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7640|回复: 52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复制链接]

4

主题

172

积分

1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2
发表于 2018-7-24 21: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黄帝内经》、《伤寒卒病论》、《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被我们尊为“中医四大经典”,其中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中医古典理论体系的代表,我想大多数人是没有意见的。在通行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里,认为《伤寒论》的理法、治则承袭自《内经》,而《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系统理论著作是后世医学流派(包括伤寒派)的滥觞。如“十三五”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总论》:“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人迎、趺阳、少阴)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其三,药学理论系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挥;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上古《汤液经》,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其五,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在充分综合前人理论,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亲身反复的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
以上的意思清晰明了:《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继承了《内经》的理论。可是教材并没有给出可供参考的史实或出土物作为证据给出证明过程,似乎先提出命题再等着人去证明。
如果要探究《伤寒论》中被后人无限发掘、发挥的理法是否来自《内经》,不妨从先从当时社会流行的学派分析。
西汉刘向父子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将西汉时期的关于医学的流派分为四家,分别是医经、经方、神仙、房中。不仅如此,刘向父子还对四家研究生命、疾病的主要现状做出了说明,载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属于医经家者,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等著作七种二百一十六卷。又曰;“经方者,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属于经方家者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妇人婴儿方》《汤液经法》等十一种二百七十四卷。
从刘氏父子对其描述的详细程度不难看出,在当时四家的学术观点可谓泾渭分明。
《史记·扁鹊仓公传》《史记·封禅书》记载方技之书有“禁书”、“禁方”、“禁方书”等名称,而且在当时藏书之处多称为金匮、兰室、灵台等,可见医家门对本家的著作是十分珍视的。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古代医生师承的状态。据《灵枢·禁服》记载:雷公在受业于黄帝,通读《九针》六十篇之后,仍有不解之处,求教于师,但黄帝认为“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需要“割臂歃血之盟”才可传授。于是,雷公乃斋宿三日,选择正阳之时日,与黄帝同入斋室,割臂歃血之后才渐次为其开蒙解惑,甚至传其文本所不载的口诀技艺。此书虽是托黄帝之名所作,但这种师承的风气在当时应该是普遍受到认可的,即真传之学不轻易与人,若考虑得狭隘点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学派的人学到本学派真传,或许也是为了考验继承者的人品。
除此之外,各学术派别,都坚信自己学术的正确性,而对于其他学派采取一定的排斥态度。如仓公淳于意在遇到公乘阳庆之前,曾“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但遇到阳庆之后,则要求他“尽去尔方书,非是也”。这一现象,还可以由《素问·五脏别论》的记载得到证实:“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这种现象的另一证据是淳于意的诊藉,在这二十五则医案中,他的诊断依据有三:一是“法曰”,即医籍文本所载;二是“师言”,即其师阳庆等之解说;三是“众医”,即其他医者对同一疾病的解释。但在这些医案中,“众医”之说均属于反面的教材,面对自己所拥有的医书与师说则是恪守不移的。
由此可以认为:在西汉以前至西汉时期,医经、经方、方中等四家的学术壁垒是比较森严的,这与古代尊师重教,尊崇古代圣人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让人不解的是,“十三五”版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在明确说明西汉以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的学术壁垒是十分严重的后,接着话锋一转,说:“东汉末年不同医学流派之间的学术割据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所列举的理由却十分匮乏。我们不妨拿张仲景与其同时代的医家做一个比较,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华佗。
后汉末名医华佗《后汉书·方术列传》《三国志·华佗传》及《襄阳府志》均有传。华佗,字元化,精于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作为麻醉剂而施行开腹手术的记述很有名,历史上有华佗为曹操进行开颅手术的记载。同时华佗还精通于养生术,百岁而犹如少壮之人。弟子有吴普、樊阿,后吴普学得导引法的五禽戏,樊阿被传与漆叶青粘散方,久服可长命百岁不生白发。从这些记述可以推测出,华佗对神仙方术也进行了研究。另外,据载华佗用过的药方仅数种,针灸施治也不超过数处。
根据以上的记述可以看到,华佗的方技与《伤寒论》里的内容是大为不同的,看得出当时医学流派的差异非常明显。自医学产生,就开始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一点还会继续下去。
古代是一个科学和哲学不分家的年代,按照目前已知的医学史,医学的理论通常都会晚于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一步。共同建筑完成《内经》理论大厦的作者们的研究方向可归结到探寻某种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在死亡、生命、天地、阴阳、宇宙中穷尽智慧,承担起了古代先民对隐藏在事物表面之上的生命秩序和结构探索的任务,求索天、地、人之间的规律,“象”的思维模式借此而建立,在如今看来是那么朴实而深刻。不妨说《内经》包含的更多是一种不刻意而又超然的哲学观,对于具体如何施行诊治手段则不是它研究的重点。继承自经方家的《伤寒卒病论》,它的思维方式一直与医经家并行不悖,通往医学真理的两条大道都在中原大地被开发,“条条大路通罗马”。因而研究疾病、诊治方法的途径和视角在今天看来有着巨大差异,《伤寒卒病论》以更多的经验观察大部分代替了形而上的思辨,让具体的诊疗模式、手段、工具成为真正关怀到死亡与生命的医学。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话也许并不适用于《伤寒论》的学习,假如没有掌握系统的外感病辩证规律,300多个方证的寻找鉴别技术没有融入血液之前,在具体疾病面前我们依旧无计可施,这与一个人对于宇天地宙的认识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在那个时代,以详细的方药体系治疗疾病大概会被并不了解医学的人嘲笑为“下医”,“上医”乃是为治未病的医家私人定制的桂冠。我曾想,在治病拯命上与华佗不分上下的张仲景为何隐匿在史传中,会不会是存在这样的因素?试想一下,张仲景一方面承受宗族亲朋相继逝去的苦痛,一方面顶起社会舆论的压力,将野蛮时代珍贵的理性精神与经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前经方家们积累的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打破时代枷锁思潮的文本——《伤寒杂病论》,成功地指导了当时“伤寒”病的防治。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上对张仲景鲜有的记载窥见他和他的著作并不被人看好,他的名气还不足以引起史官们的注意,可以读出仲景在序言中“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中的悲愤和壮志难酬的遗憾。
《内经》和《伤寒论》继承于学术壁垒森严的不同学派,在各自所呈现的内容上有差异巨大,如果非要把《伤寒论》安放在《内经》的名下才觉得心安理得的话,那么这种观点的出发点又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伤寒论》还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内经》?抑或只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无依无靠的臆想?任何理论与经验都要服从事实,当医家们开始自欺欺人地按照理论行动而罔顾事实,就会步入老子警示的状态:“为学日深,为道日损”。
那么问题来了,《伤寒论》若不是继承了《内经》的理论,那么《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从哪里来的?
对于这种问题,我曾无言以对,因为已知的文献里只有《内经》系统论述过阴阳的关系,《素问·热论》通篇专论三阴三阳在外感病中不同的表现,提出了日传一经的外感病传变规律,正如他所言,三阴三阳还能从哪里得到呢?
实际上,在《伤寒卒病论》里,理论与临床事实符合的条文不过几十条,主体内容所论述的是脉证不典型、脉症不相应如何治疗的问题,这才是体现张仲景的伟大之处。假如《伤寒杂病论》只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循规蹈矩的文本,那么历史会会选择若干个“张仲景”来完成对疾病规律探寻的任务,显然被称为“医圣”的只有张仲景而已。
要强调的是:张仲景不是一位循用理论的医家,他对当年手上拥有的资料作出过巨大的删弃和修改。
前文说过,古代是一个科学和哲学不分家的年代,阴阳的理论并不只是为专门为研究疾病生命的“方技”服务,阴阳的理论作为古人认知天地、宇宙世间万物的一种世界观,它的起源我想可以追溯到中华文化萌芽的远古时代。古人应用最原始的阴阳二分法对事物进行划分,对于事物本质把握得十分到位,使得中华文明以独特的方式沿袭下来,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进而在单纯阴阳的基础生对阴阳进行量的划分,于是三阴三阳理论诞生了,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古代社会自然、国家、人际、运气等方面的极致就是以《易经》为代表的易学。早在商周时期,阴阳的理论就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生产生活,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我想没有谁会拿《内经》去和《易经》去比个先后吧。所以在古代社会,阴阳理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世界观存在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上最为流行的辩证法,只要是那个时代的人,他的思维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阴阳的二分法的轨迹,如同处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我们,思维中多少会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影子,用黑格尔的话说:“时代的精神总是要在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张仲景的书中出现阴阳理论是情理之中的,又何以肯定是继承《内经》的三阴三阳理论?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在描述“医经家”时用到“阴阳”的概念,而“经方家”只字未提阴阳五行,从某种意义而言,“经方家”阴阳研究不是他们学派的任务。到了张仲景的时代,对阴阳理论用于外感病治疗框架的构建已经有了不同的发挥。如《素问·热论》认为外感病传变规律是循经传,即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传递,且日传一经。但是在《伤寒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哪个少阳病是由阳明病传来的,也没有一个病人会按照每日一经的规律将六经病得个遍。如果站在今天临床上流行性出血热的角度来审视仲景时代的伤寒,不难知道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几乎没有“欲解时”的可能,病程发展非常之快,从初期发热到进入休克死亡的状态几乎在5天左右可以完成,有的甚至更快。对于“伤寒”,广义也好,狭义也罢,若简单地视为伤风感冒,我们研究伤寒的学者确实可以平静地坐在书案前,任思绪遨游;但如果认识到“伤寒”是类似于今天临床流行性出血热的急重性感染疾病,我们对于仲景的《伤寒卒病论》的文字会不会多一分紧迫感呢?会不会少一些纠结,多一些自我反思呢?
在外感病过程中,人体会出现抗病力强弱两种状态,所表现出来的两种状态截然相反,这样即分为了阴阳两种基础形式。在表现为抗病力强的阳证状态中,抗病力也会出现相对强弱的状态,其中以发热恶寒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归为“太阳病”。人体经过斗争,正气渐渐虚弱,转入一种与邪气相持不下的状态,正邪双方皆有所疲态,可以把这种状态归为“少阳病”。经过少阳病后,可能已经被治愈,有可能经过误治或者体质原因等因素,进而进入一种以各器官物质代谢缓慢的大小便皆少的状态,大量毒性物质或者代谢废物无法排除,造成腑气不同的里热状态,把这种状态归为“阳明病”,三阴病同理。
本质上与三阴三阳对应的经络脏腑与六经病没有直接对应关系,比如太阳病不仅仅涉及膀胱腑,还有肺脏、心脏、胃腑等脏腑的病变,而且不论怎么分析,小肠的疾病都应归属于少阳、太阴病。三阴三阳的模型在对外感病的模型构建上具有统领作用,仅此而已。在分析具体六经病时,没有理由非要强迫思维往对应的经络脏腑上靠拢,有是证用是方即可。《伤寒论》提到小便不利、小便难的条文很多,约56条,六经病皆可见小便不正常的症状,强加太阳病与膀胱的关系,这难道不是脱离了辩证的基础吗?
有时我会庆幸《伤寒论》经历近两千年的风雨还能被安静的捧在手心,是件多么惊险而又惊喜的事啊。《伤寒论》的文本已经完成了,已经被文字固定在历史上,然而,关于《伤寒论》的故事不会完结。
经典的经方医学是以方证为原始发展起来的,先民出于实际治疗需要,出于对变化不定的疾病的探索兴趣,发展出一种这直接针对症状组合关系的医学诊疗模式。医经医学更多的是出于对世界真理的探寻,是一种形而上的医学活动。经方医学追求知其然,医经医学追求知其所以然;经方医学讲求方随证变以及经验的合理性,没有先验性的束缚,医经医学讲求审因论治以及先验性的合理。在医学发展之初形成不同的流派是自然而然的。在最初可能没有西汉时期那么相互排斥,他们相互借鉴、补充、提高。
如果说非要对医经医学和经方医学作出区分,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看待疾病。
我们不妨试想下远古时期的医疗活动:那是在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时代,有一个成年男性因为下河捕鱼而涉凉水过多,出现了发热、恶寒、头痛的症状,然后根据族群里先前积累的经验,出现了这类的症状,应当去找一种植物的树皮煮水喝,于是他用了我们今天称为樟树的树皮煮水喝,喝完全身出了汗,不一会儿之前的症状都消失了,他则继续把这种经验以口诀形式传给自己的后代。
假设这个故事发生在有文字的时代,那么那位男性会以文字的形式把他治疗疾病的经验传承给他的后代,上面也许会记载:如果有头痛、发热、恶寒,出汗,去找一种名为“桂”的植物的树皮,把它煮水喝。这时有哪个医生会去再探究一遍桂皮是如何治疗了这疾病的吗?还非要用一种理论在解释才会心安理得吗?难道医学的目的不是治疗疾病而转为医生自我陶醉了?
不管当时出现这些症状的病人是因为涉凉水还是吹了寒风,都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发现十分有效,于是这样的治病思路就发展起来了。他们不用探究内在出现了什么问题,不用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种疾病,只要出现了类似的症候,在进行症状鉴别后就可以使用相应的方药治疗,这就是经方医学的雏形。这样发展起来的经方医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医学的最早实践早于医学的最早理论,而且社会的其他学科发展总是先于医学一步,这就造成了医学的依赖性。
后来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医学发展起来之后,有医家开始对经典经方治疗的结果进行思索,通过借助脏腑、经络、运气等完备的理论,认为这种方药能达到这样的治疗效果是因为消除了某种致病因素,或者是脏腑经络的状态得以调整。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种事后诸葛的行为,因为这样的分析是建立在用方药治愈疾病的事实上的,而不是中医药自己生长出来的理论。古典经方医学的方药并不是在方以法立、依法立方的程序中产生的,而是它和“头痛、发热、恶寒,出汗”的病症构成严密的方证相对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先民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樟树皮的价值就不会一步一步的具体,且会流失于民间,使用的目标也会与所有的单方一样趋于对症治疗。也就是说理法与方药以及疗效不存在直接的联动关系,理论是后来生长出来的。
其实在病因病机学说或“证-因-方药”诊疗模式中有一些未曾提出的缺陷。
多米诺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设想一下,某一个人用手推倒了第一块骨牌,因为连锁效应,第二块、第三块、第四块会相继倒下,直到最后一块也倒下了。从整个过程来看,这个人推手的动作无疑是整个过程发生的始动因素,那么是否消除这个因素,多米诺骨牌就会自己竖立起来呢?答案是否定的。某人推倒了第一块骨牌,他的行为是第一块骨牌倒下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个人,想使骨牌复原是没有用的。由于他的动作已经使了骨牌倒下的状态成立,虽然导致了骨牌倒下的直接事实,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接下来要倒下的骨牌而不是那个人。如果你正看到倒下的骨牌,而你想阻止余下的骨牌继续倒下,你当然会去让正在倒下的那块骨牌停下,或者扶住下一块骨牌,而不会去扶起第一块、第二块,或者是赶走推倒第一块骨牌的人。
相对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关于医学、疾病、人体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一种致病因素导致人体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也许这个致病因素早已不复存在,但人体自己没办法调整好这样的状态,在有限的自调能力下,人体就表现为持续的疾病状态。暂且把这样的疾病形成称为“邪气逃离”。如果医家一直遵循掌握病因病机就可以应对疾病的治疗原则,那么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就没有机会再次竖立。
借用法兰克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用在医学里可以说:疾病的病因的病因不是疾病的病因。
经方医学着眼于现阶段的方证、体质状态,针对目前的状态给予相应的经方治疗,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绕开了病因病机的。
除此以外,中医的整体辨证观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整体辨证一直作为中医的特色为外人所知,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辨证方法,认为与西方医学的还原论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实际上,临床存在不少局部对整体调控不应答的情况,这种情况无论怎么从整体上治疗调整,局部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其中有名的一个故事就是鲁迅治疗牙石。
1925年,鲁迅写了一篇《从胡须说到牙齿》,说“我从小就是牙痛党之一”。自家有病自家知,如果牙齿健全,决不会知道牙痛的人的苦楚,所以鲁迅算是“牙痛党”员的贴心人。他听说牙齿的好坏,也有遗传的,便认为牙痛也是父亲赏给自己的一份遗产,因为他父亲的牙齿也很坏。于是或蛀,或破,终于牙龈出血了,无法收拾;住的又是小城,并无牙医,惟有《验方新编》是唯一的救星;然而试尽“验方”都不灵。后来,一个善士传给鲁迅一个秘方:择日将栗子风干,日日食之,神效。风干的栗子想必味道不错,然而似乎并无“神效”。鲁迅只得看中医,服汤药,可惜中医仿佛也束手了:据说这叫“牙损”,难治得很呢!鲁迅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中抱怨道,自从盘古开辟天地以来,中国就未曾发明过一种止牙痛的好方法,连消毒去腐的粗浅道理也不明白。1902年,鲁迅二十二岁,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也把牙病带到了日本。直至他到日本的长崎,牙医给他刮去了牙后面的“齿袱”,这才不再出血了,花去的医费是两元,时间是约一小时。
鲁迅所说的“齿袱”究竟为何物?牙石。牙石和牙菌斑刺激牙周组织,导致牙龈出血、肿痛,牙槽骨吸收,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等症状。这时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是洗牙,用超声波或手工方法把牙石刮下来。牙医给鲁迅刮“齿袱”,估计就是用手动方法“洗牙”,所谓“齿袱”应该就是牙石、牙菌斑了。如果按现在的牙周病诊疗手段,鲁迅应该在洗牙后继续做牙周病的系统治疗,也就是龈下刮治,把牙龈以下的牙石也刮干净,并注重口腔保健,或许可以免去他日后全口牙齿悉数拔除,易以义齿之苦
鲁迅因为牙病的事被同乡的人非议,当鲁迅明白中医理论中肾与牙有不可脱之干系之后才恍然大悟,这对他而言是多么大的羞辱,鲁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当代经方医学陷入到一种艰难的处境,它和现实发生了矛盾和脱节。很多临床中医是对方证辩证是非常陌生的,经方医学在高度同质化的学院派中医的夹缝中求得生存,经方的生存缺乏氛围和土壤,使它的发展缺乏资源和空间。
有时不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内经》和《伤寒论》错时空分庭抗礼的事实,而是关于《汤液经法》的经方家相关著作,今天已经没有办法再找到,《伤寒论》的经方太过于突兀和闪耀,在没有找到一个正式的归宿之前,我们唯一的方法和出路只能是把它与《内经》结合起来进行解读,这既是一种历史的讽刺,也是中医学的尴尬。
自《伤寒杂病论》诞生之初,就一直处于被“内经化”的过程中,但没人敢试着打破中医学术界风平浪静的“和平状态”,整个中医界都在试图保持这种相安无事的局势,然后去找寻一种阻力最小的解决通路,似乎这个任务到今天还处于搁置中。张仲景的主体医学观点,湮没在被病因病机学说中。幸运的是今天我们还保有《伤寒论》跟《金匮要略》,这些经典的医学原典虽不甚完美,但时至今日依旧是中医的源头活水。
我不主张用《内经》全面解释仲景学说,我主张用仲景解释仲景。我相信在某个高度的地方,二者会达到一种真正的相互致意,相互融合,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20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20 优秀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原创,经方图解之太阳中风证
下一篇:大柴胡汤化裁验案

2

主题

3106

积分

770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106
发表于 2018-7-24 22: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4901

积分

365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901
发表于 2018-7-24 23: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山 于 2018-7-25 00:00 编辑

医学一直存在着两种认知方式,一种是从感性开始,向理性走去;一种是从理性开始,向感性走去。这两种方式,方向相反,但会在某处相遇。

医经医学是从理性向感性走,它的理想是被应用到实践中。经方医学是从感性向理性走,它的理想是被升华为圆机活法。

虽然是不同的医学学派,终究都不离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大环境,更离不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像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听起来差别很大,甚至完全听不懂。但是,一样的语法,一样的文字,所以都是中文。仅仅是发音不同,发音不同的原因是生活的环境所自然造就。江南的橘,江北的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574

积分

35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74
发表于 2018-7-25 05: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甚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18-7-25 10: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不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内经》和《伤寒论》错时空分庭抗礼的事实,而是关于《汤液经法》的经方家相关著作,今天已经没有办法再找到,《伤寒论》的经方太过于突兀和闪耀,在没有找到一个正式的归宿之前,我们唯一的方法和出路只能是把它与《内经》结合起来进行解读,这既是一种历史的讽刺,也是中医学的尴尬。

  我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学术分裂”和“意识壁垒”。
  在西医尚且开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当今,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孤立起来研究,忽视和割裂“方证与病机”、“六病与经络”的内在联系,是历史的倒退。

  自《伤寒杂病论》诞生之初,就一直处于被“内经化”的过程中,但没人敢试着打破中医学术界风平浪静的“和平状态”,整个中医界都在试图保持这种相安无事的局势,然后去找寻一种阻力最小的解决通路,似乎这个任务到今天还处于搁置中。张仲景的主体医学观点,湮没在被病因病机学说中。幸运的是今天我们还保有《伤寒论》跟《金匮要略》,这些经典的医学原典虽不甚完美,但时至今日依旧是中医的源头活水。
  我不主张用《内经》全面解释仲景学说,我主张用仲景解释仲景。我相信在某个高度的地方,二者会达到一种真正的相互致意,相互融合,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道是相通的。
  正是古代的“学术保守”所造成的“严重壁垒”阻碍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理论的融合发展,也是造成经方医学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孤星闪耀的原因。
  不管仲景的本意如何,阐明和证实方证中所包含的病机病理,都是当今拓展运用经方、更好应对疾病谱变化、服务于临床医疗现实需求的必由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主题

8185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85
发表于 2018-7-25 10: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2

积分

1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0: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8-7-25 10:42
  我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学术分裂”和“意识壁垒”。
  在西医尚且开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当今,经方 ...

您的话放在今后有条件揭开六经本质和经方组方原理时,我相信我会无比赞同!问题是在处理不同医学思想时,所有医家都进面临纯化提升和杂糅进步两难的抉择,只不过我比较赞同前者罢了。现代医学同我们的传统医学都经历了本能医学、经验医学、朴素理论医学的阶段,可是我们止步于了第三步,他们继续走过了实验医学、医学科学和现代医学的阶段,相比于现代医学的日新月,我们几乎原地打转着。对经方的研究,借助现代科学的技术发展,也能使中医慢慢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中医具备相当高度的理论和技术条件,《内经》和《伤寒》才可能做到真正的结合解读,而不是曲解了内经,湮没了仲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18-7-25 11: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高山 发表于 2018-7-24 23:59
医学一直存在着两种认知方式,一种是从感性开始,向理性走去;一种是从理性开始,向感性走去。这两种方式, ...
  医学一直存在着两种认知方式,一种是从感性开始,向理性走去;一种是从理性开始,向感性走去。这两种方式,方向相反,但会在某处相遇。
  医经医学是从理性向感性走,它的理想是被应用到实践中。经方医学是从感性向理性走,它的理想是被升华为圆机活法。
  虽然是不同的医学学派,终究都不离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大环境,更离不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像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听起来差别很大,甚至完全听不懂。但是,一样的语法,一样的文字,所以都是中文。仅仅是发音不同,发音不同的原因是生活的环境所自然造就。江南的橘,江北的枳。

  中医是实践科学,“医经派”和“经方派”都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然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再完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的发展。
  区别在于:“经方医学”是用于“治病”的“中医临床理论”,而“医经医学”是集“养、摄、防、治”为一体的“中医基础理论”。
  两者位于“中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不同层级”,就像“应用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关系,在当今独立起来研究是不利于各自发展、也不能满足时代需求的。

  《老子》说:“为学日深,为道日损”,是强调“学习”目的是为了“行道”,那道何以行,需以术载之。
  道只有与术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空谈大道,百无一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25 11: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汇集了古人对人体现象的观察和猜想,这些猜想是可贵的、多样的、有发展和变迁的,但未必是正确的,并且也确实不断在被证伪。比如五行配五脏本来自祭祀的礼仪,有多种配法,非为医疗而设,而五行系统化理论的建设者邹衍是用五行来为朝代更替作舆论宣传的,也不是为医疗而设。表面看,五行脱胎于四象,实质上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即5这个数字是能同时成立不同顺位的生之循环和克之循环的最小数字。若以此为基础来讨论医学,它必能在事后解释一切现象,却无法在事先作出任何明确、排他的预判,也就是娱乐性极佳,而实用性极差。但是它已经封神,所以你只能谈对它的信仰和对它有利的证据,也不允许这本本可改写、续写的书再有任何改进,它已经成为中医不能进步的最大障碍。

《伤寒论》也有封神的问题,唉,国人之缺乏研究精神、以信仰代替理性的习性真是无可救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18-7-25 12: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伤寒忤合 发表于 2018-7-25 10:59
您的话放在今后有条件揭开六经本质和经方组方原理时,我相信我会无比赞同!问题是在处理不同医学思想时, ...
  所有医家都进面临纯化提升和杂糅进步两难的抉择,只不过我比较赞同前者罢了。

  赞同老师这个观点,理论过于单一会有较大局限,而理论过于多元则易思想混乱。
  所以从“单刀直入”到“集成贯通”是每个大医学习成长的不同阶段,“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张仲景也不会例外。
  而从“条条溪流”到“汇成江海”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之路,当今这个多元、开放、包容的时代正为这种“殊途同归”非常有利的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

积分

39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3
发表于 2018-7-25 12: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读伤寒杂病论序,看看金贵要略开篇之难经来自。只要楼主不是瞽者,不是有意的选择性失明,那么楼主的冗长文字便是做的无用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

积分

39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3
发表于 2018-7-25 12: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烦楼主的空乏迷信的文字。许多概念性的基础问题都没有理清楚便在那里长篇大论,哎,我也是心胸气量小了,见不得这些。比如楼主谈什么方证状态,先把什么是状态解释清楚,再说方证好不好?不然你的逻辑思辨能力很让人怀疑。

文字习气最是障道。有些理论派中医,自认为聪慧善辩者大多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

积分

39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3
发表于 2018-7-25 12: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为心声,心中迷糊,文字遂混沌。这个要旁观者才清楚,自己身在山中,哪里能清晰地一览青山全貌?更何况连绵青山千百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

积分

39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3
发表于 2018-7-25 12: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yuzhen 于 2018-7-25 12:59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18-7-25 11:15
《内经》汇集了古人对人体现象的观察和猜想,这些猜想是可贵的、多样的、有发展和变迁的,但未必是正确的, ...

五行是本源一气具足变化的具象化。

也就是说本源一气的万千物化可以用五行来演化概括。见物即是见气,见气即是见物,气即是物,物即是气,气物不二。

我这里所说,是气的四性之一。气具物性。。。。。。

如果你小看了五行,那么也就小看了中医,于中医远未入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

积分

39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3
发表于 2018-7-25 13: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具物性,五行也就是这气所本具的最基本最基础物质,物质是组成气的一部分,非是气之全部,物气不二说是方便说,且莫死在上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

积分

39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3
发表于 2018-7-25 13: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其本质只有四行,这是为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969

积分

178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宁静致远,学贵沉潜。

Rank: 3Rank: 3

积分
969
发表于 2018-7-25 13: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理论必须有物质作为基础来研究。如果伤寒论不是以经络这个在人体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基础的,那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西医学以目前可以看得到的各种细胞、各种分子结构、以及大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为研究对象,所以飞速发展。中医以看不见的经络气化为研究对象,从古至今进步不大,理论上争论不休。看多了理论 越来越迷惑?有多少人同意伤寒论和十二经络无关的呢?我觉得研究人体的必须建立的人体物质结构的 基础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25 14: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18-7-25 14:11 编辑
yuzhen 发表于 2018-7-25 13:07
五行其本质只有四行,这是为什么呢?

目前的五行理论,来源于三个系统,一个是天文的“四季”,一个是物用的“五材”,一个是邹衍的生克循环,本来都是各自独立的。邹衍的五行理论建立了一个生克的闭环,在这个闭环里面并没有哪一行是特殊的,五行的名字也没有什么必然性,但要把四季系统纳入其中,就不得不建立一个“中央土”凑成五,而且这个“土”有特殊性,跟其他四行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统领它们(熟悉黄元御理论的同学应该很清楚这点),还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土被谁所生克,又生克于谁?这个问题没有唯一解,所以必须给出一个人为的规定,邹衍选择了土克水,但另有一派选择了土克火,算命里有个传承至今是用土克火的,也很好用。为什么没有土克金、土克木?这就是受“五材”概念的影响了,土克金、土克木远不如土克水、土克火有“理”可讲。

五行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非常朴素的认识,但杂糅到一起之后就可以很好玩了,后来还加上了六气、干支,变成了更好玩的四柱学,虽然本质上跟塔罗牌、扑克牌、占星差不多,但复杂程度远超后者,历来很受玩家追捧,拿来解释医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一切学问皆可谓得心应手,从未失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25 14: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医海 发表于 2018-7-25 13:47
医学理论必须有物质作为基础来研究。如果伤寒论不是以经络这个在人体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基础的,那么它的理论 ...

伤寒论的六病不是六经,但它是有物质基础的,伤寒论把人体分为三个部分,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的肠胃为里,皮肉筋骨为表,其余为表里之间;又把人体对邪气的反应分为两种:积极(阳)和消极(阴),二三得六,是为六病。伤寒论的卓越之处,就是不考虑外邪的无限可能,而专注于正邪交争的有限反应。

点评

你的解释非常简单明了!  发表于 2018-7-25 20:44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90

积分

182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0
发表于 2018-7-25 15: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coorus 发表于 2018-7-25 11:15
《内经》汇集了古人对人体现象的观察和猜想,这些猜想是可贵的、多样的、有发展和变迁的,但未必是正确的, ...

五行不就是用来解释“关系”的吗,古人可能发现世间很多方面的学科,都有着类似的关系存在,所以就在医学沿用了这套理论。说他是数学模型也可以,但“无法在事先做出预判”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有些不解。
黄连阿胶汤,肝木旺导致心火盛,枯木盗肾水,黄连泻肝之子,白芍黄芩泻肝,阿胶补水。这些不都是根据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的吗?
很多人也认为这些都是乱解释,实际只要根据症状用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管什么药起什么作用,作用于哪个器官。但当这用下去效果不好的时候问题就来了,这时候就要研究究竟是五行或者五脏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针对性的用药。确实可能这些也都是假的,因为这世间本来所有的理论所解释的“相”都只是金刚经中的名,而非实相。但只要这些东西能够用来辅助判断,即便非实相也无所谓,理论都是用来辅助推测和判断的。
所有的文字都是代号,意义都是人自身赋予的肝木也好,肝脏也好,差别其实在于每个人把文字脱去后在心中具象化以后的相究竟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2

积分

1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22: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yuzhen 发表于 2018-7-25 12:12
读读伤寒杂病论序,看看金贵要略开篇之难经来自。只要楼主不是瞽者,不是有意的选择性失明,那么楼主的冗长 ...

您轻视理论研究这一点可能比较明显了,推荐您读民国杨绍伊先生的《伤寒卒病论序考》,日本学者山田庆儿的《黄帝内经成书》,如果在不清楚秦汉时期一些基本的史实,心中只有阴阳五行,可能您说的很多话欠考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2

积分

1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22: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yuzhen 发表于 2018-7-25 12:26
文为心声,心中迷糊,文字遂混沌。这个要旁观者才清楚,自己身在山中,哪里能清晰地一览青山全貌?更何况连 ...

所谓遣词造句也是技术,不定谁都可以写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2

积分

1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22: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医海 发表于 2018-7-25 13:47
医学理论必须有物质作为基础来研究。如果伤寒论不是以经络这个在人体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基础的,那么它的理论 ...

伤寒的六经本就是物质的,但您认为是以经络为主显然不符合《伤寒论》的文本以及临床事实。杨麦青先生以临床研究六经实质的著作《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给人很大启发,还有从“胚胎发育”角度提出“三胚六经”学说也是非常新颖,可参考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6
发表于 2018-7-26 08:52:57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yuzhen 发表于 2018-7-25 13:07
五行其本质只有四行,这是为什么呢?

来来来,请您来说说为什么只有四行呢?且莫自认为回复一两句难捉头尾的话便自以为高深莫测了,莫跌倒在自己的卖弄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26 11: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dangouseboy 发表于 2018-7-25 15:41
五行不就是用来解释“关系”的吗,古人可能发现世间很多方面的学科,都有着类似的关系存在,所以就在医学 ...

之所以说“无法在事先作出任何明确、排他的预判”,是因为从任何一行出发分析五行关系的路径不是唯一的,具体可以看看金匮里面“见肝之病”那一大段文字,看看能否看出问题,以前我也分析过。

也正因为“无法在事先作出任何明确、排他的预判”,所以五行理论用于事后解释几乎无所不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969

积分

178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宁静致远,学贵沉潜。

Rank: 3Rank: 3

积分
969
发表于 2018-7-26 11: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coorus 发表于 2018-7-25 14:18
伤寒论的六病不是六经,但它是有物质基础的,伤寒论把人体分为三个部分,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的肠胃为里,皮 ...

  那么,《伤寒论》中疾病 是如何在身体定位的呢,如果是正邪斗争状态分类,如何把疾病定位讲清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18-7-26 12: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coorus 发表于 2018-7-26 11:04
之所以说“无法在事先作出任何明确、排他的预判”,是因为从任何一行出发分析五行关系的路径不是唯一的, ...

  五行本来就是一种关系模型,提示脏腑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并不是精确指导辨证的方法,更多的是一种辅助辨证和说理的工具。
  比如说治肾炎,如果选用“培土治水”法,那得有“脾胃虚弱为患者当前主证”的客观症状为据,要是膏梁厚味导致的“实证”,那得攻阳明泻肾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26 13: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医海 发表于 2018-7-26 11:12
那么,《伤寒论》中疾病 是如何在身体定位的呢,如果是正邪斗争状态分类,如何把疾病定位讲清楚呢?
...

简单粗暴地分一下类:脉浮、恶寒、身重身痛即为表证;饮食、排泄相关,脉沉,即为里证;其余皆表里之间(传统上是说“半表半里”,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969

积分

178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宁静致远,学贵沉潜。

Rank: 3Rank: 3

积分
969
发表于 2018-7-26 13: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coorus 发表于 2018-7-26 13:07
简单粗暴地分一下类:脉浮、恶寒、身重身痛即为表证;饮食、排泄相关,脉沉,即为里证;其余皆表里之间( ...

就是八纲辨证吗?如果有人腰胁部位出现带状疱疹,水泡,刺痛。如何定位呢?表?太阳?少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26 14: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18-7-26 14:15 编辑
医海 发表于 2018-7-26 13:40
就是八纲辨证吗?如果有人腰胁部位出现带状疱疹,水泡,刺痛。如何定位呢?表?太阳?少阳?
...

带状疱疹,水泡,刺痛,三部皆有可能,我接触的是少阳为多,因为按我前述的标准可以判断病人无表证、无里证,亦非阴证。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辨证,其实只用到八纲中的阴阳表里四纲,寒热虚实是下一阶段的辨证。如辨出主病属少阳之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之间,不仅有含太阴、含阳明、纯少阳的差异,还有用不用黄芩(寒热)、用不用大枣(虚实)、用不用枳实芍药(虚实)的差异。伤寒论如此辨证,极有章法,最终每个药都能落到实处,避免臆测。

辨证之“辨”,是辨别的意思,不是思辨。五行理论思辨无穷,故同一病人,8个医生可以开出10个方子;而按伤寒论的规矩来,8个医生只会有一个方子,唯有加减略有出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969

积分

178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宁静致远,学贵沉潜。

Rank: 3Rank: 3

积分
969
发表于 2018-7-26 16: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皮肉筋骨为表,那带状疱疹应该是表?

点评

只是有可能是表,还要看表证的要素:恶寒、身痛等,前面说过。  发表于 2018-7-26 19: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90

积分

182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0
发表于 2018-7-26 17: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coorus 发表于 2018-7-26 11:04
之所以说“无法在事先作出任何明确、排他的预判”,是因为从任何一行出发分析五行关系的路径不是唯一的, ...

那反过来说,你说的五行所存在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全部套用在六经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90

积分

182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0
发表于 2018-7-26 17: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coorus 发表于 2018-7-26 14:11
带状疱疹,水泡,刺痛,三部皆有可能,我接触的是少阳为多,因为按我前述的标准可以判断病人无表证、无里 ...

你这最后一句不敢苟同啊,8个医生一个方子?现在事实情况是,一个医生可能也要试8个方子,结果也未必治好啊。这个论坛的创始人一些医案不也是从这个方换到那个方,他不是最推崇经方方证相应的人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26 19: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dangouseboy 发表于 2018-7-26 17:26
那反过来说,你说的五行所存在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全部套用在六经上?
...

当然套不上。可能需要举具体的例子才能说清楚“路径不唯一”是什么意思。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也就是:实脾土—土强则伤肾水—水弱则心火盛—火盛则伤肺金—金弱则肝木盛(自愈)

有人质疑说,肺金肾水俱伤,而肝得愈,愈一脏而伤二脏,这划得来吗?

尤在泾则质疑道:“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之有哉?”意思是:实脾土—肺金盛—伤肝木(病剧);实脾土—伤肾水—肝木虚(病剧)

两种路径都讲得通,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其实还有其他各种路径,这里就不列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26 19: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18-7-26 19:40 编辑
dangouseboy 发表于 2018-7-26 17:28
你这最后一句不敢苟同啊,8个医生一个方子?现在事实情况是,一个医生可能也要试8个方子,结果也未必治好 ...

换方一是因为证变了,二是因为之前辨证有误,否则不换。
另外,方证确实相应了,会不会治不好?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90

积分

182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0
发表于 2018-7-27 09: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dangouseboy 于 2018-7-27 09:25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18-7-26 19:36
换方一是因为证变了,二是因为之前辨证有误,否则不换。
另外,方证确实相应了,会不会治不好?会。

方证变了当然是一回事,但剩下的情况用辩证有误来解释也太轻松了吧。那为什么辩证会有误呢,是水平不够吗,还是说这方证相应的思路本身就有问题。看看论坛上那些案例,一个病人出来症状很多,大家开始抓主症,结果这到底是抓主症呢还是在抓“局部”呢,往往是这个方看看也能用,那个方看看也对上症状,才会造成这个方换到那个方,要不然就来个“合方“。这真的只是辩证有误吗?看到一个小便不利,结果这个说五苓散,那个说肾气丸,再来一个真武汤,这真的只是水平不够造成的吗?
再说了,一个病真的只有一个方能解决吗?麻黄汤症的人,难道我用葛根汤就好不了吗,我用桂枝汤加点麻黄能不能治好呢,我就算不用桂枝麻黄我用点荆芥防风紫苏生姜大枣你觉得能不能治,一定只有一个方吗?
再说水湿,一定要五苓散肾气丸真武汤吗,我像赵绍琴那样用点风药加强下气机畅通能不能祛湿?中药的治疗来自于世界的运行规律,一个房间里面墙壁上有湿,我用抹布固然可以,我打开窗不行吗,谁说一定是只能有一个方。张仲景看到这样的思路也真是要被气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18-7-27 10: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dangouseboy 发表于 2018-7-27 09:22
方证变了当然是一回事,但剩下的情况用辩证有误来解释也太轻松了吧。那为什么辩证会有误呢,是水平不够吗 ...

  “尿频、尿无力、滴白”那帖老师怎么看。
  他搞IT的,面白体瘦,以前得过疝气。我觉得是中气虚陷湿浊下注,是个虚证,[五苓散]健脾升清的力量弱了,他以前用过此方,当时也无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7-27 10: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18-7-27 10:48 编辑
dangouseboy 发表于 2018-7-27 09:22
方证变了当然是一回事,但剩下的情况用辩证有误来解释也太轻松了吧。那为什么辩证会有误呢,是水平不够吗 ...

论坛上许多案例,确实就是瞎辨证瞎开方,不合伤寒论的规矩,比如五苓散证是阳证,真武汤证是阴证,这一开始就应该鉴别清楚了,真武汤证跟肾气丸证也是天差地别。方证对应哪有那么容易的,多少人误以为只是套条文、抓主证,以为是初学捷径,错得离谱。还有些医案对病情描述很详细,篇幅不小,但实际并未提供足够的鉴别信息,根本无法开方,但很多人还是开出方来了,臆想纷飞,当然会千姿百态~

麻黄汤证的病人,用葛根汤有可能会好,虽然好了,但辨证错了就是错了,这是两回事,要分清楚。如果用荆芥防风紫苏之类也可能会好,但伤寒论并不把防风、紫苏当解表药,所以在伤寒论体系中,这么用就是错的;荆芥则不见于伤寒论,无法知道张仲景的看法,故无法讨论。

请注意我讨论这些的前提,就是我在30楼提到的“按伤寒论的规矩来”,我只是遵照张仲景的示范罢了。如果跳出伤寒论的体系,张仲景的麻黄汤证可能对应于其他人的某某汤证,但这就非我所知了,我目前暂时只有在伤寒论范围内学习的能力。

后世用风药祛湿,其实就是受了五苓散的启发,桂枝就是风药,五苓散本身已经是开窗加抹布的用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2

积分

1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0: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dangouseboy 发表于 2018-7-27 09:22
方证变了当然是一回事,但剩下的情况用辩证有误来解释也太轻松了吧。那为什么辩证会有误呢,是水平不够吗 ...

您的意思大概是:每一种疾病都有很多治疗方法和方药,专守经方的方证对应实际背离了仲景原意。
可是,您觉得对于每一种病症,不同的医生开出的方药大相径庭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
拿墙壁上的水湿举例,拿抹布擦和开窗确实都可以,但这是一个缺乏诸多前提的设想。
假如我们知道了屋子里有很多值钱的东西,开窗有被盗的风险;抹布擦墙会损伤墙壁,导致资源浪费等等细节时,就不得不重新冷静下来再次考虑得失。
人体的情况比除湿复杂的多,每一种病症下必然存在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何避免过度治疗、减轻副作用、增加疗效,这就是我们在此处探讨经方的目的。
经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典范,这就是深入研究经方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90

积分

182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0
发表于 2018-7-27 12: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伤寒忤合 发表于 2018-7-27 10:50
您的意思大概是:每一种疾病都有很多治疗方法和方药,专守经方的方证对应实际背离了仲景原意。
可是,您 ...

方与症之间如果是直接对应,那么没问题可以搞。但你们用过的人难道没感觉吗,症与方之间还有一些中间路径,或者说中间变量。随着这些中间变量的不同,治疗的方案都是不同的,这时候就是理介入的时候。
理是什么,是我们初中几乎的那根”辅助线“,他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容易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他是不是实相不重要,只要这个名相能帮助我们理解就好,把症状和药纳入这个框架,在症与方之间起到衔接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原本实现不了的一一对应。
过度治疗的确要避免,那是一群蠢货理解不了时方和经方乱用导致的,同样的,经方过度治疗也很多,我也曾参加hh老师的讲座,我依稀记得一个案例因为一开始见效他就守方,但后来患者症状更多,他还继续守方,还把这个当作成功案例。只追求简单的方证甚至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后来那些症状,还搞什么五二法则,三一法则,少吃几顿就能改变错误用药带来的损伤吗?你真以为经方的副作用少吗,药简力专的两面性你总该懂吧,经方家折腾病人的案例只不过没人统计罢了。
方证作为入门可以学,但不能作为追求。背后的理并不能因为很难、至今没有定论而放弃思考,必须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去揭开这个迷。所有人都停留于此那还有什么发展,后世温病大家为我们做出多好的榜样,尽管不是所有理论都对,但他们确实在理解伤寒论的基础上向前继续迈进。而现在一群人因噎废食,因为探寻理的道路上出了点不同意见和错误就开始搞倒退,搞方证,还自以为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90

积分

182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0
发表于 2018-7-27 12: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8-7-27 10:05
  “尿频、尿无力、滴白”那帖老师怎么看。
  他搞IT的,面白体瘦,以前得过疝气。我觉得是中气虚陷 ...

哪个版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18-7-27 13: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90

积分

182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0
发表于 2018-7-27 14: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8-7-27 10:05
  “尿频、尿无力、滴白”那帖老师怎么看。
  他搞IT的,面白体瘦,以前得过疝气。我觉得是中气虚陷 ...

我在那边写过。我去那里回复你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18-7-27 17: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dangouseboy 发表于 2018-7-27 14:38
我在那边写过。我去那里回复你吧。

  好的,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7-30 17: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7-30 17:36 编辑

看的出对于所谓的经方源流,经方医学史一窍不通。还把鲁迅牙痛搅在里头,更是无知。
受日本汉方的遗毒,很多人都曲解“家”的概念。
汉书方技略中的“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这个家是指学说。而非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工作、担任某种职务的人。
简单讲医经学说是探求人体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以及以脉学为代表的诊断学。
经方学说是凭借药物的功用,辨别五脏六腑所适用的各种性味的药物,制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使身体恢复正常。
班固编汉书,方技略参考了刘向的别录,与伤寒论的问世隔了两百年。
张仲景的伟大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仔细研读并选用医经类的“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和经方类的“胎胪药录”,并开创性的应用平脉辨证,将医经和经方两大学说完美融合,这是历史的必然。
所以把张仲景视为经方家,是对医圣的侮辱,他早已超越经方学说。如果一定要封他一个家,当为六经家,为六经派的始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2

积分

1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21: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今又来 发表于 2018-7-30 17:33
看的出对于所谓的经方源流,经方医学史一窍不通。还把鲁迅牙痛搅在里头,更是无知。
受日本汉方的遗毒,很 ...

"看的出对于所谓的经方源流,经方医学史一窍不通"这句话原话奉还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这里讨论《内经》和《伤寒》的关系用不着咬文嚼字一个“家”,不管家所指为学说抑或学派,都能明确看出“经方”和“医经”的差异,这是引用的目的。
引用鲁迅的例子是为说明“局部对整体调节不应答的情况”,为了说明病机学说的不足。
“经方学说是凭借药物的功用,辨别五脏六腑所适用的各种性味的药物,制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使身体恢复正常”,请问性味归经学说、脏腑辨证在东汉时期形成了没有?既然认为以平脉辨证为主,为何出现了大量腹证内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一句为后世衍文你是否知道?为何不加以考证就奉为真理随意引用?
“六经派”为何派,后世继承者又在何处?
“受日本汉方的遗毒”,如果你读过吉益东洞、浅田宗伯、森立之、藤平健、大塚敬节、矢数道明等的著作,你应该不会说出如此幼稚的话;如果没读过,那么这些人,你应该是比不过的,至少现在我非常确认这点。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18-7-30 23: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伤寒忤合 发表于 2018-7-30 21:43
"看的出对于所谓的经方源流,经方医学史一窍不通"这句话原话奉还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这里讨论《内经》和 ...

  老师对医史很有研究,基本同意您在这方面的看法。
  但个人认为如果以搞临床为主,还是宜多着眼于“经典的现实运用”。
  比如说中医四大经典,在我心目中就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而不是老师认同的:《黄帝内经》、《伤寒卒病论》、《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除了辨“方证、药证”,也讲“病因病理”和“病机辨证”,虽然讲得不多。
  在“病机辨证”方面,主要使用的是“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和“六病、六证”,也有“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雏形。

  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用活”才能充分发挥经典的价值。
  什么样的研习方法能够更好的解析经方、运用经方、拓展经方,解决现代人的疾患防治和诊疗需求,就宜选择什么样的研习方法。
  我觉得将“病机辨证”与“方证辨证”结合起来互补应用更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

积分

39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3
发表于 2018-7-31 00: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楼主从自己混乱臆语式的所谓思辨的主题文字里抽拔出来,看看论坛里下面这篇文章。你的问题太多,我没有时间精力给你细讲,希望楼主在学习中医过程中,要时时反省自己,时时打破自己,否则,带着偏执的学习中医的学习态度,你于中医是不会有什么建树的。最不了,凭些聪明习气,发些似是而非的冗长无用文章而以。

学习中医,首在于临床实践,你用你的伤寒见识方法,去多临一些疑难杂症看看,两三年后,你扪心自问,看看你的有效率是多少再来写文章不迟。。。

“槐杏医话(三十八)方证对应不为经方所独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

积分

39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3
发表于 2018-7-31 00: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883

积分

32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883
发表于 2018-10-26 04: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高山 发表于 2018-7-24 23:59
医学一直存在着两种认知方式,一种是从感性开始,向理性走去;一种是从理性开始,向感性走去。这两种方式, ...

仙子評語:
有條有理,明白生動。
插花添葉,意趣無窮。

85DB1383-E4AB-44F4-9E24-A309A0F55F34.jpe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2:43 , Processed in 0.128563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