气小柴胡汤;偏于痰者加陈皮、茯苓、胆星、菖蒲叫化痰小柴胡汤;偏于瘀者加王不留、丹参、桃仁、红花叫活血小柴胡汤。
三、关于局部症
三部六病学说认为,整体和局部是辨证的统一,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受着整体支配的。任何疾病都是整体的疾病,而局部的病理变化则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临床上无论治疗哪一种局部病症,必须首先考虑整体的问题,如果没有整体的协调,就不可能有局部症状的改善。
亚健康状态下的局部症,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只有一个症状,没有兼症不好辨证;二是有一个体征或检验影像学指标异常,没有临床症状。辨证治疗的方法是局部治疗和协调整体相结合。
1、协调整体:根据舌苔脉象使用加味小柴胡汤。即舌苔薄白,脉弦者用理气小柴胡汤;苔腻或厚腻,脉滑者用化痰小柴胡汤;舌质暗舌下静脉迂曲,脉涩者用活血小柴胡汤。
2、治疗局部:在协调方中,可以加上治疗某一症状,或某项理化治疗的方药,这个范围很大,只能说思路,没法说具体内容。
这也充分体现三部六病学说的开放性,可以吸收古代人、现代人、中医的、中西结合的东西进来,为患者服务。古代有很多治疗某一症状的验方,近二、三十年的中西结合也研究出许多某一检验指标异常的中药。这就要看掌握的验方有多少,临床经验多不多,灵活空间很大。
现在一个是疾病谱发生变化,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西医的广泛参与并占有主流地位,中医在医疗市场上所占份额很小,很难立足。刘老创立的《三部六病》学说,对流传下来的《伤寒杂病论》动大手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纲挈领,形成一套实用性强,便于学习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急性病、慢性病、简单病、复杂病,甚至西医认为不是病的亚健康人群,都有极高的疗效。这是“祖师爷”赏的一碗饭(京剧),我们要加倍地珍惜它,同时这套理论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容纳古代的、现代的、中医的、西医的东西进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
总而言之,一般亚健康患者往往症状很复杂,治以协调疗法为主;症状不太复杂,三部上寒热虚实可以分辨的,仍以六病辩证为主;只有一个症状或者一个理化指标异常者,可以局部治疗为主,兼以协调整体。总结几句话:症状多样,协调为上;有症无状,舌苔脉象;四小证侯,三部分布;协调整体,治疗局部。以上是自己临床上一些浮浅体会,仅供参考,并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7: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协调疗法的特色与价值
单联喆山西医科大基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

一、协调疗法的形成是建立在纠偏疗法对整体观气血统一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所以只有把纠偏疗法搞透彻了,把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弄清楚,才能活用“协调整体、突出局部”的原理合理组方。
(我认为这是刘老曾有的协调疗法的思路之一,当然后来还加入了现代科学的认识,所以协调疗法当然不只那二三十首方子。所以只有巩固了经方的学术地位,才能获得学术界对协调疗法的理解和认识,协调疗法才有了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协调疗法显示了刘老对现代疾病发展趋势的前瞻性认识。
现代疾病发生越来越复杂。(注意:病情轻重与疾病复杂还是单纯是两回事。比如:儿科急症多,但疾病单纯、好得快,救治方法简单;老年人慢性疑难病多,治疗方法复杂。)
首先是介入手段多了,(就是在造疾病模型,什么模型也造得出来)如果不用或少用介入,调理气血,针对局部,让机体发挥自然疗能,局部器官组织损伤少,机体恢复得快,易痊愈。但现在很多采用介入诊断(如膀胱镜、支气管镜)或治疗(放疗化疗手术),把组织损伤了,疾病就复杂迁延难愈了。妇女刮宫流产很多,过去一腹痛单用当归芍药散等简单方就行,但现在腹痛的辨证非常复杂,可能介入引起感染了,也可能有药流不尽的瘀血,可能有痰湿停聚,组织有损伤而且寒热虚实不单纯,错综复杂,疗程自然就长了。其次是西药的滥用,人体是非线性系统,单一(还不是单味)药物进去,是对整个系统的干扰破坏。
(如抗生素的滥用,临床可以看到常用抗生素的人阳虚体质多。曾有一食管癌患者,以前用抗生素根本不过敏,因肺部感染用了两三个月,后来抗生素就过敏,你想哪里是过敏?分明是阴寒重症!现在降糖药早期并长期使用,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就不明显,所以做中医的不懂西药药性作用是不行的。还有肿瘤治疗方面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
定疗程是很重要;保持气血分配的均衡很重要,是保证局部组织的自身修复的前提,有了足够的濡养才行;保持阴阳的双向协调很重要,否则纠偏就会越纠越偏了,很难监控。疾病的顽固性使人觉得经方老变方太麻烦,医生的工作量太大!(刘老一天看一百多个病人!)这就是刘老创制协调疗法的初衷。
三、区分两大阵营——协调与纠偏:
理性的规范: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据性定方,以方命名。
如何区分使用两大疗法?首先分部。六病病证突出的,说明大寒大热大虚大实,病变反应在三部上,要选用纠偏疗法;如四脉对应症状突出的,是整体阴阳的不协调(这里是一阴一阳而不是三阴三阳),要用协调疗法(刘老讲四脉是指南针,指明方向的)。如果不区分,当然用小柴胡汤治阴症就不对。
四、协调疗法的特点:
1、 小柴胡汤的化裁应用
小柴胡汤是疏通三焦气机的通道,以此作用达到气血统一性,保证气机畅通无阻是治疗前提。
(合不合用小柴胡汤差别大吗?我曾单用决渎汤,不合小柴胡汤治急性肾小球肾炎。单用尿蛋白转阴很快,但是不巩固,一外感尿蛋白就又成三个加号了。后合上小柴胡汤,虽然尿蛋白转阴慢,但疗效巩固,整体免疫力,精神体力都在逐渐恢复。后又单用此方治泌尿系潜在感染,效果很好,但是一个月后又复发。所以小柴胡汤的整体调节不可忽视,疗程足够很重要。)
2、注重阴阳双向调节
哲学上讲阴阳二性,刘老用科学语言解释为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作用,这个思路在协调方里全部包括了。
3、注重药物整体的八方共济。
人体无处不阴阳,任何一个生理指标都有正向与负向作用两方面,把机体所需要的原料供足,利用“振荡原理”让其逐渐回归至平衡点。(这里我表述不清楚,再想想。这里的确有模拟饮食机制的控制原理在内,但是应当更加具体)
4、方剂平和利于久服。
由于针对机体调配了的寒热补泻,加上小柴胡汤的作用把能量分配开来了,所以可以安全服用很长时期。
5、利于形成制剂临床推广
五、协调疗法与经方思路的不同
从刘老对协调疗法的研究来看,协调疗法运用到经方气血统一性的思路,考虑到气血与局部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其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包括现代医学的认识内容,而且这些东西都不是随意拿来。
第一、不分西医中医。放到三部六病框架下都是相互贯通的知识。包括中西医对病理的认识、用药的经验,毫无滞碍。
第二、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疾病的本质,如局部病理变化(如溃汤、肿瘤)、某些化验检查(肝功能化验、血糖等)可能就是本质的,一方面上升到对发病规律的认识,治中央以另四旁等等。
第三、要拿到临床上反复验证思路的正确性。
六、协调疗法对未来医学研究的方法论突破。
1、 对整体八要素的认识
中医上讲整体观念是空的,没有内容,有五行脏腑,不是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但充其量只是联系的观念。
什么是系统,刘老讲:系就是联系,统就是统一。刘老很清楚地提出了整体的内涵八要素,就是整体观。
整体八要素中搞得最明白的当然是气血的统一性。但需要挖掘出来用现代的哲学与科学语言来描述,中医和西医才能运用这个观念。
其他的要素,如生态的自主性。在对肿瘤的研究中发现了整体的这个特性,当然有其内在机制在其中,其实这个特性也是比较清楚的了,只是无人从哲学角度总结而已。
再次,意识的主导性和形神的一致性。中医注重精神心理的调节,而且具体到辨证的层面,这其中形神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关系是什么,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题目,而现代科学把二层隔裂开来研究了,在人体上这二元是合而为一的。
2、学科间的整合发展(略)
3、哲学医与科学医的关系(略)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20: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部六病》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昔阳县中医院  丁永斌


一、《三部六病》学说是科学的辨证方法
祖国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众多医家不断总结,掌握了疾病的发展规律,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辨证论治的方法,形成了众多学派,众说纷纭。临床常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不同辨证适用于不同的范围,没有严格的定论,同一病证不同的医家诊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医学界不能达成共识,同道中不便交流,严重影响中医事业的发展。吾师创立《三部六病》学说,依《伤寒论》六病辨证为基础,参阅《内经》和有关经典著述,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应用辨证唯物观,遵循对立统一规律,依人体的不同生理功能把人体分为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称之为三部。每部有阴阳不同属性的病证概括为六病。机体范围虽广不过三部,病证虽多不出六病,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法方药的辨证体系,对每一病证给以定位、定证、定方、定疗程,使辨证简明、科学、客观、具体在医学界能达到共识,有利中医事业研究和发展,是中西医沟通的桥梁。
二、三部为一体
《三部六病》学说依人体生理功能把人体划分成三部,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人体是由骨骼、肌肉、神经等各种组织器官构成的有机支架。各组织器官都有其个各自的生理功能,固定的位置相互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割。其次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之间,相互协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任何器官缺失都会使生命活动的不完整。再者组织器官的功能发挥必需依赖气血的滋养,而气血是由表部吸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及里部吸入的水谷精微,二者合为气血会入半表半里,以心脏为中心把气血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完成气血循环。同时三部还是病邪出入的通路。所以三部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气血达成整体的统一。临床辨证用药要有整体的观念。
三、定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
《三部六病》中提出定证、定方、定疗程,但这个定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不断变化。疾病也不例外,也在不断地变化,或向好或向坏转化。所以治病不是一成不变,病证发生变化,方药也随之改变。同时任何事物又有相对稳定性,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水在0度下才成冰,100度才气化,在0-100度之间保持液态的相对稳定。疾病也如此,在病证没有质的改变时要定方、定疗程,不可频频更方以影响疾病的治疗。当然疗程是根据临床观察总结而大致确定的,临证当详察病证,证变方变,不可生搬。所以说定是相对的,便是绝对的。
四、半里半表部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前面已讲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循环来体现整体的统一。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气血的盛衰,循环是否调畅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气血旺盛,循环调畅,组织器官得以滋养,正常发挥其功能,外邪不易侵入,身体健康。反之,组织器官不得正常滋养,功能减退或丧失,外邪易侵入,引起疾病的发生。另一面药物进入体内必需经气血运送到达病所,方能发挥其治病之功效。所以气血的盛衰调畅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重要的作用。半表半里是气血循环活动的场所,是生命活动的核心,治疗疾病的关键,起枢扭之功效。
五、六病治则的几点体会
《三部六病》中太阳病病邪在表,正邪相争,实热并见,发汗解表为其大法;厥阴病阴阳气不相接,末稍循环障碍体表不得气血滋养,为虚寒之证,治之以温通血脉;阳明病内热致实,治当泻热除实;太阴病属里部虚寒证,主要病理变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减低,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糟粕不能正常排出,水湿停滞胃肠,致气机不利。临证表现以痞满多见,所以太阴病不仅要温胃健脾燥湿,同时要注重理气,通过理气提高胃肠的动力,促进消化吸收、排泄。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实热证,胸中烦热为其主证。半表半里部外连表部,内及里部,以气血循环为核心。不断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同时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半表半里部有三条出路,或散于表部,或降于里部,然更多从小便排出。所以利小便是少阳之邪的主要出路。再者热邪伤阴,故清热的同时要注意滋阴。总之治少阳病要把握清、利、降、散、滋的原则;少阴病为半表半里部的虚寒证,是由心功能低下所致,强心壮阳是治疗之大法。然半表半里部以心脏为中心完成血液循环,心功能低下,血循环减慢,血液淤阻,多余的水湿及代谢产物不能排出体外。临床常见紫绀浮肿。所以治少阴不仅强心壮阳还应注意益气活血利水,以促进血液循环。
六、《三部六病》是辨证方法不是模板
《三部六病》学说是以《伤寒论》六病辨证为基础总结出的科学辨证方法。其简明、客观、具体。临床应运得心应手。但它仅是一种辨证方法,决不是模板。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径,绝不能照抄照搬。事物在不断的变化,疾病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使《三部六病》学说不断完善,使中医事业不断发展。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5:46 , Processed in 0.16542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