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18-8-24 15:58 编辑
醫苑雜談
医苑杂谈 一四○ 《伤寒论》唯一方证的常用经方
《伤寒论》通行本中唯一方证的常用经方
经方的分类,《伤寒论》是按六经分类的,有太阳病方(如桂枝汤)、阳明病方(如白虎汤)、厥阴病方(如乌梅丸)等。此外有医生根据组成经方的药物名称将经方分为桂枝类方、麻黄类方、柴胡类方等。也有医生根据经方在医疗实践中使用的频率分为常用经方(如小柴胡汤)和冷僻经方(如烧裈散)。也有医生根据组成经方药物的多少将经方分为小(经)方和大(经)方,前者如文蛤散(一味药)、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味药),后者如薯蓣丸(二十一味药),经方中最大的大(经)方是《金匮要略》中二十三味的鳖甲煎丸。还有医生根据经方在《伤寒论》书中方证出现的频率,将经方分为唯一方证的经方(如桂枝加葛根汤)和多方证的经方(如五苓散)。
经方的分类看似带有文字游戏的味道,实则不然。从多个方面了解经方的分类,对我们全方位地记忆经方、熟悉经方、掌握经方、更好地运用经方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所学习、了解的经方,就是《伤寒论》通行本中唯一方证的常用经方(有的经方也出现在《金匮要略》中)。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有医生曰:阳虚感冒,桂枝体质者服用桂枝加附子汤;麻黄体质者服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同是感冒,不同体质用药亦不同。中医辨证施治之精细,由此可见,不服不行。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炙,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葛根芩连汤清热止泻;是治疗湿热腹泻的经典名方。二个月的婴儿服用后也能效如桴鼓。现有多种剂型的中成药出售,这从另一侧面说明大家对此方的重视。
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上三味,以水伍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就是“小方治大病”的代表。经方“普、简、廉、效”的特点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柴胡桂枝汤为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的“合剂”。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本方既调和营卫气血,又和解表里,疏肝利胆,故临证治疗范围颇广,应用机会亦甚多。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粮(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赤石脂、禹余粮二矿物药均有收敛、止血、止利的作用,赤石脂禹余粮汤,肛肠科首选方剂。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核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桃核承气汤 下法的代表方剂:三承气汤为泄下燥热;本方则泻热逐瘀。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炙甘草汤的方证在《伤寒论》最少,仅仅八个字。后世却评之为“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还说“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现多用于心脑疾病的治疗。《金匮要略》附《千金翼方》、《外台》也均载有炙甘草汤。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如果评选“十大经方”,三味药的麻黄细辛附子汤自会理所当然的上榜。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的点评详见结尾处。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 附子(炮,去皮,六两)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厥阴病的主方,治病甚广,价格也不贵,不知为何,医生、药厂均不太重视此方。
《中医方剂学》教科书将乌梅丸立于“驱虫剂”条目下,将该方功效定位于治蛔驱虫,大大局限了该方的临床应用。
视乌梅丸为治蛔专方,意会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可能乌梅丸的其它有关条文,丢失遗漏了,只留下这唯一的蛔厥条文。仅仅是猜测而已。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洗,半升) 麦门冬(去心,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最后一方。由白虎加人参汤化裁而来。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养阴润肺、燥湿化痰的麦冬、竹叶、半夏而成。对“营养不良”患者特有效。
上述经方,在《伤寒论》中虽只有唯一方证,但用处甚广,切不可因为对应的方证唯一而轻视之。如四逆散对应的方证不足三十字,但四逆散是经方中运用广泛的方子,其所治之病涉及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的胃炎、胃溃疡、膈肌痉挛(呃逆)、胆囊炎、肝炎、痢疾、胃下垂、腹股沟斜疝、过敏性肠炎、结核性腹膜炎;呼吸系统的肺结核咯血、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泌尿生殖系统的阳萎、附件炎、急性膀胱炎、月经不调、遗尿、睾丸炎、乳糜尿、输卵管阻塞、子宫脱垂、不孕;神经系统的肋间神经痛、癫痫、外伤性头痛、发作性痴呆症等,涵盖了内外妇儿诸科,虽为小方,其用却不小(黄煌先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