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调体用方
调体用方是指能够调节体质偏颇,使机体恢复到阴阳气血平和状态,以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目的的方剂。现各举代表方为例加以说明。
1.气虚质调体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气虚发热等证。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日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助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药。《本草纲目》曾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得此甘温益气而除之,元气内充,清阳得升,则诸证自愈。
本方是李东垣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原为治“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为热中”所设,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脉虚软无力为证治要点。由于该方补益中气的功效卓著,备受后世医家推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自制方至今800多年,代有发挥。有学者曾对发表于37种中医药杂志上有关应用补中益气汤的病案进行统计,发现该方应用范围涉及到中西医107种疾病,几乎覆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
王琦教授认为,补中益气汤以其升举清阳、培补元气之功,临床上常以此方作为气虚质调体的主要方剂,用于气虚质调体防病,或治疗气虚质者常见病证,如反复感冒、眩晕、头痛、尿频、便秘、不孕症等。
2. 阳虚质调体方:肾气丸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肉桂、附子组成,具有补益肾阳之功,系温补肾阳之祖方,历经千余年,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王琦教授多用此方调整阳虚体质。
清·柯韵伯云:“命门有火则肾有生气矣。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治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之不足者,温之以气”(《古今名医方论》)。方中用熟地黄补肾、山药补脾、山茱萸补肝,泽泻泻肾、茯苓泻脾、丹皮泻肝,共成滋阴壮水之用;配以肉桂、附片辛润之品,水中补火,而能益火之源。临床中凡见有肾阳虚证之诸病症,如阳虚水肿、阳痿、阴冷、遗精、早泄、肾虚腰痛、阳虚泄泻等均可以此方化裁治疗。
王琦教授认为,阳虚体质主要是因肾阳不足,调体关键在于温补肾阳,温肾之品不宜过燥,肾气丸为阴中求阳之剂,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最为适宜调体。临床常用于阳虚之体质偏颇者,作为调体防病及治病专方,随证出入。
3. 阴虚质调体方: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组成。具有滋补肾阴之功效,是治疗肾阴不足的基本方,王琦教授多用此方调整阴虚体质。
方中用熟地滋阴补肾,泽泻疏通水道之壅;山药补脾益气,茯苓淡渗祛中州之滞;山茱萸酸温补肝敛阴,丹皮辛寒清少阴之火。诸药合用滋化源,奉生气,壮水制火。主治肾水亏之腰酸腿软、头晕目眩、齿摇耳鸣、小便不畅、足跟疼痛等,用于阴虚之体质偏颇者,亦能调体防病。现代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对多形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且具有防癌及保护肾功能等作用。
王琦教授用六味地黄丸作为阴虚质调体专方,临床化裁应用颇多,如古方有加麦冬、五味子称麦味地黄丸,益肺养阴;加枸杞子、菊花称杞菊地黄丸,养肝明目;加知母、黄柏称知柏地黄丸,滋阴清热等。王琦教授在治胃阴虚唇裂、舌光者,加石斛、玉竹;治阴虚血精者,加竹茹、仙鹤草等。
4. 痰湿质调体方:化痰祛湿方
化痰祛湿方:系王琦教授针对调整痰湿体质所拟定的方剂。由白术、苍术、黄芪、防己、泽泻、荷叶、橘红、生蒲黄、生大黄、鸡内金组成。其功效是健脾益气消脂,化痰除湿祛瘀。亦用于痰湿阻滞所致的胸痹、肥胖、眩晕等病证。
王琦教授认为,痰湿体质是由于素体脾胃运化失健,形成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其体质形成于先天遗传,或后天过食肥甘。常表现为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面色黄胖而暗,眼睑微浮,容易困倦,口黏膩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膩,脉滑。痰湿质易患胸痹、脑卒中、消渴、眩晕等病,因痰湿阻滞,气机不畅,最易夹瘀,以体形肥胖为主要表现。调整痰湿体质对减轻体重,保健防病具有重要意义,故其胶囊剂又名轻健胶囊。
化痰祛湿方,其方义重在健脾益气,化痰除湿祛瘀。方中自术、苍术、黄芪健脾益气,运化痰湿,培补中焦;荷叶、橘红芳香宽中,化痰消脂,轻宣上焦;生蒲黄、生大黄、鸡内金祛瘀化痰,理气散结;防己、泽泻淡渗利水,化痰渗湿。诸药合用,通调三焦,运行气血,入里达表,消除多余的痰、水、湿、瘀,而达到改善痰湿体质、减肥的目的。
临证用于调体治病,须随证加减。若过食膏粱厚味,时有腹胀纳呆,食滞不化,或血脂高、伴脂肪肝者,可酌加山楂、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导滞化浊;兼尿少、浮肿、腹胀而体质尚壮实者,可加生姜皮、大腹皮、桑白皮以导水下行;痰多而黏者加竹茹、胆南星、枇杷叶以清热化痰;恶心者加橘皮、生姜等。
5.湿热质调体方: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载于《医效秘传》,由藿香、射干、川贝母、连翘、薄荷、黄芩、茵陈、石菖蒲、白蔻仁、木通、滑石组成,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王琦教授多用于调整湿热体质。
方中藿香、射干、川贝母、连翘、薄荷轻清以宣上焦;黄芩、茵陈、石菖蒲、白蔻仁苦燥以清中焦;木通、滑石利湿以渗下焦。全方宣上、清中、渗下相结合,三焦并调,清热于湿中,渗湿于热下,俾湿化热清,气机畅利。以此调体,湿热之质自能趋向平和。
临床用于调体治病,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减。若热重于湿者,黄芩加量,并可加栀子增强清热之力;湿重于热者,黄芩减量,并加薏苡仁、泽泻、苍术运脾化湿;痞满者,加杏仁、厚朴宣肺降气;便秘可加大黄清热导滞,枳壳调畅三焦气机。
6. 瘀血质调体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桃红四物汤:载于《医门八法》,由熟地、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组成,具有养血、活血、调经的功效,前人多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以及损伤瘀滞肿痛等证。王琦教授用此方作为瘀血体质的调体专方。
方中桃仁、红花长于活血化瘀,为活血要药;熟地黄为滋阴补血之要药;当归擅于补血,兼能活血,本方用之,既可加强熟地补血之力,又可行经隧脉道之滞;白芍擅于养血敛阴,与熟地黄、当归相互协调,滋阴养血的功效更显著,并可以缓解痉挛、止腹痛;川芎长于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与当归配伍则畅达血脉之力益彰。方中熟地黄、白芍阴柔,专于养血敛阴,有血中血药之称;当归、川芎温通,补中有行,而有血中气药之誉。补血与活血并用,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血,上述四药皆归肝经,因而本方重在调补气血,活血通经,是治疗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等各种血证的基础配方。
王琦教授认为,化瘀必先养血,对瘀血体质者养血活血是调体的关键,该方正符合这一调体思想,而达到纠正偏颇而不伤正之功。临床中王琦教授还用此方治疗与瘀血体质相关的多种疾病。如血管性阳痿,王琦教授认为其病机是“肝脉不和、肝脉瘀滞”。对静脉关闭不全者,王琦教授认为系因“肝脉不和”所致,用桃红四物汤调和肝脉;对动脉供血不足者,王琦教授认为系因“肝脉瘀滞”所致,在治疗“肝脉不和”基础上,加用王不留行、穿山甲、苏木、刘寄奴等通肝络、化瘀滞之品。
血府逐瘀汤:方出《医林改错》,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柴胡、枳壳、牛膝、桔梗、甘草,共11味。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本方主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王琦教授亦用此方作为瘀血体质之调体专方。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引气,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养血润燥,使瘀去而不伤阴;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动静结合,升降有序,阴阳相济,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抗凝、抑制血栓形成、抑制动脉硬化、分解吸收血肿、降血脂、镇静、镇痛、解热、消炎、收缩子宫等作用。
王琦教授认为,行气活血是调整瘀血体质的基本大法,在养血活血的基础上,加行气之品,有利于瘀血体质的改善。临床上用本方调整瘀血体质或治疗与瘀血质相关病证,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7. 气郁质调体方: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8味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病证。王琦教授用此方作为气郁质调体方。
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于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镇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故《医贯》云:“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
王琦教授认为,逍遥散方,配伍精当,其以疏肝寓于柔肝之中,调肝配以健脾之法,以中州为枢纽,宣上达下,调畅气机,对于气郁体质最为适宜,可以久服以纠正体质偏颇。王琦教授在临床上根据“肝为罢极之本”、“肝主筋”、“脾主四肢”、“脾主肌肉”等理论,常以逍遥散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显著。作为气郁体质调体的主要方剂,在临床上用于调整气郁质及治疗与气郁质相关的疾病。
柴胡疏肝散:载于《证治准绳》,本方系四逆散加减而成,全方由柴胡、枳壳、芍药、陈皮、川芎、香附、甘草组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木郁达之”,柴胡疏肝散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代表方剂。主治肝郁气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暖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王琦教授常用此方作为气郁质调体专方。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共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
王琦教授认为,肝郁气滞是气郁质的主要表现,解郁重在疏肝。气郁体质或因先天禀赋,或因七情所伤而成,虽喜、怒、忧、思、悲、恐、惊伤及各脏,但郁总在肝。肝主疏泄而调情志,肝气不疏,则人体气机不能畅达,而为郁。故解郁必用疏肝。临床中王琦教授用此方调整气郁体质,或治疗与气郁体质相关的疾病。
8. 特禀质调体方:过敏康Ⅱ方
过敏康Ⅱ方:系王琦教授针对过敏体质拟定的调体方,由黄芪、百合、乌梅、丹皮?黄芩组成,其功效是益气固表、凉血消风,用于调整特禀体质,治疗过敏性疾病。
王琦教授认为,过敏反应是由于特禀体质所致,其形成多因禀承于父母,感异气之邪而发,或表现为皮疹,或表现为鼻鼽,或为不孕不育,据其体质特征皆由气虚卫表不固,血热易于风动,素禀不耐异气之邪为患。治疗总以益气固表,凉血消风,调体为本,表气固则耐邪,血气和则风平。方用黄芪益气扶正固表,丹皮凉血清热,乌梅收敛精气,百合滋阴清热,共起益气固表、清热生津、凉血敛阴之效。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丹皮可抑制免疫功能亢进,抑制抗体的产生,对抗变态反应性病变,减轻或消除免疫抑制所引起的副作用;黄芩能抑制组胺和SARSA(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的游离量,有对抗组胺和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乌梅可减少实验动物蛋白性休克的死亡数,对豚鼠的蛋白质过敏休克及组胺性休克有对抗作用;百合水提取液有抗过敏作用,可对抗组胺引起的蟾蜍哮喘。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固表,凉血消风,改善特禀体质的功效。
临床上本方可用于治疗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风疹瘙痒者合消风散;哮喘痰鸣者合小青龙汤加减;鼻鼽流涕者合玉屏风散及麻杏石甘汤;免疫性不孕不育者,用此方加制首乌、枸杞子等。
调体用药
调体用药是指能够起到干预体质、调整体质偏颇作用的药物。现对各种体质类型的主要调体药物进行介绍。
1. 气虚质调体药:党参、黄芪
党参:《本经逢原》,云:“产山西太行山者,名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医宗必读·本草征要》云:“党参,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补中益气,脾肺均宜。……中气微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体倦易疲,鼓舞清阳,常服有济。党参,功同人参,而力量较薄,但能久服,可无大弊。”党参是常用的补气药物,功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在众多以补气为主的方剂中常作为主药出现,如补中益气汤、八珍汤、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加减附子理中汤、调理益气汤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能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故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且具有抗疲劳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高温作用等。这与中医治“气虚”是相吻合的,从而对机体起到“扶正”作用。临床常用来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脏器下垂、出血、脾胃虚弱等病证,王琦教授将其作为气虚质补气调体专药。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云:“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历代医家对其临床效用均推崇备至,多有详载。《日华子本草》云:“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等。”《名医别录》载:“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李时珍称黄芪为“补者之长”。黄芪作为补气要药,蜜制补气之力尤强,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与人参同用,能增强补气功效,可治久病气虚体弱;配白术能补气健脾,可治脾气虚弱,食少便溏;配当归能补气生血,可治气虚血脱;配附子能补气助阳,可治疗腹痛、泄痢;与人参、白术、升麻等同用,能补气升阳,可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补中益气汤;与人参、龙眼肉、枣仁等同用,又可用治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如归脾汤;配伍牡蛎、浮小麦等可止自汗;与防己、白术等同用,可治疗气虚水肿,如防己黄芪汤;配伍桂枝、白芍、生姜等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治疗气虚血痹的肢体麻木;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即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后遗症之气虚血瘀等病证。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抗应激、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等作用。其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较广泛的调节作用,如增强腹腔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促进IL-2等免疫因子的产生;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强转化,从而全面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及免疫监视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具有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的作用。故王琦教授将其作为气虚质者补气调体专药。
2. 阳虚质调体药:附子
附子:《神农本草经》云:“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附子被历代医家认为是补火助阳之要药,其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治疗阳虚证,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适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医圣仲景可谓擅用附子第一人,主张虚寒证以“温扶阳气”为治疗大法,其中又以附子为主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内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在其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附子的处方分别达23首、26首,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粳米汤、肾气丸、大黄附子汤等均取附子温中助阳之功。附子又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可治疗亡阳证,如四逆汤、参附汤等。王琦教授将其用于阳虚质温阳调体专药。
3. 阴虚质调体药:熟地黄、女贞子
熟地:地黄有干、鲜、生、熟之分,均能滋阴生津,治阴血津液亏虚诸证,为调节阴虚体质的要药。其中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一切精血阴液亏虚偏寒或热不甚者宜之,备受明代医家张景岳推崇。景岳认为:无论阴阳,凡病至极,皆所必至,总由真阴之败耳!然真阴所居,惟肾为主,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而熟地黄味甘微苦,味厚气薄,沉也,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禀至阴之德,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滋阴名方左归丸、左归饮、鳖甲地黄汤、加减肾气丸、地黄饮子等均使用熟地黄。
女贞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女贞实,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清热明目,是调节阴虚体质的要药。本品为清补之品,常与旱莲草同用,即补阴名方二至丸,治疗肝肾阴虚之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
《本草备要》云:“女贞子,平补肝肾,甘苦而平。少阴之精,隆冬不凋。益肝肾,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乌髭发,补风虚,除百病(女贞酒蒸,晒干,二十两,桑椹干十两,旱莲草十两,蜜丸,治虚损百病。如四月即捣桑椹汁,七月即捣旱莲汁,和药,不必用蜜)。”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女贞子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数、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保护肝脏、抗衰老、降糖、降脂等作用。均体现其养阴功效,故亦作为阴虚质补阴调体专药。
4. 痰湿质调体药:苍术、茯苓
苍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无苍、白术之分,云:“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 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至《证类本草》始有苍术之名。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功能燥湿健脾,祛风湿,是痰湿体质调体的要药。
《本草纲目》云:“苍术,除上中下三焦湿,发汗利小便,逐水功最大。湿气身重作痛,熬膏服;”又云:“苍术,消痰水,解湿郁,治痰夹瘀血成囊;治湿痰留饮,……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本草正义》云:“脾家郁湿,或为膜胀,或为肿满,或泻泄疟利,或下流而足重跗肿,……但有舌苔白垢浊腻见证,茅术一味,最为必需之品。”如治形肥人患右胯疼痛恶心不食属湿痰为病的苍术半夏汤,治因湿作痛的当归拈痛汤,治湿痰入膀胱下为白浊的茯苓半夏汤等均使用苍术以化痰祛湿。
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云:“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等症。《名医别录》载:“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李时珍记述茯苓皮:“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本草衍义》云:“行水之功多,益心脾。”茯苓之味甘、淡,能渗能利,其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又有健脾保神和中作用。因此,王琦教授将其作为痰湿质调体的主要药物。
5.湿热质调体药:栀子、茵陈
栀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云:“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鼓鼻,白癞、赤癞,创疡。”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经,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本草备要》记载栀子,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等病症。
易生痤疮粉刺是湿热体质主要表现之一,在古典医籍中大量记载了以栀子为主药治疗痰热诸证、面赤、酒炮、鼓鼻的方剂,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栀子丸、松萝汤,《肘后方》疗面及鼻病酒渣方,《集验方》疗面上渣疱肝方,《僧深方》治齄肝的蒺藜散方,《新录方》治鼻齄方,《刘涓子鬼遗方》木兰膏治齄鼻方等。因此,王琦教授将栀子作为湿热质调体的主要药物。
茵陈: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云:“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本品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功效。临床为治黄疸要药,王琦教授将其作为湿热质调体主药。《本草正义》云:“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应甚速。……凡下焦湿热痒瘙,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茵陈具有显著的保肝利胆作用。茵陈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茵陈水浸液、乙醇浸液及挥发油均有降压作用,因其所含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扩血管、降血脂、抗凝血等作用而用于冠心病。同时茵陈还具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现代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新生儿黄疸、胆道蛔虫症、高脂血症、湿疹、痤疮等。
6.瘀血质调体药:丹参、赤芍
丹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云:“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功能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正如《本草正义》所云:“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丹参能通行血脉,功擅活血祛瘀,因其性偏寒凉,故对血热瘀滞者更为相宜,若遇瘀滞而兼有寒象者,亦可配合温里祛寒之品同用。临床作为瘀血质调体要药。
赤芍:芍药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云:“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神农本草经》中没有赤、白芍之分,直至明代以后才对赤、白芍有了明确的区分。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滇南本草》云:“泄脾火,降气行血,破瘀血,散血块,止腹痛,散血热攻痈疽治疥癞疮。临床用于治疗温毒发斑、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仆损伤、痈肿疮疡等病症。
赤芍含有丰富的苷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抗凝和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脏和肝脏等作用。临床常用赤芍作为调整瘀血质的主要药物。
7.气郁质调体药:柴胡、枳壳
柴胡: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心包、肝、三焦、胆经。气郁质的形成多因长期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所致。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柴胡有疏肝解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之功,故临床作为气郁质的调体要药。
柴胡专入肝胆经,功主疏散清解,故每多用于疏肝解郁方剂中作为主药。在《伤寒论》中,仲景所用柴胡剂,亦重在疏解,柴胡用量均较大,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疏肝解郁名方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火郁汤等都以柴胡为主药。
枳壳:枳类药材以枳实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宋代以前,并无枳实、枳壳之分,均作枳实用。枳壳始见于《开宝本草》。《本草从新》记载枳实、枳壳,苦酸微寒,皆能破气,气顺则痰行喘止,痞胀消。《医宗必读·本草征要》记载:“枳壳破至高之气,除咳逆停痰。助传道之官,消水留胀满。……海藏分枳壳主气、枳实主血,然其功用皆利气也。……但枳实则性急,枳壳则性缓,为确当耳。”可见,枳实、枳壳功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是临床常用的理气药。由于枳壳作用较缓和,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亦作为气郁质的调体要药。
8. 特禀质调体药:乌梅、防风
乌梅:蔷薇科植物梅的成熟或近成熟果实经熏制或烘制的方法加工而成。首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云:“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乌梅性平,味酸涩,归肝、脾、肺、大肠经,功能敛肺涩肠、生津止渴、驱虫止痢。临床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痢滑肠,烦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口干烦渴,胆道蛔虫症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乌梅还具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过敏煎中乌梅即为主要药物,因此是特禀质常用的调体药物。
乌梅的抗过敏机理可能是非特异性刺激产生的游离抗体,中和侵入体内的过敏原的结果,有人认为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乌梅含有的Ca2+拮抗活性中的5-羟甲基糖醛有关,也有人认为乌梅具有类激素样作用,因此能抑制过敏反应。
防风:又名屏风,是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云:“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本草纲目》云:“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后世一直把防风作为“治风通用”之药,其性微温,味辛、甘,归肺、膀胱、肝、脾经,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痉。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防风对免疫器官、胸腺细胞及脾T、B细胞增殖、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细胞毒作用、NK及LAK细胞活性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名方如玉屏风散、消风散、防风通圣散、黄芪汤等均配以防风,特别是防风与黄芪配伍,临床上常作为过敏体质的调体主药。 |
上一篇:[原创]体质的烦恼(小小说)下一篇:黄煌教授经方体质论之感悟--半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