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正确理解“阴平阳秘”续1
经典“阴平阳秘”概念未含“平衡”之意
“阴平阳秘”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王冰注曰:“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若阴不和平,阳不闭密,强用施泻,损耗天真,二气分离,经络决惫,则精气不化,乃绝流通也。”张景岳注云:“人生所赖,唯精与神,精以阴生,神从阳化,故阴平阳秘,则精神治矣。”“有阳无阴则精绝, 有阴无阳则气绝,两相离绝,非病则亡。正以见阴阳不可偏废也。”
在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中,“平”和 “秘”向来是分别对“阴”和“阳”的状态的一种规定,“阴平”和“阳秘”分别都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内容。
“平”,是对于阴状态的一种规定,它既不涉及阳,亦不涉及阴阳之间关系的状态,更不包含阴阳平衡之意,只是阴的一种状态。“阴平”,即“阴气和平”,是阴的最佳状态。
“秘”,是对于阳状态的一种规定,它既不涉及阴,亦不涉及阴阳之间关系的状态,同样不包含平衡之意,只是阳的一种状态。“阳秘”,即“阳气闭密”,是阳的最佳状态。
阴的“平”状态与阳的“秘”状态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平衡的,还是非平衡的?问题正在这里,按照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医学经典理论,这里决不能作“二择一”的回答,因为,“阴平”与“阳秘”的关系中,既有非平衡的内容,亦有平衡的内容。
首先,阴与阳之间在性质上是对立的,是非平衡的,由此构成矛盾运动,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源泉。如果阴与阳之间只有平衡,没有非平衡,矛盾就停止了运动,“同则不继”,生化必息。
其次,阴与阳之间不但在性质上是对立的,而且在功能上是互根、互用、互生、自和的。“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藏精,须阳气推动,又为化生阳气提供物质和能量;阳卫外,须阴精化气,又为阴藏精起推动和固卫作用。在这里,阴与阳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包含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是不平衡的。
再次,“阴平阳秘”是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总状态,是最佳的。这种状态,是阴与阳之间的一种“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是“阴平”状态与“阳秘”状态在宏观整体水平上呈现的相互协调、适应、稳定,因而,从哲学的观点看,它是“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由于它有自己特定的具体的含义,特别是包含着大量非平衡的前提条件和实际内容,因而,用上述物理学的、化学的、西医学的任何一种平衡概念都难以表达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经典文献中,没有直接讨论阴与阳之间是否平衡的问题,从未把“平”和“秘”两个字抽象出来构成一个“平秘”概念,更未对“平秘”的定义作过什么规定,后世医家亦未从“平秘”注出“平衡”来,只是今人才望“平”生“衡”,直把“阴平阳秘”演为“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概念的使用者,往往抽象地讨论阴与阳之间的所谓“平秘”关系,并且绘出一幅表达“阴阳平衡”与“阴阳失衡”的图示(图一)。
图一 阴阳平衡与阴阳失衡 图一所表达的这种“阴阳平衡”(和“失衡”),与“阴平阳秘”之间存在原则性差别。这种“阴阳平衡”观念主要是从阴与阳的虚实、盛衰变化的力量和水平的比值上来考察的,是一种定量的描述,突出了其对偶拮抗关系。但是,经典的“阴平阳秘”概念是阴与阳之间全部关系的总反映,主要的不是从定量的角度对阴与阳盛衰变化的力量和水平的比值的表述,而是从定性的角度对阴和阳的属性和功能分别做出的规定,阴的属性和和功能的最佳状态是“平”,阳的属性和功能的最佳状态是“秘”,总体水平产最佳状态只能是“阴平阳秘”而不能是 “阴秘阳平”。在阴与阳之间这种关系的不对称性中,包含着阴阳之问互根、互用、互生、自和等全部关系,因而,中医学表达阴阳关系采用的是太极图(图二)。
图二 太极图 在这里,阴和阳是“统一体之分为两个部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方的变化既是另一方变化的结果,又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双方变化的自然趋势是阴阳自和。但图一所示的那种阴阳关系,一不能表达阴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不能表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三不能表达一方变化必然引起另一方变化,四不能表达阴阳相互转化,五不能表达阴阳自和。然而,“不能表达”的这些内容,恰恰正是阴阳学说和“阴平阳秘”概念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丢掉这些内容,就丢掉了“阴平阳秘”的精髓和灵魂。
(引自祝世讷《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系列研究》12篇之一)
|
上一篇:拈花心目中南京会议诸奖下一篇:虎踞龙盘今胜昔——南京会议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