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523|回复: 3

[综合医书] 《吴有性研究文集》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研究文集

[复制链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54
发表于 2023-8-2 08: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吴有性研究文集》徐俊华(全本).jpg

  书名:《吴有性研究文集》。
  主编:徐俊华 葛惠男。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2021年2月。


  内容简介:

  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年间姑苏洞庭山人,吴门医派温病学说形成时期的代表医家。所著《温疫论》对瘟疫的病因、证候、传变、诊断及治疗等均有独到的创见,堪称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学专著,基本形成了中医学瘟疫辨证论治框架,对后世温病学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大疫之后必有大医,吴有性通过细致观察,缜密推求,探求疾病的本质,在继承前人有关伤寒、温病论述的基础上,将温疫病与伤寒病分开别论,发前人所未发,论前人所未论,著成中医学史上的不朽著作《温疫论》。《温疫论》正文二卷,《补遗》一卷,又名《瘟疫论》《温疫方论》,成书于崇祯壬午年(1642),成书不到两年已有刊本问世,嗣后各种版本络绎不绝。

  本书辑录了当代学者关于吴门医派代表医家吴有性的研究文献,以生平著述辑要、医学思想研究、临床证治探讨、疾病诊治应用等为纲要,共收集相关研究文献69篇,概述吴有性生平及其遗存著作,阐述其“异气”致病学说观点以及对温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贡献,探讨其瘟疫疾病的临床辨证与诊治方法的特点及其方药应用的规律,以冀全面反映当代学者对吴有性学术思想的研究全貌。

  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文献研究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msslqfr《吴有性研究文集》徐俊华(全本)HTM全文检索_繁简互译_字幕诵读_方药点查_书签批注.rar (469.47 KB, 下载次数: 6)





上一篇:《养生四要》原著:明·万全|校注:范崇峰
下一篇:《金匮要略译注》刘霭韵(卷方双索引|方药点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54
 楼主| 发表于 2023-8-2 08: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有性 研究文集
( 徐俊华 · 全本 )


○ 内容提要
○ 丛书编委会
○ 编委会名单
○ 倪序
○ 徐序
○ 前言
第1章 生平著述辑要
  第1节 吴有性生平及著述概述
  一、生平简介
  二、生平史料
  三、著 作
  第2节 吴有性故里考
  第3节 吴有性生平等五考
  一、居地考
  二、生卒年代考
  三、淡淡斋考
  四、墓葬考
  五、著作考
  第4节 传染病学的先驱——吴有性
  一、力排巫术,立志革新
  二、法无古今,惟时所宜
  三、匡救时弊,发愤著书
  四、影响深远,流芳域外
  第5节 吴又可在医史上的地位及中医的学术独立性
  一、吴又可之病因说与中医主流病因说并不合拍,未能融入中医病因学体系
  二、中医主流治疗学并不能利用吴又可之病因说,将其病因成果落实到治疗上
  第6节 《温疫论》传本学术传承关系的研究
  一、《温疫论》清代传本的学术传承体系
  二、《温疫论》近现代传本的学术传承状况
  三、关于《温疫论》整理状况的思考
  四、结 论
  第7节 吴又可《温疫论》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一、吴又可《温疫论》在日本的传播
  二、近代日本医家对吴又可学说的补充与发展
  三、现代日本医学对吴又可《温疫论》的研究
  四、结 语
第2章 医学思想研究
  第1节 吴又可学术评价
  一、吴又可的历史
  二、主要学术观点
  三、治 疗
  四、结 论
  第2节 从吴又可《瘟疫论》谈到现代温病学中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温病的概念问题
  二、关于温病的病因问题
  三、关于温病的发病机制问题
  四、关于治疗原则问题
  五、关于“伏邪”的问题
  六、小 结
  第3节 试论吴又可《温疫论》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论温疫与伤寒,霄壤有别
  二、论病因破“六淫”旧论,创“杂气”说新
  三、论病机始于膜原,其传有九
  四、论蓄血在肠胃多,在膀胱少
  五、论治疗强调以通行为主,注重逐邪治本,主张专病专药
  六、论邪解方式:气分汗解,血分斑解
  七、结 语
  第4节 《瘟疫论》学术思想探讨
  一、疫乃感天地之戾气
  二、邪伏膜原,传变无常
  三、达原溃邪,慎用寒凉
  四、把握时机,注重舌脉
  五、注重攻邪,下不厌早
  六、不忘扶正,养阴为要
  七、辨明伤寒时疫
  第5节 吴又可温疫学术思想新探——吴又可临床诊疗特色发微
  一、审病论治,以病为纲
  二、审机论治,方证相合
  三、审因论治,专病专药
  第6节 吴又可学术思想再评议及引发的思考
  一、杂气致病说有双重意义,需具体分析对待
  二、“瘟疫可经消化道传播”并非吴氏本义,“邪自口鼻而入”的认识亦非吴氏原创
  三、吴又可提出了治疗瘟疫的新认识,同时继承和拓宽了传统疗法的实践范围
  四、结 语
  第7节 《温疫论》对温病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一、《温疫论》与温疫学说的建立
  二、《温疫论》对卫气营血学说的影响
  三、对湿热学说的影响
  四、对伏邪学说的影响
  五、对错简学派俞根初的影响
  第8节 《温疫论》对中医感染病学的影响
  一、对感染性疾病病因、发病的认识首创杂气致病论
  二、对感染性疾病提出温病的辨证与伤寒不同
  三、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出攻击性祛邪疗法
  四、对后世温病学家的影响
  第9节 浅论吴又可对急性传染病的认识方法
  一、观察法
  二、比较法
  三、比类取象
  四、假 说
  五、结 语
  第10节 吴又可温病传染观探析
  一、温病即传染病
  二、传染之源在于疠气
  三、传染概念的确立
  四、讨 论
  第11节 吴有性“戾气学说”探源
  一、戾气学说发展了中医病因学理论
  二、戾气学说是吴氏临床实践的总结
  三、“戾气”的致病特点
  四、温疫病的发病原理
  第12节 浅谈吴又可《温疫论》的“杂气”病因说
  一、《温疫论》超脱历史藩篱,阐发杂气病因说
  二、杂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杂气病因说发展的局限性
  四、杂气病因说的现实意义
  第13节 试析“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
  一、时疫之邪,属杂气之一,是客观存在的致病物质
  二、时疫之邪,以口鼻为门户,侵入人体,潜伏于膜原
  三、伏于膜原的戾气致病,有前驱症状
  四、邪自窍入,用汗、吐、下法逐邪由窍而出
  第14节 邪伏膜原源流考
  一、“膜原”“募原”互通
  二、邪伏膜原发展源流
  三、小 结
  第15节 吴有性膜原学说探析
  一、膜原的概念与部位
  二、膜原的生理病理
  三、病在膜原的病机特点
  四、病在膜原的治疗法则
  五、膜原学说的拓展应用
  第16节 谈谈《温疫论》治则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君臣佐使与一药一病
  二、治病与治药
  三、服药与不服药
  四、不治与可治
  第17节 《温疫论》中体现的学术致思方向
  一、杂气致病说——对病因的探求
  二、邪伏募原说——对传染病病位的探索
  三、一病一药——专药治病观
  第18节 《温疫论》中的辨证施治模式与研究思路
  一、病 因
  二、感邪与传变途径
  三、辨证施治
  四、关于吴氏研究思路的讨论
  第19节 试论吴有性《温疫论》的病机治法理论特色
  一、此气非彼气,故此伏邪非彼伏邪
  二、此表非彼表,故此汗非彼汗
  三、此里同彼里,此下则非尽同彼下
  第20节 试用吴又可表里九传论统识寒温界立的毒邪理论问题
  一、但表不里
  二、但里不表
  三、表里分传
  四、毒邪逆传
  第21节 吴有性“主客交”学说及其后世影响
  一、学说本义
  二、后世影响
  三、现代临床应用探讨
  第22节 从《温疫论》看吴又可对邪正理论的应用
  一、《温疫论》的几点解读
  二、小 结
  第23节 论吴又可《温疫论》中的体质学说
  一、体质与发病及传变
  二、体质与临床表现
  三、体质与治疗
  四、体质与转归
  第24节 《温疫论》顾护胃气思想初探
  一、攻下驱邪以通胃气
  二、不可妄投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胃气
  三、善用温药以调胃气
  四、疫后需静养重胃气
  五、结 语
  第25节 《温疫论》“截断扭转”学术思想探析
  一、疏利膜原,扭转病位
  二、早逐客邪,截断病因
  三、先证用药,急证急攻
  四、九传治法,里通表和
  五、疫后养阴,预防复发
  第26节 浅论《温疫论》中宣通气机思想
  一、疫病致病机制为气机郁滞,气郁而诸症尽显
  二、疫病治疗以宣通气机祛邪为治疗原则
  三、临床应用以下法为多
  四、喜用疏利之药
  五、验案分析
  六、结 语
  第27节 谈《温疫论》中治疗学的指导思想——“通”
  一、通营卫气机以解阳气之郁
  二、通“胃家”气机以散中结
  三、通“胃家”气机以疏卫气
  四、通“胃家”气机以调表里三焦之气
  五、通“胃家”气机以散热
  六、强调津液流通以润下
  第28节 吴又可攻下逐邪学术思想探讨
  一、客邪贵乎早逐,治疫力主攻下
  二、结粪本不可拘,便溏亦有可下
  三、勿拘先表后里,凡下不以数计
  四、重舌象合参四诊,辨下证审因求本
  五、攻而勿伤,量情施用
  六、结 语
  第29节 《温疫论》“客邪贵乎早逐”探由
  一、与仲景治伤寒“下不厌迟”说标异而本同
  二、虽尊崇“客邪贵乎早逐”,但并不盲目攻下
  第30节 《温疫论》“二五之精”析疑
第3章 临床证治探讨
  第1节 浅谈《温疫论》治疫诊治特色
  一、详问诊,辨明伤寒时疫为首要
  二、切脉象,辨明传变而知治
  三、望舌苔,辨明疫病缓急是关键
  四、结 语
  第2节 吴有性治疗瘟疫特色
  一、疏利透达
  二、表里分消
  三、汗 法
  四、吐下法
  五、扶正养阴,善后调理
  第3节 吴又可诊治温疫辨病特色探微
  一、首辨病类,辨明伤寒时疫
  二、辨具体中医疫病,明疫病中医特征
  三、辨四损、辨兼病、辨主客交
  第4节 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
  一、汗解温疫
  二、疏利达原
  三、杨栗山对温疫证治的补充
  四、吴鞠通对温疫治疗的探讨
  五、《温疫论》被扩充重订为《广温热论》
  第5节 吴又可《温疫论》治法探析
  一、概括温疫的治则治法
  二、扩大下法的治疗范围
  第6节 论吴又可逐邪三说的意义
  一、治疫以逐邪为本,扶正为标
  二、逐邪以导出为本,清热为标
  三、逐邪务尽,矫枉不妨过正
  第7节 论《温疫论》祛邪大法及其应用原则
  一、祛邪大法
  二、温疫祛邪法的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8节 《温疫论》下法初探
  一、对下法理论的阐发
  二、对攻下方剂的发展
  三、下法的临床运用
  四、运用下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9节 《温疫论》下后调治法探讨
  一、下后复清余邪法
  二、下后养阴救弊法
  三、下后变证调治法
  四、下后善后调理法
  第10节 浅谈《温疫论》与《伤寒论》应用下法之不同
  一、下法的作用不同
  二、用下法之时机不同
  三、表里同病的治疗顺序不同
  四、攻下次数不同
  五、取大黄之作用不同
  第11节 吴又可“妄用下法”说之辩正
  一、银翘散方论
  二、中焦篇第七条
  三、中焦篇第一条自注
  四、中焦篇第十一条
  五、中焦篇栀子柏皮汤方论
  第12节 吴又可逐邪勿拘结粪观点探析
  一、仲景用承气,旨在泻热通腑
  二、吴又可强调攻下不必拘于结粪,旨在祛除病邪
  三、攻下主用大黄,吴又可认为乃取其通导祛邪之性
  四、后世宗其旨,扩大运用范围
  第13节 试论《温疫论》下法禁忌
  一、阴虚者不可下
  二、假象者不可下
  三、腑实未成者不可下
  四、下后变证者不可下
  五、年老体弱者慎用下
  第14节 《温疫论》论汗及其临床意义
  一、关于机制
  二、关于与疾病转归和发展的关系
  三、关于治法
  第15节 《温疫论》汗法浅析
  一、发汗的机制
  二、汗法的类型
  三、发汗方剂的选用
  四、汗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五、汗法运用的意义
  六、结 语
  第16节 《温疫论》辨舌论治特色
  一、创开达膜原法,并重视传变
  二、重视早逐客邪
  三、强调急证急攻
  四、明辨应下与不应下诸证
  五、突出因证数攻
  六、注重知一而通其变
第4章 疾病诊治应用
  第1节 疾病诊治
 《温疫论·发黄》探要
 吴又可论“战汗”
 从“主客交”论心衰
 从“主客交”论治肝纤维化的思考
 《瘟疫论》理论在非典型肺炎病机中的应用
 《温疫论》“主客交”中络脉病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第2节 方药应用
 浅谈《温疫论》遣方用药特点
 浅谈温病学及达原饮
 论达原饮所治当属“阳明中风”
 达原饮主治邪伏膜原
 对达原饮及其类方考析
   【表1 达原饮及其类方组成与加减】
 《温疫论》下法诸方的运用
  第3节 论《瘟疫论》依时用药的思路与学术意义
 《温疫论》方剂中生姜的妙用
 《温疫论》人参应用探析
 吴有性运用大黄治疗温病的经验探讨
第5章 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074

积分

50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4
发表于 2023-8-2 2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54
 楼主| 发表于 2023-8-2 21: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5 00:47 , Processed in 0.16384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