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寒湿在表
原文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参考量:麻黄30g,桂枝20g,炙甘草10g,杏仁15g,白术40g。
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沫,纳诸药,煎取500ml,分3次服。并温覆取微汗。
解词: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外治法。
原文解读: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
湿家身烦疼,恶寒无汗——寒湿困阻肌肉,郁阻阳气。
辩证要点及方证指征:有二:1是有外感风寒表证表现:恶寒发热无汗,苔白或腻,脉浮或浮紧;2是有风湿疼的症状:肌肉、关节疼痛或酸重等。
病机:寒湿在表,阳气被郁。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治法:发汗解表,散寒除湿。用麻黄加术汤。
方解:麻黄汤——发汗散寒
加白术——健脾祛湿
发汗不太过,并行表里之湿,使内外相得而风湿俱去。
治禁:“慎不可以火攻之”——火攻可致大汗淋漓,正伤而病不除。
程云来说:“若以火攻之,则湿热相博,血气流溢,郁而为黄,迫而为衄”。
临床应用:用治湿疹、荨麻疹、外感发热等,有外寒夹湿者。日人大冢敬节用本方治疗腱鞘炎,云两三日可好转。并用其治疗急性关节炎属风寒夹湿者。
3、风湿在表
原文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挫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附:《外台秘要》载本方用量: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炙),薏苡仁半升,杏仁二两(去皮尖,碎)。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则愈。
参考量:麻黄5g,炙甘草10g,苡米5g,杏仁5g。
上药碾粗末,每用8g,水一杯半煮取大半杯,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
解词:日晡所——指下午3——5点。
原文解读:论述风湿在表的成因和证治。
主证:周身关节疼,发热午后明显,身重或四肢关节肿,口中和或粘腻,舌苔白腻,脉沉弦滑。
成因:汗出当风——腠理疏松而风邪外侵
久伤取冷——湿邪从肌表而外入。
致风湿留着肌表而发为本证。
分析:一身尽疼———风湿在表
发热日晡剧——风湿欲化热。
辩证要点及方证指征:有三:1、周身关节或肌肉游走性疼痛,身重或肿;2、发热下午至傍晚加重,恶风少汗;3、舌质淡苔微黄或白腻,脉濡缓或弦滑。
刘志杰先生说,“┉┉这个风湿证,是由于身上热,汗出的多,就吹风扇,开空调,凉风把汗吹回去了,这个汗液发不出来,蕴结肌表关节筋骨,就成了这个症状。┅┅发热,是本内有热,欲随汗发而不得发的原因。‘日晡所剧者’不要错解为阳明病,阳明病的潮热,是这个时侯发作的。风湿的症状,日晡所加重,是因为这个时侯一直到半夜,一天的寒湿之气开始加重了,感之而加重。不单是这个时侯,到了半夜更重,不要错误理解就是傍晚这个时侯加重,过了傍晚就转轻了。这个证是风寒湿热并在,是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太阳有风寒并在,太阴有湿,阳明有热”。 [26]
病机:风湿着表,欲化热。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治法:轻清宣化,解表祛湿。方用麻杏苡甘汤。
方解:麻杏——宣肺祛风
苡仁——渗湿清热
炙甘草—和中。诸药合用,清宣风湿。
名医解方:刘志杰先生认为,“麻黄出汗解表去风和寒,杏仁有通瘀作用,甘草护胃气,尤其是苡仁用的妙,苡仁味甘微寒,能化湿为津液,又能去热,是太阳阳明并通,一手托两家。全方取甘味来治水饮水湿,苦味涌泄发散病邪。甘苦同用,意在水湿。杏仁和麻黄是有辛味的,微微发散病邪。用量不大,一次四钱,药味轻灵,为的就是去风去湿,不大发汗。药用的轻,味淡,可以有发越的作用。有升生的性质。半两,入中而外达,内外轻灵通彻。病很重,药却轻灵的离谱,这在经方里是个代表。对于需要发汗的,病在表的,还不能多发汗的病情,都要守这个方子的规矩”。 [26]
证、方鉴别: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苡甘汤的异同。
同: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苡甘汤都能治风寒湿在表的表实证。
异:麻黄加术汤见一身烦疼,无汗,脉浮紧。为寒湿在表(表实)。
麻杏苡甘汤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为风湿在表(化热)。
临床应用:1、外感风湿身重而疼痛发热证;2、不明原因发热,午后加重者;3、鼻炎、鼻窦炎见鼻塞流黄稠鼻涕,苔腻,脉滑数者可加桔梗、石膏;4、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咳痰黄稠,苔黄腻等证。5、日人大冢敬节用本方治疗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炎、疣、脚气等病,言对于俗称为脚气的汗疱状白癣轻症者效好,而对感染化脓者效差,对儿童的水疣、寻常疣、青年扁平疣均有效。
病案举例4——风湿关节痛
李某,女,21岁。2011年10月17日诊。
素有风湿病史,又因饮酒后汗出当风,第二天开始发热,浑身窜痛,在某风湿病研究所用中西药治疗十余日,效未果,今熟人介绍,找我诊治。
刻诊:恶寒发热(体温38.7度),头昏身重,四肢疼,游走不定,双肩至手腕发热发红,关节微肿,下午及夜晚觉面部发热,疼痛剧烈,上午痛势缓而尚可忍受,伴咳嗽黄白痰,口干微渴,喜饮凉水,饮食不多,小便不利,大便尚可,月经正常。舌质淡,苔白腻稍黄,脉寸浮紧偏数,关弦数,尺沉弦。
辩六纲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辩方证为麻杏苡甘汤证。
麻黄15g,杏仁10g,生苡米15g,炙甘草30g。2剂。
水煎分2次服,1日内连服2剂。取微汗,避风。
18日二诊:药后汗出较多,体温退至37.7度,痛减,关节红肿未消,饮食增加,小便略通,咳嗽、头重身困、下午面热及夜间疼痛如故。前方再进2剂。
20日三诊:发热、咳嗽已愈,疼痛减半,关节红肿稍减,面热、头身困重不减,下午及夜间依然加重。我反复思考:方证对应,当效如桴鼓,而今已经两诊用药四剂,缘何夜间痛、热不减?踌躇再三,无奈翻看麻杏仁甘汤煎服法:“上挫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恍然而悟,药不效者,用法不当也!于是改为:一诊方研粗末,取药末15g布包,加水120ml,煮取100ml,1次顿服,取微汗,避风。每日下午、晚上各服1次。
23日四诊:上药用完,面热、头身困重、全身关节痛已除,诸症均愈。患者竖起大拇指,连夸三诊方神奇!我自己却感慨万分,是自己学艺不精,只知开方,不知用法,以致临床走弯路,影响疗效。既惭愧,又汗颜!
按:《金匮要略.痉湿谒病脉证治》第5条:“风湿相博,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苡甘汤”。本案风湿身疼,用麻杏苡甘汤,自始至终一方到底。 原本以为方证对应,会药到病除。不曾想初诊、二诊未遵循经方用药法度,擅自增加药量,因而汗不得法,发汗太过,致使患者“汗大出,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至三诊时,方悟仲师“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之古训,于是用原方原药,遵仲师之意用“煮散”取微汗、避风,以期达到“微汗除湿”之目的,果然一击而中。由此可见,学经方,不但要学方证对应,还要留意经方的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方后所注的所有内容。否则,一个环节失误,临床上就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从而影响临床疗效。 ——好友朱培府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