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87|回复: 10

[原创]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

[复制链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7-6-1 07: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  
    三阴三阳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课题,它涉到中医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内经》奠基了针炙经络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奠基了汤方辨证论治的体系,而三阴三阳是这两部奠基之作的根基,关乎中医学的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拨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这一问题是慎之又慎,敬而远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挑战,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疗效严重倒退。在当今科学昌明之盛世,学术自由之宽境下,中医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三阴三阳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中医振兴,重树一个《内经》《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新时代。
一、三阴三阳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一)历史源渊.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1、阴阳学说起源于古天文历法:古人对时间的最早的认识是昼和夜,最好的标识物是日和月,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黑和白,所以老子说:“一黑一白为天下式”。昼夜的交替形成了阴阳的更叠、消长、转化。姚廷周认为:“最初的阴阳仅仅是白天和黑夜的代表,即把一天分为一阴一阳两部分。”
    ①四象是对昼夜的二分法产物。把昼一分为二,则成上下午,把夜一分为二,则成前后夜,这就是太少阴阳产生的基础。
    ②六时是对昼夜的三分法产物。把昼一分为三,则成上中下午,把夜一分为三则成前半后夜,这就是三阳三阳产生的基础。
    2、阴阳学说完成于《周易》:《易经》是古人将天文历法知识和卜筮相结合的产物,《易传》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中,特别是卜筮爻象中,抽象上升为哲学,成为古人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辨证法和方法论。王梅竹认为“中医学就是医家在他们反复积累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在古代《周易》的思维成果和从哲学内涵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
    ①太极的概念也是从古天文历法的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由昼夜组成的一个时间单位“天”或“日”的代名词。古人对时间的划分,首先是认识了昼夜,而后从不断更叠的昼夜中抽象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单元叫“日”或“天”,这就是太极的来历。
    ②阴阳的概念从昼夜、黑白的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而上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后,它的内涵就扩张为一对哲学“范畴”,成为一种无所不包,普遍适用的道。所以《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法则。
3、阴阳之外的另一种道:《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集大成者,它讲述了物质世界除阴阳之道外,还普遍存在着的另外一种规律,时间和空间之道。也叫“三极之道”,或“三才之道”。古人在对时间过程和空间结构的认识上发现它们遵循一分为三的规律。任何事物在时间上都存在始、中、末,过去、现在、将来的三时过程;在空间上都存在内中外、上中下、表枢里三维结构层次。                  
(二)哲学意义.三阴三阳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1、对事物属性的标识(划分)。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分则为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使用“离”和“合”来表述三阴三阳这种属性,。阴阳离合具有对立统一普遍意义,离则可分别为用,合则为一个整体。
    2、对事物时间性的标识。三阴三阳除属性之外还具有了量的意义,因而可以用它来标识时间的过程??初、次、未。
    3、对事物空间性的标识。物质是在空间中存在的,三阴三阳可以用来标识物质及其能量、信息在空间的运动和分布状态。《内经》说:“六合之内,其气三。”
(三)三阴三阳的命名
    1、三阴三阳从文献记载看,最早出现于医藉中。李培林氏认为:三阴三阳是由太阳、少阳、阴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符号组成的,“三阴三阳概念最早见于医学帛书中,而且也仅用于医学”。并进一步论证“三阴三阳是阴阳与足六脉发生联系的产物”。薛振斌也认为:“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从《素问?阴阳离合论》“名曰少阴”、“名曰太阳”、“名曰太阴”、“名曰阳明”、“名曰少阳”、“名曰厥阴”来看,的确三阴三阳就是足六脉的代名词。现存的文献中,《易传》只有阴阳二分法的逻辑形式,却没有三阴三阳的内容。最早载有三阴三阳内容的著作有《黄帝内经》和《史记》,在后世仅见于古医学上的运用。这种奇特现象古代医家也发现了,如日本丹波元简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乃医家之言也”。
2、三阴三阳名称除上述太少厥明之外,还有一套命名方法就是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这一名称要较上述为早,应该是最原始的三阴三阳的命名,它所包含的内容极为简单,就是一个阴阳次序的标识,最早应该应用于天文历法,将一年分为六个阶段。另外,三阴三阳在《内经》还有一种过度名称,就是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巨阳、巨阴、至阴等。它是四时阴阳向三阴三阳的过度、交融,名称很不规范,由此而产生许多歧义出来。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及功用
    由于三阴三阳针对不同领域所标识的对象不同,三阴三阳的功用也不尽相同,含义也千差万别,但就其整体而言,它主要有如下含义及功用。
1、说明时间的节律。王玉川通过对《内经》29种三阴三阳的分析,发现三阴三阳总共标识了日周期、旬周期、年周期、六年至十二年周期。详尽地讨论了不同篇章在标识同一周期时不同的类型。王氏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表述阴阳的能量和层次的标准,又是说明事物生长衰亡运动节律的理论。三阴三阳的序次不同,则其涵义亦异。三阴三阳序次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存在着有待探索研究的多种多样的各不相同的节律周期”。                                                         
2、说明空间的层次。刘绍武依据《伤寒论》原文精神,重新编排三阴三阳六病在三部之中定位、定性。从三部定位的哲学基础、生理基础、病证基础三个方面论述了《伤寒论》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问题,澄清了三阴三阳在说明空间层次上的混乱局面。
3、说明气之多少异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常用三阴三阳来表大小、盛衰、多少、极尽.  
4.用以经脉的命名。《灵枢?经脉》将主要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六经,分别给于三阴三阳的名称,这是中医学与三阴三阳理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联系,许多三阴三阳理论由此引申出去,形成新的理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络,形成于足六经,而后扩充为手足十二经,并与脏腑相联系,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是中医整体观的基础。
5、用于事物的分类。
①对疾病的证候归类。《素问?热论》是对外感热病的分类。《素问?刺疟》是对疟疾的分类。《素问?厥论》是对厥证的分类。《素问?刺腰痛》是对腰痛的分类等。
②对脉象诊断的分类:《素问?六节藏象论》对人迎、寸口脉的比诊法,用一盛、二盛、三盛与三阴三阳来分类。《素问?腹中论》有相似的论述。《素问?三部九候论》则对全身脉诊法则用天地人三阴三阳进行分类。
    ③对人体体质类型的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对人体体质特征进行分类。
三、三阴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三阳内部相互之间除了其排序的先后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多种时位上的关系,其中陈治恒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三阴三阳的表里关系。陈氏又称作“底面”关系,它是从上下定位来看三阴三阳的关系,阳在上,阴在下,故上为面,下为底。又阳主外,阴主内,故外为表、内为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在《内经》只是来源于足六脉在下肢的循行对应关系,足少阴行至三阴交出厥阴之前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关系。它完全建立在足六经基础之上,离开了经络,这种关系就不复存在。古人将这一关系扩充为十二经络脏腑之间的广泛生理、病理的依存关系是错误的,也不完全附合人体的实际情况。
2、三阴三阳的司天在泉关系。把三阴三阳以气之多少异用划分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以此说明三阴三阳的数量关系。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少阴、少阳对厥阴,把这种关系移置于运气学说,就构成了运气学说的司天在泉关系。
3、三阴三阳的对立依存关系。《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张景岳认为:“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阳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这里需说明的是太阴为开,居里,为三阴之始,厥阴为合,居表,为三阴之末,少阴为枢,居表里之间,为三阴之中。




上一篇:[原创]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
下一篇:孙曼之老师丹溪医案评析系列(44)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7: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伤寒论》的三阴三阳
仲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六病分篇,作为《伤寒论》的辨证纲领,由于与三阴三阳六经名称相同,故千余年来多以“六经辨证”称其名,成为《伤寒论》研究中分歧最多的一个理论问题。《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经典著作,也是将三阴三阳运用于临床实践的经典著作,它所创立的三阴三阳六病分证的辨证方法直接指导着临床处方用药,正如仲景在其原序中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一)、六证概念。用三阴三阳分类和标识疾病的本质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属性标准。《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阳,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仲景把哲学中的阴阳奇偶,转化为疾病过程中的发热恶寒作为标准来区分和标识疾病是发于阴还是发于阳。
②时间标准。《伤寒论》采用了六病欲解时的疾病昼夜节律和六病传变过程中的六日周节律来标识六病的长短曲折,来预测愈后和转归。藏东来认为“太阳之为病,其义是说在太阳的时间里发生了发热、脉浮、头痛、项强并且恶寒怕冷的病位症候,叫典型的太阳病”。
③空间病位标准。《伤寒论》148条说:“必有表,复有里也。……  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把六病的空间病位落实在了三部上。日本丹波元坚、喜多村氏虽然把六病的病位也定在了三部,但三阴病中少阴在表,厥阴主半表半里的观点仍未突破经络学说。刘绍武对六病病位三部的划分方法,把少阴归入半表半里,厥阴主表,太阴主里。
(二)关于六病提纲证.
    1、少阳病的有关问题:半表半里为金•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中首先提出,即“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传统一般仅把小柴胡汤证称为少阳病,这与少阳病证属热属实的性质是相矛盾的。刘绍武把非表非里证之非汗非下的可清之法皆归入少阳病。如白虎汤、栀子豉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等。
2、厥阴病的问题:多数医家认为326条不能成为厥阴病提纲。厥阴病的本质应该是寒厥,热厥只是作为鉴别诊断而列入厥阴篇。337条是厥阴病提纲,病性属虚寒,治用温通,方选当归四逆汤。古今许多医家,有认为厥阴病是寒热错杂之证,有认为是厥热胜复,有认为只要见厥证便是厥阴病,故可有白虎、承气、四逆、通脉四逆、吴茱萸汤、四逆散、白头翁汤之不同治法。产生以上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厥阴病的提纲认识差异,以及对厥阴病和厥证的混淆。
(三)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的规范。这个工作历代医家多有著述,王梧川说:《伤寒论》的写法是按病分篇,但为了说明疾病的传变过程和对照鉴别的需要,往往各病错综出现,如太阳病篇中有少阳柴胡汤证,是为了说明太阳病传入半表半里成为少阳病的传变过程,太阳篇中的真武汤、茯苓四逆汤证是说明太阳病误汗、下后,可以变为少阴病,第70条指出发汗后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变证,“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就变成少阴病,“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即转属阳明病,而为调胃承气汤证,太阳病篇中变证甚多。……把太阳篇中许多已经转变了的非太阳病,笼统地认作都是太阳病,就使太阳病提纲失去规范作用,造成鱼目混珠,指鹿为马的错觉,破坏了张仲景揭示的辨证论治法则。……同样的道理,少阴篇中三急下证,厥阴篇中的小承气汤证,白虎汤证……这虽然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却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把里真热即外现假寒的大承气汤与白虚汤证当作少阴病与厥阴病,创为少阴热化与厥阴热化之说,究竟什么是少阴病,什么是厥阴病,就没有标准可循,就搞不清楚了。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和综合,既是认识疾病的思辨框架,又是控制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理论和临床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刘绍武的三部六病说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的规范化上作了探索:
1、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阳,病体为实,病势为热。主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主方:葛根麻黄汤(葛根30克,麻黄10克,杏仁15克,石膏30克,甘草10克)。
2、少阳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阳,病体为实,病势为热。主证见:胸满热烦,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小便短赤。主方:柴胡黄芩汤(柴胡15克,黄芩30克,竹叶10克,石膏30克,知母15克,麦冬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3、阳明病,病位在里,病性属阳,病体为实,病势为热。主证见:胃家实,发潮热,白汗出,大便难。主方:大黄芒硝汤(大黄10克,芒硝10克,白芍30克,厚朴20克,枳实30克)。
4、太阴病,病位在里,病性属阴,病体为虚,病热为寒。主证见:腹满时痛,食不下或呕或利。主方:苍术干姜汤(苍术15克,干姜10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5、少阴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阴,病体为虚,病势为寒。主证见:心悸短气,背恶寒,脉微细。主方:附子人参汤(附子5克,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
6、厥阴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阴,病体为虚,病势为寒。主证见:手足逆冷,恶寒,肢节痹痛,脉沉细。主方:当归桂枝汤(当归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5克,通草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三阴三阳六病是辨证论治的思辨框架,六病的复合,转化,传变是疾病的具体表现。针对六病传变的辨证论治规律,三部六病学说形成了合病、并病、合证、兼症,而它们的基本证型是十二单证,即三部的寒、热、虚、实四证。合病是不同部位的六病的复合,并病是同一部位六病的并存,兼证则是六病与十二单证的相兼,合证则是十二单证的复合而不形成六病,并病。这样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就可形成C112+C212+……C1112+C1212=4095个证型,从而在理论上用数学的方法实现了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的规范化和规律化。
五、结论:
    三阴三阳作为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中医所特有,也是中医对阴阳学说的巨大贡献。三阴三阳学说对早期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的完成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至今仍未被动摇。而后又对汤方辨证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由于后人把指导汤证用药的三阴三阳“六病”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与指导针灸治疗的三阴三阳“六经”混为一谈以后,从根本上动摇了“三阴三阳”对汤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逐渐沦落为“文献”,索之高阁、研而不用。时至今日,有必要还三阴三阳本来面目,使中医这一独有的学说思想能在新的时代重显生机,带领中医走出困境,再显《内经》、《伤寒论》三阴三阳兴盛时代,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更为重大现实意义。
1、《内经》三阴三阳为六经学说,《伤寒论》三阴三阳为六病学说。
2、《伤寒论》的辨证方法为病、证、症三位一体的诊断模式。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07-6-1 21: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何先生是发煌古义,还是淆乱圣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0

积分

25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08-3-22 16: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学术需要有所发挥和探索 [s: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959

积分

2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59
发表于 2008-4-2 21: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很形象的论述. [s: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5-25 23: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抽象的论述,看不懂
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阴三阳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概念。 [s:134]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8-6-2 00: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医者认为可以不学阴阳,但要想深入研究以往诸如仲景《伤寒论》之著作,我认为有必要弄懂;正如我们要学1+1=2的数学理论一样,要想知道1+1为什么等于2,那就必须学数学的理论,
楼主所总结的还不错,很有见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8-6-2 09: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获益匪浅. [s: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388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88
发表于 2008-6-3 09: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s:134]

既然阴阳是哲学概念,那么纵观哲学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无疑比阴阳哲学进步很多,今天的人是否可以如同古人炮制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医”来。从哲学史上的流派来说,如同柏拉图、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理论,都不妨引入到中医里面来,构建各种“哲学中医”的流派。如此的思维让人感到荒谬,但传统中医的哲学本质不就是如此吗?

事实上,所谓的阴阳学说学起来并不难,教材的教学也很到位,学生们考试的分数也很高,但掌握了所谓的阴阳学说,上临床仍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只能说,现行中医教育有缺陷,对学生来说说,掌握了阴阳五行学说,是远远不够的,其本质不过是了解了一些《中医哲学理论》。这并不是一个反对阴阳学说,再来探讨是否需要学习阴阳学说的问题,而是作为一门学科,在临床现实中暴露出来的缺陷。

让我震惊的不是阴阳学说,而是,人怎么可以无视临床现实。

我不反对阴阳,自认我的阴阳学说也学的不错,但个人以为,阴阳学说比起方证学来说,不好用,精确度不够。中医说到底,是要找到一套最容易驾驭中药的理论。

[s: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15: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已经由哲学变成了医学的三阴三阳,与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s:114]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09:09 , Processed in 0.32835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