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15|回复: 8

“理法辨证”-------抓主证----方证辨证

[复制链接]

37

主题

911

积分

1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11
发表于 2009-3-2 20: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读刘渡舟"产后下利"崔氏一案所引发的思考
刘渡舟学术成就谁也不会否定的.但他一生也走了一条极不平坦的路.从"气化"大半生到晚年的"抓主症",不知浪费了多少的光阴.大家可以从他的"产后下利"崔氏一案中,临略到他的临床思维的断裂.
刘渡舟治疗崔氏一案,崔氏因产后患腹泻,误以为脾虚,屡进温补,未能奏效。视其舌质红绛,苔薄黄,切其脉沉而略滑。初诊以其下利而又口渴,误作厥阴湿热下利,投白头翁汤不甚效。至第三诊时,声称咳嗽少寐而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每日三、四次,口渴欲饮水。思之良久,乃恍然大悟,此证非虚非湿,乃猪苓汤  (咳、呕、心烦、渴)  之证。遂疏猪苓汤 五剂,腹泻止小便畅利,诸证悉蠲。在按语中,刘渡舟认为此案“病属阴虚水热互结旁渗于肠而见下利,故用育阴清热利水之猪苓汤,果然疗效非凡。”
   
本案忠实记录了刘渡舟临症过程中临床思维的前后矛盾,开始时从理法辨证入手,误作厥阴湿热下利,投白头翁汤不甚效。他思之良久乃恍然大悟,于是改变了临床思维,运用方证辨证的方法,从咳、呕、心烦、渴等主症的辨认中,对照《伤寒论》第319条: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抓住了相应的方剂猪苓汤,果然疗效非凡。令人费解的是,他事后总结此案时,又返回到原点,他在按语中说:“本案下利为少阴阴虚,水热互结所致---------病属阴虚水热互结旁渗于肠而见下利,故用育阴清热利水之猪苓汤”。后来,他有所进步,在一九八一年十月北京举办的中日《伤寒论》学说讨论会上作《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的学术报告中也以此案为例说:“初诊以其下利兼见口渴,作厥阴下利治之,投白头翁汤,服后不见效。一日又来诊治,自述睡眠不佳,咳嗽而下肢浮肿,问其小便如何? 则称尿黄而不利。聆听之后思之良久,恍然而悟,此乃猪苓汤证。《伤寒论》第319条不云乎:‘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验之此证,小便不利,大便下利,肢肿而少寐,与猪苓汤主证极为合拍。遂用:猪苓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滑石10克,阿胶10克(烊化)。此方连服五剂而小便畅通,随之腹泻止,诸证悉蠲。由上述治案来看,不抓主证则治疗无功,若抓住了主证则效如桴鼓。然抓主证亦非易易,往往几经波折,走了许多弯路以后,才抓住了主证。…。我认为抓住主证,治好了病,也就发展了《伤寒论》的治疗范围,扩大了经方使用,使人增长才智,把辨证推向新的飞跃。为此,‘抓住主证,使用经方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了”。在这里他认为抓主证,仅仅是“扩大了经方使用,使人增长才智,把辨证推向新的飞跃。” “‘抓住主证,使用经方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了”。他明明知道"抓主症"和“理法辨证”是两条不同的临床思维模式,但最后还是不能正视他的临床思维的断裂.轻轻放过,不了了之。




上一篇:从《金匮》方后注探讨影响中药疗效发挥的因素
下一篇:增损离合法在阐释经方方义中的应用

5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3-3 15: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渡舟"产后下利"崔氏一案所引发的思考,的确值得我们展开讨论.
芒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3599

积分

60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9
发表于 2009-3-3 16: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伤寒论》的"方证辨证",到传统的“理法辨证”,到刘渡舟的"抓主证",到黄煌倡导的"方证辨证",这是一个历史的回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90

积分

8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09-3-4 17: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s:102]
我的博客http://www.gltcm.cn/28791/spacelist-blog.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9-3-12 21: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探讨与学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09-3-12 21: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法辨证的问题是不够清晰,与具体方药的联系不够紧密,所以,要达到丝丝入扣的境地非常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9-3-13 2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说话中肯,人不是电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3-14 14: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楼主的分析,想起我看过的刘老的《伤寒论临症指要》,感觉楼主的分析有一定道理。看来刘老实际上一直在设法统一这二者,至于能否统一,应否统一,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61

积分

66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61
发表于 2009-10-30 15: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15:01 , Processed in 0.16780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