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893|回复: 6

何紹奇先生應用麻黃經驗

[复制链接]

46

主题

448

积分

27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8
发表于 2019-10-24 21: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aio196 于 2019-10-24 22:14 编辑

何紹奇先生應用麻黃經驗


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
或中麻黃的草質莖。性味:辛苦,溫
。歸經:肺經、膀胱經。功用:發汗
、平喘、利水。

1 外感第一藥


陶弘景說麻黃是“傷寒解肌第一藥”,

後世本草著作,亦稱麻黃是“發表第一藥”
,“治感第一要藥”。名之為“第一藥”者,
則其他藥不可替代之謂也。猶記20世紀
80年代一個冬天,我在山東沂水探親,
有幾天氣溫在零下十多度,農村居住條件
又差,室內室外一樣冷,來找我看感冒的
鄉親很多,患者恒多畏寒,發熱無汗,
頭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數,
投以麻黃湯,多能應手而效。但有李姓老人
,七十多歲,亦感冒風寒,因有高血壓病史
,所以用不用麻黃,頗費躊躇。後來決定要
審慎一點,用麻黃湯,去麻黃,權以荊芥、
防風、羌活、蘇葉四味代之。


喝了二次,不得汗,仍發熱,惡寒,頭痛如裂
乾嘔。次日淩晨,病情仍無變化,乃書麻黃湯一服
:麻黃10g,桂枝12g,杏仁10g,甘草4g,加生薑
5片。服後溫覆避風,片時即得暢汗,霍然而起。


1975年農忙季節,我所在的醫療隊曾廣信醫生
4歲的女兒高燒,用西藥解熱藥、中藥銀翹散,
打針、輸液,高熱不退或退而複熾,已經3天,
想送縣城,又逢連日傾盆大雨,焦急萬分之際
乃轉求當地夏耀光老中醫,夏老說無汗而熱,
乃傷寒表實證,即投以麻黃湯,一服即汗出熱退
其時我因事返城,回到醫療隊後,畢業于江西
醫學院的曾醫生向我道及此事,感慨地說:
沒想到中醫治急症療效也這麼好!”


如今,這位小姑娘已經是綿陽市人民醫院的醫生了
這件事正好與近代名醫──惲鐵樵的一段往事,
相映成趣:惲第二、三兩個兒子都因傷寒熱病而死
,當時他還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作編輯,痛定思痛,
乃苦攻《傷寒論》者有年。這時,他的四兒子又病
傷寒,發熱無汗而喘,遍請諸醫家,疏方不過梔子
、豆豉、豆卷、桑葉、菊花、薄荷、連翹、杏仁、
象貝之類,服藥後,熱不退,喘益甚。

惲先生著急了。

終夜不寢,繞室躊躇
一直到天亮才拿定主意:

此非《傷寒論》太陽病,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筆書:
麻黃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錢,炙草五分。


持方與夫人云:吾二兒、三兒皆死於是,
四兒病,醫家又謝謝不敏,與其坐而待斃
曷若含藥而亡。夫人默然。乃配藥煎服
,藥後較平,肌膚有潤意,乃更進之
竟得汗出喘平而愈。以上為何公度文,姜佐景
節錄于《經方實驗錄》中者。

麻黃用於風寒表證,並不受一日太陽,二日陽明
三日少陽之說的約束,曹穎甫先生曾治一人,
患感證無力延醫,延至一月之久。曹氏診之,
麻黃湯證仍在,乃用麻黃湯一劑而愈。

我在廿多年前讀研究生時,病房有一人始為麻黃湯證
,因循而未用,二十多天發熱不退。乃請趙錫武先生
會診。趙老見其發熱惡寒,一日二三度發,無汗,
不嘔,清便自可,面紅,身癢,投以桂麻各半湯,
亦一劑而愈。

前不久見到一位老前輩對他的學生的談話,說“麻黃
不可以用於外感熱病,屢用屢敗。”反復思之,竟同
夢囈,不知其依據何在。

外感風寒當用麻黃,溫病初起可不可以用麻黃呢?

這在清代溫熱學家是視為禁例的。但風溫初起,往往
挾風寒,證見發熱而渴,惡風寒,無汗,頭痛身痛,
雖初起就可能有裡熱,但同時有風寒束表的表證。
吳鞠通也承認有這種情況,他的解釋是春初餘寒
未消,但他惑于喻嘉言微發於不發之議,而
捏造了一段仲景原文,用桂枝湯,頗遭物議,
今日視之,也確實欠妥。

而銀翹散方,雖用了荊芥,但對風寒外束之表證,
就嫌發散之力不足,王孟英主張用蔥豉湯,何廉臣
、孫純一就認為不妨加麻黃數分,使病在表者仍從
表而解。至於春溫、冬溫,初起既見表衛為風寒所束
而又見裡熱,俗稱寒包火者,麻杏石甘湯就
更是的當之方了。因此,說麻黃是外感第一藥
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上一篇:王輝武之用麻黃當知所忌!
下一篇:轻松用麻黄

46

主题

448

积分

27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21: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何紹奇先生應用麻黃經驗

本帖最后由 caio196 于 2019-10-24 22:15 编辑


2 咳喘聖藥

風寒咳嗽,但治風寒,病去則咳嗽可愈,
並非棘手之證。而臨床卻很常見咳嗽遷延
,時久不愈,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據我
粗淺的體會,多是醫生一見是“急性支氣管炎”
,便套用西醫“消炎”的概念,見“炎”用涼,
見咳止咳,其實川貝、枇杷葉、桑白皮都是
涼藥,不利於風寒咳嗽的,更不消說清熱解毒
瀉火藥了,不當用涼藥而屢用之,則往往冰伏
其邪,而致咳嗽不止。輕者用止嗽散可效,
重則只非搬動麻黃不可。

這樣的咳嗽,怎樣辨證?我的經驗,五個字

無熱便是寒。無熱,指舌不紅,口不渴
即口幹也喜熱飲,脈不數,痰清稀。


這樣便可以用麻黃劑溫而散之,常用方為
三拗湯,麻黃一般用35g,杏仁10g
甘草3g,三拗湯原方麻黃不去根節,杏仁
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可以不拘。方雖三味
,麻黃宣肺散寒,杏仁降氣肅肺,甘草既緩
麻黃之發散,又緩咳嗽。痰多清稀加法半夏
、橘紅、茯苓,即合了燥濕化痰的二陳湯。


此證亦可用蘇陳九寶湯麻黃、桂枝、杏仁
甘草、蘇葉、桑白皮、生薑、薄荷、大腹皮
陳皮,此方雖有麻黃湯四味藥,但麻桂用量
都僅用3g而已,宣肺散寒,取輕可去實之義,
如無意外,一般一至二服藥即可獲效。


若內有伏飲,而年高體弱陽氣素虛,
不任發越者,浙江寧波範文虎擬定一方
,即變通小青龍湯(小青龍湯照用,除
半夏用10g外,麻黃、桂枝、乾薑、細辛
、白芍、甘草、五味子都僅用3g),我
多年使用,效佳而無弊。

曾治董某,咳嗽三月不止,咯痰清稀,
背寒,舌淡苔白滑,脈沉弦。用此方三劑
即因事入獄,一年後獲釋,來向我致謝謝,
說多虧了那三服藥,不然要咳死在牢中了。


用小青龍湯不必拘定在外受寒邪,即無惡寒
發熱表證者,只要是痰飲內伏,咯痰清稀,
背部冷感,舌淡,脈弦即可使用。蓋此際用
麻桂,目的不在發表而在溫肺散寒。陽虛
可加附子;小便不利加茯苓、車前仁;氣虛
可加黨參、黃芪;喘促加杏仁、蘇子、葶藶子
、心煩口幹有鬱熱加石膏、蘆根,稍涼服。

病久肺氣虛寒者,證見咳而氣喘,畏寒自汗,

脈弱無力,乏力,食少,便溏,在原則上麻黃
便不可輕投,否則更虛其虛。溫肺湯(人參或
黨參、茯苓、白朮、半夏、橘紅、甘草、肉桂
、炮乾薑、黃芪、桔梗)可以酌用,方用六君子
東加味。

吳楚說:“近來醫家凡遇此證,必用麥冬、貝母
,以重寒其肺,桑皮、白前、蘇子以重瀉其氣,
甚至黃芩、花粉雪上加霜,而病無瘳時矣。”

然久病咳嗽也有用麻黃者。患者肺氣虛寒,
又感受風寒之邪而咳喘加重,即可以用麻黃。
50、60年代何時希先生在西苑工作時,對慢性咳喘
曾擬過一張方子叫清金膏,即是取小青龍湯、百合
固金湯、金匱腎氣丸合方。或謂這樣的處方,不是
嫌太雜亂了麼?不知病情複雜,用藥也不得不複雜
,虛不得不補,實也不得不瀉,那又何妨補瀉同用
甚至補瀉寒熱同用呢?我過去在農村工作時,也曾
這樣用藥,姜春華老師見了居然大加讚賞,

他在給我的信中說:人體臟腑有此臟寒而彼臟熱者
有此臟虛而彼臟實者,何妨此臟溫之,他臟寒之
,此臟補之,他臟瀉之,寒熱補瀉同用,各不相妨
。慢性支氣管炎常用這樣的方法,以其病情遠不止
一端也。

同時也不能株守發作時治標,平時治本的框框,
兩步可以並作一步,標本兼治,不過在具體病人身上
,有不同的側重而已。

關於麻黃用於咳喘的劑量,需因時、因地、因人、
因證而異,我在湯劑中一般用6~9g,兒童酌減。但
就是這樣的劑量,也常常被藥師把處方打回來,或者
要醫生簽字。這種情況,在成都、上海尤甚,以至
鄉前輩蒲輔周先生在成都行醫時,不得把麻黃研成粉
,贈給病人,說是老家帶來的“藥引子”。

猶記60年代中期,農村患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人很多,
又無力就醫,我採用當時雜誌上報導的“麻味甘”散,即麻黃、五味子、甘草
各30g,研末,分30包,一日三次吞服,
既廉,效果也不錯,用了上百例。

調回城裡工作後,縣醫院有位西醫
葉醫生正當盛年為哮喘所苦,
百藥不效,連民間單方尿泡雞蛋都
吃過幾十個了,也不效。

我據她的病情,開了小劑量的小青龍湯
另用麻味甘散。藥取回去後,她母親
誤將小青龍打粉,麻味甘散煮成湯藥。
我聞訊後趕忙去看望,因為麻黃用量
30g!

而葉醫生喘息頓平,唯有些心跳,不想睡覺
有些出汗而已此所謂歪打正著
可見在病情需要之時,麻黃也可以較大劑量的
唯須注意觀察,老人、小兒、虛弱人尤應慎重
,不可貿然便投以大劑量。

3 宣通肺氣

風寒外束,肺失宣散,痰熱內蘊,積而化火,

俗稱“寒包火”,以此而發熱,咳嗽,失音,
哮喘喉痛者,在冬春季頗為多見,麻杏石甘湯
有效之方。麻黃湯、麻杏石甘湯雖都用麻黃,
但取義不同,配伍不同,作用也不同。前者是
以散寒解表,後者用以宣肺平喘。麻黃辛溫,得
桂枝之辛甘溫增強了發汗的作用,得石膏則只有
宣肺的作用了,所以即使有汗出也要用它。

麻黃之辛溫與石膏之甘寒相合,則溫性大減,
當然石膏得麻黃,甘寒之性味也要打點折扣,
正因為如此,前人從其總合之效力說,麻杏石甘
乃是一首辛涼方。我的體會,用此方的要點是掌握好
麻黃、石膏的比例,就一般情況而論,石膏應是麻黃
510倍。

治廖某失音,證屬客寒包火,金實不鳴,
我用麻黃4g杏仁10g,石膏30g,生甘草3g
,加花粉、玄參潤燥蟬衣、僵蠶、牛蒡子、
射干振閉,一劑而愈。寒包火證,外則惡寒,
內則口乾,渴思涼飲,舌紅,脈滑數。

如無口乾舌燥,舌紅,脈數,則不唯花粉、
玄參不可早投,即石膏也可去之,三拗東加射干
蟬衣即可。我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單純性鼻炎、
鼻竇炎,患者經常鼻塞,聲重,噴嚏,流膿性鼻涕
,前額痛,頭昏,鼻腔黏膜鮮紅、暗紅者,常在方中
加黃芩、銀花、茜草、連翹、魚腥草、桔梗、辛夷
白芷、蒼耳子等,有較好療效,比單用辛夷散
蒼耳散效果好

因蒼耳散、辛夷散雖然都有開鼻竅、散風寒的作用
但藥性偏溫,所以對肺熱之證以麻黃、石膏相配
,再加入黃芩、魚腥草,清肺瀉熱作用更好,一般
1020劑可愈。至於麻杏石甘湯治療小兒肺炎、
麻疹併發肺炎、百日咳,用之對證,療效奇佳,皆取
其宣肺清熱之長,這裡就不贅述

4 消腎炎水腫

我對急性腎小球腎炎初起,以水腫為主要表現者

,恒用麻黃。但分寒熱二證:發熱,咽痛,舌紅
或身有瘡癤,脈滑數者,用越婢湯(麻黃、石膏
、甘草、大棗、生薑),去甘草、薑、棗,
加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蟬退、白茅根、益母草
、連翹、銀花;畏寒,舌淡,脈弦遲者,用麻黃
附子細辛東加白術、防風、丹參、益母草、茯苓皮
、生薑皮、大腹皮,消腫甚捷,蛋白尿,紅、白細胞
轉陰也很快。

我有一位老友,是位西醫,
因工作緊張、勞累、受寒,而
病惡寒發熱,適我回鄉探親,
便為之診治,熱退。又發現眼皮腫
,原有的雙眼皮不見了,查尿,始知為
急性腎小球腎炎。我即用越婢去薑、棗
、甘草,加白花蛇舌草、蟬退、野菊花等
,二劑其腫即消,尿檢亦速恢復正常,連
化驗師都感到哪有這麼快就消失之理。

時下世俗差不多都認為中醫治病慢,
急性病要靠西醫,我說要看什麼病了
,像這樣的病,中醫藥剛好獨擅勝場

最近治一30歲女性,眼瞼水腫,惡風,
小便不利,外院診斷為急性腎炎,察其舌淡
,苔白膩,脈浮,遂擬溫腎行水之法,用麻黃
附子細辛湯合五苓散7,服至第四劑其腫即消。

由瘡毒引起的急性腎炎水腫,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合五皮飲、仙方活命飲或五味消毒飲加減,收效也
很迅捷。如邸某,男,40餘,青龍橋派出所。

1980年春因瘡癤化膿感染而出現水腫,經某醫院用
青黴素注射二周未效,我用麻黃、連翹、野菊花、
丹皮、銀花、蒲公英、白茅根、桑白皮、益母草、
當歸、赤芍,二劑即消腫。

麻黃既能開鬼門以發汗,又能潔淨府以利小便,

向來為實證水腫初起之要藥,我也曆用不爽。
由於用藥時間不是很長,且有是證用是藥,因此
對急性腎炎有高血壓者,麻黃也不必避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448

积分

27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21: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何紹奇先生應用麻黃經驗

本帖最后由 caio196 于 2019-10-24 22:41 编辑


5 痹證要藥


麻黃為痹證要藥,仲景烏頭湯、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加術湯等治痹名方都用麻黃。我治風寒濕痹,多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方,張璐說麻黃得附子則“發中有補”,誠是。即濕熱痹、久痹、頑痹,也有用麻黃之時,取其開達腠理,溫陽散寒,通暢經絡。


《內經》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風寒濕相合,性質偏寒,蓋風為寒風,寒、濕皆為陰邪也。曾治中央黨校司機張某風寒濕痹(類風濕性關節炎),仿成都戴雲波先生法,川烏、附子、麻黃、細辛、桂枝、乾薑、甘草合為一方,服百餘劑而終獲痊癒。


又治張某,女,中學教師,下半身惡寒甚
,雖盛夏也見不得一點風,屢用附子桂輩得小效,然腿寒終不除。

於是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而散之
,僅三劑即有豁然通暢之感。去
麻黃,再用溫陽益腎之劑數十劑而愈
,其溫散通陽之功,於茲可見。

6 祛風止癢


麻黃常用於蕁麻疹等皮膚過敏性疾患。


傳統認識是風邪客於皮膚腠理之間,不得出汗
,因而鬱遏不出。小發其汗,則邪去癢止。

我治蕁麻疹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東加蟬衣、赤芍
、丹皮、防風、荊芥,對服抗過敏西藥無效者,
投以本方,往往一劑即愈。但兼裡熱實證者須合
清熱通腑藥,劉河間防風通聖散即用麻黃配防風
、荊芥、薄荷祛風於表,大黃、芒硝、梔子、
石膏、滑石、連翹、黃芩清瀉於裡,佐以赤芍、
當歸、川芎活血,白朮燥濕。

臨床用藥,可師其意不必泥于其方。

有些慢性蕁麻疹,也可用防風通聖丸成藥
,一日三次,每次6g,研碎沖服

7 用於遺尿


用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治療遺尿,

最先見於四川成都中醫藥大學彭憲章先生
1978年的報導。他觀察6例長期遺尿的患者
,都有咳喘咯痰的症狀,用麻杏石甘湯後,
咳喘平,遺尿亦愈,從而推論其藥效機理是
肺氣壅滯,治節無權。

我學習彭先生的經驗,對肺有痰熱者之遺尿
,用之確然有效;而無肺熱徵象者,用麻黃30g
、甘草30g、蜂房6g,共研細末,和勻,一日三次
,每次4g,亦效。

8 溫振心陽


麻黃有振奮心陽的作用。


李東垣《蘭室秘藏》治“客寒犯胃,
心胃大痛不可忍”,有麻黃豆蔻丸
,以麻黃配伍行氣藥厚樸、蓽澄茄、
木香、青陳皮、草豆蔻;活血藥紅花
、蘇木、當歸等,且麻黃、豆蔻二味
在方中用量獨大,以之為君,以之名方。

不過東垣說的心胃痛,究竟是心痛還是胃痛?

古人于此每每含混不清,從東垣“獨重脾胃”的
學術思想看,恐怕是指胃痛,而從其用藥之溫陽行氣
、化瘀合方,用於心痛之屬寒凝氣滯血瘀,也頗適宜。
尤其是方中的麻黃,一般並不用於胃痛的!

姜春華老師說古籍中,《外台秘要》引范汪方
有“通命丸”,即以麻黃為君藥,治療“心胸滿悶”
,而且鄒潤安《本經疏證》也說過麻黃“通心陽,
散煩悶”。而證之今日臨床,麻黃與附子、細辛、
乾薑、肉桂、丹參、紅人參等配伍,對於病態竇房
綜合症之屬,心陽虛者,確有較好的作用,能
迅速地增加心率,改善心臟功能。

曾治研究生梅智勝之親戚王某,女,54歲
患“病竇”有年,心率每分鐘僅38次,
面色蒼白,心慌,頭暈,乏力,短氣,四肢欠溫。

屬陽氣虛衰,擬溫通心陽,藥予麻黃、制附子
細辛、炙甘草、桂枝、紅人參、當歸、黃芪
6劑藥後,心率即至62次/分,頭暈、乏力、肢涼
症狀減輕,湯方更加玉竹、白芍、枸杞子、棗仁
桂圓肉、遠志、龍骨、牡蠣,兼養心陰。調理二月餘
,病情穩定,可去戶外散步或短距離內買東西。

當然,麻黃用於心陽虛心氣虛,其作用不過是
振奮陽氣,治心陽虛之本,必須與大劑參、附
、桂、薑同用,始克有濟,這是應予強調的。

9 破癥堅積聚


麻黃“破癥堅積聚”的記載,出自《神農本草經》
徐靈胎說這是因為麻黃“能深入積痰凝血中,凡藥力不到之處,此能無微不到”古人論藥
多系推理,可貴者在證之於臨床實踐。

《本經》的記載,徐靈胎的詮釋,最有力的證據
就是清代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的名方陽和湯
用麻黃與熟地、鹿角膠、肉桂、白芥子、乾薑炭
、甘草相配伍,治療陰疽、痰核、流注結塊,患處
漫腫無頭,皮色不變,舌淡苔白,脈沉細者。

王氏說陰疽是氣血兩虛,
毒痰凝結而致,治之之法
用大劑熟地、鹿膠峻補氣血,
但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
、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
酷暑不可缺也,只有腠理一開,
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
而消。馬培之也說“此方治陰證
,無出其右,用之得當,應手而愈。”

多年以來,我用陽和湯治療中老年乳腺增生

屢屢得效。

如:何某,男,50歲,綿陽市委黨校幹部。
1982年5月發現左側乳頭內陷,乳頭下有一核桃
大小的腫塊,能推動,無疼痛感。當地醫院擬診為
乳腺癌,即赴成都四川醫學院進一步檢查,門診、
病理科均認為是乳腺癌,遂入院手術。

術中活檢,結果為良性,乃改診斷為
“男性乳腺增生病”,認為可能與患者
過去患前列腺炎,長時間服用雌激素有關


返綿陽後,8月中旬,不意右側乳頭下又發現
一核桃大小的腫塊,西醫建議服中藥治療,
在當地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中藥
二十餘劑無效,乃來信求助於我。

我寄去的處方用藥,也和上述治療差不多,
又二十來付,了無寸效。再來信相商,反復籌思
,患者年屆五旬,久用疏肝無效,應考慮沖任虧虛
。遂用陽和東加丹參、淫羊藿、法半夏、青陳皮、
當歸,鹿膠改用老鹿角,取其活血攻堅。服至15劑
,腫塊開始縮小,堅持服26劑,即完全消散。患者
今年已70歲,每年都有電話給我,至今未見復發。

最近在三芝堂治療王某,女,63歲,

北京某中學教師。

於今年2月底洗澡時,發現大腿內外有8個
、上肢3個圓形疙瘩大約1.2×1.2cm,有2個
局部紫瘀,其他皮色不變。乃去協和醫院,
作活體切片檢查,診斷為非何傑金氏惡性淋巴瘤
(切片號302119×4,302119×6),診其脈弦滑
眼眶周圍黯黑,擬診為“痰核”,用溫陽活血化痰
通絡法。

用陽和湯(麻黃每劑用3g)加姜半夏、炮南星
、山甲珠僵蠶、橘絡、紫背天葵、丹參、桃仁
、紅花等,5月13日開始服藥12劑,已有一個結節
消失

因在非典期間,沒來複診,自取原方
服至38劑,結節由10個減至2個,
其間新起一個,起而又退。至本文成文
之前數日,來複診,僅下肢餘一個矣。

現代外科名家北京趙炳南先生

亦賞用陽和湯,其經驗方外用
“消化膏”有溫陽散寒,活血
消腫之功,方即用炮姜、紅花
、白芥子、南星、生半夏、黑附子
、肉桂、大戟等與麻黃配伍;治療
腋窩淋巴結核、胸壁結核、胸前疽
、腋疽等疾病的回陽軟堅湯,即
陽和湯的加減方(去鹿角膠、甘草
,加白僵蠶、橘紅、三棱、莪術、
全絲瓜

從古今經驗結合《本經》的記載
似不能用一般的散寒、開腠理
、開泄衛氣之類說法來解釋麻黃
在方中的作用,而是要肯定麻黃的
“破癥堅積聚”作用,徐靈胎之說
還嫌說服力不足。

如何能有這樣的作用?我看不難作釋
,那就是以其迅捷之性,溫通陽氣,
氣通瘀散,則其病可去

以上,分別從幾個不同的方面,
談了個人對麻黃的認識。

為什麼要談這些,主要是我不滿於
當今大學中藥學教材麻黃發汗、平喘
、利尿三大功用之說,我覺得教材這樣的
編寫方法,某個意義上,不是寫中醫教材
,而是印證麻黃含麻黃油,麻黃堿,偽麻黃堿
等化學成分的作用。

照此下去,在堂而皇之的“科學”的大旗下
(誰敢跟“科學”較勁兒呢),不僅要丟掉
前人許多寶貴經驗,而且危及中醫藥前途,
希望引起同道的重視。而我所談,並不全面
,也很膚淺,企盼同道指正。

此外,我還想再談談與麻黃有關的一些問題。


麻黃辛、苦、溫,但非大熱。李時珍引僧繼洪言
,說有麻黃之地,冬不積雪,恐怕不是事實,
或者是把偶然看成了必然。我去年在山西曾問過
當地藥農,藥農大笑,說哪有那回事。或許就是
由於以訛傳訛的緣故,才使人們畏麻黃如虎吧?

其實單味麻黃,用一般劑量(成人6~9g)入湯劑

,在體質壯實者,並沒有很強的發汗作用。

蒲輔周先生深知麻黃的利與弊,
從前他在四川農村縣鎮行醫時,
遇時行感冒,發熱無汗者,常用
走馬通聖散,即麻黃研粉,二份,
甘草研粉,一份,合勻,每服3~5g,
得汗則停服,可收汗出熱解之效。


“走馬”,言其效之迅捷也。


查《景嶽全書》亦載此方
唯多雄黃一味耳。

但走馬通聖散並非峻汗之方,
蒲老曾向我指出:就是麻黃湯。

因為麻黃與桂枝相配,發汗之力大大增強
但亦非一般書上說的“峻汗”之方,
唯大青龍湯才是峻汗之方,雖然也是麻桂
同用,但桂枝量二兩未動,麻黃用量卻由
原方的三兩倍量為六兩了。

記得余無言先生《余氏父子經驗方》說:
服桂枝湯不可汗出如水流漓,麻黃湯用後
必須大汗淋漓始解,但麻黃湯發汗之力並
不如何強大。

當然,我國幅員廣大,南北東西,溫差甚大。


在東北、西北、西南,如遇傷寒表實證
用麻黃2~3g
,等於不用,而在江南、嶺南確實往往2~3g即可得汗。不唯此也,不同的人用麻黃後反應也不同

秉賦強,體質壯,藥與證又相當者,用之固佳
而體弱之人即使當用者也要斟酌。我看以前
丁甘仁醫案,麻黃2~3g,桂枝2~3g,石膏9g,
也叫“仿大青龍法表裡兩解”,不禁竊笑。

後來讀《程門雪醫案》,才知素稟孱弱者,
不要說麻黃,就是用桑葉也會造成汗出不止
,說明在不同的醫療物件面前用藥,還是應當
持小心謹慎的態度。

此外,麻黃畢竟有瀉無補,畢竟溫燥發散,

所以一般說應中病即止,不宜長服久服。外感時
病用麻黃,得汗即須停用;哮喘、痹證等內傷病
用麻黃,須較長時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
宜得效後減量,同時還須注意調整配伍。


劉渡舟老師曾治一人哮喘,用小青龍湯甚效,
患者亦以此方為依賴,連續用十餘劑,不意竟
鼻衄如注,不得不送醫院急救。劉老因此認為
用小青龍湯喘減者,可用苓桂劑調理為妥。

張錫純《衷中參西錄》亦提出過:北地嚴寒乾燥
,各令卻最多伏熱伏燥,故用小青龍湯,不管
有沒有裡熱煩燥,都可以加石膏;用小青龍湯
得效後,病未全愈,或愈而複者,又可用從龍湯
(龍骨、牡蠣、白芍、清半夏、蘇子、牛蒡子)。

同樣道理,在外感病用麻黃湯時,張錫純主張,
凡陰分不足,內有蘊熱者,宜加知母,是為麻黃
加知母湯;氣虛者則可酌加益氣藥。這些都是寶貴
的經驗之談,足資臨證用藥參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448

积分

27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22: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何紹奇先生應用麻黃經驗


風寒證與麻黃湯小議

古人治外感風寒多用麻黃湯,現在《方劑學》教材也將麻黃湯列為風寒表證的首選方劑,但臨床中卻少有人用,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畏用麻桂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麻黃、桂枝可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對於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不宜使用。這就使許多醫師怕出現上述副作用而畏用麻、桂,以至於對沒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也不敢使用了。且現在《中醫內科學》教材中外感風寒選方為荊防敗毒散。荊防敗毒散則相對藥性緩和且無副作用。於是出現荊防敗毒散大量應用,而麻黃湯卻少有人用了。


事實上,以上兩方作用各有千秋,應分析區別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448

积分

27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22: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何紹奇先生應用麻黃經驗

本帖最后由 caio196 于 2019-10-24 23:07 编辑

風寒?風熱?分不清楚,多半是:濫投寒涼之劑

分不清發熱原因是風寒,還是風熱感冒的病人,
大多數伴有體溫升高由於受西醫的影響,現在
中醫治療發熱也大多使用寒涼之劑,什麼雙花、
連翹、大青葉、板藍根、石膏、知母等等。

綜觀現在各種治療感冒中成藥如大青葉片
(合劑)、VC銀翹片桑菊感冒片、感冒靈
沖劑等,亦無不是辛涼之劑,而辛溫解表類
卻少之有少。

對於外感風熱用以上藥物本毋庸置疑,
但對於
風寒所致者卻有失妥當。

雖然表現症狀為一派
熱象,如發熱、脈浮數等
但其病因仍為風寒,
這時仍需用麻黃湯。

外感風寒發熱的病機為外感風寒邪氣較實,患者體質壯盛,正氣不虧,邪正於肌表相互交爭,邪欲入裡而致病,正欲驅邪而外出,二者勢均力敵。此情況下,應助正氣驅邪外出,即麻黃湯也。服麻黃湯即汗出身涼而脈靜。《素問·玉機真藏論》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麻黃湯與風寒病機絲絲相扣:風寒襲頭目則頭痛,
鬱體表則全身酸痛,束肺則咳逆上氣。諸症皆可因
麻黃湯汗出而解。在此情況下,其治頭痛之功則川芎,治鼻塞之功勝則辛夷,治體痛之功勝則羌活

是否見風寒即可用麻黃湯呢?亦並非如此。麻黃湯用於體質壯實而風寒較著者,不論熱與不熱,用之皆有良效。如表邪較輕者可用荊防敗毒散。荊防敗毒散中解表藥用荊防,力較麻桂為緩,故又輔以羌活解表治體痛,芎、芷解表治頭痛,前胡解表利肺氣。總其力仍遜于麻黃湯。適用於表邪較輕或年老體弱不耐麻桂者。如氣虛濕盛而見風寒者可用參蘇飲,素體火盛而見風寒者可用雙解湯或麻杏石甘湯。其餘隨證加減,靈活運用。

肺熱咳嗽表現為發熱、面赤、咳嗽痰多兼黏稠難咯,氣急喘促,甚至鼻翼扇動,煩躁不寧,口苦口渴,尿赤便乾,苔黃舌紅。治療宜清熱瀉肺、化痰止咳。選用麻黃、杏仁、甘草、生石膏、桑白皮、黃芩、瓜簍皮、浙貝母等效果不錯的。


余以為生薑——外感第一藥,麻黃——通陽走表第一藥。

生麻黄效捷,炙麻黄缓一些吧。。。

生薑百姓唾手可得,用得方便,廣泛。
麻黃針對性很強,不可隨意亂用。

葛根生津止渴解痙、升陽,用於寒病
熱化傷津者,比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9-10-25 08: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68

积分

77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68
发表于 2019-10-25 21:28:11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1 18:42 , Processed in 0.20487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