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4-17 11: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药量的控制,我一直是持量小顺势调整人体自愈能力的态度,我用桂枝最大12克,一般10克即可达到愈病目的,许多药的用量都是在我自身试药中得到的,喘悸的治疗我多参考刘渡舟教授的治法,他用药量不大,前几年我治岳母气喘,开苓桂剂,卖药的人问是给小孩吃的吗?我说不是.她说怎么量这么小?不会有效的.我说你尽管配药就是了,1.2元(现在可能要3元了)一付就好了.顺应人体的自然疗能,就象打太极一样"四两拔千斤".我并不是反对用药量大的人,只能说是因人而异,比如南方人用麻黄汤,麻黄用6克,对大多数人来说就足已致汗了,北方人据说很多人用到12克还不一定有汗出.早年我自已开了一付药自已用的,麻黄开了12克,药店真不敢给配药,我说这是我自已开自已吃的,有事不用你负责,才免强给配了药.但当时我也是刚开始自已配方用药,也没把握,所以就减半而用,这样还出了不少汗呢.药量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域而不同才是正确的.前几年,火神派热时,我就试过用附子从6克用到60克,用到60克时出现心动过缓有濒临死亡的感觉.随着阅历的增加,逐渐认识到附子的作用在于剌激心脏加强工作,鼓动气血运行而达到愈病的目的.如果心脏功能已经不好,再用这样的鼓动它能受得了吗?好象一台新汽车,你适当超载加大油门就可以正常行驶了,但是如果是一台老旧汽车,你能超载并加大油门而正常行驶吗?不能啊,那样非冒黑烟甚至会拉缸的.其实药物的作用无非是剌激人体部份沉静的机能、抑制部份亢奋机能而达到人体的“阴平阳秘”!但人体何部功能沉静、何部功能亢奋这就是医生的望问闻切功夫了。其次就是用药功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