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896|回复: 1

伤寒杂病论汤证原文读(2)

[复制链接]

84

主题

1977

积分

23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77
QQ
发表于 2016-3-26 13: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002.桂枝加桂汤方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以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117)
【释】病在表,当发汗,但用烧针的方法迫使患者出大汗,是不得法的治疗,不但使病不能解除,而且不慎针眼受寒被感染,皮肤起红色核块的,将会发生奔豚病,似乎有气从少腹部向上冲心。这时的治疗宜在其红肿核块处各炙一炷,以治疗针眼感染,同时服用桂枝加桂汤, 也就是在桂枝汤中再加二两桂枝,以解外治疗奔豚病。
【按】《金匮要略》有“奔豚病,以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论述,可见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自我感觉的症状。关于奔豚病的病因,《金匮要略》说“皆从惊恐得之”。所谓惊恐,不是指外来的可惊可恐的刺激,而是指机体自身发惊发恐的神经证。例如痰饮瘀血诸疾,常可引发惊恐的证候,尤其不得法的治疗,更常导致惊恐的发作。《伤寒论》中也有多处提到这种情况,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多在这些惊恐神经证的基础上而诱发的。本条之烧针令其汗,也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误治,再加针眼处感染,给人体以剧烈刺激,很易促使惊恐发作,由于烧针迫汗太过,更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故说“必发奔豚”。
【方证】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气上冲只有在体质虚弱的状态下才能发生,才能有搏动感或上冲感;同样,易惊、失眠、烘热面红、心动悸等也都是这种虚弱反应,故均可视为“气上冲”的延伸。段治钧先生经验,本方治天阴欲雨时头痛和二三日、三五日头痛时发的疾病均有效。
00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1.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释】平时有喘咳病的患者,当喘咳发作而表现为桂枝汤证时,用桂枝汤则宜加厚、朴杏仁兼治咳喘,疗效很好。
【按】医生治病当随证治之,不得执定成方不知变化。这是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
2.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释】太阳病,用泻下药之后,又出现轻微气喘的,是由于气上冲的缘故。太阳病本不宜用泻下药,若下后有气上冲的,为表不解的确证,依法宜与桂枝汤,因微喘,故与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治。
【按】根据这两节的意义,都说明桂枝汤本身不能治喘,如果桂枝汤证兼见喘证的话,必须增加喘证之药以治之。又说明厚朴、杏仁二药合用,有治喘之效。
【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气喘,或咳嗽、吐白色痰。
004.桂枝加芍药汤方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279
【释】本来是太阳病,依法当发汗解表,医生反用泻下药,因为治疗的错误,不但表未解,且因误下,造成了腹肌不和,拘急剧甚,以至腹中胀满而时常腹痛。这就属于太阴病了,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
【按】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时痛也非太阴病的寒痛,而是由于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而呈表里并病,但不是阴证而是阳证,或是介于阴证阳证之间而里实不明显的情形,如是阴证当用小建汤而非本方。因外未解,故用桂枝汤以解外,再加大芍药量以缓拘挛而治腹满时痛。
【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肌拘急而满痛者。
005. 桂枝加大黄汤方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释】条文前半部分已在桂枝加芍药汤中作了解说,这里仅就“大实痛者”略加说明。大实痛是承腹满时痛而言,意思是说,腹满时痛,只是由于腹肌拘急所致,病仍在表,故于桂枝汤增加芍药即治。若病已陷于里,里实、腹满痛甚,所以称之为“大实痛者”,此时呈太阳阳明并病而里实,故须再加大黄攻下里实。
【按】李翰卿先生说:“前述桂枝汤证的先温里后解表,或先解表后攻里,者是分治的,本节提出同治之法,并非自相矛盾,而是根据病的情况,斟酌轻重缓急的法则决定的。我们一再说过,对等任何疾病,既不可教条,又不能主治,正是指这此地方,希望注意研究”。
【方证】桂枝汤证兼见里实拒按而大便秘结者。
006. 桂枝加葛根汤方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释】太阳病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患者后颈及背部牵强、活动不便,故与桂枝汤原方加缓解“项背强几几”的葛根主治。
【按】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用葛根汤,有汗、恶风用桂枝加葛根汤。二方应用之鉴别点,用一“反”字传其神。太阳病只言项强,而本条牵扯到背部也拘急。本条说明葛根有治“项背强几几”的功效。
【方证】桂枝汤证兼见项背肌肉拘急。
007. 栝蒌桂枝汤方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二)
【释】患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等桂枝汤证俱备,患者全身有强直性的痉挛自觉证或他觉证,太阳病脉当浮,现在脉象反而沉迟,这是组织枯燥、津液不足的痉病,用栝蒌桂枝汤主治。
【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载“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本条所述,当是柔痉的证治,此可与葛根汤条互参自明。
【方证】桂枝汤证而见全身强直不柔和、口渴、脉沉者。
008. 桂枝加黄芪汤方
1.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十四)
【释】本条可分五段解析:
黄汗病由于表虚,表虚则气上冲而不充于下,所以患者两小腿发冷;假如小腿发热,关节部位肿痛而又出黄汗的,这是历节病而非黄汗病。
吃饭以后出汗,晚上又常出盗汗的,均属表虚失固,津液亡失之证,所以称为劳气,这是说黄汗可见此虚劳之证。如果汗出以后,反而发热的,为正不胜邪之候,日久伤及血脉就会瘀血,皮肤就会粗糙得象鳞甲交错一样;身热不止的,甚至会蚀肉腐肌,生为恶疮。
若停湿停水而身重,汗出水湿随之外泄则每觉身体轻快,黄汗冲气挟水上攻,就会引起肌肉颤动及胸中作痛。
水随气上冲又会引起从腰以上出汗,而腰以下不出汗的现象;水气不冲之时,湿邪附着于腰间就会出现腰髋部疼痛而无力,水气留于皮中就会感到如有虫在爬行,水饮冲气严重的还会影响胃气而不能进食。不但腰髋疼痛无力,而全身疼痛而沉重,心烦躁动不安,小便不通利,也是气冲饮逆的结果,这是黄汗证,无论轻重,用桂枝加黄芪汤主治。
【按】此述黄汗之正证、正治。汗出,发热,身重而痛为黄汗三大证候,分段逐一说明,甚精。此病之作,主要由于正气不足于表,湿邪入居肌肤而不去,湿郁热蒸日久而为黄汗。
2.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十五)
【释】一般患黄疸病的病人,多为瘀热在里所致,只要通利小便除湿去热即治,但如果脉现浮象,为病在表,就应当以发汗法来治疗,宜用桂枝加黄芪汤主治。
【按】由本条可知,黄芪有祛黄作用甚明。但黄疸脉浮而表虚者,用桂枝加黄芪汤主治;黄疸表实者当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治,临证宜适证选用治疗,不可不知。
【方证】桂枝汤证而汗出恶风甚者。
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仲景原文仅此两条,主要论述治黄(黄疸和黄汗)。但临床本方用于表虚痹痛更为多见。凡不论是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产后风、骨质疏松等症,但必见本方证者,方可用之。
009.芪芍桂酒汤方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十四)
【释】问:黄汗这种病,身体浮肿,发烧出汗而口渴,病状象风水,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尤其汗液染着衣服,颜色正黄象黄柏汁,更是黄汗的特征,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呢?老师说:因为正在出汗的时候,便进入水中洗燥,水从汗孔渗入皮肤而得了这个病,由于病人口渴,津液亡失已甚,用芪芍桂酒汤主治。
【按】原文说“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正说明表虚而水邪得以乘虚盘踞不去,其实黄汗并不完全由此而得。胡希恕先生曾治二例黄汗,均不是因汗出入水中得之者。黄汗不外表虚水气外郁之证,故以黄芪为治此证的主药。而又据口渴与否治疗,不渴者,宜桂枝加黄芪汤;口渴者,用本方。苦酒,即指米醋,有酸敛阻汗出的作用,初服故烦,服六七日后邪退身和,而烦自已。
【方证】汗色黄黏,汗出恶风而口渴者。
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但常伴有身体沉重,或四肢头面肿,胸满,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等旁证。
010. 桂枝加附子汤方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释】太阳病桂枝汤证,医生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以致出汗不止,好象身体向外漏水一样,同时怕风厉害而不发热、或微发热,小便困难,四肢有些拘急,关节屈伸不灵活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按】“其人恶风”甚而不发热、或微发热,是由于误治而使太阳表虚证陷入少阴表证。小便难,是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也是由于津液亡失,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以上各种症状,完全是由于误治,使太阳表虚证变为少阴表证病的缘故,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治。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本条是说误治可造成本方证,但不因误治而现本方证,临床更为多见。
【方证】桂枝汤证而见汗出不止,恶风明显,不发热或微发热,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011. 桂枝新加汤方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释】发汗后,浑身疼痛,为外证未解;脉沉迟,为胃气内虚,津液不足的里虚证。此证为太阳太阴并病,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按】胡希恕先生说:“表证见里虚之候,必须同时扶里之虚,才可解外之邪。若只着眼表证,连续发汗,表热虽可一时减退,但随后即复。此时唯有新加汤法健胃于中,益气于外,邪自难留,表证得解。若执迷不悟,见汗后有效,反复发之必致其人津液内竭而肉脱。本条所述,只是脉沉迟,里虽虚尚未见阴寒重证。若另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等阴证,即本方亦不可用,应按先救其里,后救其表的定法治之,不可不知”。
【方证】桂枝汤证更见身痛明显,食欲不振而脉沉迟者。
0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六)
【释】平时有遗精的患者,少腹部肌肉拘急而不柔和,阴头冰冷,这是阳气下虚的缘故;头晕目眩、脱发,是虚火上亢的缘故。脉象极虚而兼芤迟的,多见于完谷不化的腹泻、失血、遗精等患者;凡是诊得芤动微紧的脉象,男子多患遗精之类的疾病,女子多患梦交之类的疾病,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主治。
【按】失精、梦交,多由情欲妄动,神志不宁,因生梦幻所致。其病因为汗出津伤、荣卫不和。心动悸则脉亦应之动,少腹弦急,阴头寒,故脉应之微紧;脉芤主亡血失精,与动微紧同时出见,故知为男失精女梦交的疾患。龙牡之用,并不只为固精,而主要在于敛神定志而止动悸,合桂枝汤调营卫以和气血,为此证的正治。《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曰二加龙汤”。于此二方适证加减,确有奇效。胡希恕先生曾治一男性33岁的患者,遗精已数年,近年来加重,每周1~3次,常有汗出恶风,腰酸痛,苔白,舌尖红,脉浮而虚。胡老认为证属虚劳,营卫不固,气血失和,治以调营卫和气血,敛神志以摄精液,拟与桂枝加龙牡汤加减: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川附子6克,白薇12克。上药服六剂,遗精未再作,嘱停药观察,如再作则照服原方。
【方证】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心悸不安者。
013. 小建中汤方
1.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释】伤寒,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脉沉弦,为里虚有寒。伤寒现此脉,为津血外虚,寒盛于里之候,按理应有痉挛性的腹痛,故先服小建中汤治疗。如服小建中汤病未全好的,因少阳病也有脉弦之候,此证当为太阳少阳并病而又有里寒,小建中汤只治其一半,故再与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邪,病即可痊愈。
【按】腹中急痛,本来即半属于小建中汤证,半属于小柴胡汤证。凡少阳挟里虚证,中气不足者,虽有小柴胡汤证,也当先建其中。先建中而后柴胡,也是虚先救里的定法,而不是先治以小建中汤,不效再治以小柴胡汤。如果腹痛脉弦只是里寒所致,用小建中汤即可,与少阳病无关。
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释】患伤寒已两、三天,心跳而烦乱不安的,用小建中汤主治。
【按】 伤寒二、三日,即见心中悸,是营虚血少的缘故,外不解则心烦不已,此时虽有表证也不可纯用汗法。小建中汤内能补虚,使津血充足,外能除表邪,故用之比较适合。
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六)
【释】虚劳病,如果有痉挛性的腹痛,心跳,流鼻血,梦遗,四肢酸痛,手脚热而发烦,咽部与口中都干燥的,用小津中汤主治。
【按】虚劳,为古人对虚损不足疾病的通称。里急,腹中痛,即痉挛性腹痛的互词;悸者,为血少心气不足;衄者,为气冲热亢;梦失精者,为下焦虚,精不守;四肢酸痛者,为荣卫不利;手足烦热者,为虚热;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
4.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二十二)
【释】妇人呈虚寒性的痉挛腹痛,应当用小建中汤主治。
【按】这里虽举妇人腹中痛,实际有是证,男子也可用本方。
【方证】桂枝汤证兼见腹痛喜按,不喜冷性饮食,不呕,舌嫩苔少者。
另外,仲景原文中所列证候:心悸,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酸痛,梦遗失精,鼻衄等均可视为本方的副证。李翰卿先生说:“此方补而不滞,治虚而兼寒之胃下垂、大便不利、腹胀,不适用参、芪补剂者用之最效”。黄煌教授说:“本方可作为虚弱儿童的体质改善药使用。这些儿童多为白瘦体形,毛发枯黄,易惊,多汗,食欲不振,脉虚浮”。
014.当归建中汤方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少腹中(拘)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二十一·附方)
【释】《千金方》载有内补当归建中汤,治疗妇女产后虚弱、消瘦,腹中有针刺样持续性的疼痛,气不够用而见吸气性的呼吸困难,或苦于少腹部拘急疼痛,甚至这种疼痛会牵引到腰背,不能进饮食等里虚寒性的证候。在产后一个月以内,最好能服四、五剂,这对强壮身体是很适宜的。
【按】《千金方》中为“少腹拘急”而非“少腹中急”,而且《千金方》里没有“摩”字。腹中急痛而有血虚证者,本方有效,但不必限于妇人产后,即男人亦可用。
【方证】小建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015.黄芪建中汤方
1.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六)
【释】虚劳病有腹中拘急等一切不足的表里证候,用黄芪建中汤主治。
【按】本方证属太阳太阴合病。
2.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十五)
【释】男子患黄疸病,小便失禁而自利的,这是中气虚的证候,应当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按】注家多认为虚劳小建中汤,即指小建中汤。但从桂枝加黄芪汤有治黄疸、黄汗的作用来分析,则黄芪有祛黄作用甚明。小建中汤无有黄芪,没有治黄疸的作用,故当以黄芪建中汤为合理。黄疸见本方证者,男女均可用之,不仅限于男子黄。
【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本方可治疗胃溃疡、慢性胃炎、肠炎、肝炎、胆囊炎病,但一定要有黄芪建中汤证时方可使用。
016.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六)
【释】血痹患者,荣卫俱虚,所以脉象沉浮俱微;寸口至关上脉象微,为荣卫不利于表的证候。尺中脉象小紧,为血虚于里,风寒内侵之候;外证有如风痹病样身体麻木不仁的症状,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
【按】本条所述的血痹是由荣卫气虚所致,此外也有因瘀血和湿气所致,宜随证加减治之。风痹痛,血痹不痛,如风痹状,是说身体麻痹不仁好象是风痹的样子,而实际是血痹。本方于桂枝汤加补虚实表的黄芪,倍生姜而去甘草而成。经方家宋孝志先生体会,治疗肢体麻木不仁,本方加甘草效果不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加黄芪倍生姜,内振胃气外以实表,去甘草是因为病不急迫且能使阳气尽快出表的缘故。本方当属太阳表虚证。
【方证】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者。
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每因劳累而加重或诱发,或肢体痿弱无力,或周身疼痛不定,不渴,舌质淡,苔薄白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017. 桂枝去芍药汤方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释】太阳病宜汗不宜下,若误用泻下法治疗后,脉现促、气上冲而致胸部满闷的,知病还在表。但下后伤中气,而成上实下虚之证,故脉应之促。下虚不宜用凉性的芍药,故不用桂枝汤,而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按】本条的脉促,是指寸浮,关以下沉之脉。注家多认为“数中一止”,这是宗王叔和的《脉经》之说,其实并非如此。就本条而论,气冲胸满,表未解,故寸脉应之浮。误下虚其里,故关以下应之沉,腹满痛加芍药(见桂枝加芍药汤条),今腹中虚故去之。芍药是桂枝汤中唯一偏凉之药,如脉数当是有热,治疗当用芍药凉之敛之,因此去芍药不是因脉数,即不是因“数中一止”。
【方证】桂枝汤证见寸脉浮关尺脉沉,胸满者。
018.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若(脉)微(细),(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释】此句承上条而来,如果除上条证候之外,还见脉微细、但欲寐、不发热而但恶寒的,用桂枝去芍加附子汤主治。
【按】太阳病下之后胸满,又见脉微细、但欲寐、不发热而但恶寒的,说明太阳病已变为少阴病,故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主治。附子有温阳亢奋作用,更有助于扶正祛邪。
【方证】桂枝汤证见胸满,恶寒甚而不发热、或微发热,但欲寐,脉微细者。
019.桂枝附子汤方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74
【释】太阳伤寒八九日后,又续现风湿互结之证,全身疼痛很厉害,不能自己转动身体,以至烦躁不安;不呕不渴,意为病未传少阳,也未传阳明;浮虚而涩,表明病虽在外,但津液已虚极而变为少阴病。上述风湿证,用桂枝附子汤主治。
【按】本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变方,药味没变,只不过增加了桂枝、附子的用量而已(本方:桂枝四两,附子三枚;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附子一枚)。由于附子擅长除湿痹,桂枝尤善利关节,增此二味用量为治风湿关节痛而设,因亦易名桂枝附子汤,以示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主治有别。古方立法之长如此,学者宜细玩味。
【方证】关节痛剧,恶风寒,不渴,不喜冷性饮食,脉浮虚而涩者。
020.去桂加白术汤方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4续)
【释】此为《伤寒论》第174条的下半句。若桂枝附子汤证见大便硬,小便频数的,则当用去桂加白术汤主治。
【按】如果桂枝附子汤证更见大便偏干,小便频数者,是由于津液绝于里,故不宜再用汗法治疗,应予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治疗。什么道理呢?水湿在表之证,本宜发汗治疗,但《金匮要略·水气病》载“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故应去桂枝不用。茯苓、白术等利尿药与附子配伍,不但逐湿解痹,而且能治小便频数,故应加白术。
【方证】桂枝附子汤证见小便频数,大便偏干或溏稀者。
021.甘草附子汤方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5
【释】风湿互结,以致全身关节疼痛得很厉害,四肢有牵引性的疼痛而不能活动自如,用手挨着都觉得痛得更厉害,出汗,气短,小便不畅利,怕风而不愿脱衣服,或全身微有水肿。此证与桂枝附子汤证均属少阴病,但此证痛得更厉害而湿重,故用甘草附子汤主治。
【按】术附合用为治寒湿痹痛的要药,加入适证的解表剂,用以治风湿关节痛,均有捷效。如桂枝加术附汤、葛根加术附汤、越婢加术附汤等皆为常用之良方,宜注意。上之桂枝附子汤证湿轻,故不用白术;此湿重,故用白术。寒湿重者痛亦重,寒湿轻者痛亦轻。前后互参,不难知经方辨证用药之严。
【方证】关节剧痛,大便溏,不喜冷性饮食,汗出恶风,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苔白,脉沉细。
02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释】医者误认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二三表证而与桂枝汤,又误于心窝部胀满、微感疼痛的二三里证而下之。殊不知此证的关键是小便不利,蓄水在里而表不解,既不是桂枝汤证,也与里实证无关,故服桂枝汤或下之均属误治,病仍不解。所幸未成坏病,证仍如初,故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按】寻常外感,发汗可愈,如果里有停水而小便不利影响到表邪不解的,那么非利小便不可,不利小便,无论发汗、泻下均难奏效。这种情况只有在解表的同时利尿(茯苓、白术均为利尿药),才能收到里和表解的效果。这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得出的用药治疗规律,甚关重要,须细心体会。关于此方,也有注家主张是桂枝去芍药,而不是桂枝去桂,众说纷纭,争议不休。李翰卿先生认为:应该根据证候来决定,如证偏寒性的,就可去芍药,偏热性的就可去桂,因为本方的关键是在心下停饮而小便不利,桂、芍二药之用是处于辅佐地位的。陈子厚先生折衷众家之说,认为本证是误治后表邪夹饮属虚的综合病象,主张既不去桂,也不去芍,当用桂枝加茯苓白术汤为是。
【方证】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苔白,脉浮弱。
023.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七·附方)
【释】本方治疗肺痿病人咳吐黏稠痰涎的证候。
【按】肺痿为上焦虚热的证候,本条所述当属肺冷的一类,若虚热的肺结核,皂荚辛燥不可轻试。皂荚辛温化痰,所以本方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方证】桂枝去芍药汤证而见咳吐黏稠痰涎多者。
02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
【释】伤寒,脉现浮象,本宜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医生竟以火攻法迫使大出汗,以火助热,又大量亡失津液,不但达到解表的目的,而且因汗出过多而上虚,造成气乘虚上冲,并激动里饮上蒙清窍而发生惊狂,以至坐卧不安的现象,这种情况当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治。
【按】《伤寒论》第119条说:“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本条即详述其证治。伤寒本是表实热证,以火助热,邪热更甚,津液大量亡失,导致气冲饮逆,这是奔豚惊狂发生的原因。过汗亡阳(指津液)而未致肢厥逆冷,是病情程度不同之故,本方能治火劫亡阳的逆治证,故名之为救逆汤。本条说明对药牡蛎、龙骨有治心神惊慌狂乱的功效。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十六)
【释】表证误用火法治疗而发生变证,出现大汗出,惊狂,坐卧不安者,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治。
【按】火邪,是指有表证时,用火烤、熏蒸、火针等逼迫出大汗,这种错误的治疗如同外来火邪一样使人致病。
【方证】桂枝去芍药证兼有痰饮惊狂者。
患者除胸闷惊狂,坐卧不安,苔白润,脉浮弱外,必伴有身热、恶风寒的表证,且没有喜冷性饮食、口渴、唇红、尿赤、舌红苔黄等里热的证候。
025.桂枝甘草汤方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释】夺汗则亡血,若发汗过多,则血液亡失不足养心而心悸。汗多出于上体部,上下体液突然失调,故有急迫的气上冲,病人不得不两手交叉手覆盖住心窝部,感到心跳而喜欢按着,这种情况当用桂枝甘草汤主治。
【按】以本方治心悸确有良效,但不大量用则不验,不过用以解外宜减量。如心悸明显者,桂枝必用24克以上,甘草必跟上,一般两者用量比例是2∶1。本方所主之悸多为一过性,突发性,阵发性,故一般多一次顿服,中病即止。
【方证】汗出过多而见心悸、心下悸。
但须伴有喜用手按、小便正常、喜热怕凉或脉沉迟等旁证。喜用手按,说明是虚证;小便正常,说明不需要用白术、茯苓等利尿药;喜热怕凉或脉沉迟,说明须用温性药物治疗。





上一篇:伤寒杂病论汤证原文读(1)
下一篇:《伤寒论》二十九条之我读

4

主题

2619

积分

334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19
发表于 2016-9-25 16: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证见大便硬,小便频数的治疗:
1.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功能主治】助里阳以逐表湿。被湿温经。主治伤寒8-9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喝,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者。
2.济川煎,【功能主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3.麻子仁丸,【功能主治】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少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5:42 , Processed in 0.161033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