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542|回复: 9

关于伤寒金匮的脉证初探:滑脉篇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233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33
QQ
发表于 2014-11-3 18: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次总结完了弦脉,这一次是总结滑脉,发现滑脉虽然条文不多,但发现出来的问题还是挺多的。
有必要来一个楼层索引:
0楼老规矩:关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出现的滑脉的条文汇总;
1楼:关于大、小承气汤的问题
2楼:关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问题
3楼:关于协热下利、下血的问题
现在是6楼了:关于不解的问题以及一些题外话


首先还是1楼,原文汇总:

·《伤寒论》部分: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六升·先煮栝楼·三升·去滓二升·分温三服)。
注:(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康平本中此句为标注)。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部分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狼牙三两(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明中,日四遍)。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0 收起 理由
SFDfsakfdc + 10 这种学习方法和笔记总结很好,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我学伤寒论完稿重发
下一篇:麻黄得桂枝杏仁则发汗作用增强

29

主题

2233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3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金匮要略》出现“滑脉”的条文其实并不多,而且指向也比较单一,除《伤寒论》140条“脉沉滑者,协热利”,以桂枝人参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脉浮而细滑,伤饮”不明寒热所指之外,其余出现滑脉的条文,皆指向【热证】,结合具体条文提及的“滑则为气”“滑则谷气实”,滑脉所主的热,乃阳明气分实热,包含:无形之热的白虎汤证,热已成实形的大、小承气汤证,痰热中阻的小陷胸汤证,妇人湿热阴疮的狼牙外洗汤证。脉、证、治俱全的条文,主要就是这4个方证。当然还有条文只言滑脉,未直接给出对应治法的:如肺痈、风水化热等……
而笔者经过这么一次对“滑脉”的归纳之后,才发现,其实当年阳明病学得并不好,发现了不少“新”东西(证明当年就没学到什么东西,汗……)。
闲话不说了,直接正文:
首先,遗憾的是,不像上一次说的【弦脉】,找到了仲景原文对弦脉形态的描述,从而确认仲景所言的弦脉与大家认为的弦脉应该是一致的。这一次说的【滑脉】,并没有找到专门描述形态的条文。以至于后世对仲景滑脉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争论,特别是温病学家将白虎汤证归纳为“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这4大主证,就存在了将仲景说的滑脉理解成现代人说的“洪脉”的说法。
笔者还是不认同的,虽说每个人对条文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但很应该尊重原文,既然白虎加人参汤证名言“洪脉”,白虎汤证言“浮滑”,没有任何理由将两者混淆起来,加人参不加人参,临床上还是很讲究的。下面展开的时候再说这两个方证的区别。
首先还是解决最繁杂的,大、小承气汤证。


1、关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厚朴半斤(炙,去皮)、大黄四两(酒洗)、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一斗·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320……一服得利,止后服。)
在总结滑脉的过程中,发现大承气汤分布的条文是最繁杂的,除上文言滑脉的条文之外,还有更多的,补充完整如下:
《伤寒论》部分: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怫郁)。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康平本中此句为标注)。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部分: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出现最多的文法不是“大承气汤主之”,而是“宜大承气汤”,出现得最少的是“可与大承气汤”。按“主之”>“宜”>“可与”的等级,将症状划分3类:

【主之】类:
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喘;潮热;手足濈然汗出(208
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喘;直视;发热;谵语(212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宜】类:
“急下之”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非急下之”
谵语,有潮热(215);汗出谵语(217);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220);心中懊憹而烦(238);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241);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242);若不大便六七日,须小便利,屎定硬(251);腹满不减,减不足言(255);下利、脉滑而数(256);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321);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可与】类
潮热,大便微硬者(209);日晡所发热者,脉实者(240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四升·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374、……分二服,初一服,谵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的条文相对较少,也有分“主之”、“宜”、“可与小承气汤(和之)”的症候群分级。且最多出现的是“可与小承气汤(和之)”这样的文法,可见仲景以小承气汤作“诊断性治疗”的情况更多见。最直观的就是209条提及“若不大便六七日”的患者,在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治法的时候,“少与小承气汤”,看有没有出现“矢气”,若出现矢气,证明药已中的,可以放胆去“下”;若不出现矢气,而出现“初头硬后必溏”的情况,证明脾虚不耐攻下,故曰“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纵观大小承气汤所列的症候群,看似繁杂,虽说有“主之”“宜”“可与”这样的分类,但各类中也有不少症状重复,且临床上也没有绝对的划分,故虽有分级,但依然应该全面认识、系统把握。所幸的是,这些绝对是考点且是重点,是死记硬背也好,耳濡目染也好,料想各位在学生阶段,对这些“潮热”“但发热不恶寒”“汗出谵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已经是深入脑髓。所以笔者也没必要老调重弹,直接讲一些“非考试重点”:
·小承气汤主要是作诊断性治疗,大承气汤才有【急下】的说法,上边把出现【急下】的已经系统归类了。当中提及“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此症与其他的归类症状都没有重复,揭示判断急下之的关键点以“出现神志改变”或者说“为了防止出现神志改变”而选择“急下存阴”,出现循衣摸床、不识人的时候已经是“剧”的病情了,生死对半开(脉弦者生涩者死),所以急下的意义,是为了防止这样的状态出现,就是在“微”的程度下就该用大承气汤(212)。
·大承气汤的主脉可以是数、也可以是迟,但在“主之”“急下”类别出现的脉都是迟的,但不论是迟是数,滑、实才是关键:“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但小承气汤的主脉,却是滑数脉:“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对比两方药物的组成:大承气汤多小承气汤6两厚朴、2枚枳实、60ml芒硝,厚朴有降血压作用、枳实有强心作用、硫酸钠主要是高渗,皆无提示提高脉率的作用,所以此处不解。
·不可与承气汤的情况:
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208)
有潮热……大便不硬者,不可与《大承气汤》。若不大便六七日,少与小承气汤,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214)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238)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1)
  都标红了,简单说就是3点:发热但还不是潮热的,就算是有潮热但大便不硬的、大便先硬后溏的,用了第1次小承气汤腹中不转矢气的,以上3种情况,不合适用大、小承气汤纯攻。然后就是:中病则止(若更衣者、谵语止者),不必再服,不尔,尽服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233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3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8: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2、关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金匮要略》中未文及白虎汤,所以仲景所描述的白虎汤证,就是以上4条,对比170和176,脉浮、发热无汗、表不解的不可与白虎汤,脉浮滑的提示“里有热”,则是白虎汤主之,可见白虎汤的主脉:浮不是必须脉,但滑是必须脉。加之350直言“脉滑而厥者,里有热”,可见仲景就是通过“滑脉”来确定“热在骨髓寒在肌肤”的真热假寒的。充分表明白虎汤的主脉就是滑脉。
而仲景所言的滑脉,从未出现“滑而无力”这样的描述,虽有诉滑而迟,滑而数,但都与“实”比肩,可见仲景言滑脉当是阳脉,而上次说的弦脉是阴脉,在细分的话,笔者不太恰当的举例:滑脉3个阳、弦脉2阴1阳、洪脉2阳1阴——这么表述虽不恰当,但比较直观,区别这几个脉。
·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一斤(碎,绵裹)、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白虎加人参汤的脉:脉洪大、脉浮、脉浮而紧、脉弦细芤迟。
笔者是这么理解白虎加人参汤脉证的:它与白虎汤证当是同一个病的不同阶段,白虎汤证在前、白虎加人参汤证在后,以仲景出现的方,将整个阶段补充的话,可以是以下这样子: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炙甘草汤
而白虎加人参汤所出现的以上4种脉象,也当是同一病证的不同阶段,脉浮紧、脉浮在前,脉洪大次之,脉弦细芤迟在最后。
对比这两方,差就差人参三两!后世医药工作者,对人参是五加科还是桔梗科,可谓争论了一两千年都未争出个结果。笔者若用白虎加人参汤,主要加沙参、玄参,小孩子的话也会加太子参,一般不加党参。
毕竟从上面的对比条文可看出:白虎汤证条文皆未言渴,而加人参之后却出现“大烦渴不解”、“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口燥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皆说阳明热盛、气津两伤,可气伤的话需要通过对脉象的推论而得,但津伤仲景却直接点明,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可见:渴的程度,是加人参、加多少人参的重要指证之一,脉象则是进行性的由白虎汤证的滑实脉,逐渐转向无力、脉体变细的洪大脉、甚至是弦细芤迟的白虎加人参汤证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233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3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8: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3、关于《伤寒论》中“协热利”、“下血”的问题
这个问题和滑脉关系不太大,只是在总结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而已,详细看140条: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协热利”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炙甘草二两(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取二升·分温再服)。
  
以上是《伤寒论》中提及“协热利”的所有条文,《金匮要略》中没有“协热利”这样的说法。病因是“太阳病”①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139),②外证未除而数下之(163),结果都是下利不止,仲景称这种下利为“协热利”。治法以桂枝人参汤主之。
而后世也习惯把葛根芩连汤证并称为“协热下利”,可是仲景自己却没有这样的说法,严格看34条,虽然病因、结果是差不多,但桂枝人参汤是“脉沉滑”,葛根芩连汤是“脉促”。关键问题是如果桂枝人参汤证是“脉沉滑”,就和上面对滑脉的探讨对不上了,在上面的总结中得出仲景的滑脉是主实证、热证的脉,而桂枝人参汤证怎么都是里虚寒的证。两者对不上号!倘若是葛根芩连汤是“沉滑脉”,桂枝人参汤则是“脉促”,这样就好解了,可是这样就违背了原文!——只能说,经典总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解不通的地方,或者正因为这样,它才是经典,促使后代人不断学习它、完善它,让它与时俱进吧。

·“下血”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赤石脂、干姜、粳米)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一作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67)下利,脉数而渴者,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血】在《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治法上“远血”以黄土汤,“近血”以赤小豆当归散。
对参《伤寒论》140条:脉浮滑者,必下血。不能笼统的将“浮、滑、弱”定义为“下血”的脉,笔者还是认为两条所主脉之所以不一样,还是那句“同一病证”不同的阶段:
140条的脉象出现在前,是因热导致的下血;而《金匮》的则是发展到后期,出现弱、按之绝者这样的状态。下血一证,在《伤寒论》中,有寒导致的(少阴下利便脓血的桃花汤证)、也有白头翁汤证的湿热痢疾。这默默地与《金匮》下血篇的黄土汤、赤小豆当归散遥相呼应,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9

积分

27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9
发表于 2014-11-3 19: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9

积分

27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9
发表于 2014-11-3 19: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怎不显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233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3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21: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4、关于不解的问题以及一些题外话
不解的问题,上面也零零星星说了一些,就不在赘述了。最不解的,还是“阳微阴弦”!阳脉涩阴脉弦……仲景所言的阳脉、阴脉到底是想表达些什么意思!上一次说弦脉的时候,曾经说“浮取为阳、沉取为阴”这种说法暂时还站得住脚,没有被否决掉,但不巧的是,经过这次对滑脉的总结之后,把这种说法都否决掉了,就是《金匮要略》这一条: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可见仲景如果真是想表达“沉取”的时候,脉象出现改变的话,是会直接说明的,就如这条所言。所以……现在真是搞不懂“阳微阴弦、阳脉涩阴脉弦”究竟是什么意思了。所有的说法都被原文否决了。
至于为什么这一次总结滑脉呢。还是有原因的:相信大家有听闻“烧伤科超人阿宝”挑战脉诊妊娠这么一个新闻。北京中医药大学杨桢教授响应这么一个挑战。笔者不是要炒作这个新闻啊,只是既然出现这个契机,就好好再学习一下滑脉,这么一个出发点就总结了这么一篇文章出来。
下面的滑脉所主,仲景是没有条文指示的,但临床上却是实实在在存在,而且占据很大一个比例的滑脉所主——呵呵,就是妊娠脉、月经脉。这时候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也许就会栽大跟头了,所以育龄期妇女看病,不要怕害羞,该问的,还是问,而且不要模糊,要问得自然、问得直接:“正在来月经吗?”“有没有怀孕?”很简单的2句,能帮你避开风险问题,将心比心,现在怀个孩子真不容易啊,万一被药伤胎了,医生也是会很内疚的!
杨桢教授回答记者的时候是这么解析妊娠滑脉的:
“怀孕的脉象叫滑脉,比如一条绳上串着几个珠子,你摸绳子和珠子的感觉不一样,珠子摸上去有一种滚珠感,而绳子要细一些,怀孕的感觉就像摸珠子。”
“据介绍,怀孕之后的脉象是基于一种血液动力学的原理,怀孕以后单胞胎的血容量会增加50~100%,增加的血液就会在动脉里潴留,进入到血液循环里,由于血管弹性变大,血流量、速度等的变化会达到5~15%,敏感的医生就会感觉到这种变化。
根据这种变化,再加上其他因素,就会做出相应的诊断。“诊断的依据是多重因素的支撑,不是单一的因素,比如,是否是生育期的女性,是否已婚,有没有避孕等等,再加上脉诊,就能有结论了。”杨桢说。
其实之前笔者也是在论坛上发帖讨论这个妊娠脉的,但那时候着重讨论诊男女,经热心坛友提醒之后,发现这样不妥,所以就删掉回复了。
这一期的滑脉就总结到这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4-11-4 01: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原文研究脉象与方证的相关性,以及探索方证的变化规律,这项工作很需要做,谢谢紫薇网友!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233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3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0: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黄煌 的帖子

黄煌:从原文研究脉象与方证的相关性,以及探索方证的变化规律,这项工作很需要做,谢谢紫薇网友!请继续! (2014-11-04 01:27) 
[s:188]感谢黄师的支持鼓励,但……这项工作确实很繁琐,很考验耐性~~~~(>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

积分

20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25
发表于 2014-11-4 18: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没见到真正的东西了,特别是脉方面的东西。楼主以脉象所言病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坛子里还有以药名为脉象的人。如附子脉,才胡脉,桂枝脉,茯苓脉等等。只是没人说。坐等大师的高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0:32 , Processed in 0.07757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