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医二十四年感悟
说科班出身没有系统的西医知识,出身世家但没有家传学术思想,说没有师傅,父亲给了我享用终身扎实的中医基础,回想刚出校门,一张柴平汤的处方开不出来,内心也是何等尴尬,除了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和自己知识的匮乏,不能埋怨别的。
我的临床是从始药开始的,赤芍,皂角刺,乳香,没药伴随了我有一年的时光。记得最初治疗的第一个患者,一例肝硬化腹水的男性青年,腹大如鼓,声哄如钟,大便数日未行,当时西医除了输液,放腹水外,束手无策,宣布不治,家属为其准备好棺木后事,当初也是年少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观其邪盛正不虚,书方攻逐水饮调和肝脾气机宣通腹气,几经调治患者也腹平而安。不过爷爷看过处方,说我方无君臣佐使,药多杂乱无章,取效是治法明确,鼓励我多做临床实践。家中长辈多用时方,当时接触时方也比较多,加之受传统脏腑辨证影响行医之初甚是混沌。
我初中同学的姑父与我曾祖父曾是好友,医德名望家喻户晓,1994年春节前夕我去拜访,家常叙过老人家关心的问我,开处方么?用何方?我谈了自己临床的几个实践,老人家拿出了厚厚几本病例给我,没事看看吧,但不能带走,那天晚上几乎无眠,我看到一个新奇的世界,常见病,疑难症,处方都是最多不过几味药,单味剂量没有过10克,处方是那么的熟悉,初诊,复诊记录的很详细。临别老人家说伤寒杂病论,没事多看看。一晃尽10年,科技没有和我医技同进步,电脑系统都xp了,貌似我中医还没有入门,记得uc中医交流,和华夏医学论坛,每晚我都参加病例讨论,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认识不少医友,不乏使用经方的同仁,特别是学习了郝万山,王雪华,刘景源教授的视频讲座感觉自己在层次上有了质的提高,同时我也在几乎放弃西医试题,过了中医执业医师的考试。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讨论伤寒的阳明气分热证,和温病的气分热证有何不同。对系统认识伤寒和温病,理解同病异治很有帮助。
中医的特点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识患者的疾病,了解患者最主要的痛苦,分析病症所处病理阶段和病机的矛盾。是的,是病机矛盾,之所以言矛盾,是因为中医在分析病机的时候离不开分析患者的生理机能,这样的话往往就得到了矛盾的结果,其实也就是因果,一个人,可以得单一的一种病,一种病机,也可以同时得几种病,这样就存在复杂的病机,单方可以针对一种病机,但对待复杂病机的患者就不一定适应,复方,有复方的优势,可以缩短病程,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痛苦,复方也有复方的原则,药物归经学说,组方的君臣佐使理论,同样适应复方,方与方也可以存在相须相使,在尽十年的使用复方的过程中也是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的原则。
医者父母心,德行必先,取之效,为之理,医者利在患者痛苦的减轻消失,总结经验,提高和发挥乃至实现突破,医生的乐趣在于治愈患者时的成就感,无需张扬,只在经历,没有传承的技艺何谈长久?今天心情不太好,第一次写,也算是开篇。我的愿望是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不是发挥,是突破。 |
上一篇:为什么后世方芜杂?下一篇:旧案重翻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