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原创]《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之一)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按:近年来,一些学者和专家对《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决》)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行决》不是伪书,而且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人物有:马继兴、钱超尘、冯世纶、丛春雨、王淑民等,马继兴在《敦煌古医籍考释》:“现在通过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却发现了不少久已失传的古代‘经方’。《法要》一书虽非梁•陶弘景原著,但系隋、唐时人传录陶氏佚文而成。其时上距汉季未远,故所引录当时所见“经方”之文,多系北宋以后学者与医籍所未能得见者,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冯世纶在《中国汤液经方》第一章《伤寒杂病论溯源》写道:“汉晋许多名医都看到过《汤液经法》,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60首,记录于《辅行诀》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伤寒杂病论》。《辅行诀》中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相应的方剂和适应证。” 丛春雨在《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一书中写道:“该卷是敦煌中医药医经类著作中极具代表性之佳作,不仅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至今在临床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钱超尘在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一文中写道:“《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研究《伤寒杂病论》文献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近来钱超尘先生等借张大昌的名义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收集了21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版本汇集成册出版。并将《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的书名改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 》,由于这些学者的推波助澜,一时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成了研究《伤寒论》的热点,上述学者和专家的观点在中医界几成定论,误导了许多学子。然而,笔者花了四个多月认真研读《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对其内容进行仔细的考证,却发现此书有许多可疑之处,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正如王雪苔先生所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带有很大根本性的问题。如果确实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表明在北宋初期之前已有此书传世,意义不可低估;如果不曾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肯定是近代作伪,毫无价值可言。”本着实事求是,正本清源的原则,将不定期的推出考证文章,供大家讨论。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小补肾汤有云:“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骨蒸,赢瘦,脉快者方。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一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大;若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二两;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分;心烦者,加竹叶;若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在这一段文字中,有“地榆”“伏龙肝”“遗精”“熟地黄”“牡丹皮”等术语,还有“一分”计量单位。因为上述研究者都肯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敦煌遗书,而且为陶弘景所撰,其中的医方《汤液经法》所载,下面笔者就这些术语进行分析考证。
1、遗精:遗精乃中医病证:宋以前医家有“失精”“梦失精”“泄精”“精溢”等名称。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又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云“泄精”,《诸病源候论》称“精溢”,其中的虚劳病诸候篇云:“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而“遗精”出一词,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其膀胱疝气小肠精漏篇云:“治遗精梦漏,关锁不固,金锁丹。”其后《丹溪心法》《医宗必读》《景岳全书》将遗精列为专篇进行论述。故“遗精”一词乃南宋以后医家用语。
2、熟地黄:地黄出《神农本草经》,宋以前医家称“地黄”、“干地黄”、“生地黄”,未有称“熟地黄”者,考“熟地黄”之名出自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其文曰“熟干地黄最上。出同州,光润而甘美。南方不复识。但以生地黄草烟熏使干黑,洗之煤尽,仍白也。”因而“熟地黄”乃宋以后家所用。
3、牡丹皮:亦出《神农本草经》,宋以医家均称“牡丹”,考牡丹皮之名乃出自金•张元素《珍珠囊》。
4、地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魏晋时期《名医别录》曰;“止脓血,诸瘦,恶疮,……除消渴,补绝伤,”“主内漏不止,血不足。”故唐代以前本品主要用于妇科及外科疮疡及金疮;唐•《药性论》补充地榆之重要功用谓:“止血痢”。至宋初《日华子本草》明确了本品在血证及痢疾方面的重要功用及主治,云:“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止肠风”。宋以后逐渐总结本品之功效为凉血止血,止痢,解毒敛疮。因而,小补肾汤中“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显然为宋代以后的用法。5、伏龙肝:伏龙肝之名出《名医别录》。
6、“分”的计量单位:考汉代计量单位中唯有“铢、两、斤”而无“分”名,据《汉书•律历志》记载: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 知轻重也,……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亦云“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方有云分等者,非分两之分也,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便依节度用之。汤酒中,无分等也。在《武威医简》中的医方有以“分”计量,然《武威医简》之“分”即份也,并非实际重量钱分的“分”,而是等份之意,为比例之“分”,在方中无分、两混用的现象,方中凡用两者,则均为两,用分则全为分。张仲景《伤寒论》中也有方剂以“分”计量,如:三物小白散、十枣汤、瓜蒂散、半夏散、四逆散和牡蛎泽泻散等,但在方中并无分、两混用的现象。唯宋本《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的麻黄升麻汤有分、两同用,其文曰: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九。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但对比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厥阴病状第三,则云:“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麻黄(去节)二两半、知母十八铢、葳蕤十八铢、黄芩十八铢、升麻一两六铢、当归一两六铢、芍药、桂枝、石膏(碎,绵裹)、干姜、白术、茯苓、麦冬(去心)、甘草(炙),各六铢。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一炊间当汗出愈。”说明宋本为后人所改。此外,《辅行诀》之小补脾汤中亦有“加茯苓一分”、“加人参一分”、“加干姜一分”;小补肺汤中有“加海蛤一分”、“加泽泻一分”;等语,方中则分、两混用,显然不是汉制。马继兴先生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均将“一分”改为“一两”,并解释为“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其实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说“六铢为一分”,上述汤方中的“一分”为六铢,在上述张仲景《伤寒论》的麻黄升麻汤中亦有六铢之量。所以马继兴先生的更改是毫无依据的,他的解释也是一种臆断,如果只有一处是写“一分”,则有误写的可能,而《辅行诀》中用“分”计量者是多处,又在不同的方剂中,且甲本是按所谓的“原卷子”抄录,而乙本又是张大昌认真整理的,不可能两本都在同一处有误吧!假若小补脾汤、小补肺汤、小补肾汤等为《汤液经法》之方,则应写作“六铢”而不是“一分”,这说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五脏补泻汤方并不是《汤液经法》之方。
从以上分析可知,《辅行诀》所用术语多为南宋以后医家之语及药名,因而,《辅行诀》所载方不是《汤液经法》之方。敦煌遗书写卷的抄写年代,大致在南北朝、隋、唐、五代之间,写本题款有纪年者近千件,其中年代最早者为西凉建初元年(公元405年)所写的《十诵比丘戒本》,最晚者为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的《敦煌王曹宗寿编造帙子入报恩寺记》,而《辅行诀》此段文字所用上述术语如 “遗精”“熟地黄”“牡丹皮”均晚于敦煌遗书写卷的最后年限,此外,“地榆”的用法也是宋代以后的用法,故可以肯定《辅行诀》不是敦煌遗书写卷。这方面的证据在《辅行诀》的五十一首医方中还有很多,以后笔者将会慢慢贴出。 |
上一篇:《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名考证下一篇:《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