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paragraph]甘草两大原始核心功效及其发展演化
甘草的两大原始核心功效应该是治疗“金疮肿”和解毒。其他一些后来常见的功效可能是由这两大原始功效发展演化而来的。
治疗“金疮、肿”(一为“尰”字)之类一直是甘草的主要功效,《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中有甘草的方剂,几乎都跟止痛、愈合伤口有关。一味甘草汤(或一味国老散或国老膏)后世几乎应用于“治一切痈疽诸发及丹石烟火药发”(王孟英语,《温热经纬》)。《本草纲目》中痈、疽的主治药排第一位的就是甘草,“行污浊之血,消五发之疽,消肿导毒。一切发背痈疽,用末和大麦粉,汤和热敷,未成者内消;已成者,即溃。”(见《本草纲目 百病主治药:痈、疽》)。《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汤、桔梗汤治少阴咽痛推测就是属于同一路数的方法,大抵是“咽痛”类于“痈疽”的思维。这也是甘草由“外治”向“内治”发展的一个体现,再向内就是生姜甘草汤(治疗咳吐涎沫之肺痿)、排脓汤(肠痈)。古方中一味甘草还常用于治疗阴部生疮损烂、悬痈等(外用或内服)。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是狐(喉)惑(阴)病的专用方,近现代把它发展为全身粘膜修复剂——治疗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眼结膜等粘膜的充血、溃疡等。由于癌肿、结核之类可视为体内的痈疽之类,所以现代也有不少医家大量使用甘草或其提取物来治疗此类疾病。如今还有医者以炒甘草为主治疗重症银屑病的
(注:“金疮、肿”之“肿”字有的版本为“尰”字,《病源》:“尰病者, 自膝以下至踝及趾,俱肿直是也。”有人认为本病证与现代医学之象皮肿病相当。)
后世以甘草治羸瘦,大概是从甘草合伤口、生肌肉、补体液引申而来的。
治疗“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的甘草麻黄汤,也可能与甘草能治“肿”有关,也可能是克制麻黄的毒性。
甘草是传统中药中最重要的解毒药物,能解百药毒、食毒。《本草纲目 百病主治药 诸毒》中甘草也是排第一位。甘草治疗心动悸、妇人脏躁发癫狂之类,可能是甘草的解毒功效发展演化而来。为何这么说?因为中毒多会出现恶心吐泻、心腹痛、癫狂谵语、心率失常、痉挛等症状,可参见麻黄、乌头、大麻等中毒症状。甘草解毒即可以解这类症状,后来可能移用于治疗某些类中毒的病症,如炙甘草汤(心动悸)、桂枝甘草汤(心下悸)、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心烦、吐逆、痉挛,芍药据说也是疗食毒良药)、甘麦大枣汤(脏躁发癫狂)等,医家实践中有所加减变化,有效就留传下来了。
另外,按古人的思维,这一类也大略可归入心神不宁之类,原本也考虑古人用药是否与驱邪魅思维有关,但从本草看,以上相关药物除大枣外,基本与此无关。而以上使用了大枣的方剂恰是与心神不宁相关性最大的(枣可定惊),商代甲骨文中有咒枣治病的,古人也有用枣木、枣核辟邪的。从古典本草、方书看,甘草、大枣都可以去心腹邪气,甘麦大枣汤实可安心神、止腹痛,所以后世用于治疗小儿夜惊哭闹不眠自然常有效。如今也有用于戒毒瘾的。酸枣仁治疗失眠大约在隋唐时才开始流行,《本经》只说酸枣疗不得眠,没说用仁。《唐本草》也没敢说酸枣仁有此效用。而古典“酸枣”为何则古今众说纷纭,有说枣之酸者;有说棘实者;有说酸枣县之乔木枣者;但大抵不离枣之类。《金匮要略》中“酸枣仁汤”原本就是“酸枣汤”(见邓珍本、《千金》、《医心方》),改“酸枣仁汤”据说是清俞嘉言所为。其中原本所用是否“酸枣仁”可疑,《医心方》中“酸枣汤”都用“酸枣”,无“仁”字。唐代方书中,“酸枣”、“酸枣仁”、“酸枣根”都见,如《外台》引《古今录验》“鸡心酸枣汤”疗“心脏虚甚,令人失常”,用“酸枣”; 引《删繁》疗口干方,用去核的“酸枣”。
治疗“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药物较多,但也有用一味甘草汤治此症的,不知是否原始方。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有研究认为过量服用甘草能致心肌损伤。
甘草成为国老,大概与其解毒功效有很大关系,上古用药多毒,古人对药毒非常重视,本草书籍中,对某药有毒无毒大毒小毒基本都要先做交代。古方中使用乌头、附子、麻黄之类毒药多配用甘草,目的大概无非有所克制毒药而已。说到配药解药毒,汤剂好用甘草,而丸剂则常用蜂蜜、枣肉为赋形剂,都甘甜、解毒。
古方中,“地浆”也解诸毒,中医有凡毒遇土即化的观点。而甘草解百毒,号“九土之精”。
前几日发过《甘草之“炙”及其他》,近日继续考虑甘草的问题,偶然意识到它的一些常用功效可能是由一些原始核心功效演化而来的。个人观点,发出来供参考讨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浅谈失眠下一篇:伤寒论的境界是以阴阳为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