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99|回复: 1

[原创]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

[复制链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7-5-31 20: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

    关键词:古天文历法   阴阳学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我国秦汉以前最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就是以天文为基础的历法。中国古历法,几乎包括天文学的全部内容。自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尚书•尧典》),发展到秦汉时期六种历法制度的应用,说明了那一时期天文历法已相当成熟。
“人副天数”观的重要特点就是借用已知的天文历法知识来广泛“式图”自然的、社会的、人体的各种现象。《黄帝内经》是秦汉以前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天文历法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一、三种古天文历法及其复合历
(一)六爻历:六爻历是最古老的历法之一,它的起源要追溯到最早期昼夜概念的形成。
1、爻以象昼夜:上古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首先观察到与时间有关的自然现象就是“昼”和“夜”,二者最直观的区别是“白”和“黑”,最明显的参照物是“日”和“月”。《老子•知其雄章》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昼夜是上古先民最早的时间概念和单位,最原始的象形表意符号可能是○和●,时间的变化就是○和●的交替。《周易•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刚柔者,昼夜之象也”,“爻也者,效此者也”。
2、太极以记日:把一昼一夜合为一日的时间概念的形成可能要晚昼夜概念很久远,因为把日作为记时单位要比昼夜抽象得多,最早的符号可能是由○—●演变为   。“明”字的产生与此有关,所谓:“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
《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吕氏春秋•大乐》也说:“太一出两仪”。太一、太极、太乙含义相同,就是“一极”的意思。一极就是昼夜中间的分界线。《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中者,天地之太极也”。
3、三极以断六时:《周易•系辞》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就是三日,是三昼三夜的更替,可记作○—●—○—●—○—●或○三●。上古先民记数罕能过三,故《说文》言:“三成数也”。
    三极的思想应用于一年或一日的划分,就形成了“六时”或“六节”的概念。可以表示为(图1)   
   4、六极与十二爻辰:《庄子•大宗师》中提到了“六极”,六极是对三极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记时的需要和数学发展的产物。三极是三日一个时间周期,六极则是六日一周的出现。《周易•蛊卦》说:“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卦》又说:“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这些都是三日为一个时间周期的反映。《复卦》则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把三日为一周的记时方式,扩大为六日一周,可记作   —  —   —   —  —  或○  ●。十二爻辰为六极思想对一日的划分,把这一思想扩大到一年当中则形成十二支。
  5、六爻历的演进过程:            


    这样一年两季六节十二支六十周三百六十日的六爻历就形成了。其中六日为一周,三十日为一支,六十日为一节。
(二)五运历:五运历是夏代的古历法,它是十干历的基础。它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十干历依冬夏两至把一年分为生年和成年,或依春秋二分把一年分为阴年和阳年。《管子•五行》记载了五运历,它说:“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毕。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把一年分为五个季节,称五运,每运七十二日。它们的运名是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并与木火土金水五星相结合。我国小凉山彝族十月历则完全采用了五星命月法,其月序为:“一水公,二火母,三木公,四金母,五土公,六水母……”。《春秋繁露•暖懊常多》中说:“天之道……是自正月至于十月,而天气之功毕……故九月者,天之功大究于月也,十月而悉毕”。证明我国古代确有十月历的存在,《夏小正》就是十月历。《管子•幼官》中十图、三十节,每节十二天,三节三十六日为一图,也是十月历的珍贵历史资料。
1、五极与五日为候:太极为一日,五极为五日,可表述为○    ● ,把五日作为一个时间周期称为一候。
2、五运与五行:把一年分为五个阶段,称为五运,以春、夏、长夏、秋、冬五运解释天候、气候、物候的运动变化规律。把五运与五星相结合来解释和探讨社会、人事、自然的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这便产生了“五行”。五行最初的含义是五种行为、品行。如《吕氏春秋•孝行》的“五行不遂”是指“庄忠敬笃勇”。《淮南子•兵略》指“柔刚仁义勇”。《中庸》《孟子》指的是“仁义礼智仪”或“仁义礼智诚”等等。
3、十干与十日为旬:十极即十日,是十干产生的基础。天干的原始意义是指与十数相应的序数,犹言第一、第二、第三……第十。这种解释可在卜辞中找到证明(参王国维《先公先王续考》)。天干作为十位数次名称出现以后,被天文学家移制历法,夏代已经产生了天干记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记日,以十日为旬。《春秋繁露•阳遵阴卑》说:“天道十日而成”。当时以生日天干名号遂成习俗,例如夏代后期的几个帝王使用“孔甲”、“胤甲”、“履癸”的名字便是证明。
4、一年为五运十干的划分:《夏小正》把一年分为五运十干,首先变四时为五运。从天干的象形可知,甲乙丙丁均为鱼身之物,而戊已庚辛壬癸全属古代兵器利刃之象,显然是两个时期的产物,前者当属渔猎时代,而后者为金石并用时代所创造。甲乙丙丁应该是四时历春夏秋冬的代用词,而戊已庚辛壬癸是六爻历中六节的代用词,两者的结合发展成为十干。五极五运是五日为候的基础,十日为旬是十干产生的渊源。《管子•幼宫》把一年分为十图三十节,每节十二日,三十六日为一图,由此可以看出,以十干不仅记日,也可记月。十月历作为古历法均可从《夏小正》、《齐月令》《管子》中得到证实。
5、五运历的演进过程:         两季          五运          十干   



    这样一年两季五运十干三十六旬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的五运历就形成了。其中五日为一候、十日为一旬、三十六日为一干、七十二日为一运。
    (三)八卦历:它是建立在观察、测量、计算“日影”基础上的历法。《周易•系辞》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把一年作为三百六十日,这种正圆式的理想化的历法是远古先民最“伟大的发现”和“最圆满的天道”。
    1、卦的形成在记时节:《周易•系辞》把八卦的起源追溯到伏羲时代。八卦历的基础是原始的四时历。《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说文》讲:“仪,表也”。表就是直立在地上的一根竿子。卦就是圭,是用来度量太阳照射表时所投影子长短的尺子,两者结合在一起使用,称为圭表。节是一个长度单位,时间的测量古人仍然使用长度概念。《周髀算经》说:以八尺之表,则夏至时日影最短,为一尺五寸,冬至日之影最长,为一丈三尺。就是说古人早已经发现一年之中昼夜不匀等的现象,把一年中的影长标在卦上呈一个正弦曲线,这就是太极图中一横线演化为曲线的原因。
   2、四时历法的重要地位:四时历法是在寒暑两季历法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1)甲乙丙丁四时划分:这一时期的四时没有春夏秋冬的含义,仅有次序的含义,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如图2所示。                                                                       
  (2)春夏秋冬四时划分:这一时期四时的划分突破了寒暑两季的概念,春夏秋冬成为四个独立的季节,不仅仅是次序的排列和简单的二分为四。春为阴中之少阳,夏为阳中之太阳,秋为阳中之少阴,冬为阴中之太阴。春夏秋冬具备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含义。如图3所示。四时历法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历法时期,后来逐渐分支为五运历、六爻历和八卦历,但其重要价值和内容一直保留于各历法之中。
3、八卦历的演进过程:        两季            四时         八卦(风)
  

    这样一年四季四时八卦(风)三百六十日的八卦历就形成了。其中十五日为一气、四十五日为一风(卦),九十日为一时。
     



          图①               图②                 图③
   (四)五运六气历:也叫干支历,是五运历和六爻历的复合历。《汉书•律历志》有“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这是干支历法,六甲为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五子为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
    1、六爻历的单支记日法:干支六十甲子记日法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完备的记载。单干记日法在夏已经出现,十日为旬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单支记日法是否出现过,这还是个迷。可以推测,单支记日法在殷商之干支记日法出现之前,肯定独立存在过。
   《国语•周语下》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大爽,文之象也”。经天纬地即是天文历法的内容,单襄公以“天六地五”这一常数类比治国方略。在《管子•牧民》、《淮南子•天文训》中都有反映,如“六亲五法”“五官六府”。这其中有一重要信息需加说明,六在先为天,五在后为地,与后世的天干、地支表述是不相同的,保留了干支单独记日形成的先后次序和主次地位不同。支早于干,而且数字未与天地阴阳结合的痕迹。另外从《管子•幼宫》把一年分为十图三十节,每节十二日,每个节气都有节名,与二十四节气名称不同来看,它不仅保留了十月历,而且也说明了十二支记日的历法也曾经存在过。把六日为一周扩充为十二日为一个时间周期,这在《伤寒论》中是有反映的。
    2、五运六气的结合:单支记日法是从六日为一小周发展成十二日为一大周的记日方法。五小周为一月,五大周为一节。单干记日法是从五日为一候发展成十日为一旬的记日方法。六候为一月,六旬为一节。把干支相复合便产生了六十甲子记日法。这一历法一直沿用数千年,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十一脏就是中医学受其影响而比附人体而形成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由此可以解释十一经脉以配“五六”之数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的。
   (五) 阴阳历:是六爻历和八卦历的复合历。这一历法的形成和完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测基础上的,它是最具生命力和特色的天文历法。它既考虑了太阳视运动同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又考虑了月亮视运动月相变化同人们的夜间生产活动,潮汐规律的关系,创立了大小月和闰月的方法,使两种周期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和人体生命节律的调整。
    六爻和八卦是两种不同的历法体系,一般人把六爻八卦多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六爻和八卦的耦合是周文王之作或者更晚的《易传》所为。卦画源于卜筮,卦理源于历法。《易经》和《易传》之间存在着深刻不可调和的数理矛盾,
    1、六爻(卦画)讲的是“三极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卦画的演变遵循着二进制规律,为几何数级,是两个符号排列组合的结果。六爻的排列组合不能产生出八卦,只能形成六十四卦中的特例八重卦。八经卦是三爻之动的结果。
2O=1——无爻动,则为一象
21=2——一爻动,可成二象
22=4——二爻动,可成四象
23=8——三爻动,可成八象
24=16——四爻动,可成十六象……
25=32——五爻动,可成三十二象……
26=64——六爻动,可成六十四象……
   2 、八卦(卦理)讲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其演变遵循着十进制规律,为自然数级,是推算历法的方法。
0×2=0   无极成一象
1×2=2   一极成两仪  
2×2=4   二极成四象  
3×2=6   三极成六节  
4×2=8   四极成八卦(风)

5×2=10  五极成十干  
6×2=12   六极成十二支  

    3、六爻和八卦的结合:把六爻和八卦起来是《易传》所为,《易传》创立了八经卦,八经卦是三爻之动的结果。23=2×4,是三爻之动的八经卦和四极八卦(风)的数学基础,二者存在着数理上不可调和的矛盾。
  (六)六六之节,九九制会。是五运历,六爻历,八卦历三种历法的复合。《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这里所讲的“行”,就是五运历,“周”就是六爻历,“立端于始,表正于中”就是八卦历。这种复合历即后世的四分历,也即现行的农历。已经出现了以大小月之不同和积气而盈闰的四分法,来调节日、月运行与气候之间理论和实测中的误差。这是历法的进步。




上一篇:[原创]《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下一篇:[原创]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20: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古天文历法对中医思辨框架的影响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建立在“天文历数”基础上的思辨框架。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      
   吟至微,秋毫在目”。“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藏象论》)
    (一)古天文历法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
     1、寒暑、昼夜是形成阴阳学说对立交感的基础。《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是从天文历法中抽象出来用以标示事物属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如《周易•系辞》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双方必须依据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内经》广泛来用“一分为二”的阴阳对立交感的观念来解释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言人之阴阳,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等等。
    2、春夏秋冬四时是形成阴阳学说互根互用观的基础。四时阴阳阐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双方不断资生,根阴根阳,互为利用的老少阴阳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以四时阴阳配属四脏是《内经》天人合一,人副天数的具体应用。
    3、六节、六气是形成阴阳学说三阴三阳循环恒动的基础。《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日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 雩 ,积传为一周”。阳消则阴长,阳杀则阴藏,一年之中,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气更叠,生生不息,循环不已。中医学的整体恒动观完全是建立在这种三阴三阳的不停地消长循环的基础之上。
    4、八正、八风是形成阴阳学说中时空统一观的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灵枢•九宫八风》《灵枢•岁露论》是八正八风的时空观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详细阐述了“四时八风之中人”的病因、病机、病候、治则,用以说明“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二)古天文历法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影响
    《内经》藏象学说是在天文历法的先验模式框架基础上构建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所言:“人之形体,代天数而成”。《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也说:“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者,天文也,数者,历数也。以天文历数来式图人体脏腑,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特点。《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藏象学说为了满足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天文历数,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其中藏象已经从脏腑抽象为一个功能系统的代名词,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器官。
    1、四时藏象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建立起了一个四时阴阳与藏象之间的对立关系和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时阴阳与藏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并广泛应用于解剖、生理、养生、发病、病候、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素问•经脉别论》说:“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四脏为肝、心、肺、肾以应春、夏、秋、冬。
八卦藏象理论是在四时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此时的脾同胃、大肠、小肠构成四腑。《易传•说卦》言:“乾为小肠、坤为脾、震为肝、艮为大肠、离为心、坎为肾、兑为肺、巽为胃”。《灵枢•九宫八风》中八风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完全与《易传》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渊源关系。南方名大弱风,伤心;西南方名谋风,伤脾;西方名刚风,伤肺;西北方名折风,伤小肠;北方名大刚风,伤肾;东北方名凶风,伤大肠;东方名婴儿风,伤肝;东南方名弱风,伤胃。
2、五行藏象理论。五行脏象学说是在四时藏象学说基础上根据五行属性发展和完善的。
(1)“脾属土”说取代“心属土”说:古文经学所论的五脏与五行的配属为:脾配木、肺配火、心配土、肝配金、肾配水,仅肾配水和《内经》记载一致。把脾配属土,居中为阴中之至阴,取代心的位置,在当时的学说界,特别是社会伦理学中引起过强烈争议。最后以医学战胜伦理,奠定了五行藏象学说的基础,构建了以五脏为核心,以五行为框架,联系时间空间等不同层次的多维藏象理论和庞大的立体天人系统,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2)五脏五腑十脏藏象理论:《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之浊气,名曰传化之府”。五脏与五腑的对立关系为:心配小肠,肝配三焦,脾配胃,肺配大肠、肾配膀胱。
3、六节藏象理论。六节藏象理论是在六爻历的天文历数模型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藏象学说。
    (1)六脏说:《内经》对六脏的构建熬费苦心,做过多种模式。第一 “嗌六脏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肾,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此处以六气天地风雷谷雨配六脏肺嗌肝心脾肾,嗌似指食管而言。第二“膻中六脏说”。《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作为一脏与心肝脾肺肾构成六脏。第三“头六脏说”。《素问•诊要经终论》以六脏六腑配十二经十二月,说:“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交,人气在头”。把头作为一脏与其它五脏构成六脏。第四“心胞六脏说”。《灵枢•经脉》以心胞为脏与六腑十二经相配。以上种种说法都是古人为了配属六爻历的先验图式而做的努力。
   (2)六腑说:六腑在《内经》中也有多种不同说,最后才形成了公认的“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第一奇恒之府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属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第二“脉头背腰膝骨”六腑说。《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头者,精明之府也…背者,胸中之府…骨者,髓之府”。第三“魄门”六腑说。《素问•五脏别论》说:“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之府共同构成六腑。第四:“六器”说。《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粘,转味而入出者”把脾列为六府之一。第五“胆为六腑”说。《素问•六节脏象论》把奇恒之府的胆与传化之府合称“六腑”,六腑从此正式稳定下来。
(3)十二脏腑藏象理论。《素问•灵兰秘典论》:“愿闻十二藏之相使”“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在六脏六腑基础上为了人副天数之十二月,形成了五脏加膻中,五腑加胆的六脏六腑,十二官藏象学说。《灵枢•经脉》则将膻中改为心包。
   4、五脏六腑十一藏象理论。五脏六腑十一脏是五运六气历图式人体的产物。《汉书•律历志》有:“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这种“天六地五”的常数构筑了中医的“五脏六腑”藏象理论。正如《白虎通》说:“人有五脏六腑,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1)“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胆是奇恒之府中的一府,今取其一配属五脏五腑,使其成为“五六”之数以应“五运六气”之天地常数。由十脏变为十一脏,胆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2)“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本输》)。五脏六腑十一脏不成对称,胆的进入,使原先五脏五腑的工整性被打破。原先与肝相配的三焦被胆所取代,三焦成为无脏相配属的孤府。为了解决这一缺憾,从三焦的功能出发,三焦为决渎之官,主水道,与膀胱关系密切;又由于肾主膀胱,因而肾便担负起了一脏配属两腑的功能。《灵枢•本输》称此为:“肾将两藏”。《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
   (三)古天文历法对中医经络学说的影响:
中医经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逐步由简至繁,并非一就而成,同样受到古天文历数的影响。陈步《论经络》(《大自然探索》1983;(2):124—134)论述了《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记载就有四经、五经、六经、奇经八脉、九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等多种模型。其中每一种模型都是天人合一,人副天数的先验的历法框架对人体经络现象的归类和思辨。仅就经典的六经十二脉而言,它完全是建立在六爻历的六节或六气(三阴三阳)十二月或十二支的天文历法基础之上的思辨框架。十二经脉的循行排列顺序并不是以严格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为基础,而是人为的与历法的天文历数相比附,因而,就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流派。
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来源于天文历数,因而,中医学从诊断到治疗整个理法方药无不深深略下历法的印记。可以这样说:如果离开了天文历数,中医理论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仅仅是零散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堆积而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第7期28-32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1 21:54 , Processed in 0.18214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