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783|回复: 9

[儿科] 桂枝二越婢一汤所治之“无阳”案

[复制链接]

44

主题

1567

积分

198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7
QQ
发表于 2010-7-14 17: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孙,女,2岁。2010年6月5日首诊。
    反复发热12天。输液一周有余。输液停止后又开始发热,以下午晚上为甚,伴少许咳嗽,涕清或白。查:咽部充血,扁桃体不肿,双肺清。舌小红点散布苔薄腻,脉沉微。
    《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据此而用桂枝二越婢一汤:生麻黄3克,生石膏15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草3克,大枣6克,生姜3片。二剂。
    6月7日二诊:服药后热退,此后未再发热。第二剂药今天早上刚开始吃。略有干咳。平素易汗出。查:咽部略有充血,双肺清。苔白微浮,脉软。嘱前药停用,处方:玉屏风散加味,四剂。




上一篇:肺气肿效案——从走不动路到骑车一二小时而不累
下一篇:十年头痛一朝除(吴茱萸汤证)
拈花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xuelulu

1

主题

0

积分

66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7-14 18: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无阳何所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1567

积分

198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9: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第27条“无阳”的问题

    《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关于此条“无阳”的问题,争议由来已久。
    曹颖甫:按“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当在“热多寒少”下,今在节末,实为传写之误。否则既云“不可发汗”,犹用此发汗之药,有是理乎?若夫脉微弱而无阳,恶寒甚,则宜干姜附子汤;不甚,亦宜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正可以意会也。《伤寒发微》
    郝万山:“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是为进行类似证候的鉴别诊断而设。脉微弱为肾阳虚衰,鼓动无力所致。由于肾阳已衰,所以说此无阳也。这样的证候,应当回阳救逆,当然禁用汗法。《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李克绍:对于本条的解释,大多数读者都同意章虚谷的说法,把末句移在“不可发汗”之前。即:“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这样一改动,虽然可以讲得过去,但显然是强为割裂,未必符合本论原意。正如吴人驹所说,既然热多,岂能无阳?吴氏认为,本条所谓“脉微弱”,“微”是副词,“微弱”即稍弱,是脉象比浮紧稍弱,不是真弱。所谓“无阳”,是表邪不重,是对比阳气重的壮热而为无阳,不是阳虚阳衰,所以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吴氏这一说法既不需要改动原文,又符合临床。《伤寒百问》
    曹颖甫的说法与章虚谷相同。郝万山指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是为了鉴别诊断而设,认为“无阳”就是肾阳虚衰。李克绍较为特别,认同清代医家吴人驹“脉微弱,即稍弱,微字是副词”的说法,指出无阳是表邪不重,是对比阳气重的壮热而说的,不是阳虚阳衰。
    我们先抛开诸家争论,用条文互参的方法来了解“无阳”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我们将第23条、27条对举。第23条“脉微缓者”、“脉微而恶寒者”,其中的“微”字都是指脉象而言的,所以第27条“脉微弱者”中的“微”字绝对不可能是副词,而应该与第23条一样,都是指脉微。
    第23条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这个是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使用的共同背景。太阳病得了八九日了,病人不呕,大小便也是好的,没有“由表入里”的迹象,病情这个时候比较轻或者就要痊愈了。“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为邪去,“脉缓”为正复,所以不药自愈;“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为邪去,“恶寒”为正气不足,当候其阴阳自和,自汗出而愈,此与第49条“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同义;“面有热色,身必痒”,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汗之;“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则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关于“无阳”,我们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可以找到描述:“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意思就是“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的,六七日的时候应当汗出而解,如果不自汗而解,反发热的,病就好得慢,好得慢是因为——无阳,不能自汗。病人身上会出现瘙痒的症状。”由此可知,“无阳”其实就是一个相对概念,“能自汗而解”就是“有阳”,“不能自汗而解,反发热”的就叫做“无阳”。所以,用这个“发越脾胃之气、通行津液”的桂枝二越婢一汤来治疗“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的所谓“无阳证”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不可发汗”一句,李克绍先生在《伤寒百问》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伤寒论》中凡称“发汗”,都是指的服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之剂后需要温复取汗者而言,而桂枝二越婢一汤是辛凉解表轻剂,服后听其自然,不须温复,也没有必要见到汗出,不属于《伤寒论》中发汗的方剂。
   






回复 引用 收藏 分享举报顶端
拈花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xuelul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66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7-15 16: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二越婢一汤所治之无阳案
此无阳应是注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而并不是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1567

积分

198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7: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医者易也) 的帖子

如果以证论之,当是“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更准确。所以文中用了所谓“无阳证”的说法。
    发此案的目的,是想说明,对于条文中“脉微弱”的理解,很多的名家也有“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时候,其中包括我最喜欢的曹颖甫先生。
    仲景的文字从实践中来,也希望更多人在临床中得到印证。
拈花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xuelul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967

积分

41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67
QQ
发表于 2014-10-27 00: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先生,您好,您觉得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否发汗?病案中发热是否有汗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967

积分

41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67
QQ
发表于 2014-10-27 00: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先生您认为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否发汗?案中发热时是否有出汗?服后患者汗出吗?温覆吗?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6-7-19 21: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桂枝二越婢一汤所治之“无阳”案

拈花指月 发表于 2010-7-14 19:59
关于第27条“无阳”的问题

    《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 ...

分析清楚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7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6-9-8 17: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桂枝二越婢一汤所治之“无阳”案


阳指的是津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积分

81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6-9-16 1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条可以倒推:若发汗,必亡津液,津液更少,所以不可更汗,那此“无阳”明明指的就是津液虚,所发案例已经很明显,小儿输液停止又发热,就说明输液之时不发热。郝万山老师解为肾阳虚衰似乎也不妥,若如此,何以不用附子反用辛凉之石膏也?越婢,发越脾气,行津液,无阳就是指的胃的津液不足,以为阴虚发热者也。仲圣于误汗致厥,每以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此用石膏即存其阴也,尚不至于阳虚当复之,况且此在太阳而非少阴,论及肾阳虚衰亦有误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21:29 , Processed in 0.07163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