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611|回复: 5

[原创] “道”的感悟

[复制链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10-10-27 17: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道”的感悟
——《伤寒论》中的三个哲学原理探讨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马文辉

引子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易传》也把“道”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五千言中,言“道”者有72处之多,老子之“道”有本根、本体、本原、实有、自然、超越、运动、朴素等特征。“道”在《易经》中出现了5次。在《易传》中出现了101次。《易经》中“道”基本上是“道路”的意思。《易传》则将“道”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上升为本体、本原、规律、法则之意。

一、什么是“道”?
中国在公元前9世纪到前7世纪就产生了研究“自然规律性——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59年7月人民出版社,p.36)。这就是哲学。
就字面意义理解,道者,路也。《说文解字》释为“所行道也”。《尔雅•释宫》释为“一达谓之道路”。路的涵义可以引申为规律、规范、遵循、约束、道理、法则、表述等。与老子同时代的儒学宗师孔子也多次从这种意义上多次用过“道”字。如《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广韵》释“道”为:“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
二、对《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解读。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提出了“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道”指自然运行法则。“可道”,意思是可法、顺应天道的意思,即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应该按规律办事。“非恒道”是说不要教条、死板、永远不变,既要有原则性,还要有灵活性,要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名可以命名,但不是永远不变的。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是讲宇宙万有的来源论。《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恒无,才能领会变化的奥妙,恒有,才可观察变化的规律。“玄”字的本身,它便是象形字,包括了会意的作用。依照古写,它是宫形态,也等于一个环节接连一个环节,前因后果,互为因缘,永远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玄”通“元”,因此,后世由道家一变而成为道教的道士们,手里拿着一个连环圈在玩,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无端,永无穷尽的标记。

“一分为三”的“三才之道”
——循环律
【概要】
1、“一分为三”和“一分为二”不是一个哲学范畴。一个是世界观,生成论;一个是方法论,属性论。
2、“一分为三”也不是所谓的什么“第三态”。有人说: “一分为三”是分析事物现存状态的思维方式。物理上的正电、负电、不带电,化学上的酸、碱、盐,形态上的固态、液态、气态,数学上的正数、负数、零等。又有人说:中庸哲学实际上就是“一分为三”的哲学,与“一分为二”正好是对峙的。“一分为二”就是斗争哲学,“一分为三”就是和谐哲学。实乃扭曲古人的“一分为三”
3、“一分为三”是自然辩证法“否定之否定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一”是什么?
《老子》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有“道”所生,即“太一,太极、太初”。“道”就是“玄”,“玄”就是“元”,大无不抱,小无不遗。“一”既是圆心,又是直径,“一”随“圆”而变化无穷。
二、“二”是什么?“三”是什么?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不是阴阳,“二”不是两仪,“二”是二极,三是三极。天道一,地道二,人道三。天生、地长、人治,万物齐备。
三、“三才之道”即“三极之道”。
三才之“三”指天、地、人三者,这一点人所皆知,而“才”却少有人解其意。阮刻《十三经注疏》“兼三才而两之”之“才”作“材”, “才”通“材”。《说文》释“材”:“木梃也。”段玉裁注:“梃,一枚也。材,谓可用也。”《说文》释“才”:“草木之初也。从丨,上贯—,将生枝叶也。—,地也。”段注:“引申为凡始之称。”“三才”之“才”字的本意,它代表着原始、初始之意。 “才”又有“存在”之意。据王延林先生《常用古文字字典》:“卜辞铭文中‘才’均假作‘在’,如‘王才(在)宗周令盂’(盂鼎)。
三才,天、地、人。《易•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王弼注:“三极,三才也。”所谓“三才之道”,在《周易》中是专指“天道”、“地道”、“人道”三者而言的。“《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下》)这就是说,《易》这部书的内容之所以广大而完备,博大而精深,就因为它专门系统地研究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六画卦之所以称其为六画卦,就是由于它兼备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而两两相重而成的。所以说,六画卦,并非是别的什么东西,而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极之道”也即万物之道。
四、“一分为三”和“合三为一”是宇宙的生成论、本原论,是世界的时间秩序、空间结构。
三个夸克组成一个质子,宏观“空间”就是三维的。“色学”中,不论是白色或黑色,或彩虹七色,五光十色都是有“三基色”组成的。因此“三基色”就是筑成彩色世界的“基础色”。所以“三基色”就是组成自然彩色的基本规律。“出生、生存、死亡” “一分为三,合三为一”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中、末,这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普遍性,也是绝对性。


“一分为二”的“阴阳之道”
——开合律
【概要】
1、“一分为二”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不是简单的二元论,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辩证法),是对事物的分类方法、是事物的属性。
2、“一分为二”既是对立,也是统一。“一分为二”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哲学中的“矛盾律”,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成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提出“矛盾”说,是为了反对一种说法。这是“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最早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不可两立,不可两誉。尧和舜的名声是不可两立的。换言之,就是势不两立。

一、一阴一阳之为道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937年8月毛泽东的《矛盾论》这篇杰出的、深刻的、有重大价值的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卓越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59年7月人民出版社,p.297)。从此“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观点达到了“顶峰”。
谈到对立统一,在中国哲学上有很多词。用得最多的是阴阳这个概念,而不是矛盾。在其他各种领域里,类似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刚柔、经纬、正反、错综。一般我们不太容易把错综复杂的“错综”想到对立同一上面去。事实上,“错综”是中国非常好的一个概念,错,同锉刀的“锉”,锉刀的纹路是互相交叉的;综,是织布机上的零件,用来将纵横交错的经线纬线织成布匹。综的特点是“合”,把对立的东西合起来。错则给人以分立的感觉。所以,错综是对立统一。但现在只是在一般语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如错综复杂,它提示我们的意思是复杂。又比如,消息,也是表示对立统一的术语。现在一提“消息”就是新闻,其实本来不是这个意思。“消”是朝下落,“息”是往上涨。“消”是消失,“息”是增加。还有“抱负”。抱负的本来意思叫负阴而抱阳,《老子》里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就是背着,后面背着一个;抱是前面抱着一个,两种动作,正好是对立统一的动作。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有些词更偏重对立,有些则更偏重同一;有些偏重变化,有些更偏重不变化。因此可以将对立统一的意思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
中国人谈对立的时候,实际上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它分成两种:一个是“两”,一个是“二”。什么叫“两”?中国哲学里面把互相并列的对立关系归类为“两”。“两”就是并存,好比“左右”,左边跟右边完全一样,只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是完全并列的关系。“两”本来是古代车上的小部件。车子前面有根杆,杆上挂下来卡住马脖子上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两”。为什么叫一辆车呢?这个“辆”实际上就是“两”。在中国哲学里,“二”也是指两个东西,但是“二”是有主从的关系。比如我们说“二把手”,意味着还有“一把手”在上面,“二”所表示的就是一个主从关系。如果要表现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国也有很好的词,叫“叁”,还有一个和平的“和”。什么时候用“叁”来说明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来举例子。现在到五一节了,公园门票要涨价,有人反对,于是就开听证会。一方是管理者或资方;另一方是游客。管理者希望门票涨价,而游客则不希望门票涨价。这是对立的两方、矛盾的两方、不可调和的两方。怎么办?我们请一些社会公众人物来。公众人物既不是站在管理者这一边,也不是站在普通游客这一边,而是站在客观、公平的立场上,也就是作为第三方参加听证会。这个“参”就是刚才的“叁”,“参”是动词的“叁”。真正的“参”是有自己独立意见参加到对立的两方中去,使矛盾得以解决。带“参”的词特别多。比如参加、参考、参谋、参赞、参议等等。那么,什么时候用“和”来表示对立统一的关系?“和”本来是种乐器,就是那个长短不齐的排箫。由高低不同、快慢不等的音调、音色、音响组合成一个协调悦耳的曲子,这就叫做“和”。再如“和面”:拿一点面粉、一点水放在缸里,面粉是干的,水是湿的,一个固体,一个液体,但是你把它们混合起来,最后形成的东西,它既不是水,也不是粉,同时既有水,又有粉。在这里,“和”的意思就是使对立的双方组合成第三个东西,由对立变成了同一,由二变成了一。
  我们说一分为二,这是对的。任何一个事物,它会分成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矛盾的两方面。一分为二有个好处,就是使得你对一个笼统的、囫囵的、混沌的那个“一”做些非常明晰的划分。这叫做既知其一、也知其二。不能只见其一,不知其二。同时,也不能只知其二、不知其三。我们说,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这不假,但事情到这还没有完,分成对立的“两”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把它变成“三”以后才是最稳定的。这跟几何学上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是一个道理。
《易传》遵循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生成路线,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按2的倍数无限增长,2是事物生成的基数。这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模式是不同的,老子以3为事物生成的基数。《易传》崇尚“太极”、“二”,以2为事物生成的基数。老子不仅崇尚“二”,而且还崇尚“一” 和“三”。事实上《易传》和《老子》是两个生成系统。《易传》以“一”即“太极”,“二”即“阴阳”为基础,把太极作为最高范畴,把四象、八卦等作为生万物的展开形式,是对事物的分类方法。《老子》以“三”为基础,生出万物,万物再分阴阳,阴阳是第二层面的。《老子》的“二”与《易传》的“二”指的不是一个东西。
二、三极六爻——自然之象
《周易》的“三极六爻”,“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又云:“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系辞》接着说道:“道有变动,故曰爻。”就是说,天、地、人三才之道是处于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变化发展之中的,反映在六画卦里就叫作“爻”。
“八卦”,是由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阳爻)和“━ ━”(阴爻)组成卦形的, “六画卦”,是由六爻组成的。六画卦中爻的位置由下往上,依次叫作“初”、“二”、“三”、“四”、“五”、“上”。六爻这种位置的排列顺序,象征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乾凿度》说:“易气从下生。”所谓“六爻兼三材而两之”,就是指六爻中的初、二两爻为下象征地,三、四两爻为中象征人,五、上两爻为上象征天。
“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上》)。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系辞下》)。所谓“爻”,就是效法天下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立位而成章。”(《说卦》)这是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内涵的界定。
为什么要立天、地、人三才之道呢?这乃是由于古代圣人作《易》时,为了要“顺性命之理”。“性”,指人性而言。“命”,指天命而言,即自然界的必然性与规律性。这是说,圣人作《易》时之所以立天、地、人三才之道,乃是为了顺从人的本性与自然现象的必然性。换言之,这也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其所以要穷尽物之理与穷尽人之性,乃是为了使人最终能够达到与自然规律相一致。其实,《易》的作者,以“阴阳”高度概括了天上万象的变化情况及其规律;以“刚柔”高度概括了地上万象的变化情况及其规律;以“仁义”高度概括了人间万象的变化情况及其规律。
阴与阳,刚与柔,仁与义三者都是“对立统一体”。它们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即从气的角度看叫阴与阳;从属性的角度看则叫刚与柔;而仁与义乃是禀受阴与阳、刚与柔之性而成的。因此,《易》的作者,并没有把阴与阳局限于天道,而是超越于天道,上升为贯串于地道与人道之中,使之成为天、地、人所有事物的构成与发展的总规律。所以,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的总的提法。这个论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它既指天道而言,又指地道与人道而言。尽管《周易》经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阴”、“阳”的概念,但是事实上却充满了阴阳的理念。正如庄子所说:“易以道阴阳。”(《庄子•天下篇》)《周易》正是通过阴阳的符号系统“━”、“━ ━”及其变化来体现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普遍最根本的对立统一的规律的。
“天、地、人三才之道”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平面的、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从属之别的。这就是天道与地道乃是人道的范本、标准、指南;人道应该学习,效法、实践天道与地道。这集中表现于《象传》。所谓“象”,是指卦象而言的。《周易》就是一部专设卦画以示卦象的书。所以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这就是说,《周易》是讲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征万物的。这也就是说,易象是效法自然之象的。
由于《周易》强调人要效法天地,所以终于就以“天人合一”作为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文言》) 这段话通过对“大人”的德行的高度赞扬,肯定了天与人、主观与客观和谐一致。因而,成了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特别是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的滥觞,而“天人合一”,乃是中国思相史,文化史,特别是哲学史的一大特点。
我国古代两位誉满全球的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对于天地在万物以及人类中的重大地位与作用,也予以极其高度的评价。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可见,老子把天地人视为域中的“四大”中的“三大”。并且,把天地置于人之前之上。特别是,还明确了人必须效法天地的基本原则。

  
易——质变量变律
——事物内部的原动力
【概要】
1、交易与变易
2、传与变
3、生生之为易
“质和量的统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表现在度这个概念中。事物的质的特点以一定的量作为基础,反过来,事物的量的界限又以事务的质的方面为转移,这个意义来说,每个事物都是度。黑格尔把度称做‘质的量’。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度称作‘量的质’。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和相互作用。”“度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度是事物存在的界限。破坏了度,某个存在、某个事物就不再成为它自身。因为事物是存在的,所以事务必定有自己的度。破坏了某一现象或过程的度,结果必然出现畸形和歪曲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59年7月人民出版社,p.262)。“因为超出这个界限的范围,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不再成为它自身,而是转化为别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59年7月人民出版社,p.263)。
《易传》将“易”视为“道”的同义范畴,《易传》将整部《周易》归结为“道”,“易”就是“道”,“道”就是“易”,两者是同一的最高范畴。“易”是“道”之“易”,“道”是“易”之“道”。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 《系辞上》“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系辞下》“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

     《易传》认为“易”就是言“道”的,这个“道”就是天地人统一的三才之道,三极之道。天地人之“道”又具体化为日月之道、天下之道、君臣之道、生活之道、夫妇之道、圣人之道、刚柔之道等等,将《易》从一本讲占卦之书提升为讲“道”的哲理之书,这是《易传》的突出贡献。
《易传》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上》。可见宇宙生成问题是《易传》重点探讨的问题。《易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太极”是混沌未分的状态,是宇宙的初始,“两仪”是阴阳,“四象”是四时,“八卦”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象。在这种宇宙演进中,“太极”是一,“两仪”、“四象”、“八卦”是多,前者是统一,后者是差别多样。宇宙的生成演化。就是从混沌到分别,从统一到多样的过程。《易传》中的另一种表述是:“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应当肯定,不论哪一种表述方式,都表明《易传》中构建了一个宇宙生成演化的模式。




上一篇:《伤寒》六病之实质究竟是什么?
下一篇:中药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42

主题

2781

积分

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81
发表于 2010-10-27 2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好啊!用现代语言文字能描述其真,您辛苦了!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08: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可道,非常道。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7: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掌握、可以应用,但规律不是僵死的、不变的、教条的。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22: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常达变[s:184]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3 18: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最近论坛的讨论、争鸣可以看出,中医临床到了一定程度后,理论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8:32 , Processed in 0.12194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