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719|回复: 3

[行医艺术] 急诊室的故事——“咱妈”的病(王仲)

[复制链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2-5-21 21: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走进抢救室,就感觉到了气氛的凝重。一床紧挨着抢救室大门,床边一群家属已经阻碍了人们的进出,但大家都在绕着走。这是一个不良的信号,一定是出现了矛盾,或者说家属和医生、护士“交火”了。
  在一个病房或病区,只要有一个病人或家属与医生、护士出现矛盾,整个病房的气氛就会变得非常压抑。所有人都不敢大声说话,不愿意再主动帮别人出主意,恨不能自己也发烧、闹肚子,而去休病假。不得不来的,也希望早一点下班,赶快离开,脱离这样一个让人闹心的鬼地方。作为主治医生,这时就更头痛,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病人和家属。
  矛盾产生可以源于任何一个人,但解决矛盾却不知道应当是谁。有些科室是主任解决矛盾,有些科室的主任都不管,找医务处。作为区域负责的主治医生,我常常“不得不”愿意管这些事。和我当班的医护人员都知道,我上班极其能“折腾”,就是不愿意让大家“闲”着。但和我上班唯一的好,就是矛盾少,有矛盾我也“能够”帮他们解决。
  轻轻地拨开家属,进到抢救室里面,我小声问当班护士,“又打架了?”。护士更加神秘地小声说:“别管,家里面自己打起来了,与咱们没关系。”
  哦,悬着的心放下了。交班,查房。
  一床病人和家属的问题自然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
  病人是一位95岁的女性,在家里突然昏迷,被家属送到医院。经检查[包括CT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脑干梗塞。虽然医生将能用的药物都用上了,但病人病情仍然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
  脑干是人体的一个极其特殊的地方,在“脑壳”里,是人体的司令部(医学术语叫中枢),它主管着我们的体温、血压、呼吸等与生命相关的功能。一旦它出了问题,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受到直接的严重威胁。“脑梗塞”是指大脑中某一条血管出现了阻塞,导致这条血管供应的区域细胞坏死,失去功能。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病人的“生命司令部”受到了严重破坏,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
  所有梗塞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及时溶栓,把阻塞血管的血栓溶解掉,恢复“司令部”的功能。但这么大年纪的脑干梗塞是无法溶栓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采取的措施都是姑息性的,只是在支持生命,并没有切实的治疗。
  医生向家属交代了病情,并说明了老人的危险状况。这是一个多子女的老人(有十个子女),家里面主要是老大和老二拿主意。在产生了众多共识的情况下,对老人未来的治疗措施二人却产生了矛盾。老大是一个憨厚的退休工人,比较务实。他认为既然病情这样严重,医生也说没有办法了,那就“别折腾”了。老二也退休了,但是个“大孝子”。他认为,老人养了这么多孩子不容易,到最后了我们把她“放弃”,这绝对不允许,“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抢救。”其他所有的子女都不说话了。
  大家在讨论家属的矛盾我们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如何干预。多数人认为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不是与我们的矛盾”。
  我还是干预了。查完房,我脱去白大衣,来到抢救室门外,找到了家属。“你们都在吗?”大部分人在,老二到外面抽烟去了。我让人把他找回来,说一起和他们谈谈。
  不一会儿,人聚齐了。
  抢救室门口靠墙有5个联排的椅子,我不客气地坐在了中间的一个。然后,我招呼他们,“大哥,您坐这儿吧。二哥,您坐这边。两位女士坐吧。对不起,你们几位就得站着了。抱歉啊。”
  就这样开场了。和我一起出来的住院医师不解地看着我,心里在想:“你不是说有一个家属站着,就不许我们坐着吗?那么多人站着,你怎么还坐在中间?”。
  “老人的病情你们都清楚了吧?”我这样开始了谈话。
  “医生都说了。”不记得是谁回答的了。
  “你们有什么想法?”我问。
  没人开口。
  “听说大哥、二哥有矛盾了?说说。大哥先说吧。”
  僵局打破了。老大说:“我觉得既然医生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再花钱也是白搭,最后弄个人财两空。”
  没等老大说完,老二就插嘴了,“钱是大家出,又不让你一个人出,反正必须积极抢救。抢救不过来是另一回事。”
  大家沉默……
  “我说说我的看法吧,看看能不能帮你们出出主意。”我说道,“咱妈得的是脑干梗塞,这个病和后果你们都已经很清楚了,危险性很大,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措施——没法手术,没法溶栓。但我们并不是没有治疗。我们现在使用药物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吸氧等等,都是治疗。我们希望老人康复。尽管这个病危险性很大,但毕竟也有奇迹发生的,我们希望奇迹。”听到我这番话,老二在频频点头,其他家属也表示认可。“奇迹发生了,我们高兴,但这毕竟在目前只是希望。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大哥的观点也是正确的,谁家的钱也不是捡来的,都是大家的血汗,我们没有必要花无谓的钱。用我们自己的腰包满足医院的需求(开了个玩笑),这种傻事我们不干。”这时,老大点头了。
  “我的建议:① 保证目前的治疗,不能减少,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绝对不要有任何放弃的思想。 ② 如果病情好转,我们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不惜代价。 ③ 如果病情恶化,不建议使用有创伤的操作,比如气管插管、心脏按压等等。因为在我们的密切观察和支持下,我们都不能防止恶化,再从恶化中拉回来的可能性会更小,重要的是还会给老人造成创伤。你们的意见呢?”
  我的建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矛盾解决了。老人三天后还是不治去世了,走得非常平静。
  这次成功的调停,有几点体会需要说明:
  1. 家属的矛盾如果不解决好,最后一定会发展为医患矛盾,因为老大希望省钱,你上的每一个措施他都不一定认可;老二希望积极,你上的措施可能他永远认为是不够。换言之,你没有任何一个办法同时满足两个人的矛盾要求。
  2. 我坐在家属中间,使用“咱妈”这样的名词,是让家属感觉到我和他们没有距离,我是以一个“帮助拿注意的朋友”身份出现的,是真心帮他们的。
  3. 我没有穿白大衣的原因是,我不是以一个医生的身份交代病情,是以一个学过医的朋友提出建议。他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当然,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接受)。
  




上一篇:急诊室的故事——托梦(王仲)
下一篇:看病前先评估病家人品——和一个乡卫生院院长面对面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1: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春风化雨解困局
  作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王一方
  王仲老师的这个急诊室“冲突调停”案例是近年来危机沟通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危急关头,一个“脱去白大褂”的举动、一句“咱妈的病”,顿时逆转现场的冲突气氛,化危局于旦夕,真是可圈可点。但是绝不能简单地将危机化解教条地归纳为一句雷人话语、一个雷人举动,而不去挖掘深层次的沟通人格。
  近年里,我与王仲大夫有较多的接触,在我看来,是协和医院的关爱文化造就了王仲大夫积极的沟通人格,而不只是外在的沟通技巧与沟通艺术的高下优劣。
  正是这种沟通人格促使王仲大夫在“战火”还没有蔓延到医护身上时就“没事找事”,以家人的名目,专业人士的角色介入“漩涡”,去平息家庭纠纷。在医患关系恶化的当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绝不引火烧身的心态很普遍,放任家庭纠纷的发酵就意味着要收拾更暴烈、更复杂的“同仇敌忾”(针对医生和医院)。救治主题,医院现场,医生、护士的决策和行为迟早要被拖入冲突的深渊,不如在矛盾指向还未触及医护人员的时候就出手化解。
  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医生身份(脱去白大褂)的淡化、家人身份(咱妈)的介入是取得冲突各方信任的基础,但仅仅“言之在情”还不够,还必须“言之在理”。什么理?生死关头的“辩证思维”。
  设想“咱妈”有救,要不惜代价,通过复苏程序让她复活,日后活得有品质、有尊严;实在救不过来,要通过善终程序让“咱妈”死得舒适、安坦,不要再花冤枉钱,不让她再遭受折磨;同时,通过抚慰程序让“兄弟们”心安,不留下遗撼。善终是“咱妈”的一种福分,是“弟兄们”的一份豁达和宽容,让艰苦的救治过程尽可能变得放松、无痛与安详。
  不是吗?人生自古谁无死,一个治得好的病,医生没有把它治好,就是一种遗憾;一个当下技术条件下公认无法生还的病,没能让病人善终,也是一种遗憾。王仲这番入情入理的真诚告白,不是春风,胜似春风,于是,一场即将引爆的危机顷刻间偃息,归于平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895

积分

25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龙蟠橘井

Rank: 5Rank: 5

积分
1895
发表于 2012-5-21 22: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态下,王仲医生的做法合情合理。可是,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否值得提倡呢?给我们的是困惑。且看:河南南阳医专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医师张娟,只因热心指导了一位患者家属,结果,被人赖上,走投无路,服药自杀。悲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60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5-22 17: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9 07:51 , Processed in 0.31562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