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学校毕业不久,曾接诊一位老年女性患者,高烧在门诊输液抗炎等治疗,发热反复不退,后入院,时值初秋气燥,初处以桑菊饮,但无效,患者舌面干、口渴,考虑桑菊饮力轻,予白虎加人参汤,而体温呈阶梯下降,老人体瘦,面白,精神憔悴。后读黄煌经方书,才懂得这位女性体质在经方医学中被称为石膏体质。
典型石膏体质,见于环太平洋海滨,如日本、台湾、海南岛、夏威夷。夏威夷的植被,同类别的在国内常为草本,而夏威夷火山灰土壤中生长的却为独特的木本,这一自然现象值得注意。或许石膏体质的形成与长期食用海产品嗜海盐有关,海水中金属离子等对人体内环境的长期影响,导致基因变异的体质演化。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故东方之域,鱼盐之池,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虽然在古医文中记载“其民皆黑色疏理”,但“鱼者使人热中”“其病皆为痈疡”,提示体质内热无疑。
我国古代在儒家文明兴起之前,在山东、浙江一带有长时期的海洋文明,与地中海文明、中原农耕文明同期并存,河姆渡遗址,汉字里的“贝”偏旁,古代以“贝”为货币等等都是零碎的证据。商代屡次迁都也有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相互影响因素在作用,至于最终农耕文明如何成为主体,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在我国西北宁夏青海省区,也屡见石膏体质,估计与长期食用牛羊肉有关,羊肉性燥热。这类男人多喜光头,皮肤白,唇红,古越人则有断发文身习俗。我在参观青海省博物馆时,在彩陶展馆看到后期的部分彩陶作品尚白、胎薄,造型花纹绘制狞厉,推测是其部落燥化人群的艺术审美。
张仲景用石膏配粳米,米粥能透汗泄热,而无麻黄辛温之燥。张仲景小建中汤用饴糖,饴糖能润肠通便。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求指点下一篇:《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校订版),这本书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