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54|回复: 6

江厚万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 22: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对话《沙龙》续三   

1波尔多葡萄与中药
    法国的萨维尔酒店生意红火异常,经久不衰,据说酒客们都是冲着“波尔多葡萄酒”而来。莫非那酒比其他酒更加“鸡尾”?个中奥秘,当地的葡农一语道破。原来波尔多葡萄除了它所生长的土壤得天独厚以外,更关键的一招就是葡萄的主人们最懂得给它们多“洒”阳光与冬季“保暖”。夏天根据光照方向给葡萄树修剪枝叶,让每一串葡萄都照到阳光,冬天则用卵石将葡萄树根团团围住,以便卵石把自己吸收来的热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葡萄树。如此精心培育出来的葡萄便含有更多的“太阳能”(负熵),酿出的葡萄酒则醇美非凡,格外受人青睐。
    于是,不禁联想到中药的质量,除了与加工炮制、仓储保管等因素有关外,与它的产地土壤、光照时间、药物基原、生长周期、栽培技术、营养补充等等不都是息息相关吗?今天,我国的中医药市场每况愈下,除了名中医难觅以外,中药的质量是否也存在问题?该不该向波尔多的葡农学习,多给中药(原植物)一些阳光、雨露、营养呢?
    黄师提出中药是天然药,这当然无可争辩,但从术语概念的界定规则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定内涵出发,似有必要加以区别。一般认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中(草)药才能称为中药,否则只能称为草药或天然药。如蒲公英,用于清热解毒的处方中理应视之为中药,如民间作为单(土)方煎水口服以清火或外敷以消肿毒,使用者不谙中医药理论或虽懂而不用辨证施治理论指导,这时则只能称之为草药或天然药。又如淮山药,如果以之“健脾滋阴润肺”而入处方中,毫无疑问应称为中药,若用新鲜淮山药当菜或饭食,恐怕又当视作食物了。
    笔者认为,草药单方或天然药方可视作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只要明白其适应证,见证施药便是。倘若按传统“辨证用药”或“药证”理论用“药”却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这时的“药”应视作一个独立的“分子群”(整体单位),还是“元素”(离子)?应该认为,除单味药方(如独参汤)以外,任何药物都只能充当一个药方的“元素”,它的功能不仅取决于元素本身的成分、特性,更要取决于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元素在整体中的“地位”。用传统理论的“君臣佐使”表达不难理解并易于接受,用“药证”理论的“体质用药”、“脉证用药”则更加直白,但二者如何统一,同时,如何避免倒退为“对症治疗”的“经验医学时代”或者说陷入“见树不见林”的境况,则是中医学、经方医学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难题。联想到英语单词OF,有学者指出,通过搭配它可产生63个含义,并提出“字无本义,义随人生”的论点,由此,心生一念,中药是否可以这样描述:“药无定效,效随方生”?
2中药的性效理论如何产生
     医史学家程之范先生指出:“本经记有‘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是为治疗的原则。这些治疗原则的本质乃是由于长期临床经验,以治热病的药性为寒,以治寒病的药性为热,以此为前提条件,综合归纳的结果。”并指出:“药性由临床经验而决定大约是在唐初,到了以后忘却了药性的本义,只依触觉、色彩为标准而定药性,是不足取的。”“治疗原则是临床经验的根本,并非由于阴阳五行说所成。”先生的观点十分明确,药性理论的产生是通过临床经验“验”出来的,不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辨”出来的。尤其重要的是先生指出“唐以后忘却了药性的本义”,或许这正是今人为什么注重研究汉唐方药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吧。
那么,药物的功效又是如何发现与总结出来的呢?同样是通过临床经验抽象出来,还有的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而发现。匡萃璋先生用了一个十分通俗易懂而又十分“摩登”的词语——“生物信息概念”,概括了中药功效理论之所由获,谓:“中药的四气五味本质就是一种生物信息概念,而不是理化概念。干姜的温并非有高于体温的温度,而是人体对之有温热的感受;黄连之寒并非能凝水成冰,而是人体对之有解热除烦的反应;旋复花之降并非入水即沉,而是人体对之有止噯平逆的反应;升麻之升并非能乘风而上,而是人体对之有举陷升清的反应。”匡氏之论与黄师所创“药证”说可谓不谋而合。综观三位先生所言,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药的性效理论是通过无数先民以身试药“体味”出来的,不是凭少数先哲按照阴阳五行说通过“脑筋急转弯”“转”出来的,既然是一种生物信息概念,那就不应该也无必要按照西药的理化理论去寻找“寒素”、“热素”、“阴离子”、“阳离子”,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中医药的固有规律来研究、发展、创新,不折不扣地保持中药的“原汁原味”!
    以愚之见,有的中药功效可能是通过观察“人”以外的自然现象“察”出来的。记得20多年前看过一部科教影片(名字记不清了),讲述一位药农发现一条遍体鳞伤、皮开肉绽的大蛇,艰难地游啊游,最后钻进一片莽莽草丛,药农紧追不舍,暗中窥视,结果发现这蛇正在狼吞虎咽着一种草,奇怪的是,过不多时,蛇的伤口竟慢慢愈合,完好如初。于是,这位药农立马拾起蛇吃剩的“残羹”珍藏起来。也就是说,蛇将这一“止血仙草”“秘授”给了药农。(动物敢于以身试药,而且能够天才地知道试什么药,人却不敢也不能,所以,人类的本性较之动物不免有些示弱,本能不免有些逊色。)
3质问“归经”、“五味入五脏”说
     无需追究中药的“归经”说是何人所创,何时所立,只需用常人所思,问一句:药物进入机体何以归入“所经”(且不管经络是否存在,脏腑经络是否相联)?吴以岭先生所研究的络病理论对经络学说实现了全新的解读,值得嘉许。现摘录本人在“2008(南京)第四届国际络病论坛大会”发表的论文中有关经络问题之拙见,以表明笔者对经络学说的态度。                              
    现代研究认为,经络是一种超解剖结构,或者说是一种功能结构。换言之,只有在机体进行生命功能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表现为经络功能特性的存在,这种生命功能活动一旦停止,经络也就荡然无存。解剖刀下的尸体,除了可见相关的神经、血管、淋巴管以外别无他物。因此,应该将经络学说认定为中医人体形态病理学的理论模型。

    络病理论认为:遍布全身的络脉使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状弥散,以充分发挥对整个机体的灌渗濡养作用,络脉是气血流通网络的基层组织。络病理论虽然源于古典经络学说,但大胆突破了十二经络线性分布的理论束缚,赋予中医理论以新的内涵与新的表述。不言“手少阴心经”如何行走,不研究何药入心入肺,而是将先贤有关络病学的系列论述直接运用于现代心脑血管病的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药效学、临床治疗学以及专病专方制剂的应用研究。络病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心脑血管病等疑难病症患者带来福音,也为中医药其他学科的现代研究树立了典范。

   
    我们还得质问“归经说”们,药物的功效与归经究系何种关系?以麻黄为例,是因为它“归肺经”,所以能“止咳平喘”,还是因为发现它能“止咳平喘”所以“归肺经”?正确的答案无疑是后者。既然如是,你为何颠倒逻辑,或者说多此一举,硬要我们这些被“信息爆炸”炸昏了头脑的莘莘学子们或者中医爱好者们背什么“多此一举”的“经”哪“络”啊?让记忆基因只录入“麻黄止咳平喘”这一简明的信息,把那些人为的“垃圾信息”拒之“脑”外,不是更好吗?中医药教科书的编撰者们为何至今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坦言相告:“归经”者,皇帝的新衣服也!
    同样,“作为用药原则的五味概念乃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而组成”(程之范),亦应遭到质疑。以“咸入肾”为例,中西医乃至民众都知道,“肾炎”病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忌盐或须低盐,如果按照“五味入五脏”说,用“咸”味药或者直接用盐治肾炎(当然有人会说,你说的“肾炎”与我说的中医之“肾”是两码事,那我要问你,你说的“肾”究系何物?)不是顺理成章之事吗?假若谁人遵“经旨”而行,后果如何呢?不言而喻。又如“辛(苦)甘化阳”、“酸甘化阴”说(有说“甘”有说“苦”,本身就说明是逻辑混乱),试问,倘若遇到“阳虚”病人,蜜糖加胡椒(或黄连)能不能化得不“阳虚”?如果见到“阴虚”病人,米醋加糖精能不能使之“阴生液复”?再说,童便的臊味该入何脏?马粪、鸡屎的臭味呢!
(待续)




上一篇:柴胡龙骨牡蛎汤里的桂枝可以换成肉桂吗?
下一篇:单方神效

884

主题

2万

积分

599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61
发表于 2009-7-6 19: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请先生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959

积分

2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59
发表于 2009-8-2 10: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1201

积分

6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真实就是力量。

Rank: 8Rank: 8

积分
1201
发表于 2009-8-13 23: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评论很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发表于 2009-8-13 23: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文章令人眼前为之一亮!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23 14: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先生真是一针见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29 19: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讀書而後勤思考,即如先生,學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8:06 , Processed in 0.08242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