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769|回复: 14

[其他] 转帖  温病学派研究摘要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3-10-29 22: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明清温病学派研究

【摘要】: 在明清时期,一部分医家逐渐摆脱了《黄帝内经》温病观念的影响,认为应该把温病从伤寒中分离开来。他们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温病无论在病理上还是在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上都与伤寒不同。于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对温病的看法。由于人数众多,著作丰富,后世将他们称为温病学派。根据他们研究对象的差异,温病学派可以分成温疫派和温热派两大医家群体。温疫派以吴有性等人为代表,主要是研究疫病。温热派以叶桂、吴瑭等人为代表,研究一般性质的温病。两派的医家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温病学派研究的温病是与伤寒不同的一种外感热病。他们的一些主张与伤寒学派的很多观点相对立,所以受到了伤寒学派的非议。两派均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发表对温病的看法,在温病与伤寒的关系等问题上展开了长期的论战。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5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15 undefined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叶天士才是真的经方派
下一篇:病历书写一定要严谨规范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3-10-30 07: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所论还各有针对性,后因争而战,所论者不免浮泛。他们各有自己的角度与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病学说的发展与成熟 (转帖)

  温病学说是中医在漫长的岁月里,沿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外感发热性、流行性疾病作斗争得来的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吴有性之后研究温病的学者逐渐增多,戴北山之《广瘟疫论》及喻嘉言、陈平伯之论温以及余师愚之论疫、周扬俊论温热暑疫等等。他们于温热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有一定认识,但在病机理论上仍未能统一。

  温病学说发展至清代已盛行于大江南北,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王孟英是温病学派成熟阶段的杰出代表,故有人称他们为“温病四大家”。

  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家,多产生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浙江地区,主要与该地区当时经济、文化、科学的发达,以及河流密集、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大,温病流行频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正是由于这时期温病学家以及其他医家对温病的医疗实践和理论上的发展,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说,从而使温病学成为独立于伤寒的一门学科,它既补充伤寒学说的不足,又与伤寒学说互为羽翼,使中国医学对外感热病的理论、诊断与预防等,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继续发展。

  清代温病学说的主要成就,可归纳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确立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1、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叶桂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明确指出了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发病部位,同时把温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纲领,揭示了温病由卫到气,自营入血,由表入里,自浅入深发展变化的传变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独特的表里、内外、先后、深浅及顺逆传变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临床证候的动态规律,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一系列治则,确立了温病各病变阶段相应的治疗da法,提出了“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或透风于势外,或渗湿于热下”,对邪气“始终在气分流连者”用战汗透邪的方法,对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用分消上下的方法。“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以及“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独特见解,从而建立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标志着温病学说至此已趋向成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各种温病的大量启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2、吴鞠通确立三焦辨证。吴鞠通广泛汲取《伤寒论》、《温疫论》、《临证指南医案》的成功经验,融汇贯通,根据叶天士所说“河间温热,须究三焦”,提出“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三焦辨证并不排斥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分辨表里,三焦辨证分辨上下,一横一纵,相互配合、补充,相得益彰,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准确与具体化,益趋完善与成熟,成为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标志。直至今日,这两种辨证方法仍被广大医者结合运用于临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提出了温病的独特诊断方法

  在温病的诊断方面,清代医学家提出了许多独持的方法,总结了丰富的临证经验,不仅对温病辨证很有价值,对内伤杂病亦有不少贡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学。

  1、察舌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广温疫论》提出积粉苔是疯疫的重要标志之一。《温热论》强调观察舌质、舌苔的色泽和润枯的变化,为辨别病属卫气,或属营血的重要依据。认为舌苔可分为白苔、黄苔、黑苔;舌质分为绛舌、紫舌、淡红舌。提出凡温热传营,舌质必绛。

  2、验齿验齿作为温病独特的诊断方法,首倡于《温热论》。叶氏阐述了温病验齿的理论依据,并根据齿龈周围的血色区别阴阳,认为阳血属邪实胃热,阴血属肾液亏损,一实一虚,故治法亦有重在祛邪和重在救阴之异。

  《温热论》根据齿的枯润、结辨的颜色齿垢的有无,以及有无齿痛、咬牙等表现来辨识温病,通过验齿来判断热邪的轻重、津液的存亡这一独特的诊法,是对温病诊断学的一大补充和发挥。

  3、辨疹斑疹是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特证。余霖《疫疹一得》强调辨识斑疹应当注意形色两个方面,认为斑疹以松浮为吉,紧束为凶。斑疹之色以红活溶润,散布洋溢为佳境,而颜色深重,干滞娇艳,多是热毒深重之象。叶氏于斑疹的辨识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凡斑疹初见。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认为斑属血分为多,疹属气分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确立了温病的清热养阴治则

  在吴有性温疫热邪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的思想影响下,清代对温病的治疗确立了清热养阴的治则,其临床运用更加丰富多彩,尤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叶氏对温病养阴和诊治有很多创见,把养阴步骤分为甘寒养胃津、咸寒滋肾之法。同时叶天士发挥了李东垣脾胃学说,立养胃阴一法,不但用于温病,而且广泛运用于治疗某些虚劳、肝病、胃病、久嗽、血证等,亦收良效。吴由通继承并发展了《伤寒论》清热保津、泻下存阴之法,提出了清络、清营、清宫三法,吸收了吴有性对温病内热烦渴给服梨汁、藕汁、西瓜等经验,吴鞠通从理法方药方面,全面阐述了清热养阴治则在温病治疗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其临床运用,制定了一系列养阴名方,为温病的治疗学、方剂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但在外感热性病中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应用不衰,而且广泛运用于内科杂病治疗中亦取得很好的疗效。

   转自医学教育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3-10-30 23: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病,最高的赞誉也不过是羽翼伤寒。对伤寒有完备补充作用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3: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吗,我也这么想,如果说最高荣誉只是羽翼伤寒,那么它实在应从四大经典剔除,归门于伤寒就是了。事实上,四大经典温热确实占据一席。我们站在伤寒角度可以说温热不过这.不过那,即使说它就是阳明也无不可。但它的赞誉远不止是羽翼伤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3: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144

积分

1643 小时

在线时间

超级版主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Rank: 8Rank: 8

积分
2144
发表于 2013-11-26 11: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以降,经方就一直被时医视作异物,吴又可直接说是“屠龙之技”。晚清以来更是被排挤。解放后至今,凭借着某些行政手段的强制势力,温病学说一直主导着话语权。说温病是热性的病,是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与伤寒不同。不能用治伤寒的方法治温病。好了。从此以后,温病学家就趾高气昂了,临床基地、实验中心、科研经费就大大的有了,药商也就更好卖药了,出版商就好售书了,从高校教材到临床指南,无处不体现出温热学派的势力和他们的触角。原本是众多中医临床流派中的一个分支,却被异化成了一个学界的行政势力,霸占着中医的话语权。可悲!
雪过黄连淡,风来厚朴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144

积分

1643 小时

在线时间

超级版主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Rank: 8Rank: 8

积分
2144
发表于 2013-11-26 12: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医诊断学,到内科教材,到处能看到用极夸张、极空泛的语言褒扬温病学的理论创新与进步。稍懂行的人都知道,他们在撒谎。想到说这些话的人,他们的那种得瑟劲儿,简直就如同小儿得饼,鸱鸮得腐鼠。
雪过黄连淡,风来厚朴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2: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吴、叶医家继承了仲景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温热学派,创“舌诊”及多个有效方剂,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但又阻碍、放缓了中医进入科学与经验结合发展脚步。诊治上步“金元四家”之后尘,编造一些生硬古怪的病名、症候,对病因不能自圆其说至荒谬。“疫从口鼻入”促成知二五不知一十,破伤风、狂犬病、蚊虫叮咬染疫作何解释。自创“温热学说”处处与伤寒对比以示新发现,殊不知《伤寒论》有太阳、阳明之说。实在搪塞不过以《内.难》经做盾以经解经,以正其说,可见读书之程度,实无挡又以“新感”增其说辞,到头来没跳出《伤寒论》范畴。从后学者论著看,总少不了独树一帜的表白,命悬一线的医案都让温热家碰上了。看看处方则无外伤寒经方之加减,或莫谜奇妙地增新味,分析起来可有可无,或依“本草”罗列大量同性药,或用一些地域性极强的鲜药、难寻药。医不好病,只能怪病家了。虽有一些创新方,但药量清淡,非连追不效,难怪后世称温热家为“清淡派”。所谓中医只能疗慢性病的误说也由此面世,确实急症用温热家方,药不能言,病斥之。它之所以能存在能生存,不足奇。巫医曾占据过主导地位,炼丹术也曾猖獗一时。后世推崇者沿古怪发展古怪,满口生冷语,自觉神秘,让人越发不懂越显其经论满腹、高深莫测。仲景书无半点虚伪却没学。
        医家一半江山又起波澜,中医一朝主持为其把守,只能停滞不前。“非典”温热家定为“温病”临床疗效未见报道,而在不可能见效的中药预防上下足了工夫。不可测方显英雄本色。先是北京两中医推出中药预防处方,又由官方发布。做的到很细,细到附加北京地区,且不说其依据,已经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把看家名词抖出来加速了认识它的荒谬。“清热解毒”对病家有效、合适。但对一个正常健康者无疑是服毒。清什么热,解什么毒。辩什么证、论什么治(防)除打乱人体正常代谢机制再也看不出科学性。造成非医者滥服药无异于贩毒。借非典如此严肃的事件乱放炮太不应该。庸医杀人多如此。鲁迅指中医骗子有地落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4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13-11-26 13: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运用“升降散”加味变化治疗“寒火郁热”类病症疗效很好,远甚一般经方。又譬如最近的流感,柴葛解机汤效果很好。譬如最近的火热证,黄连解毒汤并桑菊银翘效果很好啊。譬如最近的口舌生疮,譬如最近的单纯鼻孔内赤肿,拇疔等等见症。。。。。。


温病学的临床价值很高很高。温病学完全当得上是中医学子必学之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4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13-11-26 13: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病学在中医外科中的治疗价值也是体现很多的。没有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经验的中医也是没有办法体会中医温病学价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4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13-11-26 13: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篇转帖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独眼中医。当然独眼也有一番气质,但总不如双眼健全的健康人自然。楼主小妹妹以为呢?

洗耳静听楼主小妹子的继续转帖或者高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0:21 , Processed in 0.17200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