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802|回复: 3

补发:7月25日至10月20日王晓军先生佳贴

[复制链接]

25

主题

6782

积分

736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82
发表于 2011-11-18 19: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方临证得失录之二十二-------几则有波折的案例


王晓军
案一:老年咳喘案
XX62岁男性,2011.7.18日初诊。
本县太和乡小刘庄村人,体中偏胖。有糖尿病、高血压史多年,同时服用多种降压、降糖药物控制尚可。诉去年夏天因淋暴雨衣服湿透后出现发热咳嗽,就近经一西医输液治疗一周后,发热退而咳喘大作,此后叠经中、西医诊治至今,效果不佳,日前至某名医处,用中、西药合用无功,无奈只好用激素,孰知用后哮喘虽然暂时获缓但血压、血糖均突升,经人介绍来求余诊,刻诊:鼻塞时流清涕,咯痰清稀不爽,咽痒咳嗽呈阵发性,剧咳后即喘鸣不已,动则尤甚,夜间明显加重,每晚几乎都无法安枕。咳则汗出量多,汗出后怕风冷。口干不渴,饮食及二便尚可,面部及双下肢有轻度浮肿,体温:37.5度。听诊双肺布满哮鸣音。舌苔干厚而舌暗,脉浮数按之无力。
处方:小青龙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生麻黄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半夏15克、干姜10克、细辛9克、五味子(打)12克、制附片6克、射干15克、炙僵蚕12克、蝉衣12克、紫菀12克、黄芩24克、炙马兜铃9克、龙胆草9  5
724日二诊:上方服后,体温正常,咳、喘均大减,夜能安寐,对疗效殊感满意,效不更方,原方7剂。
731日三诊:咳喘几失,但觉不敢活动,否则气喘,舌干口苦,痰虽稀但咯之依然不爽,按其心下有明显压痛,改
处方二: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炒苏子、炒葶苈子,5剂。
82日四诊:服上药后感觉效果不佳,且又因上超市购物受凉后咳喘又大作,仍予首诊处方5剂。
89日五诊:上药服后仍然无效,咳、喘颇剧,面部及下肢之浮肿明显加重,食欲亦下降明显,舌、脉仍如前,汗出因咳喘甚而量多,诊脉时即觉粘手。思之:用药方向正确,何以服后无功?忖度再四,处方:小青龙汤加味:生麻黄6克、桂枝12克、肉桂10克、干姜15克、细辛15克、五味子15克(打)、生半夏15克、制附片15克、白芍15克、炒甘草10克、茯苓20克、射干12克、炙僵蚕12克、蝉衣12克、炒白果仁12克。(打)
813日六诊:药后咳止喘定,食欲亦已恢复,面部及下肢的浮肿亦近消失,效方不更,仍予原方14剂。继观。
体会:首诊方中所加用的炙马兜铃、黄芩、龙胆草三味药是学习了裘沛然先生的经验,每见裘老治疗咳嗽哮喘的医案当中用此三味,协同麻桂姜辛等味功效卓著,对于痰稠难咯、久咳不已之证每收佳效,此患者咯痰清稀而夹带泡沫如唾,当属寒饮无疑,但其质粘难咯以至阵咳不已却是其诱发哮喘之主要原因,析之欲平其喘必止其咳,而欲止其咳则必使其咯痰爽利,用麻、辛、姜、桂等以辛热化饮,反佐以黄芩、胆草是取其寒凝之处必有伏阳之义,且如此寒温并用,更有相反相激以成其功之深意,这也正是裘老先生学习《千金方》所总结出来的反、激、逆、从四个用药技巧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顽固的病情,用后令人颇有柳暗花明之感,这其中的道理亦颇值得我辈仔细揣摩。
处方二调整思路,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随着病情与药物的动态变化,患者阳虚饮逆的矛盾逐渐凸显,而我当时思维僵化,没有能够见微知著及时的调整方案,以致让患者白白服了5剂无效的中药,惭愧之余进行反思,毅然去掉方中的苦寒之品,加入肉桂、茯苓有桂苓五味甘草汤及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意,更入白果配合僵蚕、蝉衣、射干等味---这是学习山西高建忠先生的经验,读了他的《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每见其于治疗咳、喘方中加此数味,亦屡获佳绩,他在书中曾有一则急性夜作的哮喘患者,以三拗汤原方(小剂量)加此四味一剂而获喘平咳止之功,继加姜、辛、味而为善后,可以说此案乃极尽四两而拨千斤之能事者,我读后印象颇深,而今借用,果然不负所望,于此亦足可见高先生书中所记皆为临床实录,弥足珍贵而可师可法者也。亦证明仲师当年所谓博采众长是多么的重要!不读书借鉴则临证无以提高,而不临证又将置所读之书于无用之地,于此又可见二者当为相辅相成而且是密不可分的。另外:三诊时轻率改方导致无效甚至病情再次出现反复而由轻转重,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守方进退的重要性而不应该无端的改弦更张,在处方上做过大的改动,据其服后的反应来看,此患者当为久用寒凉而对苦寒药味有些敏感或其素体阳气不足之故,这从以后再纯用刚燥之剂而重新获效来讲可以得到反证,但其教训却是深刻的,假如患者因此而对医者丧失信心的话,那么这个案例即当以治疗失败而告终了!
案二:糖尿病肾病双下肢高度水肿案
XX49岁女性,本县晋庄乡大李宋村人,2011.2.20日初诊,有十余年的患病史。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其二姐亦罹此疾因出现四肢麻木在余处治疗获效,故亦前来求诊,自诉以前体形超胖,自从去年至今进行性消瘦,现每日注射胰岛素达50多个单位,但其血糖控制仍然不佳,小便不利,双下肢呈重度凹陷性水肿,以致无法行走,整天卧于床上,如此已达三月余。每日口服呋噻米片一片以维持,动则气短乏力,来诊之前曾在地区中心医院及郑州市河医大一附院两次住院治疗,花费达九万余元而据患者本人及家属的说法是:疗效不明显。据其所持的厚厚的一打各项检查单据所示,报告有多发性胆囊结石、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彩超示:双肾呈弥漫性改变,左肾大小约131X62X67MM,右肾大小约124X60X58MM,双肾体大,形态饱满,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集合系统无分离,……(此处省略约千余字)。刻诊:精神状态一般,呈慢性病容,患者本人一脸的无奈表情,为自己久治未果的病情发愁、焦虑!常常彻夜不眠或易早醒。询其无汗出,手指发凉,食欲尚可,但大便干结难下,肌内较坚紧,心下按之压痛明显,血压不高,双侧足趾蹼部分别有三处硬币大小较浅溃疡久未愈合,局部色暗,少有渗出,但无疼痛(这可能与其下肢水肿,局部感觉不够敏感而感觉迟钝有关。)舌下静脉有瘀张,脉无特殊,故未记录,处方一:大柴胡汤合桂苓丸、四味健步汤加泽泻:柴胡20、黄芩6、姜半夏12、枳实12、枳壳20、制大黄5、赤芍15、桂枝15、肉桂6、桃仁15、茯苓15、泽泻15、丹皮、参各15、石斛20、怀牛膝30   5
2011.3.8.二诊:服上方颇适,大便略畅,食欲佳,但食后仍腹胀,需口服吗叮啉方可获缓,因其他方面未见明显改变,患者本人对此治疗的信心不足,故而自行辍药,停药一周后,自觉大便不如服用中药时那么的畅快,下肢也越发的沉重、无力,手中冰冷,夜寐难安,近来时有头汗出,上腹部按之已无疼痛及不适少腹部按之亦无压痛,下肢皮肤干燥,脉沉缓,按之中等力度,舌面干但不渴,现仍每日注射门冬胰岛素48个单位(分三次),空腹血糖最高8.1,近来述足部之溃疡有少量渗出,局部潮红,无紫黑现象,外用黄柏、甘草研极末用麻油调敷,另嘱其停服呋噻米片。
处方二: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桂苓丸合四味健步汤:桂枝15、肉桂10、赤、白芍各30、桃仁15、丹皮、参各15、石斛20、怀牛膝30、茯苓15、泽泻15、当归15、川芎10、生白术30、枳壳20、柴胡20、枳实15   7
2011.3.23.三诊:上药服后下肢浮肿有所缓解,患者已经能够在家属搀扶下下床活动,只是活动后浮肿明显加重,但已不若日前之甚,食欲尚可,进食后之腹胀已消失,大便近二日来未行。血糖仍不稳定,波动在8.96.87.49.3之间,胰岛素未曾再行减量仍然每天注射48个单位。四肢欠温,下肢依然感觉非常无力。头汗出减少,但夜寐仍然不佳,患者诉自己总是爱想事儿,思想安静不下来,我通过与患者本人的反复沟通、分析,告知其病情的具体情况,提高其对自己病情状况的整体认识,从而使其在心理上打消不必要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余经过思路梳理处方调整为处方三:大柴胡汤合桂苓丸、四味健步汤合真武汤加减:柴胡15、赤白芍各30
枳实、壳各15、制大黄5、制附片10、生白术50、茯苓15、泽泻15、桂枝15、肉桂10、桃仁15、丹皮、参各15、石斛20、怀牛膝30    14剂,嘱其隔日一剂
2011.4.20四诊:下肢浮肿继续缓解,大便四日一行,但不困难,睡眠较前好转,四肢亦渐转温,小便畅,心下按之无任何异常,
处方四:桂苓丸合四味健步汤加益母草:桂枝10、肉桂10、茯苓20、丹皮10、赤芍30、桃仁10、怀牛膝30、石斛30、丹参20、益母草20     10
2011.5.14五诊:患者已能自己下地去邻居家串门了,精神状态颇佳,心情也舒畅许多,只是近几日,特别是停服上药两、三天后,感觉心下部及小腹部均有堵闷感,余以手按之,尽管并未用力,患者即诉有出不来气样的窒息感。所可喜者,足部的三处溃疡均已完全愈合,另诉原来视物模糊的双眼,现在看东西也非常清楚,双下肢的水肿亦消至十之六、七强,只是其足踝部仍有轻度水肿,于晚上休息后即可完全消失,便每天下午又有些肿而已。汗出已止,血糖近来也控制得较好,胰岛素每天注射减量到38个单位,我去看诊时顺便测试了一下即时血糖为4.9,(当时是下午的4点左右),据其儿子述近二周来最高一次是9.1,其余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另患者诉大便又觉不畅,睡眠还不够踏实,再予上方加炒水红花子10克、黄芪30克、大腹子、皮各10克,10剂。
军按:糖尿病患者在我的门诊当中占据了相当的份额,这名患者的病情以我个人的接诊情况来讲,应该算是较重的一个了,当时接诊时心中感觉有方法但是说实话却没有底,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但我通过学习黄师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如黄师说桂枝茯苓丸是经方的透析方,四味健步汤可有效的改善肾脏及下肢的血液循环,从而协助桂苓丸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合入大柴胡汤是根据其有多发性胆囊结石以及有心下按之不适、大便干结的特征综合分析后得来的选方思路,并参考北京仝小林先生关于把握糖尿病的四个阶段即郁、热、虚、损的病机特点,治疗中始终将解郁、清热、补虚和益损有意识的贯彻在治疗选方用药的思维当中,活血化瘀以保护血管及相机小量的温振阳气以为推动,这样通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最主要的还是患者的信任和配合,终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只是由于患者在其前期的住院治疗过程当中花费太大,从而使其家庭经济出现危机,以致于见效后无奈停药,殊感遗憾,但不管怎么样,治疗此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使我更加坚定了学习和运用经方的信心,也令我再一次感受到经方的魅力!
病案三:头昏失眠胸闷恶心案
患者娄某,40岁女性,本县城郊乡赵庄村人,2011.8.5.初诊。体中略胖,面黄暗,近日来由于天气炎热,加之辛苦疲劳过度,渐觉头部昏沉不适,连续数晚失眠,胸闷气短,恶心纳呆,咽痛,口苦口干,心烦莫名,舌面偏干,脉弦而略数,遂为处方:




柴芩温胆汤合枳术丸法出入:柴胡15、黄芩12、姜半夏15、陈皮20、竹茹10、枳壳20、甘草5、龙骨20、牡蛎20、枳实12、茯苓15、白术12、射干12、内金10、炒谷、麦芽各30,嘱以生姜、红枣为引   2剂,当时我还很有把握的告诉患者,此方服之即效。
2011.8.6日二诊:患者今日来告:昨药服后分毫无效!且自购吗叮啉片每次口服2片,连服二次,依然恶心欲呕不止,时欲吐水,全不思纳,头昏头痛,但并无汗出现象。询其口苦口干依然,追问之,却完全不欲饮水,纵稍饮之,即觉胃中痞满不舒,余恍悟曰:得之矣!毅然令其停服昨方,另为处方二?2剂,另嘱其可少量多次频服。
处方二: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吴茱萸汤:茯苓30、桂枝15、苍术15、炒甘草5、陈皮20、姜半夏20、红人参10、吴茱萸10、生姜30、红枣20
2011.8.17日患者特来告知,上方服之极苦,但服后效果却极佳,药进一剂,即觉心中大安,头昏头痛即缓,二剂尽,诸症即若失矣,现在已无不适。
军按:此病本为小疾,惭愧的是首诊时太过注重其表面现象,用常规思维处方用药,以致于一败涂地,幸而迷途知返,根据其头痛头昏、失眠、恶心乃为上冲之证,胸闷,饮水后胃脘不舒乃心下逆满之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乃苓桂术甘汤证,干呕吐涎沫、呕而胸满又为吴茱萸汤证,故用二方合法,更加陈皮入其间,等于再合二陈汤方法,一方中的果获佳效,经方之神捷,有如此者!
病案四:单纯的双下肢水肿案
患者刘某某,82岁女性,于2011.8.14日初诊,主诉三个月来每天下午双侧是肢波及足踝部水肿(轻度),视其体中偏瘦,头发花白,精神状态很好。无耳聋、背驼现象,素来体健少疾。饮食、睡眠及二便均正常,舌正脉平,按之有力。局部无麻木、疼痛及腿抽筋,亦无冷感及灼热感,小腿皮肤略干燥,前此曾在医院做检查排除心脏疾患可能,并服用西药治疗无效,又赴本县一名中医处治疗,亦无疗效可言。(具体用药情况不明。)既往有白内障、青光眼史,且均已分别动过手术,遂为处方?5
2011.8.19日来告:服药二剂无变化,三剂尽当天下午未出现水肿,直至目前未见反复,要求再用上方巩固,效不更方,原方继服5剂,嘱其隔日一剂可也。
处方: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柴胡12、黄芩6、姜半夏10、枳壳10、赤、白芍12(各)、制大黄3、桂枝10、茯苓20、丹皮10、桃仁10、怀牛膝20、车前子20(包煎),生姜、红枣为引
军按:这个病例也不复杂,首先排除心脏疾患,无汗出、口渴及小便不利可排除五苓散证,无畏寒肢冷脉沉,再结合其精神状态又非真武汤证,下肢肿而不痛,体质偏瘦、腹肌偏紧,无明显疲劳感,亦非防己黄芪汤证,这样经过综合分析,当为气血郁滞下肢循环不良所致之疾,虽无明显腹征的支持,比如上腹部按之压痛等,但其大便不稀,脉象按之有力,不反对用大柴胡汤合桂苓丸,所以加牛膝者因其可以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而有增效之功,加车前子者,因在学习黄师的医案时曾见有用五苓散加车前子治疗玻璃体混浊的经验,而本例患者也有眼疾病史,况且传统认为此药有利水明目之功,故而加入方中,结果是幸不辱命。


案一张某咳喘案今天来复诊,喘已若失,一切正常,感觉无不适,浮肿不明显。述前天又罹薄感,有点流清涕,但毫无咳嗽气喘之迹象,询其大便略有点干,处以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合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加附子:茯苓15、丹皮15、桃仁15、赤芍15、桂枝15、炒甘草5、五味子10(打)、干姜15、细辛10、半夏15、柴胡15、枳实、壳各15、制附片15     十剂,隔日一剂
另予固肾康丸每天三次,每次6克,一个月量




上一篇:师其法不泥其方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一篇:学好麻黄汤, 用好麻黄类方

25

主题

6782

积分

736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8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经方-------我的至爱


王晓军
一:什么是经方?有何特色?
  经方其实就是我国唐、宋以前的经验处方和经典处方的简称,所谓经验方,说白了就是我们先古的广大民众在与各种疾病长期的斗争中,通过千万人无数次反复的失败与成功的验证提炼出来的高效方、必效方,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剂),以通闭结,反之于平。”这些处方药味少而精,药力专而药效宏,可以想象在那钻木取火的年代,医药之匮乏是如何的无以复加,而这些高效的经验方却承担了无可替代的历史重任,先民们就是利用她们疗疾却患,拯危救困,一次又一次的疗君亲之疾而救贫贱之厄,一次又一次的生死人而肉白骨,太多的事实让我们的先人认识到这些处方的珍贵与厚重,而渐渐的这些经验方也就自然而然的作为中医处方的经典,一代一代的流传后世。但殊为可惜的是,这么多记载经方的古书,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导致流失和亡轶,令后人无法得见其庐山真面目了,所可庆幸者,在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中医临床家------张仲景,他不但勤求古训----一边学习先古的医学坟典,整理其亲历目睹的成败得失,而且还博采众长------一边到处收集经过广大医患千万次验证确切有效的经验方药,呕心沥血终于写成了一部承前启后的万世医典《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总集汉代以前经方精华之大成,结合仲景本人的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实录,精心筛选留给后人260余首含金量极高的经典处方,这些处方中据统计药味在5味以下的小方就达160余首,占到全部处方的半数以上,并且其方中所使用的药物基本上都是常用中草药,可以说俯拾即是,极为便利而且经济价廉。单就其数字的本身是来说是苍白的,但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简练达的特色确是极为突出的!经过一千余年的临床验证,其疗效是确确实实、有目共睹的,其临床指导价值也更是举世公认、毋庸置疑的。
二:经方在当前临床的使用情况与思考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当前的现实当中,经方在临床的使用率极低却又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经方只是掌握在极其少数的中医手中,他们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临床当中求真务实,疗效卓著,深受一方患者的青睐和信任,但我们反观其另一个侧面,广大患者的深切需求与真正的经方中医的比例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之巨,却令人不得不承认经方医生的奇缺,再加之一些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制约,经方医生对经方本身所具有的简、便、廉、验特色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等,从而导致广大民众甚至包括一些中医的从业者不了解经方,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经方,以致让如此优秀的千古良方无声无息的湮没、沉沦,而去追逐、效仿西医的一些对抗疗法,如一见炎症就清热解毒,听说是病毒感染就板蓝根、大青叶,诊断为高血压就潜阳镇肝,心电图提示为冠心病就一味的活血化瘀,见到失眠就酸枣仁、夜交藤等等,诸如此类枚不胜举,试问如此去使用中医中药,将置中医于何地?这无异于咱们怀中抱着金砖而竟去沿街乞讨,实在是令人不解的咄咄怪事,那么,经方为什么无法大范围的传播、流行呢?究其原因到底何在呢?当代经方研究及实践的领军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先生经过观察总结,发现大致上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敢用。因为经方是双刃剑,用得好对了证就效如桴鼓,但如若误用则非但无效,还能伤人,与其可能招来风险,所以不如不用为好;二是不想用,因为经方组成药味少而药价贱,对于医者而言,不仅回扣少,(因到目前为止,咱们国家相当一大部分的地区都还是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还有患者也因药价太贱而怀疑轻视,由于广大患者普遍受到现代消费价值理念的影响,对于医、药有一种同样普遍的错误认识,当然也是受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医药行业人员的误导等等,即总认为凡是贵重的才是好药、才上档次,而太便宜的药物就不太治病!这样一来,使这些医生也只好去随波逐流的去开大方、开“名贵”药材,如此不但可以一方面取悦于患者,而且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大的增加医者本身的经济收益,所以如此这般到最后的结果是:何乐而不为呢?三是不会用。要想真正的用好经方,第一需要有专门的老师传授和对仲景原著的认真深入的学习,以及自己在学习和领悟当中细心的体会和琢磨,理解和把握经方的方证和药证,结合每个患病个体之间的体质特征的差异,再参考现代医学确认的诊断结果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后,从而分别施以不同对证方药予以治疗,最后才达到治病除疾之终极目的,这其间必须要经过一个较强的经验性和实践性反复验证的过程,如果对于上述的这些知识层面了解不够的话,而仅仅用一些传统的阴阳五行、药效方义去搞经方实践,付诸临床实际,往往疗效差强人意,不但可使本来就对中医、对经方抱有偏见或持怀疑态度的病人,因为用药后没有疗效失望而走,而且更加使医者本人原本也不够坚定的信心再次的受到伤害和挫伤,陷入深深的苦恼和迷惑,从而失去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最为重要的自信!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习经方的切入点又在哪里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实例,来和大家谈一谈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我的经方缘
行文至此,我要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本人王晓军,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诲,从九岁开始便走上了自觉中医的道路,背诵了一些较为基础的中医启蒙的歌赋等内容,五年下来虽也可以朗朗上口但却是一知半解,总觉得所学的东西片片点点不成章句而显得支离破碎,十四岁进入河北省石家庄的一所中医函授学校进行了为期二年的系统的中医知识学习,就是在这期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书,虽然当时阅读的都是选读本,但是书中那一张张简单好记的处方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什么甘草汤、桔梗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等等,这些方子只要你记得它的方名的同时,也即掌握了它的具体药物组成,尽管当时学习的目的很简单,并未想到以后在临床治病时能够用得到它们,主要就是为了“应付”一下考试,拿一个好一点的成绩而顺利毕业而已,其中背的一些原文当时记得还很清楚,但考完试之后就丢在一边而置之不理了,直到十九岁个体行医踏入临床之后,转瞬近二十个年头的从医生涯,经历了苦苦摸索的艰难过程,尽管在其间有过偶然的幸中带给我的暂时的小小成就的甘甜,而更多的却是屡次的失败使我越来越多的感到无法释怀的困惑和苦恼,痛定思痛,我是一个天生爱挑战失败的人,受到一些杂志当中所刊登文章的启发,我就重新拿起久违了的《伤寒论》一字一句的仔细阅读,这次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希望也能得到像杂志上那些文章中所描述的一剂知二剂的神奇疗效,这一看不要紧,感受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似乎有所收获,对于原来许多未知的东西有了一个更新、更高层次的认识和体悟,而忧的是对于原文中一些存在多种解释的问题由于得不到一个完整而满意的答案而致“心有千千结”,比如什么循经传、越经传啦、传足不传手啦,什么太阳蓄血的部位啦、血室究竟是指子宫还是肝脏啦等等等等,莫不令我觉得有焦头烂额斩不断理还乱之感,有时为了搞清楚某个问题,我在面前摆了一堆的各家注疏《伤寒论》的书籍,这其中既有古代的名家也不乏近现代的俊杰,原本以为只要我也来个现代版的“博采众长”,也会得到能够为我所用的最终结果,可结果是这些注家们各执一词,并且都还讲得头头是道,有时还互相攻訏,由此而使我感到莫衷一是而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说的好,还有令我感到更为不解的是,有些被称为经方大家的学者讲起《伤寒论》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分析起处方用药也莫不丝丝入扣字字金玉,可一到实际临床用药却完全看不到一点经方的影子,更有甚者写篇文章说是小柴胡汤治疗某某病证多少多少例的经验总结的,可细看其方中所用的药物竟然多达二、三十味,再绎之方中只不过用了柴胡、黄芩而已,如此的面目全非“小柴胡汤”与其振振有词的论辩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和矛盾,这让我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难道理论和临床实际完全是两回事的的想法,而这种思维又再一次无情打击了我刚刚唤起的学习经方的热情!让我觉得那些嘴皮子上面的东西一拿到临床是那么的苍白和灰暗而百无一用,既然是没有太大用处的东西,我又何必如此的费心劳神的去花力气和时间去考究呢?!如此下来,学习《伤寒论》十几年,只会偶尔用一下其中的小柴胡汤和麻杏石甘汤等常用经方,并且是用而不得其法,表现是该用的时候没有想到,而想到时就盲目的去用结果是药不对证而功败垂成,回忆当时我心中还对这些经方颇有抱怨:什么千古名方,效果不过如此嘛!…….不去反思自己运用方面技巧的大问题,却来怀疑经方的疗效,如今看来真的令我发自内心惭愧、汗颜,什么效果不好啊,原来是自己完全没有掌握这些经方的临床运用的具体指征以及其加减进退的要点和巧妙所在,直到2008年的2月很偶然的在网上发现了“黄煌经方沙龙”网站,注册进入之后通过学习黄教授及其弟子的研究经方的文章及经方医案,顿时让我觉得眼前为之一亮,读着黄师那句句从心中流出的朴实直白的临床秘要,感同身受的共享黄师娴熟的运用经方治病愈疾后的成就感与自信,也又再一次的唤起了我虽屡遭挫败但却总是心有不甘的对于经方的那份炽爱!黄师不厌其烦的在其著作中一再强调学习《伤寒论》千万不要陷入踏虚蹈空式的以经注经及以意解经的理论纠缠当中,要知道脱离开了临床的理论是毫无意义的,特别是对于中医这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说,纯粹理论的演说与切实的临床疗效相比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而黄师又慧眼卓识的提出:只有紧紧抓住方证,才是真正破解仲景学说的唯一法宝,因为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描写方证的条文竟然有240余条之多,在这部惜字如金的著作中,方证的条文所占的比例达到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二,这绝非偶然!沿着这个思路,黄师又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又研究归类提出了桂枝体质、麻黄体质、黄芪体质、大黄体质、柴胡体质和半夏体质等新的内容和学说,结合现代医学明确诊断的疾病谱,再综合经方的方证付诸临床实践,无论近期疗效还是远期跟进调理体质,既有效而且安全无付作用,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这样再相机结合方证、药证要点,如此方(方证)-----人(体质)----病(疾病谱)三角对应结合,平实可信,如刻如画,更加有效的提高了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看了后令我马上产生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冲动,根据黄师的教导我时从人测方,先辨药人,例如患者体质白瘦首先考虑为桂枝体质,再据其易汗、易感冒且见到头痛、失眠、疲倦等,即锁定用桂枝类方为其进行治疗,结果其效如响;有时症状表现比较复杂,若从传统思维就会纠结于什么本虚标实以及阴虚阳虚等泥潭之中,而按照黄师的经方医学思想从现代疾病谱来作为切入点,从病测方,如某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其本人又有肝胆系统疾患,察其体质偏胖壮,又见颈短肩宽,腹诊支持或不反对用大黄者,悉以大柴胡汤予以施治,然后可再据其有无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等相机与栀子厚朴汤合方与投等等,每每收到预期的良好疗效,最为可喜者,只要认准体质,剂量合理,不但有极其快速的近期佳效,而且长期小剂量跟进巩固以图调理体质,其安全性也是治疗同样疾病的一些西药制剂所无法比拟的!其实如果真正掌握了经方思维的话,紧紧抓住黄师提出的方—人---病辨证三角,我们不难发现,经方大道至简,其思维一点也不复杂,竟是那么的实用和如此的高效,如我曾治疗一例多次住院久治不愈的心律失常患者,我只根据其脉象频频歇止,心中悸动不安而直接用炙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治疗,只服三剂症状即明显获缓,连服40余剂,数载之疴竟然得以蠲除;还有一例罹子宫内膜异位症而患严重痛经的38岁女性患者,我只根据其面黄腰酸、高敏体质及便溏带稀量多的表现给予柴归汤(黄师经验方,即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荆芥、防风服7剂颇适,连服20剂后多年的痛经第一次未用任何镇痛西药而其疼痛分毫未作,所更可喜的是连其面部的色斑也竟然有淡化之态势,患者对如此价廉的中药与如此快捷的疗效殊感满意!还有一例4个月龄的女婴,因每晚发作哮喘剧烈阵发性咳嗽在广州市某医院住院治疗,该医院用进口抗生素一月,无效,花费已达一万余元,无奈之中通过病友介绍电话求诊于余,余经仔细询问其具体情况,毅然为其开小青龙汤原方加炙僵蚕、蝉衣等只服一剂当晚该女婴之咳喘即大减,遂于次日自动出院,仍服原方三剂尽即获大安,又减量二剂后痊愈,其全部的中药用资不过60多元而已!病情痊愈后其家属在电话中一再的表示要来感谢等等,而余则婉言以拒,并告知其听闻有如此佳捷的疗效,让自己所学的经方真正的替广大患者解决了问题,我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而这种成就感却是无论多少金钱都无法购得的!!!……诚如上述,我在认真学习黄煌先生的经方医学思想以后和自己的以往相比,临床疗效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也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和经验当然也更不乏教训,可是再回到现实的当前状况,我们尚且感到任重而道远,我们现在所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的让咱们中医的千古奇葩-----经方在更大的程度上推广给广大的中医,让他们也能够较为轻松而且熟练的掌握她、运用她,以期最大限度的惠及民众、泽及苍生!!!
四:推广经方,施方于民,还方于民

为了唤起更多的中医后学对经方的了解乃至热爱,让更多的同道也能够共享、领略我们通过运用经方而获得佳效后的快乐和成就感,切身地真正感受到经方的魅力,我们认真学习黄煌先生的《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药证》二书的内容并以之为依据,编写出了《药证三字经》,又据此且本着贴近基层和尽量通俗的初衷设计了这套《经方扑克》,希望通过《经方扑克》这一媒介,使广大中医院校的莘莘学子及社会各界的中医经方的爱好者通过寓教于乐这一形式,熟悉药证,掌握经方的精髓,于玩索中享受经方的无穷乐趣,达到普及经方的目的,让经方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既有意趣而且实用、有效的掌中之宝,让黄煌先生经方惠民的愿望真正的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和落实,从而得以泽及广大患者和民众,同时也能够留住我们中医几千年来历尽沧桑和磨难而才得以传承下来的根!!!
最后,我想在这里为大家献上我学用经方之后有感而发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写的一首小词作为本文的结束并与大家共勉:
江城子
  
  廿载秉烛读岐黄,恨道少,正难匡,汗牛充栋何处真金藏?纵有济世仁心在,不得法,难登堂!
  幸有黄师为领航,法仲圣,倡经方,四海同心只为国粹扬。古今咸宜方人病,个中趣,诸君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782

积分

736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8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经方絮语之二--------


王晓军
中,是我们河南人的话,一个带感叹号的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它代表着朋友彼此间相互的信任和实实在在的承诺。
     有时我也在想,如果说河南人爱说是由于其地处中原的话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咱们国家居于世界之东方,却为什么叫中国呢?-----这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帮,崇尚和平、爱好和平,既不会去扩张、侵犯别国,亦不允许别国来干预我们的内政,侵犯本国的主权,这种既不找事也不怕事、不卑不亢的中平思想从而使咱们中国得以强大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光大、崛起!
      而回首张仲景先生的理中、建中,再到李东垣先生的补中、调中,什么上下交病治其中执中央以运四旁”......,看来,这个不起眼的字真的是大有学问在其中啊!
     忆曾治一老叟年近七旬,罹皮肤病周身作痒,数年间屡治不效而渐次以重,后延一名医以皮炎论治,无非清热凉血、解毒止痒,中西药并进,如此半载有余,不唯分毫无效,更致全不思纳,大便稀溏次频,形神萎顿,又患薄感,流清涕而低热缠绵不解,于年关前来求诊于余,诊其舌淡暗而脉沉弱无力,遂处以麻附辛汤合六君子汤一剂,当时之思路就是用二方振起全身机能及消化道机能之沉衰,一剂后竟热退胃苏而神振,二诊来时患者喜形于色,处以原方三剂以资巩固而痊;又一女患年近天命,面黄头晕,乏力懒言,卧床二月余,延中、西医多名皆从虚弱而予补益,症或暂缓而继之无效,或药一入咽即呕恶不已,以致夜不成寐而食不味甘,气短更甚于先,经人介绍乃就余诊,询知其夫妻之间久不相侔,遂气郁神结,以致咽塞胃钝诸症由作矣,虽有一派虚象而何以补之无功?原来此虚乃其果而并非其因之故尔,询其每于饭时一见饮食即先嗳气连连是其明征也,若不先开散其郁逆,试问用何剂可以飞越此中道郁塞之天堑而达到其补益之目的呢?遂拟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越鞠丸意等小剂出入,再辅以言语疏导告以利害,数剂后胃纳渐振,继之以复脉法,不过兼旬则身轻神振而喜笑颜开矣;
  再如一七十余岁男性,行膀胱癌全切术后,腹痛便干,屡用通便泻剂,虽可暂通而复闭,余初亦囿于痛无补法而施以常法予以通降,寸功不见,思之,腹壁薄而易汗出,虚体显然,乃以小建中法5剂痛缓,大便调畅而愈,次年前症又作,且经医院检查发现有下肢静脉血栓、腹壁疝及左肾积液等,院方用大剂量抗生素及活血化瘀静滴口服近二月,花费万余元,其痛势不轻反重,无奈每日只好用氨酚待因、曲马多片等以求痛缓,方转诊于余,仍用建中无效,正踌躇间恰读山西高建中先生书,中有一案与此颇类,遂师其法用补中益气汤加桃仁、蒌仁、枳实、内金二剂痛缓,但进食则恶心,上方再加半夏30克,数剂后呕恶渐失而纳开神振........
    综合上述本人以为,作为一名中医,当你感到症状表现复杂而令人漫无头绪之时,不妨考虑一下这个,着手于这个,只要达到了中正、中平的时候,你就可能真正的再次找到做为一名中医的那份自信!
医徒
我是平顶山人,呵呵,与也有不解缘!王老师字里透露出一种平和,读之舒心!关于伤寒论中的柴胡不中与之等,您怎么看?我不认为这是我们河南方言之意,这毕竟是医著,记得从小写作文我就不用这些词,诸如得劲等!如98条,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而未解,后又言柴胡不中与也,其意应为柴胡汤与之不中(zhong四声)也与前文同意,即本条均非柴胡证!不知同为南阳人的您有何感,在您的正式论文中或著作中会说中吗?望赐教!
王晓军
14(医徒) 的帖子
感谢您的关注,但赐教实不敢当。仲景所说字我恰恰认为就是平声的字,你所举例见于原文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是讲的小柴胡汤的禁忌证,我们知道,小柴胡汤证的主证最为切要者为胸胁苦满及寒热往来,而本条中所述胁下满痛胸胁苦满颇类而实不同,因为其不但伴见不能食 而且还有面目及身黄,这很显然是湿浊内蕴之征,从后文小便难者可知,法当用茵陈蒿汤或茵陈五苓散等着手治疗,如果医者意不及此而仍用小柴胡汤治之是不可行的,其结果是后必下重,而本渴饮水而呕者,又显然为水入即吐的水逆五苓散证或茯苓甘草汤证,当然亦非小柴胡汤之适应证甚明。既非小柴胡汤之适应证,所以仲景断言柴胡不中与也。仲景如此行文的用意是提示我们切不可一见胸胁苦满即简单的只囿于小柴胡一方一法,而要总观全局,分别给以针锋之治,这里需与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当互看和活看,不但是互不矛盾,而且蕴含着仲圣诲人不倦的淳淳厚意。仲景在这里用了河南方言恰恰是其写作手法较为朴实平易的独特风格之所在,其原因一或可是语言写作习惯使然,二或为了更加通俗而易使后人及读者了解、理解,要知道,医学文章与其他文章不同,所追求的不只是华丽和优美,更主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且直白实用!而您不认为是河南方言,而将读为四声,请恕在下愚钝,不知如何理解,望您详谈为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发表于 2011-11-19 16: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握手!!!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4 10:08 , Processed in 0.15495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