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568|回复: 0

[视频] 诊宗三昧 口问十二则篇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12-3 00: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口问十二则
问三焦命门脉
:门人问曰。读师传诸义。发智能光。如大火聚。扫却胸中无限阴霾矣。但某等根器疏陋。
尚有积疑未泮。如三焦命门。各有歧说。未获定鉴。愿师垂诲真铨。以破学人之惑。答曰。夫所谓命门者。即
三焦真火之别名也。以其职司腐熟之令。故谓之焦。经谓中精之府。言其所主精气也。又云。上焦如雾。中焦如
沤。下焦如渎者。言其气化之象也。岐伯曰。寸以射上焦。关以射中焦。尺以射下焦。此言三焦之脉位也。射
者。自下而射于上。其脉即分属寸关尺。凡鼓动之机。靡不本诸三焦。则知六部之中。部部不离三焦之气也。
三焦为真火之源。故有命门之号。难经独以右尺当之。而脉诀复有男女左右之分。男以精气为主。故右尺为命
门。女以精血为主。故左尺为命门。是命门之诊。尤重在乎尺内也,三焦鼎峙两肾之间。为水中之火。既济阴
阳。赵氏所谓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为性命之主宰。故曰命门。越人谓其有名无形者。以火
即气。气本无形。非若精津血液之各有其质也。然以气化为无形则可。以三焦为无形则不可。灵枢本藏云。肾
应骨。密理浓皮
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
。三焦膀胱结也。详此明言浓薄急结之状。讵可谓之无形乎。


问神门脉
:复问神门为心经之动脉。而王氏又云。神门决断。两在关后者。是指尺中肾脉而言。其故何也
。答曰。神门之脉有二。如前所言神门即是命门。命门即是三焦。属于七节之上。故于尺中求之。以尺为六脉之
根也。越人云。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水为天一之元。先天之命根也。若肾脉独败。是无根矣。此与诸脉
之重按有力为有根。脉象迥异。而为肾气之所司则一也。如虚浮无根。是有表无里。孤阳岂能独存乎。若尺内
重按无根。不独先天肾水之竭。亦为后天不足之征。仲景所谓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脉微所云。是指心经动脉而
言。按气交变论中。岁水太过一节。内有神门绝者死不治。言水胜而火绝也。其穴在掌后兑骨之端。即如人迎
与气口并称。皆主关前一分而言。其穴在喉之两旁。乃足阳明之动脉。能于是处求诸经之盛衰乎。可知神门二
说。各有主见。各有至理。不可附会牵合而致疑殆也。

<目录>口问十二则
问冲阳太溪脉
:问冲阳太溪。皆足之动脉。每见时师求之于垂毙之时。验乎不验乎。答曰。是即仲景趺
阳少阴也。尝闻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未尝决之于二处也。或谓以此本属胃与肾脉。虽变其名。仍当气口尺中
诊之。脉法以寸口趺阳少阴三者并列而论。是即寸关尺三部之别号。但未明言其故耳。喻嘉言释仲景平脉首条
云。条中明说三部。即后面趺阳少阴。俱指关尺而言。然何以止言趺阳少阴。盖两寸主乎上焦。营卫之所司。
不能偏于轻重。故言寸口。两关主乎中焦。脾胃之所司。宜重在右。故言趺阳。两尺主乎下焦。宜重在左。故言
少阴。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但二处动脉。犹可求其绝与不绝。非推原某脉主某病也。设闺中处子。而欲按其足
上之脉。殊为未便。

<目录>口问十二则
问反关脉
:昔人所云反关之脉。但言脉位之异。未审所见之脉,与平常之人可例推乎。抑别有所异乎。答
曰。凡脉之反关者。皆由脉道阻碍。故易位而见。自不能条畅如平常之脉也。其反关之因。各有不同。而反关
之状。亦自不一。有胎息中惊恐颠仆而反关者。有襁褓束缚致损而反关者。有幼时跌仆动经而反关者。有龆龀
疳积。伐肝太过。目连 而左手偏小。有似反关者。有大惊丧志。死绝复苏而反关者。有一手反关者。有两手
反。关者。有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有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有六部原有如丝。而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
于正位者。有平时正取侧取俱无。覆手取之而得者。有因病而正取无脉。覆手诊之乃得者。总皆阴阳伏匿之象。
有伤寒欲作战汗。脉伏而误认反关者。大抵反关之脉。沉细不及。十常八九。坚强太过者。十无二三。欲求适
中之道。卒不易得也。亦有诸部皆细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此经脉阻结于其处之状。故其脉较平人细小
者。为反关之常。较平人反大者绝少。不可以为指下变异。谓之怪脉也。凡遇反关殊异平常之脉。须细询。其
较之平时稍大。即为邪盛。比之平时愈小。即为气衰。更以所见诸证参之。

<目录>口问十二则
问人迎气口脉
:门人问曰。人迎主表。气口主里。东垣内外伤辨。言之详矣。而盛启东又以新病之死生。
系乎右手之关脉。宿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关尺。斯意某所未达。愿闻其义云何。答云。病有新久。证有逆顺。新
病谷气犹存。胃脉自应和缓。即或因邪鼓大。因虚减小。然须至数分明。按之有力。不至浊乱。再参语言清爽
。饮食知味。胃气无伤。虽剧可治。如脉至浊乱。至数不明。神昏语错。病气不安。此为神识无主。苟非大
邪瞑眩。岂宜见此。经云。脉浮而滑。谓之新病。脉小以涩。谓之久病。故新病而一时形脱者死。不语者亦死。
口开眼合。手撒喘汗遗尿者。俱不可治。新病虽各部脉脱。中部独存者。是为胃气。治之必愈。久病而左手关
尺软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
他部虽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紧急数。按之搏指。或细小脱绝者。法在不治。盖缘病久胃气向衰。又当求其
尺脉。为先天之根气也。启东又云。诊得浮脉。要尺内有力。为先天肾水可恃。发表无虞。诊得沉脉。要右关有
力。为后天脾胃可凭。攻下无虞。此与前说互相发明。言虽异而理不殊也。

<目录>口问十二则
问初诊久按不同说
:问脉有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有下指濡软。按久搏指者。有下指微弦。按久和缓者
。何也。答曰。夫诊客邪暴病。应指浮象可证。若切虚羸久病。当以根气为本。如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
气大虚之象。无问暴病久病。虽证显灼热烦扰。皆正衰不能自主。随虚阳发露于外也。下指濡软。久按搏指者
。里病表和之象。非脏气受伤。则坚积内伏。不可以脉沉误认为虚寒也。下指微弦。按久和缓者。久病向安
之象。气血虽殆。而脏气未败也。然多有证变多端。而脉渐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机者。此元气与病气
俱脱。反无病象发现。乃脉不应病之候。非小则病退之比。大抵病患之脉。初下指虽见乏力。或弦细不和。按
至十余至渐和者。必能收功。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涩不能应指。或渐觉弦硬者。必难取效。设病虽牵缠。而饮
食渐进。便溺自调。又为胃气渐复之兆。经云。安谷者胃。浆粥入胃。则虚者活。此其候也。

<目录>口问十二则
问病同脉异病异治同
:问有病同而脉异。病异而脉同。病同而治异。病异而治同。何也。答曰。夫所谓病
同而脉异者。人在气交之中。所感六淫七情。八风九气。一时之病。大率相类。故所见之证。亦多相类。而人之
所禀。各有偏旺偏衰之不同。且有内戕神志。外役肢体。种种悬殊。脉象岂能如一。如失血证。脉有浮大而芤
者。有小弱而数者。伤胃及脏之不同也。气虚证有气口虚大而涩者。有气口细小而弱者。劳伤脱泄之不同也。
病异而脉同者。内伤夹外感。阳证夹阴寒。虚中有实结。新邪挟旧邪。表里交错。为患不一。而脉之所现。不
离阴阳寒热虚实之
机。其细微见证。安得尽显于指下哉。如太阳中风。瘫痪不仁。脉皆浮缓。一为暴感之邪。一为久虚之病。虚
劳骨蒸。病疟寒热。关尺皆弦紧。一为肾脏阳虚。一为少阳邪盛。可不互参脉证。一概混治乎。病同而治异者
。风气之病。时气之病。疟利之病。内伤虚劳之病。初起见证。往往相似。而人之所禀。各有贞脆。且有多火
多痰多气。平时之资质既殊。病中之调治自异。如金匮之短气有微饮者。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
丸亦主之。消渴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若治病不求其本。不问脉证之真象假
象。但见病医病。殊失逆从反正之旨矣。病异而治同者。所见之证虽异。总不外乎邪正之虚实。如伤寒尺中脉
迟之营气不足。阳邪内陷之腹中痛。虚劳里急之悸衄失精。并宜小建中汤。伏气郁发之热病。太阳中热之 病
。并宜白虎汤。寒疝之腹急胁急。产后之腹中 痛。并宜当归生姜羊肉汤。岂以一方主治一病。而不达权变之
用哉。

<目录>口问十二则
问从脉不从证从证不从脉
:问古人治例。有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
其故何也。答曰。此节庵先生以南阳治例。下一注脚也。惜乎有所未尽耳。盖从证从脉。各有其方。如脉浮为
表。治宜汗之。然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脉沉为里。治宜
下之。然亦有宜汗者。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脉促为阳盛。当用芩葛清之。
若脉促厥冷。非灸百会以通其阳不可。此非促为阳盛也。脉迟为寒。当用姜附温之。若阳明病脉迟。不恶寒。
身体 然汗出。则用大承气。又非迟为阴寒也。此皆不从脉之治。以其证急也。又如表证汗之。乃常法也。仲
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痛。当温之。宜四逆汤。里证下之。亦其常也。日晡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
者宜发汗。用桂枝汤。结胸证具。当与陷胸下之。脉浮大
者不可下。当与桂枝人参汤温之。身体疼痛。当以麻桂汗之。然尺中脉迟者不可汗。当与小建中汤和之。此皆
不从证治。以其脉虚也,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良由不明受病之故。尝考内经多有同一见证。而所
受之经各别。所见之脉迥殊。其可执一例治乎。况医有工拙。病有标本。假令正气有权之人。无论治本治标。
但得药力开发病气。元神自复。若正气本虚之人。反现假证假脉。而与苦寒伐根之药。变证莫测矣。故凡治邪
气炎威。正气骤脱之病。制方宜猛。盖暴邪势在急追。骤虚法当峻补。若虚邪久淹。羸弱久困之病。不但制方
宜缓。稍关物议之味。咸须远之。是以巨室贵显之家。一有危疑之证。则遍邀名下相商。补泻杂陈之际。不可
独出己见。而违众处方。即不获已。亦须平淡为主。倘病在危逆。慎勿贪功奏技。以招铄金之谤也。

<目录>口问十二则
问内经脉有阴阳说
:客问内经阴阳别论所言。二阳之病发心脾。三阳为病发寒热。一阳发病少气诸例。俱
论脉法之阴阳。王太仆误作经脉注解。观其提纲。悉从脉有阴阳一句而来。次言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
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即仲景大浮数动滑为阳。以五脏之脉。各有大浮数动滑。是为五五二十五阳也。不言
五五二十五阴者。先言知阳者知阴。则沉涩弱弦微之阴。可不言而喻也。答曰。读书虽要认定提纲。一气贯彻
。然中间转折。尤宜活看。不可执着。盖脉有阴阳句。岐伯原是答黄帝人有四经十二从等问。所言凡阳有五。
五五二十五阳。是言五脏之阳气。应时鼓动于脉。五五相乘。为二十五阳。与玉机真藏之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
变。异名同类。夫脉法之阴阳。原不离乎经脉之阴阳。况下文所言。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得非明言经脉阴阳
之确据乎。若以脉有阴阳。为通篇之提纲。皆附会于脉。未免支离牵强。殊失先圣立言之旨矣。曷知阴阳别论
。原从阴阳应象。阴阳离合。鱼贯而下。皆论经脉之阴阳。又为提纲中之挈领。可不体会其全。妄讥先辈乎。

<目录>口问十二则
问高章纲卑损诸脉
:旅泊苕溪。偶检嘉言先生仲景脉法解。坐有同人谓石顽曰。夫脉之显著共闻者。尚
且指下难明。况乎险奥幽微。人所共昧。如高章纲 卑损之脉。既非恒有之象。何长沙博采古训。以眩耳目。
喻子曲为释辞。以夸博识乎。答曰。此古圣至微至显之的诀。不能晦藏于密。一时为之阐发。岂故为诡异以欺
后世耶。其所谓纲者。诸邪有余之纲领。损者。诸虚积渐之损伤。恐人难于领悟。乃以高章 卑四字。体贴
营卫之盛衰。虽六者并举。而其所主。实在纲损二脉也。以其辞简义深。末由窥测。喻子独出内照。发明其义。
惜乎但知高章为高章取象。 卑为 卑措辞。不知高章为纲脉之纪。 卑为损脉之基耳。盖高者。自尺内上溢
于寸。指下涌涌。既浮且大。而按之不衰。以卫出下焦。行胃上口。至手太阴。故寸口盛满。因以高字名之。
章者。自筋骨外显于关。应指 。既动且滑。而按之益坚。以营出中焦。亦并胃口而出上焦。故寸关实满。
因以章字目之。纲者。高章兼该之象。故为相搏。搏则邪正交攻。脉来数盛。直以纲字揭之。 者。寸口微滑
。而按之软弱。举指瞥瞥。似数而仍力微。以卫气主表。表虚不能胜邪。故有似乎心中怵惕之状。因以 字喻
之。卑者。诸脉皆不应指。常兼沉涩之形。而按之隐隐。似伏而且涩难。以营气主里。里虚则阳气不振。故脉
不显。有似外家婢之卑屑不能自主。故以卑字譬之。损者。 卑交参之谓。故为相搏。搏则邪正俱殆。脉转衰微
。直以损字呼之。而损脉之下。复有迟缓沉三者。言阿阿徐缓。而按之沉实。为营卫俱和。阴阳相抱之象。不
过借此以显高章等脉。大都高章纲 卑损之脉。皆从六残贼来。其浮滑之脉。气多上升而至于高。弦紧之脉。
邪必外盛而至于章。沉涩之脉。阳常内陷而至于卑。非阴寒脉沉。不传他经之比。凡此六者。能为诸脉作病。
故谓残贼。纵邪气盛满。而汗下克削太过。皆能致虚。虚则脉来 。按之力微。逮所必至。至于高章相搏。
未有不数盛者。 卑
相搏。未有不弦劲者。所以沉伏之中。尺内时见弦细搏指。则为损脉来至。必难治也。详高 之脉。往往见于
寸口。章脉每多显于趺阳。卑脉恒于少阴见之。然 卑之脉。寸口趺阳未尝不有也。高章之脉。尺内少阴。从
未一见耳。观后寸口趺阳少阴诸条。皆言高章 卑之病。其阴阳死生之大端。端不出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
弦微为阴之总纲。以其非专言伤寒脉法。故长沙另辑平脉法篇。隶诸辨脉法下。由是余昔诠释缵论。略未之及
。兹因同人下问。不觉为之饶舌。

<目录>口问十二则
问辨声色法
:或问医以声色之辨。为神圣妙用。而审切反居其次。何也。答曰。夫色者神之华。声者气之
发。神气为生阳之征验。在诊察之际。不待问而阴阳虚实之机。先见于耳目间矣。予于伤寒绪论。言之颇详。
姑以大略陈之。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浊壅滞。病久气虚。只宜瘦削清 。若病邪方锐
。而清白少神。虚羸久困。而妩媚鲜泽。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惟
黄色见于面目。而不至索泽者。皆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如烟煤者。寒痰也。眼黑颊赤者。热痰也。眼黑而
行步艰难呻吟者。痰饮入骨也。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病患见黄色光泽者。为有
胃气。不死。干黄者。为津液之槁。多凶。目睛黄者。非瘅即衄。目黄大烦为病进。平人黑气起于口鼻耳目者危。
若赤色见于两颧。黑气出于神庭。乃大气入于心肾。暴亡之兆也。至于声者。虽出肺胃。实发丹田。其轻清重
浊。虽由基始。要以不异平时为吉。如病剧而声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气不病也。始病即气壅声浊者。邪
乾清道也。病未久而语声不续者。其人中气本虚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声
如从室中言者。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正气之夺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神明
之乱也。出言懒怯。先重后轻者。内伤元气也。出言壮厉。先
轻后重者。外感客邪也。攒眉呻吟者。头痛也。噫气以手抚心者。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转身。坐而下一脚者。
腰痛也。摇头以手扪腮者。齿颊痛也。呻吟不能行步者。腰脚痛也。诊时吁气者。郁结也。摇头言者。里痛也
。形羸声哑者劳瘵。咽中有肺花疮也。暴哑者。风痰伏火。或怒喊哀号所致也。语言蹇涩者。风痰也。诊时独
言独语。不知首尾者。思虑伤神也。伤寒坏病。声哑。唇口有疮者。狐惑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
痰火也。声色之诊最繁。无庸琐述。以混耳目。

<目录>口问十二则
问脉沉因温补转剧
:门人问曰。尝闻肥人之脉宜沉。肾肝之脉宜沉。冬月之脉宜沉。于此有人。年盛体丰
。冬时腰痛不能转侧。怯然少气。足膝常逆。证脉皆寒。与肾气丸不应。转增寒热喘满。何也。答曰。不在证
治也。夫肥人之脉沉者。湿伤血脉也。腰痛不能转侧者。湿滞经络也。怯然少气者。湿干肺胃也。足膝常逆者
。湿遏阳气。不能旁达四末也。法当损气以助流动之势。则痛者止而逆者温。反与滋腻养营之药。则痰湿愈壅。
经络不能条畅。而寒热喘满。势所必至也。昔有朔客。初至吴会。相邀诊视。时当夏月。裸坐盘飧。倍于常人。
而形伟气壮。热汗淋漓于头项间。诊时不言所以。切其六部沉实。不似有病之脉。惟两寸略显微数之象。但切其左。
则以右掌抵额。切其右。则易左掌抵额。知为肥盛多湿。夏暑久在舟中。时火鼓激其痰于上。而为眩晕也。询
之果然。因与导痰清湿而安。设不察所苦。但以脉沉。求其病之所属。失之远矣。医之手眼。可不临机活泼
乎。




上一篇:诊宗三昧  师传三十二则
下一篇:黄煌教授讲座辑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2:07 , Processed in 0.06435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