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851|回复: 22

浅谈仲景脉法的学习与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7 22: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也许是时代的要求,现代中医对生化检查、核磁、CT、B超等检查技术非常熟悉,传统的四珍八纲虽然强调应用,但真正能做到张仲景所强调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中医越来越少了,特别对于脉诊,其应用大多也是关注一分钟跳几次,甚至连浮沉迟数都分不清。这也难怪,对于脉诊这样事关中医前途的如此重要的内容,在目前长达五年的中医教学中,据说脉诊教学的课时不到20个学时,甚至在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把有关仲景脉法最为关键的两个章节“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都删除了。古人对于脉诊的难学不易早有名言:“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一辈子都不容易掌握,这短短的20学时又怎么能学得好?况授课者大多自己不懂,往往照本宣科,一带而过,郭博信先生批评该现象是“以已之昏昏,使人之昏昏”!以致有人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妄言“中医不能停留在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上”,甚至某些自诩为铁杆中医的也认为脉诊虽然列为四诊之末,或为可舍之诊,貌似有理,实则误人不浅,毁了中医事业的根基。2008年11期中医杂志发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一篇题为“基于小型猪特点建立脉诊教学模型”的文章,用猪的后肢股动脉切脉、前肢腋动脉采集脉图的方法作为脉诊的教学模型,这种脉学教学方法竟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际上,脉诊不光是经典中医的特色,更体现了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一个好中医,必然精于脉诊,换言之,只有精于脉诊,才能做一个好中医,既然号称中医,就得坚持中医特色。张仲景虽然也认为“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望而知之谓之神”,既没有通天之灵,但通过努力做一个好中工、下工总是可以的,提高临证水平,学好四诊八纲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强调重温经典、学习经方,更应该溯本求源,把应用经方的基础打牢。而应用经方掌握脉诊更是重中之重。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和“**脉证并治”冠以篇名,说明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伤寒论》凡22篇,计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共叙述了60种脉象。《伤寒论》开篇以“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章,论述了脉法精微与应用规律,为全书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金匮要略》凡25篇,脉证并举的有21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篇,同样说明了脉证合参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在学习经方的过程中,学习仲景脉法是何等的重要。《金匮要略》另有后三篇分别是《杂疗方第二十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为民间偏方验方的集合,倡导专方专治,可谓是民间秘方的老祖宗了,其中夹杂不少迷信的东西,是否属原著中的内容都很难定论,当以别论,现代效法用者也少。
《伤寒杂病论》是先秦医学的总结,仲师在序言中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凭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同时强调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若以今天的医学水平来看待,仲景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后人学习经方、研究仲景成一家之言的据称为一千多家,其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以致于有人评价说:各人有各人的仲景,一家有一家的伤寒。如扶阳学派就是伤寒学派的一个富有特色的分支,而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理论形成,均离不开仲景伤寒。有继承才能有创新,有创新才能算发展,创新不讲继承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本,而应用经方,不讲脉法,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仲景脉法学习的重点
1、首辨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灵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知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所以,仲景脉法的重中之重,在于首辨阴阳。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伤寒论•辨脉法》开篇便讲:“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所以脉诊的作用,就是通过辨别阴阳,从阴阳的变化推知脏腑虚实,而知病之所生与病之轻重。李阳波认为:中医学是象数医学,“物生而有象,象生而有数。《周易》”古人观天象而度已身,以阴阳来概括生命现象,无疑是非常伟大的发明,截止今日,谁又能逃脱阴阳对立统一的自然法则呢? 扶阳学派的医家们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的方法,创立扶阳学说,用之临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仲景脉法辩识阴阳的方法
(1)、以脉之象来分阴阳:如浮、大、动、数、滑等太过、有余的血脉搏动之象属阳;沉、涩、弱、弦、微等不足、不及的血脉搏动之象属阴。如:对结脉、促脉的形容:“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2)、从脉势分阴阳:诊脉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3)、从脉位分阴阳:如寸口脉法,诊脉部位分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除寸口脉法外,尚有趺阳脉法、少阴脉法、寸口趺阳脉法、趺阳少阴脉法、尺脉趺阳脉法等诊脉法。寸口脉位诊法是仲景脉法中最基本的诊脉法。
总之,仲景脉法是以阴阳为纲,综合采用各种脉法,尽可能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荣、在上、在下、在脏、在腑等不同情况,辨证为主,辨病为辅,脉证并举,精辨病机,为治则之确立提供依据。
2、脉证并举
《伤寒论》以“辨**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以“**病脉证并治”的模式格局,将病因、症候、脉象和治法一一列举,互勘对比、互文相应,通过平脉知证,以证测脉的方式,辨识证候,令学者一目了然,可以精识病机,深究方规,达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的学习效果。
(1)平脉知证:即通过特定的脉象就能确定病症的方法。疾病的病机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其证候表现相应也有规律可循,平脉知证,脉证合参,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主要用于六经病主证的辨别及某些杂病的病因辨识。
如《伤寒论》六经病的主证辨别: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属少阳”
“伤寒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病因辨识: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痈。”
以上病候中,主脉与主证有其内在的联系,两者必须是由一定的病机所决定。当然也有脉证不符的情况,但可以从舌象、二便和其他诊疗方法帮助辨别。又如: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此类条文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时,仅提脉象以概病机,示人从脉象去领悟病机,有是脉必有是证。这种诊脉法脉证对应,可以直接确立治则,为选方择药提供非常简便的方法,又如: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平脉知证法还可以用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如:可温、可补、可吐、可灸不可灸、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可清不可清,以及辨传变、辨欲愈、辨生死等多方面。
(2)以证测脉法:即通过疾病的系列症状就能推测脉象的方法。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内外相应,特定的症状必有相应的脉象,以证测脉法可以帮助确诊及其病机的辨识。如: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
“风湿为病,脉阴阳俱紧。”
以证测脉法的运用,关键在于病、证、脉三者相对应,缺一不可,如影如响,丝丝入扣,有是证必有是脉。
仲景脉法最大的特点,即是平是脉辨是证,有是证断是病,脉证相符才定是方。平脉辨证,从脉知证,从证测脉,脉证合参,才能辩证无误,才能真正做到辨证论治。所以,方证对应是经方应用的基本原则。
二、仲景脉法的归类
仲景脉法的归类主要有两种:一为寸口脉法,二即趺阳脉法。
1、寸口脉法
寸口诊脉法源于《素问》,乃因“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五脏别论篇》,所谓“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经脉别论》,意即五脏六腑精气的变化,都能从寸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可以判断疾病状态。其应用在《难经》经文中也有体现 ;在《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篇对此更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由此可见,寸口脉法的寸、关、尺三部赅括了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的气机变化与病变信息。
伤寒学家、已故先师陈瑞春先生曾作统计,《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脉法涉及到二十多种脉象及50多种兼脉,绝大多数都与寸口诊脉法的寸、关、尺三部相关。寸口脉法将寸、关、尺三部匹配于上、中、下三焦,上焦主胸膈以上,中焦主脘腹,下焦主脐以下,脉象类分只以阴阳别。《难经•十八难》另有三部九候匹配法:“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对仲景脉法作过相关分析,见附表:
太过脉(阳脉) 不及脉(阴脉)
名称 主 病 名称 主 病
浮 主表、主热亦主虚 沉 主里、主虚寒,亦主水饮
数 主热、但久病脉数多属虚损故亦主虚 迟 主寒、主虚,但里实极脉亦迟
实 主实,多属可攻之证 虚 主虚
动 主痛、主惊,惊则胸腹动悸,故亦主动 结 主虚、主淤血实证
促 主表,上实下虚多见,亦主结胸 代 主虚,久病见之难治
长 主实,禀赋厚者脉多长,不以病论 短 主虚,亡津血见之难治
大 主热、主实、主虚劳 细 主虚、血不足
弦 主痛、筋脉拘紧急,主实、水饮、津血虚 弱 主虚,主津血少、自汗、盗汗
紧 主实、主痛、主宿食,亦主水饮 缓 主津血少
滑 主实、主热、主邪盛 涩 主虚、血少
洪 主热盛,大热之证脉多洪 微 主气血俱虚
急 初病为邪盛,久病多凶 伏 主虚寒、水饮、里有所结
芤 主虚劳、血不足
革 主亡血、妇人漏下、男子失精

后世医家继承仲景脉法的精髓,将寸、关、尺三部分为左、右六位,即左寸、左关、左尺分别心(小肠)、肝(胆)、肾(命门),右寸、右关、右尺分别络属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结合三焦定位,以经脉络属的原理推知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在身体各个部位的病理变化。笔者将此脉法称之为三部六位脉法。此法颇为实用,又简单易学,若运用得当,确能达到“ 持脉有道疑是仙” 的神奇。
2.趺阳脉法
趺阳脉法在仲景脉法也是一个重要内容,趺阳为足阳明胃脉,在足背冲阳穴处。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伤寒论》始终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的道理,诊趺阳脉可以候知脾胃的气机变化及其证候表现。趺阳脉常见的脉象有13种,即浮、数、浮数、浮芤、浮涩、沉数、沉数滑、滑紧、微紧、紧树、微弦、伏、伏涩等,如《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云:“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之。何以知之?若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其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抟,故令气噎,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又:《金匮要略•服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等等。从经文中可以看书,趺阳脉不同的表现,直接反映了脾胃病变气机变化,或许是因为其应用仅限于脾胃病的运用,而寸口脉法又可部分替代,所以,后世善用该法的医家少之又少。
在仲景脉法中,尚有有关“积聚”的诊断脉诊法,尤其值得学习。其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该脉法条分缕析,其实用价值,非同一般,十分切合实际,如能掌握,自有仲景所说的“料度脏腑,独见若神”的神妙,脉法中提到的“脉来细而附骨”,笔者体会在指下的感觉当是弦细有力偏硬。
总之,仲景脉法,或一法独用,或数法并行,六经病脉各单纯,三部脉匀称,浮沉迟数易辨,但证循机转,所以脉象变化多端,必须时刻掌握;杂病脉多杂乱,一病有一病之脉,一脉有一脉之证,上下乖戾,内外有别,必须三部六位脉法综合运用,才能辨识。
三、仲景脉法应用
仲景脉法经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归纳总结而演绎推广,已历一年七百余年,善用者灿若群星,相关脉学的专著有一百四十多本,有28种脉法传承至今,即:浮、沉、迟、数、虚、实、大、细、长、短、弦、弱、紧、缓、滑、涩、洪、微、濡、牢、芤、革、散、伏、促、代。常言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或许由于诊断技术发展的多样性,脉法的应用大有退化之虞,其应用倒成了一种时髦的形成上的点缀,现状实在令人忧心。近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新课堂丛书,其中一部名《小说中医》,作者张大明,应说这是一本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好书,但其中有关中医脉学的章节,其见解笔者实在不敢恭维,作者以《红楼梦》中“张太医论病细究原”为例,对中医脉诊以偏概全,肆意曲解,认为曹雪芹“他这段描写属于脱离生活实际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谓是‘满纸荒唐言’。”其实就是未能深究仲景脉法,不懂得寸口脉法中三部六位区分的真谛与特定价值。附《红楼梦•卷十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究源》中有关脉诊的内容如下:
“先生道:‘看的尊夫人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应胁下痛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或以这个的为喜脉,则小弟不敢闻命矣。’旁边一个贴身伏侍的婆子道:‘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得对神,倒不用我们说的了……”
从仲景脉法的角度,去研读曹雪芹对中医脉法的描述,实际上一点也不神奇。现代医家中善用此法者,也不乏其人,如我们解读《蒲辅周医案》就能发现,蒲老前辈对脉象诊察非常细致,寸关尺三部一一品察,浮中沉九候,纤毫必分,这种脉诊方法,非常值得我辈学习效法。例如《蒲辅周医案》中中气不足案的描述:
“自诉过累后,小便不畅,本月发过数次。昨因疲劳而出现手发抖。脉两寸沉弱,左关弦大,右关迟,两尺大。因劳逸不当,所致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治宜益中气,温脾阳,调心脏。”又如肺脾同病案:“咳嗽三年,吐白痰,早晨为重,大便溏三年,日行二次,食纳欠佳,食后脐周痛,口苦喜热饮。脉寸微,关弦滑,尺沉弱;舌正苔微黄腻。属中虚湿滞,脾肺同病,治宜温化。”
对脉法的学习除了 熟读经典,关键还在于“博涉知病,多诊识病”,多练多学多识,静心修行。现代人多心浮气躁,崇尚急功近利, “玻璃板中医”比比皆是,仿佛又回到了张仲景时代,“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伤寒杂病论序》) 从事中医,就要有做铁杆中医的决心、恒心和毅力,用中医的秘密武器武装自己,尽可能做到每发必中,这秘密武器就是仲景脉法。
附笔者门诊病历四则:
案一:董xx 男 75岁 文田匡家
2009.2.10 左寸浮滑有力,关滑微弦尺沉。右脉关弦寸尺略滑。舌淡红苔白水滑,边有齿痕。诉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前列腺炎史,前几年突发过眩晕昏仆住院治疗,现自觉视物模糊不清,大便软,小便夜数。血压180/68mmHg。
葛根90 川芎30 怀牛膝15 菊花15 防己15 泽泻15 石菖蒲10 郁金15 珍珠母30 白术15 附片30 车前仁10 土茯苓30 刺蒺藜15 白芍15 肉桂10 草决明30 沙苑子30 七剂
2009.2.18左脉沉细滑,右脉关弦寸尺沉细弦,舌淡嫩见齿痕苔白,诉视力仍模糊,其他症状好转,大便日二次,质稀。小便次数多,偏短。血压150/80mmHg
2009/3/3 脉沉弦略滑,舌红润,诉阳萎四五年。
附片30白芍15白术12茯苓15甘草10泽泻5肉桂10吴茱萸6丹参15草决明30刺蒺藜10菟丝子30沙苑子30车前子10仙灵脾30青葙子五灵脂10葛根90怀牛膝10 七剂
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各一瓶。
2009/3/11 脉沉细弦尺弱,舌淡红略青。手颤抖。夜尿仍需三四次。血压130/78㎜。
附片30白芍15白术12泽泻15甘草10肉桂10草决明30刺蒺藜10菟丝子30车前子10沙苑子15青葙子10仙灵脾30怀牛膝10葛根60制南星15山茱萸15五灵脂10补骨脂15牡蛎50 七剂
2009/3/20脉沉弦滑,舌淡红嫩略青,血压120/76。手颤除,夜尿次数减,效不更方。七剂
加用;明目地黄丸,全鹿丸各一合
案二:郭xx 男 57岁 万合铜壁十一组
2009.2.21 脉沉细滑数,右寸稍紧。左关尺微弦。舌尖边红,苔白浅黄。诉去年四月份始咳血,于省人民医院确诊为右下肺中心性肺CA,并于县中医院化疗6次,前六天因感冒咳嗽,痰中夹血,现仍于中医院住院,仍有咳嗽,咯黄痰,痰中夹血,血色鲜赤, 大便软,日一次,小便平,动则气短,喘促,心悸,口干喜热饮,偶左侧胸闷。
芦根60 桃仁15 薏米仁30 杏仁15 鱼腥草30 仙鹤草30 南沙参20 甘草10 天冬15 蒲公英30 猫爪草10 金果榄10 浙贝15 牡蛎30 旱莲草30 生半夏15 五灵脂15 射干15 紫菀15 麻黄6 五味子10 瓜蒌皮30 五剂 日三服
2009/2/26 左寸关沉细尺弦,右沉细,舌淡红,苔白腻。诉出血已止,咳喘胸闷均减,精神振奋。继用上方加茯苓15 七剂,日三服。
2009.3.8 妻代诉仍有感冒鼻塞,余症状减轻。
芦根60 桃仁15 薏米仁30 杏仁15 鱼腥草30 仙鹤草30 南沙参20 甘草10 天冬15 蒲公英30 猫爪草10 金果榄10 浙贝15 牡蛎30 旱莲草30 半夏15 五灵脂15 射干15 紫菀15 麻黄10 五味子10 瓜蒌皮30 茯苓15 辛夷15 五剂 日三服
2009/3/16 左寸沉细尺弦稍硬,右寸浮弦关濡尺弦稍硬,舌淡微青,苔白。诉右侧胸痛,感冒已愈,饮食可,精神佳,二便调。
芦根60桃仁15米仁60杏仁15鱼腥草30仙鹤草30南沙参20甘草10天冬15蒲公英30生半夏15猫爪草10金果榄10浙贝15牡蛎30旱莲草30五灵脂15射干15紫菀15麻黄10五味子10瓜蒌皮30茯苓30威灵仙30生南星15 七剂
2009/3/24左尺弦偏硬,寸尺细弦,右寸浮数,关细尺弦细,舌淡略青苔白。诉右胸前区隐痛,右侧头痛,咳嗽,痰多,浊如脓样,偶加鲜血,饮食可,大小便如常。
芦根60米仁30桃仁15杏仁15威灵仙30南沙参15黄芩30仙鹤草30生半夏20茯苓15瓜蒌皮30薤白15玄参15浙贝30牡蛎30白芥子15金果榄15桔梗15甘草10生南星20天竺黄10赤芍15麻黄10猫爪草10五灵脂15百部15陈皮15 七剂
2009/4/3 咳血少
继用上方 七剂
2009/4/11诉胸痛,咳嗽,痰白,无咯血,饮食可,二便调,易感冒。脉左尺弦偏硬,寸关细弦,右沉细弦。舌淡青,苔黄腻。
芦根60米仁30冬瓜仁30桃仁15杏仁15威灵仙30南沙参15黄芩15瓜蒌皮30薤白10生半夏15生南星15茯苓15玄参15浙贝10牡蛎30白芥子30麻黄15猫爪草10百部15陈皮15鱼腥草30蛇舌草30仙鹤草30黄芪15党参30五灵脂15白术10 七剂
2009/4/20诉仍胸痛,咳嗽,痰稠色黄,微口干,饮食可但乏味,二便调。脉左关寸沉滑、尺弦偏硬,右寸沉弦、关尺细微弦。舌淡红略青。
芦根60米仁30冬瓜仁30桃仁15杏仁15威灵仙30南沙参15黄芩15瓜蒌皮30薤白10生半夏15生南星15茯苓15玄参15浙贝10牡蛎30白芥子30麻黄15猫爪草10百部15鱼腥草30蛇舌草30仙鹤草30黄芪15党参30五灵脂30白术10青、陈皮各10 五味子10 七剂
案三:刘xx 男 45岁 上模老居八组
2009.1.15 诉头右上额角时感无规律抽搐样疼痛, 余无明显不适. 饮食可, 二便平, 舌红胖苔薄白, 边有齿痕. 舌下络脉青紫粗壮. 左寸沉关濡尺弦略紧, 右脉短, 寸沉关浮弦尺稍弱. 南大一附院MRI检查: 右桥脑小角区见一不规则形的长T1长T2信号息, 向上伸入桥前池, 边界清楚, 翻转恢复序列呈稍低信号, 脑桥右侧受压变形朝左移, 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 脑室系统未见明显扩大, 中线结构无移位. 诊断: 1 右桥脑小角区异常信号,多考虑表皮样囊肿. (02年12月13日 MR:考虑右桥小脑区表皮样囊肿. 08年4月20日 江医二附院MRI:1,右桥小脑角池胆脂瘤.大小约1.6CM*3.7CM 2,脑实质内多发性小缺血灶.)
礞石30g 大黄15 g 枳实10g 生半夏30g 生南星30g 茯苓60g 泽泻10g 白芥子30g 怀牛膝15g 玄参15g 浙贝母10g 黄芪30g 白术15g 佛手10g 细辛6g 川芎30g 吴茱萸6g 大蜈蚣1条 天龙10g 全蝎10g 地龙15g 僵蚕30g 炮山甲6g 甘草10g 生姜30g 麝香0.3g 珍珠母30g 人工牛黄3g 生首乌30g 五剂
2009.2.19 左脉细弦,右脉寸浮弦关尺稍沉。舌暗红,诉头右颤痛,冷汗,盗汗。
吴茱萸10 川芎30 葛根15 制南星30 桂枝15 甘草10 白芍15 红花15 僵蚕15 地龙15 土鳖10 生姜60 黄芪30 人工牛黄6 当归15 细辛10 木通10 怀牛膝10 (全虫10 海龙10 海马10)磨粉另服。 七剂
2009/2/28 脉左沉细弦,右浮细弦,舌淡青。诉颈项后牵强痛,仍有盗汗。
吴萸10附片15川芎30葛根50白芍15怀牛夕10制南星30茯苓30僵蚕15地龙15白芥子10土别10细辛10桂枝15当归15甘草10人工牛黄6天麻30白术15 七剂日三服
2009/3/12 诉盗汗,右肩臂痛,头额右侧闪电样疼痛,偶有发胀,右寸关沉尺细弦,左寸沉,关濡尺细弦,舌嫩
吴萸10 川芎15 葛根60 白芍15 怀牛膝10 蜈蚣3条 僵蚕15 地龙15 土别10 制南星30 细辛10 当归15 甘草10 牡蛎50 桂枝30 附片15 白术12 茯苓60 全虫10 生姜30 大枣30 党参30 7剂
2009.3.26 脉弦缓关偏硬,舌红嫩见齿痕,诉头痛不明显,右肩周仍有疼痛、盗汗。
继用3月12日方 加姜黄15 威灵仙30 。 七剂
2009/4/8 脉弦缓尺弦稍硬,舌淡红嫩。诉无明显头痛,肩臂痛,出血已止,腰酸困,二便尚调。
吴萸10 川芎15 葛根60 白芍15 怀牛膝10 蜈蚣3条 僵蚕15 地龙15 土别10 制南星30 细辛10 当归15 甘草10 牡蛎50 桂枝30 附片15 白术12 茯苓60 全虫10 生姜30 大枣30 党参30 泽泻15 姜黄10 五灵脂10 7剂
案四:余xx 女 19岁 福建福清市
2009/3/10左脉关沉弦,寸尺沉细,右脉关寸短滑,尺稍弱,舌淡红。诉忧郁症,心情极度郁闷,失眠,梦多,纳呆,大便粘腻,月经期尚准,每届经期少腹胀痛,精神更烦燥。
浮小麦30甘草10大枣30栀子15大黄15川连15竹叶10郁金15石菖蒲10礞石30生半夏30仙灵脾30茯苓30麦冬15合欢皮15珍珠母30 七剂
2009/3/17脉关弦寸尺稍沉,舌红。其母诉饮食量少,继用3月10日方,去仙灵脾,加白芷10 生首乌15 远志15 玄参30 7剂
2009/3/24 脉右寸弦促,关尺弦细,左弦细,舌红。大便偏紧。
大黄30 芒硝20厚朴15枳实10龙胆草10 黄连10苦参15生半夏30甘草10礞石30生地60 茯苓15 麦冬30 栀子15 胆星15 丹参15 七剂
2009/4/2 脉寸关弦尺稍沉,舌腥红,苔薄。诉服上药后腹泻,日三、四次。睡眠质量改善,精神佳,欲恢复上课。
大黄30厚朴15枳实10龙胆草10 黄连10苦参15生半夏30甘草10礞石30生地60 茯苓15 麦冬30 栀子15 胆星15 丹参15 珍珠母30 玄参30 七剂
捍卫中医勤求古训一心济天下,弘扬国粹博采众方三指定乾坤。
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腹诊”的形成【转帖】
下一篇:中医腹诊小议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2: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见附表:
太过脉(阳脉)                                 不及脉(阴脉)
名称    主    病                               名称              主    病
浮    主表、主热亦主虚                       沉       主里、主虚寒,亦主水饮
数    主热、但久病脉数多属虚损故亦主           迟              主寒、主虚,但里实极脉亦迟
实    主实,多属可攻之证                       虚               主虚
动    主痛、主惊,惊则胸腹动悸,故亦主动       结    主虚、主淤血实证
促    主表,上实下虚多见,亦主结胸             代    主虚,久病见之难治
长    主实,禀赋厚者脉多长,不以病论             短    主虚,亡津血见之难治
大    主热、主实、主虚劳                       细    主虚、血不足
弦    主痛、筋脉拘紧急,主实、水饮、津血虚     弱    主虚,主津血少、自汗、盗汗
紧    主实、主痛、主宿食,亦主水饮             缓    主津血少
滑    主实、主热、主邪盛                        涩    主虚、血少
洪    主热盛,大热之证脉多洪             微    主气血俱虚
急    初病为邪盛,久病多凶                        伏    主虚寒、水饮、里有所结
                                       芤    主虚劳、血不足
                                       革    主亡血、妇人漏下、男子失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09-5-29 11: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摸脉有几种不同的境界。一、只能查清心率,若有患者以脉试医,则心中没底,左思右想,连懵再猜,不妨称为工;二、能按照教科书上的理论按脉辨证,四诊合参,以此临床,有效有不效,不妨称为巧;三、得师真传,能不先问患者而能准确的说出患者的症状,甚至西医的病名,不但使病人,就连以上两种工、巧也觉得不可思议,此不妨称为奇。但此种奇术,若不求进取,就会流入江湖,只以此取阅患者,而疗效反而平平,这能可也是古往圣贤为什么不轻传此术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能在此基础上,潜心经典,做到理法方药以脉为统,处方用药看似信手捻来,实则头头是道,可称为神。我虽达不到这种境界,但相信有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还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这里就不说了。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0

积分

2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开源节流

Rank: 2

积分
420
发表于 2009-5-29 15: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      说实话,还真没见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09-5-29 19: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话实说,难能可贵!但如果认定根本没这种可能,就算当面遇到,也会轻意错过的。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积分

6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5-29 19: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见过一老先生能摸脉分出病人前几天吃的是猪肉还是羊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17: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象学习有两种方式,一为师徒面授,一为潜心自悟,均需心细如纤,现代人急功近利,所以在传统中医眼中习以为常的基本功才会被视为妖巫之术,可惜可憾!若有机缘,本人乐意与愿意习此道的同行探讨、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09-5-31 08: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村有一赌徒,善在玩排九时出老千,出老千的前提是,你要知道哪几张是你需要的牌,他有一个能力,即便是一会新的骨牌,24张,他玩过几圈之后,就能分辩出他们的点数,这种同中求异的工夫,若用在脉诊上,一定是一个脉诊的高手。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69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69
发表于 2009-5-31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卖油翁   熟能生巧而已     在中国传统技艺再怎么科学    只要稍微深入一点便又是   落入鬼神窟!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3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33
发表于 2009-5-31 17: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用药不太像经方,好像是辨病施药,药量大且杂,效果真的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76

积分

55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76
发表于 2009-6-1 12: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诊的标准化很有必要,否则“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利于脉诊的普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20: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师仲景法而变其方,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病取用是药,尽可能做到药证相符,一方多效,一药多能,从三部六位之脉象推知相关脏腑之虚实,泻实补虚,而不拘于陋习陈规,施治得法,焉有不取效之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0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6-1 22: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和脉都是针对活人,是对活人的连续状态的发现和确定如何调整的艺术,即时而终生.也因此对人体细节可能不易面面具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1217

积分

69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17
QQ
发表于 2009-6-3 20: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事中医,就要有做铁杆中医的决心、恒心和毅力,用中医的秘密武器武装自己,尽可能做到每发必中,这秘密武器就是仲景脉法。"老师说的是对后辈的鞭策和鼓励,实属婆心忠言 ,也为我们学好中医指明了方向和传授了秘诀.大言致简,一语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积分

3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6-3 21: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条条大道通罗马。作为一个生意人,要把有限的资金投注在风险最低预期回报尽可大的生意上。医者亦然,与其把有限的青春花在不太确定或不易把握的东西上,不如花在更加确定易见的药证,方证,体质研究上。
楼主的用药有如霰弹枪打麻雀,有悖仲景意。请记住,王淑和是高脉学的。奉劝还是回到黄老师的路子上来,你的疗效可能更好,你的病人经济负担可能更少!
请恕直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3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9-6-5 13: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中医最核心的技术,我们没有掌握,从这点说我们都是门外汉!仲圣啊!救救我们吧![s:9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7
发表于 2009-6-21 17: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江湖医侠 ”楼主同心!
脉诊是中医的根本!
没有脉诊就决不是真正的中医!也决不会有最好的疗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6-21 22: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荒天下之大谬

从扁鹊之“天下言脉者~~~” 再到张仲景

此脉非指 “脉诊”, 前人贤者早就考证过,并已有结论,何需再在此旧事重提???!!!!

就像八味丸,六味丸一样,传说中补阳补阴的祖方,那只是一家之言,无可厚非,但绝非真言!!!
至于两个丸子的功效还要问问仲圣和钱乙老先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9-4 11: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指寸关尺,一脉谁人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1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以中医为傲,同行们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9-11-4 10: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看起来这位仁兄对生活是相当熟悉,{医案来源于生活}不过楼主的用药不太像经方,好像是辨病施药,药量大且杂,效果真的好吗? 且加重病友负担,且不怕药量大过敏和不好服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12-31 08: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诊就是中医的根本!不懂的人永远也不懂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2447

积分

22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447
QQ
发表于 2012-4-3 12: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s: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2-7-17 06: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高手学脉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0:10 , Processed in 0.09900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