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黄煌经方沙龙》4、5期读后
一口气拜读完黄煌先生亲笔题赠的《黄煌经方沙龙》4、5期,初步感想如下,匆匆成文,以作为我的学习汇报,亦权当喜迎2013年向论坛交出的一份礼物。
1.中医学科学思想必须旌扬
黄煌先生在沙龙中语重心长地反复提到:“我希望年轻的中医们要学好中医药应用技术,但更希望后来的中医人会思考,有思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靠勤奋,主要靠思路正确。”(4期P4)
“吉益东洞擅用古方,绝不是临床用方技巧或经验的摆弄,而是一场思想的解放。”(4期P10)
“只有对经方医学的思想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正确地运用经方。”(4期P59)
“徐灵胎的书,思想性极强,他不是教一方一药的,而是教人们如何认识中医,如何学习中医,如何治病,如何研究医学。”(5期P10)
不过究竟什么是中医学思想先生未予点明。然而,只要通览先生的系列著述应该不难找到答案。
个人理解,所谓中医学思想就是指中医学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解读生命,如何诊治疾病等范畴。概言之,中医学认为:世界和事物不是“存在”着,而是“演化” (气化)着,是“生成着并消逝着”(马克思)。过去那种“既定”世界的思想观点必须彻底打破。依据现代“大爆炸”理论,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从“真空能”状态的原始宇宙经过数以百亿年的逐渐演化而来。 依据中医学气化学说和现代宇宙演化理论,医学必须承认,人是宇宙演化的产物,人是一种分化系统,人是一种“元整体”(整体性是先天的),而不是原子的机械堆砌,不是一种“合整体”。(祝世訥•《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作为整体的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的变化过程不能够分解还原为最低层次的分子、原子加以说明。西医学以解剖形态学、病理解剖学、生理生化学等方面的指标来表征和界定生命、健康与疾病,存在着巨大的局限,应按照气化的、动态的、时间的、联系的观点,对生命、健康和疾病重新给予定义。
今天,医学为什么须求助于中医学思想?因为人们在经历了现代科学主义“征服自然”的惨痛教训之后,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发现我们已处于一场深刻的世界范围的危机之中。这场危机触及到了健康、生态、环境、经济、技术、政治、社会关系以及智力、道德、精神许多方面。这场危机使我们人类面临彻底灭绝的威胁,……这场危机也是认识的危机、文化的危机。说到底,是我们传统的认识模式与思维方式面临着危机。” (林德宏, 张相轮•《东方的智慧——东方自然观与科学的发展》)而基于中国古代元气论的中医学或许正是应对这场危机的一种思想方法(系统思想)。
中医学思想为什么是系统论的?中医战略研究专家、中医系统论学科创始人、医学哲学家祝世訥先生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他指出,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从古代的整体论到近代的还原论再到现代的系统论,西方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沿着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轨迹发展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与西方一样是整体论的,但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近代社会,没有发展还原论思维,而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发展了朴素的系统论思维。元气论是中国产生系统思维的思想基础。“元者为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认为元气是产生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是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世界和万物是由这个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出来的。《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而生物。”《老子》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天下篇》曰:“建之以常无有,立之以太一。”显而易见,中国的先哲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探求方式,本来就采取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的整体观和分化观。这种思想与现代科学关于宇宙和物质形态的演化从“无”到“有”的认识可谓如出一辙;其“(人)无为而(道)无不为”的“道法自然”与“阴阳自和”的自然无为思想,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却十分一致。 首先指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思维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1980年他就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曾多次反复论述与强调:“西医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还原论的,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的。”“科学已从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中医的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科学思维的发展方向,西医的思维方式也要走到系统论的道路上来。”
2.中医学学理不容悬置
特立独行的中医思想者祝味菊先生说:“疾病之要素,不全在外来病原之刺激,而在于人生缺乏应付之能力。……病变之顺逆,预后之吉凶,体力实左右之。”(4期P65)
刘学勤先生说:“药证相应是黄煌教授经方思想的基础(不妨称之为中医学第一定律)。”(4期P125)
黄煌先生说:“《伤寒论》书名伤寒,但全书是讲人的应激反应,讲如何用经方来应对和处理各种不同的应激反应。”(5期序言)
Loushaokun先生说:“《伤寒论》是援从诊治肠伤寒及类似肠伤寒的急性热病为例,研求患病机体的普遍反映规律,并在其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5期P43)
上述诸位先生所言,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讲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也可以说成中医学学理。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西医之间的“口水战”,可说完全是陷入了一场“盲人摸象”的无聊之争,何以致此?关键在于,他们根本未能弄清“我是谁”?“他是谁”?对中西医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中医学的学理是什么,西医学的学理是什么,全然不知。此两期《沙龙》似乎略显“瘦身”,是否与理论“搁浅”有关呢?
祝世訥先生总结出中医学六大原理:
(1)元整体原理 中医学元整体观有两层含义:一是就人自身而言,人的整体性是本原性的、先天性的;整体内的各部分是由整体分化产生的,从来没有离开整体单独存在过,更没有作为整体的本原先于整体存在过。二是就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是宇宙演化的产物,是环境这一母系统分化出来的子系统,这种母子关系是本原性的、先天性的;人既没有先于环境而存在过,也不能离开母系统单独存在。西医学也有自己的整体观,并且越来越注意人的整体性,整体观日益成为整个医学的共同观点,不再是中医学专有的特色。这里有一个前提概念必须辩明,西医学虽然也逐步承认人的整体性,但它把整体理解为由先于整体分散存在的各个部分组合而成,部分是本原性的、先天性的,它是一种“合整体观”。 (2)非加和原理 非加和原理是在肯定人的元整体性的前提下,着重揭示和回答人的整体有哪些东西是不可分解的,即人的整体属性、功能、行为不能分解为各部分的属性、功能、行为或其相加和。非加和原理包括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各种情况。非加和原理在肯定“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这一规律的基础上,着重揭示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客观规律性,证明这是万物复杂性的重要特征,是事物的系统特性之一。该原理对人的整体性的更深层次本质进行了揭示,它指出人是典型的非加和系统,强调了人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非加和”关系,因而不能把整体的健康或疾病分解、归结为各部分来说明。经方为什么不宜随意加减,实际上是基于中医学“非加和”原理,有时随意加上一味或数味药可能反而使药效减弱。 (3)有机性原理 非加和原理揭示了人的系统质的客观存在,揭示了“证”的本质是系统质病,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人的系统质的病变?有机性原理回答了这个问题:相互作用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真正终极原因,“和”为健,“失和”为病。 (4)功能性原理 有机性原理从病因病机学的角度指出了关系失调比实体性病因更基本。功能性原理则明确提出:第一,人的疾病在本质上首先是功能性的。第二,西医学基本上不考虑器质性病变之前、之外的病变,中医学则几乎相反,主要或重点反映了器质性病变之前、之外的病变,并由此来解释器质性病变。第三,西医学不了解甚至不承认解剖结构之外还有非解剖的结构和结构性病变,中医学则掌握了相当典型的非解剖的结构和结构性病变。第四,西方传统和西医学强调结构对功能、器质性病变对功能性病变的决定作用,不重视甚至不考虑结构性、器质性病变的内在发生学过程。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医学,特别是现代科学,认为结构是由特定的功能过程产生出来的,结构就是过程流。第五,人的一切功能异常并非都是由器质性改变引起的,还存在不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或不能归结为器质性病变的“纯功能性”疾病。第六,西医学之“病”主要是器质性病变,中医学之“证”主要是功能性病变。 (5)有序性原理 功能性原理揭示了系统(人)的功能对结构生成与保持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与功能性病变对器质性病变的先导性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而人体健康与疾病既有功能性内容,又有结构性内容,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不仅仅是量上的改变,而且有质上的改变。量上的改变可以从众多的理化指标来反映和描述,质上的改变怎样评价和描述?这样就不能不提出一个新的命题:究竟应当怎样定义健康?医学家们曾经用“平衡”、“稳定”来定义,但发现都不准确。中医学用“阴平阳秘”来定义,“阴平阳秘”是中医学从阴阳学说的角度对有序稳定的概括。 (6)自主性原理 有序性原理揭示了表征系统(人)的最佳(健康)是有序稳态,建立和维持有序稳态的机制是系统(人)的自组织作用与系统耗散过程的负熵化。那么,从这一概念的对立面思考,就必须追问,导致系统(人)有序稳态偏离(发病)的原理是什么?纠正和恢复这种偏离态(愈病)的原理又是什么?中西医学对此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别。西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痊愈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中医学则认为人是最典型的自组织系统,对于外来营养的、致病的、治疗的等各种作用,机体都自主地作出反应。用系统论的术语可表述为:发病和愈病都是系统(机体)的自主性反应过程。从理论上则概括为中医学自主性原理。该原理提出和回答了如下基本问题:第一,什么是自组织系统?人是不是自组织系统?第二,自组织系统(人)的自我调节机制在发病和愈病的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医学应如何对待它?第三,医学的防治手段与机体的自主调节机制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不顾机体的自主调节机制,单纯地依靠防治手段来特异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还是在尊重、依靠机体的自主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医学手段来推动、发挥机体自主调节机制的作用,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