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阅读过《伤寒论》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仲景无论在治疗何种病证时,无不用大枣、甘草、党参等药兼顾着胃气,可见胃气的盛衰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被后世誉为“补土派”,也是一个非常重视脾胃的医家,而且还开宗立派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了阅读《脾胃论》之旅。 李杲的师傅是张元素,对《内经》颇有研究,自然李杲对《内经》思想的研究以及推崇也源于他的师傅。《脾胃论》开篇就引用了许多《内经》的言论告诉我们脾胃的重要性,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浊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接着利用五行学说阐述了脾胃与其他四脏肝、心、肺、肾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最后结合运气学说强调在临床用药时应酌情加入相应季节的药物,如冬日加入肉桂、长夏加入黄芩、石膏之类。通过这些理论的论述,基本把自己的学术思想讲得明明白白,目的为了告诉大家,我这理论也不是空想的,实实在在地有理论根据。
对于脾胃功能的损伤,李杲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为饮食所伤,一为劳倦所伤,即使是外感,也是由于素体的脾胃虚弱导致。饮食所伤又可以细分为过饱、过饥、五味的偏嗜等。特别是现代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都有胃病。如过多的美味食物摄入,导致脾胃的消化负担过重,从而引起了功能的损伤;或者一些女性因减肥而减少食物的摄入,亦会损伤脾胃的功能。劳倦伤脾胃则又包括了房劳、过度的体能损耗、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的过度。如某些职业需要值夜班,彻夜不能寐,这类人脾胃的功能也会因此慢慢耗损;过于纵欲的人亦会日渐损伤脾胃;情绪的过喜、过悲等亦是。由此看来,许多疾病在治疗上从脾胃入手而治愈也不是没道理的。
以上是一些理论的东西,接下来重点看看这位李大师是怎么治的。
通过上述李杲的理论可以看出,治疗上重点是治疗脾胃的。李杲认为脾胃功能受损后容易产生“阴火”,所谓的“阴火”多指的是“心火、相火(肾火或者肝火)”。怎么去理解呢?通俗地说就是熬夜后突然脸上爆痘了;搓了顿自助火锅后口腔溃疡了、喉咙痛了、拉肚子了等等。他还认为脾胃虚弱之后人的中气就会下陷,也可以理解为元气下陷。如他所说,“火气与元气不两立”,元气又来源于脾胃,既然脾胃功能受损了,自然元气生成不足,那么火气就多了,火气占据了主导,元气就退居幕后了,便是元气下陷了。
分析完上述这些后,依据李杲的组方思路可得出以下组方方程式:甘温补脾胃药(黄芪、白术、人参、甘草类)+升举元气药(柴胡、升麻、羌活、独活、葛根类)+少许苦寒泻火药(黄芩、黄连、黄柏、石膏类)+时令药(如冬日加少许肉桂、长夏加入少许石膏等)。根据这个方程式确立下来方子结构后,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酌情加减,如从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平胃散等方中摘取一二味加入,如小便不利而口渴加茯苓、泽泻;又或根据病人“阴火”的多寡选择苦寒药的用量等。
至此,对于《脾胃论》便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让我感到又惊喜又意外的是,这样的组方思路有点似曾相识。于是我掏出了张仲景的小柴胡汤。按照李杲的组方方程式去理解,小柴胡汤的组成不就是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人参(补脾胃)+柴胡(升举阳气)+黄芩(苦寒泻火)。由此看来,李杲虽然其学术思想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内经》、《难经》,但是他在临证时还是心心念念着《伤寒论》的。由此我还联想到了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这些方子,这类方子的病机有个笼统的词语,叫上热下寒或者说寒热错杂。
对于李杲来说,后世最熟悉、用得最多的就是补中益气汤,但是,他的另外一个方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却令我更加印象深刻。这个方子的组成如下: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在我跟诊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脸上长痘痘、大便不成形、手脚冷的患者时,老师会对在一旁跟诊的学生说,这人有“阴火”。当时我很疑惑,这个人不就是半夏泻心汤证嘛,“阴火”是个啥?接着老师便起手写下黄芪、白术、党参、山药、升麻、葛根、柴胡、黄芩、干姜等药物,还不忘说一句,药物太温补,不加清热药会补出火。
除了痘痘这个病的治疗,还有如男性的阳萎、早泄,女性的不孕、许多脾胃病等都可以参照这个思路去治疗,而不是一味的补肾壮阳、健脾和胃而已。至于选择仲景方还是其他后世方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后世曾有“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可见《脾胃论》的地位之高。不过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里面也有一些方子或者理论需大家阅读时细细揣摩、明辨其是非。心中如若没有装下仲景,容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难得东垣之法。
以上是我对于《脾胃论》的认识,观点或有偏颇,还待日后临床印证。 以上内容同步分享于个人公众号:被迫网上摆摊的经方选手(欢迎各位经方从业者或者爱好者关注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