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641|回复: 12

麻黄升麻汤

[复制链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发表于 2012-2-12 17: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今日看SKW的帖子里:麻黄升麻汤运用:杂方治杂证,麻黄升麻汤是史主任偏爱方之一,其方证要点为喉咙痛,大便稀,上热下寒证。方中麻黄,石膏,甘草配伍发越阳气,桂枝芍药甘草取桂枝汤意,升麻,黄芩,天冬配伍主清上热,利咽喉,苓桂术甘汤温下寒,利水湿。史主任言未遇此方前,临床中遇到喉咙痛,大便稀,上热下寒证病人时颇感棘手,后一日翻伤寒偶遇此方,反复研读后心中窃喜,相见恨晚。后在临床中反复运用,得心应手。来复习这个方子,转载如下````

组成用法: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令尽。汗出愈。
      方药功效: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适应证候: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本证以邪陷阳郁,上热下寒为病机关键,以邪陷而阳郁不达之手足厥冷、热甚于上而灼伤津液之咽喉不利、唾脓血、脾虚而寒甚于下之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为审证要点。
方药诠解:
      1. 药物配伍 本方主治邪陷阳郁,寒热错杂之证。故方中重用麻黄以宣内郁之邪,配升麻则宣透之功更著,且升麻又能升举下陷之阳气;知母、石膏、黄芩,苦寒以清在上肺胃之热;天冬、萎蕤、养阴生津;当归、芍药养血和阴;桂枝、干姜温中通阳;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交通上下之阴阳。诸药合补、泻、寒、温、宣、散于一体,补而不敛邪,散而不伤阴,药效互补,充分发挥清上温下、滋阴和阳,发越郁阳之功。本方用药特点有二:其一,药味多。集宣、散、清、温、补、泻之品于一方,以适应复杂之病情;其二,剂量小而重点突出。其中麻黄用量最大,为二两半,以寓宣散为主之义,余药量小,又利于发散阳郁而防伤阴液之弊。故服药后,宣散而致“汗出”,从而达到交通表里上下,既济阴阳水火之效,则其病可愈矣。
      2. 名家方论  王晋三:麻黄升麻汤,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寒,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萎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绛雪园古方选注·汗剂》)
      张令韶:伤寒六七昌,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内在热不解而大下之,虚其阳气,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也。下为阴,下部脉不至,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咽喉不利吐脓血,阳热在上也,泄利不止,阴寒在下也。阴阳两不相结,故为难治。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阳,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与当归、白芍、天冬、萎蕤以止脓血;与知母、黄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则阳气下行,阴气上升,阴阳和而汗出矣。此方药中驳杂,意义深长,学者宜潜心细玩可也。(《伤寒论直解·厥阴病篇》)
      方有执:邪深入而阳内陷,寸脉沉而迟也,故用麻黄、升麻升举以发之;手足厥逆而下部脉不至也,故用当归、语录、桂温润以达之。然芍药敛津液,而甘草以和之,咽喉可利也,萎蕤、门冬以润肺,而黄芩、知母以除热,脓血可止也,术能燥土,茯苓渗湿,泄利可愈也。石膏有彻热之功,所以为斡旋诸佐使而妙其用焉。(《伤寒论条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八》)
      曹颖甫:厥阴伤寒,原有表寒里热当下之证,所谓厥应下之者是也。若大下之后,热出而脉和,则其病当愈;若夫寒湿因大下而陷,阳气不达,手太阴动脉沉迟,至于手足厥冷,寒湿在下,血分之热度益低,甚至下部趺阳、太冲脉不至。寒湿甚矣。然全系寒湿而不见他证,其病尤易治也,乃按其病情,亦既水寒血改,又因肝藏阴虚而胆火上逆,胃底胆汗生燥,上冲肺部,以至咽喉不利而吐脓血,加以在下寒湿为病而泄利不止,是为上热下寒。此时欲清上热,则增下寒,欲温下寒,则增上热。故曰难治。麻黄升麻汤,君麻黄、升麻,以升提下陷之阳寒湿而处散之,所以止下利也;当归以补血,黄芩以清胆火,知母、石膏以清胃热,所以止吐脓血也,萎蕤、天冬以润肺,所以利咽喉不利也,白术、干姜、芍药、桂枝、茯苓、甘草所以解水分之寒湿,增营分之热度,而通利血脉也。但令水寒去而营热拉,手足之厥冷血解矣。(《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伤寒发微·厥阴篇》)
      类方辨析:麻黄升麻汤与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均用于治疗上寒下热之证。但黄连汤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上寒下热,寒热分别明显,而麻黄升麻汤与乌梅丸所治之寒热错杂则难分上下。麻黄升麻汤治疗正虚阳郁、虚实寒热混杂之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等证,其效于清上温下之中偏散;乌梅丸治疗因脏寒蛔虫内扰,阴阳寒热错杂之肢厥腹痛,呕吐蛔虫,烦闷不安,时发时止等证,又可治疗久利,其效于滋阴泄热,温阳通降之中偏敛;黄连汤主治伤寒邪气传里,上下格拒,上焦胸中有热,中焦肠腑有寒之腹中痛,欲呕吐等证,其功于清上温中之效中而偏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伤寒失治误治,邪热内陷,寒热格拒,脾胃气机失常而致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利等证,其效于苦寒降泄,辛温通阳之中而偏降。故四者主治疾病之病机虽皆为寒热错杂,但其病因、病位、证候各异,四方之功效亦各有所偏,故临证之时,当细审其变。
临床运用:
      1. 传统运用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论》357条)
      《伤寒论类方汇参》:仲景此汤,正以治冬温之误治,而变咽喉不利唾脓血者,即此而推,可用麻黄升麻汤去麻黄、升麻,去干姜、白术,而借以治温病,误发其汗之风温可也。并可悟黄芩汤加桂枝、石膏治温病,更遇于风之风温也。
      2. 现代运用 麻黄升麻汤具有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功,《伤寒论》用于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证见四肢厥逆,咽喉疼痛不适,唾吐脓血,泄利水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等证。其病机为肺热脾寒,正虚邪陷,阳郁不伸所致。现代临床亦从此出发,用于治疗呼吸、消化等系统疾病证上热下寒者。
      王氏<1>以本方治疗痰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证见频咳喘息不得卧,吐痰色白,质粘如胶,昼夜盈碗,畏寒背冷,口干不欲饮,纳差便干。舌质红,舌前无苔而根部黄腻,脉沉细数。辨为久病失治,气阴俱虚,伏饮内停为本,外邪郁陷,蕴痰化热,痰浊上泛为标,证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当以宣肺疏郁散邪,温药和阳以化饮,养阴和营以固本。予麻黄升麻汤:麻黄9g,升麻12g,当归12g,白芍12g,天冬20g,玉竹20g,黄芩10g,知母10g,石膏30g,茯苓20g,桂枝9g,白术30g,干姜9g,炙草6g。三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咳喘减,能平卧,痰白质稀易吐,量大减,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原方服5剂。三诊:咳喘平,夜卧安,身体舒适,口干欲饮,舌红润,满布薄白苔。为中阳渐复积饮欲化之征,复服5剂。四诊:仅咳痰数口,上方加丹参、桃仁以活血化瘀。又服5剂,药尽病愈。另治一例肺痿(自发性气胸)患者,由久咳劳嗽及肾,肾精不能上承,肺阴乏源,气无所纳,脾不散精,土不生金而致肺叶枯萎,金破气散且外邪郁陷,属虚实寒热错杂,阴阳上下并病。治以本方加减:麻黄9g,升麻9g,当归12g,白芍12g,天冬30g,玉竹30g,黄芩12g,知母12g,石膏30g,茯苓30g,桂枝9g,炙草15g,干姜9g,地龙20g,白术20g。服3剂症减,继服5剂,三诊病大减。带药10剂,院外治疗,半月后复诊,仅活动后微喘,无痰,能做家务,X线检查正常。又治一例膨胀患者(结核性胸膜炎)因肝肾阴虚,阴损及阳,水湿瘀阻,蕴蓄不化,郁而化热,更伤其阴而致。涉及肺、脾、肝、肾。当理虚实、调寒热,宣郁疏肝,燮理阴阳。方以本方加附子:麻黄6g,升麻12g,当归12g,白芍20g,天冬20g,玉竹20g,黄芩12g,知母12g,石膏30g,茯苓20g,桂枝6g,干姜6g,炙草12g,熟附片12g,白术30g。经治疗症大减,二诊加百部30g,10剂为丸。1年后随访,身体健康。
      王氏<2>治疗一女性患者,1981年6月1日初诊。自1974年因接近了化学药物,自觉气味异常,继之出现两目上视,神志不清,立即下车运送至医院,经抢救而治愈,自此以后常因直立而头眩不适,甚则两目上视,意识不清。多年来经多方治疗不效,时有心慌,睡眠不佳,后经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服用巴氏合剂等药不效。目前主要症状为头眩口苦,易激动出汗,头后部有热感而手足怕冷,睡眠不佳,且常自服安眠镇静药物。月经14岁初潮,近二年来时间不准,每多错后,有时3—5个月来潮1次,观其舌苔薄黄稍腻,根部腻甚,舌质稍红,脉象数而弦,两尺脉偏弱。此上寒下热,寒热夹杂为患,遂取麻黄升麻汤加减:麻黄根、升麻、当归、知母、黄芩、附子、桂枝、玄参、茯苓、甘草各10g,生石膏、夜交藤各30g,厚朴5g,白芍15g,浮小麦60g,干姜6g,大枣10枚。服用5剂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服30剂后诸症状全部消失,至1981年10月15日随访愈后未发。
      张氏<3>治疗一男性素有脾虚便溏患者(慢性肠炎),又患肺结核,今感冒,刻诊: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闷喘咳,痰稠黄,带血丝,口渴不欲多饮,咽痛,烦躁,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尖稍红,脉寸脉浮滑,关尺沉缓。证属表里同病,宜表里同治,用麻黄升麻汤,外可解太阳寒邪,内可清阳明之热,下可温太阴之寒,又配有养肺阴之品,实为恰当。处方:麻黄、桂枝、白术、茯苓各8g,知母、黄芩、干姜、天冬、萎蕤、白芍、炙草各6g,升麻、当归各3g,生石膏20g。水煎服,1剂后,全身微汗出,两剂后表证尽解,共服三剂,诸证悉平,再以金水六君煎善其后。王氏<1>治疗一休息痢患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证属湿热粘滞而致邪留,以本方加减共服18剂而愈,随访未发。
      和氏<4>治疗一女性患者,患泄泻十余年,因久食糖渣而得之,虽经多方诊治,皆无效,已失去治疗信心,近来溏泄日五、六行,晨起必入厕,否则失控,腹不痛,无下坠感,便无脓血,纳尚可,咽痛,口微干,但饮水不多,时有烘热感,手足发冷,查体丰面潮红,苔白满布,质稍红,咽部轻度充血,脉象寸关滑,尺独沉,大便常规(-),细菌培养(-),西医诊为无菌性肠炎,中医诊断:脾弱胃强,上热下寒之久泄。治用麻黄升麻汤,干姜易炮姜炭20g,天冬易麦冬10g,三剂。药后,日泄3次,已见效,将炮姜增至30g,叠进近40剂,10余年沉疴痼疾竟举治愈,喜出望外,感激之至,3月随访,亦无复发。
      肖氏<5>报道,时振声治一病人,因下肢浮肿,尿检不正常17个月,以慢性肾炎肾病入院,入院后经用健脾益肾之剂治疗4个多月,病情好转。后因两度外感发烧,致病情反复。证见胸闷气喘,咳嗽痰多,色黄而粘,偶挟痰丝,大便溏稀,手足欠温,下肢微肿,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予本方加减共进13剂病情好转出院。
      本方药味虽多,但配伍精当,全方具有清上温下、发越郁阳、滋阴和阳之功。后世医家对本方应用颇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谨守邪陷阳郁、上热下寒、正虚邪实之病机。诸如以上所述治疗痰喘、化学药物中毒、慢性泄泻等,这些疾病虽然不同,但其寒热错杂之病机无异。其二、辨方剂之功效而灵活施治。上述治疗的一素有脾虚便溏,而又患肺结核的患者,使用本方治疗的原因在于作者认为本方外可解太阳寒邪(麻黄、升麻)、内可清阳明之热(知母、黄芩、石膏)、下可温太阴之寒(干姜、桂枝)、又配有养肺阴之品(萎蕤、天冬),其功效与所治之病证相符,故药到而病除。至于时氏用其治疗慢性肾炎兼肺部感染,其理与此出于一辙,所多者,又因本方亦寓含健脾利水之功(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方证相符,应用浮肿得除、诸证得减而收效。
     




上一篇:内容空白
下一篇:柴胡桂枝汤的三大用途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7: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3.医案选录  (1) 李梦如子,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溏泻,治之愈。今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夹血。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继因雨阴,寓要宅附近,然沉思不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更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至水泻频仍,脉忽变阴。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淋汤证也。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痰,是下虚上热体质。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之,表邪不退,外热内陷,触动喉痰旧疾,故喉间白腐,脓血交并,脾弱温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上焦热盛,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骨切痛各证仍在。热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故阳脉沉弱;水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本方组织,有桂枝汤加麻,所以解表发汗,有苓、术、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利炎膜。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终疑脉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丽参。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加参转虑掣水炎解毒之肘,不如勿用,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后果愈。(转录自《伤寒论译释》〉
      

(2) 治一妇人,年二十余,腊月中旬,患咳嗽,挨过半月,病热少减。正月五日,复咳倍前,自汗体倦,咽喉干痛。至元宵,勿微恶寒发热,明日转为腹痛自利,手足逆冷,咽痛异常。又三日,则咳吐脓血。张诊其脉,轻取微数,寻之则仍不数,寸口似动而软,尺部略重则无,审其脉证,寒热难分,颇似仲景厥阴篇中麻黄升麻汤证。盖始本冬温,所伤原不为重,故咳至半月渐减,乃勉力支持发事,过于劳役,伤其脾肺之气,故复咳甚于前。至元宵夜忽增寒发热,来日遂自利厥逆者,当是病中体虚,复感寒邪之故。热邪既伤于内,寒邪复加于外,寒闭热郁,不得外散,势必内夺而为自利,致邪传少阴厥阴,而为咽喉不利,吐脓血也。虽伤寒大下后,与伤热后自利不同,而寒热错杂则一,遂与麻黄升麻汤。一剂,肢体微汗,手足温暖,自利即止。明日诊之,脉向和。嗣后与异功生脉散合服,数剂而安。麻黄6克,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生石膏各3克,白芍、天冬、桂枝、茯苓、白术、干姜各1.5克,甘草1克。(《伤寒名案选新注》)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625

积分

40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25
发表于 2012-2-12 2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今年7月开始,嘴唇舌苔眼睛发干,晚上更干,饮水并不多。另外手脚冷怕风吹,大便发粘,舌体红胖舌有齿痕,舌面有裂纹,苔白,晚上起夜,饮食睡眠长期不好,精神疲劳乏力(喜吃热食)记忆差。吃了不少中药调整,无效。我今年61岁,1.65米重47公斤偏瘦,最近几天还阴蘘潮湿。特希望经方上的名医高手,中医爱好者给于导.建议(血糖正常)急盼。不知我能服麻黄升麻汤???请
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676

积分

336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76
发表于 2012-2-12 20: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s: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625

积分

40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25
发表于 2012-2-12 21: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特别手脚冷怕风吹,饮食睡眠长期不好,精神疲劳乏力。特别给老师提示。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2 22: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梅24细辛3桂枝6干姜6附子9党参9花椒3黄连2黄柏3当归9,二楼可服此方,上热下寒,也是厥阴病,但不能服麻黄升麻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625

积分

40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25
发表于 2012-2-13 14: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十世遗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4727

积分

259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腌老黑豆的脚后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7
QQ
发表于 2012-2-13 21: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这个方子毕业时用过,后来没用过,总是感觉很遗憾,终于看到这样的医案,受益匪浅,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191

积分

10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91
QQ
发表于 2012-2-14 10: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1-12 16: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等好方,用之者日少。楼主分析入理,例证俱全。白沙河再添自编的趣味歌诀,方便记忆,寄以辅翼。

寓意歌诀:马生羔子要归门;苓桂术甘将欲擒。

(麻黄、升麻、石膏、知母、芍药、当归、天门冬;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干姜、玉竹、黄芩。)

另外转载民间中医网,“知止”的帖子中,关于麻黄升麻汤的方歌如下,其歌重点在处方剂量的比例。
歌曰:麻黄升麻提阳方

      苓桂术甘膏干姜

      天冬芍一归升五

      芩知萎三麻十良
引用网页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61021-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6-3-18 19: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奇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主题

8185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85
发表于 2016-3-18 19: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热下寒,咽痛腹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6-5-14 08: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升麻汤很值得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8:46 , Processed in 0.20645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