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422|回复: 28

胡希恕讲伤寒

[复制链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发表于 2011-12-21 11: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间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紧“音,疑是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吗,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这样的分析,想一想,那么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要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吗,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症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症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挺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太阳病是正与邪斗争,在哪呢?在表。这个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打算把这个疾病排除体外。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他有时候达不到,达不到就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了,要出汗不能出汗,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水分从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所以他容易放屁,这是咱们那个平人都能观察出来的,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它就适应它,就与它斗争。那么有的疾病的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的……。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就活不了了,怎么样的卫生也不行,这空气中的病菌有得是,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他都起来斗争,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中他说正邪交争,在内经中讲的很多了,这一节先讲到这。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个太阳病就是指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样的太阳病的证。那么假如它又发热汗出,这个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现这个,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太多,而且这个汗啊,觉着有锈(音)味,发热,不但恶寒而且还恶风,这个恶寒比恶风厉害。脉缓,这个缓是相对着紧说的,这个紧脉就象烟卷一样,裹的很紧,你要是倒出去一半,就是缓了,就不是那么硬了,这叫缓。为什么脉缓呢?就是因为出汗了,出来了,水份丧失一部分了,所以这个脉一按就缓了。那么后面要讲的伤害,它就一点汗都不出,它的脉就特别紧。那么这一段它说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太阳证,发热,汗出,不但恶寒还恶风,这类的太阳病就叫做中风,这个风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风邪了,就是中于风邪,这是错的,它是因为怕风所以古人给它起名叫中风,其实它就是个类型的问题,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要出汗达不到出汗,才有太阳病这么一种情况,这会它见汗了,应该好了,但它没好,就是出汗的机能的关系了,这个汗达不到驱除病邪质和量的问题,虽然出汗但不能接触疾病,而下面的伤寒干脆就达不到出汗的目的,就这么两种情形。那么古人说中风,那就是拿现象当本质,这是古人的一个错误,古人吗,象仲景的时候,两千来年科学水平在那呢,现在咱们不能这么说了,现在把中风当一个证名看就是了,并不是真有风邪在这里,可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关系这个解释就成问题了,我们过后再谈,现在先不说这个。那么说这个中风,这个中字上有用意的,这个中就是拿箭射东西谓之中,中者中于内,这就说明出点汗而邪却留到里面去了,你出汗表就虚呀,…………………………(音频缺失)。这个部位,所以古人叫中风,中风者言其邪深也,这个邪就是病邪了,在表的部位呀,较伤寒要深,所以用这个中字,这个中字是很有意义的,但这个风邪的说法,先在不要这么信了,不要说恶风就是风邪,这个恶风它是以为出汗,身上有热又有汗非恶风不可,这个洗澡大家都知道,从热水里出来,出一身汗那就是怕风,你非披上点衣服不可。它这个身上热又有汗那就要恶风了,不但恶寒还恶风,所以恶风比恶寒厉害。由于恶风,有人说是风邪,这风邪是不对的,它是一种证。另外我们治疗,假如太阳病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有脉缓,发热汗出这一类的太阳病,就是中风证,这个病邪比较深,不在皮肤这一层,在肌肉那一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所以这个邪呀,它就往里面去,去哪呢?它进不到太里面,就在肌肉这一层,后面我们要讲了,桂枝本为解肌,不要发表了,这是第而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太阳病证啊是表阳证,是迟早要发热的,不过开始得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没发热,有的人一有病了头疼等等的看病的时候还没发热呢,可它转手就要发热,无论已发热还是未发热,必恶寒呐,一定是怕冷的,所以这个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它一定怕冷,而且不汗出的这个怕冷特别厉害,在临床上也是,麻黄汤证比桂枝汤证的怕冷要重的多,尤其是大青龙汤证冷的更厉害。体痛呕逆,他一点也不出汗,人的气体(音)不得旁达,你象桂枝汤证他不是不往上撞他也撞,但轻,所以也有干呕啊。而麻黄汤证他一点汗也不出,气体一点也不往旁走,他都往上撞,所以它呕逆。那桂枝汤证身体不是不疼,也疼,但它疼的轻,那血管不是缓了吗,这个伤寒是无汗,他这个充血不光往上面冲,他哪面充血都比中风冲的多,所以身体都疼,不光头项,这就是有汗无汗的关系,有汗脉缓无汗脉紧。这个阴阳俱紧就是上下脉全紧,这个紧啊,你拿手一按非常的界限分明。这类太阳病就叫伤寒,就是太阳伤寒,那么古人取这个名字跟中风一样,也是由于这一类的太阳病必恶寒,恶寒比中风明显显著………………………………张仲景他起名字中风与伤寒,这也是很有味道的。中,这个邪深,伤者伤于外,咱们擦伤、碰伤都是伤于表皮,伤寒是皮表不开,汗不得出,所以一小发汗就好了,病邪浅,这就是伤寒。头一条讲的是太阳病的提纲,也就是概括的特征,那么在这种太阳病再细分,有两种,一种太阳伤寒,一种太阳中风,主要的差别,一个是无汗,一个是汗出。由于这个汗出和无汗着症状就出来了。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着都说明病轻,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药就会好的。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欲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理闹的慌要吐;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征候。脉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脉快的意思,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这个要传的你就是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是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一定要注意,有脉数等症状了,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  




上一篇:从方药对证的角度去研究古经方
下一篇:胡希恕讲痹证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或者传阳明,或者传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肯定它不传。那么这两段我们看的是太阳表证,那么你对这个病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要心里有数。怎么来观察呢?开始,二三天,不传,那它肯定是不会传了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个病形似太阳病,也头项强痛,脉浮,很象太阳病,但主要的是它渴,这个渴是内热的一种表现,象阳明病白虎汤证就渴呀,它里头有热。里热的这种病啊,它不恶寒,这是什么道理呢?它也是热身上不是不热,象前面讲的太阳病,身上热,……这是恶寒。这里热是很强烈呀,人身上的这个条件反射啊,……这种刺激过于兴奋,那一种刺激就被抑制,有个实验很有意思,有人用很热的电线烫一条狗,把够烫得直叫甚至咬他,他喂狗什么它也不吃,过后他每见到这条狗就给它好吃的,过了一段时间,狗再见到他拿电线,老老实实的,为什么,因为食欲过于亢奋了,把烫的这种疼的刺激抑制了。这里热啊刺激相当厉害,阳明病的人说胡话,谵语烦乱…………就是恶热的这种刺激过于亢奋,而恶寒的刺激被抑制了,所以就不恶寒了。这温病就是这样,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里热,这说的很清楚了。这一条还这样,与上面的几条的文法就不一样了,上面的是名为伤寒,名为中风,这个是为温病。那个中风伤寒是太阳病的一种证,这个是温病,是对着太阳病说的,太阳病才叫病,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证,是另一种病叫温病。伤寒论的文章就是这样,要细心读啊就能够知道了。那么这温病就不能向太阳病那么治疗了,太阳病治疗是发汗,温病不属于太阳病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不能发汗的,这个千万要注意。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若发汗的话,这个发汗最伤人津液,这个里头有热,就怕发汗。你越发汗,他越热,象我们这个壶在炉子上坐着似的,火蒸着它,你再一撤这水,这壶热的更快。这个温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热病,里头有热,不能发汗,假若发汗之后,若发汗已,就是发汗之后,假若这个你当着太阳病了,而误发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热了,身灼热,身上干热干热的,灼热,那火烤的那样子。这就是由温病变成风温了,这个风温这个字怎么起的,它就是根据底下这个征候,我们头前不是有个太阳中风吗?发热汗出,它这个也汗出,也发热,但是它不恶风也不恶寒,它是热证吗,类似中风的那种情况,这么一种温病,它的意思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叫风温。那么,它的征候是什么样的呢?底下就解释了,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就是上下的脉全浮,这个浮呀,也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那么这个身灼热自汗出,我们讲阳明病就有了,它这个热由里往外蒸的,里热往外出的这个热就是蒸蒸,身上热而汗出,它是这么一种汗出,不象头前那个中风证,那个汗出的有限,它并没透,所以肌肉还是不解。这个不是,它是由里往外出汗。身重,这个身重也很重要,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里头湿挺重的。这这说明什么问题呀,虽然里头热,身上还这么大的湿,说明里面不实,这个在阳明病里头就有了,凡事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了,津液也沽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水火这两个东西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火就要熄。所以从这个里热程度上看,身还重,里还不实。由于这个热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气呼吃呼吃的,有声,语言难出,这都是热往上涌的反应。这就是说这个温病就是加重了,假若要是发汗,吴鞠通《温病条辩》还说用桂枝汤,这个用不得。温病里头有热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这个桂枝汤不能用,就是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咱们要注意了,要记得。这个病就是白虎汤,它里头热,不是表热,解表没用,越解表越坏。桂枝汤更不能用,那是甘温的药。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上面隐付这个身重,就告诉你辩证了,中医就这个东西,不辩证不行。直视,失溲,下后伤津液,吃泻药、发汗药,都伤人津液,伤血液。而且里头不实,身还重嘛,湿还盛嘛,为何给他吃泻药。

一吃泻药,更伤津液了,小便没有了,小便不利,这就是津液丧失太盛。吃泻药为何也伤津液?

泻药这个东西就是把胃肠里头原来给消化吸收的东西都给催下去了,可不就是丧失津液了。所以下药、发汗都是亡津液亡血液的。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同时眼睛也发直,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同时这个下药伤脏气,如果里头是热实的,象阳明病大便秘,下而不伤人的。里头不实,下的脏气虚了,不但小便不利,由于精虚,膀胱有点尿还瞥不住,还就拉了,失溲。这个病就比上面那个风温就更重了,失溲者,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了。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它是温病是热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这火烧的更厉害了。微,发黄色,微,有点,这个人脸上身上都是黄的,这个黄不是发黄胆,就是微黄的样子,一点血色都没有。那么要是剧呢,剧就是厉害。

那么要是剧呢?剧就是厉害的,剧则如惊痫,时瘛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个没有什么理性,这个巳啊,巳时到未,正是天中的时候,午时嘛这个正当中,那么午时的前边就是巳时,午时的后边就是未时,在这个期间呢阳气最盛,在这个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来看的,这个太阳病,他是旺于那个时候,热得最厉害呀,那么就在这个从巳至午,这个时候正在这个旺时的时候要好了,要好就在这个时候,这也靠不住,那么这是一个大概,我想仲景就是出仲景手,这也根据他内经上的一个照例的文字,也没有什么解释的必要,事实也不一定,可也没人体会这个病是不是准在这个时候好,据我看也不一定的,这也没有什么意思,他这个中医啊,什么他都要解释,可是往往呢,他不是拿这个五行啊,拿这个臆测啊,再嘛拿现象解释,你看我这随便举个例子吧,你看就像这个六七天这个好,那么在西医不算什么,西医他什么病都有个周期性,这什么时候要减轻,什么时候要好了,这个病啊大概的意思,他就是一个病他这个本质上的一种这个进退的变化,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中医不然,古人他非要解释不可,他解释不出来道理啊,他就那像五行什么都上来了,他就是这个事,这个用不着解释的,啊,那么这个病必好于什么时辰,用这个时辰正他旺的时候,这哪对啊,这个就不合理是吧,还有这个,你像这个几日传变他都要解释,伤寒里头是不对的多,那么这个巳至未上,这个东西这个靠不住的。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个风家就指的太阳中风的,表已经解了,那么有些淤症,有不了了啊,大概这在十二日可愈,这也是药可不用吃了,有的样子呢,那么这个病都好了,身上老有些酸痛,当然他在自己消淤,他自己就好了,不用吃药了,但是一般说来呢,大概十二天他就可以好了,这都是就一般说的,实质上这个病,伤寒病病多少日的都有啊,那么后头就有了,这都是就一般。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他有些病是这样的,看着外边是热,而里是真寒,看着外边是寒,而里是真热,这得举个例子,也不是每一种病这样的,有的时候遭遇到这个可能,你看头一个嘛,他说这个病啊大寒,手足厥冷啊,这是里头是真热,所以他不欲近衣啊,那么这一类呢,白虎汤症就有这个情形,这不是厥身热身嘛,外边哪手脚都凉,可这个人呢他是啊,方渴饮饮啊,不愿衣被啊,正是大热,他这个寒是个假象,这人是吃了白虎汤他没有厥逆是有多好啊,还有一种病里头是大寒,这个人这点浮热啊都跑到外头来了,这也了不起这都是大病,你像这个四逆汤就有这个情形,通脉四逆汤也有,那么这里头那么样的虚寒,外边呢反不恶寒,脸还有时候发红,这像是外边有热的,其实一点也没有,他就里头大寒哪,他把人的一点虚热啊反倒都跑到外头来了,所以这个大夫也知道,也应该知道,我们在临症哪,不能够只就表面上看我们就来确定寒热了这也不行,他这也是举个例子,后边这个具体的情形有的是呢,今天咱们就讲到这了,这就是说上边的一个,然后说是你看太阳病的时候,你要啊,这个详细观察,那么然后他就看出形似太阳病而实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温病,这个呢不要错当了太阳病来治疗,那样治疗就坏了,不能发汗,发汗不行吃泻药,这是一般大夫常干的事啊,那么先汗后下,这是庸俗的一种套法,这更不行,他里热没到那个时候不能下,这个温热的病更不能用火攻,要火攻就可以死人,卒死啊,那么然后他又说这个疾病在太阳病的时候假想为少阴病,有两种表病,看着都是身疼痛啊,你要是试验体温哪都有体温,不是少阴病没体温哪也有体温,可是他这个症候的反映上啊,他又不发热但恶寒,这个发热就人感觉热,那么这个要注意,阳外的少阴病有少阴病的治疗方法,就在这里就提醒了,他单有一篇就单讲少阴病的,那么然后呢,他又说一般的情形,他说太阳病一般好啊?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啊,就是承太阳中风那一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深明其症和治,太阳中风咱们从前有一个概要的认识了,那么这个详细的症候和他的治疗,这一节啊,就是接着那个来谈的。  

阳浮而阴弱,指着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呢,就是指着这个脉呀,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这个形状。实在说起来呀就是浮弱。脉,我意思说这个脉呀,轻按浮,那再使劲一按呀,不禁按,弱,非常地软弱无力。仲景这个脉呀,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了。也有的指着这个浮沉说的,就是外为阳,内为阴,指着这个脉的外内上说的。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呀,我方才讲了,就是外和内。脉是浮舒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这个弱脉同这个弦脉是对待的,比如说我们这个琴弦喜丁丁给它上上,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这叫做弦。你这个弦上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个叫做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说阳浮之脉,那么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之应。阴弱之脉呢,就是汗出之脉,就是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相应。   

底下这个啬啬恶寒,这个啬,就是嗦,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聚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就形容恶寒这个状貌。   

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本来是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淅淅。也有这个淅呀,指着咱们这个淘米的水,叫做淅。所以当水讲也行,当风声讲也行。那么这一段应该当风声讲,本来没有风,太阳中风这类病呀,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的可证,老觉得有微风吹得上,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那,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  

翕翕发热,这个翕,你看这个字,一个“合”字,底下搁一个“羽”字,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这个翕当合,当闭,关闭的闭讲。翕翕发热这个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这个热,弥漫全身那,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这个意思,合而不开。   

那么总起来,上面就是发热、恶寒和这个恶风,用一些状词,形容词,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个表证啊,这个气不得旁达,我们平时这个人啊,皮肤感觉不出透气,其实是透气的,要不然我们衣服怎么要脏,我们老洗澡,它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那么这个表证呢,就是不透,不透这个气就不得旁达,那就往上,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壅的一种反应。那么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的症候,比以前说的太阳中风的症候详细多了,那么至于治疗呢,他用桂枝汤,桂枝汤主治之这种病。   

桂枝汤这个药物啊,桂枝三两,我们现在不要去皮,这个去皮呀恐怕是个错误。现在干脆有的就把这个去皮去掉,不要了。这个桂枝呀,能够有点发汗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这种成分。

这就是十六两一斤的,它一两合这个三钱,三两不就是九钱吗?那么可是古人的一付药开的一付单子,它一煎就是三付药。我们现在看这个量呢,要拿三除,比如这个三两,拿三除才一两,那么一两不就是三钱吗,那么现在拿“克”计算就是9克,这个也是约略数,古人的一两合现在的三钱,也是个约略数,也不是绝对准确,但是一般应用啊都根据这个分量差不多,有的说是二钱八九这个样子,也有的说就是三钱,或者还多一点,那么这个也没有一定的考据。历来的习惯呢,就是古人的一两合现在三钱。我们现在呢,又把它变成公制了,就是克了。克呢就是9克,那么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样。它这个在汉的时候,度量衡特别小。

芍药也三两,甘草二两,炙,这个三两,因为它是三剂,都要拿三除的。生姜也是三两,都要切成片。大枣12枚,把它掰开。  

那么桂枝汤根据这个方剂的组成,对于上面这个中风证的治疗,我们要分析分析它。我们还要借助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说得非常的好,能帮着我们解决这个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药。内经上有个《评热病论》,这是《素问》里的,首先研究这个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它意思什么意思呢?是人所以出汗,就由于饮食,这个谷气,古人说的“谷”就是五谷的谷啊,主要的是饮食所化生的,那么这个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啊,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这个精就是精气,所以它又说“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而拿到现在的生理学上来把它解释,就是说我们饮食经过消化,吸取的营养成分,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那么这种营养成分那,经过吸收这个时候,古人叫做精气,这个精气也是养人那,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这么样子来说的。在《评热病论》那,它是阴阳交头一节把这个汗(讲了),因为阴阳交它也出汗。第二节它又说了,夫邪气交争于骨肉,说这个太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时候这个阶段。这个邪,就指着外邪了,咱们现在说病邪都可以的,   

与气、邪、气,气就指的精气,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了,他是一个约略言之。我们这个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的七窍嘛,就是人身的外在的七窍。内经上说是交争于骨肉,那他是概举的,意思就是在体表来这一块儿,来相交争,就是互相来这一块斗争;那么就与我们头前讲的太阳病一样的,太阳病的时候,就是人身上的正与邪是□□,发生斗争,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个斗争的方式呢?就是这患病的肌体呀,打算要出汗,把这个病邪解除体外,就是为这个。那么交争的结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胜也,就是精气胜了,精气胜了邪就解了。这根据这个内经上这几句话,但是精要如果胜,起码这个人能吃东西,为什么呢?他根据头前那个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他是胃消化水谷啊,如果精气能把邪祛除出去而胜了邪了,这个胃气一定旺盛,胃气旺盛人能吃东西,□□□,这个邪要是解除了,不复热也,人应该吃东西而不复,不再热了,这就是说肌体的肌能啊,完全胜利的一个结果。□□□□不是这样的,而复热者,又还是发烧,这个邪盛也看来,这是这个发烧还是邪在那儿,那么那个汗呐是精气也,这会儿提出精气来了,那个外边出去的汗呐出去的精气跑到外头去了,那么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他说如果人再不能吃,这个精气来源断绝了,唯独吃东西他才能够化水谷为精气呢,如果不能吃东西,只是邪留在人的体内,而邪留着,那样的人活不了了,其寿可立而倾也,这是内经上评热病论有这么一节。为什么讲这个呢,我们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症啊就这个中风症啊,他并不是阴阳交,很能吃啊,没到那个程度,可但是他也是汗出而复热呀,你看看这一段就看出来了:翕翕发热,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他也是汗出,一般这个说法,汗出就不应该有热,这个也是汗出但还有热,那么说明这个精气也是打败仗,他不足以驱邪,他这个力量不足以驱邪,但是胃可不是衰,还能吃,所以不到阴阳交,那么对这个汗出呢?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邪不去,这么一种病。这么一种病怎么治疗呢?我们根据内经上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理解的,第一个,我们必须要促进胃气,增强精气,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为这个精气并不足以驱邪嘛,所以他出其微汗,可是邪还留着,那么这样咱们研究桂枝汤就好研究了,你看看这桂枝汤,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这都是辛温嘛,这两味药合起来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分析分析,这个桂枝汤,桂枝这个药,我们后头也有,他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他能治。那么后边那个奔豚气,所以他能泄奔豚气,这个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那种性能上看,他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外下的力量,而生发的力量不强,就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都往上生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生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这个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的轻,往上生发的力量非常的强,这个桂枝和生姜啊,他都有下达之性,往上生发的力量不强。咱们讲太阳病,他这个汗要出,全是从上□□,越生发的药使汗越容易出,他为什么摘取这两个药呢?□□这个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的,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取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黄。那么另外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那么他刺激胃,也能健胃,这个生姜也是,生姜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就是起健胃作用。这两个药啊,又都有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甜药,是甜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他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那么这四个药,甘、温,这个甘温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那么这个病,它既是发汗解热,同时又是安中建胃,增加养液,安中养液,滋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随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正好。□□卫气,增强精气,使邪不得以伏留于肌肉,后面要讲的,这叫解肌。这才能解除这个疾病,这是根据这个药物分析,对这个病的治疗的作用。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药,根据它的煎服法来说,七升水,我们现在不要搁这么多水,他是三服药,他一堆儿煎。取三升,古人的升也小的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还了得!他的一升就是现在一茶杯,他每服一升,就象我们现在吃一服药一的量,没有我们的饭碗大,就象小茶杯那么一杯……所以我们现在呢,就是一茶杯,那么这个水就搁三茶杯,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们要三杯煮取一杯那是蛮好的,不过这点我们还是要考据,就是煎药的问题,古人他用微火煎,这个微火呀,它慢慢的使药的成份溶解到水里。我们现在这个灶不行,都是用这个汽油,煤气,这火暴,这样子水要多搁点,按理应该是要用微火,早些时候这个柴火,而且不要让它大,慢慢慢慢煎,所以这个煎药于治疗的作用都有关系。我们要炒个菜,火候不对还不好吃,你吃这个药,更厉害了,要治病的。我们应该遵照古法,应该用微火,但是现在一般生活条件变了,这个微火也是比较□□,要是用那个风窝煤火行,小一点呀,慢慢减,那水就可以少搁。否则,这水就要多搁,时间就要□。   

那么这个药呀,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而且吃完这个药,你看看他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余,比服这个吃药的量要大点,药仅喝一升,这要一升余,以助药力。你看看这个全书呀,只是喝桂枝汤有喝稀粥,再没有喝稀粥的办法了,什么道理呀,这就是增强精气。它有了甘温的药来鼓舞胃气,在这期间再喝点稀粥,这个精气是要能盛,这些都是挺要紧的,这才足以驱邪再一有汗,这个邪就解了。不要发大汗,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也盖一盖,不盖也不会发汗的,虽然这个药是发汗药,你吃完药,跑外头逛去,也不会发汗的。温覆就是多盖点,差不多一时许,就是两钟头,古人一时辰合现在两钟头。遍身执执,执执就是微汗,微似有汗者益佳,顶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潮糊糊的,那最好。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汪洋那就坏了,病必不除。所以这个发汗也要告诉患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这也要紧,这个发汗伤人津液的,如果吃一服,汗出,病也好了,那后头那个药就不要吃了,不必尽剂,它尽剂是三服药,一服药就是吃一回。假若,头一回药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更服,还无汗,方法该变变了。后服小促役其间,这时候再给他吃呀,这个时间要缩短,半日许,就半天,要三服尽,那么现在呢,就是半天内两个钟头吃一回。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这个病比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周时观之,就是24小时,古人就是12个时辰。白天晚上一起吃,经过24小时,好好观察。服一剂尽,病没万全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给他吃第二回,一剂就是三剂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汗还不出,可以吃两三剂,三剂就是现在的九剂呀。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应该戒口的地方,按理这都是对的,真要是得热病呀,他也不想吃。尤其这个五辛、生冷,它与吃药是有妨碍的,你看这个药吧,它不要发大汗,你要真吃辣的东西,它就要发大汗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该戒口的还是要戒口。为什么这一段我要这么详细的说呢?这就证明桂枝汤不是个了不起的药。因为现在呀,把这个桂枝看的都是热的不得了。就我们这里也是,你开桂枝呀,这个病发烧怎么还吃桂枝呀?你看看,是次桂枝没有不发烧的,这个书就这样的,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稳,不会发大汗的。这是发汗之中讲养胃增液的一种办法,不伤人,所以这个药最平稳不过了,所以告你,吃了不发汗再吃不发汗再吃,就是发汗病没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么以后,□□不没一个方剂都这么说了。因为这个桂枝汤呀现在也有这个陋习,都不敢用。在崔永年那时候就有过这个情形,福建,崔永年是福建人,福建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崔永年(?)用过之后,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后来那个地方后来也用到四钱五钱也不咱的,大家还敢用。崔永年在闽候,闽候那个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听,他那边对桂枝后来不怕了。这是头一节,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寒恶风,那么这个一定,不一定干呕,这种太阳中风证,可以用桂枝汤,道理咱们都讲过了。底下这个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这个仲景的书就这样,他还怕着你呀桂枝汤就是(用于)中风,中风证,离开这个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他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他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他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辩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所以这个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呀就是在表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他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是没有错的。他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太阳中风,必须是中风才用,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这个本来是,从脊柱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它冲这一段来的。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这个字用的有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是桂枝加葛根汤,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让你断,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运转不自然。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这个葛根汤,葛根汤这个要,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那么就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但是项背强几几桂枝汤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这个葛根呐,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汤里头,它就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的这么一种症候。那么这个方剂呢,这个书上是错的,麻黄不应该有,有麻黄就是葛根汤喽,后头单有一个葛根汤,这个版本他搁个麻黄,你们把它勾掉。而且这个药物的分量也不对,这个芍药、桂枝也都应该三两,他是桂枝汤的加味,就是桂枝汤加上四两葛根就对了,旁的应该照旧就对了。那个葛根汤啊,桂枝和芍药都减量了,这个书啊把葛根汤搁这个地方了,不叫桂枝加葛根汤了,所以这个是错的。在书上应该把它改了,麻黄去掉,芍药搁三两,桂枝还是搁三两,那么这个方子的煎服法和桂枝汤一样,但是不必喝稀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呢,就是桂枝汤证,一切合乎桂枝汤,同时项背强几几。太阳病只是项强啊,这个牵连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阳病啊,依法当发汗,吃下药是错误的,误治。那么误治后这个变证是多端呐。如果这个患者呀,感觉有气上冲,从哪往上冲啊,从小腹往胸上冲。这是一种自觉症状,所以我们要问病人。这个时候啊,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和前面的服法一样,也喝了桂枝汤之后,要喝一碗稀粥。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我们就是要看以前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它想怎么的呢?我们方才还讲呢,内经上也是这样,邪气交争于骨肉吗,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身,一发汗的这种作用解除到肌表,没解出去,解除不了,限于自然的量能啊,他就发现太阳病的这种症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发现这种症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夫呢,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你再治理以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大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微(音)剂,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的症候。那么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馅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所以这个气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机(疑应为机体)保持了保持不了原理的抗病的机制。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斗争邪的这个机制,济以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

那么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为什么吃桂枝汤呢?这个也要注意,它本来太阳病,下之后,这没提自汗啊,为什么使桂枝汤呢?它这个下伤津液,桂枝汤,这个就看出来了,汗吐下这种治疗,这都是攻啊,都是治实证的办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经过这一种治疗而有表证,决不能再发汗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为什么?桂枝汤,它是安中养液而来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不管他有汗没汗。这个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表不解,有什么征候呢?这是一个,一种,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那么可以与桂枝汤,根据前边,还得喝稀粥的方法。   

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也不是的,得辨证。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到这是一段,底下这个是另一段,桂枝本为解肌呀,应该另一段,这个搁一段是错了,成无己本呀就是分为两段。那么这段说的呀,太阳病将三天,经过发汗,发汗是对的,太阳病当发汗吗。发汗没好,如果表不解,你还得想法子服桂枝汤。那么这个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发汗他还没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温针,乱来一阵,这些治疗都是错误的,所以这个病仍不解,这个病不会好的,此为坏病。这个不解呀,就是治坏之病呀,他这么样子又吐又下又温针,这个病决不会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坏病,这一段它也跟上边有关系,说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但不能说是你经过治完了这个病不解,就吃桂枝汤,这也是不对的。他这是仅举一个例子,这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而来论述的,哪个应该用,哪个不应该用。如果治坏的病了,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那桂枝(汤)不是一个万能的药啊。那得怎么办呢?详审其脉症,那么他这个书啊,就是辨脉辨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这个知犯何逆面很广,不是光问他是怎么治坏的,那个是可以问的,不是不可以问的,主要的还是在这个结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厉害变化里虚证啊,或者由于这种错误而邪入内呀,是发生陷胸汤证了,是发生阳明证了,或者发生阴寒重症,这都不一定的,这都是治逆的结果,知犯何逆,让你考察这些东西,随症治之,这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精神,这句话不要把它轻易放过了,中医治病就是随症治之,不是你拿脑瓜想,那么有什么证,你就应该怎么治,现桂枝汤证用桂枝汤,现承气汤证用承气汤,这叫随症治之,随所现之证而来治疗,不是你那么想,那不是中医辨证,这很重要这句话,它是一贯全书这句话。所以刚才讲这个桂枝汤,在临床上你遇到桂枝汤(证),这个征候合适,你就用你的,什么病都治,随症治之吗。   

底下,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也是围绕着桂枝汤来论说的,他说还有一个同是太阳病,到这一点啊,他说的是桂枝汤的医疗作用了,那么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什么叫做解肌呀?中风,头一段我就给讲了,这个病邪深,就是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这个邪呀,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啊,它离开表皮了,表皮虚了,这个病整个在肌肉这个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头前讲的这个,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这不虚呀,邪在这呆不住,这个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它是安中养液,充实精气,这个力量足以驱邪了,那么再一汗,邪就走了,它谓之解肌,与专门来发表的,让他出汗的那种方剂,麻黄汤,是大有区别,是不同的。所以他底下接着,若脉浮紧。×××,在桂枝汤,浮之中,按着没力量。脉浮而紧,这个脉呀紧聚有力,这个紧啊,我上头说了,就脉的宽度上来看的,它这个脉道是紧束有力,那里头充血的情形是相当严重了,就像一个胶皮管子,你灌得溜紧,就是打气它紧,咱们都骑自行车呀,自行车轱辘气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紧啊,你把气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缓弱。这个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发热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汤证发热,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说不出汗,是汗不得出,他这个精气充实在体表,所以血管里充满液体,它就是体表不开,出不来汗,一出汗马上就能好,他这个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实,由于这个实,造成汗不出。这时再给吃桂枝汤,那了不得了,桂枝汤它是增益体液的,就是精气呀,这就变成实实之祸了,本来就实,你还让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气,那就实上加实了,这个在内经上就是实实吗,实证,又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弊也!这个病只能够是更加恶化,而不会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都是这个感冒,外感,该要用麻黄汤的用桂枝汤不行,反过来呢,应该用桂枝汤的用麻黄汤也不行。后边就要讲了,那么桂枝汤这个作用啊,不是单纯的发汗药,本为解肌,所以到这个地方把这个医疗作用啊,他才点出来。那么解肌的方法呢,他就要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而来达到解肌的目的,那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这个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病酒的人。这个过瘾的人常得酒病啊,我们那边就有老喝酒就得酒寒。酒寒,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那么人也是汗出。那么这一类的病,它是因为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它由里往外蒸,也出汗,你这个你拿它当桂枝证可不行,所以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是吧,他是蕴湿蕴热而汗出,这个它是在里呀,桂枝汤它是解热,它是解外热,里热千万不能用,得之则呕,里头有热,这个病酒的人他喜清凉啊,他里头有热吗,有湿有热,而不喜甘温。这个桂枝汤是甘温药啊,甘温除热,除表热除外热。而且还得精气虚,精气不虚用着都不行。要用它呢,怎么样子,反倒覆热(?),壅逆于上啊,一定要呕的,这个甘药多壅,壅者往上壅啊,这再加上温,里头还有热,那以热及热,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汤啊,应该戒之用这个地方,第一个提出来,就同是表证,脉浮紧,无汗,那么汗不出这种发热,那是表实证,那是麻黄汤证,不能用,虽然在表有热也不能用,因为这个脉浮紧而无汗,无汗不能用。这一节呢,虽然汗出,里热也不能用,他搁个酒客病,来说里热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用了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我们这个里热的病,你千万不要用,所以他头前明说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必须有个太阳病在那,这个可是一个主要条件。里热不行,里热有汗也是不行,这就说明咱们要是平时看病啊,也不能片面看问题,哎呀说一出汗就是精气虚,看着出汗了就用桂枝汤,这可不行啊,那可是出错误的,是必须要全面观察,第一个确定它是太阳病,太阳病发热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汤。没有,不是太阳病,里热的问题,那用它坏了,一定要呕的。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平时就有喘的人叫喘家。那么他患了桂枝汤证,你打算也给他作桂枝汤服之啊,可他平时就喘,当然他得外感还是喘,这你对这个喘也得照顾,所以用桂枝汤那是必然的了,你还要加厚朴杏子才好呢——————  

————————  

————你方子还是得加减变化呀,他这也举个例子,他比方说吧这个喘家,那么他外感了,是桂枝汤证,就像我们头前那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情况,肯定是桂枝汤证了,但他喘,那再加厚朴、杏子较比好。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它是警戒,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这个发汗啊,伤津液,里热反倒更助热。你们看这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节就知道了,他说热在上焦为肺痿,这个肺痿怎么来的,就是热在上焦,那么底下他又说了,肺痿之病从何得之?他说头一个从发汗,或从发汗,或从消渴,或从快药下之啊,都是伤津液。里热,你再助其热,再使他伤其津液,这个没有不伤害肺的,这个肺为嫩脏,也容易伤,而且热伤血脉,那么血气凝滞,它就要为痈脓之变,这个你们回头看看那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一篇就知道了,这个就是在这,内热的,你要拿那个甘温药,让它温胜呢,壅于上,准伤肺。这不是说吃一回了,那么如果他吐了,说明这个热往上壅的相当严重了。那么如果这个热久久不去,其后必吐脓血,所以这个应该戒甚啊,这个危害呀相当严重啊。这个不能治里热,里热攻表,这根本就不行的,况且桂枝这种甘温药更不行。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个与桂枝本为解肌那节正是相反的,那个是桂枝汤不能用于麻黄汤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那个麻黄汤证。这个呢,它是桂枝汤证误用了麻黄汤,它这里含义是这样的,它这个书上倒没明写啊,它是太阳病桂枝汤证,而用麻黄汤发其汗,遂漏不止,怎么知道它是这个意思,就从一个“遂”字,这个“遂”字是一个baobian组词法,古人用字他净在字上琢磨,遂发汗遂就汗漏不止,这个发汗是错误的呀。太阳病不应该发汗吗,但桂枝症用麻黄汤发汗是错误的,所以发汗遂就而汗漏不止,大汗亡阳,其人恶风,这个恶风就根据头前那个,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wa恶风寒了,他不发热,这就说是现阴症,表当然也没解,大汗流离,病必不除。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小便难,没有这个体液大量亡失,小便没有,所以说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支微有些拘急,就是痉挛。而屈伸费劲,难以屈伸,就是弯回来,伸出去,一曲一伸嘛,这都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了,组织够燥才有这个情况,这个肌肉马上就有拘挛这种情况。这就由于这个病发汗过,应该用桂枝汤,用了麻黄汤了,虚极就变成阴症了。那么这个汗多□□□□□当然也是多了,所以亡津液同时也能亡阳。那么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就不行,得加附子。这个附子这个药啊,他是个辛温,是个热药,他有亢奋作用,同时这个药在临床上体会,他能够复兴这个代谢机能。是生物老在新陈代谢,这种机能要是陈衰,附子很有恢复他的力量。如果这种机能陈衰,反映在里,就说下利清谷,四肢逆绝,反映于里,你要用附子配合干姜这个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都是。那么如果这种陈衰的机能反映于表,这就是反映于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这类的药。如少阴病?  

  也就是桂枝汤症,而现阴虚症的话,加附子。阴虚症表症阴虚还是一种少阴,这个表症有两种:一种是太阳,表阳症;一种是少阴,表阴症。那么这个桂枝加附子呢?就是桂枝症而现阴症,就是少阴病现桂枝汤症,就是这么一个情形。那你光用桂枝汤是不行的,他是一味恶寒而不发热,当然也怕风。他也出汗,出汗出的更凶了。那么我们来应用呢,比方少阴病,他有自汗,脉微细,但欲寐,这些情况,那你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虽然无里症,也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你得用桂枝汤加附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的这个应用的标准,就是桂枝汤症而现少阴病。但本段的说法也可以作参考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恶风的厉害,不发烧。发烧也不一定不发烧,但人不发热。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这个脉促,这个各家的注解我认为都有问题,都根据王叔和的说法,说是数中一止,谓之促脉。就是快脉,有时候一止,我认为欠通,这个不对。凡是一止,脉跳跳一止,就叫作结。无论数中见之,或迟中见之,都叫作结脉。结脉有数有迟,那么这个促,咱们平时说短促,急,促急,就是靠近,这个促脉,就是出与上,就是靠近于上,靠近于外。靠近于外,就是只见到上头,上头就是寸位。所以只是促,关以上浮,关以下沉,这么一段。尤其这一段,更注明说明这个问题,你们看看这一段,他说下之后,我们头前讲的桂枝汤,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是今天讲的,那么这一段胸满是什么东西?就是气上冲啊。他吃了泻药了,下之后,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就气上冲,气上冲可表没解呢,气上冲以至于胸满,冲的挺厉害。气冲于上,同时他由于吃下药,虚其里,那么可见上实,气冲的关系,下虚。脉也应tou,浮见上头下边沉。所以脉与症是相应的,绝不象他们说的数中一止,没有那么大的热,那么大的热他不烧起来了,不是,促,都是热,他这个不是,他由于气上冲,那么上边,所以这个脉,他浮在关以上,叫寸。而由于泻下的关系,浮气ju,所以这个下脉沉,关以下沉,应该是那个脉,那么由于表没解,还用桂枝汤,同上边桂枝汤一样,由于这个浮,虚了,我们后头就有了,桂枝加芍药,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他把芍药三钱增到六钱,腹满时痛要加芍药,在这把他去了你想什么道理?腹虚,不但不满,而腹气虚了,所以他把芍药不要了,这个我们在临床上用芍药的确是治腹满,我常治肝病啊,常治肝病把芍药大量用,这个下腹满他就起作用,  

那么满的反面就是不满,虚的厉害了反倒,那就要退烧药,这不就这个道理。那么底下虚,上头实,所以脉也应之上浮而下沉,这不很对吗?决不是….那么这个桂枝去勺药,就是这个桂枝汤证气冲的更厉害,我们刚才讲芍药桂枝汤,这个芍药这个药呀,能制桂枝的辛散,那么气冲的厉害,这个桂枝要发挥作用,桂枝制气上冲,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同时,腹气虚,它也不应该要,所以把它取掉了。那么这个方剂的体会呀,就是桂枝汤证气冲较厉害些,而胸满脉。。。我们根据这个来用它的。这是桂枝汤的一个变化,桂枝汤去芍药,这个方子加减也挺管用,以这个方子为基础。另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桂枝汤把这个大枣生姜也去掉了,就是桂枝甘草汤,这是桂枝汤又一个变化,桂枝汤有这么三个大阶段。这是一个,这个就是胸比较满,桂枝治气上冲,那么他又是腹气比较虚,所以把芍药去掉。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底下这段应该是一段,这个书搁成两段了。成无己本为一段,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汤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它是一段,这个书它搁成两段。两段这个前后就是不对头了,而且成无己他给改了,他改成微恶寒,微恶寒不对,他不是恶寒,假设是微微恶寒,那正是表不解嘛,加那门子附子呀?微寒对了,这个微寒是接着上面这段,就是脉促胸满,如果微陷于阴寒证,微寒,没有那个恶字。。。就是微陷于阴寒证。那要加附子,那根桂枝加附子是一样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这个方子的运用很多,后头的风湿相搏里就着个方子起作用了。桂枝汤证胸满上冲比较剧胜一些,而满脉促,他要用桂枝去芍药。这个方证,如果陷于阴寒证的话,要加附子。  

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这是一节,这一大条分成三节。头一节,他说太阳病呀,在八九天的时候,真正的伤寒病在八九天的时候就是一个关口。这个病好就在这个时候,危险期过去了。可是病的恶化也在这个时候,这个八九天是这么一个阶段,在伤寒病里。假如这个病有了这么一种变化,如疟状,发疟疾大家都知道,定时发作。发热恶寒,有定时的发热恶寒,而且热多寒少。这个表证呀以恶寒为主的,所以我们以后有很多的这个解(释)的段落,恶寒者表未解。如果这个病要是去表,这个恶寒就要少,没有表证的就不恶寒。所以每每的这个表证呀,我们以恶寒的轻重多少而来验证表证之进退有无。那么这一节就说明这个,这个人变成现在这么一个情形,定时发寒热,可是热多寒少,是不是这个病转变了呢?他底下又接着说了,其人不呕。他要转变这个少阳病呀,心烦喜呕,他非要呕不可,这个人不呕,证明他没传少阳。清便欲自可,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正常,二便正常了,也没传阳明。阳明,大便燥结,小便黄赤,也没有。所以这个病即没传少阳,又没传阳明,只是一天二三度发,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这么一个病。看看脉吧,脉微缓者。这个微缓不是又微又缓,微见其缓,微微的缓。脉不数急,脉也不紧,见着他缓弱,这个缓弱说明这个病现在平静。咱们开始就讲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脉若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说明这个病正在发展变化,脉微见其缓弱,说明这个邪已经衰了。可是这个现在来说是没好的,他还是发热恶寒如疟状,而且热还偏多一点,但是这个热多脉应该快呀,应该数急,脉反倒微缓,挺缓弱,意思也就是当然不是快了。那么根据这个脉根这个热多寒少比较看,这个热不要紧的,不久将好了,因为这个脉见到缓弱,邪衰的一种反应。是呀,尤其这个急性病,一来这个脉来都数急呀,而且应手代紧,这个紧脉不是好现象。假若这个脉也不紧了,缓弱了,也不快了,那么这个病也就停止了往前进展。尤其这个缓弱,邪气已衰了,这个病就不了了了,言外就是说这个病不治也可以放心自愈。这是头一段。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这又是一段。他说这个太阳病得个八九日,虽然是如疟状,一天两天都发,那么他不是热多寒少,他是寡恶寒,一味的恶寒。而脉微,脉微是不足的脉了,所以脉微者为亡阳,他是没津液呀,这是表里具衰。这段也可以这么讲,就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没有如疟状以下这些情况,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这个人是寡恶寒而脉微,这是表里具虚,陷于阴寒症状。那么这个时候是不能够再发汗,再吐再下了。这么讲也可以,没有这个如疟状,不搁到上头。总而言之,他这第二段不是这一段所论述要说的,主题在下面。头一段所说的,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寒热,热多寒少,而且脉微见其缓弱,这是邪衰病欲愈之兆,言外不治也可以。这一段说到八九日的时候,脉微而恶寒。无热而恶寒,这脉已深陷于里,阴寒的一种征候,所以他叫着表里俱虚,不可再发汗、再吐再下了,怎么办呢,只能用温补的法子了,用什么药呀?随证治之,后头他有,后头有的是,治这个病,现在不是主要治这个。那么底下就是第三段了。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个又反过来到头前了,把他太阳病八九日…  

那么那个郁郁(或为欲愈)不会颜面赤红啊。他说如果这个人面色反有热色,热色就是红啊,面色缘缘正赤啊,要是这样的话这个并还不是要好的,为什么呢,这位置古人有个名称,叫做浮郁在面,阳气浮郁在表吗,所以这还是表没解的一种症候,表热它出不来,所以人这个脸发红。人不得小汗出,要一得小汗出就好了。而且病人的身体呀,要出汗它出不来,那么水份含在皮肤里头,人发痒,你问问他准痒。那么这样子所以他用小发汗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你看看啊,这是桂枝麻黄汤的合方,各取小量,都是各取1/3,量极小。为什么呢?你看那个症候我给你们分析分析你们就明白了。所以这个合方啊,是两个病合并到一起,一得有个认识,你看这段说的很好,如疟状,那就是定时发寒热,这个他写到头前了,后头有这个,说是啊,人脏无他病,时发热汗出者桂枝汤主之,时发热汗出,时发热就是定时发热,而汗出,这就是桂枝汤证。那么这一段你们看一看,如疟状,就是定时发寒热了,定时发寒热他象桂枝汤证又不是整个桂枝汤证,定时发热汗出才是桂枝汤证,他这个虽然定时发热多,发寒少,但是他不汗出,桂枝汤证有一半,那一半不汗出是什么呀,不得小汗出,出不来汗,麻黄汤证的一半吗,是不是。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合方啊,你对这个方证不熟啊,你就是搞不清楚。他这个即有桂枝汤证时发热这么一个问题在里头,可是不完全是桂枝汤证,完全是桂枝汤证就不用麻黄汤了,他又有不得小汗出这么一种麻黄汤证,可是麻黄汤他只能够发汗,它不能够治时发热,如疟状它不能治。所以这两个方证啊都具备都不全,所以他是合方治疗。但是这个病非常的轻,一日二三度发寒热而且脉微缓,这是欲愈的一种情况,就由于浮郁在表,表还没完全解,得个小汗就能解,所以这个方剂要用的非常的轻。你们看一看桂枝一两十六株(去皮),一两十六株啊再拿三除,才多点啊,这都是古制啊,一两是二十四株,六株是一分,一两是四分,这是古时候度量衡的制度。不到二两,二十四株一两,十六株。底下都 一样了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你看一两拿三除,古制才三钱挂点零,古制一两合现在三钱,那很轻了,才几分的药,很轻很轻了。再看看底下的煎服法,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这是一个定则,煎药的法则,麻黄这个药啊,它这个沫子缠脑袋,所以煎麻黄都要先煮一两开,把沫子撇一撇,这现在还是应该遵守的,把那沫子撇了。内诸药,再把其他的要搁里头,煮取一升八合,他古人呐,他是量病用药,他不但药量轻,吃的也轻,一升八合他均了三次吃,每次吃六合,不象咱们头前吃桂枝汤,一回吃一升,这地方咱们在临床上都要注意了,这个轻病不但药量轻,而且每次也得少,所以这是个方法在这个方子上要注意了。病重,量重,要多吃;病轻量小,要少用。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这个方子本来是这么说的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他把桂枝汤也煎出来,麻黄汤也煎出来,这个里头倒三合,那个里头倒三合,三合就是1/3了,一升拿出三合不就是1/3吗,然后两个搁到一起,不就是六合了吗,十合为一升,顿服,源起呀这个方剂呀是这么注明的,那么现在呢?张仲景就把它放到一个方子里了,它就是这个分量了。那么这个方子是小发汗的药,这个发汗很轻很轻的。底下……(人名)他们给算这个分量,根据源起是怎么搁的,但是这两个方子的比例数,还是搁1/3,两个都是各半,等量,各取本方的多少。我们现在来用呢,也就是把桂枝汤取1/3,麻黄汤取1/3,但是相重的药不要加在一起,你象甘草吧,桂枝汤有甘草,麻黄汤也有甘草,把两个药加起来也不行,合到一起,这个共有的药味呀,就根据大量的用,那不同的呢,就按前面的合法,如果1/3取1/3的量,你象桂枝、麻黄原先都是三钱呐,各取一钱就行了,再少你还可以再轻取,那也不是固定的,研究这个东西也是,它不是固定的。我们在临床是呢,根据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少取,就是麻黄一钱,也没有大发汗的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这种事情不常遭遇的,本来他是桂枝汤证,开始吃桂枝汤的时侯啊,不但病没好,反烦不解...................,服了桂枝汤反烦而表又不解,这个不是桂枝汤有了毛病,是邪盛气滞,咱们是肌不和了,再就是肌肉这一层啊比较实,所以这个药力受阻,那么这个时侯呢可以用针灸刺风池风府,用辅助治疗的这个方法,这也不可不知的,本来这个病人他是桂枝汤证,我们也给他用的桂枝汤,........你要不知道这个作用的就不好解决了,知道这个问题,哎.用针灸,刺完风池风府再用桂枝汤那就得好了,那么这种事我一生都没遭遇到,但是可能会有这种情形,咱们也不可不知的。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H:小发汗)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用。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这个头一节啊,“脉洪大”是错的,这个讲到后头就知道了,他这应该是脉浮,洪大呀改个脉浮就对了,后头有,桂枝汤发汗后外不解,脉浮者还用桂枝汤,这个洪大是错的.这个洪大是个实热之像,白虎汤证下边有啊,恐怕草写的时侯他把下面那个脉写到这里了,这是错的,脉浮,脉浮他病在表嘛.那么已经服过桂枝汤了,服的不合法,我们从前讲桂枝汤啊,就是微服执执汗出,要是是汗出者更愈佳,大汗淋漓病病必不除嘛,这个就是...,那么吃了桂枝汤,大捂大盖啊,人出了一身大汗,这个表是不会解的,如果脉浮者可以吃桂枝汤如前方,好像以前服用桂枝汤的方法.那么这一段,这里头也说明一个定法啊, 如果是表证我们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呢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是用桂枝汤,这也是一种定法,所以桂枝汤看起来是一个平稳的药啊,它这个伤津液不重的,那么下之后也是,太阳病不可下之,要是下之后表不解呢,也可以用桂枝汤,下也伤津液啊,津液有伤而表不解,那只能用桂枝汤,这桂枝汤既是一个解表去热,同时呢它也是安中养液,所以那个大汗出之后而表不解脉浮,而仍然可以服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他如果定时发寒热,就是疟疾了,一阵冷一阵热的,一天啊再发两次,那么这个是需要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呢? 他这个地方啊 说如果吃完桂枝汤之后大汗出之后,他不出汗了,而是变成疟疾似的,一日两次发寒热,这个定时发热这是桂枝汤证,咱们没讲到这个地方,从前也有了,桂枝麻黄各半汤也说了,可是他没有汗,这就是麻黄汤证.但是他这一段啊桂枝汤证多,上面那个是身必痒,那个汗啊吃药出不来那个样子,而且面有热色,那个麻黄汤证啊就要比这个汤证多一点,所以古人这个用药严的很呐.  

那么这个形似疟,他也没有汗,可是麻黄汤证呢上面那个对着一看就知道了,他比那个少,没有身必痒不得小汗出,那个没有,其它要出汗的情形没有,所以这样子麻黄更少了,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呐,要拿着这个书看呐严的很,所以这样才能好病,可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这桂枝二麻黄一这个方剂啊也是一个极轻极轻的,你看看后头它那个方子的解释就知道,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用。他说本来啊,他是这么一个对药物的用法,桂枝汤用二份,麻黄汤用一份,共计喝多少呢,共计喝两升,这个合法呀他古人是这么个办法.麻黄汤也煎好了,桂枝汤也煎好了,那么随便拿一个东西也行啊,拿一个池匙子也行纳,你摇二匙子桂枝汤,摇一匙子麻黄汤,往另一个器皿摇,共计摇两碗,那么汤药还是二比一之比,所以呀原来的本云,就是这个方子仲景以前呐,是这么个办法,就是把这两个药,桂枝汤取二麻黄汤取一,取到二升,然后分成两份,那么现在张仲景呢,他就把这个方子啊,药物合成一方了,将息如前法,.......,但是这个不要喝稀粥了,根据药物的分析啊,他这说桂枝汤取5/12,桂枝汤份量根据原方的服法啊取5/12,麻黄汤他取的是这底下也有,取的是2/9,这2/9和5/12比啊,也正是2比1,他这个取法呐药量更轻了,轻的很了,所以这个方子吃下去并不大出汗,稍捂一捂盖一盖只是微微的透表而已,所以桂枝汤,得的桂枝汤证服用不合法呀,容易造成大汗出而病不解,如果这个脉还浮,不是洪大啊,洪大要改它,那么还可以用桂枝汤,像以前的那个饮服法,如果病变成这么一个病,就像疟疾似的,定时发寒热,一天发两次,那么这个时侯啊应该少发汗,它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节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十六啊,这一段,就从着这一节说的,那么服桂枝汤大汗出之后,这个变症多端啊。那么由于丧失津液,最容易,津液丧失,阳明内结,也是常有的事情。二十六呢就说这个,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你看这才是脉洪大呢,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它还由于服桂枝汤,这个都是不是错药啊,不是误治啊,这就说明,这个表证这个期间是桂枝汤证,那么服桂枝汤,服桂枝汤不应该大出汗,就是这个护理人呐没搞好,大捂大盖,他是大汗出。这个大汗出啊,这个病绝对不好的,由于丧失津液太厉害,那么反倒造成胃不和这个里热,所以大烦渴不解。这个大烦渴不解,不是表不解了,那么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表没有了,可这个由于津液丧失,它就动了里热了,大烦渴不解,烦躁也厉害,渴得也厉害,这时候脉呢洪大,脉洪大是里热的情形,所以上边那个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是错的,那么这也看出来了,那个应该是脉浮。这个里热大烦渴,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这个白虎汤证啊,不一定渴。脉洪大,身热有汗,口舌干燥,这就可以是白虎汤证。但是津液太伤,他就要渴了。津液伤他渴的时候啊,你必须加人参兼宜健胃。这个要是热,津液伤了,咱们后世就不这么治了,后世认为这个呀,都得滋阴。究竟是胃气不复,你这个津液不生,尤其它是在白虎汤这个基础上大量用石膏,更容易影响胃,所以必须加健胃的东西。咱们现在也说呀,这个人参是补气的,补气就生津液,它就是起,人参这个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这个胃,胃虚有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你吃人参就对头了,后面有的是加人参的这种方剂,那好理解的。一般对这个白虎汤啊,大家都知道这个石膏是个解渴药,其实它是除热药,它不一定渴,主要的这个(治)渴是人参,这个我们在这个书上就可以看出来,凡是白虎汤没有一个说渴的,你们看一看就知道了,连《金匮要略》带这个《伤寒论》,是加人参都是渴,欲阴水速生啊,渴欲饮水啊,象这个大烦渴啊,全要加人参,可见这个人参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后世说的补气呀,古人这个气分,在他的书上就是津液。这是这一段,他把服桂枝汤,由于大汗出,那么上边说呢,要是脉浮,还在表,可以与桂枝汤,如果形自热,这个也在表,也在表不过它是桂枝(汤)麻黄(汤)共有的症候,那么定时发寒热,这是桂枝汤证,可桂枝汤证呢,它要有汗出的,时发热汗出者桂枝汤主之,那后头就有的,这个他不汗出,不汗出呢当然有麻黄汤证,由于桂枝汤证明显,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它这个麻黄汤少搁,桂枝汤多搁,那么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个方剂,我们要用它,怎么用呢?我们遇到一个病,是桂枝汤证比较多,麻黄汤证比较少,也需要解表,让他微汗,可以用这个方子,他只能够得小汗啊。可是服桂枝汤大汗出,还能够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动了里热,而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就是大烦渴,脉洪大,就是我们方才讲的这一节,这个白虎加人参汤这个方剂呢,看后头就行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那么这个要确实还有××,烦躁,这个知母去烦躁,那么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这个石膏更寒了,那么这个胃受不了,所以他要搁粳米、甘草,这两个药啊,它都是一个甘药啊,咱们说甘药补脾吗,其实那也不光补脾,它这种甘药啊,尤其这个粳米,咱们这个一般拿这个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种胶粘质,那么西医说它这个是种粘滑药了,甘草也是,这个搁到一起煎,我们吃下去,它能把这个胃使它不吸收,在胃里头,它能够挂一层,粘滑药就起这个作用的,它能保护胃,它对这个知母石膏这么个大苦寒的对胃没什么毛病,所以古人这个药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搁大量的甘药。那么如果他渴,那么你光用甘草粳米这个药,也不足以济事了,你非搁人参。这个人参它是健胃的,那么它配合甘草、粳米,那么这个胃气才能够,能够复健起来。这两个药去热,这三个药健胃生津吗,所以这个大烦渴,这个津液亏到这么一个份子上了,你非加人参不可。我们一般用呢,当然是,要是不烦渴,只是口舌干燥,人烦躁,脉洪大,也可以使白虎汤,他不渴也可以使,但是那不必加人参。这个药的这个煎服法,这个书说的还挺好,那么这五味药,煮米熟,这个米熟了,这个汤也好了。那么这个是这种药它煎的时间都长,它以水一斗啊,你看那旁的,六七味药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独这白虎汤它搁一斗,它就煮长时间。那么米熟了,这个汤也成了,这时候把渣子去了,温服一升,日三服。所以咱们要是对有石膏配伍的这种方剂,那么也要多用点水,时间要它长一点,咱们现在也常常地把这个石膏单煎,也可以的,先下锅。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一节,一般的也都是,讲的也都是错的多。  

这个太阳病啊,发热恶寒说明还在表了,但是热多寒少,这个热多寒少啊,它是冲着这个发热恶寒说的,不是这个病特别的有壮热,不是那个样子,它把这个发热恶寒,那么在这个发热恶寒的这个情况,热较比多而寒较比少,不是在这个发热恶寒之后另有大热而恶寒少,不是那个意思。那么这个寒少啊,我们讲太阳病,太阳病的恶寒是一个主要的症候啊。 这个寒少说明这个表啊,要罢,就要解了。那么这个病呢虽然发热恶寒,但是由于热多寒少,那么这个病啊表欲解,热不退,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它是这么个意思。可是转成阳明里热呢,你看前面白虎汤(26条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这个脉微弱。微弱在这也是有两个意思,一方面冲上面说的,虽然发热恶寒,但是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虽然这个热较比多,但是脉微弱,这个外邪已去啊,所以没有多大里热;这个脉微弱还有一个意思,底下他注了, “此无阳也”,这个无阳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说的。他这个书上啊,尤其在表证的时候,他常说的无阳都是指着津液,脉微者为亡阳吗。脉弱,咱们头前讲了,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说此无阳也。此无阳也,不指着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瞎扯吗。这一句真就有这么注的,这么注就是错的。这个此无阳也,没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发汗”,这个发汗啊,最耗伤津液了,那么唯独这个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还发热恶寒吗,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个发汗药啊,发汗药呢但是它不大发汗。这个越婢汤啊,在这个《伤寒论》里没有,在《金匮要略》里头有,它就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这几个药就叫越婢汤,那么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就是桂枝汤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这个越婢汤治什么呢?在《金匮》里头啊水气篇里头有,它治风水。所谓风水啊就是全身肿了,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同那个麻杏石甘汤差不多。麻杏石甘汤不也是吗,喘而汗出,身无大热,它这个热半陷于里了。它这个汗出与桂枝汤的汗出是不一样的,它这个由里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阳明病蒸蒸发热汗出,不到那个,所以无大热呢。无大热啊就是冲着阳明里实说的,真正里实那蒸蒸发热啊,那身上热得很。它这个无大热,不到那个程度,但是里头也有热,所以搁石膏,但是表也有,他搁麻黄。越婢汤这个麻黄用的量大呀,他用六钱。我们要治这个表有水气,你要是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那么在这个方子里麻黄用量相当轻啊,他把这个越婢汤用八分之一。源起这个麻黄用六两,我们现在用就是六钱,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钱了,那很轻很轻的了。这个桂枝汤啊,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是二倍吗,所以用桂枝汤用的比较多,但是也特别少。他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用了,合起来用了,失去越婢汤的作用,我方才讲了,想要发水气,麻黄必须重用,那么连一钱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气了。那么桂枝配伍麻黄啊,我们在临床上这个药物配伍的规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黄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黄呢反倒治汗出。你看这个方子呢,既有桂枝汤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这个方子它清肃表里啊,它能够去里热,因为有石膏的关系,也能稍稍解外,有微量的麻黄,那么大部分呢还是桂枝汤证。我们结合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汤证比较多。由于桂枝汤证主要就是津液虚,脉微弱,要有表不解,还现桂枝汤证,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汤证,没有汗出,你看这一段里头啊,他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并没有汗出。可是没有汗出,又不能大发汗,因为脉微弱,桂枝汤证明显,但是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这个麻黄量特别小,而且他不搁桂枝二麻黄一汤,那个麻黄汤里没有石膏啊,因为还有热,所以稍用点石膏,这个石膏量也不重。我们再看看这个分量,搁到一起呀,每一个药只十八铢,古人这个度量衡啊二十四铢是一两。那么古人的一两呢,我们现在开方子就是一钱,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药吗。这个十八铢不到一两啊,一两的四分之三,所以这个药啊,药量非常的轻。那么吃了这个药啊,要是表里都见热,可以用,但是在这个发汗药之中是最轻最轻不过的药了,所以他搁个不可发汗,这个专指的是麻黄汤了。你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真正的表证无汗,我们一般常打算用麻黄汤。所以这个病啊,“脉微弱,此无阳也”,是万不能发汗,不能用麻黄汤。我记得有一个人问过我这一段,说此无阳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不是发汗药?我说这个不一样,它有所指,这个书说不可发汗,都是指着麻黄汤。那么这个地方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那非坏不可。所以说脉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这个不能用麻黄汤来大发汗来,根据这种病情啊只能够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啊,咱们讲的这几个方剂都是小发汗法。咱们头前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这几个方剂也各有不同。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桂枝汤与麻黄汤,这两个症状相合,大致差不了什么,但是不可大发汗,全是小发汗法,药量都特别轻。桂枝二麻黄一汤呢,是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也是小发汗法,这个方子尤其是小发汗。不但有表证,里头也有热,所以热多寒少,你在这个地方就看出来了,这个表证要罢了,热多寒少,有入里之势,但是这个病非常地轻,脉微弱也是邪轻的一个问题了,同时啊这个人津液也虚,这个不但麻黄汤用不得,用桂枝汤也是不行的。所以他是用,一方面用桂枝麻黄稍解其表,用石膏开始清其里的,这么一个方剂。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个桂枝去桂呀,这个桂也可疑,在《医宗金鉴》他改芍药了,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表还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桂枝去芍药,我们经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药。我认为《医宗金鉴》还是对的,这个书错字有的是。象头前那个脉洪大,那肯定是错的。这段书主要注重这个仍字,他这个病呀,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他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根本就有这个病,就有这个征候。这个大夫呀看到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这个象表征,就给吃了桂枝汤了。这个就是药不对证了,所以这个病不会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着胃说的。又满胀又疼,象里实,他又给吃泻药了。也不对头,所以他这个服桂枝汤,或又吃了泻药了,他这个症状一点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这个方剂。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他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呀,影响表不解,那么里头胀满呢,你泻下也行,非利小尿不可。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他由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他这个里边呀,他这个古人临床经验看出来,里细闭赛,他表不会通透的。所以非利小便不可,你无论是发汗,你越发汗越坏,发汗激动里边的水,那辩证多端呀,那么下也不行。所以发汗呀或者下之呀,他这个病是永远不变的。那么怎么办呢,有表征是有表征,你要兼利小便。他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他肯定这是表征。所以他用这个桂枝汤去芍药。  

这个芍药这个药呀,我们头前讲这个桂枝去芍药,他脉促胸满,他气上冲的厉害,这个芍药不对头的,他要去芍药。那么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气上冲造成的。这个气往上冲,它诱导这个小便不往下行,随意利尿药里常搁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这个五苓散都有桂枝,什么苓桂术甘汤呀。那么去芍药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还有表征,所以还用桂枝汤。本来是个中风证,所以不汗出,就是因为要通小便,是小便不利的关系。如果这个人小便要是利,肯定他上边这个不会心下满,微痛,他就是桂枝汤证,由于小便不利,影响汗,不出,那么他气上冲的厉害,所以心下满,微痛,他这个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表证亦然存在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主要原因就是小便不利。所以他把芍药去了加白术茯苓已利小便。小便一利,这个桂枝汤就发生作用了,这个表就解了,他是这么一个情形。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比如说一个感冒,那随便吃点发汗药就可以,但是他要是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烧等等的,你要不利小便,他这个表绝对不会解的。那么他该用那个解表药还要用,但是非加利尿药不可,治愈小便不利才行,这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个书里头后头有的是,就由于里有停饮,不兼去饮,这个表是解不了。下更不行了,后头很多,我们随时解释这个例子。那么这个方子呢,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利小便,这个利尿药呀也不都是一样。你象这个白术呀、苍术也是一样的,这个药他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满,微痛。这个茯苓这个药呀性最平,那么他这个也是胃有停水,但是他是利小便的,很有力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他这个温性,咱们后世也说这个白术也建脾吗。他是建脾,胃有停水时他有好处。要是胃没有停水呀,是有坏处,没有好处。他这个性温,他这个刺激这个胃呀还容易出血,骑马要达到发炎呀冲血这种情况。所以咱们看见这个胃虚呀,就用点术吧,可是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是不要用的。他主要是要利小便,这个临床应用上有,我们随时解释。这个茯苓这个药呀,在水气里有个一种神经官能证用的机会多,象心跳呀,或者是烦燥呀,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们不是这个酸枣仁汤,搁茯神,茯神茯苓这个作用是一样的。总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过程中,他有治神经官能证的机会多。这个白术呀也是利尿药,但是他建胃的作用多,建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们平时用药呀也不要把他搞错了,这个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这个白术这个药是不能用的,你看猪苓汤就没有的。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这段是个大段。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这是头一段,你看他开始就搁个伤寒,伤寒他应该脉浮紧,无汗,反自汗出,这说明他是亡津液了,小便又数,即自汗出小便又数,他这个书说小便数就是小便吃紧呀,就是频数,这个可以与上边参着看,小便不利影响自汗出,本来是桂枝汤证,他变成无汗了。那么这个小便数,它影响自汗出,虽然是伤寒,他小便数,他也汗出,他有这么一个意思在内,这个书上没有明说。这个小便数说明什么问题呢,大概是胃虚。咱们后世这个医书里有呀,所谓上虚不能治下,这是用五行的方法解释了,胃属土嘛,土虚不能治水,其实这个有道理,这个胃气虚衰,人身上哪里都虚衰。就是虚脱那个样子,脱水那个样子,小便失去收摄,那主要是因为上边胃虚,他这个伤汗本来是应该无汗,由于津液大量亡失,即自汗出又小便数,所以津液竭于内,后边讲阳明病就知道了。所以自汗出,汗出多为太过。伤寒没有汗,发汗,发汗使汗出多也为太过。太过者阳竭于里,阳也指着津液了,那大便要干,咱们说的脾约证就是这类的。他这个脾约他不要紧,他是虚证,就是虽然十日无大便,无所苦也。所以这个脾约证你不能吃承气汤了,只能吃些麻仁实脾什么的。他这个病呀就类似这个情况,他的津液不守,一方面汗自出,一方面小便频数。心烦呀有点胃不和的情景了。微恶寒,你看他搁个微恶寒,这个微恶寒呀,他说明这个,他虽然冠个伤寒,这个表要解,我们刚才讲了,这个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主要征候,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恶寒要加重这个恶寒。如果这个表征,这个恶寒很轻很轻的了,这个表要罢。但是这个心烦,这个里热要升,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津液丧失。或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这个更不可发汗,所以他说,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这时候你再攻表,再让它丧失津液,此误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这是头一段。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重视,这个小便数啊,凡是应该发汗的病,小便数决不可以发汗。这个在《金匮要略》里头啊,水气篇他讲过。象我们方才讲越婢汤中的那个风水,是水气在表,都可汗出,惟独小便数者,他有这么一段,他说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决不可发汗,这个要注意。这个小便数呀,大概都是里即虚而津液不守,你再发汗再亡失津液,这个发汗最亡失津液了,这是逆治。那么他这段也就是说明这一点。自汗出虽然象桂枝汤证,脉又浮,但是小便数,这个津液亡失以至脚挛急,而且表证轻微之极了,微恶寒而已呀,这个病在这个时候啊,这个书上后面有,就应该这个时候吃芍药甘草汤,先治脚挛急观察观察,你看看这里头一点热都没提,他也不发热不五的,你吃哪路桂枝汤啊,所以根本就是错误。所以底下他又说了,得之便厥,严重的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这是第二段。这个药用对了病人好的挺慢,用错了他立竿见影,马上就给你个样看看,不应该吃桂枝汤给吃了桂枝汤,吃了桂枝汤马上四肢逆冷,这是什么道理呀,津液再亡失,同时这个胃也虚,这个津液达不到四末,这个手脚离心脏都远呐,所以血液、津液达不到这个地方了,他就凉,这个在内经上有了,脾为胃行津液,到脚上脚上能行,到手上手上能握。那么这个因为发汗津液亡失的太厉害了,远处的地方啊,达不到,所以他厥冷。那么在上边也失去润泽,所以嗓子也干,烦燥,吐逆,胃也不和。烦躁,比心烦还加重了,原病只是心烦而已啊,这是又烦又躁,他不能安静,这都是胃不和的一种表现。而吐逆,这都是胃的关系了,这吐逆呀,这个病根本一开始胃就虚,胃虚不能治水吗,所以小便数,那么这种错误的治疗,更丧失津液,胃既有热,虚呀他胃里头还有些停水,所以为发汗药所刺激,他反倒吐逆,而且这个病还相当急迫,手脚逆冷,得之便劂吗,把这桂枝汤吃了马上这种情况,所以他说甘草干姜汤与之。这个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为主了,这个甘草这味药头前咱们讲过了,它也能够养液,也能缓急迫,这个病相当急迫了,这个干姜呢,干姜甘草搁到一起,就是健胃,治呕,它这不是吐逆吗。我们这个理中汤什么的都是由这个甘草干姜汤上来的,甘草、干姜再加人参、白术就是理中汤啊,四逆汤也是啊甘草、干姜加附子就是四逆汤。那么吃甘草干姜汤干什么呢?以复其阳,这个以复其阳啊复津液,这个不是让他再发热,他根本就热了,他这个时候胃太虚又有热,你主要得恢复胃气,他这个甘草、干姜啊他是温中、健胃缓紧迫的这么一种药,但是干姜用的量非常轻,这跟我们头前白虎加人参中讲的人参健胃生津液是一个道理,这个时候胃要是不恢复,这个津液是不会恢复的,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来治疗,这个病我想要搁专讲滋阴救逆的这种办法一吃一个死,一看这个人,咽比较干,就是津液太虚了,用点滋阴药,这个不行,他这个胃根本是不好的,也只能够恢复胃气才能够生津吗,同时用大量的甘草是大有道理的。以复其阳不是复其热,这个阳和我们头前说的津液是一致的,胃气恢复,津液充畅,这个四肢自然就温了。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他说吃了甘草干姜汤,当然呕逆、烦躁都止了,那么厥愈、足温,四肢也不厥了,他津液一达到四肢他自然就不厥了,也不凉了。  

这个时候啊,脚挛急没好啊,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这个芍药啊它是个治挛急的,肚子急痛,小建中汤就是加芍药了,在桂枝汤里都是大量的用芍药再加上饴糖啊。这个芍药就治挛急,拘急痛,咱们说少腹急痛,那也是芍药证,那么其他的部位发拘挛呢,芍药也治。那么再给他芍药甘草汤,缓他这个挛急,其叫即伸。我说开始就应该吃这个药,开始他这个就是亡失津液,那么由于已经到了脚挛急的这个情形,芍药甘草汤这芍药这个药啊,它是苦而微寒的这么一味药,它也能够对这个,我们桂枝汤里搁芍药,它与甘药合之它也是养液的。那么开始用这个药就没有这个烂子了,这个时候啊更作芍药甘草汤,吃这个药他脚就好了。底下这个看出这个病是有热了,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他这个里边的胃不和不是个重要的,实际上开始心烦,他就是小便数,他是虚,这个不是阳明实结的那个厉害,经过上边的这种治疗,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之后一切病都好了,这个人呐还有说胡话,胃气不和,谵语,这个你也不要多用调胃承气汤,只能少少用,以调其胃气就好了,所以少与调胃承气汤。这个用药啊,不是说一个方子怎么样,以量来调治这也是一个方法。比如我们遇到一个病,头前那几个方子都是啊,你象麻黄各半汤啊,才刚讲的桂枝二越婢一汤啊,这种表邪非常轻,你不要用大剂药,少少给一点。那么这个调胃承气汤,虽然是个整个方子,要少少给他一点就行,就是调其量以适应这个疾病,这也是一个方法,不能说我们开个调胃承气汤让你整个还是一回吃那些,那他人就受不了了,他这里头不是那个实法,虽然谵语,谵语大便就干了,这个大便干是由于亡津液,不要那么攻,所以他说少于调胃承气汤。底下这个他是反过来说的,他说重发汗,就是说咱们给吃这个桂枝汤了,这是假若,没有这么糊涂的大夫,又自汗出,又小便数,还给人吃麻黄汤,他是假设说的,假设这个病,他是亡失津液,这是个主要的,你还大发其汗,而又加烧针迫急其汗,这个出汗也最轻了,拿烧针刺激他发大汗,要是这么来呀,这个病它也要四肢逆厥的,但是那不是甘草干姜汤能治疗的了,那非陷于阴证不可,这个虚极呀,就要从阳证转变为阴证了,阴寒重证了,那你非用四逆汤才能治疗呢。这个是个假设,后面这一段比这解释得好,我们把方剂先看一看,然后咱们再研究下面这一段。  

你们看看这个甘草干姜汤,甘草是四两,干姜才二两啊,这个干姜大概都用炮姜。这个四两啊,拿着这个十六两的枰,应该是四钱,啊,这个多了,这个药分一煎两剂,他煮取一升五合吗,分温再服,匀两次,匀两次这个量就大了,古人一两合现在三钱,十六两秤,三四一十二,拿二除呢,还六钱啊,所以这甘草,拿十六两的枰啊就是六钱。那么干姜呢,它是为它(甘草)的一半了,那个六钱,干姜就是三钱了,他以甘草为君药,为主药的。这个甘草又缓急迫,配合这个(干姜),所以辛甘并用啊,它配合干姜又是温中健胃,所以是主要地扶胃气,养津液,治这个四肢厥逆。四肢厥逆,没陷入阴证,陷入阴证非用附子不可,没到那个程度,所以用甘草干姜汤就可以了。如果你再使他大虚,非陷于阴证不可,只是用甘草干姜汤还不行,你还得加附子,他说这个四逆汤啊就是这个。这个甘草干姜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它也治小便数,你可知道,所以这个小便数呀,遗尿呀有用甘草干姜汤的机会,这就是说胃虚不能治下吗,就是方才所说的这种情况。这是个温中养液的药。  

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各四两,这个也是大量用甘草。芍药甘草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它不止治脚挛急了,也治肚子疼,那么对于这个下肢软,它也治,所以古人把这个方剂啊又叫做去杖汤,去杖就是拐杖那个杖,脚,下肢软而无力,这个芍药甘草汤有治疗的机会,拘挛,我们这段讲的拘挛,拘挛更得用它了,下肢拘急可以用芍药甘草汤。芍药主要是缓挛的,缓这个拘挛。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你们看这个地方甘草的作用就知道了。咱们这三个承气汤啊,大承气汤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小承气汤没有芒硝,就是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有大黄、芒硝,搁个甘草,所以甘草这个药对胃是有好处的,大黄、芒硝本来是泻下非常有力了,那么搁上甘草叫调胃,所以这个甘草看起来呀,起码有护胃的作用,保护胃的作用,就像我们讲的白虎汤(的粳米)是一样的,它是甘味的一种粘滑药,所以这个泻下不重,你要配合厚朴、枳实呀,就是不搁芒硝,这个泻下也挺重,小承气汤也比调胃承气汤重,因为什么呢?你看它(小承气汤)没有甘草,所以古人这个配伍啊从这个方剂中咱们也可以看出来。甘草呢据说也没有那么大作用,但在临床上确实(作用很大),所以咱们少气呀什么都要用甘草,也许与它这种缓急迫作用也有关系,从急迫症候也可以解释得通的,你看挛急也是的,脚,本来平常没有这个病啊,冷丁就是由于丧失津液,脚发挛急,这也是一种急迫症候,所以搁个芍药甘草汤,这个甘草同芍药量是一边大的,现在我们用都是六钱了,都是18克了。在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体会这个,这个甘草啊,小便数用它是对的,大量用也可以的。如果这个人有浮肿,这个甘草啊影响小便不利,你看依着这个病啊,前后都挺适应的,这个病主要根源就是小便数,他本来是太阳伤寒,不应该出汗,由于胃虚不能治水,所以小便频数影响他汗出,这个小便数在这一段是个主要的症候,这几个方剂都治小便数,甘草干姜汤也是的,这个小便失禁呐、遗尿啊?

那么后头这个四逆汤是假设的,没有那么治的,假设你要是那么治了,那就变成一个阴寒的一种四肢厥冷了,那非用四逆汤不可。四逆汤就是甘草干姜汤加附子,在这药量都轻了,不像上边用得重。四逆汤在后头三阴篇当中单独讲得最多了。这个干姜与附子搁在一起呀,温里的作用就大得多了。附子这个药啊偏于治下,象这个下利呀,那么它是温下元的,后世说它是入肾了,那也是根据部位上说的了,它是偏于治下。这个干姜偏于治上,所以呕吐什么都要用姜,不用附子。可是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呢,是彻上彻下,无处不温,所以这个四逆汤必须把这个干姜和附子搁在一起。那么古人也有这么说的,说这个附子啊,有了干姜,它才真热。那么就是这两个药配伍起来,这个温中回阳的作用才特别大,所以在三阴篇里头对这个四逆汤要着重讲的,现在理解到这就行了。在这一段,也不是用它来主要进行治疗。  

下边这一段,这个前后啊,又是象一节,又不象,但是后边的我认为解释得好,后边呢就把这个四逆汤抹去了。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腔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这个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这是一段,这是故设一个问答,他解释前边这个问题,这个阳旦啊,桂枝汤的别名叫阳旦汤,他是根据那个症候象阳旦,象桂枝汤,那么按法治之呢不但不好,而且增剧,变成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两胫拘急他根本就有的了,脚挛急呀,而人也说胡话。这个呀,我们上边他是搁个,若胃气不和谵语,他是搁后头了,这个可见,开始就是经过服过桂枝汤之后,这个谵语就发生了。这一段是这个样。那么当时呀,就是这个先生这么说的,说到夜半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那么后的结果呢,同这个先生说的话是一样的,你怎么知道的呢?他底下就是解答了。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它这个病开始呀它就是个虚证,他说寸口脉浮而大,我们这个前一段只说浮了,这个浮大其外,它没有,而内里头它是没有×啊。作为浮,他是有外感了,他说浮为风,大为虚,这个大脉呀,如果这个脉大,按着里头滑,那是实热了,是啊,脉大。它这个里头当然不是了,不禁按,所以说大为虚。那么呢有了外感了,他当然身微热,那么由于虚呢,指什么虚呀,就是津液虚吗,两胫发挛。这个病形啊由于这个脉浮、汗出,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那么就是由于他这个汗特别多呀,头前不有一个吗, 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有那么一节,他就也因为那一节,他说桂枝汤他这个津液太虚呀,唉,用桂枝加附子,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么又把这桂呀也增加了,好解其表,他这都是错的,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这个桂枝配合附子,这个附子本来它是一个温经药了,那么再增桂,那更令汗出了,那更使之亡阳了,亡阳就亡津液了,所以他才变成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整个,阳明内结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内里结实了,就实在的实啊,所以他谵语烦乱,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给他使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在这里头它是简说的,没说呕吐啊,那么当然就是,虽然他说是个阳明内结,谵语烦乱,他主要由于虚啊,这个虚,津液特别虚,使着胃不和,那么这个时候还救津液要紧的,讲下来阳明篇就有了,我方才所说这个,就是这个脾约了,他古人说脾约什么意思啊?古人他是这么看的,脾为胃行津液,说胃呀光消化了,这个津液往外送啊它没这个本事,它得脾(帮助)。那么如果胃里头啊,没有津液可输送了,所以这个脾呀受了制约了,古人这么看的,这个看法当然是不一定对了,现在我们也不必这么理解,它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而胃里干,这个你不要先治胃,你还是要想法子调胃而治津液,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汤,这个谵语都得管,那么吃了这个药之后呢,夜半阳气还了,这个两足应该温了,这个“夜半阳气还”这句话呀也要不得,这古人的看法这都是,古人认为呀,一过了这个不到夜半,你白天吃了这个药也一样好病,两足当热,那么但是这个津液还没完全恢复啊,只是把这个四肢厥冷治了,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吃完芍药甘草汤之后,尔乃就是不久,这个脚就好了。那么这时候这个谵语烦乱不止啊,这时候你再稍用调胃承气汤,以承气汤微溏,因为与头前那个稍与一样的意思,微微地呢大便稍稀一点,你别让他大泻下,则止其谵语,那谵语就好了,他说由于上边的这个我的看法都正确,所以这个病它是可以好的。这一段它说明呢,比上一段说明得好,同时在这里我们也看出来,小便数,桂枝汤吃不得,桂枝加附子(汤)也吃不得,所以凡是小便数,决不可发汗,这个在临床上啊也常遭遇的事情,所以这个问病啊非详细不可,你说人闹感冒,他是憋不住尿,那么频数地很,你就这个我们常遇到,他也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拿着现在病名说,小便非常频数,你先不要治感冒,你先治小便频数就好了,你先给他吃猪苓汤,你就先别管他那感冒。你先要是发汗啊,那非越来越坏,他这个丧失津液,你再发汗就是一个大忌。至于这个它这两段,也都对桂枝汤讲的,所以我们这个辨证啊,不能片面看问题。这个桂枝汤,它是治发热汗出的,但是还有旁的症候,你都得全面看问题,你不能一遇到这个发热汗出你就用桂枝汤,这也是往往至成错误的。所以他有个小便数,造成这个自汗出,虽然脉浮,你也不能用桂枝汤,尤其他要是有了这个明显地这个津液竭于里的一种反应,那你更不能用了,你象说这个脚挛急呀,心烦啊,这里它已经由于津液的孤燥,他胃不和都已经有了吗,你还给人家攻表还行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病啊搁在我们现在看,你比如咱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

不是说这个症候应该用什么药,还没讲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这一段的前后看,当然是以吃芍药甘草汤为最好了,芍药甘草汤也能治小便数,也能够育阴生津啊这个药,那么这个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张仲景这个书不注重这一点,他注重后头,他这一点提出来的最好,你象甘草干姜汤,如果再出现津液虚,由于胃的关系,这个时候不理胃呀,你光滋阴,越滋阴这个胃越坏。滋阴都用生地、麦冬这类药了,你越滋阴,尤其生地,它暧胃的。胃越不好,津液不会生的,哪来呢?他明明是由于胃虚,尤其治误了马上就吐,那你再使生地,他不更吐了,所以这个治病啊,不是凭脑子想,你最终还要从现实症候上看问题,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是很有道理的。一不能片面看问题,更不能主观。那么这一段他讲得较比好,明明是津液大虚,他用甘草干姜汤,这在后世上数不尽的,尤其《医宗金鉴》上也说,他说这个津液虚,还用辛甘药。其实这个辛甘药用得是对的,你得看什么时候,你比如咱们常说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非得甘温除大热的,你非用甘温不可,你比如桂枝汤就是呀,咱们这个桂枝汤讲不少了,后头还有,是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可它有一个条件,这个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你用它,那是百试百验。随便一个大热,你象白虎汤证也是,你象大青龙汤证也是,那个脉浮紧而无汗,你吃上桂枝汤就坏了。所以以甘温除大热这句话就是有毛病,它得遇到它这个适应证,应该以甘温除热的这种大热,你用它就是对了,否则就是害人。你比如说甘草干姜汤,它能够治这个津液虚衰的这种厥逆,你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那也是不行的。他又呕吐,这明明是胃的关系吗,烦躁,他一现就现急迫的情况,你用甘草干姜汤就对了,而且这个原病小便数始终存在,你可知道,他又小便数,你用它不是蛮好吗。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尤其这个书,那严得很,不象咱们随便,原则上地看个问题,就来自己想方子用药是不行的。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了。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这个项背拘急,这个几几是一个状词. 这就是全身左右运转不自由,项背拘急的历害,那么太阳病就是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这一类的太阳病,如果项背强有几几的样子,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他这个方剂啊就是桂枝汤加麻黄加葛根.本来他是个桂枝汤证,所以他恶风呢,我们用这个方剂的时侯....,他这个恶寒特别历害,恶寒特别历害当然他也是恶风了,由于他没有汗所以他加麻黄,由于他项背强所以他加葛根,它就是这么一个方剂,那么这一段和前面一段回头一看就知道了,那个讲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就根据这一条,这本来是葛根汤证,葛根汤证呢应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这是葛根汤证,那个呢他是不是用葛根汤,他用桂枝汤加葛根,那么桂枝汤它是发热汗出恶风,那么他那个项背强几几呢,就项背强几几来讲应该是葛根汤证,可是葛根汤证呢,他是无汗恶风,所以那一条啊搁个反字,他这个反字啊就为这两个方剂一个鉴别点,所以他这个文字啊,我们上次讲也提到了,他每一个字啊都是有所使的,这个葛根汤这个方剂啊也属于解表方剂,那么在临床应用呢,特别提出诬风恶寒的特别历害,而且葛根这个药啊是解肌,这个肌肉尤其在这个颈背部发痉挛,这个葛根是有特效,这个肌肉痉挛就是肌不和勒,肌不和原因有很多,有的由于热,因为热伤津液嘛,津液枯燥,这个组织啊阴阳失调发痉挛,也有由于这个热,那么葛根的药呢,他是一个专务解肌,它治那个肌肉痉挛,那么些冲整个这个方剂啊,停湿停水的关系,这个湿也能够使肌肉发痉挛,因为他用的是麻黄汤,有麻黄他就能够使之发汗驱水气,那么配合葛根呢他又能够解肌,所以这个项背强几几啊他是可以好的,他是从这个方面讲,《金匮要略》有一种痉病,痉病就是这个项背强达到高度了,不光是项背强了,全身都往后使劲了,这个拘急的相当历害了,那个就叫着痉,这个痉病里头也有用葛根汤的机会,他得限太阳病,因这个方剂啊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那么这个方剂最常用了,我们在临床上啊无论是感冒啊或者流感啊,没有汗这个人恶寒特别历害,那个项背强啊,有的他就不明显,有的非常明显,无论明显不明显,要是无汗特别恶寒,有考虑用葛根汤的机会,那么这个方剂呢就很清楚了,刚才我讲了它是桂枝汤的基础,加入葛根麻黄,我们上面那个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那个是有汗出这个没有汗出。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他这个必自下利是个倒装句,他本来应该这个样子来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如果他下利的话,可以用葛根汤主之。而且这个下利不是因为吃药得的,他是自下利。那么怎么叫着阳明合病呢,它是同时发作的太阳病,而又有下利,下利属于里呀,这个里就是胃肠之里呀,那么胃肠之里,阳性证就是阳明病,阴性证就是太阴病。那么这个他用葛根汤了,他是一种阳性证。他所以叫作太阳于阳明合病,他这个里阳证和表阳证同时发作。那么在这个书里头他有两个合病与并病的分析,就是表病与里病同时发作,这叫作合病。如果先有表,由表传里,表没罢,里病也生了,这叫作并病,就是前一个病并到后一个病而发病,那就是并病。同时发作的那就是合病,这个是同时发作,他既有表证又有下利的里证,所以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那么这个合病也是变化多端呀,如果他自下利,这个用葛根汤主之,这个大家要注意,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这个下利是一个病,这个下利以太阳里反应出来了,说明这个病有从表解的机会,所以中医讲辩证呀,不是我们说用葛根汤就治下利,我们不要这样看,他是下利而现表证的话,如果无汗,可以用葛根汤。他这个病呀,我们头前讲太阳病,这个病,这种机制,在生理上抗御疾病的机制大致从表解。欲汗而不得汗,所以才发生太阳病,古人管他叫合病,其实就是表证。那么为什么用葛根汤呢,葛根这个药呀,我们头前讲了,他一方面有解肌的作用,同时它有治下利的作用。这个葛根呀,那么当然是,你用其它的发汗剂就是不如葛根了,葛根同时有作用于下利,这个病在临床上很常见的,以发汗的法子治下利,用近代医学解释它解释不了,西医认为用发汗治下利很奇怪。他也不是随便用,要下利而有表证,要现无汗的话,大概葛根汤。要是有汗呢,当然是用桂枝汤了,我们后头有,所谓太阴病脉浮者可以发汗,跟这个可以同时互参,我们讲到那时再说吧,现在不要说的太多了。那么这一段呀,这个下利而现太阳病的话,宜发汗为主治,用葛跟汤,古人管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必自下利呀,不要这样来理解,说太阳阳明合病就一定下利,这是不对的。你看这第二段,他自己就说了。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他说个不下利,所以上面那个必自下利,不就是不对头了,是吗?他是个倒装句,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这才能用葛根汤。所以下一段他这个就又说了,这个葛根汤呀他还可以加味,也是表里同时有病呀,但是他不是下利,但呕,呕就是呕吐,那么这个用葛根汤呢,就要加半夏,半夏治呕。当然这个呕也是以表征出现,以太阳病出现,也就是我们解释上一段一个意思,就是这个病呀打算从表解,古人把这个呕也看作里边,属阳明,所以也说是太阳明合病。那么我们通过临床的实践证明呀,这个葛根汤加半夏不止治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如果也下利也呕怎么办呢?也用这个,也行的。因为这个葛根汤呀,他就治下利而现太阳,如果有呕,加半夏就行了,根据这个加减的规律,也可以这么样子理解,那么事实呢也确实是这样,那么另一个问题呢,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个葛根汤不是治下利吗?不过葛根这个药呀,他这个方剂是用他为主呀,量也大。这个葛根呀是一个寒性的,它是甘寒,所以在神农本草上说它治身大热,消渴,它起这个作用的。这个药于胃不这么合适,我们平时用葛根汤的时候,那么这个人胃不好,你也要加半夏,这个半夏能够去水,这个胃虚爱停水的,同时它是与甘药一起发挥健胃作用,所以我们用葛根汤时就药这一点,资格个这个人就是不呕,他这个是胃不好,食欲不好,你也要加半夏,这个是我们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要知道这种问题。那么这个葛根汤加半夏的煎服法根上面的葛根汤是一样,我们凡是有麻黄要煎的话,都是要先煮麻黄,这个葛根汤同是先煮的,因为葛根汤这个药它不好在水里溶解的,所以同时与麻黄一起煎,然后把上头的沫撇出去,然后再加旁的药,凡是用麻黄都是要注意这一点。这个方剂就不用细解释了,知道葛根汤了,这个个根加半夏是个加味的办法了,半夏治呕咱们都知道,所以葛根加半夏呢,就是这个葛根汤证而呕者。我们这个样子来领会这个方剂的应用就可以了。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这个太阳病呀,本来是桂枝证,你看这个书,它提出个桂枝证,桂枝证是什么呢?桂枝汤证,所以这个书里头呀,这一个方剂的应用,他有他一定的适用范围,这就是某个方剂的适应证,就叫着某方剂之证,他简言之,桂枝汤证就是桂枝汤的适应证,什么适应证,我们头前讲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病就是应该用桂枝汤。这个太阳病呀,他本来是桂枝汤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这类的太阳病,那么治病的这个大夫呀,他不知用桂枝汤,而反用下法,给吃泻药,这错了。一吃泻药呀,他里边本来没病,一吃泻药呀里边就虚了,那么这个外边这个外邪乘虚就进里头去了,所以就发生利遂不止,这个外邪呀就是热邪呀,古人管这个叫协热利,协同下药,这热协同下药而做下利不止,这叫协热利。利遂不止。那么他这个误治造成的了,由于误治不但造成协热利,利下不止,同时呢这个表也没解,所以这个脉促,脉促咱们讲过了,这个寸脉促,这个金要略上有,脉浮在前其病在表呀,这个表证的时候关以前的脉是要浮的。所以这个促脉呀咱们上次讲了,他又反应于上又反应于外,就是寸脉独浮这么一种脉。那么这时候脉促,这证明表还没解。他误治了,本来应该用桂枝汤汗以解之,这个大夫给吃泻药,一方面引邪入里而下利不止,另一方面,表又没解,所以脉现促,喘而汗出,这个表里具热呀,这个热呀,凡是热都往上,热涌于上,所以他人要喘。这个汗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里头热也使他出汗,根本桂枝汤证就没解,也是出汗。那么这要怎么治你,要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们方才说了,这个葛根这个药呀有治下利的作用,同时你大量用也解表,解表解肌嘛,那么,这个他由于里边的热。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那么到这了就开始学习麻黄汤的应用了,那么这太阳病,无汗,它与这个桂枝汤证啊,就是一个有汗无汗的关系,它也发热,头痛发热和桂枝汤是一样的,它就以为无汗,体表的水份相当的多,由于水份多,这个热也重,那么对身上的压迫,对神经的这个刺激呀上无处不疼啊,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无处不疼。那么桂枝汤证它疼不疼呢,它也疼,轻,它以为桂枝汤证出了一部分汗,排出去一部分,对外边的压迫呀水份的压迫呀也轻,存在的毒素也比较的少,所以它疼不这么重,而且也不上波及到肺,它也不喘。这麻黄汤就不然了,它一点汗也没有,所以麻黄汤它脉紧呐,这个紧就是血管里有充分的液体呀,就是水份,咱们叫津液,那么它个不但到处疼,而且它必要波及于肺的,所以恶风,无汗而喘,那么就由于人体表啊也排泄废物啊,它这个一点也不汗出,应该由体表排泄的废物啊,都担负到肺上了,所以肺受废物毒素的刺激,它是要喘的,所以古人用麻黄汤治喘呐很有点道理,但是要没有表证这个喘古人不用麻黄的,不象这西医,一遇到喘的就爱用麻黄素,中医不是的,中医讲辨证嘛。它无汗而喘,有太阳病的征候的话,那你用麻黄汤就对了。这个麻黄汤这个药非常简单,麻黄这个药配伍桂枝啊,发汗相当的厉害,那么配合杏仁呢,它定喘,这个杏仁咱们都知道了,起下气定喘的作用,这个甘草也缓急迫,喘病本身就是急迫的征候啊,那么尤其这个疼,身上无处不疼,这个甘草也缓痛啊。那么这个方子就是太阳病,要是也发热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话,这样的太阳病,必须要用麻黄汤,这与前面的桂枝汤上截然不一样的了。咱们一般说呢,桂枝汤叫表虚证,是阳虚,阳证中的虚证,那么麻黄汤呢,叫表实证。这个麻黄汤的煎服法,也是要先煎麻黄,把上沫子去了,煮这么一两沸就行,然后把旁的药搁里头再煮。这个发汗相当有力量了,不象桂枝汤。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你看看这个也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吧,要冲那句话,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所以这个必下利是个倒装句,我也不敢在一段上就说它是倒装句,就因为看全书。这个要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这个也不会不下利,它不是,可见那个必下利是个倒装句。所以读这个古人书啊,光在片段上看问题就是不对的,断章取义吗,你要整个看就不是了。那么这个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太阳病和这个满,咱们阳明篇没将呐,阳明篇就是胃家实吗,当然是腹满,那么这个是胸满,或者他有大便干燥,这两种病也同时发作的,所以它也叫合病,不过它另有用意呀,等我讲完着。喘而胸满者,太阳病有喘,阳明病也有喘啊,阳明病这个喘呐,它由下及上的,比如说胃里头,实的厉害,大便不通,胃要是实,实就是停蓄东西多了,讲阳明篇有得事了,所谓宿食这一类的,它往上压迫,胃要是满了它不往上压迫吗,压迫哪呢横膈膜,人这个呼吸,肺是这么呼吸,横膈膜上下配合的,你要一吸气,横膈膜它往下,一呼气,横膈膜往上,肺一张一闭它与这个想配合的。那么如果底下顶上了,它吸不了气了,横膈膜往下压不下去了,所以腹满而喘,这是阳明病,这我们后头有的,腹满而喘。那么这个是喘而胸满,不是阳明病,它是由于喘,这个呼吸短促,它是使这个胸部的内压增高,这么造成的胸满。那么这个是由于表不解,气不得旁达,往上来,波及到肺这个喘,不可下。喘而胸满啊,是以喘为主,由喘而造成胸满的,不是腹满而造成这个喘的,这个与阳明病没有关系,可不要下,就是大便干,也不要吃泻药,“宜麻黄汤”,应该用麻黄汤来解表。  

那么这段搁个太阳阳明合病是有用意的,就让你鉴别这一个问题,因为这个喘啊是表、里共有的一个病,这在临床上很重要啊,他由里实造成的喘,用麻黄汤发汗,越发越厉害,要由表造成的喘,你越下越坏。咱们头前讲很多了,这个表证吃泻药,不但表不解,而且引邪入内,这个变化更多了,那就造成坏病了。他就有这个用意,让你注意鉴别, 这个麻黄汤证这个喘啊,是以喘为主,以满为客,由喘造成胸满,它可不是往下边去。这个里实证这个喘呢,它是先满,由腹满往上压迫而后喘。所以在临床上我们问病的时候必须搞清楚,看这个人喘来了,你随便给吃麻黄汤不行,你好好问问他,甚至于他喘,不但里边没有实证,而且大便还溏泻呢,你就更不能给吃承气汤了,当然是麻黄汤证,他这个书啊不是随便这么说。那么这一节看起来没有合病的问题,它就是满与喘同时发作,他特意给你搁个太阳阳明合病,就让你辨证的时候,要弄清究竟是太阳病之喘,还是阳明病之喘。认为太阳病之喘,也有喘而满,是胸满。阳明病之喘,也有喘而满,但是是腹满。但是这两个病啊主要鉴别点,是喘与满哪个为主,要搞不清就容易弄错,所以他特意搁一个太阳与阳明合病,根本呢它不是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这一条啊我们在临床上最多见了。那么得这种这个感冒,不一定得十日已去,据我个人这个观察呀,三四天就有这个事,表没有了,但是这个脉呀还是浮,浮可是细,这个细就是津虚血少了,脉浮细就是在表的这个津液也虚了,血液也不足了,它是在表,这个人呢同时也嗜卧。这个嗜卧呀,是这个半表半里,尤其是这个少阳病的一个特殊症候,少阳篇里他没提,尤其是个柴胡证。这个一会儿我们可以慢慢地讲。这个在临床上常见的,看到脉浮,你再给吃发汗药就不对了,这是外已解呀。因为什么?脉浮细。人啊,病入里了,人就是困倦无力而嗜卧,假设又同时发作胸满胁痛,胸满胁痛柴胡证啊,胸也满,两胁也疼,这个我们讲到柴胡汤就明白这个,柴胡汤里他说是血弱气尽腠理开,这个病开始在表,那么人患病这个机体呀打算发汗,所以把这个体液都输送到体表来了,你看我们讲桂枝汤讲麻黄汤都是这样子,就打算出汗。可是这个阶段过去了,那么这个疾病在表,(正气)支持不了了,它还与疾病不断斗争啊,但是不能在表了,就打算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就是借助这个肺呀,肾脏啊,就是各种脏器协和的力量吧,由呼吸道啊、泌尿系啊,或者是再由汗腺啊,各方面排出这个病。那么这时候这个表面上啊血弱气尽,我们讲柴胡汤就有了,血也弱,气也尽,它都撤这个防线啊,加强里头防线啊,打仗的话。所以在表啊这个津液血液都少,所以脉浮细而嗜卧就在这个时间。我们在柴胡汤证里头讲啊,讲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这个邪往里头走,就在这个胸胁的部位,结于胁下,所以咱们一得这个少阳病,胸胁苦满,正邪在这个地方纷争,我们这段就说的这个,本来在太阳病的时候脉不细,脉虽浮但不细。脉一见细了,虽浮,在体表的这个津液血液都不足了,这个病就有入内之势,如果人再嗜卧,它波及到内脏了,人就困倦了,“外已解”,这是外头这个表证完全解除了。那么这时候看是不是柴胡证,光一个嗜卧还是不行的,如果再胸满胁痛,这柴胡证是具备了,那就是与小柴胡汤。  

他这个书啊又怕你误于这一点,说十几天了就这样子,这不一定。“脉但浮者”,十几天也好,再日久也好,这个脉但浮,不细,而且也没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外证,就是嗜卧呀,胸胁满呀,都没有,那你该解表还得解表,没有汗,还是用麻黄汤,这后头也有。所以在临床上啊,不能有主观,说十几天,这个表证应该没有了吧,他就有吗,就有你还得解表。但是前边这个情形很普通,十几天表不解的也有啊,怕你固执这个十日已去。  

那么如果脉浮细而嗜卧,这肯定病是传变了,这个病都是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或者由表传里,仲景这个书是这样的,与内经上不一样啊。内经说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又跑到少阳去了,他这个书不是的,你们看就看出来了。这个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那么这个人呐高烧不退,可是摸这个脉啊有点细,虽浮而细,病人困倦无力,这个时候差不多他要这些病都来了,恶心、胸胁满,也有时候往来寒热,这都是柴胡证。这个时候用柴胡汤为主,没错的。如果口舌干燥,舌再有白苔,你要加石膏,这个我们在临床上是常见的,所以这一段书挺重要,我们常遭遇的事情。那么有的,近几年好了,大概我刚到学院的时候,用柴胡,大家还不同意,不敢用呢,那阵儿都说这柴胡啊,升散,都怕用它,现在一般人都没有这个(想法)了,所以在临床上。有的时候遇到这个事不知道用柴胡汤,可是这个病始终不好,有一般的这种高烧,多少日子不退,全是这个问题,就是十日已去,脉浮细嗜卧,这类的情况遭遇的最多。那么这个柴胡汤,主要以柴胡为主药了,你看看他用的量是半斤,这古人半斤,就是一剂分三付的话,每一付还得八钱呢。黄芩,与柴胡这两个药啊,全是苦寒药,解热去烦,这个柴胡这个药啊,在本经上说的很清楚,它就是主心腹肠胃间结气邪气,结气,就是结于胁下这个结,所以它治胸胁苦满,它从胸到心下就是胃到腹,胃肠中结气邪气,推陈置新,它的作用就是这个作用。所以柴胡配合黄芩,即能解热,它又能够去胸胁满和痛。那么底下呢,他用些健胃药,人参、甘草、大枣、生姜,都是健胃的,搁上半夏止呕,因为这个柴胡证啊,它是少阳病,它是必呕啊,这个书这一节还没提,但是常有恶心。他为什么搁这些健胃药啊?就是我们方才所说这个脉浮细,津虚血少了。这个津液虚,血少也是液啊,不是咱们那个现在都知道血球了,不是血球少了,血液,血里面那个液体,津液少,血里的液体它也少。那么津液的生成由哪来的呢?由胃来的,咱们讲桂枝汤讲了,所以在这个,我们这个外邪所以进里,就因为这个津液在外边不足以驱邪了,所以这个邪才往里头走。那么这个时候啊,趁着没入里,他健胃生津,还得想法来对付疾病啊,所以早先徐灵胎他说这个小柴胡汤妙啊妙在人参,就在这一点。可是这病已经进里了,这人参要不得,就不能够再健胃了。他里边已经病进来了,你把门关上了,那就是关着门抓贼吗,那还行了?它没进来,外边的气血已经虚,健胃,就是补中益气这种意思了,所以他在这个小柴胡汤里头啊,他特别用健胃有力的人参,那么另外呢有半夏配伍生姜它止呕的,这个后头将柴胡证啊咱们再详细讲,这略略地提一提。

所以这个方剂,它即是个解热剂,同时也是个健胃剂,健胃止呕,那么小柴胡汤证啊大概都是胃不好,这个我们在临床上也常见,为什么他呕呢?所以他这个书也是,不呕就是没有少阳病,不渴没有阳明病,阳明病准渴,少阳病准呕,后头再详细讲啊,这个咱们先撂到这块。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拆,此为逆也。大青龙汤主之。

这一节很不好理解,他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咱们方才讲过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太阳伤寒啊,那么它如何是太阳中风呢?它这里头主要的关键在一个不汗出,他不说是无汗,他说这个病啊应该汗出,什么应该汗出?中风应该出汗啊,而不得汗出才发烦躁,那么这是就文字上来分析了,实际他这个――――

――――生姜、大枣,这不是桂枝汤没芍药吗,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杏仁,这就越婢汤,它这个方子啊就是桂枝汤去芍药,不是桂枝去芍药,我说错了,它是麻黄汤,桂枝、麻黄、杏仁、甘草,这是麻黄汤,麻黄汤越婢汤合方,我方才说错了,它这两个方子合方,就是说麻黄、桂枝、甘草、杏仁这是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越婢汤没杏仁,越婢汤啊是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这几个药,这是越婢汤。那么这个合方是怎么弄一个中风呢?由于这个越婢汤啊,它是金匮里头的方剂,它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者就是浮肿啊,同时有外感,古人叫风水,这个风水也是风邪了。那么这个越婢汤主治呢?是身热不断汗出,它这一段啊,主要说的是越婢汤,这个中风从越婢汤这说的,越婢汤应该不断汗出啊,由于他这个病啊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表实无汗,由于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那么这个越婢汤是治热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啊,他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那么由于这个表实,汗不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啊,那么这个人啊特别发烦而且躁,它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他这个大青龙汤证啊,所以搁个太阳中风,这两个字啊,那么他这个症候呢,确实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呢他又不说无汗,他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由于这一段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这个中风与伤寒啊就主要是一个汗出汗不出,出了汗,这个脉也不浮紧了,那么身上疼痛也轻了。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脉紧,而且身上必疼痛,这是就这个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这个关键就在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它要是一个麻黄汤汤证,他只是无汗他不烦躁,那么他这个烦躁就是里头有热。他这一段为有别于麻黄汤证,那么你看看这一段的文字就看出来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还是无汗啊,那么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吗?用麻黄汤就错了,所以他在这个无汗与不汗出,在这里头他用文字上有所区别,同时他也不写,身重是伤寒,他搁个太阳中风,他这里头的语义啊相当地深沉,一方面告诉你分析方剂,这个方剂里头越婢汤就是治风的,可是越婢汤汗出,这个麻黄汤无汗,表实无汗,所以这个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还发烦躁,热不得外越啊,它往上攻冲头脑就发烦躁,他是这个意思。所以他这个不是真正中风病,你看他后头就说了,他也怕你误会到中风啊,“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咱们头前讲的中风,阳浮而阴弱吗,脉浮于外而弱于内,汗出,那真正的中风病用这个可不行啊,他在这就把这个补充一些,他怕你真认为是中风证,你也用大青龙汤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使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一吃呀大汗亡阳,津液不达于四末,手脚就要凉了,而且筋惕肉拆,这个肉也跳,咱们方才不讲了吗,津液丧失,肌肉发痉挛,这个肉拆筋惕也是这种情形,它不是拘挛,它是肉跳,也是肌肉当时营养失调。“此为逆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大青龙汤主之”,这是在头前。

那么这个方剂,头前我们已经讲了,它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就是应该汗出而不汗出的这么一种里热、表不解的病。主要的呢,证象麻黄汤证,但是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了,所以与麻黄汤证是不一样的,与桂枝汤证更不一样,不要因为中风两个字,而当成中风证,来用大青龙汤,那不行了。这个大青龙汤发汗最厉害,你看看这个用量就知道了,麻黄是六两,一剂是三付,古人开的一剂是三付药,这个六两就是六钱了,我们现在用六钱,这麻黄够重的了,同时这个麻黄配合桂枝,我们方才讲了,那是发大汗的,又加上杏仁、生姜,这都容易发大汗。但是有石膏,也清里热,这个石膏啊阻碍麻黄发汗,所以麻黄配伍石膏是不发汗,但是麻黄大用,他要出大汗了,所以这个麻黄不能轻用,轻用反倒不出汗,非大量用不可。

那么这个方剂也是个挺好的方剂,我们在临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这个肾炎的水肿,有时候用这个方子。肾炎水肿一般都用越婢加术汤,有的时候有大青龙汤证。但是这个方子呢,我们不要轻易地用六钱,我就遇到这么一个人,我也听人讲的,我也没看到,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吃大青龙汤来了,就是大汗亡阳吃死了,这个出汗出得厉害。

我们方才讲葛根汤了,这个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要是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无汗,那么在葛根汤与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你要好好辨。如果这个人没有烦躁,它(大青龙汤)有石膏,不但烦躁,还口舌干啊,那你就用葛根汤。如果他有烦躁,再有,口舌再干,那就使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啊,都恶寒特别厉害。有一年,我得肺炎,那么就是恶寒特别轻,我那个时候给自己开的(方子),我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错了,但是也好,不是不好,好了它还回来,我吃了这个烧退了,第二天还有,这么两三天。我自己也是打躇吃这个大青龙汤,大青龙汤这个麻黄非多搁不可,其实我要是开始吃大青龙汤啊,我不会后来得那么重,我住院住了二十来天。

这个对于肺炎,急性肺炎的时候,真正恶寒特别厉害,有用大青龙汤的机会。那么治浮肿,尤其肾炎的浮肿,也有用的机会,但是都得这样子,特别地恶寒,没有汗,烦躁。这在临床上,有一个小儿的肺炎啊,这也是一个学生治的,他姓刘,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住西医院都推出来了吗,就是用大青龙汤救回来了,这是小儿肺炎,不是肾炎,这个方子也常用的。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依他这文章啊,给后世造成口实,他这个脉浮缓他弄个伤寒,这个伤寒冲着无汗说的,由于这个病啊是个水气病,水气病就是体表有水气,所以他身不疼,但重,人这个组织里头啊,就是肌肉、皮下的这个组织要是停水多就沉。那么身不疼但重,没有汗,他也叫太阳伤寒,但是脉内不是那么样子达到充血程度,脉是浮缓而不浮紧,它是这么一个病,他搁个太阳伤寒。因为这句话呀,后世注家说大青龙汤又治中风,又治伤寒,所以鼎足而三吗,桂枝汤是治风邪的,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这个大青龙汤营卫俱伤,搞出这个来了,其实一点也不对,你们看这段也不是伤寒,哪来的伤寒。它是水气病,所以在底下他分析身不疼。真正伤寒达到那么样子充血,压迫身上一定疼。他身上不疼,但重,就是身上沉,有水气吗。

“乍有轻时”,这个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整个浮肿就光沉。肿,它没有乍轻时。这个乍轻时说明这个水气呀,还流着,它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沉,挪到旁处去了,这个地方就不沉了,所以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无少阴证这句话,也是与旁的节目有关了,这与这个《金匮要略》有关,《金匮要略》有这么一条,说 “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脉沉小,我们讲少阴病就知道了,少阴病脉微细,浮者为风,脉要是浮啊就是风,就是我们说越婢汤了那个风,所以这个水气呀,有属于少阴的,有属于风邪的。要是没有水而寡胀,虚胀着为气。要是水肿发汗就好,但是少阴病,属于少阴脉沉小,应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要脉浮,耳不小,不沉小,就应该用杏子汤。你们回去看看金匮要略,水气篇就这一段。那么治水气呀,要是脉沉小用不得的,他说的这个杏子汤就是大青龙汤。但是金匮要略的注家都不这么说的,因为他们都不对着的看,也有说麻黄汤加杏仁的,也有说麻黄甘草汤加杏仁的,医宗金鉴就这么说的,也有说麻杏石甘汤,都不对的,应该是大青龙汤。这大青龙汤去水他后边有,治溢饮嘛,溢饮这个指水饮溢于外谓之溢饮。那么这个治水气病,大青龙汤发水气是最好呀。那么主要你治水气的话,你看他有没有属少阴的这种情况,那么要真正要是少阴病的这种水气病的,你不能够用大量麻黄和石膏了,那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那个量都少的很。我们讲少阴病,就有麻黄附子甘草汤了。现在咱们讲到这个地方,不知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怎么个事情,现在咱们先不说这些费话。所以他治水气病,特别提出来了,尤其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发汗的力量也重,解热的力量也重,真正阴寒的虚证,那用这个药是大相反了,那非把人药死不可,所以他特别提出个少阴病,无少阴证者,那你吃大青龙汤是没问题的。这不再是脉浮缓浮紧的问题了,这是水气,你看看这节,那是什么风伤寒,寒伤营呀。所以这个注家就是根据上边这个名,那个叫中风,这个叫伤寒,其实仲景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太阳病无汗者他叫伤寒,有汗者叫中风,那么上边这个没有汗也叫中风,他那个意思应该有汗,而这个汗不汗出,他特意这么来。由于不汗出,什么不汗出呀,由于里热,总而言之就是里热。这个里热应该汗出而不得汗出,他这个表实,所以这两个方剂要喝的,一个有热应该出汗吃越婢汤,一个表实汗不得出就是麻黄汤,所以他把这两个方剂合用。这个地方挺要紧,而且都不好理解。这个大青龙汤呀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必越婢汤力量大,因为越婢汤里没有桂枝,他这里头有桂枝。那么由上一段的水气,这个40节继续他又谈到水气。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这个与我们头前讲的那个,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于那节有关系,那节我们讲了,里头要是有停水,不利水表不解,所以他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你们看看那节,这节呀就由这上来的,他说这个心下有水气呀,虽然发汗而表不解,他开始是无汗,伤寒嘛。这个表不解他就是,他搁个表不解干什么,他就是由于心下有水气,一般药发汗而表不解,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而表不解。他怎么就没去水气,那么这个,不但表不解,由于这个发汗药的刺激,激动里水他就变百出了。干呕,那么在这个玉函经里头没有干呕,就是咳而发热,干呕也行的,他里有水饮,逆于上他就干呕嘛。发热而咳,表不解他发热,里有痰饮充逆于肺他就咳。或渴,这个里有水,看看你的水的代谢如何,如果小便不利,里头停水非渴不可。这个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这个旧的水不去,新的水他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我们全身的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他就渴。后头醉翁嘛我南讲五苓散咱们就有了。这个渴呀就咱们书上说的水不化气,水停不化气,你光喝到里头他不解渴,甚至于消渴。或利,或者这个水在里头,小便不走,水谷不别,下利。或噎,这个气往上撞,再有水,水气充逆,吃东西要鳖气,噎。或小便不利,那么小便不利才有这个征候,心下才停水呀,或者也有这个征候。小便不利,少腹一定满,人家这个膀胱不就在这个少腹嘛,少腹就小腹了,小便不利,膀胱里畜水,这个小肚子就胀满。或喘者,那么这个喘,他一般麻黄汤里都有了,尤其在里头有痰饮,这个表不解,他都往上来,□□于肺,不但咳而还要喘,小青龙汤主之,就是上边这个一切的这个情况,那么他主要的就是心下有水气。咳而发热,这是肯定的,这个应该用小青龙汤,那么底下这个或已下,或有或无,不必管他,都要用小青龙汤,咱们这个书呀,每个方剂后面要有这个或或呀,他都给弄个加减方,这个不对的,所以我向来也不这么用,你们看到后头他□□也注了,这恐非仲景意,他弄的错了。你看我再找个说一下就知道,若咳去半夏,加瓜篓根三两,这都是错的,他这个主证呀,他这个咳不是瓜篓根治的,这个瓜篓根治这个咳他是一个燥咳呀,是津液虚那么一种咳,水不化气这个咳他不行。尤其他这个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更瞎闹了,根本这是一个解表的方剂呀,他是伤寒表不解,你去麻黄你解谁去?所以这个书后头加减方呀,每一个都这样,都不要信。用不着的,我们用小青龙汤是常用来治咳治喘,无论小便利不利他都能治。所以他后头这个加减呀,不要信,也不要这么用,他根本是一个表不解为主的,由于这个一般我们辩证来说呀,就是外有邪,就是感冒了,而内有饮,内里头有水饮,就这么一个病,他外邪激动里饮,他这个征候有些或然的症状。看这个饮多饮少呀,人的身体强弱呀,他这个症状百出,不一定,尤其这个里饮这个水饮这个病呀,他是最没有一定。你看底下头晕呀,恶心呀,呕吐呀,这个水饮这个心悸呀,水饮的这个征候多去了。我们只要依证去水就行,那么有表证的当然易小青龙汤,小青龙汤这个方剂呀,他是以麻黄芍药甘草来解表,其它的药都是一个温中去饮的这么一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也去饮也治咳。饮逆,你看半夏也去水,这个五味子也去水,咱们五味子都知道治咳了,他是一个去水的这种镇咳药,他有收敛作用。那么细辛干姜都是温中去饮的药。那么里头去饮,你这个麻黄桂枝才能发挥解表的作用。如果里头不去饮,那伤寒表不解,那你吃这种发汗药也不行。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很多的坏病。所以这一篇呀和我们头前那个一样。

但是我们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一点,它必须是偏于寒,尤其咱们说的饮呐,它是一种寒饮,那么起码这个病它不渴,这个“或渴”呀,是由于误治啊,我们给吃了麻黄汤了,他激动里饮,有这些特殊(情况)。一般不渴,因为里有水饮它不渴,同时呢口舌也不会干的,要不然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这些要下去太燥了。所以我们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但是真正的老人这种痰喘,用这个方子的机会还是非常的多,他痰呐没有黄痰,白痰而且是沫痰,这种情况之下大概要有外感的这种痰饮咳嗽和喘,用小青龙汤的机会不少。要有热象千万不要用,如果烦躁呢用小青龙汤加石膏,这个药加石膏在《金匮要略》里就有了,我们方才大青龙汤不是不汗出而烦躁吗?那么小青龙汤要烦躁呢,一样加石膏。

第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节就说明小青龙汤的应用,主要的证候是不渴。那么伤寒没有汗,这类的表证太阳病病型上来讲,它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就是有水,古人把水呀也叫水气,咱们《金匮要略》里面的水肿,他就叫水气病。水是这样,津液在仲景的书里常叫做阳气。因为这个水它能化气,所以津液他也叫做阳气,后面有慢慢的讲到那再说吧,现在说多了让人更糊涂。

他说伤寒,心下有水气的病,咳而微喘,伤寒表不解呀,他有外邪里头再有饮,这个外邪冲动里饮,它咳逆微喘,这是很常见的病。发热有表证了,里头有水饮它不渴。“服汤已渴者”,服汤已就是吃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外解表而内去饮,表解了饮去了,它就要渴了,因为小青龙汤是热药啊,饮没有了,他感觉胃中干他渴。这个渴是服小青龙汤之后,一个效验的表现,就是有效了,他渴,所以它底下注解的几句话,“此寒去欲解也”。这个“寒”指寒饮,这个水气去了,这个病要好了。这个“小青龙汤主之”啊,应该在“发热不渴”之后。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不是吃完药渴了寒去欲解再小青龙汤主之,这是一个叉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吃完小青龙汤了,这人渴了,这是服药有效之验了,那寒气欲解也,它是这么一个文章。

头前这几节是由麻黄汤开始,讲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那个柴胡汤啊是讲麻黄汤传入半表半里的时候,它叉这么一节,它主要讲的是解表剂。他由桂枝汤讲到葛根汤,然后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都是解表剂。你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那也是解表。那么在四十一条个以下,在解表两个主要方剂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他主要要分析这两个方剂的应用。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他说太阳病外证未解,外证其实就是表证了,他这搁个未解呢,这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啊,依法服完麻黄汤,如果这个表还没解,脉浮弱者还应该以汗解,宜桂枝汤。这个外证和表证是两码事,在他这个书上,这个表证啊只是不得汗出,体表的表,麻黄汤的表不解常说表不解,这个桂枝汤呢,咱们头前讲的桂枝本为解肌呀,它这个病在肌肉这一层,他比表深,可也在人体的外,体表、体外,所以他叫外证,桂枝汤证他常叫外证,他与表证作一个区别。所以这一段就是这样,太阳病它外证还没解,表示解了,就是吃完麻黄汤,太阳病还没解就叫外没解。这个脉浮弱者,脉拿手一诊呐,虽然浮,这个脉往外,但是一按呢,不尽按,弱,缓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于外弱于内嘛这种脉。这个还应该以汗解,应该宜桂枝汤。这个桂枝汤的应用啊,主要是津液有所丧失,再用桂枝汤,不然的话应该用麻黄汤。那么桂枝汤这个方剂,我们头前有个桂枝加葛根了,所以当大夫不当守方治病啊,他要是与桂枝汤证有些出入呢,就要加减了,他底下就说的是一个加味方。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不应该吃泻药,那么这个大夫啊,误用下法,那么这个病人是微喘者,这个喘啊,我们头前有这么一段啊,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这个喘也是气上冲的一种反映,这个气往上冲,表未解,这个邪热也拌着往上冲啊,所以他也喘。微喘,不是咱们说的哮喘那个喘,这个微喘也是气上冲的一种表现,所以还用桂枝汤,还是表不解,那么依法应该用桂枝汤,但是由于微喘,与桂枝汤证多少有出入,所以加厚朴、杏仁消胀定喘。这就是所说这个治病,你就用桂枝汤行不行,这个也对,也不能坏,但是他喘未必然就好,而且这个效验啊也决不如桂枝汤再加厚朴、杏仁。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啊,这个病不恰好这个方子,他有些与这个方证有所出入,你就得想法子,这个也就是这样。头前有那么一段我记得,“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也是一样。这个人平常就有喘,再得外感,这个喘非厉害不可,他是桂枝汤证,那么桂枝汤证呢也要加厚朴、杏仁才好呢,同这一样,所以这个厚朴、杏仁呀有消胀定喘的作用,在这看得很清楚。那么桂枝汤加上厚朴、杏仁,我们现在应该这么来看,就会桂枝汤证微喘者,可以治这个病,但是无汗而喘不行的,那还是麻黄汤证,是不是。

这段儿都小,我再讲两段。关于麻黄汤就不讲了,这几段都是给桂枝汤讲的。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这个他把外证啊特别提出来了。他说本来是太阳病,如果外证没解,就是指着桂枝汤证了,那是万不可下的。头前有一个桂枝证,医反下之,所以利遂不止,不有那么一节吗。那么这个给桂枝汤作总结,把前后都说了。太阳病,桂枝汤证还存在,叫外证未解。凡是有这种情况,外证未解的情况,就不可吃泻药。“下之为逆”,如果要给吃泻药,这就是治疗的逆治,这是错误的。那么外证怎么治呢?那就宜桂枝汤,外证就指着桂枝汤主证说的。

下面还有一条。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有这么一个说法,在中医,汗下,发汗不好了,完了吃泻药,这是一个陋习呀,这是不对的,庸俗陋习。那么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先发汗”,应该先发汗,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病没好,这不是错误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样,你象我们遇到流感,你给他吃发汗药,由于这个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能好的。没好了,这个大夫应该看所以没好的原因,到底根据现在证应该用什么药。这个大夫粗心,他一看发汗不好,“而复下之”,那发汗不好,我再给吃泻药吧,这是有这么一种大夫,但是不是人人都这样子了。“脉浮者不愈”,你吃泻药的时候看看脉呀,脉还浮,外不解,那应该吃桂枝汤就对了,所以先发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应该吃桂枝汤。这个大夫没这么来,他(给)吃泻药了,吃泻药的时候,脉浮者不愈,根本就脉浮,外不解,吃泻药是误治,这个病是不会好的。什么道理呢?底下他解释了,“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这个病还在外吗,到里边治去了,吃泻药不是治里吗,所以这个病它不好。那么现在发汗了,又泻了,这阵儿再看看这个脉呢,还浮,所以这个病仍然在外。那么在外,你就当需解外就好了吗,给他吃桂枝汤就行了。

这里头你们看出来了没有,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这个表不解,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桂枝汤可见最平稳不过的药了。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解,还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这是定法,这个在临床上挺重要。就是我们给人家发过汗了,就是用麻黄汤,然后你再用银翘散也不行,这个薄荷还是发汗的,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已经发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这个地方挺重要。这我们就看出来中医对这个外表呀,外表就是咱们普通得了感冒,这里头啊不是随便,现在咱们讲立个法吧,就是辛温发汗吧,我们讲这些都是辛温发汗,应该用哪个方剂呀?他提出桂枝汤证、桂枝证,就是要辨方证,原则上应该用辛温发汗,太阳表证吗,说是××××,我们还没讲完,这太阳篇还早呢,因发汗就是这么样子复杂。应该用葛根汤的,你要用了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用麻黄汤也绝对不行,不但无效,而反有害。所以这个方剂搞不清楚,不能治病,我们看这个书也看出来了。这个书上方子本来不多,非要记熟不可,不但要记他的药味、分量,而且还要知道这个方剂适应的一切,你这样才能治病。究其实这个很好明白,又好学,不是难学,你记住这个就能治病啊,记不住不行,你光谈论这些理论不行,我们看到这就看出来了,你看这个解表方剂,你看这几个都不一样。你看大青龙汤那个,很象麻黄汤证,那个症候你用麻黄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后面说这个伤寒脉浮缓,身重,乍有轻时,那是根本就是个水气病了,那用麻黄汤就更不行了。就是他说那个中风,他特意搁个中风,怕你用麻黄,他那一段那个语句很好啊,所以后世注家,他越好越给人走邪路,说又治风又治寒,风伤卫,寒伤营,大青龙汤就治营卫两伤,哪有这些事呀,不是的,他这个文章都有用意的,他在这特殊加重,引起你注意,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可是有麻黄汤证,同时有越婢汤证,他就是这个,你要分析这个方剂,就能明白这个,你要不分析方剂,你就不清楚。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段啊,它就是这个表证,就是麻黄汤证,也有多日不解的。头前有一个,“太阳病,十余日,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一般说呀,它要是,这个病由表传里,或者是传半表半里,这个八九天,大概都传里的多,可也有例外,这条讲的就是的,本来就是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啊,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那么如果经过八九天,这一系列的征候啊不解,经过我们审查呢,表证仍在,他这个“表证仍在”不是一个废话,他这里头啊虽然说是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是个表实证,但没有恶寒,你看这里头,那么必须他恶寒才是表证完全没解呢,他里头搁个表证仍在,他就是言外有因啊,说经过详细审查确认是太阳表证,就是麻黄汤证了,而仍然存在的话,那么这样子呢你不必顾虑日数多少,仍然可以发汗。那么在这一句话后头啊就是麻黄汤主之,这麻黄汤就吃在这个时候。那么吃过这个药之后,服汤已吗,微除,这个病啊一时地感觉轻快,所以较比好啊,有效,但是同时呢,可是这个人就发生目瞑、发烦,发烦就是发烦热呀,烦躁不安而闭着眼睛,死不瞑目啊说死了都闭不上眼睛,这个他当时就是闭眼睛。那么这是什么呢?这个病比较重,时间久,或者是经过误治人身体虚,那么这个病要是吃药中病,常常地发生意想不到的瞑眩状态,这就是瞑眩。古人有一句话呀,说“若要不瞑眩,决计不疗”,这是《尚书》的一句话,说假若吃药之后,没有这个瞑眩的反应,这个药好不了他的病,这是古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可是这临床上经常见到、遭遇的,那当时很吓人的,你看这个人吧,睁不开眼,闭着眼睛发烦躁,折腾不安,这个就像这个药啊不对头似的,其实这个病是必好。剧者必衄,他就说的瞑眩的这种情况,要如果再厉害的话,鼻子也要出血,但是这个呀不必害怕的,衄乃解,鼻子出血,这个病就要好了,那么言外就是不出血,就是发烦目瞑,这种瞑眩状态发作,这在临床上这个病非好不可,这个咱们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但是一般的疾病它要不是日子久,你看这个他是八九天啊,八九天应该汗出而不汗出,那么他有这种情况反应,再不然人身体素虚,得一种急性病,那么他要发生咱们说这个战汗等等的,有的是,后面咱们这书里头也有的是,那么他没明说,这个也就是瞑眩状态,就是吃药中病一种有验的反应,就是这个药啊有效验的一种反应。这个事情常遭遇的,我也遇到过这个事情,半夜让人去砸门去,也就是这么个事,我给他吃本来是治下利的一种药,他吃完了是下利无度。半夜砸我门去一问,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我说你回去吧,我说再连下吃就好了,这个药治下利的,它不会更下利,不过来这个人他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这个人厉害得很。后来我就去了吗,正是半夜,去了这个小孩子就好多了,是个小孩。后来我说把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这个事情很容易遭遇的,有些方剂,也不是个个方剂有这个情形。这个麻黄汤啊,如果是人体虚,病久,常发生这种情况,何以呢?底下那个所以然,为什么这个人他要这个样子呢?要有这个瞑眩状态呢?――――――

――――所以这种这个体液啊充斥周身,脉也充血,所以脉紧吗。这个说明邪重,日久不好,他要发瞑眩,所以出血也是这种原因。他这个外边这个浅在动脉充血达到一个高度,鼻子这个地方最容易破,所以要出血的。这个阳气呀,古人这个阳气,不一定就指的有热,后世不就都搁什么热了,不对的,他是认为这个气分和血分分成阴阳的,凡是气分,体液也是属于气分的,古人说这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这个我们讲了,后头我们再说,那么这个不是热,就是由于这个太阳病,咱们开始讲了,就是人患病这个机体啊,太阳病它这个发作呀,就是想用体表达到发汗的目的而解除疾病这么一种病理状态,咱们开始讲了。那么老也达不到汗出,到八九天了,这个体液充斥体表是越来越重,越重他越发不出汗来,越不能出汗,那么这个时候一汗出的时候,咱们给他用药帮着了,由于这么样子阳气重,他要发生瞑眩而衄血的,他这个解释就是如此,咱们可见这个古人说的阳气就指的精气,精气指的什么呢?就是血液、津液,脉外的津液,脉内的血液,都叫做精气,就是养人的精气啊,以前咱们讲过了,至于这种他叫做阳气。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他说也有这个情形,这个太阳伤寒啊,太阳伤寒根本就是体表充实津液啊,脉浮紧吗,也有认为自衄而愈的,古人也说这个衄,鼻出血,是红汗,其实这话似是而非,它是这个血管里头充斥的水分相当地多,所以脉浮紧,它越实啊它越不能出汗,他要有了出血呢,他这个体表,表气松通一下子反倒容易出汗,而能自汗愈的。这个在临床上也遇到过,就是古人呢,说一个人半身不遂啊,拽一个跟头,把脑袋呀磕到石头上了,磕破了,淌不少血,嗯,他半身不遂好了,这事情有的是,我们头前讲这么一节,所以,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有这么一节,你们回头看看,那么这个同这一样,他这个太阳中风啊,吃桂枝汤是没错误的,他就由于这个病邪啊,比较深、实,阻碍药力呀反倒达不到出汗,你要刺刺风池、风府呢,也像这个似的,同自衄一样的,使着血液舒通,这个药力反倒发挥了。那么这个呢也有这样的,太阳伤寒是表实证啊,由于鼻衄而好的,这个也有。那么我们遇到太阳伤寒,发热脉浮紧,这类的病,那么这个人鼻衄而愈了,不要给人吃药了。如果衄而不愈呢,该吃药还得吃药,后头有。这就是根据上边这个,“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这一段,他说不止于多少日子太阳病不好,吃了发汗药,而得瞑眩且衄,病好了,也有这样的。根本就没吃药,他自己鼻子自衄,也好了,不是因为吃药,也有这样的。这是说这个鼻衄啊,与这个病的进退好坏,有的时候有关系的,那么一般说呢,要是表实证衄血,有好的。总而言之给邪气得找出路啊,邪因衄而解,完了也出汗,不是不出汗。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佛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佛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这是一段,那么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二阳并病。  

那么什么叫做并病?仲景这个书讲表里相传,由表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那么这一段二阳并病呢,就是太阳病传阳明,这是表里相传,由表传里。那么传里,表证还没罢,里证发现了,这就叫做并病。先表后里,表未罢,里证有了,这个就叫做并病。这个并,它是兼并的并,咱们说秦并六国,就这个并,吞并的并。那么头一个病,并于后面这个病而发病,所以叫做并病。  

那么二阳并病,指的太阳阳明并病,那里头有个解释了,他说太阳初得病时,开始得的太阳表证,当然表证要发汗呐,可是发汗,汗也出了,但是病没好,这个不彻就指着病没除,彻当除字讲,就是病没愈,因而转属阳明。那么这个不是说不应该发汗,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如果这个重的表证啊,你发汗合法,能减其病势而已,病常常的不好的,要是轻病那没问题了。你象我们遇到这个感冒,太阳病轻病,你喝点姜水也好,稍稍出点汗就好。可是真正重病,就是依法来用药,有时都不好的。不好不要急呐,不过是在半表半里,在里这个阶段要好的。这个就是讲了这个情形,他说原来得的是太阳病,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啊,发了汗了,但是病并没有好,由于这个样子呢,这个病由表转里而转属阳明。  

这个阳明病啊,他搁个“续自微汗出”,这是阳明病的一个外症的反映,我们后头讲到阳明篇就有了,阳明病,法多汗,阳明病是胃肠里边有热,热结于里吗。热结于里,蒸发于外,所以老出汗,续自微汗出,老要微微地绵绵不断地出汗,这就是转属阳明病了。那么既然并病,太阳病还存在啊,所以我们不要冒冒失失就要吃泻药,如果我们看太阳病还存在,主要的身疼痛、恶寒还有啊,这个就是不可下,下之为逆。你这阵儿别看阳明病了,应该下,可是表证在,不能下,这是定法。那么必须先解表,下之呢就是为逆,逆就是逆治,就是治错了。那么这个应该用什么药发汗呢?当然用桂枝汤来小发汗,他续自微汗出吗,咱们讲桂枝汤讲多了(自汗)。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的这种表证,全要用桂枝汤。他这个书上没说,但是言外之意告诉你用桂枝汤。这是第一段。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佛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这又一段。他说在太阳病期间,发汗之后,有的转属阳明而二阳并病。这也不一定都二阳并病,他底下有这么一段,这以前都学过的,他说假如这个人面色缘缘正赤,就是整个的面色都红,这还是表不解的现象啊,这是阳气怫郁在表,还是不得汗出的一种问题,这与二阳并病没关系,“当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发汗法来解之,我们头前讲那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都是这种情况。也可以熏之,古人啊为达到那个小发汗的方法,也有拿荆芥、艾蒿这一类的(药)熏,用个盆子把它们煮成汤,趁热的时候,身上覆盖了,熏,也可以出点小汗。解之熏之,解之就是小剂的(发汗药)发汗的方法,来解其怫郁在表的外邪,这不关乎里边的事。或者是熏之,稍稍出点汗就好,这个病不要紧的。这又一段。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佛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那么这一段呐,根本就是发汗不到家,所以病不好。这个“不足言,阳气佛郁不得越”,那(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佛郁在表)是个微末的表证不了了的小病了,这个病不是的,你不足以说这是阳气怫郁不得越,这个要重得多了。这是当汗不汗,还应该发汗。你看这个人他也是躁烦,躁烦,以躁为主了,这个说明表不解而发烦躁得厉害,就是当汗出不得汗出的意思。他是身上哪都疼,没有定处,这是表证,大概哪都酸疼,自己呢也不知道在哪,有时候在四肢,有时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那也不是,按之不可得。那么由于表不解,不得汗,这个气往上涌。所以短气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他躺着气上不来,这个热往上涌的厉害,所以这种情形呀就得再发汗,不解之薰之小发汗都不行。这个情形咱们看出来是大青龙汤证,肯定要用大青龙,不汗出而烦躁嘛,这就是咱们头前看看那个大青龙汤就是。那么怎么知道这是汗出不彻呢?由于他这个脉涩故之也,这个脉涩呀大家都是根据这个经文呀,这个脉的不及,有的因为这个邪盛阻碍这个血行,而不流利,而发生涩,这是大家一般的解释,可是这个脉涩呀,总是有些问题,我觉的。他这个脉涩不可发汗,你还怎么发汗,而且这个涩脉是有关于血液在内的流行的一种反应,凡是涩脉都是虚。真正实还见脉涩的还真少,是不是这个脉涩呀应该是脉紧呀或是脉浮,我看是较对的,也许是错字,但是现在大家都是根据这个条文的解释,说是实的太厉害,当汗出不汗出阻碍了血行流畅,这也有涩的情况,但这种涩它绝对是有力的。  

这是各家都这么解释,这么解释也能解释的通,但是事实上我没遭遇到这种情况,拿我个人的经验。真正的这种表实证而脉弦涩的,在理论上讲讲不通,恐怕这个应该是脉浮,因为他这个脉浮还在表嘛,再不就是脉浮紧,这个是比较对的,这个脉涩,这个书里的错字很多,这个暂时先搁在这个地方,你们看各家的注呀,全是我头前说的那个,就是因为表实的厉害,不得汗出,这个血在这个脉里头反到受了阻碍了,这么一种涩,他把这个涩呀,不按着一般涩者为血虚,津液少,不是那个解释法,我认为这是敷然古人的论说了,这个不一定是对的,但这个不一定重要,这个头前这种情况,不汗出而烦躁,一点汗也没有,那么这类的情形再发汗就好了,也不关系二阳并病,他这二阳并病呀就是指头一节。那么开始太阳病,后来也依法治疗,发过汗,虽然汗先出,但是而病不去,那么这样子呢,因而转属阳明。表都没去,阳明病就有了,所以续之为汗出,就一个阳明病的外证了,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治这个并病呢,并病当然是表证没好先解表。就看这个并病呀,里证如何?他这个二阳并病,它是太阳病与阳明病的并病,如果他外边有表证,里头他是一种虚寒的这类的,你看少阴病与太阴病的并病你就不能先解表了。那么也有太阳病转到太阴的,也有的。那么里虚寒,你就不能先解表,当先救里,头前有过。那么下利青谷,可是身体疼痛,那你得先救里,而后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的,也表没罢。这在他这个书里头呀,在临床上都挺重要的,这也是一种定法,咱们在临床上也是,这个人多少日不大便,他这个里实呀很清,很明显,但是呢,他还发烧怕冷,这表证没罢,你不要先给他吃泻药,要先给他解表。解完表了,你在给他下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呀,说是下不厌迟,说是该下的病,缓了没什么大害处。如果里边要是个虚寒的病,就是有表证,也要舍表救里,这在临床上都是定法。你要是不守这个办法呢,那就是为逆,那就不会好病的,这个咱们要知道。至于这块这个脉涩呀,要我看,脉涩应该是个错字,可是个家都不说他错,就那么个解释法。说是太实了,血液受阻,所以脉也涩,这么个看法。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数的脉,这应该是表证呀,依法当汗出而愈,根据我们治疗的这个方法呀,应该发汗,汗一出就好,这是一般的表证呀,脉浮数,浮为在表,数为有热,这个表有热的病呀就是太阳病。那么大夫不给吃发汗药,而吃泻药,若下之,这是逆治了。那么这个下之的病变多端,这是取其一例。如果误下之后,身重心悸者,不可再发汗了,那么这个头前我们讲很多了,下之后,其气上冲呢,那表证还存在,还是要解表,还要用桂枝汤了。他这都是反复地说,你不要守定一个,拿着个别情况当全体就不对了。也有这样的,下之后,伤了里了,虚其里了,所以外边这个气郁之而为湿,身重,就是这竹子里头有些湿,水份,停水了。咱们人身上这个营卫在体表老流行,那么停水就变成湿,身上有湿就沉。那么里虚血液就不足,血不足以养心就悸就跳。这个心悸与心下悸不一样的,这个书里心下悸都指着胃那个跳,胃跳都是胃有水。咱们头前也讲了,心下有水气,就是有停饮了,这是在金匮要略上的,所以这个胃中有留饮,微者短气,这个留饮少气短,他这个压迫这个,往上压,横隔膜受阻碍,人就短气。这个停水多呢,甚者悸,心下悸。这个他说的不是心下悸,说的是心悸,就是心脏跳。这个血通于心呀,由于虚其里,这个胃气虚呀,这个津液血液都要虚的,因为胃为水谷之海,营为之源吗,他要是一坏就不行了,这个是给他吃泻药,里头没病给他吃泻药,虚其里,不但外边湿郁于表而体重,而且血虚其以内而心悸。这样子不要吃发汗药了,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这个他要津液逐渐回复,他自然就出汗,这个病就要好的。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这个下之后了,尺中脉微,这个微是气血不足,具不足,这个脉微。此里虚,他是里虚造成的。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虚,当自汗出,他又一个虚,当虚都是寒虚很这个语意。是不是当大夫的就等着他自己恢复呀,也不是的,他这里头告你不要再解表了,不要再发汗了,你要在这些方面注意的。他是里虚了,主要的他要是里不虚了,他就表里自和。所以他搁个当自汗出,须表里实,这个里头呀都有一个让你斟酌治疗,可是这个征候呢他只是指一个身重心悸,这么一种征候,当然他没举全了,这两个说明由于里虚造成外有湿郁,内有心悸,血不足。那么这个治疗后头有的,你看这个时候应该用这个,大概小建中汤比较好,小建中汤治心悸烦吧,也有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后头也有。总而言之得想办法实里,里虚。胃虚扶正的话,他这个血液津液自然就恢复的,那后头有,所以在这只是告你不要再发汗了。应当使他津液复,须表里实,他就好了。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浮紧脉就是太阳伤寒脉,表实吗,那么这个它表实,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这个体液的压迫,所以它疼的厉害。那么这个呢应该发汗,宜以汗解之。所以这个临床啊,我们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看看脉浮紧身疼痛就吃发汗药吧,你还要看看脉,这个浮紧看看还有旁的脉没有,如果同时有迟,尺中迟这个脉都迟啊,就是浮紧而迟的脉呀,尺不是说尺中的脉迟而寸脉数,哪有那事啊,这血管就是一条,心一动脉一跳,脉一跳三部脉它全跳啊,这个脉跳那个脉不跳没那个事。他搁个尺中迟干什么呢,仲景的脉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里了,关的前后也候表里,这都是金匮要略里的: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关以上浮那准是表证,关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证了。这个脉呀没有至数上的不同,可有形状的不同,这是肯定的,我们说的那个促脉,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吗,那是表证。那这个呢,他特意搁个尺,仲景这个脉法呀,关以上候表,关以下候里,他特别提出来尺中脉迟,它上面的脉也迟,他提个尺干什么呢,告诉你这是里,此里虚,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说是脉内的营气不足,血少的缘故,凡是津液虚血少的都不能发汗,这个发汗啊,亡失人体的体液是最厉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这后头都有的。所以这个不能发汗,怎么办呢,用上边的那一条诠释。虽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啊,看看都象发汗,你看看有不可发汗的情况没有,如果有,这个汗不能够随便发。这两条诠释的是这个,应该怎么救治,后头有的。这个脉迟正说明里虚,前面说的新加汤啊,就治这个,现在先不管它。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它是简文啊,那桂枝汤它脉浮不,也脉浮。脉浮病在表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黄汤发汗吗?这不一定的,这是个简文,因为桂枝汤麻黄汤已经反复的说了,头前都有了。那么就是脉浮无汗者,它起码有个无汗,那么这类的表证必须用麻黄汤发汗,这是简文,这书里面很多。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跟上面的一样,只是脉浮而数,桂枝汤也脉浮而数啊,那么如果自汗的话,要用桂枝汤,无汗的要用麻黄汤,而且表实证不光是无汗,头疼啊,腰疼啊,骨节疼啊,这都是麻黄汤证,这是必有的,同时这个人恶寒。那么这两条呢,它是同桂枝汤的一个划分,那么就是以有汗无汗来说,但它这个含在里没有明说,他这个书全是这样的,头前讲过了,那这里就简略了,但是读书的人呢,到这个地方就不能止于句下,脉浮的就用麻黄汤,浮数的也用麻黄汤,就错了,不是这个事啊,因为他前头说了,所以在这里简约言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者,那这就是单独一个证了,就是经常出汗的病人呐,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个汗出啊,就是咱们头前开始讲中风证,阳浮而阴弱呀,按到脉里面才弱,那么这个汗出,这是由血管里头伤于营啊,他说此为荣气和,虽然关系到脉内之营,但是这个毛病啊,在营没有什么责任,责任应该在脉外之卫,由于这个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这是什么意思,在这我把这个气、血、营、卫和大家说一说。古人那,是这么来看人身的体液的,这个体液古人只能看到这么一点,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饮食入胃,那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过胃消化之后,它要进血管,古人这个他知道。一进血管就是红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气,这个血与气呀都来源于饮食,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现在的意思呢,就是我们饮食入胃了,营养成份那,血管给它吸收出来了,然后输送到人的周身,这个就是拿现在话说就是营养成份。那么古人给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叫精气,这个精气呀就是养人的精真之气,人非它不能养,这古人也说的挺好,这个东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说的有点问题的,他说脾为胃行津液,输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东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说,饮食入胃,在血管里头色赤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里头在血管外头,那叫气,古人这么看。那么气是什么样呢,你们看一看内经就知道了,看看灵素营卫篇上就有。这个气呀犹如雾露之盖,就象下雾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那里都是,甚至于润泽皮毛,也都是气的作用,如雾露之盖,那就是指的津液,它不在血管之内,在血管外头。古人也知道这两个东西它互相起作用,这内经上也有啊,夺汗者亡血,夺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内外通透,这个他是知道的很,你看你发汗大了血也没有了,失血的人也没有汗再不能发汗。那么他说的营卫是什么呢?他说在血管里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啊叫营,营以周身吗,也叫做荣,咱们这个书上是荣。那么血管外气的作用呢,叫做卫。所以就这个本体上说,就是血与气;就作用上来,就是营与卫。就这么个东西,其实是两个东西,不要有四个,它就会气血,在基础上就是气血,就是我们饮食水谷化合物。当然在灵枢上讲,也吸收天气了,所以怎么这个气来自于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说受之于天,于天就是指着天气。王冰那个注啊他说先天,搞到肾上去了,不对的,那在生理上也讲不通了。古人也知道这个气,不但有水谷化合物,也有空气的氧气,这与现在讲的生理也没有什么大差别,但是它不够细致,不象西医那么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养人的,作用在血管外头的气的作用叫做卫,在血管内的作用叫做营,古人这么个看法。那么这一段是说,营卫是相附而行的,一点也不能离开。人如果常出汗,由于卫不和,这个就是血管外头这个气,不与脉内之营气调和,于是乎,卫自出于脉外,营自行于脉内。这个卫失去营就不固,就要出汗,营失去卫也不守,也是由里头往外分泌体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归根到底这个毛病在哪呢?是在卫,而不在营,就是卫不与营协调了。古人说那个协调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没明说,说得不象现在西医解剖生理学那么仔细。那么这段呢就说明这些问题,他说为什么常自汗出,他说营气本来是没毛病的,这是外不协,就是营气外面卫气,不共营气协和故而,它本来血管外头水分进血管里头,血管里头的水分也出外头了,我们饮食营养成分都在血管里头,它必须出血管才能营养组织细胞呢,组织细胞的废物呢也得进血管里去才能够排除,由小便排除,这种液体废物。古人对这个也知道一些,不是一点不知道,但是这个话说的呀非常笼统,不够细腻。那么这就造成什么样呢?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调和了,它在脉外,咱们讲营卫这个阴阳啊,古人讲的很好,他说卫得有营,才能固于外,这个营由于卫外为固,才能守于内,他没说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说这个来说明,但是哪个也不能少哪个。如果它们两个不调协,那就坏了,非出汗不可,这一段就是这么个解释。所以中医就应该参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释得非常细腻、具体,明明这段书说的就是这个,我们要对生理上的情况更细致地了解,我们应该看看解剖生理学。
桂枝汤从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调和营卫,他不出汗吗,用桂枝汤再发汗,使着营卫协调就好了,桂枝汤起这个作用的。这是头一节,说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类的病啊用桂枝汤可以解决的,这是由于卫气不和。
底下这一段,这个病最常见了,底下这段,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脏无他病,就是指着内脏没有什么特殊的病,拿着现在的话说,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就是有这么一种症候,时发热自汗出。这个时呀就是定时,定时发热自汗,那么经久不愈。“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这也同上条一样,也由于卫气不和。那么先其时,发汗,用桂枝汤可以好的。先其时者,定时了,假设说一天两点钟,下午两点左右,要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这个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厨子,二十年,就是这个病,就是到时候发烧,完了出一身汗,过去象好人一样。他那个时候啊也研究一点中医,他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回头高兴极了,他说这回可好了。这个病,二十年也太多了,这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很多。
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汤热,其实它不是热,桂枝汤(证),你看看头前,没有一个不发热的,这个也是时发热。要是只汗出不发热,桂枝汤还不行。那么现在呢大家种这么一个毛病,见到热就不敢用桂枝,其实不对的。这个病很多,在临床上很常见的。我在农村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到4~5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烧,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烧了,也不难受了。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长时间了。这还是在那边我给看的这个病。我给她开三付药,吃了两付药就好了。这个很多,要注意这个。这就说明桂枝汤啊,不止治中风这个病型的表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它也能调协营卫。营卫不和呀,他举这么两个例子,一个,常自汗出,第二个,时发热自汗出。这两种情况全是营卫不协,营卫不调。那么这个书还没说是卫不和。桂枝汤专调营卫,治这种病的。那么用药的方法呢?他那个不定时那个没办法了,那还是根据一般,早晚吃了。他这个有定时这个,在发作以前两个小时最好,给他吃就可以好的。因为这个地方你们回头看看咱们讲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里头搁桂枝汤呢?就是形如疟,日再发,就是定时发寒热,不汗出,所以不是整个桂枝汤(证),不是只是营卫不调,还有因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我们讲那个时候啊就引证这一条了。讲到这个地方,回头再看看,对于那条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全是由于桂枝汤这个药能使病时(?)发热而汗出,可以回头看一看。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这同上边啊,伤寒脉浮紧,发热无汗,自衄者愈那一条可以对照着看。那么伤寒脉浮紧,这是表实证,应该发汗,就由于不发汗而致衄,那么这个血管充血达到一个相当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么这个致衄也有好病的,头前那条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该适麻黄汤还得使麻黄汤。这个就是,这个就补充那条的不足了,那条这不是在这呢: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这不是个决定的,我方才讲也这么讲的,所以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这种表实证,有人需自衄而愈的,那么这一段呢,就是了。也有不愈的,就由于你不发汗,那么他这个充血是越来越盛,就阳气重了,越不发汗,阳气越重,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他就要致衄,这由于不发汗所致呀。那么这个时候啊,病虽然衄而不自愈,你还要用麻黄汤治疗。这两节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没有一个它是一个,它不是固定的,这个病它是瞬息万变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么办呢?该治还得治。这个就是补充那条。

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那么这个头痛有热是表里共有的病,太阳病也有头痛发热,阳明病也有的,那么这个,他说这个原起是伤寒啊,就是表实证啊,就是无汗这种伤寒,已经不大便六七天了,那么这个头痛有热呀,大概就是里实的问题了。这个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自中毒啊。我们饮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所以生理上就这个样子,它不知道有毒没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头痛的。他这六七天不大便啊,那么头痛有热,按着常规上看,这是里实证,与承气汤。这个“与承气汤”,他也不是说“主之”啊。他这个书啊,“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与之”,比这个“宜”的口气更轻,“宜”就是当,应当,也不是“主之”。这个“与”是大有商量余地的,“与承气汤”,这个承气汤也多种啊,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等的吧,可以与承气汤,就是你根据他这个病情的轻重缓急,斟酌着用吧,它是这个意思。假若真是里有热,那个小便呀它要红赤的,这个是很要紧的,这是辨证的法子了。

那么这个头痛有热,不但阳明病有,太阳病也有。那么如果阳明病,他里热,里热了小便红赤。那么“小便清者”,色不变,“知不在里,仍在表”啊。那么这个虽然六七天不大便,你不要光看这个不大便,这还是表证,它要是阳明病,小便绝对变色。“当需发汗”,那么这个呀你还是要发汗的。这就是这个病啊有疑似之间,我们找这个特别的鉴别的一种方法,尤其这个表热里热鉴别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所以咱们在临床上要问,不问不行。

那么这个表热里热,最容易辨的莫过于小便,你问问小便怎么样,小便一点颜色也不变的,里头没有热,你别给人吃承气汤了,这还仍在表,当须发汗。这个发汗,可能它是麻黄汤,他说的是发汗,而且开始他用的是伤寒,没有汗。“若头痛者,必衄”。他这个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过麻黄汤发汗,而头痛不已,那个人啊他必衄,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这个病啊,这个热病都往上冲,六七天发汗之后还不好,脑袋还疼,说明这个上冲也厉害,这个上冲是桂枝的主要的证候,所以治头痛啊,这个麻黄汤不如桂枝汤,可是麻黄汤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头痛啊大概(用)桂枝汤的多。他说无汗,你不能吃桂枝汤,先要吃麻黄汤,可吃了,头痛还仍然不好,那个就是与桂枝证上冲有关,不但头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汤”,那么这个时候啊应该用桂枝汤,再小发汗就好了。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这个验其小便以知表里,这个汗下异法呀,这个很重要,该发汗的吃泻药不行,那么真正阳明病发汗也不行啊,越发汗,里头热结得越厉害。那么假若发汗,不好,脑袋疼得厉害,鼻子出血,你以为解表解错了,也不是的。那是因为久不得汗出,阳气重一方面,同时气冲得也厉害,气往上冲,这时候你再更发汗,这个表还是没解嘛。

第57条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这个他就接着上边一节,怎么头痛者必衄,完了就得吃桂枝汤呢?这也是定法。这个头前我们讲过了。本来他是太阳伤寒,发汗已解,但是半日许呢复烦,他这个表解了人就不烦了,烦就是有热才烦呢,还是热没除,他又烦,这时候你看他脉啊还浮数,还是表热呢,可更发汗,这个时候啊再发汗就好了,但是不能用麻黄汤了,宜桂枝汤。

这就是说,我们讲了这些,全是对于麻黄(汤)桂枝(汤)这两个方剂应用方面反复地来申明。他说麻黄汤吃过之后,如果病不解,这个病还在表,那你还得解表,还得发汗,但是不能再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在这他特别地郑重其事地点出来,头前都没说明啊,可是我讲了。那么上边那个也是,本来他是头痛有热,小便清这是表证,可是他是伤寒,没有汗的病,当然先用麻黄汤。可是使麻黄汤也对呀,但是头痛不好,鼻子反倒出血,那么这个时候脉当然也还是浮数的,你再吃桂枝汤就行了。这是定法,这在临床上也是一样的,这个麻黄汤不能连续用,凡服过麻黄汤而表不解,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汤。你服过桂枝汤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还得使桂枝汤。这是定法,所以桂枝汤这个药啊最平和不过的,绝不象后世这个说法,他就用一句话了,“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那正说明麻黄汤证,这个头前有了,说桂枝本为解肌嘛,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这种太阳伤寒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我们上边方才讲这个,阳气重的这种病,阳盛则毙就是指阳气盛,他这个表实证,不得汗出。这个桂枝汤怎么个药呢?桂枝汤,它是甘温,虽然解表,有益胃生液的这么一种作用。他已经是体液充实体表了,你还增液,你还让他,实上加实了嘛。所以这个麻黄汤证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这个阳盛指着阳气盛于表那个阳盛,不是有热,桂枝汤(麻黄汤)哪个不治热病啊,都治热。

后世给曲解了,凡是热就不能吃桂枝,这都是错的。桂枝汤这个药啊非常平稳的药啊,我常用,那就是伏天我也用,也是三四钱这么用,怎么也不怎么的,哪有那回事呀,该用你就得用,不该用你非要用那也不行啊,那么这是一种定法。他说伤寒发汗,本来是药对证了,吃了也好了,可是半日过它又来了,脉还浮数,还在表,你就换个发汗的法子,用桂枝汤就好了,不能用麻黄汤。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这一下就是发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问题。他这个是个泛论,无论什么病,我们治疗啊汗、吐、下这是一个攻实去病的一个大法,在中医上说,汗吐下都是攻实去病,可是用不得当,都足以害人,起码是亡血、亡津液。这个亡血就是亡血液。亡失血液,亡失津液。那么这个汗法,发汗最亡失体液得厉害。那么这个吐下也是一样的,他本来吃些东西,胃消化之后要吸收的,你不等他消化,不等他吸收,都吃泻药下去了,身上体液也是不能够补益,不能够继续得到吸收,也是少了嘛,也亡津液亡血液嘛。

如果阴阳自和,阴阳自和指着表里,表里没有他病,我们经过发汗,或者吐、或者下,损失了血液和津液,如果表里自和,这不要紧,这个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乱治,“必自愈”。那么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里不和的现象发生呢?那你得治疗,没有(不和)不要紧的。所以人的这个身体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糟蹋坏的,但是这个是不合法的发汗吐下,损失人的津液体液,亡津液亡血液这是肯定的。亡就是亡失的亡啊。

第59条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后,吃的这个重下剂了,尤其巴豆这类的下剂,病不好而复发汗,这有这样的大夫吗。这个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证先解表,表解再治里。没有这个先治里,大泻之后还有表证的,很少了,就有表证也不能再发汗,那个发汗起码也是要用这个解肌这类的药物,像桂枝汤这类的,不能再用麻黄汤,他这个说的是用麻黄汤。那么这个汗下倒置,这种治疗啊没有个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么津液体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小便不利是由于亡津液的结果呀。

这是误治,这就告诉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临床上不能(见)一个症状(治一个症状)。我们遇到小便不利,当然要利小便,可是由于亡失体液造成的这个结果小便不利,他没有水分,(你如果治疗)反倒为逆了,所以他说是“勿治”,千万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于津液恢复,小便自然利的。这一节就是承着上节说的,就是阴阳自和,表没有什么病,里没有什么病,只是由于这个大下、复发汗,体液亡失太多了,造成这么一种情况,没有其他的关系,这个你不要瞅着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据这个阴阳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个不和呀?这个不和没有关系,还算自和之内的,所以这个不要治,他这个津液会恢复的。如果不恢复怎么办?当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这个 59 条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种种的疾病变化。大伙要注意,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几个是顶主要的,那么另外有一些合方、加减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那么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都是加减的方子。那么回头这些主要方子在脑子里头得有个体会,因为桂枝汤它是解肌,它既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他这里头甘温嘛,这个胃是喜甘、喜温、恶寒、恶湿的这么一个脏,所以桂枝汤这个甘温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它是这么一种发汗药,所以我们用桂枝汤啊必须以津液丧失为先决条件,你像我们头前讲的这个开始有这个表证,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自汗者就丧失体液,我上面给引征内经那一段,阴阳交,本来这个表证就是人体利用这个精气,想达到出汗的目的把这个病邪驱除出去,就是这么一种病机,我们根据这个症状分析也是这样的,可这个桂枝汤证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证他这个精气呀力量不足,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阴阳交那么一个严重的状态,他能吃,没到那个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紧,但是我们治疗啊可不能用麻黄汤,必须用养津养液的桂枝汤,这是桂枝汤。这个麻黄汤呢你看正相反,麻黄汤治表实证,由于表实,体液一点也排泄不出去,那么压迫人身上哪都疼,头、项、关节、腰,无处不疼,桂枝汤也疼,他比桂枝汤严重得多。同时,由于表气一点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这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这两个方剂在太阳篇里最主要。你看葛根汤,里头既有桂枝汤,又有麻黄,所以葛根汤(证)一定恶风,因为有桂枝汤的关系,他也恶寒特别厉害,他有麻黄汤的关系。所以葛根汤这个方剂是一个清凉性、滋润性的一种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汤的问题了,同时葛根这味药也解肌,那么主要的是项背强几几。太阳病也头项强,但是背不强,所以葛根汤能治痉病,如果这个项背强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这个人就要抽,叫痉病,这个葛根汤也治,那是刚痉了,在《金匮要略》里有的。这个方剂呀在临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没有汗,恶风寒得厉害,觉得怕冷得厉害,无论他项背强几几还是不项背强,都可以用葛根汤。第四个就是大青龙汤了,大青龙汤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他这个方剂就是不汗出而烦躁,要不怎么咱们方才讲那个二阳并病,当汗不汗,其人躁烦,我怎么说是个大青龙汤证呢?就因为这一点。本来应该出汗,而汗不得出,这个人就烦躁,这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是大发汗药,麻黄用 6 钱啊,恶寒也相当的凶。大青龙汤与葛根汤这两个方剂的主证啊,全是表实无汗,而恶寒较比严重,可是这两个好辨,一个有石膏,这是大青龙汤证,必烦躁,或者口舌干,他有内热,这葛根汤没有。葛根汤有项背强,大青龙汤没有。这两个方剂啊全是恶寒较比厉害。这个小青龙汤证就是咱们平时所说那个外有风邪、内有痰饮的病,心下有水气,表不解嘛。那么这个方剂偏于温,它有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些药,他有咳喘,咱们说这个痰饮咳嗽这类的病。同时大小青龙汤都能发水气,那么这也治溢饮那,这个是在《金匮》上。我们讲完这些,(就知道)所以中医这个发汗啊,你拿这几个方剂(来讲)是各个不同,所以在临床上错了,错了就不行,你像我们方才讲这个二阳并病,他也先发汗,他用这个发汗方法不合适,所以还有大青龙汤证发现,他那个病可见开始就是大青龙汤证,他也许用桂枝汤了,也许用其他的方剂,都是没达到目的,所以这个汗出不彻,与一般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于还出大毛病。这是我们上面讲这些发汗剂里头有这么几个主要的方剂,这几个主要的方剂你心里要有个数,那么其他几个加减方剂你就容易理解。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了。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自和这就自愈,上次这个 59 条啊,就是一个自愈的一个例子,说“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则小便自利,必自愈”。那么底下这个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这就是 60 条。

第60条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这个汗下乱用啊,那么下之后没有再发汗的。那么一般的要是个太阳病,如果吃了泻药,表不解,那么气上冲者嘛,那是表不解了,还可以吃桂枝汤,但是不能用麻黄汤。那么这条说的就是用麻黄汤发汗,他这个书说发汗啊都指着麻黄汤。可是下之伤其里,就是里虚了。复发汗,又虚其表。那么这样子治疗啊使表里俱虚,所以“必振寒,脉微细”,这是个倒装句。那么表里俱虚了,表虚,这个表虚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颤颤,他说打颤颤地怕冷,这就是虚得厉害。脉微细就说是里虚的情况。那么这个病应该怎么治,后头就有了,这个在原则上说,他说下之后复再发汗,往往造成表里俱虚,这个人起码要振寒,而脉微细的。他这个书啊,因为我们讲的太阳病,太阳病的治疗呢依法当发汗,他讲的这些。那么就是虽然讲的是太阳病,如果要是这个人汗下失法,或者是发汗不当,这都属于误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谓逆证呀,就是治坏的病啊,那么这个呢我们研究太阳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这一系列方子并不都见于太阳病,这个我们要理解。底下就说了关于表里俱虚的治疗。

第61条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后,复发汗,”这就是接着上一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个他没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个脉,脉沉微。那么这种的病就是,这条主要的意思,让你学辨证,正面的反应太少,所以从正面来辨这个证啊比较困难,(所以)他从侧面来,那么西医的办法了,这个除外,那个除外,那就是他了。这段讲的就这个。“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这讲烦躁的。咱们讲烦躁,三阳病都有烦躁,这个三阴病也有烦躁。烦躁最厉害的莫过于栀子豉汤(证)了,虚烦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栀子豉汤这个烦躁的话,那么他不会夜而安静,是昼夜全是那么烦躁,所以这个就说他不是栀子豉汤证。

不呕,这个病由表传到半表半里是要呕的,那么说明这个烦躁也不关乎少阳病。不渴,里头有热,人是要渴的,阳明病啊,他不渴,所以这个烦躁啊也不关乎阳明。无表证,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他没有表证,尤其是脉沉微,身无大热,这个大热呀有两个看法,一个就是表热,表热我们头前讲过了,“淅淅发热”,感觉这个热呀笼罩体表而不开,这么一种热。还有一种阳明病身大热,不恶寒但恶热,蒸蒸发热,他这个无大热呀,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这个纯阴证啊有时候外边带点热,我们后头学四逆汤证的时候就有了。

那么他这个呢一样一样都给除外了,既不是栀子豉汤虚烦证,也不是心烦喜呕少阳病的那种烦,也不是胃家实,渴而烦的那种烦,也不是,同时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外头没有大热,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之里热的这种外证,这肯定是阴证的烦躁。

这阴证的这个烦躁最坏了,那么古人这个看法全是说这个阴阳绝离,这是个术语,就是正不胜邪了,就是脏器胜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烦躁,这个还是躁多而烦少,躁者乱也,这个在阴证里头最危险的一个证候,所以他用这个干姜附子汤主之。所以他这个书从多方面给人指示,也有的正面证候太少,就是一个脉沉微,一个发烦躁,发烦躁这个病症啊关系方面太多,那么当时确诊不了啊,怎么用药呢?所以他就从侧面(了解),正面反应太少。所以他一样一样(排除),是不是虚烦啊,是不是少阳病啊,是不是阳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么说明什么呢,真正由于汗下失法,造成里虚阴寒证,这么一种烦躁。干姜、附子这两味药,古人也说附子不得干姜,不足建其热,这也是一种术语说法。这两个药全是温性热药,这个附子偏于治下,比如下利呀偏于用附子,全是温里的药。要是呕吐呢常用干姜,所以干姜温上。那么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就是彻上彻下,所以里头真正有阴寒非这样不可,他是把这两个药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着虽然一两干姜,但是这回是顿服,就一剂,一剂 1 两那么合后世 1 两就是 3 钱,3 钱干姜配合 1 枚附子,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汤都重。所以阴寒的证候见到烦躁不宁,这不是好现象,这是脏器不足以胜邪,这就是精气欲脱的这么一种反应,所以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汤了,他的这个病啊不急迫,只是烦躁脉沉微,没有其他的急迫的证候,所以他不搁甘草。你象四逆汤(证)下利清谷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证候,用甘缓的药,搁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温中的时候,都搁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现在附子都是制的,也不论个了。一个没法考据的,大个的附子都 1 两 8 钱的,小的 3~4 钱 2~3 钱,我们现在用呢就附子、干姜等量用就行,干姜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们得另学用,同时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这个原方是生用,咱们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药不死人啊,不能说药死人,但折腾人,常常使人头眩,头眩冒,常有这种情况。大量用也能死人的。这是一节,由于这个汗下失法,下之后再发汗,没有这个治法,没有不虚人的。虚到极点了,就转变阴证,那么脏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这个时候就要用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第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这个在《玉函经》上没有分量,也没有新加两个字,就是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这本书搁上这个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的,都可以通。“发汗后,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了,那么发汗之后,身还疼痛,那么表没解呀。表未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是不是,但是呢那个脉可是浮,脉沉迟者不行,需要桂枝汤原方加味,加芍药生姜,照原量再加 1 两,另外加 3 两人参。你们看看头前这个 50 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个脉不足啊,不及的脉,就是营不足。不是这个脉迟,它准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于脉,脉就迟。那么这个发汗之后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虚了,这个虚你不能够再(发汗),所以我们头前也讲很多了,假设说要有里虚证,也有表证,你非先治里虚不可。那么这个里虚不太厉害,只是脉沉迟,没有其他的证候。脉沉迟说明由于发汗之后,丧失人的体液,夺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这个时候你再用桂枝汤原方不行了,所以这得知道变化,那么这怎么办呢?

我们讲桂枝汤,桂枝汤这个方剂呀就是安中养液,就是鼓舞胃气,那四味药都与胃有好处,但是脉沉迟呀原方是不行的,只是用那几味药鼓舞胃气不够了,用人参大力而来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参,加上 3 两这个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这个生姜,生姜也是健胃药,生姜合和人参一起对于健胃当然更起作用了。芍药是育阴,桂枝汤搁芍药也是这样的,芍药是苦平微寒的药,它是养阴,那么这个血少就是阴不足啊,后世这个说法了。所以这个脉沉迟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条说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脉迟。这样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这个用药讲丝丝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汤还是不要紧的,如果你要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你再大发其汗,他本来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这个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对,用桂枝汤也不行,你还得想办法健胃,这个胃,我们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我们寻常说这个津液虚、血液虚,都要壮水嘛,滋阴、养液,都用这个法子。这个在临床上咱们得看,他这个,仲景这个书不是这样的,他有时候用四逆汤,也养液,你得看什么情形,也得辨证啊,后世见到热就是阴虚,生地、麦冬就往上上,那么见到这个见到寒呢就阳虚,就附子、肉桂,这是错的。他这个书啊,真正的津液虚、血液虚,看看什么情形之下,在虚寒,这个阴寒证最虚得厉害了,这个时候津液虚,那个生地、麦冬一点也不能动啊,动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复,咱们现在说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总而言之就是健胃。这个胃气一恢复,自能够化水谷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这个在后世的医书里呀,这一点不谈,一看到阴虚就想办法滋阴,那就错了。他这个书就是这样,这所以搁个脉沉迟,脉沉迟虽然说是营气不足,血少,在他的书上这么说的,但是也是虚寒,里边多少是虚寒,要不这不足之脉怎么现迟呢,这样我们就不能够用解热滋阴的药,那个根本就是不对的,所以他用这个,发汗后身疼痛,表不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啊,但是这个脉沉迟,由于发汗,里头津虚血少而有些虚寒的反应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参,而且还要加生姜,生姜这味药是温中,是一个温性药啊。所以这个方子,他叫个新加汤,就是这个意思,还得用桂枝汤,需新加这几种药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原方,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原方里头加一味人参,另外呢把芍药、生姜都增量,我们看这个方子就治桂枝汤的原方证而胃更比较需,加生姜,里头也有恶心,张仲景这个书大家都知道的问题一般都不提,其实这应该有呕,应该有恶心,这里的人参也不是万能的药,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证候,这个书后面大概有,理中汤我记得就有,什么时候呢?就心下痞硬。《外台》说得明白,这是人参的一个主要的证候,它治胃虚,胃虚到什么程度上呢?我们讲泻心汤的时候就有了,胃虚呀,这个邪气,客热邪气,都往胃这块来,客气动膈嘛,膈就指着心下胃这块了,这样子胃就硬了,无论是水饮或者是邪热之气,都跑到胃这了,这就合乎《内经》上说的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块虚,邪就往哪块去,你用下或者发汗,虚其胃了,那么这个邪气就往胃这块跑,于是胃、脾,脾这块感觉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着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则死,这阳明篇就有了。那么我们用人参呢要注意这一点,人参不是万灵的,当然人参与附子啊都能够促进机能沉衰(的恢复),拿现在话说就是代谢机能沉衰了,但是用处各有不同的,真正现虚寒的这种证候,你非用干姜、附子不可。人参这味药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阴证里可以用,在阳证里也可以用。真正虚寒,寒得厉害,真正纯阴证,人参不能用,你看复脉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都不用人参。用它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证候,就是心下痞硬,这个病人呐,他说心下痞,按着这块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种胃虚的反应,这时候就要用人参。要是没有这个证候呢,用着是有害无益,用什么药都这样。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这个针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说的,这个发汗后,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汤,唯独这一条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汤不是治汗出嘛,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用桂枝汤了,那么这个喘呢?我们头前也讲了,喘是气上冲的一种反应,如果有气上冲的反应当然可以用桂枝汤了,唯独这个不行的,这个什么道理呢,咱们好好把它解释一下。
这个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那么桂枝汤解表,加厚朴杏仁兼以定喘,这不跟这个意思一样嘛。其实他这个意思不是,他这个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汤那个汗出啊,这个汗出是这个汗多得很,而且这个汗相当地稠、粘,这纯粹是热,这个喘也是热壅,这个表不解,表邪也盛,这个热往上壅得厉害,他这个汗出有阳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气汤那种情况,我们讲阳明篇就有了,阳明病法多汗,里头热嘛,是蒸汗外出。这个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头也有热,所以这个汗出得相当地甚,而且这个汗臭(xiu)味也重,咱们闻着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较比稠、粘。这个喘最厉害,麻杏石甘这个喘顶厉害的,一方面有表证,有麻黄证,一方面热往上壅,就是石膏证了,所以假设这个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无大热我们上头也讲了,既没有表的淅淅那种热,也没有真正到阳明病那种情形蒸蒸发热,那非用承气汤不可了,不到那种程度,但是确实也是里热。“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那么这样子呀因为邪盛加重麻黄,同时有热,这就是麻黄汤的一个变方,麻黄汤把桂枝去了,这个里热呀桂枝不能用,然后加石膏以解其里热,是这么一个方剂,就是根据麻黄汤一种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这个方子咱们也常用,尤其肺炎都爱用这个方子,其实这个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只能够用一次,你不能连续用,假设这个药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热没完全去,这时不要一直搁麻黄,变其他解热清肺的药还是好的。
这个方子是最常用了,我们一般治这个哮喘也有时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确实里有热。他这个方剂后头,本云,后头,黄耳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那么前边两个全是发汗药物,这不一定是误治你可知道,那么发汗后,这个病重,他当时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汤。那么看他有些虚象,就是这个津虚血少啊,脉沉迟啊,可以用新加汤。那么也有病人内热素盛,虽然表证发过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热壅,这个麻杏石甘汤证了现这个证,这个也有。这都是不一定是治错,这种情形也可以发的。

那么底下这个呢,就是发汗不得法了,这是错误的,发汗过多,所以咱们讲桂枝汤,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们用麻黄汤也是一样,不要大捂大盖,你把人弄得大汗流离,这个病不会好的,而且这个伤人体液太甚。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发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这个就是单说这的,这就由于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着心下这个部位。

那么发汗太多啊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养心,心就跳,这是第一。第二呢,我们出汗都是上体部特别多啊,尤其咱们吃药啊,这个发汗,上体部这个水分呐骤然间丧失太多了,这个上下体的体液失调,下边的往上来,这是准的,这个就是骤然间发生的高度的气上冲。那么他这个叉手自冒心啊,一个是心悸,一个是这个气冲得厉害,所以按着才舒服点儿。那么这个呢,当然就用桂枝甘草汤就可以,这个桂枝这个药啊,它主要就是治气上冲,同时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这个我们在治心脏病啊,有的时候用(在)这个心悸,你要用个三钱二钱一点不顶事,你看看这个方子用多少,你看看,这个桂枝他用了四两,甘草用二两,它是顿服啊,顿服这个量大着了,这个桂枝就顶一两二,拿到现在度量上,这个甘草是六钱了,这个桂枝我一两是用过,就是这种心脏病啊,特数的这个特殊心悸,烦悸,那么这个时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这个药,最平和不过,咱们现在把它形容得,简直是了不起的一个大热药,简直动不得,不是这个事,你看这个就看出来了。这只是一个发汗过多,造成这个心悸,加上心下这气往上冲,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么这个时候呢赶紧降冲气,治心悸。这个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们对这个心脏病常用的法子。你看这甘草大量用,也是搁六钱,它就是急迫,这种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缓的法子,都用这个,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样的,该多用他真多用。这个主要是气冲心悸,特别厉害,用这个单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这个发汗过多,这个表还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汤你们看看方后语就有,说如果大汗流离啊,病必不除,他表还不解。那么这个方子呢倒不能发汗了,没有(生)姜在里面佐之,光一个桂枝,并不出什么汗,尤其大量搁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这桂枝甘草(汤)也治身疼痛。后来,你象这个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协热下利,后头也有。这就是桂枝汤的最简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这么大量,这非是气冲心悸特别厉害,可以用这么大的量。你们遇到这个心悸,你们试验试验,这个桂枝用到六七钱,一点问题没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

第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这个也由于气上冲,同时这个发汗,他里头有停水的话,只是发汗不行,咱们头前,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那一条你可以参看。那么这一段也就是这个情形,他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这时候非利小便才能解表呢,这时候你发汗就是错的,所以发汗之后,这个病不是不可以发汗的,表病吗,可是马上就出来了其人脐下悸者,脐下就是关元膀胱部位了,那么这个地方跳,这就是水之欲动的一个貌了,一个应证了。欲作奔豚,这就要发作奔豚证了。

这个奔豚是怎么个情形呢?这是《金匮要略》上的一个病名,他说这种病啊,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它这个往上冲啊,那么这个人当时就是受不了,发作起来人反倒要死,可是复还止,它一会儿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样,定名一个奔豚病。那么由于这一段后头就给定了明堂了,说这是肾气往上来,其实也不光是肾气,哪光是肾气呢。这个奔豚不一定得有水,那么我们后头就有了,桂枝加桂,那光是气上冲,只是气上冲,那也是奔豚,携带水上冲也是奔豚。这个就由于误发,虚损人的病,误汗,那么这个呢应该利水表自解,就是你这个解表的药里头合用利尿的药,自然表就解了。你要是不知道这个,就用发汗药,激动里饮那是病变百出,这是一个,那么我们方才讲了,由于发汗导致气上冲,这个气上冲也能诱导着水往上冲,所以心下悸也是个预兆,这就是水伴着气要往上来了,所以他搁个“欲作奔豚”,那么就真正发作奔豚,这个方子也好使的。只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气冲,桂枝甘草,这个也是桂枝甘草这个方剂了,另用茯苓、大枣以利水。大枣这个药也去水呀,你看十枣汤他不搁甘草,搁甘草不行,这个甘药里头唯独大枣利水,一般甘药都不利小便,所以这甘草不行。这个桂枝虽然也用 4 两,甘草也用 2 两,这个方剂可不同于上个方剂,上个方剂是顿服,这个他煮取 3 升,一回服 1 升,这是 3 剂,这个量不大了,这个我们现在用的就是桂枝 4 钱,这个心的悸动不像上边那么厉害。那么这个方子就是桂枝甘草汤证,小便不利,脐下悸,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那么真正奔豚,脐下悸或者腹挛痛,这个方子也好使,这大枣也治肚子疼,也治挛痛。这个方子煎法用甘澜水,什么叫甘澜水呢,他底下有个注解,“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这是古人的一个看法了,这不是水往上攻嘛,水化气总是用甘澜水好,其实现在这个药谁也不这么做,用不着,就用普通的水煎就行,不是古人的这么一种(方法)。古人的方剂里有一些言语习惯吧,认为甘澜水较比好,它在水的上头,是泡,使水化气呀,这个水好,其实不然的。

这一段讲的是误发了停水、蓄水人的汗,就是膀胱有蓄水,小便不利,你发这样人的汗不行。我们遇到里头有水饮,在上头这类的,你象咱们说这个小青龙汤吧,心下有水气,表不解。那么如果小便不利,他膀胱蓄水呢,那你非搁利水药不可。谈到心下有水气呢,得去心下的水。心下的水呢?当然是用半夏、干姜、细辛这类的温性药,不然的化这个病也好不了。这个地方都很好,帮助临床啊,你象咱们临床遇到一个感冒,小便不利,这时候发汗白发呀。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那么他又有个泌尿系感染,他同时也有感冒,这时你别管他感冒,你就给他吃猪苓汤治他泌尿系感染就对了,这个解了,他感冒也解了。你这振儿要发汗准错,这个要注意。这泌尿系感染就是撒不出尿来,撒一点一点的,次数挺多,没有大泡尿,窝臊子挺疼,里面也有热。他水不行,你发汗没用。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那么这个地方啊有几种原因,一种这个人由来脾胃虚,那么得了外感了,也得发汗呀,发汗之后常余留下来这种病。这个腹胀满是个虚胀、虚满,所以不用大黄,不是实满。这个方子治这种病非常地好,这个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他因为原来消化不良,那么发汗,我们说了这个津液来源于胃,可是你大量丧失津液也影响胃,互相影响,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响胃虚,他本来胃就不好,由于发汗之后,产生虚胀虚满发生。
那么这个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参、半夏、生姜、甘草都是行气健胃,去水饮,另外再加厚朴消胀,是这么一个方剂。这个方剂呀,这个病也有时候遇到,不是说发汗之后遇到这么一种虚胀虚满用这个方子,不是的,在临床上常有的,就是个虚胀虚满,这时你按他腹啊没有腹水,没有,但是肚子挺大,咱们说这是气胀。我是遇到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上海来咱们这来看的,这已经好几年了,那还有个石家庄白求恩医院西医大夫跟着我。那个人是上海人,来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寻思有腹水呢,我让跟着我实习的人,你看看这个人有腹水吗,他检查半天说没有,就是气。我就给吃的这个药。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这个方剂呀是健胃消胀的药,当然是多少有恶心,你看这生姜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姜,哪有没恶心的。他是腹胀满不欲食,有些欲呕,这个时候用这个方子非常好使。我们方才说了人参是健胃的,这个人参用的量并不大,因为不明显,在胃的这种证候,这个病呢我遇到的就是,并不怎么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胀。他吃了3付药,他的腰围下去相当显著,吃几付药就好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有很多的气胀当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厉害,这个利尿是不行的。这个挺多这种病。不必发汗后,发汗后影响这个呢当然也更行了。所以中医就讲辨证嘛,有这种情况就可以这么用,你象我们方才上面讲这个,苓桂甘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这个药,也不一定在发汗后,凡是脐下悸,或者是少腹挛痛而有奔豚的这种情况,你用它就好使。这个临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这个书啊,这些方剂,那么他讲的是伤寒论了,在这个伤寒治疗的过程上,有些特殊的情况可以介绍,这是一。二一样呢这种方剂呀不在这种情况之下,合乎这种方剂的适应证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汤也不一定在发汗后,得病来就是这种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们读这个书啊不要死于句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他搁个伤寒,伤寒就是无汗的这种太阳伤寒了,依法当发汗呐,是吧,不能够吃吐下的药,“若吐、若下”都属于误治。那么这种误治,表不解,气上冲。那么里有停水呢?那么非挟着气上冲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原来是太阳伤寒,你吃泻药,他表不解,气上冲,所以气上冲胸。那么携带着水,那么心下,就胃这个地方呀逆满。你这个吐下,我方才讲了,都伤胃气呀,胃虚,这水就往胃上来,所以心下这个部位感觉逆满。这逆满这两个字搁得很好啊,满是满,逆是从下往上来。“起则头眩”,一动作脑袋就要晕,这是胃有停水一个主要的证候,胃停水呀头晕头冒,脉沉紧,这就是里有水呀脉沉紧,咱们讲《金匮》就有了,说里有水饮,这个脉大概都沉,脉搏如沉,当责有水,就是进胃里头。紧呢?紧也主饮主痰。脉沉紧就是里有寒饮。本来这个病啊也是里头有停水,那么大夫在伤寒这个阶段给吃泻药吃吐药,这全错误的,那么影响气上冲,水也伴着气上冲,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这个证候。
这个病怎么治呢?就应该用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就是桂枝甘草降冲气呀,咱们头前这个方子。加茯苓、白术呢就是利尿,就治了。“发汗则动经”,这更不能发汗了,你看这个他也照顾这一点,我们方才说了里有停饮不能发汗,他这个本来是伤寒,他吃了吐药吃了泻药,气上冲,说明什么呢?表没解。表没解得解表,不是吃发汗药嘛?可是这个情形啊不能吃发汗药,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呐就应该后面这个方子就是苓桂术甘汤,吃这个就对了,哎,这再发汗啊错上又错了,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气冲,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发汗的话,则动经,使着这个水毒,咱们说水邪了,动悸经脉。这怎么讲呢?我们发汗,也是夺脉管里的血液,可是呢我们身上内里头有水,水借这个机会也渗透到脉管里去,你要不发汗这个问题不大,咱们讲这个调协营卫呀,营卫不和,一发汗使它们符合。那么假设有停水的话,一发汗,那么使着水毒啊必乘虚而入到经脉里头去,就指着血管说的,所以说发汗则动经,动经就是动悸经脉。“身为振振摇者”,动悸经脉了,就是身上振振摇,就是战振而摇摆,“苓桂术甘汤主之”,这怎么治呢?也得用这个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这个同上面那个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的,那个加茯苓、大枣,这个加茯苓、白术,那么这个利尿的作用比上面那个有力量,因为有白术了。但是治这个悸烦不跟上面,上面那个茯苓用量是独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多少,那个茯苓是半斤,这个茯苓才4两。可这个就因为头眩晕得厉害,胃蓄水多,他们说白术健胃健脾呀,这东西也不能这么看,胃里要停水呀用白术非常好,如果这个胃拿现在的话说发炎,有炎性的病变,而且没有水,这个白术是有害而无益,白术这个药是温性药,据西医说也是有一种刺激性挥发油,能够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发炎吃了更坏,所以古人用这个药,胃停水就是胃虚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术就对了。不是这个健胃药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他这个是胃有停水而气冲、眩晕,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这种情况,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也常用的很。不是发汗后,不是吐下后,我们在临床上一般的头晕多属这个方子,尤其心跳,心跳、头晕,小便有时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显,那么这个方子再加上泽泻挺好。如果他有贫血的这种情况,贫血还头晕啊,也有这个方剂的情形,你可以合用当归芍药散也行啊,当归芍药散合这个方子,尤其女同志最多,头眩晕,有些贫血的现象啊,经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这个方子最常用,你不能单独守这个方子用,可以随便加减,你要是加上泽泻呢,那么就是泽泻汤与苓桂术甘汤的合方,泽泻汤就是泽泻和白术两味药,我一般不用白术,用苍术,这我在临床上有个体会,这个白术不如苍术,古人不分白术、苍术,那么后世给分了,现在在临床上我觉得苍术要比白术好,白术好像有点燥似的。
这个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头眩晕,没有其他的病变,所以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这个神经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关系多,所以他无故眩晕,嗯……这类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气上冲,这个多。如果有恶心那就不行了,恶心那就是吴茱萸(汤)的那种情况,不恶心这种头晕、心跳,大概这个方子都行。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这个它是一种什么(病)?就是简约的说法,这篇文字搁这块就不成立,发汗之后病不解,还反倒恶寒,那么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不对的,这怎么能对呢。他这个书啊,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给你解释太阳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应该知道,因为头前咱们讲过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不治脚挛急嘛,芍药有育阴作用,由于津液虚而挛急,同时再恶寒,那么就是芍药甘草附子证。这个附子加到芍药甘草汤里,他说如果发汗丧失体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恶寒了,不好反倒恶寒。这个反恶寒,反倒增加其恶寒,以前太阳病的恶寒没有这么厉害,反倒恶寒加甚,那么说明这个病是由阳入阴了,那么现什么证候呢,就这你不能用这个方剂,他总是现四肢拘急,或者腹挛痛,你才用芍药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么能用这个药啊。那么仲景他提到这,他没详细解释这个证候,因为芍药甘草汤在旁处讲的很多,所以在这里就不那么详细分析,主要目的讲的这个太阳病,太阳病应该发汗,在发汗的过程上,由于发汗不得法呀,由于滥用发汗药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当发汗,也许他有些什么毛病,就讲这个,这个当大夫也应该知道。所以这个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们研究治太阳病,是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够详细。下面也是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这都不象话,他说这个发汗,或者又下,这病还不好,如果烦躁者就用茯苓四逆汤吗?这也不对。这个茯苓四逆汤……这个人参,就是胃虚,津液虚。就是四逆汤证有人参证,就是四逆汤证心下痞硬嘛,同时烦悸,这个茯苓治烦是肯定的,治烦治心跳。那么张仲景也没这么说明,总而言之他是发汗,若下之,这人虚极入阴了,而这个烦躁跟上边那个干姜附子汤的烦躁是一样的,阴证的烦躁,那茯苓四逆汤你得分析了,那么在霍乱篇有这么一节,他说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人参四逆汤主之。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本来讲的是霍乱呀,霍乱是上吐下泻,耗损人的津液是最厉害了,损津液就损血液。那么后来这个人就是虽然不泻利了,脉微,恶寒得厉害,说这个病没好啊,不吐不下了,可是脉微而恶寒,而又复利了。霍乱好了,现在又下利了,完了再补充说了,利止,说是呀霍乱这个利止,那不是真好,那是亡血也,现在的话就是脱水,他没有可吐可下的了,所以他当时利止,但是病没好,所以脉微恶寒,霍乱篇里要详细讲的。那么这个呢是亡血了,我们方才讲了,这种亡血就不能用生地了,它是阴寒呐,恶寒脉微而复利,以前霍乱这个利止呀,那就是无可利而利了,那就是没有什么可利,当时是止住了,可是这个病没好,所以脉也极微,脉微者亡阳也。这个亡阳指着津液。那么现在又利了,那就是这个病不但有阴寒,而且阴血也虚到家了,所以这个地方你要想法滋阴,滋津液,益血液,只能健胃,他这不是阴寒证嘛,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只是能加人参,那生地、麦冬简直就是不行啊。所以这个地方就拿《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太医院那些吃俸禄的人,他们也瞎闹啊,他们说这不对,他们说附子、干姜为大热药,亡血怎么能吃这个东西呢。其实他是不明白,这个亡血要看怎么一个证候,他是阴寒的证候的血少,你吃寒性的滋阴药啊,那还不让他死呀,所以就拿《医宗金鉴》也这么说,那正是阴寒的津液虚血液虚,同时还得治阴寒不可,回阳啊,还得用四逆汤的基础,那么血液哪来呢,即健胃,他胃气不复嘛,胃气一复,水谷之气一行,血液马上就恢复了,所以他是用四逆汤加人参汤,治阴寒而血如注,他用这个方子。咱们这个呢又加上茯苓了,那么在这个人参四逆汤证又加上一个烦躁心悸这类的情况,你只是用人参四逆汤不够了,还得加茯苓。茯苓这个药啊,睡觉安眠都用茯苓啊,它治悸烦,心跳,烦,它同茯神差不多。应该有这些问题,那么他这个书也没明说。他没明说这个道理,就是四逆汤,你们看去,四逆加人参,后头也有,那么茯苓,这一段都讲茯苓呢,都讲这个利尿药呢,他就不明说,这个与一般的四逆汤证的不同点就是烦躁。那照着本文说呢这两段都要不得,一个病,发汗不好,恶寒,那你就给吃芍药附子甘草汤,这也不行。这一段也是一样,发汗,若下之,若烦躁就给吃茯苓四逆汤,也不行。所以他这个内容啊不这么简单,文字是一个简文,可这个非知道不可,要不然的话,我们遇到这个病就根据这个,照这条文来用就错了。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这个在这一点就看明白了,他讲这个发汗能造成虚寒的这种情况,头前讲的都是,这是由于虚,虚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转入阴,转入阴寒证。
“不恶寒,但热者”,一点也不恶寒,但热,就是反恶热,这是实,实指着胃家实那个实。虽然这个发汗,能得到两种问题,一个由于虚极而入阴证,上边讲了,另一个由于丧失津液,胃中干,那就能转阳明病,这个底下要讲这个。所以主要讲的就是为这个,所以这个发汗不可等闲视之,要是不得法,造成这个疾病相当地多,上边这个虚寒的这种,底下还能够转成实热证。
实热怎么治呢?就是调和胃气了,可以与这个调胃承气汤,这也是一个概要的说法,所以搁个“与”,不说“主之”。那么但热者,实也,也有白虎汤证,热结于里,也是但热不寒呐。也有调胃承气汤,真正实了,有潮热,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要说大实呢,当然还得用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他这个意思呀不是在太阳病、太阳篇里头,专讲这个调胃承气汤,不是,和上边这个芍药附子甘草汤、茯苓四逆汤一样,不是专为讲这个,因为我们讲太阳病依法要发汗,但是发汗你得守规律,该用哪种发汗药用哪种发汗药,而且就是该这么用,也常常地发汗之后,由于他素日身体的关系,也兴许有这个那个的后遗症发生了,也有这种情况,也得知道啊。要是错了,错了更不行,错了不为虚,就为实,这个虚寒上面举两个例子,芍药甘草加附子、茯苓四逆汤就是。那么实呢,也举一个例子,调胃承气汤就是,和胃气,他是这个意思。主要的意思还是讲太阳病为主,那么调胃承气汤不能说是这样子,不恶寒但热就使调胃承气汤也不对的,因为后头还要讲的,咱们到阳明篇的时候就要详细讲了。
这个发汗,根据头前那一条啊,汗、吐、下,要是用之不当,也属于亡血液亡津液,那么这个结果呢?由于这个津血虚极,必转为阴寒虚证,所以他要怕冷,头前讲这个就是了,“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和那一条也是,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这全是由于发汗,亡失体液,体液亡失一个相当程度,转为阴虚证,所以恶寒。那么也有呢津液丧失太多了,胃中干,转成为里实证,就是阳实证了,那么这个就是不恶寒但恶热,“不寒但热者,实也”,我们后头讲阳明篇就知道了,这是胃家实这个实呀,就变成阳明病了。那个虚寒呐就是属于太阴病的范畴,这个书上没明说,意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转向实证怎么呢?虚证头前都有了,当和胃气,那就得调理胃。调理胃的方法也很多呀,那么他也是举一个例子而已,“与调胃承气汤”。那么只是不恶寒但热,也不应该用调胃承气汤,所以他说“与”,不搁个“主之”,这就是明证了,还要加以细审啊,当然一般是用调胃承气汤的机会多,所以他说个“与调胃承气汤”,可以与调胃承气汤的机会,那么在什么情况之下呢?我们后头是有的,在这都没明说。
那么在这个书上呢,在《玉函经》上说是小承气汤,一样,小承气汤是以胀满为主,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到一起的,但是它去热的力量差,没有芒硝啊,这个调胃承气汤啊偏于去热,对这个胀满作用不大,没有厚朴、枳实。这也就是说我们根据其他的证候,有用小承气汤的机会,当然也有用调胃承气汤的机会,他说个“与调胃承气汤”,就让人啊临证细审的意思,不一定得用它,那么一般说呢可以有用的机会,因为我们上次讲过,他不是专为调胃承气汤立论的,他讲的是太阳病,那么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是发汗不合法,可以转为虚证,也可以转为实证,主要的意思在这一点。实证就要攻实呀,所以调胃承气汤是攻实之法。
那么这个方剂呀就是芒硝、甘草、大黄这三味药,这是一个泻下,它叫调胃承气汤,就是调和胃气呀,其实这个药呢泻下力量很重,这个大黄与芒硝合用,根据药物配伍的关系呀,这个大黄能加强肠子的蠕动,肠子蠕动就使着大便往下走。这个芒硝能稀薄大便,尽是干便,怎么蠕动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咸能软坚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么加上大黄这个蠕动就了不得了,大黄配合芒硝啊,古人有句话,说是大黄没有芒硝,就像快刀不开刃一样,它这个攻破的力量还是差的,所以搁一起呢泻下比较重。但是里面配伍大量的甘草,这个甘草啊,在病情上缓急迫,可是它也缓弱药力,所以调胃承气汤用甘草的关系,甘草这味药啊你象我们用泻下药啊,有甘草不会有虚弱的情形,所以甘草这味药也能缓和药力,所以叫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里都没甘草,那就是急攻。那么这个药啊就是里实证,大便不通,发潮热,这个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没有泻下作用,这个芒硝有泻下作用,这个药是咸寒的药,解热的作用相当强。也就是说里实证,发潮热,热得厉害,大便不通,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调和其胃气。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那么这一条前一半是承接上一条说的,说太阳病当然可以发汗了,如果发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这个发汗,头前讲了,不要大汗,这与护理也有关系,你不那么大捂大盖,不会出大汗的。要不合法,指着大汗出,身上水分丧失太多了,那么这胃中水分也被夺,外面舍水分,胃里头水分也被夺,所以胃中也就是干了。干了,他想喝水,而且胃中干,胃气就不和,烦躁不得眠。那么这个时候啊没有其他的病,也没有大便干等等这些情况,也不谵语烦乱,光是人烦躁而渴,这个时候可以“少少与饮之”,他就是胃缺水。
“少少与饮之”这是个重点,不要大,这个胃中干就是人想水喝,你要不限制他,他猛喝,就坏了,那人非喘不可,因为渴得厉害,喝的水存到胃里头,压迫横膈膜就要喘的。那么少少给他,一点一点给他,胃得了滋润了,胃气和,不但不渴了,他也不烦躁了。这个我们在临床上也常遭遇的,那么发汗后,汗出多了,病是好了,但是呢由于胃中干,他有这么一种反应,人是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那么这个时候不必给他吃药,少少给他水,胃气和就好了,这是一个。
那么底下这一节呢,与这个就不一样了。底下这一节就是误发里有停水人的汗,这根据头前啊,头前不有嘛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觉着小便不利,水不下行,里有停水,这个发汗表不解,非得利小便不可。那么就即便发汗汗出而脉仍浮,“脉若浮,小便不利”,他原来就有小便不利了。“微热消渴者”,这个表不解,还有微热。消渴就是随饮随渴,叫做消渴。那么这种渴就与上边不一样了,上面那个渴,喝点水就好了,这个不对。要是小便不利,脉浮微热这种渴,这是由于小便不利,里有停水。那么里有停水怎么渴呢?里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独这个由于小便不利而里有停水,非渴不可。这个也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我们身上这个废水呀,应该排出的水而不得排出,那么你再喝水呀也没法吸收,这个物体呀不可入性啊,你比如我们静脉里头充斥一种废水,分解到肾脏,到小便那排不出去,那么达到一个饱和量,你再喝水也不吸收,没法吸收了。可是组织上缺少水的营养,他渴,反应到人的食欲上面就渴。这种渴相当地凶,它叫消渴呀,你怎么喝,这水还在胃肠里头,它不吸收,而这个组织还是需要水,所以渴得相当厉害。
这五苓散的渴是两个内因,这是一个,由于小便不利。另一个就是热不除,有热,那么各组织细胞又缺少水的营养,他渴,同时有热,他烦渴。这两个加到一起了,所以形成这个微热消渴,这是五苓散证。
我们用五苓散一方面是解表,利水解表,那么就逐其热了。那么同时通利小便,就是包括水代谢机能整个恢复了,旧的去了,新水自然也就吸收了,他就不渴了。
在后面注的有几句话,“即猪苓散”,这个是错的。猪苓散在《今匮要略》上有,猪苓、茯苓、术这三味药,就是白术了,这个叫猪苓散。大概也解渴,但不是五苓散。这后头五个字大概是注错了,“即猪苓散是”这错了。你们回头找一找《今匮要略?呕吐哕下利》那一篇里头有猪苓散,是呕吐而渴者,吃猪苓散。他渴想水喝,水停这个地方还是吐,这个恶性循环。那么这个怎么办呢?这个猪苓散利小便,还解渴。他要是不渴,里头也不停水了,这个里头也不能再有了,你们看看《今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那么这一节后头注的这五个字是错的。这个五苓散啊,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这都是利尿药,而伍以桂枝,配伍桂枝,小量,你看桂枝才搁半两啊。那么这个方剂,桂枝也治气上冲,桂枝汤里是主药了,它也解表,解表去热。我们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于气上冲,所以利尿药都搁桂枝的多,搁桂枝呢镇其气上冲,不让气往上来,气凌于上,往往诱导水往上不往下。那么另外寄利尿药的群力,达到小便行于下,利尿。这个在利尿药里是相当重的一个方子。
那么这几味药虽然都是利尿药,在临床上应用是不相同的。猪苓这个药利尿的作用相当强,同时这个药利尿之中还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药,你们看是利尿要是渴的话,都有猪苓。这个泽泻是甘寒的药,也是寒性利尿药,甘寒,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饮(就用它),这个白术也入胃,白术偏于温,这个泽泻偏于寒,那么假设胃有停水,又不是那么寒,而且反而有热,用泽泻。这个泽泻,凡是胃有水,都是致头晕,泽泻、白术,这个药都治头晕,所以也是个利尿药,它还治头晕。在临床上,由于里头有停饮而头晕,那么我们用一样利尿药,小便不利,有头晕,白术、泽泻这药我常用。这个茯苓呢咱们讲过了,这个茯苓治心悸,心悸、心烦,象肉跳,这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啊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药常用它,尤其咱们现在说神经官能症,关于神经方面的,由于停水造成的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药,酸枣仁汤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搁茯苓都不行的,它对神经官能这方面的病最多,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治。所以这几个药啊,共同的作用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这一段更简了,也是根据前一条说的,本来就是伤寒,无汗的伤寒证,那么经过发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烦渴的,还是有小便不利,还得用这个,他这个五苓散主之呀,他就让你看头前,他这个书啊就是这样。假设要没有这些话,那么就是伤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错的,尤其底下这句话,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汤了,就更错了,就不可理解了。主要这一段给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出来,让你鉴别,鉴别的方法就这两个方剂是渴、不渴的关系。那么这个五苓散证呢,你得根据头前这个说法,仍然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么上证不渴的话,可以给茯苓甘草汤,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茯苓甘草汤啊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加茯苓,加生姜。这个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这个二两是错的,在《玉函经》就是三两,顶少得搁三两,因为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头还有这么一段,他说的伤寒,厥而心下悸,应该给这个茯苓甘草汤,他说不然的话,水气入胃,必做利也,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你看这个药物组织就看出来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这个水气冲逆,水往上合气冲的气,逆满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胃口这块呀,这个水和气都往上来,甚至于人就要呕的,所以他心下悸,那么这个在这段都没明说,这个在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鉴别点就是渴与不渴的问题。我们用这个方剂,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错的,主要得心下悸,气冲、心下悸,或者有呕逆,这个生姜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们才能用茯苓甘草汤。他不渴,不但没有猪苓,同时呢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他影响不到消渴的程度上。
那么这个方剂呀也很常用,茯苓甘草汤,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失眠啊,这个方剂也挺好使,这个方剂加上这个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我常用这个方子,挺好使挺好使。假设遇到顽固的失眠证,那么他有这个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你用这个药,每每见效。龙骨、牡蛎都可以搁12克,一样搁12克,很好使。这个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4两,4两就多了,4两就是12克,还可以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
这两个方剂的比较啊,其他都类似五苓散证,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那么同时五苓散治消渴,这个不渴。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他说“六七日不解而烦”,原起这个人得的是中风证,中风没有不发热的,在六七日这么一个过程,当然是暗中就是说已经服过桂枝汤了,还不解,这个人啊反而烦。不解指着表不解了,“有表里证”,表证就是上面说的不解,还是中风发热那种证,里证就指着下面这个水逆,饮水则吐这个水逆。他说“有表里证”,这也是倒装句,先把结论搁头前了,底下详细解释。“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这五苓散证就渴,渴,喝还渴,这叫消渴嘛,你怎么样子喝,也不吸收,这胃停水多了就要呕吐,所以“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吃东西不吐,就是水在胃停多了,水下不去,那么专吐水,可是渴,一喝就吐,那么这叫作水逆证,当然也用五苓散治之。
开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发热,微热,那么这个时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于得水逆,这个时候再延迟,不利小便,一直喝,这个水喝到相当程度,再喝就要吐了,这叫做水逆。这个水逆还是五苓散证的继续,所以仍然用五苓散。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

衄家,就是鼻子常出血的人。衄家,不是鼻子一次出血,是经常,搁个“家”了嘛,所以这个不是说鼻子出血就不能发汗,而是经常鼻子出血的人。这个是津液亡于上,于淋家正好相反的,那个是阴亡于下,这个是阴亡于上。再一发汗,他额上这个地方,上面血平常就伤耗得挺厉害了,那么你再夺其汗,上部血更少了,额上这个地方没有血液了,就要塌陷,就是这个肉,也可以说是脉管,也可以的,但是还是指着肉,人的体重啊体液占最大的,在人身上占最大的部分,哪个地方体液特别的消失,哪个地方特别显出瘦削的样子。这个人久衄,再夺其汗,那么这个地方更消减了,所以额上陷。那么这个脉呢失去柔韧了,所以要急紧。眼睛失去津液,组织枯燥啊,光能直视而眼球不能动。那么这个脑袋不动,光拿眼球瞅人,古人叫做动目失视。这个地方是眼球不能活动,因为组织枯燥,血液不足以流散了。由于上面这个特殊贫血,血液不足以养心就睡不着觉,“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就是大失血的人。那么这个虚,头前有了,所以发虚人之汗,虚厉害了,要寒栗而振,就是打寒战,就是虚极必要陷阴证的,就是阴寒证。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禹余粮丸方(方佚)
汗家,就是平时出汗的人,老盗汗呐,身上老喜出汗。那么这个不是一般微微有汗,就不能发汗了,不是的。所谓这个汗家,就是久久体虚出汗的人。你再发其汗,那么夺汗者亡血呀,血不足以养心,所以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这是组织枯燥的表现。
“与禹余粮丸”,这个方剂根本就没有,你看这几段都没有说怎么治疗,是发汗禁忌,举一种证候不要发汗而已,不是一个治疗。那么这个他特殊提出禹余粮丸,这个方剂没有,可能是一个错误,这句话不应该有,根据前后的行文,都没有,单独这条搁个禹余粮丸,没意思。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发汗,是解热的一种手段,非热不能发汗。这个“病人有寒”,尤其内寒、里寒,象下利清谷就是虚寒在里了,那就不能够攻表,本来就有寒,再退其热,以发汗的法子,那么如果这个寒在里,那里更冷了,就是“胃中冷”,就有蚘啊,就是蛔虫,迫于寒而往上跑,所以蚘上入膈,在厥阴篇有这一段,那一定要吐蚘的。蛔虫由于胃中太凉,迫于这个凉要往上跑。要是入膈了,人就要吐,一吐,这蛔虫就吐出来了,所以必吐蚘。
那么以上这几条啊虽然是举的各种不同(不可发汗)的情况,概而言之一个就是津液虚、血液虚、有热、组织枯燥,这都不可发汗,再一个就是淋家、疮家、亡血家呀,无一不是这种问题。如果热在里,那更不可发汗了,只能用撤热的法子,发汗不可,当然用寒性药就可以了。那么这几段,在临床上,这个病人似有可发汗的样子,但有这几种情况就不可发汗了。那么怎么治疗呢,就要因证而施了,后头都有的,所以在这他不讲治法。咱们在讲太阳病,主要是以发汗为法的,表证应该发汗。但是有不可发汗的,不得不知。所以我们治病就是这个样子,在正面看这个问题,比如遇到一个病要发汗,这个病人应该发汗,总要考察不可发汗这些方面。那么有不可发汗的,你不能冒冒失失发汗。由于这个汗吐下这三种法子都是攻病的法子,用之得当,那是立竿见影,用之不当呢?危害也相当严重。所以我们头前也讲了很多了,在这他就是集中说了一下。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因为这个病啊本来是应该先发汗的病,而不发汗,而反下之,这就是施治之逆了。如果先发汗呢?治之不为逆。这是一个讲法,还有一个意思,本来先应该发汗,而先下之,这是施治之逆。如果先发汗了,那么发汗之后有可下的证候而下之,治不为逆。这么讲也通的。但是底下这一条啊就不行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那么应该先下的病,而反发其汗,这就是治逆。如果先下之呢,“治不为逆”,这个就不能这么讲了,根据上条说本来应该先下,而反先发汗,这是施治之逆。要是下之后,有发汗的机会再发汗,这是治不为逆,这么讲在理论上是讲得通的,但在实际上没有,没有一个病啊先可以泻下的病,象阳明病了,泻下完了还发汗,没有那个事。所以根据这一条知道上面那一条啊,也不能作那个解释。
温×,本先温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温之,治不为逆。先温,后再解表是可以的,这后头都有的。但是这个下,是没有这个例子的。我们在临床上也没有这种实际的病的反应,也没有这个样子的。所以这段讲还根据头前那个讲对,就是病啊有宜汗的,有宜下的,那么古人说了,阳盛阴虚,汗之则死;阳虚阴盛,下之则亡。所以该下的发汗了,或者该发汗的下了,都是逆治。别看刚才说的是后世的说法,其实是内经上的。这个地方阴阳啊,阳就指着热,阴就指着津液。阳盛阴虚,就是津液亏,他还去伤津液,这个津液不能让它亏。这个书不这么讲,这个书这个阴阳啊与内经上所讲的阴阳是不同的,他这个阳常指着津液,咱们头前有很多条文了,回头看看。他说这个阳盛就是热盛,阴虚就是津液虚,这个不能发汗。热不盛,而津液特别充分,可以发汗,他这么说的。这个是有语病的,我们讲这条可以的。能真正阳虚,真正没有热,也不能发汗,你可知道啊,所以这句话有语病,所以甚至于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都指着热盛。其实桂枝汤治的病哪一种没有热?都有热,那个热是表热,不是说是有热就不能用桂枝,这是错的。表有热,还是非用不可。所以拿内经来注解伤寒论,有的地方就注得不通。
底下就承着这一条,说这个汗下先后的问题。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呀没有下之法,所以他上面说本应汗之,而复下之,此为逆也。看起来是伤寒,法当发汗,而下之,这是错误的,因而造成底下这种情况,“续得下利清谷不止”,就继下药之后没完了,继续下利,同时呢排泄物是清谷不止,清,我们解释过,如厕叫做清,清谷就是排泄的大便完谷不化,清谷的“清”在这块是个动词,就是排便,排的都是完谷,而不是(正常大便)。那么本来这里头没有病,这就是诛罚无辜了,由于泻药,里边虚,里为热,由于这个误治,反而为虚寒下利清谷之病了。那么这个时候表还不解,“身疼痛者”,那么这个要是里虚寒,而有表证,应该舍表救里,这是定法,头前也讲了,我们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他不是由于这个误治,那么这个人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而里证需要温补,你就要舍表救里。如果里证需要攻伐,象太阳阳明这种并病,那你得先解表后攻里。这是定法,是我们要知道的。“后身疼痛”,然后再治身疼痛。“清便自调者”,虽然误下,但是清便自调,清便自调就是大便正常了,没有续得下利而清谷不止,没有这种情况,这个身疼痛还是表没解呀,那你还得解表,别管里了,他里没有问题嘛,这是一个解释法。这还可以这么解释,那么续得下利清谷不止,经过救里而清便自调之后,这时候你再解表,也讲得通。这一段啊也有两个看法,一个说的虽然误下,没有上边的情形而清便自调,那要有身疼痛,急当救表,这个讲法也行;另一个呢,就是已经有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急当救里,里救之后,已经清便自调了,这阵你再救其表,都讲得通。对于这段文字,这两种说法都有理的。究其实作者着重哪一点,也不得而知。据我看呢,还有我们头前讲的那个对,一个是应该发汗而误下,误下不一定就得下利清谷啊,不一定的,要是下利清谷呢,这就是虚寒了,这里的定法就是先救里后解表,否则,没有这个情形,身疼痛还是表没解,该解表还得救表。那么救里呢一般用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为什么用桂枝汤?这头前也讲得很多了,桂枝汤的应用啊,都是根据体液有丧失之后了,发汗后,下之后,头前有嘛,亡血,亡津液,这个时候表不解不能用麻黄汤,这个在临床上很重要啊,这也是定法了。在临床上,无论他吃了其他的发汗药,或者吃了泻药,这个表没解,虽然是不汗出,也不能使麻黄汤,要使桂枝汤。所以这个地方他说救表宜桂枝汤,这非常地肯定了,这要注意。那么开始得病就没有汗,那你当然用麻黄汤,在伤寒这个阶段。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应该“宜四逆汤”,应该有个“宜”字。在成无己本上就是“宜四逆汤”。应该有个“宜”字,不是“四逆汤方”。这是前后没有回文,不衔接了。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很含蓄啊,这个咱们可以看看少阴篇,这就是从少阴篇这节来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我看看多少节,哦,301,你们看看,少阴篇301这一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它是根据这条来的,少阴病也在表嘛,他开始得的时候,这个少阴病啊,以不发热为常的,脉也不沉,所以这个少阴病,在太阳篇头前就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就指着发于太阳病,发于阴就指着说的发于少阴病,所以这个一般(感冒?)也有的,所以在临床上要注意,它就来了,不过这个少阴病少见,身体素虚或者是老年人,他开始得病就是少阴病,这个体温呢,病人不觉得发热,你要试闻,体温也挺高的,所以这个发病开始,不发热,只恶寒,所以大概有少阴病。那么这个呢就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倒发热,本来以不发热为常,而反发热,脉一般也不沉,而脉反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就是表证内有停饮。这个沉啊,《金匮要略》上有,脉得诸沉,当责之于水,里有水,脉就现沉。那么少阴病这个病啊,又里有水,这个少阴病为之在表的期间最短,就是两三天,他如果里头有水一传里,非传到太阴不可,所以这个时候啊赶紧去饮,他搁细辛嘛,细辛也是主水饮的一个药,所以小青龙汤里头也搁细辛嘛,我们这一段就是接着这来说的,“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就指着这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就指着这段。“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病还不好,“身体疼痛”,身体疼痛还可以有表证啊,可是有表证,已经吃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脉沉,不愈呀,那么说明不能再发汗了,少阴病更不像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也得赶紧救里了,温其里以去其×中。由于这个少阴病要转入太阴,这个死亡率相当地高啊,所以近来,大家留心老年人得感冒死亡的非常地多啊。这个要得少阴病这种感冒,传里而并发太阴病的时候,死亡率相当地多。所以这个时候,得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脉沉,还主为里,虽然有表证,这个里头阴寒太盛了,赶紧舍表救里,或者是个当救其里呀,这根据上一条啊,当然也有四逆汤,这个地方都很好。不过这个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没前后看,他觉得若不差,你看这个书上的不解呀不差呀,都有用意的,不是随便搁这么两个字,随便搁两个就没意思了,象这个头痛发热,脉反沉,他搁个若不差,什么意思啊?若不好,在这就讲不通了,就是根据那一条(301),他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应该脉沉,它是表证啊,由于里头有停水,里头停水有时候胃虚才停水,也就是虚寒,一方面要解表,依法呀,根据那一条,同时要用细辛去其寒饮。那么吃这个药还不行,这个阴寒太深,得赶紧舍表救里,它是这么一个。所以这一段根据字面讲,讲不通。
那么四逆汤头前讲过了,就是甘草、干姜、附子,甘草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温里最有力量的药了,后头说的温里回阳啊,其实就是温里。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这个太阳病,法当汗解呀。这都根据这头一条,就是“本发汗,而复下之”,“本先下之,而复发汗”,就根据这一条,所以呢这个治误就是逆治。太阳病依法当汗解,当发汗,那么“先下”,那病不会好的,“而不愈”,一看,不好,又给人发汗,这是错误的。那么太阳病误下,表不解,也不能再发汗,只能用桂枝汤,所以桂枝汤要特别记住桂枝本为解肌,我们方才也讲了,汗下之后表不解,只能用桂枝汤。他说多发汗啊都指着麻黄汤。那么这个大夫就乱来了,先吃泻药就错了,而表不解应该用桂枝汤以解肌,不应该用麻黄汤以发汗。“因复发汗”,他又用麻黄汤来复发汗了,一误再误,这个下之虚其里,发汗呢虚其表,以使表里都虚,表也虚了,里也虚了。“其人因致冒”,这头前不有嘛,“发汗,若吐、若下,”这都能够亡津液亡血液。这个就是由于表里俱虚,人丧失了大量的体液,就是贫血了,这个“冒”,就是昏冒,就是现在咱们说脑贫血,这是一时的,不是素日贫血了,由于治疗的关系,一时他脑贫血而昏冒。“冒家汗出自愈”,那么没有其他的毛病,他一时的现象,津液恢复就好了。津液恢复,表和了就要出汗,这个就是自愈的现象。冒家汗出自愈,不是让你发汗,这个汗出说明津液已和了,营卫已调了,恢复了,津液恢复,血液也不贫了,这冒就好了。那么底下这有个解释,为什么呢?就是“汗出表和故也”。这个汗出啊,由于这个汗下失法,一时津液血液都虚,一时地眩冒发作。那么如果他要是出汗了,津液已恢复了,表和了,表和了,津液也恢复了,他这个冒就自然好了嘛,就这么个道理。如果这时候你看还没和,丧失体液太多了,那么大便也干,那么你再“然后复下之”,再和其胃,底下这一段都是接着这一段讲的。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这个就是接着那一段,本来是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这个太阳病还未解,这个未解也不是随便搁个未解呀,本来就是太阳病,“脉阴阳俱停”下来就完了呗,,搁个“未解”干什么呢?他要澄清这么个道理,就是汗下失法而太阳病还未解。那么这时候看他的脉,“脉阴阳俱停”,阴阳啊就是外以候阳,里以候阴,脉阴阳,咱们在太阳中风头一条就讲了,“阳浮而阴弱”,浮取这个脉就是候其阳,沉取其脉就是候其阴,那么浮沉这个脉“俱停”,咱们说这个停停当当地,停停当当,就是没有什么偏差,就是脉无论浮取,无论沉取,脉都停当,也可以说都挺宁静,这就是阴阳自和了,那么这个“发汗吐下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就是表里内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形,这个脉也阴阳自调,这个停不是停水那个停,有的给解释错了,说有停水,那是怎么成自愈呀。这个古人有这么一个讲法,停停当当。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那么这个暗含着也有这个“冒”啊,就是头前这个,这个我们看看《金匮要略》就有这个,所以亡失体液太多就那么病。那么这个病还是没好,但是这个脉呢阴阳自调,“必先振栗汗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津液恢复了要自汗出,但是必先振栗汗出,振栗汗出就是咱们说的战汗,那都是冥眩状态。所以有病或者是误治之病,这个人虚了,如果要是治愈的话呀,要发作冥眩,他恢复的时候,本来津液恢复要出汗的,但是这个出汗以前要颤抖,战汗,打寒战,振栗,打战战,然后复以大汗,好了,这是说这个脉阴阳俱停。
“但阳脉微者”,这个微也不是脉微欲绝这个微,这个微当作弱字讲,阳脉微者就是浮弱的脉,浮缓浮弱的脉。浮缓浮弱还是在表嘛,就是桂枝汤证。但是这个脉不象有毛病了,它是脉浮但是弱,这不是太阳中风脉嘛,桂枝汤证了,“先汗出而解”,这个不是自愈的样,得让人再出汗,用什么法子?用桂枝汤。这是在言外用桂枝汤了,书上没有写,但是我们要理解。
“但阴脉微者”,浮取没问题,脉沉而缓弱。那么仲景这个脉呀,浮缓为中风,沉缓为亡血呀。咱们开始讲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阴弱,你死劲按,脉内不禁按,那血少。这个血少那是里不和呀,这个书这是简略,那么怎么个里不和呀?就是胃中干,胃有热,丧失人的阴分,所以按着缓。但是在临床上我们不能根据这一条,你总是要问的,这个人口干啊,大便秘结不通啊。他的书可都没提,但是我们在临床上也不能光凭脉,必须脉证结合起来看。那么一般上说,根据这一条,汗下失法而造成这个病不解,有可能脉浮缓,这是个表证;脉沉缓沉弱,这是里不和,病在里,一般说是宜调胃承气汤。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呢不能说是遇到一个沉缓的脉,不问证候就给开调胃承气汤,那是不行的,你必须要证与脉对照起来,头前这个也是,脉浮缓,也得有证候,他这个没详细说,这是个略笔,这一段接着前一段。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这本来是太阳中风重出了,他主要是让你认识脉的阴阳候愈的问题。“发热汗出者”,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这是太阳中风证。他搁个“此为荣弱卫强”,你们看看头前那个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阴就指着荣,阳就指着卫,那个是阳浮阴弱,这个搁个荣弱卫强,这是互词,他是特意让你在这明白,我们说的阳浮阴弱,也是卫气向外,他在底下解释好了,“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营之所以弱,由于汗出,或者汗出于营啊。那么这个卫不共营协调往外跑,所以它强,脉也浮,这个就告诉你阴阳,所以在《金匮要略》上有的,他说是“浮缓之为中风”,我们轻取脉浮,这是中风脉,沉缓则为亡血,就是浮而缓弱,就是太阳中风的脉。那么就这两个分开呢,外以候卫,内以候营。就是脉的阴阳,要不搁这一节没有用啊。搁这一节就告诉你,营卫诊法就是阴阳,就是轻取沉取而已。
那么这是太阳中风证,那么这一节也是说上面一节“脉阴阳俱停”那个阴阳的问题。在这他又重申阴阳以候营卫的问题,要不然的话,搁这一节就一点意思没有,就是重复太阳中风证嘛,发热恶寒,阳浮阴弱。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了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岑,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这个头前讲了,也有病的转变,都是一个误治。那么太阳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在五六天的时候,这个病一般地说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他说“伤寒五六日,中风”,不是太阳伤寒五六日了又中风的,不是的,五六日呢有个逗点,他说伤寒五六日,或者中风五六日,他这个口气呀就是无论伤寒和中风,在五六日的时候,一般这个病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这一般是这样的。
“往来寒热”,这个太阳病啊是发热恶寒,尤其恶寒为“必恶寒”嘛,发热与恶寒同时发作。这个阳明病在里头,是不恶寒但发热。这个半表半里呢,是寒热交替出现,“往来寒热者”就是寒往热来,热往寒来,交替出现。那么这个道理呢,后面要讲的,现在先不说这个所以然。那么就这个寒热来分析呀,表与半表半里有这么些不同,发热恶寒太阳病,不恶寒但发热这是阳明病,往来寒热,这个热型啊也不一样,根据热型啊也能辨太阳、阳明、少阳。
“胸胁苦满”,胸、胁,这个半表半里的部位呀,就在胸腹的两个腔间,胸腔、腹腔,就在这个大部位里,那么外接近表,内接近里,胃肠也在胸腹腔间啊。那么这个地方有邪气结之,所以胸胁苦满,就是胸胁这个部位,苦满,就是以满为苦,当作苦,劳苦,意思就是苦于劳动。
“默默不欲饮食”,“默默”,在这个地方就是昏昏然而不愿意吃东西,这块有热,这个热郁于胸腹腔间,头昏昏然而不愿意吃东西。
“心烦喜呕”,凡是热都往上炎,这个火往上来,所以这个胸腹腔间有热呀,这个热也是容易波及到心脏,心烦。那么这个热呢,也能够激动胃肠的,胃肠啊尤其这个胃,是水谷之海了,那么激动这个里水里饮,他要呕。
那么这四个“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这是柴胡汤应用的四个主要的证候。那么底下有些或然的证候,这说明什么意思呢?就是半表半里的部位,是诸脏器的所在,如果这个地方,这个邪热郁结在这个部位,能够影响很多脏器,失去常度的,就是失去正常而有证候的反应,所以这个相当复杂。“或胸中烦而不呕”,一般是要心烦喜呕,如果这个热不太重,只胸中觉烦热,心中不烦,也不激动里饮,所以不呕,这个是较比轻,这个邪热轻,也或者是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渴,咱们都知道了,渴属阳明呀,那么这个热移到胃上,那就要渴。“或腹中痛”,腹中就是胃以下肠子,涉及到肠子了,那肚子疼。“或胁下痞硬”,这个胁下就是两侧了。痞,有痞块谓之痞了,痞是不通了,痞块也是的,硬,从这个硬上说是有痞块了,有肿结的地方,这就是肝和脾了。那么涉及到肝脾而胁下要痞硬,所以这个小柴胡汤,柴胡剂,我们治肝病常用的。——————这个人的胃有停水嘛,他又不渴,但是身上有微热,这头前他都讲了,所以小便不利,内有停饮,表不解,表热不除。“或咳者”,或×及于肺,那他就要咳嗽,总而言之,只要四证俱在,这些或然的证候无论有或无,都用小柴胡汤主治之。那么这个方后呀弄这些加减都是错的,这都要不得,所以这个书啊可以说是,谁出的咱们也不知道,但这里头绝对是不对的。那么这个方剂呀咱们看一看,柴胡这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上只是说它味苦平,苦不大苦,平,不是象黄连那个苦法。微寒,它是一个寒性解热的药,苦味、寒性解热的药。那么它主治什么呢?《神农本草经》上说是主治心、腹、肠胃间结气、积聚,就是心到腹,肠胃之间的结气,或者是有积聚。结气,无形的东西才能结滞,那么有形的就是积聚,成痞块的东西,寒热邪气它也治,它能解热嘛。推陈至新。在《神农本草经》上就这么几句话。那么结气也好,积聚也好,都是在心腹这个空间,所以它治胸胁苦满,那么在仲景这个书上看是治胸胁苦满。那么根据《神农本草经》上的症候分析呀,也是绝对有胸胁苦满。那么柴胡与黄芩为伍,黄芩治烦呀,那么这两味药都是解热,去烦。底下这一系列的药都是健胃的药,这个半夏、生姜,这是小半夏汤,能够逐饮止呕的,柴胡证里头常有呕的,这个呕因为什么呢?因为胃虚呀,搁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胃,所以这个方,小柴胡汤既是一个健胃止呕的药,也是一个解烦去热的药,那么据论还有一个说法,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这也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病要传到半表半里呢?这个我们得回头研究那个太阳病。这个太阳病阶段啊,人的这个机体,就是人体呀,打算由表来解除疾病,所以类型,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就介绍了,邪气交争于骨肉呀,外邪、人的精气在骨肉这个地方交战,到四五天的时候,没有机会从体表解除疾病,那么怎么没有机会了呢?就是正气不足以驱邪了,主要的是由于里虚,就是胃虚呀,那么这个时候柴胡、黄芩是能够解热驱邪的的,但是里虚呀,这个病只能由半表半里再往里来,所以必须要加强正气,所以这个时候用人参是对的,徐灵胎老先生还是看得挺清楚的,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这个时候不能够在第一道防线,退到第二道防线了。退到第二道防线,你正的力量没有增强行不行,还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搁人参,健胃,咱们说是补中益气了,这就是补中益气,那么这个时候才能发挥柴胡、黄芩的力量,才能去邪呢,主要是这么个问题。那么下面这一条,就说明这个问题。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一节非常的好。“血弱气尽”,这就是开始的时候,太阳病,讲麻黄汤(时,讲的)“阳气重故也”,脉浮紧,那么表证的时候呀,人体以大量的精气往体表来输送,就是津液,那么这种东西哪来的呢,它来自于胃了。那么这个时候没得汗出而解除疾病,而且这个身体呀越来越不能支持了,人这个身体同疾病是永远斗争的,要不然的话人活不了,外界害人身体的病菌病毒有的是呀,这个是个自然的。这个时候在机体,要防里了,一防里,外边这个体表血弱气尽,不像在表证的时候,咱们都得过感冒,血管非常充涨,那不是血弱气尽,正是体液充实在外,那么在半表半里的时候就不是了,在表血弱气尽,这么个血弱气尽,不是无故地这个人就虚起来了,不是的,他把这个力量都撤到里头去了,在里头抵抗疾病。往里头撤这个体液津液,“腠理开”,皮肤谓之腠,理者肌肉纹理嘛,这个地方都疏松了,人体血气充斥这个地方,它非常致密,津液往里一撤,这个地方就虚了,虚了这个病就往里头来了,“邪气因入”,邪气趁机往里头去了。到哪去了呢?“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个正气呀在里头预备另一道防线,集中力量在胁下这个地方,胸腹腔间中间这个地方,就是募原这个地方,与正气相搏,邪还要往里头进,但是机体不答应它了,在这个地方啊,相拒于这个地方,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这个地方都好得很,那么正邪作战场的地方,就是胁下这个地方,纷争,就是交争,那么正往前进,这个邪退,邪进于表了,就要怕冷,这个太阳病必恶寒啊,那么有的时候正气弱了,邪气进了,邪进于里则恶热,不恶寒,所以这个往来寒热是这么来的,时而进表,时而进里,就是正邪纷争造成的,纷争的时候往来寒热,一阵儿冷,一阵儿热。有的时候不老这么争啊,不争的时候也可以休止,所以“休作有时”,争的时候,一阵儿冷一阵儿热,不争的时候就不见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你想在胸腹腔间这个地方,正邪纷争到这么个地步,所以这个人,少阳病是个热病,人昏昏然不愿意吃东西啊,这个热,这个胁下,胸胁这个地方,就是膈这个部位,一定要碍于食欲的。“脏腑相连,其痛必下”,半表半里这个部位呀脏腑相连,一切的脏器呀都在这块儿,上有心肺,再往下就是肝脾,再往下胃肠,肾,子宫,都在这呢,脏腑相连啊,虽然结于胁下这个部位,这个热没有不波及到胃肠的。波及到胃肠,胃肠是水谷之海了,激动里边水,其痛必下,胃肠这个部位一定要疼的。“邪高痛下,”邪在胸胁这个地方,高啊,而疼在肚子,在下边这个地方。上边有热,底下有水气被激动的腹痛,这人要呕了,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主要这个呕还是激动里饮,热激动里饮,它往上撞。“小柴胡汤主之”。这一段就解释上边一切的证候,这个很好啊,那么是不是吃柴胡汤,这个病就整个好呢?也不一定,就看这个病,一般说是能好的,这个病是由表传半表半里,如果这个病是相当的厉害,它还往里头传,但是无论在表也好,在半表半里也好,如果治疗得当,都使着病逐步减轻,但是不一定在这时候好,尤其真正伤寒病,它还要往里传,大概都在白虎汤这个阶段,渴者属阳明。吃完小柴胡汤,那么这一切的证没有了,但是它转成渴了,渴就是胃有热了,这就变成阳明病了,这个阳明病就是所谓白虎汤证了。在临床上这个时候常常就是小柴胡加石膏证最多,也是渴,同时柴胡证不罢,我们就用小柴胡加石膏就行了,这个方子是经常用的,所以这个时候啊的确是一个,最实在,这是通过实践来的东西。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这一段啊很不好懂,就这本文,这里头意义含着太多。一般的太阳病,五六天,六七天,都是内传少阳的时候。“脉迟浮弱”,迟和弱脉见浮,这就是气血不足于外了,这与上条“血弱气尽”是一个意思。那么这个病要传少阳啊,体表气血就不足了,所以迟和弱都见于浮,脉迟浮弱就是脉浮而迟弱,那么六七天见这个脉,这个病就有内传少阳的一种情况。“恶风寒”,这是表证还没罢,表证还存在。“手足温”,手足温是与四肢厥冷相对待的,四肢厥冷是里虚有寒,四肢逆冷,厥冷啊,那么这个手足温呢就是内有热,里有热,手足温。但是这个手足温呢在本书里讲的都是“系在太阴”,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阳明病不光手足温,身也热而出汗,甚至于手足也是濈然汗出,这是阳明病。这个手足温当然是里热,那属于阳明病了,他说“系在太阴”,这个热呀不是身热,只是手足温而已,那么说明里面不是光有热,还有湿,就是有水呀。那么这一个病位呀,就是同时里位有两种不同的病,一个就是胃实热,就是咱们说胃家实那一类的,胃实,热结于里,有实,也热,这就阳明病。这个太阴病什么样子呢?太阴病与这个正相反的,也在里位,也就在这个胃肠之里呀,它是一个里头停水,胃虚停水,正与阳明病相反,而且这个水还没有力量收拾,所以吐泻,它是这么一种病,所谓系在太阴,本来是阳明病,可是里头还存在着湿,所以叫系在太阴。在这个书里头啊共有两段“系在太阴”,你们看看这个阳明病里头,187,你们看看这一段,来理解系在太阴这个问题,要不不容易理解,“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你看这说明什么呢,是在这个里位上开始有热,这个水火这两个东西它不并立的,热盛了,小便数,汗自出,里头马上就是水分尽去而变成热实。那么这个太阴病呢,是水盛,火就要消失,那么这个在里证,表证传里的时候,那么这个水火是互相进退的,如果阳明病,这个热越重越实,这个水分越丧失,如果阴寒的方面盛,那么饮就重,那么要腹痛下利的,这就叫做太阴病。那么这个太阴病,没有热是没有问题的,有热同时存在的时候是阳明病而有湿,所以他说系在太阴,这个系,咱们拴东西谓之系,与这个太阴病有联系,说明这个阳明病啊,咱们这一段讲的是阳明病了,我们介绍这一段,阳明病要有湿,他说这与太阴病有关系,系在太阴,有湿嘛,这时候水火是互相进退的,如果湿盛,小便也不利,一定要发黄的,这是古人一种看法,关于发黄我一会儿再给讲。那么小便要是利呢?这个热盛啊,就把津液尽量往外排出,不但小便利,而且汗也出,那大便就要硬了,那就变成阳明病,所以在病初传于里的时候,又有热又有湿,也可以为阳明病,也可以为太阴病,在这个阶段就叫做系在太阴,阳明病没完成,但是里头有停湿,所以他搁个系在太阴,里头有与太阴有关系的问题,他搁个系在太阴,我们方才这一节就是的,这个病六七天啊,由表传入半表半里,而又传于里,传于里呀虽然手足温,这个里有热了,但是它是系在太阴,里头也有湿。那么这个情况,表证不可下,少阳证不可下,里有湿,更不可下,所以他才说“医二三下之”,这是一个错误啊,这个大夫由于手足温,认为里头是有热了,而二三下之,就是接二连三地给吃泻药,这是错的。那么伤了里,当然就不能吃东西了,伤了胃气了,那么同时这个少阳病也很明显,这个伤了胃呀,胃气一虚,邪热,客气都往胃这块儿来,当然是半表半里的热,表热都往胃这块儿聚,那么湿呢,这个水气也往这块儿聚,所以“胁下满痛”,胁下,连心下这个部分都有了,胸胁满,胁下满,这就是胸胁苦满的少阳病的那个证候,由于邪热、客气都往这块儿聚,所以他也疼。“面目及身黄”,那么又有热又有湿,非发黄不可。那么古人认为这个黄啊,这是由湿热,郁热在里造成的,由于这个系在太阴说身必发黄,古人这么个看法,这是个错误,古人认为脾属土,土色黄,那么这个它是个错误,现在黄疸都是胆道受了障碍,一般这样的多了,这是很清楚个事情,不在乎脾土色黄,这是胆汁的色。可是虽然这么说,古人这种治疗所掌握的规律是对的,你象咱们用这个茵陈蒿汤,或者是茵陈五苓这类的药啊,去湿去热,那么这个治疗呢,永远也是对的,古人只是掌握这种规律,那么这个脾的关系是没有的,古人没法那么认识,不知道有这个物理的障碍而使着人发黄,他不懂得这个,所以古人一看到这个黄啊都是属太阴,因为太阴是运湿呀,太阴有病不能运湿了,再要有热,他一定发黄的。古人这么个看法,这个规律是对的,古人说郁热在里,那么治疗的方剂这都是非常正确的,现在我们这么用还是有效嘛,所以我们研究古人的东西呀,我们要掌握这种规律方法,那么至于这个古人这种说法,咱们现在这个辨证,尤其拿脏腑辨证,很成问题的,因为他搞不清,古人限于科学水平啊可要知道,你比如这个书吧,也就是一千好几百年,两千年了,那个时候科学还是没有这么样的进步发展,没法来认识,疾病的这个问题,它都关于生理病理呀,这是一种基础科学的问题,那个时候没有,没有怎么办呢?人他也想解释,他就是让脑子想,或者就是拿现象当本质,这个土色是黄的,这个黄就是,咱们根据五行来说,脾属土,土色黄,就这么样来看。尽管看的错误,那么这个规律是一点不错,尤其发病的这种情况,比方底下他说“小便难”,那么在这个太阴病,我们方才讲那节也是,如果小便利,这个湿热能够外跃,他不发黄,我们现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大概的黄疸病啊都是小便不好,那么我们治疗呢也是去利小便,去热,湿热,那么这一类的治疗的手段,多咱都是对的,这是规律,古人对这个规律的这种认识法可是不对的。“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这种内里头有湿热,那么柴胡这个药啊有点疏泄作用,同时它去热,解热剂嘛,你再撤其热,你再加以疏泄,这个湿热下注,“胁下满痛”,“颈项强”,这个颈项强,颈就是两侧,项就是后头,人这个脖子两侧谓之颈,两侧颈属少阳,项,后面呢属太阳,由于这个病,太阳也没罢,少阳病也发生,所以他颈项强,根据这个胁下满痛,颈项强,可以用小柴胡汤,这个证候啊颇象小柴胡汤证。但是这个情形之下,什么情形?“本渴,饮水而呕者”,这个是水逆证候,本渴,可是一喝水就要吐,这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五苓散证,水逆。这个水逆里头这个水相当地多呀,而且这个水冲逆于上,那么这个时候使柴胡是不行的,非用这个五苓散治这个水逆才行的,他这个就是茵陈五苓(散)来利水去黄,这就对了,这个柴胡汤不能用,要是用的话,不但后必下重,而且食谷则哕,这个水停得非常地多呀,水往上冲逆,你咽东西咽不下去,要哕逆的。这是个倒装句,他说与柴胡汤后必下重,尽指着这个本渴欲饮而呕者,上面说这个不能食,里头就有个呕啊,而且饮水也呕,上面没说这个证候,底下说清楚了。根据上面这个证候,他就柴胡汤了,也治黄啊,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黄疸篇就有,他说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那么这里也呕,尤其这个证候正是柴胡证,胁下满微痛,颈项强,这可以用小柴胡汤。但是他是注重在底下这一句话,是个倒装句,他说是本渴饮水而呕者,这么个呕,水逆,本来他渴,想喝水,一喝水就吐,这不就是水逆证嘛。要有水逆这类的黄疸,虽然有柴胡证,不能用柴胡汤。假设要用的话,就有后重和食谷则哕,因为这个柴胡汤啊不能治水逆,同时有疏泄胸胁的作用,去心腹间结气、积聚,有疏泄的这么一种作用,同时一撤热,水势更泛了,所以食谷要哕逆的。
这段书包含的意思非常地广,那么我们离开这个本文,这倒好理解这一段,根据上边五六日,无论伤寒或中风,全要传入少阳,这么一个时期,那么六七天更是了,五六天、六七天嘛。而且这个脉呢,已经有内传少阳的一种征象,脉迟浮弱,不但传少阳,而且表证也没罢,还恶风寒,虽有里热,手足温,手足自温,但是里热不重的,还系在太阴,只手足温而已嘛,里头还是有湿。那么这一系列的情形,少阳病不可吐下,后头有的,我们讲到少阳篇就知道了,表不解,更不能用下药,那么里头有停湿,不是有实热,也不能用下药,所以以上的这种情况,一概不能用下药,而这个大夫反接二连三下之,这都错误,所以少阳证就该明显了,胁下满且痛,因为表证还有嘛,表证有,用药不对头,一定导致气上冲的,表也不能解,所以不但颈强,项也强,头项强痛那个项,所以太阳病也没罢。那么由于气冲,水往上不往下,所以小便不利。那么既有热,小便又不利,非发黄不可,所以面目及身黄,本文的意思就这个。可是这个时候呢,这个水往上逆得厉害,同时人渴,但是饮水则吐,这是水逆证,这种发黄,应该用茵陈五苓就对了,就是五苓散加茵陈,一方面治水逆,一方面去黄,而柴胡汤是不能用的,不能与。要是与的话,下利后重,而且食谷则哕。所以这个水逆证,虽有柴胡汤证,不能用。这还是论述小柴胡汤的应用。这段相当地大,内容相当地复杂,那么古人啊对表、里、半表半里,古人通过对疾病的观察呀,发现疾病万变,在病位的反应啊,不出三个,一个是表,一个是里,一个是半表半里。可是每一个病位的反应,都有两种证候,或阴或阳,阳有热实,阴有虚寒,所以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有阴阳,咱们开始讲太阳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所以在一个表位上,也有两种,一个太阳,一个少阴。里证,根据我方才讲这个,在里位上也有两种,一种阳明,一种太阴,所以在阳明病里头常有系在太阴的关系。所以这一段啊,不这么详细说不好理解,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你看看这一段同上面那一段证候差不多,那么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到四五天,五六天,六七天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多传少阳病,在临床上也是,这个感冒一过去,头两天,到三四天,四五天,它就传少阳。“身热恶风”,这个身热不光传少阳,里头也有热,就是身热,都是发热了。恶风,表还没罢。“颈项强”,你看他也搁个颈项强,两侧谓之颈,后面谓之项,这就是既有太阳病,也有少阳病,所以颈项俱强。“胁下满”,这就是胸胁苦满了,这是有少阳柴胡证了。“手足温而渴”,手足温又渴,里有热,但是也不到整个阳明病的情况。在这个情形,所以是三阳并病的样子,就是由表证传入半表半里,又系于里了,里头也有热了。这个三阳并病啊,也应该取少阳治之,所以他用小柴胡汤,这是个定法。怎么讲呢?表证是可汗,少阳病不能发汗。里实证,里有热可下,少阳病不能下,我们讲到少阳篇里都有,所以这个三阳并病,既有少阳病存在,又不能汗,又不能下,只能够取少阳治之,这是定法,在临床上也是必要的。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这种情形,表证过去了,表证还存在,也还怕冷,怕风,可是呢少阳病相当地明显,尤其胸胁苦满,这是少阳病的部位,那么他又渴,手足也热,或者身热,这里头也热了,里盛也有了,那么这时候我们要用啊,就用小柴胡加石膏最好了,这一段也是的,不光他没说,就说个小柴胡汤主之,我们在临床上呢一般都用小柴胡加石膏,这个可以说是百发百中,这个在临床上常遇到这种情况。
那么这个同上面不同的在哪,你们看一看,就是一个渴饮水而呕,这个没有,他渴,不是饮水而呕,不是水逆,所以这个可以用小柴胡汤。那么这个他没说发黄,就即使发黄,有小便不利,也可以用小柴胡汤,没问题的。那么就是上面那个只用小柴胡汤不行,我们通过实践,用小柴胡汤合用茵陈五苓,我认为是最好了,这是上面那个,“柴胡不中与也”那个,那个用小柴胡汤与茵陈五苓合用最好了,因为什么?因为柴胡证还很清楚嘛,但是只用小柴胡可不行。那么这一段呢,就是小柴胡汤证,所以就用小柴胡汤就行了。所以这个他就怕你上面不明白,他在这里又附这么一节,99条就这样了。那个“柴胡不中与也”,不是根据上边的柴胡证而不得与柴胡汤,是因为有个“渴饮水而呕”,这是水逆证,小柴胡汤不能够用的,指着这一条来讲是不行的。在这里,这一节就证明前一条为什么不能用小柴胡汤的意思。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阳脉涩”就是脉浮涩,谓之阳脉涩。阳就指着外面,浮取脉涩,但是按着呢脉弦,上下弦直有力,那么这类的脉呀就是里寒,外血不足,就是中虚有寒,那么营卫不足于外了,所以阳脉涩阴脉弦,那么这个是小建中汤的脉,中气虚嘛,虚者生寒嘛。那么中气一虚,不能消化水谷,所以外面营卫气虚,阳脉涩,涩是血不足啊,津液不足脉也涩,这是一个说法。那么根据这个,“依法当腹痛”,但是这个弦脉呀也为少阳脉,阳脉涩,真正少阳病,尤其到柴胡证这个阶段,气血也不足于外,血弱气尽嘛,咱们头前也讲了,阳脉也是涩,那么按着脉弦,这是少阳病,那么小柴胡汤证呢也是腹痛,所以这类的脉,“法当腹中急痛”,这种脉依法应该腹中发急痛,这个急痛啊也可以说是拘挛痛,拘急痛,现于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呢,小建中汤脉是这样的,里有寒,弦主寒,也主疼,拘急痛啊脉也弦。根据里虚寒而营卫不足于外,这是小建中汤证,那么这个脉同时都存在。这个柴胡证腹痛也有这种脉,为什么先与小建中汤?这个我们讲很多了,里要是需要温补的,必须先救里,这个是先里后外,这个少阳在半表半里,里之外呀。这也是定法,所以他先用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既有小建中汤证,也有柴胡证,所以他先与小建中汤,也是先救里而后外的意思。“不差者”,不差者不是一点没好,总是这个疼没完全好。没完全好,那就是柴胡证的问题了,所以“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容易遭遇的,因为这个脉,小建中汤也是这个脉,柴胡证的脉也现这种脉。那么根据这种脉,这个病人的肚子疼,这种脉应该肚子疼,所以“依法腹中当急痛”。那么既可能是建中证,也可能是柴胡证,得先怎么治呀?得先温里。这个里需温需补都得从里治,这个里需攻需下,那就先从外治,这是定法,我们头前讲很多了,这一段也是这样。那么也就是说是阳脉涩阴脉弦,根本这个脉呀既有建中证,也有柴胡证,在这个治疗的结果上来看,所以先与小建中汤,这也是一定的治疗的步骤,要是没完全好,再用小柴胡汤主之,绝对能好的。
小建中汤这个药啊,就是桂枝汤增量芍药,原来芍药是3两,现在是6两,这个芍药就治拘挛痛,腹发拘挛痛。但是芍药微寒,里虚有寒,光用芍药是不行的,得搁饴糖,大量饴糖,他搁1升啊,这个1升啊拿现在说是1碗,就那个茶杯呀1杯,我们平时开药都搁1两半,这个饴糖甜,是甜都能补痛,饴糖配合芍药治腹急痛相当有力的,为什么叫小建中汤呢,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桂枝汤是解表的,那么这个方子就是治桂枝汤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中虚有寒而腹急痛,它是这么一个用法。那么这个方子也解表,有很多的里虚而表不解,腹痛,这个方子也非常好使。咱们说甘温除热呀,这个方子也是甘温除热一个代表方剂了。肠结核腹痛发烧,我用这个方子治过,挺好使的。所以小建中汤还解表呢,不是整个建中,所以叫做小,不像大建中,大建中整个是温里补里。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是一段,下面应该还另有一节。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是两段。无论伤寒或中风,如果发现柴胡证,但见其中主证中一证,就可以用柴胡汤。这个主证是什么呢?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那么不是说柴胡证这四个都具备,他意思是这个,其间有一个主证,就有机会用小柴胡汤。他这个话我们要活看,这一证也需要结合其他的脉证而来观察,后头有例子。并不是说非得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具备才用柴胡汤,不是的,不要这么样子看,而这四个主要症状其中有一个,再观察脉证可以用小柴胡汤的一样可以用,不必都具。这是一节。
“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这个柴胡汤证不应该下,如果误下,那么这个柴胡汤证幸而未因下而罢,柴胡汤证还存在,那么这个时候还可以用柴胡汤治。“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呀给后世造成很大的问题,这就说柴胡汤是发汗,它哪发汗呀,这个“蒸蒸而振”,蒸蒸是热象,那么服完柴胡汤之后,先蒸蒸然人感觉发烧,蒸蒸然,继而打战战,“而振”,振就是就是振战,打寒战,然后发热汗出,病就好了。这不是出汗嘛?其实这是冥眩状态,哪有这么出汗的。这是什么道理呢?一个病,邪盛正虚的时候,我们吃药要中病啊,常常发生冥眩状态。冥眩状态,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咱们头前也讲了,就是“若要不冥眩,厥疾不疗”,这是《尚书》上一句话。所以服了药之后,有一种特殊的反应,不正常的反应,很吓人的,你看这个也很吓人的,折腾人啊,蒸蒸而振,这个蒸蒸不是个好发热的样子,这个人感觉里头啊其热蒸蒸的,然后打寒战,完了出一身大汗。可是这样,这叫冥眩,这就是药中病发冥眩。不是说服柴胡汤都这样的,下之后,这个要注意的。那么这个病误给下了,挫伤人的正气,体力虚衰了,可这个病还存在,这个时候与柴胡汤常发生这种情形,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假设这个病人原起就是柴胡汤证,已经吃了泻药了,柴胡汤证还存在,给柴胡汤常发生冥眩,这时候你得告诉病人,不告诉他,非上急诊不可。蒸蒸而振,出一身大汗,他就吓坏了。你告诉他这是冥眩,有这个情形这个病马上就好。这个不是柴胡汤能发汗,柴胡汤不能发汗的,这是冥眩状态,冥眩状态常有这种情形。这个柴胡汤啊有这么一个问题,常有这种反应。人要不虚,没有这种反应,或者久不治,再者就是给吃错药了,伤人体力了,那么这个时候柴胡汤证还存在,当然得与柴胡汤,可这个时候就常常地发生冥眩状态。这个要告诉病人的,所以这个时候要给他吃这个药,说你加小心,吃这药有这种反应,可有这种反应非常地好,这个病马上就好了。也有时候不发生这种反应,你身体不那么虚,就不发生这种反应。发生反应不要害怕。它不是发汗药,这个一般注家呀就根据这句话,说柴胡啊升散,把柴胡也弄个发汗药,不是的,他就讲柴胡汤有这么种情形,如果下之后柴胡证不罢,可以与柴胡汤,没有问题的,但是有这么一个问题,发生冥眩状态,蒸蒸而振,然后发热汗出,但是病马上就好。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那么小建中汤也不光治肚子疼,那么伤寒二三日,表还不解呀,但是中虚,血也少,血不足养心,心才悸,心中悸,悸就是跳。这个血少不足以养心而心中悸。表不解这就补充上边这个小建中汤,不是光治肚子疼,小建中汤治腹痛那是如神,那非常好使。那么无论是虚寒性的胃溃疡,或者其他一般的腹痛,小建中汤都好使。但是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证而来的,它也解表,如果中虚有寒,血气不足,这种表不解可以用它。那么证候呢就是心中悸而烦,一般表证心都不悸。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
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太阳病已经十来天了,“十余日”,他也就暗示已经传入少阳而为柴胡证了。“反二三下之”,那么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汤,而反一再吃泻药,“二三下之”嘛,到四五天的时候了,就是泻下两三天,接着不就是四五天嘛,“柴胡证仍在者”,这个仍在者,可见经过十余日的时候柴胡汤证就发现了,所以他这个文章都这样子。那么经过十余日,我方才讲,已经传到少阳,怎么知道的呢?这句话就知道了,“柴胡证仍在者”。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在十余日的时候,已经传入少阳而发生柴胡证了,那么这个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汤,他反二三下之。那么下后了,到第四天、第五天了,柴胡证还不差,没因下而罢,还仍然存在,那么这个时候呢先与小柴胡汤,还是柴胡证嘛。但是由于这个误下,把半表半里的邪呀,大部分都引入到里去了,他病于里了,所以表有邪,你吃泻药,虚其里,中医讲这句话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里虚了,这表邪也趁里虚而入里。半表半里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没到胃肠里头呢,吃泻药,也虚其里,半表半里之邪也陷于里,这个就是的。虽然柴胡证仍在,但是已经病于里了。先与小柴胡汤,呕还不止,心下急,这个心下就是胃这块,胃这块儿实得厉害,心下坚痛,又硬又疼,甚至于不可触按,那是胃实得厉害。心下急就是觉得这块痞塞不通,痞塞,急。急这个字,急是紧啊,里头没有地方,感觉外边急,心下这个部位不是。所以注家对这个集解是很多了,李东垣说是心下急就是那块儿不宽绰,不宽快,这也通,反正。这个急呀就是不通,觉着这个地方小,不宽快,就像挺肥个人穿个小衣裳,紧,不宽绰,所以叫做心下急,也就是里实较比轻微的,不到大承气汤那个心下硬还疼,不到那个程度,只是心下急而已。“郁郁微烦”,也不像阳明病那个烦躁得厉害,郁郁也就是默然,烦得不太重,说明这个病陷于里,里不是那么个实法,所以他不用承气汤。“为未解”,虽然与小柴胡汤,旁的证都解了,“呕不止,心下急”还存在,这个病还是没好呢,应该与大柴胡汤,下之就好了。半病于里也,这就是由半表半里由于吃泻药,而又病于里,就是少阳阳明并病。那么为什么吃小柴胡汤而呕不止呢?大柴胡汤这个呕比小柴胡汤这个呕原因更复杂,小柴胡汤这个呕只是胃里头有停饮而已,有热激动胃里头的停水,所以往上逆呕。大柴胡汤两个问题,一个与小柴胡汤这个原因同时存在,另一个关键是大便下不去,气不得下行,都往上攻,所以心下急呢,这个呕只是用半夏、生姜是不行的,你还得想办法通大便,导这个气下行,这个呕才能除。所以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都有呕,但是大柴胡汤这个呕用小柴胡汤不行,呕不止,因为什么?心下急解决不了,非用枳实、大黄不行。本来是小柴胡汤证,由于大夫误治,二三下之,把这个邪又引到里头去了,那么小柴胡汤证还存在,但是大柴胡汤证已经就有了,所以吃小柴胡汤那是对的,不是错误,但是由于呕不止,心下急,这还有一半没治,还得吃大柴胡汤泻下就好了。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是不同的,没有人参了,小柴胡汤把人参去了。由于呕得厉害,生姜加量了,你看生姜是5两呀。由于心下急,他搁枳实、芍药,芍药也有点缓下的作用。那么另外呢应该有大黄,这个书上大黄没搁,不对,有大黄,大黄2两,应该有,方后注的有,他说“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他说还有一个方子是有大黄的,“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这是林亿他们在后头注的。所以这本书有些错误,那么缘起这个本不是一样的,有的本没大黄,有的本就有大黄。这个本就没有了,其实应该有的。你看看大柴胡汤不搁人参,为什么?在小柴胡汤这个阶段啊,这个病由表往里传,就因为里虚,血弱气尽,所以加人参。加人参两种意思,一个由于里虚嘛,加人参使着病不能再往里传,同时也扶助正气驱邪。这个大柴胡汤就不然了,这病已经进到里头去了,里实了,里实是病实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再补里不行了,你补里了,就像咱们现在比方就是关门抓贼,你得想法去病了,病在那块你补那块就不行了,所以这块儿非去病不可,这个人参反倒碍事了,不能搁。他搁枳实、大黄、芍药,这是必要的。所以那个地方虚,邪没到那你要补,邪已经来了,邪在那成实了,你非驱邪不可,那你还补什么,补了,越补病越实,那就坏了。所以大小柴胡汤的药物不同,主证则各异。头一个,小柴胡汤这个阶段,胃里头一点病没有,邪没进到胃里头去,那么加强胃气,使得邪不往里头波及,而且扶正以去邪,那是对的。邪已入于里了,你再补里就坏了,补里也是补邪了,所以这阵儿非去邪不可。邪去了,邪一去,病治了。所以这个用药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个表证,表实的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补药,这个我亲身遇到过,这也是年头很多了,也是个挺有名的名医呢,遇到一个咱们现在说就是温病啊,那热得很,他给人吃的就是银翘散这类的药,同时给加鲜生地。北京早先有个陋习,爱用鲜生地这个药,说解热。那个不行,它是补药啊,是强壮性的一种寒性解热药,那当时这个表实证的时候你搁上就不行,所以这个人啊后来这个病用得相当得重,就这个生地,他用得相当的重,用了8钱吧,我记得,后来我给看的。所以这个表实,你攻表,补药是用不得的。里实,病实于里,也不能够补,所以里实证这个实都是这么实的,我跟你说说。病实人虚了,这就坏了。你是补,这个病不受补了。攻病,人受不了了,这要死人,我们讲阳明病的时候就有了。阳明病的死呀,他这个本病的病实,一攻就好,所怕在哪呢?怕人虚,人虚得厉害了,那你动不得手了,所以这个阳明病有急下证嘛。这个病来得非常的猛劲,非及时攻下不可,稍一延误,这个人体力虚衰得厉害,这个病来得非常的猛,这就是不能救治了,你再攻人受不了,这后头讲的。在这我们讲的大小柴胡汤的问题,大柴胡汤为什么,病传进去,当然人也虚了,为什么不搁人参呢?搁不得。这个贼进屋子了,你把贼得撵出去,关上门子还行嘛?关上门好,它和你拼了。这是用药的一种规则呀,你看古人这个方剂就明白了。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下之以不得利”,这个以是错的,应该是而,把以改成而字对。
本来是太阳伤寒,已经十三天了而不解,当然这个病是传入半表半里,而又系于里了。“胸胁满而呕”,这是柴胡证,传入少阳,所以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是阳明病。日晡所就是日将暮的时候,古人说就是申酉时了。这个胃里头要是实,热结于里,常在日暮所的时候特别发热。这个潮热啊也有两种解释,古人把潮热解释成什么呢,解释一个定时,日晡所嘛,在这个定时来热叫潮热,不对的。这个潮热就是其热如潮啊,潮热它厉害,其势来得汹涌,阳明病就是这样子,这个热,其热如潮。它要日晡所发热谓之潮热,那它就不叫日晡所发潮热了,所以两种说法还是我后头说这个对的,潮热就是其热汹涌,所以阳明病蒸蒸发热,蒸蒸,这个热从里头往外蒸,蒸蒸发热。“胸胁满而呕”,说明病已传入少阳而为柴胡证。“日晡所发潮热”呢,病由半表半里又传于里了,而有阳明病的这种情况了,所以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已而两个字也是多的。日晡所发潮热,微利,在《玉函经》上大概都是微利,没有已而。已而就是然后,就是日晡所发潮热之后下利,这么讲也行,不是不行的。但是这个意思呀,就是既有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微利。这个微利也是阳明病啊,它是热利呀,可是在这地方还不知道是热利,底下有解释,这个是吃错药的关系。那么根据上面那个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就是少阳阳明并病,就是我们方才讲那个,既有少阳病,又有阳明病,就是少阳阳明并病,也就是大柴胡汤证。这个微利一会儿再讲,现在先不要(讲)。“此本柴胡证”,那么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是少阳阳明并病,就是少阳病没完,阳明病就发生了,所以日晡所发潮热,那么这是大柴胡汤证了,这个“此本柴胡证”就指着大柴胡汤证说的。而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会得利的,下之而不得利,这个下之就指着用大柴胡汤。“今反利者”,那么现在微利是为什么呢?在这提到微利了,“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是由于这个微利不是这个本病应该有的,就是既便吃了大柴胡汤也不会微利的,这是医以丸药下之,是非法的治疗。这个丸药下之指着温性泻药,指着巴豆,古人常有这个巴豆下剂。这个巴豆是热,本来是个热病嘛,吃巴豆哪行,所以非其治也,但是巴豆的泻下非常地剧烈,所以药后啊,这个丸药一半时是不完的,这个人还是有微利,它是这么来的,这是非法的治疗的结果。那么现在这个病人还潮热,说明还是里实,那么当然还是有胸胁满而呕了,他既有柴胡证又有里实证,还是少阳阳明并病了,可是他吃过巴豆了,里虚了,他微利,那么这时候大柴胡汤不大怎么适宜了,要缓一缓,“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先治这个胸胁满而呕,这个少阳共里来说,少阳在外,阳明在里,这个外不是解表了,这是指着少阳与阳明这个位置上来说的。“后以柴胡加芒硝汤”,那么然后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去潮热。这个胃家实呀只是实、满、胀,不用芒硝,只用小承气汤就行。有潮热,你非用芒硝不可。这个芒硝共这个石膏都是大寒药,解热,那么这个大黄呢也不能说不去热,但是解热的力量照芒硝差得多,所以他不用大柴胡汤,这个时候就因为泻下之后,人虚了,还以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上芒硝,通其大便,解其潮热就行了。这个柴胡加芒硝汤也是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就因为吃完泻药之后的关系,不然的话就是用大柴胡汤就可以,那么如果热甚,可以加石膏。那么这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这不就是小柴胡汤嘛,另外加上芒硝。这个份量啊,你们看这个份量与原方不同了,古人是这么用的,把小柴胡汤煎出来了,吃一煎,吃二煎,最好那一煎,古人一煎三剂,他吃了两次,最后那次加上芒硝,就是这个份量。就是柴胡证啊取三分之一加芒硝,先用小柴胡汤。我们现在用呢,就是小柴胡汤里头加芒硝。可是应该先吃小柴胡汤,先服小柴胡汤,你先不要加芒硝,小柴胡汤吃完了,你再另开一个加芒硝的。古人这个方剂的药量啊不是把这个量缩小了,他那个一煎三剂,一剂是分三次吃,吃了两次,最后一次,一回吃一碗啊,一升嘛,把那一碗药留着,后来他搁2两芒硝,再拿锅温温,他是这么一个办法。所以这个方子就治小柴胡汤证,大便不通发潮热,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你看后头写的,这八味药,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把渣子去了,然后搁芒硝,是芒硝都要这样,芒硝不要煎,可是搁里头不化呀,再上锅温温让它开就行了。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这里的丸药就指着巴豆剂了。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那种丸药不行,真正的里实证吃那种丸药也不行,那个是下寒的。“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已经传入于里叫过经,发谵语了,发谵语了就是里头有热了,以有热也,就是胃中有热,热结于里就发谵语嘛,胃不和。“当以汤下之”,应该用承气汤就对了。“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那么看这个病人现在呀小便自利,小便自利就是小便多,小便多呢这个水份从前阴夺去了,这个大便当硬,大便应该干。“而反下利”,这个病人这个挺奇怪,他反倒下利,这值得研究了,就是我方才讲那个,阳明病初起的阶段,大便不干的时候,热越来越亢盛,人的体液越来越丧失,一方面汗出,一方面小便数,所以他辨证为阳明病。那么这个呢,谵语说明是胃有热,而且小便也多,大便应该干才对,而反下利,看看他脉吧,“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个脉不会调和的,后面讲三阴篇里也有,如果真正的阴寒下利,谵语是相当危险的病,那个谵语不是只是说胡话了,属于躁扰不安,那是阴阳绝离的迹象了,病要那种情况脉一定微绝(厥)的,微细而且四肢厥冷。那么现在这个人脉调和,所以不是阴寒自下利,这是大夫给吃错药造成的结果,里头并没有虚寒,所以脉调和。下利还脉调和,说明不是虚寒的自下利。那么现在这个谵语,脉调和,说明还是实,不是虚寒的问题,“调胃承气汤主之”,这个还得给吃承气汤,他只是谵语,胃气不和而已,吃调胃承气汤就行了,他没有大实大满大痛的那种情况,所以不要吃大承气汤了。
那么这个是接着上面讲的,所以这个丸药,是非法的治疗,所以中医用药不是光让他通大便,咱们现在大便不通了,让他通通大便,那么你灌灌肠也行啊,不是那样,得去病,他是热结于里,你非得用寒性的泻下剂不可,尤其用承气汤这个汤剂。那么里头有寒实,那可以用巴豆剂,它是温下药,所以不只是通大便为目的,那就错了。所以这个热结于里得用寒性的泻下剂,巴豆这种丸药是吃不得的。这个是接着上边,他说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这个药不行,就是真正的里实,承气汤证,你吃这个药也是不行。而且这个脉上呢,如果不吃这个泻药,脉也不是调和呀,脉绝对大,阳明三日,其脉要大,而且大实有力,不会调和的。由于吃泻药了,这个脉才调和。那么虚寒下利呢,脉也不会调和的,要微绝(厥)。他既不微绝(厥),说明他不是自下利,阴寒下利,不是的。他是由于误下,误下脉还调和,所以说不是误下,脉决不会调和,是实的,实而有力的脉,大。那么“今反和者”,说明里头还是实,所以他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在头前有了。
那么到这呀,我们把太阳篇就讲完了。讲完了,我们回头看一看,咱们作个总结。
仲景这个书啊,他在头一章,太阳病篇笔墨费得相当地多,全书共计112方,咱们讲过的方大概是74个,我数一数,可见在全书一半还多了呢!112方吗,这就占了74方。那么这个书,他对太阳病怎么说的,我们根据这个书来略略地谈一谈。
我们看这个题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从这个题目我们就看出来了,古人啊对这个病,或者是辨,或者是治,都根据脉和证。这个证是症状的“症”,不是辨证的“证”。根据脉的形象,和全身的症状,而来辨证施治。题目的含义,我们看出这些来。
那么太阳病是怎么一个症候,怎么一个脉象呢?他开始就说了,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啊脉是浮的,同时呢有头项强痛而怕冷这一系列的症候,就叫做太阳病,所以有给注解说是太阳病的提纲。提纲这个意思就是,凡是太阳病啊,它提纲挈领吗,提纲挈领上来说它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根据这提纲的意义,那么也就是我们辨证的一个症候,可以说太阳病的特征。那么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怎么认识太阳病呢?这个病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我们就可以确断它是太阳病。开始这一段说的是太阳病的形象,中医只是这么来看病啊,什么道理,我们讲完了再解释啊,根据这个书上,咱们现在这么说。
那么这个太阳病还有两个类型,就是说大概研究有两个大的类型,一个是太阳病(这个太阳病就概括了上面说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了),说这类的太阳病,另外要有脉缓,这个脉缓呐,它就有那个脉浮了,脉浮缓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这是中风的一种症候。他说太阳病有两大类型,一个就是中风。中风我们认识,也离不开脉和症候。他说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么太阳病那个症候具备,再有这个情形,这就叫做太阳中风。那么另一个呢?就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与中风不一样,中风一开始就发热,这个伤寒啊它也必发热,但是不是开始就一定发热,所以他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他说这个类型啊叫做太阳伤寒。两个大类型,他说太阳病有这么两个类型,这我们在临床上都是经常遇到的。
他说还有一种病,你不要拿它当作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所以太阳病啊必须要恶寒。这一种温病,温病就是表里俱热了,这个你千万不要当太阳病来治疗,所以底下接着说温病发汗后就变成风温了。里虽热,它不实啊,下之也不行,用火攻更不行,把人治死拉倒。他这个主要不是讲治温病,那个他将其搁到阳明病里头了。那么在这他讲的是太阳病,所以他是特别提出来两个类型,所以温病现在叫做“病”,同太阳病是同等对待的。它不像中风、伤寒,中风、伤寒不叫做“病”,叫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这个温病呢,形似太阳病,而不是太阳病,所以叫温病,与太阳病是不同对待的。这个很重要啊,所以这个温病看着象表证,其实不是纯表证。
那么另外,这个太阳病什么时候发生呢?就是病之初作,一般热性病的初作大概都是发生太阳病,所以开始有“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那么病之初作,它是这个表证,就是表证。但表证不光是太阳病啊,还有一种少阴病。所以他有那么一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就是发热恶寒啊;“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那么咱们在临床上也是,遇到这么一个无热而恶寒,这种表证,它是少阴证。这是讲的太阳病和少阴病,解释一下,就撂在这了。那个少阴病,我们之后讲少阴病时再说了。可在这我们可以看出来,表证里头有阴、阳两种啊,阳病者就是太阳病,阴性病者就是少阴病。那么他是明明白白在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啊,就是太阳病就是表阳证,又是表证,又是阳证,是不是,这不是很清楚了吗。
然后我们再来往下看,这个太阳病的发作呀,是病的起始,这个病呀它要转变的。所以他也说,这个太阳病,尤其我们前后看,在四五天、五六天的时候,常常由表传半表半里而发生少阳病,咱们讲的柴胡剂全是。你看看这个书都是四五日、五六日(传少阳),这是一般。也有特殊的,十多天它才传少阳也有,两三天就传少阳也有。但是以最常见在四五天、五六天。
它不但传半表半里,也直接传里,那都在六七天、七八天的时候。这也是一般,它由表直接传里而发生阳明病。这他说明什么问题呢?说这个太阳病啊,由表往里传,表里相传了,它或者传半表半里,或者传里。这与《内经》的六经就不一样了。他的书也引用那些话,(但)很少。但是我们这个太阳病讲完了,总结看到意思还是这样的。我们看到有少阳病传阳明,没有看到阳明病传少阳。他用那小柴胡汤不行,服柴胡汤渴者,是属阳明也,它转属阳明了,它由少阳病可以转属阳明。在阳明,它没有转属少阳,在这个太阳篇里也没有。那么它是表里相传,太阳病由表可以传里,也可以传半表半里。这是咱们讲这个太阳病,这都是根据这个书啊。
那么他还说什么呢?说这个病啊有并病。什么叫做并病呢?就是太阳病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太阳病没完,那个里或半表半里病发生了。这两个病,先得的病并于后面这个病同时发病了,这叫做并病。太阳病未罢,这个书(上)有的是,那么它发病,这叫做并病。这也是太阳病里提出来的。太阳少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其他也有并病啊,少阳阳明也并病,它由少阳传阳明。那么三阴病有没有呢?也有啊,咱们没讲三阴,先不谈三阴。
在这里头还有一种合病,也在太阳篇里讲了。说的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就是。这个合病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病的发作又有太阳病症,又有阳明病症,就叫做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同时发作的,一开始得病就这样的。这个不像病传那个并病,那个是先发生这个,后发生那个,但是这个也没完,那个还发作呢,叫做并病。合病呢,同时,一开始来病就这样的,这在临床上也很多,这叫做合病,咱们这个书上说的。我们讲这个都照形象讲的,形象变化,太阳病的形象和太阳病的变化,就是上边说这些。另外呢,他讲治疗。治疗也是一个咱们讲辨证施治了,当然得先辨太阳病。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外国朋友前一段(时间)恶寒,根据这种的脉和证,我们就辨他是太阳病,他的初的意思就这个。太阳病了,你还得辨什么?还得辨它是中风型啊,或者是伤寒型,也根据脉证。那么这里面啊他常提到寒热虚实,那么可见在这个太阳病的基础上,他还要……咱们太阳中风,开始就用桂枝汤吗。用桂枝汤这类的发汗法。要是无汗这类的伤寒型,他就要用麻黄汤的发汗法。但是桂枝汤所说的中风型啊,无论是中风型,或者是伤寒型,这个症候还是千差万变的,那不是老那样子,怎么办呢?还得因证而施,他这个就是具体的事实具体分析,所以桂枝汤里头有很多加减方,麻黄汤里头也有很多的加减方子。还是根据这个寒热虚实往下辨。辨到什么(情况)为止呢?就是这个方药恰好相适应了为止。比方说吧,太阳中风这类的病,是用桂枝汤。那么桂枝汤证,项背特别地强,项背强几几地,要加葛根。那么如果这太阳病脉沉迟,里边虚,而且有寒的样子,要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这是很多了。可见仲景这个辨证啊,是由大的范围逐渐缩小,最后是方的适应证,简单言之就是方证。这个很重要,所以方证是辨证的最后一个尖端。那么中风型,或者伤寒型,它恰好是中风那么一个形象,就像书上说这个,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你用桂枝汤是对的。但是它要再有出入,那桂枝汤就应付不了了,你还得往下辨,到什么(情况)呢?就是这个方药恰好适应为止。所以我们根据他这个辨证施治,这套东西,我们知道了,他先辨六经,这个先辨太阳病了。然后再缩小,就是同中找异了,辨一个中风型或者伤寒型,因为太阳病啊就这么两个类型,大概言之。然后再根据其他的一切情况再细辨,到方证为止的。所以辨证啊,这个方证,在他这个书上来看,是一个最后的尖端啊。
我们讲这个太阳篇,讲很多东西啊,讲些定法。什么叫做定法呢?我们方才不是说了并病、合病,大概是并病最常见了,最多了。这个表里都有病啊,并病吗,外面也没好,里面发生了。那么这种表里同时有病,如果里实,应该攻;要么得心下痞,应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但是他还恶寒,表证未已,得先解表而后攻里啊。就是表里并病,而里实者需攻,你得先解外,而后攻里。如果里虚寒,需用温补,你要先救里而后救表。这是定法,这个在临床上很重要啊。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一个人下利清谷,他也有发烧、头痛等等的,你得先治下利清谷,他那个脉当然也是,也是大概都是一个沉微、沉细这一类的脉。这个你不能先解表,虽然身疼痛,不能先解表。这是定法。那么再有,虽然有表证,但是他有柴胡证,有少阳病,少阳病不可发汗。甚至于他也有里证,也有少阳病,那么少阳病也不可下。这个汗下俱当(力戒),就只能用柴胡,要不柴胡这味药,比较应用范围多啊。这也是定法。这个太阳篇里也有。那么还有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这个人内有停水,小便不利,内有停水,这类的病啊你非利小便不可,你要不利小便,就来解表不行,那个危害相当大,变证相当多。不利小便,表决不解。有的时候(解)表与利小便同时用,你看这个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就是这个方子,你象小青龙汤也是的,心下有水气,表不解。这个在临床上也很重要,这也算一种定法。
另外呢他又提出来了,有些太阳病以法当发汗,但是发汗有些禁忌也要知道的,他提出来七种。这个大家就得记,那没有旁的办法。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可发汗,据病可发汗,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不可发汗,主要的是丧生血液,丧生津液,那么这个津液、血液特别虚,所以亡阳者不可发汗,亡阳就是亡津液了。表现出这么样的,你象咽干口燥啊,无论是疮家啊汗家啊亡血家啊,都不可发汗。对于这个,我们的脑子里得有,要不然就出大毛病了。这个都是他这个书怎么讲的,咱们怎么回头来谈的。
那么我们还要研究一些,研究什么呢?他说的六经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仲景这个书啊(讲的)就是辨证施治了,他是拿一个伤寒作个例子,而来写辨证施治的方法方式的。那么我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是一段,下面应该是另一段。“未持脉时”,就是这病人来到,还没诊脉呢,看着情形,那么这个人“叉手自冒心”,交叉着手按着心下的部位,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汤头前讲过了,气往上冲得厉害,心也跳得厉害,他按着这个地方比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么我们看着这个病人就看出这种情形了,不用诊脉就知道他是发汗太过了,亡失津液太多,他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养心就心下悸,尤其这个气上冲也厉害。“师因教试令咳”,他看看这个丧失津液血液这个程度,如果要厉害的时候,他闭耳聋,所以要试验试验,“因教试令咳”,你咳嗽咳嗽。他耳朵聋他听不着啊,他也不咳嗽,从这可以明明白白看出来发汗太厉害了,不但心还必须得按,耳朵,这津液不能灌于上了,所以血不荣于哪,哪就不好使呀,他两耳已经聋了。这就是中医讲的望闻问切了,你不用诊脉,在这个情形之下,就可以看出这个误治的结果。这是一节,主要的是由于发汗太过,亡津液亡血液,气冲、心悸、耳聋,造成这种情况。我遇到这个病,那耳朵聋得一半时好不了,他总得津液恢复之后,逐渐逐渐就好了。
底下这是又一条了,“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这就根据那一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就根据那条来的。由于发汗,丧失水分太多,胃里头水也被夺,胃中干,那么这个时候给他喝水,一点点给他喝,不要大灌,“饮水多,必喘”,这就是根据那条来的。所以他一时猛喝,他渴嘛,可是这个水汪到胃里头,一半时不吸收,尤其在病人的胃都不好,那么在胃里头停水,压迫横膈膜,他呼吸就困难,他就喘。
“以水灌之,亦喘”,拿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个方法,拿水浇身,这就现在西医用冰袋是一个方法。他是本来里头有停水,就根据五苓散那地方来的了,发汗,表不解,身上发热。那么这个去热的法子,古人用浇水的办法,拿水灌之,这个也不行。凡是这个表证啊,如果表不解,详细斟酌所以表不解的道理来,古人有用水灌之之法,一灌之使这个热不得外出,热壅于里一定要喘的。所以这一点都是非法的治疗,现在在中医没有拿水灌之的了。他这个病在临床上必须分表里的,那么这个病人发热,他是表证,你非使之由表解不可,由表解的方法多端了,他如果小便不利,你利小便就可以了,这表也解了,是不是。你要从外往里头治,越治越坏。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的事情,你象风湿这类的病,它也在表,应该由里吃药,让它由外解,所以这个烤电啊,这我可不是随便反对西医了,这种治疗都是违背治疗原则的。你们观察吧,凡是由外治关节炎的,好的很少很少的,治来治去都是这个病越治越往里,出来其他的毛病。它是表证啊,这个表证咱们讲太阳病,头一回就讲了,这个表证什么意思,就是这个疾病在人体的良能上,愿意由表来解除疾病而发生的病,发生这种证。那么这个大夫呢应该因势利导嘛,这个病要由表解,你想方设法让它由表解,你要往里头捂,越捂越坏,这是违背治疗的原则。所以以水灌之这种法子也是不对头,所以他也喘,他这个热不得却于外而壅于里,他一定要喘的。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切)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这也是一条,以下另一条。这个说的水逆证,本来他是小便不利,那么里有停水的这种人,你发汗不行,那是误治。发汗后,那么就得五苓散的这种水逆证,微热、消渴,直门儿喝,他就“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这个所谓逆者就是施治造成的,就是我们治疗给造成的逆证、逆治,由于逆治造成的,就是误发了里有停水人的(汗)这种病。这样你再发汗,越发汗表越不解,“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你再发汗,激动这个里水,这个水不得出入,而上吐下泻不止,所以这个逆证啊只能用五苓散之类的办法,把水排出去就好了,你要再发汗,这个水上下而为上吐下泻这种病。在这是给五苓散作总结,五苓散这样很多了,水逆到这个地方,只是用五苓散。在有五苓散这个水逆证更不可发汗,发汗能为上吐下泻这类的恶变,这个当医者不得不知。
底下这个他又另起炉灶了,另讲一个问题了,与上节是不相关的。底下讲的是虚烦这类的病。“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他说也有这么一种病,在汗吐下之后,也发了汗了,也吃过吐药了,吃过下药了,那么这个人呢虚烦不得眠,这个虚烦不得眠不是真正虚了,虽然用过发汗、吐下药之后,他比原来还发烦,这个发烦不是有实证,也吃过吐药、下药,没有实质的证候,表也没有象我们说的麻黄汤那种表实证,也没有,这个虚就是指着这个虚,不是一种实证的虚,可是这个拿着现在话说就是一种炎症,发汗吐下之后遗热不出,热在里头还有,那么这个人烦躁不得安眠,这个病很多呀,这种病一般说就是虚烦不得眠,要说厉害的话,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反覆颠倒就是睡不着觉,翻转不安啊,翻来覆去的,等他厉害的时候就是辗转反侧,不能安卧在床上,而心中懊憹,这个懊憹是烦躁剧烈的一个状态。这个懊憹,烦恼谓之懊憹,说这个烦躁,人啊不可名状,叫心中懊憹。那么这都是这个热冲击人的脑子,影响心脏的这种情况,才能发生这一系列的毛病。这都是热,在中医说是热毒啊,虽然吃过发汗、吐下的药了,但是这个热还不尽,拿着现在话说就是里头有炎症,那么这得用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这个药也是很常用的药,它是以解烦为主,解烦去热,不是真虚,真虚用不得苦寒药啊,象咱们说那个虚劳那个虚,用这个药不行。
“若少气者”,所以这个热盛啊人气就短,内经说壮火食气嘛,那么这个少气也是呼吸短嘛,这个是一种急迫状态,并不是真正的虚,为什么搁甘草啊,就是这个热烦陷入急迫状态,呼吸短促,这个在栀子豉汤中加入甘草就行了,甘草缓急迫嘛。同时这个甘草啊,多少都有点补益性,但是在本草上没有这么说的,根据临床上的应用来看,它也多少有安中的意思,是甘药都有补益作用,甘药补脾胃。
“若呕者”,就是上边那个证候啊,我们还用栀子豉汤,但是要加生姜,生姜治呕。这个栀子豉汤啊就是栀子、香豉这两味药,这个药虽少,在临床上应用很多,凡是这个胸中啊说不上来的烦躁,大概都是栀子豉汤证较比多。
这个方剂后面的注解有错误,他说是这两味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这错的,这个栀子豉汤我常用,差不多用到这么大岁数,我一回也没遇到吐的,没有这个事,这个药不吐。这都是这个书注家这么搞的这个。瓜蒂散这个药啊里面搁的豆豉,总是看瓜蒂散中有豆豉,栀子豉汤中也有豆豉,就寻思这个是吐药,不对的。这个豆豉是个什么东西?它是大豆做的东西了,那个东西不能使着人吐啊,根本也不使着人吐啊。这个瓜蒂散涌吐的作用也不在豆豉。这个就是不经临床,这个临床试验,谁吃栀子豉汤吐啊,没有一个,哪有这个事呀。而且这一段,文章你们看看,他说发汗吐下后,你还给吃吐药啊,哪有这个事呀。这个本文,在发汗、吐下之后遗留下来的虚烦不得眠,你再给吃吐药,哪有这么治疗的?在这个文章上讲也不行。那么在这个方剂本身,通过实践,它也不吐。所以这个不是吐药。这个书流传时间比较长了,但是也没有给它更正,这个决不通。
栀子甘草豉汤,就是栀子豉汤加二两甘草,也不吐,后面也是“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也是错的。后头这个栀子生姜豉汤更错,怎么说呢?栀子生姜豉汤本文明明这么说的,栀子生姜豉汤它治呕,好嘛这个方子还吐哇,这不是瞎闹嘛是不是。所以这个地方啊,讲书人怎么能在这个地方讲下去,我就纳闷。它治呕啊,怎么能吐啊,所以这是错的。这个我们不要信这句话。
那么方剂好明白,这个栀子和豉全是解烦去热的药,消烦,去热,止烦。这个栀子豉汤是好药,在临床上最常用了,别看药少。后头的比较重要。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无论是发汗,或下之,烦热,胸中窒,胸中就是当间,就是胸部中间,就指着食道说的了,人发烦热,感觉这个地方啊堵得慌,滞塞,这个病很多,你象食道上的食道炎啊,食道上的病很多是这种情形。我治一个食道憩室,他就是这么种病,我就给他吃栀子豉汤就好了,西医也是奇怪,中医就是辨证,他有这种证候,你用这种药是准行。我也不知道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这种证,他就是心中懊憹,烦热,这块觉得滞塞,这个病最多,食道方面的病啊栀子豉汤证很多很多。这个胸中指着当间这一道啊,不是整个胸,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个胸中就是指着食道说的,这个很要紧啊。也不吐,我们治食道憩室那个人啊,他吃了栀子豉汤那么多,有二斤,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他越吃越好,他老吃,后来再拍片就没有憩室了。
可是我们遇到这种病啊,象头前说这个,“发汗,若下之”之后,一般不会使郁热不除而产生这种病。假设不是发汗或下之,也有烦热,胸中窒,也可以用这个方子,不必非得发汗或下之之后。那么就是我们在临床上,不一定是发汗或下之之后见这种证候,就象方才说那个(患者),没吃过发汗药,也没下过,他就有这种证,你就用这个方子就行的。那么这个书呢(这个地方)讲的是太阳病啊,太阳病当然讲发汗。他说发汗之后,又吃过泻药,他意思说呀不是实证,不是胃肠里头有实,也不是表不解那种实,这种烦热大致都是咱们说的这种炎性的这种证候,所以搁个虚烦。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这也是给治错了,伤寒没有给吃泻药的,五六日表不解,还得解表啊。这个“大下”,下就错了,大下就更错了,这时就指着邪陷于里了,热邪被陷,所以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这个心中不是指着心下,大概这个可能指着心脏,他这个书啊是指着心中的这个话,都是指着心脏这个部位。“心中结痛”,心中有支结疼痛的感觉。那么这个病我是没遇到过,据我的体会呀,可能类似心囊炎的这类的病,由于这个表热,他吃泻药,使邪热内陷,影响到心囊发炎,可能是这种情况。
心中结痛啊,“未欲解也”,说这个不是好病的样子了,不是要好了,这个可以用栀子豉汤。但是我用栀子豉汤治这个急性心囊炎的时候,我治过,是有效应的,但我不是只用的栀子豉汤,我配合旁的药物。那么根据这段象心囊炎的这种情况,我也不敢说,因为主人没有明说呀,不过我们这么研究的。他写的心中,不是心下,不是胃。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个病也很多,同是误下,使着表热内陷的一种病。“心烦腹满”,心烦就是上面虚烦的这种状态了,厉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胀满,卧起不安。卧起不安就说明心中懊憹的这么一种状态,剧者必反覆颠倒,他不能安卧嘛,起来,爬下,起来,爬下,就这样。那么这个用栀子以解烦热,用厚朴、枳实以去胀满。这个病也很多,这是这个病在心烦的时候,抑止了肠胃的这种情况。这个就是栀子加上厚朴、枳实这两味药,我方才说了栀子去烦躁,卧起不安,厚朴、枳实去胀满。这个卧起不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胀的,另一种是热烦,两种原因搁到一起更使他卧起不安。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个大下呀,古人这个大下就是指巴豆剂。这个巴豆剂古人常用的,究其实是个好药,但是巴豆剂呢是一个下寒的(方剂),它是个热药。所以经过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药用的不对,不应该用这个热药来去热,热还是不能去的。
“微烦者”,这搁个微烦,这个烦是栀子证,但是这里头搁个“微烦”这两个字就是暗含着有“干姜(证)”这种寒证。这个病由于这个大下呀,这也是误治了,寒热错综发现,所以既用栀子,又用干姜。那么栀子证是烦得最厉害了,他搁个微烦,当然这里头有干姜,由于大下伤中气了,伤胃了,同时寒也生了,这个方剂里头,在这一段里头没明白地说明,恐怕这个人有下利、呕逆这种情况,要不他搁干姜干什么?所以这个热烦也不太明显,但是还有,所以他用栀子、干姜,寒热并用,两个药,那么这个方剂呢,既有栀子证,又有干姜证。这个干姜证我们知道了,呕逆呀,胃虚于寒呀,或者有下利,这个干姜都可以治疗的。那么栀子呢,当然就治烦,烦热。
所以经过误治之后,寒热错综,那么这个药也是寒热并用,这是不相悖。现在有人说呀你看你既用栀子,又用干姜,这没关系的,他只要有这种证,你这么用就不会错误的。他没有干姜证,你当然不能用干姜,没有栀子证,你不能用栀子。
这个段落呀都说得太简单,不够清楚,那么这个道理呢,他讲的是太阳篇,象这个方剂呀,你象干姜附子这类的方剂在三阴篇都有详细的说明的,在这里就本段,他说栀子是一个苦寒药,但是要有寒热错综的话呀,也可以与温性药配伍,意思不过如此。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是苦寒去热的药,所以用栀子为主药的这种方剂,这个病人旧微溏,有习惯性的大便溏泻,这是久寒的病。那么久寒,这个栀子是万万用不得的,尤其这个栀子与黄连,都治烦了,黄芩,它们不同的,这个黄连、黄芩呢能治泻肚,栀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药都不用栀子,所以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栀子这味药啊,它是解烦,同时也去黄,咱们讲到黄疸,栀子茵陈蒿汤里头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这个黄芩、黄连、黄柏也治烦,但是这些药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们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药,在临床的应用也不一样,在方剂中的应用我们也知道,如果病人烦躁,当然要用苦寒药了,大便要是溏薄,当然就不用栀子,可以用黄芩、黄连这类的药。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一节可与苓桂术甘汤那一节互看,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就这一条,这个就是里头有停水,所以吐、下,这都是误治,非利水不可,发汗更不行。上面那个他说是呀,“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停水,表不解,吃泻药,或者吐药,表不解就气上冲,气上冲就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嘛。“脉沉紧”,上面这个病要是发汗则“动经”,一发汗,动其经脉,“身为振振摇”,只是身为振振摇,还可以用苓桂术甘汤。那么这一节呢他是重了,你们好好看看,这个是不会发汗来的,“太阳病发汗”,这个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这种人,你不利水,只发汗是不行的,这个就是这个,所以虽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发热”,表不解嘛,还发热。“心下悸”,就是水逆满于心下导致心下悸呀。“头眩,身瞤动”,这个水气上冲,脑袋就要晕的。“身瞤动”,这个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这是虚的现象啊。“振振欲僻地”,上面那个“身为振振摇”,只是站不安稳而已,这个呢,振振,打寒战,要倒下,这个是不但表未解,水没去,而反陷于虚极而入了阴寒的证候了。振振就是打颤颤,就是头前说那个“虚故也”。那么这个用苓桂术甘汤不行,得用真武汤。
真武汤也是利小便的一个药,但是它利于阴虚证,那么苓桂术甘汤还是阳虚证,阳证之中的虚证,这个是阴证之中的一个虚证。由哪来的呢,都由于小便不利,而里头有停水,这是给发汗误治了。真武汤方药是这样的,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那么茯苓、术是利尿药了,咱们头前都讲了。那么生姜,他这个水往上逆,甚至于人也有恶心,这个生姜的量用的也挺重,3两,所以搁生姜,心下悸嘛,我们方才讲这个苓桂姜甘汤,就是茯苓甘草汤啊一样的,那个也搁姜。这个水气往上冲逆,但是这个不搁桂枝,没有气冲,并没有心下逆满这种情形,可能有恶心,这一段没说,我们从方剂中分析可能有恶心。搁芍药,这个水陷于阴证,恐怕里头也有腹痛,这个芍药治腹痛。另外呢由于陷于阴虚证,得搁附子,有振寒,恶寒得厉害。那么真武汤整个看起来,不但能够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僻地这种情况,也能够治里头有停饮,有下利的机转,我们看芍药也是的,而腹痛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他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这个真武汤啊共附子汤,这个我们讲到三阴篇就有了,它也治心下有水气,但是这个全是陷于阴虚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恶寒得厉害,尤其有这个振振欲僻地,打寒战,必振寒呐,这个振寒都是阴虚证的一个反映,若是这种的小便不利,头晕,那么你用苓桂术甘汤就不行了,苓桂术甘汤没有阴虚的证候,没有阴寒的证候,这个在后面少阴篇对这个证候还要详细讲的。所以里有停饮而发汗,这个变证多端啊,你看这都是的,必须得利小便,尤其小便不利,更在表证上必须要利小便而解表,就按一般的发汗法是绝不行的。这个根据桂枝去芍药(汤)那篇以下到这,对这个反复来说明,小青龙汤也是的,小青龙汤虽然不是小便不利,而是心下有水气,心下有水气表不解,你要用普通的方剂是不行的,必须一方面去水,一方面解表,才能够达到表解的目的,换个法就不行。这个在咱们研究的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客观事实,这是中医的一种特别发现,那么小便不利,有表证,在临床上很容易找到,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吃发汗药啊,吃吐药、泻药全不行,你非利小便不可,一利小便这表也自然解了,但是这个方剂呢不是一种,不是随便哪个利小便药就行的,这方面的药很多了,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这很多。
底下这些是另一个段落,不可发汗的集中到这个地方说明。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这个咽喉干燥啊,一方面有热,咽中干嘛,燥,就是有热象,一方面是缺津液,津液枯燥。这个发汗啊,胃热不能发汗,表热才能发汗呢,发汗是个解热的法子,但是对里热、内热都不行的。
津液虚,不能发汗。那么这一条呢,既有热,津液也虚,这么一种证候,尤其在咽喉。这一段就说明,咽喉肿痛这类的病,当然也不可发汗了,凡是咽喉肿痛都是有炎性证候的多,但还都咽喉干燥,所以咱们对咽痛,都搁到少阴篇是有道理的。开始时都象外感似的,但是呢咽喉干燥,所以这个是不能发汗的。可是也有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在临床上我们遇到外感,以外感为主,这个咽痛……不可发汗,一般象这个用葛根汤啊加桔梗,也可以的。但是如果只是一个以咽痛为主的病,那就是有些形似外感也不能发汗,这个要注意啊。小孩子这个病最多,常由感冒,再到咳嗽,嗓子疼,有这个情形,但是不是以嗓子疼为主的,那个嗓子疼也不重,你该用桂枝汤啊,你桂枝汤加桔梗也行,该用葛根汤,葛根汤加桔梗也行。但是确实是以咽痛为主的这种病,那么大概都不能发汗的,这种我们要注意,所以搁到头一条。你象这个小孩子病啊,出疹痘,那么最后余热不尽,回到嗓子了,那么这个时候发汗差不多就能死,非这个发汗封喉啊,所以有一些咽痛之类的病,所谓急喉风这类的,也是嗓子特别干,这个痰干巴到嗓子上,疼得特别剧烈,这种病啊都不能发汗,所以这一段搁到头一条,很有意思。

84、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

那么这个淋家也是一种炎症,是亡津于下,那么再发汗夺其津液,必伤阴血,所以发汗汗出之后,这个便血不是小便便血。这个淋家,现在这个病少见了,旧社会这个病多得很呐,是前阴发炎,我遇到过这个病,也有淋血的,出血的,总而言之是伤阴啊,就是伤阴血了。他久伤阴血于下,已经阴血就虚,你再竭其津液,那么阴血受伤,必要便血的。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所谓疮家,不是起一个小疮就不能发汗了,所以说疮家是颈带疮、瘘啊这种恶疮,这也是丧失人的精血最厉害的,这个疮没有不出脓出血的。
“虽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的证候了,虽然有身疼痛也不能发汗,汗出则痉,他阴血虚,你再夺其汗,这个肌肉组织更枯燥了,完了就要抽。痉,这是一种病名,就是现在咱们说抽,厉害了就是背弓反张,这都是肌肉不和了。肌肉不和有多种原因,这个就是津液、血液枯燥的这种不和。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下之后表不解,一般说应该用桂枝汤,但有些例外,尤其在此与桂枝汤有些相反,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也治汗出而喘,喘也是气上冲的反应,但这里不是的,这里是里有热而汗出,表不解,故还喘,有麻黄证之喘,但麻黄汤是不汗出,里有热阳明病法多汗,热壅于里,蒸汗于外。所以不能用桂枝汤,因里热不能用桂枝,所以麻黄汤把桂枝去了,加去热之石膏,前面讲了麻黄配石膏反能汗出,麻黄配桂枝必能出汗,而且桂枝不利于里热,所以不能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故说“不可更行桂枝汤”,“无大热”,阳明病里头大热,蒸蒸发热,如果是那种情形发热麻杏石甘汤就不行了。虽然有里热,但不到承气汤证的程度。这与桂枝汤的汗出不一样,这里汗较多,且味重,桂枝汤证的汗少,稀薄无气味。故治喘,如果有热,搁石膏比较好。石膏也有定喘的作用,在肺炎初期可用,但不能频繁用,只有符合这种情况,汗出而喘才可用,仍要辨证,小儿多。没有汗也可用。我给我儿子开此汤,那时他只有4 岁,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吃安宫牛黄丸,那太凉了,当我回来的时候疹子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他舅舅正学医……
嘿,来了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种还是解表、祛热、解毒,这种套方,我说不行吧,等客人走了,我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杏石甘汤,……就开这个,开这个哪,石膏用得少,麻黄用得多一点,他吃了,慢慢的脑袋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他那也是……并发肺炎,你看这个好了之后,他舅舅说的,哎呀,咱俩这……,他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非有汗,这是我头一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四岁。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始数下之,所以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当然这也是指发汗药了,但是脉还浮,应该继续用桂枝呀,外证使用 桂枝是这么说的,外证还没拉倒而数下之,连续给吃泻药,所以协热而利,使这个邪热陷于 里,协同泻药而为热利以下,而为协热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这个数下……所以心下痞 硬,心下痞硬就是胃虚了,表里不解者,太阳病外证本来未解,三翻二次给吃泻药,一方面 得协热利,一方面表也没解,桂枝人参汤主之,就是现在所说了人参理中了,以人参汤理其中,也是胃虚衰了,那么以桂枝甘草汤而解其外,他这个桂枝人参汤就是桂枝甘草汤与理中汤的合方,你们看看对这个人参治心下痞这个就看出来了,那么这个方子心下痞硬就是人参汤,所以他是治胃,我们用人参啦,总得在这里头看这个药物的应用你才明白,所以人参不是万能,它是治虚,但是在胃有胃气虚而又有心下痞硬的这么种情况用它是最好的,所以古人就在这时用,你看看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你这个你都看出来了,那么这个理中汤呀,主要的是胃虚心下痞硬,人或者有呕呀,大便稀呀,它由于胃虚衰造成的,那么这个协热利,这个利下不止应用这个理中汤是健胃治下利,用桂枝甘草汤呢解外。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这个太阳伤寒,大下是非法的治疗了,应该先发汗,大下当然不好,他一看不好,他又 复发汗更错,既大下表不解,依法应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他这个复发汗就是指麻黄汤, 那大汗出,病并不解呀,他的表还不能解呢,所以他一方面由于他这个大泻下使致表邪内陷 而为心下痞,一方面由于发汗又错,所以仍然恶寒而表不解,要吃桂枝汤他就对了,那这个 表不解而有这个心下痞,那么应该先解外而后攻里,所以他说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这是根 据这个规律了,所以在临床上,如果要是用这种里实需要用攻下的药,那你看外,要有表证, 你先解表,这是定法,如果里面要温,你先救里而后攻其表,所以这个他那个太阳篇他这个 都讲了,他应是这个表证与半表半里与里证的相互关系治疗定法,他在这里都讲了,太阳篇 的特别多,我们到阳明病到少阳病,他讲的都少了,他原来在这里都讲了,那么这里你要注 意了,如果用攻下的药,有表证在,应先解表,我们头前讲的十枣汤都是的,十枣汤你也不 能先用十枣汤,要攻呀,所以得先解表,表解之后,那你再攻里,所以是里未和,表解里未 和呀,所以用十枣汤,这也是一样的,一个痞,他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他这是一个攻的一种, 这都讲的头前了,这个大黄黄连泻心汤,也讲在头前了,这个解表呢,所以这个津液已经丧 失了,这个解表不能用麻黄汤,必须用桂枝汤,头前大下之后表不解,也应该用桂枝汤,所 以他这个复发汗就是用的麻黄。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心中”不对的,是“心下”,把它改过来,这个心中呀常指心脏说的,这个心下指的 胃说的,就是在心口这位置,心下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这形似太阳伤寒,汗 多发热,但是他没有畏寒啦,所以汗出不解,心下痞硬,这个心痞硬是个实证,不是我们说 的人参那个心下痞硬,这个就是心坚满,呕吐而下利者,同时呕吐与下利,这个大柴胡汤主 之,那么个病指的是什么呢,就急性利疾,这个很多呀,这个急性痢疾呀,他来他也发热, 但是有恶寒呢,我们用葛根汤就对了,这个要注意,这一段啦,应该与葛根汤有个鉴别,咱 们头前讲了,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那个绝对的纯粹是太阳病,还有恶寒脉浮, 他这个有下利,解表下利就好,那么如果也是发热汗出,也恶风或恶寒,但是脉缓弱,那是 桂枝汤证,所以我们在后头有,到太阳病篇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那个跟用 葛根汤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种痢疾呀,如果有表,实痢可用葛根汤发汗, 虚痢可用桂枝汤解肌,这个表解,他这个痢疾呀,大致就可以好,就是不好,也减去凶势, 你再……治疗,他也比较容易,那么这个呢他不是伤寒发热,他没有恶寒,那么这也就是给 误治了,所以发发汗不解,同时马上这个病就来了,心下痞硬按之也拒按,也疼,也准疼, 呕吐而下利,上头呕吐,下边利下,这个病很多,我曾经,这个急性痢疾如果有热的话,或 者恶心、呕吐,这个柴胡汤,这个心下急呀,咱们头前已经讲了很多了,心急,他这个痞硬 与那个是互词,急就是这个位置觉得弊得痛,这个急,不宽楚嘛,这个李东垣,他注的就是 不宽快,不宽快就是紧,同时他这个痞硬,……里头有东西了,痞硬,呕吐而下利了,这个 很多,开始就用大柴胡汤,那么如果要有口臭感,也可以用大柴胡加石膏,急性痢,也很好 使,我还记得,那回我来北就,就在大街上,我没到这里来,我私人开业,有一次我出诊了, 后来店里来了一个人,大概就是这种痢疾,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 说有呀,我问是什么,他就说是这种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我说闹痢疾的,你开了方子吗? 他说我开了,我说开什么,他说大柴胡加石膏,哎呀,我不放心,他这个病离我家不远,我 说得了,我看看去吧,完了他带着我看去了,这个病人正来茅房里,完了他出来了,我说怎 么样,他说挺好,现在我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烧了,大便也渐……。所以这个方子很好, 我怕他全弄坏了,特意去看,这个有很多的,那么假如说,他这个心下不痞,不是这样子而 拒按,原来这种痢疾也发热,呕吐下利,这个呕吐不好哇,这个痢是噤口痢呀,就是呕吐, 什么也不能吃,这个痢疾死亡比例很大呀,一般用小柴胡加石膏也可以。我用小柴胡加石膏 汤,这个人现在还活着了,他的弟弟前天上我家串门来了。所以他这个痢疾用柴胡证的机会 很多,尤其大柴胡汤,痢疾开始呀,没有古法,那么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不大的,只是, 现在我们用大黄10g 或三钱,我自己闹痢疾也吃个药,他一泻就好,这个病来的挺厉害,那 个发热呀,……也吃了,来得挺凶。  
    166.证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所以桂枝汤主要治气上冲,那么寸脉也浮,他这个病在上,那么这个也是,这个寸脉讲 那个脉促者表未解也。结胸寸脉也浮,他这个病在上,那么他这个也是,这个寸脉微浮哇, 对照这个桂枝汤讲,他形似桂枝汤,桂枝汤证寸脉必浮,那么同时气上冲,但与桂枝汤,似 似而非,桂枝汤证,头部,他为太阳病嘛,他一定有头项强痛,这个头不痛项不强,那么这 个病是什么病呢,他底下就解释了,胸中痞硬,病在胸中,胸中痞可以理解,他这个硬,不 好理解,……胸弊得厉害,那个胸有肋骨,怎么能摸着他硬啦,当然在心下摸,心下这儿可 能也硬,他是往上,这个往上攻得厉害,换言之,感觉得这个胸弊得厉害,按之心下这地方 也可以硬,气上冲咽喉,感觉着这个气上冲的厉害,所以说证如桂枝汤证,不得息者,以至 于呼吸都困难,这个呼吸困难有二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胸中痞硬,一个是气上冲咽喉,二方面造成的,它堵得咽喉,也影响不得息,这说明什么问题呀,就是这个病呀,由下往上,它又要想吐,又不得吐,所以这个人啦,这个时候必然有愠愠欲吐,要吐而不得吐。所以他下一个断语是胸有寒也。这个寒是指水饮说的,水饮也要从上面出,当吐之,宜瓜蒂散,所以中医治病它这个辨证啊很有道理,他是要用吐剂,全是大温吐,这个病往上来,这是个病机嘛,咱们讲病机,这正是个病机,就是在生理机制上它有这个机制,想要把它从口腔把它吐出来,但这样它达不到,要吐而不得吐,所以胸中也痞硬,气感觉往上冲而致不得息,他用这个吐法,最适应病机了,所以用瓜蒂散,瓜蒂这个药,它是苦寒祛水的药,所以它也治浮肿,那么它是苦寒的,它有涌吐的作用,它祛水,有吐下,上面吐,这个药也能随水饮而下,但它主要是涌吐,赤小豆也祛湿,在这里头它一方面,赤小豆也有点祛湿之功,与苦寒 药搁在一起它也有养正的作用,那么这两味药,各别捣筛,为散……,合治之,把它调匀取 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把这个豆豉啊用咱们这个碗,七分碗、八分 碗这个样子,把它煮成稀粥的样子,……然后把这个滓子不要,取之和散,用豆豉的汁合这 个面药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要是不吐把这个……的药再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 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所以这个吐也最伤人不可,我们看看这一节,它这个用豆豉,豆豉 它是解烦,它……欲吐,也寒,它并不是个吐剂,不吐者少少加,叫加……药,我们讲的这 个栀子豉汤,所以这个注家看有这个香豉,也说它吐,栀子豉汤它不是吐的,就从这他是弄错了,他看这个里头有香豉,在栀子豉汤里也有豉,他一看这也是吐药,所以咱们这个头前讲的栀子豉汤,在临床上我一直常常用,没吐过一回,它不吐,它就治虚烦,心中奥哝,就是这个药他看中香豉了,所以他说助吐,不是的。  
    167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咱们开始这个太阳下篇,就讲的结胸和脏结,结胸讲的很多了,从结胸讲到心下痞,那 对于脏结它没有交待,这里他又特别提出来,痞胁下素有痞,这个痞就是痞块,这个不是心 下痞那个痞,所以在头前,你们看一看哪,开始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 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那个时候讲的痞,就是指的这个痞块,就指的脏结,它这一开始的 4 条啊,全……这个结胸和脏结立论的,它这个痞不是指的心下痞这个痞,我们讲到太阴病, 它有,太阴病,这个药不可下,下之胁下结硬,胁下结硬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痞块,所以注 家把这个痞,也就是弄成后头我们讲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个痞了,不对的,你看那个都是太 阳篇、太阳病,下之为心下痞,不是阴证,病发于阴下之,不是那个痞,那么这一段呢,就 是照顾头前,所以胁下素有痞,胁下它在两侧,两侧现在咱们很明白,两侧它是肝脾的部位, 那么胰腺也在左边,也是胁下,可见这个病它是不能治的,这个我们看得象它指的肝癌,或 者是胰腺癌这类东西,你们看一看,那么它不是马上得的,不是由于吃泻药马上就得的,素 有痞,痞块连在脐旁,往下与脐旁这个部位相连,痛得厉害,痛引少腹,甚至于下入阴筋, 筋经就是指的前阴了,此名脏结,死。所以脏结是……治,在古人呢,也看出这么个问题, 你们看看这个……,它是连在脐旁,那么可见古人是对这个痞也是没办法的,所以这个结胸 就讲治疗,这个脏结一回也没说,它就说脏结无阳证,舌苔黄不好治,在这呢,它又说脏结 死,有这种情形准死,也有不死的,那么那就不一定就是癌了,那是古人对这个证的一种看 法,所以你们看这个注家说的这个痞啊,全指的心下痞就不对了,这个你怎么交待呀,这个 就是与前边那个痞,就是那个脏结相呼应的有这么一段。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虚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伤寒若吐,若下,是皆属误治啊,寻其理,邪热内入而结于里,病七八天不解,热 结在里嘛,热实于里它必定要反应到外头来,所以方才我们讲的身无大热,那么如果这个热里实的厉害,它一定蒸于外,所以说表里俱热,身大热,这个白虎汤就是治身大热的,但是它没有到蒸蒸汗出这个地步,时时恶风,就是人体热感觉外边的风寒来袭,也是时时怕风,(音频消失),那么热伤了津液,热就想喝水,再伤了津液他就更想喝水,所以欲饮水数升, 就是现在喝几碗才痛快,这个要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那么后人也认为时时恶风,它是有表 证,石膏解表是错的,后头它要解释,这个就是白虚汤加人参,他这个人参这个药我们头前 讲过,心下痞硬,它是胃虚,胃虚它就不能行津液,我们人身上的津液啊化生于胃,胃虚它 的津液就不能行了,它不能纳食了,吃了他也不消化,这个津液当然就不能补溢上来,那么 热伤了津液,胃再虚,一定渴的厉害,所以白虎汤加人参,非……胃气,才能恢复津液,古人方子就这样,后人方子就加麦冬、生地了,滋阴,光滋阴胃要是不好是白搭,所以在白虚汤的基础上,有石膏、知母,这个药很寒啦,足以去热。那么这个津液不生不行啊,所以它加人参,我们看看《伤寒》《金匮》这两个合起来看白虎汤,白虎汤都不渴,可是全是舌干,口舌咽干,那么大渴的时候它都加人参,以致于在用药上它有一个很好的启示,不是说遇到渴就得滋阴,不是那个情况,那么这个它是有热了,咱们说热盛伤津,达到了相当程度它就大渴,大渴的你在寒药里面加人参鼓舞胃气就行了,这个方子也是这样的,知母、石膏,这个知母啊,也是寒性的药物,它解寒,那么这个白虎汤这个烦的相当厉害了,它祛热的作用也挺强,与石膏并用更能祛寒,可是你用寒药,也顾全胃呀,所以它用甘草、粳米,这个地方都相当好,咱们治病就当大医,用苦寒就是苦寒,用辛温就是辛温,这个石膏这个药最伤胃了,要是大量吃石膏,不想安中养胃的法了,那食欲很快就减下来了,但它又用甘草、粳米,粳米,米熟了就成米汤,它起粘化作用,它使胃不受伤,光能去热,所以古人它这个方剂啊妙不可言,它不伤胃,那么要是这个大渴饮饮呢,还要加人参呢,它底下解释,所以这个它不是表证。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没有汗,同时外边也无大热,但里头有热,口燥渴,口舌干燥而且渴,一渴它就加人参,心烦得厉害,背微恶寒,它胃要有热啊,当胃的这个部位,它也微恶寒,所以后背当 胃的部位它恶寒,这是一个辨证常有的情况,如果胃有停水,背恶寒,背寒冷如掌大,如果有热呢,外边特别热,它也感觉外边风来袭,它外边也恶寒,一有热它口要燥渴,有寒口中和,所以我们后头要讲的,这个有寒,所以这个也好辨,但这个地方就要注意,这个当然也用白虎汤加人参主之,它渴嘛。  
    170 .伤寒,脉缓,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它怕你里头加这个,背微恶寒,时时恶风,怕你认为是表证,表证吃白虎汤那是不行的,所以在这里特别提出这一条,伤寒,脉浮,脉浮它表未解嘛,发热又无汗,其表不解者,就是这个情况,它是表不解嘛,不可与白虎汤,总得渴饮水,它内热有了,而且没有表证,这才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不然的话不要妄用,它不是解表,所以后世把石膏打入解表药,说它是辛寒,给它加个辣,谁说石膏辣,它是甘寒,它不辣,你要达到解表了,就得辣,不辣不出汗啊,所以它又解表,哪有那个事啊,所以特意出这条,就是让你注意,它外边恶寒就是由于有热,恶风以致于背微恶寒,也不是恶的厉害,没有表证。有表证不能用它,还得先解表,以后你加石膏可以,有石膏证也可以加入,比方用葛根汤加石膏,或者是我们刚才讲的麻杏石甘汤,越婢汤,有的是,大青龙,它是无汗出而烦燥者,那个里头有解表药加石膏, 你不用解表药只是用白虎汤,那不行,所以这个方证啊,这是顶要紧的,一个方剂有它一定的适应范围, 就是说它的证候,不然的话,你到治病的时候,往往弄错了,这个治病啊,治对了,要是这个病严重,好的面啊不明显,但是见好,弄错了,立竿见影,马上就好,所以这个治病啊,兴对不兴错,错了就出大问题,你看头前讲的那个久而成痿,内有停饮,晕眩,那么这个病吃利尿药就好,你一误再误,弄的人痿废不能行动,那都是当大夫的责任了,咱们再讲三节……四、五节就好办了,我们好做总结,把这个太阳篇都讲完,做个总结,那么究竟这一篇它说些什么?  
     171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少阳并病就是先得的太阳病,这个病传入半表半里,又发生少阳病,而太阳病还不罢,这叫做并病,心下硬,这是我们前面讲的人参证,这是小柴胡汤证,心下痞硬,不可吃泻药,吃泻药下利不止者死,后头阳明篇就有了,它是胃虚嘛,颈,我们这个脖子两侧是颈,后面是项,颈强是少阳证,眩是指目眩,指少阳证,所以这个太少证候俱备,它叫太阳少阳并病,那么这个柴胡证不太完善,还不太完备,那么可以用针刺之法,当刺大椎、肺俞、肝俞诸穴,那么这个就去胸腹的邪热之气,我们吃小柴胡汤也是为这个,它就是祛这个胸腹邪热,慎勿下之,这个病啊,万万不要吃泻药,因为太阳也忌下,少阳更忌下,尤其是这个心下硬,你不要看它是个实证,这个心下硬,纯粹是胃虚,要当实证下之非坏不可,所以搁个慎勿下之,当然这个病我们要使小柴胡汤是可以的,这也就说明,少阳病而现柴胡汤证,柴胡证不太明显,那么有用针刺之法,大椎、肺俞、肝俞都可以刺,这个就祛胸腹间的邪热之气。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那么就指有太阳病的证候,这个太阳病的证候也不过是脉浮,发热而已。它并不恶寒,要真正有恶寒啊,那还是要用葛根汤,它说有,那么所谓少阳病呢,当然有口苦咽干这类情况,那么这两种病同时发作者,谓之合病,合病与并病的差异啊就在这么一点,先有太阳病而后有少阳病,就是由太阳转属为少阳了,这个叫做并病,前一个病并到后面这个病而发病,这个合病呢既有太阳病的证候,又有少阳病的证候,叫同时发作,这个不是相传,叫合病,那么这种合病,自下利者,可与黄芩汤,那么这个证候呢,总而言之有热,太阳少阳都是一个阳热的证候,就是既有表热,又有半表半里之热,它是这种情况, 但是太阳病决不明显,要是明显的,虽然有自下利,它也要用葛根汤,要么用葛根汤来加, 所以这个我们必须分清了,刚才在那个协热利里讲了,它那个也是表里不解,这个也是表里 不解,可是这个是太阳从少阳说的,有些口苦,有热象,半表半里也有热象,也有表热的情 况,但它不是纯粹表证,要是纯粹表证,得先解表,那么要用葛根汤。
那么这个黄芩汤,这 个下利,也治热利,这种热利就是痢疾了,没有明显的表证,但是有发热,口苦,这一类的啊也给起名叫太阳与少阳合病,一发作就这样,那么这个情况有用黄芩汤的机会,这个黄芩汤啊,它下利,腹痛,它有芍药啊,那么这个它以黄芩为主药,它也是祛热的,烦燥腹痛而下利者,可以这种方剂,我们现在用的白头翁汤,它那个热比这个更凶,甚至于它这个排泄物感觉烫呀,那你吃黄芩汤就不如吃白头翁汤了,那个后头要讲到,到厥阴篇就讲到,这个以腹痛为主,腹痛有些烦,这种痢疾,可以用黄芩汤,有热,如果要是有呕,还要加半夏、生姜,就是小半夏汤,加小半夏汤,小半夏汤就是止呕,那么黄芩汤就是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那么芍药甘草汤就治肚子痛,黄芩就是去热,解烦,大枣是安中的药,也治肚子疼,所以这个药治肚子疼,热利腹痛,但是要是下重,里急后重的样子,这个不行,起码要加大黄,那就……白头翁加大黄,黄芩加半夏生姜呢,就是上边黄芩汤加上治呕吐的半夏、生姜。再讲一节。
     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中有热,那么就有热邪了,而胃中有邪气,这个邪气指的水饮说的,热邪与水气相互激动,所以它腹中痛,就是里头这个水饮为热所激动,它腹中痛,而且欲呕吐,胃要不停水它不吐的,一般吐呀都是胃中停水的时候多,但是没有热的刺激还好些,要有热非吐不可,咱们讲小柴胡汤,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它有热邪,他激动水,它更容易呕吐,黄连汤主之,这个黄连与黄芩,黄连有治肚子痛的作用,黄芩没有,上面黄芩汤所以治腹痛,他有芍药大枣的关系,那么这个治腹痛与黄连有关系,同时治胸中烦热呀,也比黄芩好,这个凡是在临床上用三黄泻心汤,人颜面潮红呀,大致黄连用的多,黄芩也有这种情况,但不如黄连更明显,所以这个方以黄连为主,特别提出胸中有热。咱们那么黄连上清丸呀,清上边的热,这个热往上边涌,所以颜面潮红呀,胸中也特别觉烦热,那么另外要还没水,它不会呕吐的,它如果激动水,下面腹痛,这个药也治痢疾,也治下利,同时热来上头,寒饮也往上走,那么也容易呕吐的,这个方子与头前讲的泻心汤差不多。也有干姜、甘草、人参、半夏、大枣,与头前讲的甘草泻心汤差不多的,不过没有黄芩,又加了个桂枝,这个桂枝治往上冲,他觉得胸中有热,也有往上冲,往上冲就得用桂枝镇冲气而降逆,所以搁桂枝。这里没说到下利,他说呕吐,冲逆的太凶,就是上而不下,没有到下利,但是这个方子也治下利,如果要下利,同时有呕吐,上边烦热得厉害,这个方子就可用。头前那个泻心汤黄连量非常轻,一两,另有黄芩三两。这个里头是黄连加重了,他把黄芩去了。那么也就是上边烦热的厉害,同时有气上冲的这种甘草泻心汤证,可以用这个方子,它所不同的,那个没有桂枝,没有气上冲得那么凶,这个气上冲的厉害,同时那个黄连少,它烦的比较轻,在甘草泻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没有提到胸中有热,有热就烦,那个烦较轻。
那么这个也有心下痞硬,有人参啊,你看看,它也有这个,不过在这没提,因为头前这个方剂很多了,你自己可以参考了,所以这个方子的应用与甘草泻心汤,心下痞硬,腹中雷鸣,这个也可以有腹中雷鸣,也有干姜半夏,也去水,所不同的,它是治甘草泻心汤证气上冲而烦热甚者就行了,所以这个方剂连我们的那个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大同小异,也治呕吐,也治下痢,那么这个它是以烦为甚,它后面这个方后语有些错了,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这个错了,它这个小柴胡汤与这个几个泻心全是煮取六升的,它去滓还要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它应该这样,所以它这个去滓温服,昼三夜二,这是错了,这个应该改为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就对了,但是这个说法决不是他的说法,它与前后不一致,大概玉函经就是这样的,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可以把它改了,咱们今天就讲到这,回去你们也看一看,把这个太阳病啊三章合到一起,下一次呀,咱们做个总结,做总结第一个主要的,我们要把他的书排开,看看他的方法方式是什么。对于太阳病在他这个书上怎么讲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那么它哪一些是治太阳病的,哪一些不是治太阳病的,它这全书的精神,太阳病讲的特别的多,比如方才我说的,它讲的是表证,这个病是转瞬万变,它不老在表,它也要传半表半里,也要传里,它本来是讲的阳证,它也可以转化为阴证,尤其经过治疗,所以仲景这一篇,这些关系,他都讲到这一篇了,不是说这里所讲的全是太阳病,它讲太阳病的东西也有。你象太阳病依法当发汗,是发汗解表的方剂,都属于太阳病的范畴的,其它不是的,所以有些注家见这一篇都是太阳病,他一看不是的,他就拿出去了,有的书都是这样的,把这个书改得乱七八糟的,那么讲到这里头也可以吧,所以表证与里证,表证与半表半里,无论是证和治,这个规律法则,它都讲到太阳篇了,在旁一篇就不再这么详细了,在这篇里头讲的很多了,你象头前的合方啊,在这里都讲了,后头就不讲了,你看方才讲的桂枝人参汤,他也是合方,他就不提了,它因为头前有,麻黄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桂枝各半汤呀,他那个合方的方法,合方的形式都讲了,后头不讲了,不是以不讲就没有了,还有的是,你看书应该看懂了,所以他这个书呀。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40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下边这个要不得,此为欲解也,就完了,以下都是以脉定证,这个是不可靠的,如下者脉浮,就结胸没那事,头前讲了,脉浮者,此为在外,用桂枝汤,怎以叫必结胸?所以底下可能王叔和加的,脉浮必结胸,结胸脉浮也是寸脉浮关脉沉,头前有,脉紧也不一定咽痛,当然是邪盛容易咽痛,但是不一定必咽痛,所以以脉定证靠不住,故底下的不管它。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为误治,其脉促,促脉就是寸浮,关以下沉,是结胸证的脉,此 寸浮关沉一样的。有此脉而不结胸,说明促脉在这还是表不解。前面的葛根芩连汤就是,下 之后脉促者表未解也,要结胸,促脉是结胸证的脉,如果不结胸,只是表不解而已,病没因 泻下而变成坏病,所以不要紧,“此为欲解也”。下面的是以脉定证了,下后的各种变证可以为结胸为咽痛,为两胁拘急,就是少阳病了,也可是表不解,头还痛,也可以激动里水而呕吐也可为协热利,必下血是伤阴了,如邪热内陷,人以前就有瘀血的情形,是可以下血的, 这个都可能,但不一定限于此脉浮必结胸等等,这靠不住的,中医的脉不是哪个脉就是哪个 证,一个脉主多方面的证。所以在临床上,脉证必互参,才能明。例如:女人有孕,2~3月脉要滑,阴搏阳别,滑脉主有孕,男人脉滑难道有孕?要结合实际,女人断经二三个月脉 滑必有孕,不然的话也不一定有孕,故脉不能为哪一证,如脉浮就主表,但也主热,没有表证 脉浮就是有热,所以此书有病发热十余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此脉浮数不是表证了,是里热。  
     141 .病在阳,就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病在阳,也是病在表,依法当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拿水喷脸为噀,或灌之,或者用水浇身,以凉水浇身,这是古人用冷水急之,让其出汗的法子,以水浇身为灌,无论用冷水噀其面或以冷水浇身,全能使表热被冷水所却而不得出,不能因汗而解除,“弥更益烦,肉上粟起”前面大青龙汤证讲了不汗出而烦燥者,此汗不得出故更烦了。由于热与水相激,起鸡皮疙瘩,就是小疹子,这也是不得汗出的表现,表证身上满是水份要排出,借汗排除,而外面一激,故而发生此种疙瘩,热不得向外,意欲饮水,热不在胃肠内面,里面无热,所以反不渴,不象白虎汤证,后者热结于里了,故渴,此仍为表热不除,不汗出而烦燥,并不渴,所以应用文蛤汤,文蛤散是错的,以后介绍全匮要略就知道了。此方与大青龙汤就差桂枝与文蛤,把大青龙汤的桂枝去掉加文蛤、麻黄减量,大青龙的麻黄六两,而此方是三两,因为在表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与大青龙汤证差不多,就是不得汗出排热,而人更烦,还是无汗,那么就用麻黄加石膏这法子就对了,所以不用大青龙汤,表证没有大青龙汤证厉害,若不差者,如果服文蛤汤后表解了,但渴不差,还意欲饮水,恐怕这里头有停饮,要详细观察证候,如有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故用“与”不用“主”,就是让你参考的意思,“主” 是肯定的,“与”是让你斟酌当时的证情,有用五苓散的机会可以用,如果病总是叫渴,又小便不利,肯定里边有停水。文蛤散这个药就是解渴,这在金匮要略消渴篇这么说:“渴欲饮水不止”文蛤咸寒止渴。此段“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怎么用文蛤散呢?当然不是的。再看文蛤汤,也在金匮要略里头,在呕吐哕下利篇说“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 之”,得水而贪饮者,得到水没完没了的喝,怎么用文蛤汤呢?所以金匮这一段也错了,而有没有吐后而用文蛤汤发汗的,“得水而贪饮”这是文蛤散证,在金匮要略里头文蛤汤应该
是文蛤散。而本段是文蛤汤,这是传抄错误。因为文蛤汤是发汗药,是解热发汗,这里用文蛤不是解渴,就是意欲饮水而反不渴,不是渴饮无度,所以应为文蛤汤,总而言之,还是表未解,所以此段错的多,那医宗金鉴改的乱七八糟。底下这个不应该与此搁一段,搁一段就更坏了。  
     寒实结胸,寒痰凝结,没有热,没有热证,纯粹是寒湿,与三物白散,小陷胸汤错了,小陷胸汤治热不治寒,黄连、瓜蒌都为苦寒药,半夏去水而已。不治寒。这个白散正治寒湿, 不治热。这里“小陷胸汤”几个字应去掉。文蛤这个药,医宗鉴说是五倍子,五倍子古人叫 文哈,说的也有理,医宗金鉴里说试验过用。文蛤治不了消渴,用五倍子反有作用。有些人 认为文蛤,牡蛎这个药可治渴,文蛤这个药呢可能治渴,是海物的东西都治渴,尤其蛤露之类的,不过医宗金鉴说试验过,这个作个参考,我试验过五倍子,治消渴没多大作用,还不 如牡蛎、花粉,花粉牡蛎散都治渴的,在金匮要略百合病里有。叫瓜蒌牡蛎散,专用文蛤并 不理想,五倍子我试过效果不好,作个参考。真正的贝壳类的文蛤没用过,五倍子用过,不 象医宗金鉴那么说的好用。我想牡蛎可以治渴,文蛤也可以治渴。  
五苓散头前讲了,不细说。看看白散,以桔梗、贝母二药排痰,寒痰凝聚,故用此二味 排痰药,巴豆是热性的,又涌吐,又催下,这个药非常的猛峻,但是温热,寒湿古人都用巴 豆,不用大黄,方后此三味药做成粉剂,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古人一钱是现在三分很 轻,虚弱的人还要减,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如不利,喝热粥马上 就泻,利过不止,则服冷粥。巴豆我早些时候常用,巴豆用都要做成巴豆霜,先炒压成面子, 用吸水纸把炒出的巴豆油吸尽,油非常厉害,故巴豆霜不那么猛暴。现在一般都没用,以前 小孩子病,叫药铺做不放心,自己做干净,反复用吸水纸吸油,直到没油了,利过不止,喝 凉粥一杯,就行,马上就止。
上面“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服者,若水噀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这是胡说八道了,这节更糟,还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复,引衣自复是恶寒了,还用水灌,水洗的,没这个事,可见这一段非常乱,益令热都不得出,这解释热却不得出,其热被却不得去,解释这句话,但是与上边都连上了。当汗而不汗则烦,这名解释得好,当然要解表,要不怎么用文蛤散呢?“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这又乱说,这与方剂一点不合,这个白散并不能出汗,可见这节错了,白散是一温下寒饮的方剂。在肺痈、肺痿那一章就有的,假设寒痰凝聚而结胸的,即寒湿结胸,有用二物白散的机会,小陷胸汤不行。但是也有这种病,所以在这他还特别提一句,它是另一节,与上面那节是不一致的,不是由于冷水噀之,若灌之,而使人能寒湿结胸,这是错的,一般书在此解释的都不够好。  
    142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少并病,古人解释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发生少阳病,太阳病还没解,叫并病,头项强 痛是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这是少阳证,可是少阳证不明显,搁个“或”,有的时候眩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有时眩冒,有时结胸,心下满,如结胸,心下痞硬,小柴胡汤也心下痞硬,有人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证还存在,少阳证不太明显,时有时无,这个也正说明柴胡证若有若无的时候,可以用针刺,这段的意思在此。当刺大椎第一间,这个大椎就是第一胸脊那个线中就是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刺突之间)。那么这个穴的是泻胸中热气,这个表证也属于上焦的,少阳病也是。肺俞在第三胸椎下面两旁各取一寸五,肺俞是两个穴,肝俞在第九胸椎下面也是两旁各取一寸五,这两个穴…………
慎不可发汗,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则谵语,脉真正弦了,真正变成少阳病了。不但少阳病,而且他有胃不和,有谵语。那么谵语,五日的时候谵语还不止,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变成少阳阳明并病了,那么也可以是实证。这个期门,就是乳头直下六、七肋骨之间。期门穴它祛胸中的邪热,常常少阳病柴胡证不明显也 也有刺期门的,那么这个虽然这么说,用柴胡证行不行呢?我认为行的,这个可以吃小柴胡汤。太阳和少阳并病,如果少阳证不明显,但时有时无的时候也可以用针刺的法治疗。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这些问题。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中风”就是女同志中风,多的是太阳中风证,那么开始发热恶寒,那 么在八九天的时候,经水适来,就是来月经了。那么来之后,热除而脉迟身凉,这个热入血室常有这种情况,它正在感冒这个阶段,来月经了,乘这个心血子宫虚,那么外表的邪热,乘子宫之虚而入血室,妇人血室就是指这个子宫了,所以这个表证没有了,热除而脉迟身凉,可是都陷入血室了。所有人身上是这样的,那个地方虚,这个客邪之气就往那里去。所以《内经》里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那么我们泻泄药,胃他不虚,你吃泄药他就虚,这个病他就是往里边去。所以邪热陷于里,女人来月经了,在排血的时候,子宫虚了,邪热就乘虚而入血室了。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这个热入血室常常现柴胡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也就是柴胡证候,谵语呢?阳明证也有,这个热入血室与前面的桃核承气汤的证是一个样,这个谵语就是说胡话,没到如狂这个程度上,但是也影响脑系,这也不绝对是阳明,那么这是热入血室造成的。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虽然这个热淤于下,热入血室,但是这个证侯的反应啊,在上面,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实反映在上头,所以随其实而泻之者,实在这个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这个期门就是结这个地方,指实热,所以这个期门在针灸上他是祛胸中邪热。随其实而取之,是随证之实而取穴而治疗。  
    14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如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这里提出柴胡来了,妇人中风在七八天的时候,发热恶寒没有了,但续得寒热,发作有 时,变成寒热往来了,就象疟疾似的。以前来的月经在这时没有了,即七八天前已来了,月 经到此时停了,经水适断,发生上面那种情况,这也是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就是月经中断,血与热必结了,故发作上面的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这可以用小柴胡汤。书上是这么说的,究竟是不是,还得看情形。头前这一段也可,用小柴胡汤胸胁满痛如结胸状都可以用。在临床上我个人认为只是用小柴胡汤的机会不多,一般配桃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主要看可下不可下,可下,要是谵语,大便几天不通,你可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桃仁承气汤,不可下,大便不干,而且反溏,用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相当好,看些症候,单用小柴胡汤不多。     
145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在外感初作,此时赶上月经来,这也是好事,头一条,热入血室,如果经脉不结,邪也 随血去,也象衄血一样,但是如果不去,发生症候了,胸胁下满如结肷状,越结越实,这个 有症候可治,第二段更不用说了,血与热结了,经水适断了,是治了,那么这节说不用治, 没有别的毛病,继续行经,只是夜晚说点胡话,这不要紧,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但白天清楚, 这个不要乱治。没有胸胁满等其他症候,经水正常,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即是不要吃泻药及 发汗等治疗。必自愈。如果不自愈,经血突然中断,或发生其他证候,还是要治。  
    一般说在感冒或流感时赶上月经来,不一定发毛病,如热入血室,没其它毛病,热可随 经行而解的,也有。这段说明这个问题。热入血室,有的很厉害,如桃仁承气汤,其入如狂,发热挺高挺高,这个很多的。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刚才说了,少阳病不能发汗或泻下,但并病的时候,可同时用,这也是定法。大柴胡汤 就是少阳阳明合病,是柴胡证,里也实了,所以给大黄,那么此段是少阳与太阳并病,有太 阳病,少阳病也发生了,把二方放在一起就行了,用柴胡桂枝汤。此段说明,伤寒六七天的 时候,全是由表传入半表半里或里,发热微恶寒,表不解,支节烦痛也是太阳病,微呕,心 下支结,支是树枝,是旁边,不只是心下的部位,二侧谓之“支”,心下二侧,心下支结就是心下苦满的另一种说法。微呕,柴胡证喜呕,微呕,心下支结皆为柴胡证,上面是表未解, 太阳病,故用二方合方。  
    一般在临床上,少阳病不能发汗,不能泻下,但有表证,太阳少阳同时用药是可以的。 如用小柴胡汤配发汗药可,加薄荷、桑叶、菊花都行的。表证需要发汗,用柴胡桂枝汤非常 好用。小儿感冒常有此种情况,既有无汗之表证也有柴胡证,这里用柴胡桂枝汤就得了,只 是用发汗药而不用柴胡是不行的。这是定法,此书上有例子,把比二方合在一起是治柴胡桂 枝只有的证候,就是合并证,支节烦痛,身体疼痛皆为桂枝汤证。  
    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是各半汤,桂枝汤减半, 黄芩、甘草原二两,现为一两,半夏原为半升,现在二合半,桂枝没有分量,也应是一两半, 柴胡搁四两为原来的一半,人参一两半、生姜一两半,都是给一半,就是各半汤,柴胡桂枝 汤就是柴胡一半桂枝一半,既有柴胡证,又有桂枝汤证,可以把二方合起来。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此方常用,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已发汗而复下之,此五六天的时候正是传半表半里的时 候。表不解,没有少阳病的症候,发汗可以。但发汗表不解后要好好看一看,如果表不解用 桂枝汤,不可吃泄药,得辨证,如果表不解,泻下,总要使邪热内陷,胸胁满微结,胸胁满 为柴胡证,微结,里面微有所结,结得不厉害。但是有所结,我们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个体会,各注家都没这么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利于大便干,这也奇怪,有人一看又有干姜,又有桂枝,就认为偏温,其实这个药,大便稍溏,用它是要泻的,所以微结,就是里头微有所结,不是结得不象阳明病及结胸病那样结的凶。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因反复下之,丧失津液了,所以小便不利,同时也有误下致气上冲的关系,导致小便不下行,故有二种原因致尿不利,故桂枝用量多,三两。气往上冲,诱使水上而不下,可致尿不利,渴而不呕,微结,胃里头有热,渴,胃里头没有停水,故不呕,胃里头没水有热,但头汗出,气冲于上,气往上行而不下,所以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就是有热,往来寒热就是柴胡证,是为未解也,未解也,有二个问题,一个多少有表证,一个少阳病里头微有所结,仍以柴胡为主治疗,此方合用桂枝甘草多少有解表哇。
在临床上有无名的低热,用此方很好,没有其他的表证,但现些柴胡证,我用此方治低热,治的很多,找不出来什么原因,如肝炎低热的用此方可解除。此主与小柴胡汤不同,里头不虚,不用人参,不呕,也不用半夏,但是渴,所以用花粉、牡蛎,刚才讲了,此二花解渴的力量很强,同时微结,这个花粉、牡蛎,花粉本身有润下的作用,再加上咸寒的牡蛎一起,有通大便的作用,用桂枝甘草汤治气上冲,也就是小柴胡汤证,里不虚,而不呕,渴,有时气上冲,有微发热,就是有表证,这个方都可以用的,其它的与柴胡证大致相同的,柴胡用的也相当重,半斤,即24克,花粉也量大,此药苦寒治消渴,解热有缓下的作用,对宽作用不如瓜蒌实,去痰宽胸就用瓜蒌,去热解渴,用花粉。这个方子,在柴胡剂里头,慢性病用都好,为什么?花粉这个药是个补药,有点强壮作用,常用滋阴,久病虚衰无力,心下多少有点满,满有二个问题,一个为有所结,一个为气上冲,用桂枝甘草,有人看桂枝干姜热得不得了,其实桂枝我常用并不那么热,不象现在教材说的桂枝是大热药,其实这个药最平稳不过,不是那么热,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148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不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这么一种症候,头汗出,微恶寒,即表不解,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是柴胡证,是半表半里的一种情况,大便硬是里头有所结,脉细者此病既有表不解,但表很轻,半表半里也有,这个症候也不很明了,没有胸胁满只是心下满,偏于里,口不欲食,象柴胡证,大便硬是不里实了,但脉不大,脉细,故叫阳微结,即阳明的微结证,这与上面那条有关系,即与“胸胁满微结”有关系。解释阳证的微结与寒湿结胸。根据此症候手足冷,又微恶寒,这种大便硬有寒湿结的情况,故要分析,阴证的那种寒湿结,
整个邪郁于里它没有表证。那么微结,太阳证还没罢,它一定有表而又有里,那么就分析上边了,这个微恶寒就是表不解,那么底下这个呢大多都属于里边的病,尤其由于汗出,这是阳微证的一种明确的反映,这个汗出,尤其是头出汗,都是热往上冲的表现,假令是纯阴结,那种阴寒的证侯它不得负有汗出的这种外证,悉入在里,外边不会现有热象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那么就上边的证侯说,俨然半有表证,半有里证的这么一种情况,随脉沉细,这个微紧不对吗,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那么这个是微结于里,脉沉,虽脉沉细,这也不是少阴病传里而为太阴病的那种情况。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阴证没有外边有汗这种情况。阳明病发汗出,虽然是头汗出它也是热象。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少阴没有头汗出这种情况。那么上边的这些就是既有表又有里,就是我刚才说的*口不欲食,有些是柴胡证,所以可与小柴胡汤,它也说的是“可与”,还要你斟酌,这个小柴胡汤这个药啊,大概后面也有,它也可以通大便。柴胡这位药它对于疏泄胸胁这个部位很有用,它不是升提,后世医家都说它是升提,它不是升提,它就起疏泄作用,尤其是瘀血证我们常常用小柴胡汤,尤其是大便干,后边不是有这么一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结于胸胁也就是热与津液结于上,它不往下行,吃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也能对微结证起作用。那么如果使用小柴胡汤而不了了者还有大便硬,上边这个证侯虽然减轻而不了了,不是整个去了,那么这个时候得屎而解,可以在小柴胡汤里有加大黄也可以,稍稍与调胃承气汤也可以,这个他也没指出来。
总而言之,这个活动口气在仲景这个书都是让你在临证中加析的,让你辩证。这一段呢也都给搞错了,主要的上边提出的胸胁满微结两个字,它的口气有这么一段*,那么这个微结的时候用小柴胡汤是可以解决的,但结的甚那就柴胡解决不行了,起码来个大柴胡。如果没有柴胡证,柴胡也不能用了,这个柴胡也不是万灵的药,没有柴胡证用的是有害无益,所以还是要辩证的。那么大便硬,心下满,又有里,这个病要在我们临床上很难辩,又有微恶寒手足冷,脉微细,假设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你想不到用柴胡汤,是不是?那么为什么可以用柴胡汤呢?我们看一看,它这个主要是口不欲食,它前面不是说了吗,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病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你得辩证,这个辩证不象咱们现在的辩证,这儿虚,那儿虚,瞎扯一大堆,主要是你得看应该看从哪一个,仲景最终极的辩证是方证,那么哪一个方子适应,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不欲饮食,就是默默不欲饮食,就是小柴胡汤证。那么当然这个是又有表又有里,少阳病又忌汗又忌泄,所以见要是有柴胡证它既有表又有里,所以他用小柴胡汤是最合适,但是他用一个“可”,可与小柴胡汤,没说小柴胡汤主之,那么道理在那呢?这个证不是那么全备,不是柴胡汤证具,不是那么全备。
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常遇到这种病,病人呢是表里错杂不爱吃东西,这个一般的严重的感冒也常有这种情况,但是这个脉细,脉弦脉细,这都是近乎柴胡证,它不是太明确,它只是口不欲食,那么这一段呢,这个口不欲食上次我讲了,这个柴胡证可以是口不欲食,默默不欲饮食,就是昏昏然的不愿意吃东西,精神不好。那么,在阳明病里,咱们还没研究,阳明病里有热,热结于里,里头有热,它嗜食,阳明病,能食者为中风嘛。但是它要是内里有结得相当厉害了,它就不能食。那么这个呢,它要是真的结得厉害了,不光是头汗出,阳明病是法多汗,那身上是不断汗出,蒸蒸汗出。那么结得厉害它小便也数,手也汗出,甚至于谵语,这个它都没有,阳微结,结得非常轻可见这口不欲食它不是阳明病,它是少阳病,所以他用可与小柴胡汤。可见这个小柴胡汤呢,我对于它的认识,它有一个疏泄的作用,咱们现在说的疏肝那,它不光是疏,它也有缓下的作用,后面阳明篇有,所以胸胁满,大便要是不通,与小柴胡汤,这个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这个胃气不和,小柴胡汤咱们开始就讲了,小柴胡汤它既是解热剂,它又可以健胃安中,所以它里面有人参嘛。但是柴胡大量用,柴胡这个药有些疏泄,也能通大便,所以《本经》上说是推陈致新啊,那么如果是上有些热结,它只是心下满,这都是上边,对于胸膈这个地方有所揭制,柴胡就都疏泄了。所以小柴胡汤对于胸胁苦满,它是通上焦,这块儿有所结制,津液它不下,所以柴胡汤使津液可以下的去,大便也通。
由这一段咱们也可以看出小柴胡汤它也有通大便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治感冒日久不了了,这种情形咱们是能遇到的,就是不爱吃东西,自己量的体温还挺高,这个时候啊,表和里,既有半表半里证,又有柴胡证,不能用发汗啊,泄下啊,不能用,所以这一段在临床上很重要。那遇到这种病,脑袋出汗,恶寒很轻了,微恶寒,手足冷,容易看成是阳虚啊,容易看成是这个,但是呢底下又有大便硬,大便燥结,所以得全面看问题,这个病很不好措手的,那么它说可与小柴胡汤,实在不好了,得屎而解,这个得屎而解也是比较含蓄的话,就让你临证适应用药,也可以小柴胡汤加点儿大黄啊,或者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啊,或者用调胃承气汤啊,少少的用啊,得屎而解。所以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上次我讲时没有这么详细解释。
我们这么看张仲景的辩证啊,他不但辩六经,六经是六个类型同时它无一不在八纲中下手,你看看这就是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就是这个东西,它不象咱们现在的这个辨证。所以读他的这个书搞出很多门派不同,这东西就是各有所见。你看他这个书,它一样样排除。它肯定就是阳微结,从大便硬,心下满来看问题的。也就是说这个微恶寒不是阴证,就是表不解。手足冷呢,它是由于卫虚,津液虚,不达于四末,手脚就凉,也不是什么特殊的身寒。头汗出呢就是阳亢于上,它就是辩的寒、热、虚、实、表、里,就是这个东西。然后在六经上看就是既有表,又有里,还有柴胡证,就是少阳证半表半里都有。那么都有的话,表里半表半里,它从中治这是对的,由于少阳正是忌汗忌下,用小柴胡汤是非常好的。所以他用一个“可”,由于这个证它不太具备。所以他的用字是非常有分寸的,那么这个呢,要求你在临床上还要细辩。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那么这一段呢,伤寒五六日,这都是去表而内传的时候,起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呕而发热者,所以柴胡的这个使用啊,各方面都得多看。前边讲的这个,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四个主要的证侯。他后来又说了,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我们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证,这个呕也是一证,发热不是柴胡汤的,柴胡汤是往来寒热,可是呕而发热,柴胡汤是个解热剂,那时柴胡汤证毫无问题,所以一证便是也得看全面的问题。因为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假如我们在临床上只呕,它不是柴胡证,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那么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证。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少阳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
那么这个与小柴胡汤就对了,但是与他药下之是误治,那么下之后病有的时候它变,那又另当别论了。如果柴胡证仍在者,未因误下,辨证,而且还是有柴胡证,那还可与柴胡汤,那么虽然误下之后,这个治法也不为逆,也是对的。那么服之后呢,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也不是说小柴胡汤是发汗剂。这个咱们讲了,蒸蒸而振,这个人啊先感觉蒸蒸发热,然后打颤振,就跟战汗的前驱症状差不多,先蒸蒸然发热后来颤栗恶寒叫蒸蒸而振,那么随后呢就出现大汗,这个病就解了。这说明什么呢?这是冥眩状态,那么他要是不吃泻药,开始呕而发热与小柴胡汤不会有这个情形的。那么由于泻后虚,人是正伤了,这个前面也说过,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较弱,那么这个药再中病要发冥眩状态的。这个冥眩啊,当大夫的也得知道,要不然啊你就跑急诊室去了,那个非坏不可。我们遇到的病人啊已经吃了其他的泻药了,但是还是柴胡证,你就告诉他啊,你吃这个药啊是有这个情形,要遇到这个你不要害怕,这就好了,那要是找救急去就坏了。
只要是虚人,这个药要中病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古人还有这样一句话:“若药不冥眩,绝既不疗”这是《尚书》上的话。那么这个地方非好不可,彻底好,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病家和医家都得知道,这要是不知道,这还了得,冷成这个样子,还出一身大汗,这个坏了,这是头一段,第二段呢也相当重要。
第二段他说的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和柴胡汤证的一个鉴别法。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这个就是大陷胸汤证。但满而不痛者,心下这个部位,只是满,硬满,但是不疼,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这个为什么也叫痞?这个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汤证,心下痞硬。可是里面也有黄芩、黄连,就这个方药咱们来分析,也有邪热内陷的这么一点,也有黄芩、黄连嘛,所以也管它叫做痞,也叫泻心汤,其实它的这个心下痞硬泻心汤证,是胃虚邪凑的这么一种病,后面有解释啊,现在我先这么说。
那么这个柴胡剂啊,它是胁满,两侧,不是心下。这个心下满也有胁,牵引到心下,它必胁满,所以它才说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说三个方剂的鉴别点嘛。一个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它主要是三个,看起来是两个,其实含义是三个,柴胡不中与,这一句话就包括了。我们看看这个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它这个人参,这个药啊,我们现在有些人老想吃参,它不是个万灵的药,人虚,它是补虚。这个药也有它的证侯,这个人参补虚啊,它在于胃虚,而且陷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才能用,这是根据张仲景的这个书,我们平时用它呢,也是健胃,如果胃实,那没有用人参的,那不是一个好药,那是有害无益。咱们说它补气,也有道理,这个气就是津液啊,它是来自于水谷,化生于胃,你胃要不好,这个就是津液不行而气虚啊,那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说的,咱们上边说的手足冷就是的,手足冷,胃不行津液,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那么这个方剂它用人参健胃而去心下硬,它主要是硬,心下痞硬,那么它也有邪啊,不是没有邪啊,胃虚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所以它用黄芩、黄连以去热邪,这个也叫心下痞硬。那么半夏、干姜,我们看金匮要略有半夏干姜散啦,它止呕。那么人参与甘草大枣合着都是健胃安中的药,都是甜药。
所以这个方子又能治呕,有半夏、干姜,有人参、黄芩、黄连也能治心下痞硬,它非心下痞硬不可,只是心下痞不行。那么半夏和干姜都是辛味,干姜更温,都是去水的,不光有热,同时有胃虚,同时这个水也往上凑,胃中有停饮,所以这个方剂啊,里头有渗水声,肚子里面瓜拉瓜拉叫唤,另外它还有腹中雷鸣,大便塘泄,这个方子全治的。那么在这儿呢它只是提一个心下满,这不是全证。全证:呕而心下痞硬,腹鸣,它必有这些证侯,或者下利,它下利也治,那么这个方剂也是常用的方剂。我们现在对于胃肠功能紊乱,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方剂都常用的,又有呕,大便又塘泄,肚子瓜拉瓜拉叫唤,心口这个地方觉堵塞,不愿意吃东西,这个方剂都常用。
150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病不可下,少阳病也不可下,我们讲到少阳篇就更清楚了,这个大夫啊,而反下之,大夫无知啊,而吃下药。那么这个太阳少阳,这都是个热病,都是热啊,阳性病啊。它一下虚其里,这个表邪外邪,外邪指的是少阳的邪,在卫外。表邪也就是太阳之邪,在体表。趁卫气之虚都陷于里,那非成结胸不可,所以成结胸而心下硬。这个结胸心下硬,不光硬它必疼啊,因为前面有解释,……不但邪热结于上而为结胸,同时邪热也陷于下而下痢不止。那么上文所解,所以水浆不下啊。其人心烦,烦躁不安,那么这个病呢是个厉害的病,看它样子。所以仲景也没出方,那么也就是说,太阳少阳并病更不能吃泻药,泻药能够造成危笃重症,这病不好治。这个结胸证非攻不可,下痢不止你什么攻,所以这个治病怕这样的,攻补都是两难措手,一治下痢吧,上边堵着呢,结着呢,也没好法,所以他也没出方,而且人又心烦不已,这都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所以这是一个危笃重证,难治!所以他也没出方。这就警戒人了,那么这个病不要随便吃泻药啊。  
    151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脉浮而紧,这是邪在表了,这是太阳伤寒脉,那么这依法当发汗,而反下之,这也是大 夫误治,紧反入里这个紧啊当邪字看,紧反入里没法讲啊,就这个邪反乘下后之虚而陷于里, 那么所以它变成痞,痞又是指心下痞呀,这个结胸,甚者是结胸,那么轻者为痞,这个病不 在阴在阳,那么开始的时候病发于阳,下之则成结胸,病发于阴,下之则成痞,那个痞是痞 块的痞,与这个不一样,这个慢慢地弄明白,后头还有。那么这个心下痞满,这个痞它是卦 名,天地否嘛,这个卦谣啊,所谓地气为上升,天气为下降,所以地天泰,这个地在上,就 是这个坤和乾,这是一个地天泰。地气在上头,天气在底下,那么也就是说天气得下交,地 气得上升,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交为雨,这个万物才能繁荣,所以这叫天地泰。那么如果 天不下降,地也不上升,这叫天地否,乾坤,上头是乾卦底是坤,那就坏了,那就是否塞不 通了。那么这个书上啊,古人是借用了,这个痞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上下不通,它有这个, 痞满,但是这个痞不是痞块,按之自濡,拿手按它呀,不抵抗,没有抵抗力,所以但气痞耳,只是。这个气呀,也要活看,不是那里头有气,古人凡是无形体的东西都叫气,明白了吧,咱们说这个天气热,这也是气,比如说人有勇气,这勇气是什么?就是无形体的东西,它可以有一定的作用,这古人都叫做气。那电气也是,电气这都是气。所以这个气痞呀,不是这 里面存住气了,那么讲也错了,就是没有实质的东西。那么现在指什么呢?还是有炎症总而言之还是有炎症,他就用泻心汤嘛。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这段可不好讲了,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这个病呀,开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说的什么呢?这说的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翻到32 条葛根汤都知道了。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若呕者,加半夏汤主之。他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这就是古人以方药立证,就给证归一个立字而已,你看葛根汤这个药,他是桂枝汤为基础,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这么一个药, 桂枝汤治中风啊,所以古人也叫中风,他和大青龙汤一样,大青龙汤也有桂枝的关系,那个 都包括桂枝去芍药汤,他也叫太阳中风,可是他没有中风证候,脉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葛根汤也是,你看葛根汤恶风两个字,古人的意思中风就怕风啦?其实这是存在问题的,但我们这一点要知道,在临床上,葛根汤这个药啊,他恶寒甚都恶风,大青龙汤也是,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表证啊,恶寒特别厉害,同时发烧,这个不是葛根汤证就是大青龙汤证,这两个方剂也好辨别了,葛根汤证是项背强几几厉害,大青龙汤证是烦躁的厉害,他得有热, 热较里突出,这得思考,大量的思考,那么古人说中风也有道理,他是有这个桂枝证气上冲 的厉害,葛根汤就是由于气上冲啊,体液不向下走,处于上边所以项背特别强,这个项背强 达到高度就要抽了,就因为气上冲的关系,所以就用桂枝,由于这个征候里包含着桂枝证, 所以古人管葛根汤叫太阳中风,那么这个病应该是这样的,你们看下葛根汤,应该是太阳中 风,头痛发热恶寒这个病,同时呢有下利或呕逆,这是说表证这一方面,同时还有下边这些 东西,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啊,在《金匮要略》里头是指悬饮了, 这个饮积与胁谓之悬,胁的一侧,我们现在严重的心膜炎哪等等,类似这类的病,他还两种 病,这个悬饮须攻,但是他有葛根加半夏汤证,这个头痛发热恶寒,脉浮又呕吐又下利,同 时有这个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这个悬饮内痛的征候,这个应该先解表,所以他说表解者乃可 攻之,乃可攻之指的下边说的,并不是指下利呕逆呦,下利呕逆用十枣汤那可不行你看这文 章,错语的厉害,很不好懂,他本来是十枣汤证,同时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所以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是葛根加半夏汤证。那么必须表解乃可攻之,表解用什么,旧用葛根,葛根加半夏。所以底下这一套,都是吃完这个药之后啦,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这十枣汤也有头痛啊,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那这个时候他不是下利呕逆啦,是干呕短气,没有下利呕逆了,是吃过葛根加半夏(汤),下利呕逆随着表证全解了,只是干呕短气,他为什么感到短气?有水饮在里头啊,要短气没有水饮他也干呕但是他不象下利呕逆那个样子,所以底下说汗出不恶寒,可见以前是恶寒,由于蛰蛰汗出他就不恶寒了那么这个时候,他底下说表解里未和,这是表没有了,只是里未和呀,十枣汤主之。
有很多注家都这么给讲的,说有发烧怕冷,要吃解表的药,表解了,又有下利呕逆,这都搁里头了,就用十枣汤。没有这个治法,这个用十枣汤的药相当厉害呀,泻下相当凶,下利呕逆能吃这个药吗?没有这个事。这一段你们看看注家那本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匀两头看,一个是发汗以前,吃葛根加半夏以前,他有下利呕逆头痛,发热恶寒,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那么经过服葛根加半夏之后,没有下利呕逆,发热恶寒,这都没有了,只是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这是吃完葛根加半夏的证候了,根据这个来说,这是表解里未和也,应该用十枣汤。
那么这三个药啊,芫花、甘遂、大戟,这都是下水的毒药,这都有毒,所以用量都特别的轻,泻下相当的重,我们看看方后注的说法。“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就是壮实的人可以给到一钱匕,这个匕是古人盛药的器皿,就像现在小勺似的,古人的一钱就是现在的三分了,强人吃这些,羸人服半钱,瘦弱的人吃半钱,半钱那很少了,一分半,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泻的少而病还不去,明日更服,一天不要连续吃这个药,这个毒药,但他也毒不死人哪,加半钱。明天吃的药量稍稍加一点,吃一钱的吃一钱半,吃半钱的增加到一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快下利,这个药我用过,下利非常的凶,这时候停药,糜粥自养,这么凶的药能治呕吐下利吗?不能。
这三个药啊,芫花、甘遂、大戟这三个药差不多,都是下水的药,那么搁上大枣,这个妙不可言,大枣这个药,古人方子中用猛峻的药都用甘药调和,都用甜药,甜能补脾呀,就是安胃,你不顾正不行啊,胃不都给治坏了吗,所以胃不能给治坏,他为什么不要甘草而用大枣啊,大枣这个药,甜药之中能利小便,能去水,既能顾正而制这个毒药,同时也能去水,可是这个枣得多用,药只是用几分(按现在说),就搁上十个肥大枣,药如果多用大枣也得多用,所以这个方子我常用,他不但治悬饮这类病,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有时也用来治腹水,真正的实证的腹水也可以用,但不要这么用。我用这个大枣最少用半斤,有时我用一斤,这大枣先煮他,煮得没魂似的,把披和核挑出来不要,只是汤和枣肉都在里头,我用汤剂不用这个粉剂,这几个药芫花、甘遂、大戟,我都用二钱到三钱,用的好象挺重的,其实没多关系,你要这么大量的枣,把这么几味药搁到枣汤里煮,要大沙锅,要一斤得用大沙锅,搁里头煮,煮一个差不多,把药捞出来,就喝这个枣汤,吃枣肉,让他少吃,一下子吃多少?那得泻的不得了,一会吃一点,稍稍的下了,那就暂停,我这么治好很多人,尤其胸水,相当保险,你们可以这么用,心里没底搁二钱也行啊,不过这枣必须得搁,没枣可不行,我就根据这个来用这个汤剂的,在胸水、腹水我都用。必须得加小心,所以古人在这上头是特殊注意的。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190

积分

61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Rank: 5Rank: 5

积分
319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1: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惧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遂发热恶寒,这是一个褒贬之词,遂用的非常好,太阳病不是可以发汗嘛,发汗 了,遂而到发热恶寒了,他说的是太阳中风证误用麻黄汤了,重剂发汗了,错了!随便吃发汗药可不行,咱们在临床上也不断看到这些问题,太阳病本来发热恶寒,遂发热恶寒,更加重其发热恶寒了,这个头前也有,所以这个发汗啊,不合法,但伤其津液而表不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嘛。大夫一看发汗不行,又给吃泻药,这就瞎胡来了,这古人也是有一个中医的陋习,大汗过去不好了,吃泻药,这都不对,你得看他症状,(开始)发热恶寒,还发热恶寒,表还没解嘛,表还没解还当解表,但是必须用桂枝汤,如果正虚可以用新加汤啊,加芍药、生姜、人参,这都可以的,可是这个大夫又给吃泻药了。那么表邪内陷,心下痞。发汗虚其表,下之虚其里,所以他说表里俱虚呀,脉内营虚,脉外卫虚,就是卫气,所以阴阳气并竭,就是脉内、脉外的液体由于汗下失法多丧失了,都虚竭了,无阳则阴独,古人以这个正气叫做阳,阴阳气并竭,古人总而言之叫做阳气。阳就指的精气,阴就指的邪气,这个也是,无阳则阴独,正气没了,而邪气独存叫阴。阴阳气并竭,下面又无阳则阴独,这话不成话呀?他这两个所指!头一个指的脉内、脉外其气俱竭,第二个(指)正虚竭而邪独在,是这么一个问题,这个地方要搞清楚。大夫一看不行了,人也虚下来了,他又加烧针,这烧针更不对头了,烧针也是发汗,他本来就津液亡失,这个邪独留,这个烧针热反不行,而再一次大汗,反伤其正,正益虚邪益盛,所以他才胸烦。这个胸烦谈的是心脏喽,阴阳气并竭, 不足以养心,心烦而不安了。
面色青黄,青黄,咱们说黄中搀杂铁青色了,那古人说是木来克土了,其实他就是光色无泽呀,黄而不润,暗中有青,这叫青黄。肤闰就是肉跳,组织失去营养了,也是里头没有滋养的东西了,所以他跳,虚的相当厉害,难治,这也是个难治的病了。上面那个太阳少阳并病下之后,一方面心下硬,微结胸,一方面下利不止,也是个难治的病。难治就是不治!今色微黄,要是微微有点黄,尤其手心温者,卫气还在呀,手足温,也就是卫气还能达到四末,那竭也没有竭到那个份儿上,所以还可望其生,还能治好还能治。有很多疾病啊,古人有句话,“不药,德中医”呀,有病了别吃药是从这来的,一吃药就容易药死,上面就是嘛。底下呢,就要讲心下痞了。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至于这个地方呀,有热,浮也主热,那么热结的浅,脉也浮,不沉,只是关脉稍稍浮有热,而结的不重,所以脾是常这个样子的,这里结在上面,心下痞按之濡,里面没有东西,所以胃也不虚,胃虚非痞硬不可,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配苦寒药可下热,所以叫泻心,心就是火,就是去火,下火的意思,大黄黄连二味药,但是量不重,大黄二两即六克,黄连一两即3 克,以麻沸汤一升渍之,麻沸汤就是滚熟的汤,泡一下,须臾去滓,分二次温服,也有人说生大黄泻下更厉害,就看怎么用大黄,有时泻心汤比承气汤还凶,这都是不看药量及用法,少放大黄,则泻不会重,相等分量生大黄当然比熟大黄厉害。且煎生大黄比渍生大黄更有力,有效成分提出多故有力。渍是泡一下即可,我常用,我们用它不用绞去滓,就拿此方用开水泡一下就可以,少用点时间,把大黄取出,下次再用,这个不大泻,非要这样用,否则泻下重。如柯韵伯等认为此药下的了不得,心下痞按之濡,怎么能吃生大黄?其实不大泻。这个药非常的好,但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用的机会不多,我都是用大黄黄连黄芩三黄泻心汤,不只治心下痞,还治衄血,吐血都有效,尤其衄血,百发百中,小儿衄血,都用此种法子。  
     林忆等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就是三黄泻心汤,是从附子泻心汤推测的,我认为有道理,但是只给大黄黄连行不行,我认为也行。当然不如三黄泻心汤好,这个方子常用。所以大黄、芒硝等药,你配伍什么,就是什么作用,如前面的大陷胸汤,配甘遂下水的药,就下水,配苦寒的药就下火,配消食的药就消食,所以大黄橘皮汤,橘皮是一个消食的药,就是调胃承气汤给点陈皮也就该很好,配厚朴、枳实就消胀满,所以大黄、芒硝我们认为是一个驱毒药。配合什么东西就去什么。
     155 .心下痞而复(不是“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指上面的心下痞、按之濡,而复恶寒汗出者,这个恶寒,不是表证,是一个阴虚的样子,汗出是虚,与前头有“汗漏不止”的情形一样的这里没有表证,既心下痞,只恶寒而不是发热,而再汗出,这是虚衰的样子,所以用原来泻心汤解痞,加附子扶正,有人说附子是回阳,治阳虚,这也不免片面,附子既是能亢进机能的药,哪个机能陈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等可用,后面通脉四逆汤就看出来了,那是心衰厉害重用附子,故此药能振奋机能,单独说能回阳(机能陈衰都见于阴证)是不全面的。这里虽有心下痞,但机能陈衰,故外面一味恶寒,同时汗出不已,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肤失其收摄,即脱汗,虚的特别厉害,故在泻心汤加附子,恶寒是正虚,正虚皮肤失去收摄而汗出,附子可振奋这些机能。 所以附子泻心汤证是泻心汤证,而陷于阴虚的证候,这个阴虚是阴证的虚证,即是虚,且又为阴寒证的合称。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心下痞,也有水饮造成的,本以下之,心下痞,本来由于泻下之后而心下痞,用泻心汤是对的。但服后痞不解。那么此不是三黄泻心汤证,用此方就不行了。其渴而燥烦,同时小便不利,用五苓散才对的,就是水代谢机能差,主要是小便不利,饮多少水都不吸收,但组织缺乏营养,还是渴的厉害,所以渴而燥烦,所以我给人治病,我让人不禁口,病人缺什么,生理上就会想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想吃不要强求,否则非坏不可。肝病要营养,本来不能吃汤,非要吃汤,非坏不可,这里因小便不利,水不能被吸收,把废水一去,新水就吸收了,就好了。这里心下痞就是水在那里堵住了,要注意辨证,辩方证。这一段可见,心下痞,泻心汤不是万能的药,得辨证,要是渴口燥烦,小便不利之心下痞,得用五苓散。其他还有啊,都得要辩证。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依法当发汗,发汗汗出,伤寒在表之证已解了,可是里面出问题了,但这并非发汗 造成的。此人可能胃根本就不好,以前就有,但不明显,大病之后就表现出来了,胃不和, 心下痞硬,干噫(即是嗳气),食臭(伤食的味),食物不消化的味道,胁下有水气,胁下就是心下,肠子里面有水也为胁,腹中雷鸣,水走肠间有声,且声音大如雷,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这个方与半夏泻心汤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半夏泻心汤中加生姜,干姜减量。此方嗳逆较明显,生姜配人参、甘草、大枣更能健胃,所以生姜特别加量,看起来上方没什么区别,但临床上体会,凡是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呕逆下利或不下利,开嗳食臭最重要,如果有干嗳食臭用半夏泻心汤不行,这是二方主要不同点,其他的都差不多,此方子偏于一般的胃肠炎的机会多。  
    用此方要注意一点,用此方容易发生晕眩,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的厉害, 泻利无度,这不要怕,必好不可,此方去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姜加重了,半夏、干姜皆温 中去水,半夏下气去饮。有缓利的,大便老溏,同时有伤食的,吞酸,用此方有良效。但有 时有此种冥眩的情况,是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一种特殊的状态。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都是常用的。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这一段不仅说甘草泻心汤,同时给上面二个方剂,心下痞硬作解说。伤寒中风,无论伤寒或中风,依法全应汗而解之,而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因泻药,热邪内陷,而为协热痢,下利日几十次谷不化,是因泻下忆,不是胃不消化。腹中雷鸣,与半夏泻心汤一样, 心下痞硬而满,也是半夏泻心汤的痞硬而满,因泻下的作用伤了胃气。干呕心烦不得安,医 见心下痞硬,见病未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不是阳明病,热结于里。但以胃中 虚,本不虚因泻药而致胃虚,所以客气上逆,不但外邪因胃虚而入内,而里面的水,也为客 气,也往胃上涌,逆于上,故使硬满。甘草泻心汤主之。此方变化更小,只是反甘草增量,由三两变为四两,甘草主要缓急迫,这里心烦不得安,用甘草缓急迫,但此方也不只限于这个,金匮要略有,口腔溃疡类的病,挺奇怪的,非常有灵验,也要加减。凡是胃肠炎类的病,久而不愈,用此三方得当都好使。临床上经常大便溏,不爱吃东西,恶心肚子叫,心下痞硬,很多的,用此三方,偏于下利,干嗳食臭,用生姜泻心汤,没下利只呕,心下痞硬腹中雷鸣用半夏泻心汤。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本来是太阳伤寒,治错了,当汗,反服下药,所以下利不止,心下痞,这也是心下痞硬, 一方面协热利,虚其胃。服泻心汤已,指甘草泻心汤,病已,就是病好了,不利了,但是大夫还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再吃泻心汤也止不住了,大夫一看没办法了就用理中汤,利益甚,这是由于一再用巴豆剂下之,使肠道滑脱不收,理中者理中焦,治胃虚寒,此利在下焦,反复大下,使大肠失去收涩,在下焦,应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此为收敛固肠的办法。吃此药还不止,是水谷不别了,当利小便,故此时必有小便不利,一利小便就好了。  
    这说明由于误下,而造成下利不止的病,在下焦有二种不同的问题,一个是大肠滑而不收, 用收敛的赤石脂禹余粮,另一个是水谷不别小便不利造成的,就利尿。  
    这个赤石脂禹余粮,此二药固涩力量相当强,但真下有热不是虚脱时此药不可用,如痢疾等,久利滑脱不止可用。便血的可用桃花汤,后面有的。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这段是承上面67 节,从这节来的,本来是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前面是脉沉紧,此为脉甚微,此说明太阳伤寒应发汗,无论吐或下为误治,如表不解则气上冲,气上冲则里饮伴气上冲往上来,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都是水挟气往上冲表不解的关系,此时更不能发汗,前面讲了,如果里面饮气发作,万其饮上于心下,心下有水气表不解,非利水不可,再发汗动其经脉身为振振摇。此段伤寒吐下之后,表不解,下面的症状发现了,起码是气上冲(表不解嘛),没有水还好,但此人素有饮,饮必伴气上冲而逆于上,就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水往上,则头晕,所以起则头眩,可是脉沉紧,吃苓桂术甘汤就好了,桂枝甘草解表治气上冲,再加利尿药就是苓桂术甘汤,表里都好了,可又发汗,“伤寒吐下后发汗”,是接 67 条说明,吐下虚其里,汗又虚其外,所以这个人虚热不退还烦,表不解嘛,不去水则表不解,可是脉甚微。吐下发汗皆伤人体液,所以脉微是亡阳,亡阳是亡津液,“八九日”,由吐下,又发汗,八九天后,心下痞硬,不是心下逆满,是虚的厉害了,发汗也虚胃,胃虚客气往上来,所以他痞硬。客气就是水,胁下痛是冲气和水往上攻的厉害,气上冲咽喉,不仅气上冲胸,还冲咽喉,比64 条更重了。眩冒为水上冲所致,冒为头重,眩为晕眩,经脉动惕者,经脉跳动,久而成痿。可见水饮危害相当重,如治疗不当,就可能久而成痿。这个病怎么治疗呢?如果没陷入纯阴证,还可用苓桂术甘汤,如果陷入阴证,用真武汤类,看具体情况。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太阳伤寒,经过发汗吐下,病好了,可是出现里虚的情况,心下痞硬胃虚了,这也由于 吐下之后,大病之后因为用药发现胃气虚,气逆而为嗳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此人素日胃就不好,可没明显发作,由于外感,经服药,吐下等伤胃气,新得的病好,但素日胃的疾患明显发作,心下痞硬,就是人参证了,为胃虚,邪饮趁胃之虚而往胃上来,故心下痞硬,邪气上逆,故嗳气不除,应用旋覆代赭石汤主之。此方与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有相似之处,也有人参、生姜、甘草、半夏、大枣,为健胃治逆的,治呕逆,另外加旋覆花代赭石,旋覆花是下气去结气的。代赭石是收敛性健胃药,这个药在治本病不要重用,多用反到伤胃,后世说是镇重也使得逆气不往上来,其实是收敛性的健胃药,也有点补益的性质,此药重用,对胃不好,所以用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半夏,就是健胃降逆,用旋覆下气去结气,代赭有点健胃镇逆作用。此方与前三泻心比,没有芩连它不去热,也不解烦,也不治下利,此药在临床上对胃的疾患,经常有嗳气不除,与生姜泻心汤嗳气食臭,不同的是,那个有下利,而这里没有,反倒治大便干,对便秘,此方有效。旋覆代赭往下行的力量相当大,此方治胃疾之嗳气与陈皮之嗳气不同(橘子姜汤,也治嗳气),后者之嗳气是,觉得闷打膈后舒服,希望打膈才好,为橘皮证,茯苓饮也有此症候,一般胃不好,食欲不振,有逆气,但打膈较舒服,主要以痞闷为主,用茯苓饮就好,健胃行气利水,而旋覆代赭石不是的,它是苦于打膈,嗳气不除嘛,难受,故此方有治噎膈的机会,就是胃食道发炎,癌证等打噎相当凶,用此方好。另胃泛酸,胃痛、打膈、大便干,此方好使,如果酸太多,可加乌贼骨,注意大便稀不行,用茯苓饮比较好,这些都是常用的方,苦于嗳气所以说“嗳气不除”。
http://blog.sina.com.cn/u/2649943802  我的经方医学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4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爱好中医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2-22 19: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1楼(zyd0114) 的帖子

您好,我爱好中医,胡老的资料我怎么收藏,慢慢一一学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59

积分

25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澄怀看病,静心读书。

Rank: 2

积分
259
发表于 2019-2-26 09: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13:28 , Processed in 0.22117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