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663|回复: 8

浅谈经方植物药的剂量折算问题

[复制链接]

34

主题

1万

积分

92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402
发表于 2018-4-25 20: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andy 于 2018-4-25 23:00 编辑

2018年1月29日 21:30 黄煌经方医学研讨群

伤寒论讲座第四讲 任玉玺老师讲解

浅谈经方植物药的剂量折算问题

上海的柯雪帆教授经过考证,认为东汉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25克,目前有一些主张大剂量的中医,他们就按照这个剂量来使用,认为汉代的一两就是15.625克,这样用才能“重剂起沉疴”,这样效果才好,才能效如桴鼓,才能一剂知、二剂己,代表性的医家有仝小林,李宇航,还有部分火神派医家,看他们的著作,他们是按照一两折算15.625克的大剂量来使用的。

但是我认为经方的剂量问题,应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证,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主要讲一下经方植物药的剂量折算问题。

首先,我们知道中医师使用中药在历史上经过了很大的改变,在汉代的时候,医生是既看病又卖药的,因为汉代的时候商品经济不发达,医生都是自己采药或者从药农手上买药,然后给病人开方,同时把药卖给病人。

我小的时候,父亲也是会自己采集或者购买一些鲜药,稍微晾干一下,待使用的时候再炮制。汉代的时候医生用的大部分都是鲜药,可能是自己采的,也可能是他从药农那里收购的新鲜的药。他可能就只是简单地把药上的泥巴摔打掉,大致晒一晒,然后就放在药架上备用,病人来了,中医开方,然后把自己的药卖给病人。医生或者病人,在煎药之前再对药材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比如说去皮,去尖,去节,熬干,炮“出汗”,切碎,捣碎,等等。所以我推测在仲景所处的东汉以及东汉以前的时代,中医所用的植物药大部分都是鲜药,真正煎煮时用的炮制好的植物药,不可能是柯雪帆教授提议一两折算15.625克的。

我们知道鲜药的含水量是很高的,这方面我查了一些资料,假如是一些含水量丰富的药材,它的含水量能到80、90%以上,比如说有些生长在沼泽或者湿地里的药材,比如半夏,含水量很高。当然有些种子、果实类植物药含水量低一些,最干燥的大概在4-8%左右,按照个数计算,按照个头折算,考虑到当代栽培学的发展,种子或者果实类植物药个头大都比汉代大,即使按照个头折算,也不需要死板地按照原文使用;还有,按照容积折算的一些植物药,考虑到汉代使用的果实类植物药也是鲜药,也不需要在目前使用干燥的果实类药材时按照一两15.625克折算。

所以说,因为实际选用的药材含水量古今不一,张仲景时代他用的是鲜药,而且绝大部分是根茎类的植物药,我查了一下资料,根茎类的鲜药含水量大部分在65%左右,也就是说干药只占鲜药重量的1/3,我们看桂枝汤里面,桂枝三两,芍药也是三两,以桂枝为例,桂枝三两,假如说汉代确实是按一两15.625克,为了方便计算就按15克算,桂枝三两大约就是45克,45克的鲜药除掉65%的水份,也就是说去掉了大约2/3,那还剩多少的干药呢?大约就是15克的干燥的药材。

但是我们知道随着后世的发展,汉代以后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到宋代时,商品药材的长途运输、贩卖、长期保存,这种现实的需要,使药材必须经过充分炮制至干燥之后,才能适应长距离运输以及长时间、大量地堆积保存,才不容易变质、损坏。所以说后世的药材用的都是炮制过的,含水量大大降低了。现在国家对中药饮片的含水量的规定是6-8%之间,也就是说含水量在10%以下,实际上各地的药检部门检查过程中发现,一般的根茎类的中药的含水量是达不到国家要求的,大部分在7-13%,也就是说还是有10%左右的含水量。

那么我们看,汉代用的植物药大部分是鲜药,含水量比较高,在65%左右,甚至有些鲜药含水量很高,能到80-90%,比如说半夏,新鲜的含水量能达到80-90%,我们看桂枝,假如东汉的时候所用的桂枝真是如日本汉方医学家小户曾洋考证的那样,用的是采自肉桂树上的新鲜桂皮,它因为是新鲜采集的,放置的时间不长,它的含水量假如在65%左右,大约2/3是水,也就是说它的干药在35%左右,大约1/3。桂枝三两,45克的新鲜桂枝,其实它的干药只有15克。

我们知道,明代中后期以及以后,商品经济更加发达了,中药普遍用的干燥的、炮制好的药材,它的含水量很低,假如也像目前一样,含水量国家规定6-8%,也就是10%以下。所以说后世药材的含水量是很低的,所以李时珍提出“古今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汉代一两折算后世的一钱即目前的三克。

宋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医药分家很普遍了,中医大部分自己只是开方不卖药,不直接卖给病人药了,患者持药方到药房捡药,买到的基本都是炮制好的干燥药材,所以目前所用的中药是专门炮制好的,才能长途运输到药房里,长时间保存,慢慢出售。这个含水量就是在国家规定的6-8%,实际上10%左右,这样的话含水量很低,所以说我们能不能还按照柯雪帆教授的考证,桂枝三两就是用45克以上呢?绝对不能,因为现在的含水量很低的,如果按照干药来算,我们最多用15克就可以了。桂枝三两,3*5=15,汉代的是3*15=45克,含水量是2/3干药是1/3,也是15克,所以说黄煌老师提议汉代经方按一两等于5克折算是十分符合历史实际的,也是适应现实需要的。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张仲景时代煎药只煎煮一次,分三次服用,按照中药药剂学的研究成果,煎煮一次只能溶出60-70%的有效成份,目前家庭煎药基本都是煎煮两次(我还没有查到机器煎药(代煎药)的煎出率是多少),但是现在煎药如果是煎煮两次的话,煮了第一道倒出来,然后再煮第二道倒出来,两道煮出的药液合在一起分两到三次服用,煎煮两道,可以把90%的有效成份溶解出来,目前的煎药方法煎出率是很高的,是远高于汉代只煮一道仅溶出大约65%的,所以说从煎煮这方面来讲,目前我们也不需要用太大的量,所以说当前中医教材一两折算3g也是不算很小的,即使考虑到汉代的生药主要是野生的药材,质量比现在栽培的高,折算适当扩大,也不需要超过黄煌教授提出的汉代经方一两等于5克这种折算方法。

以上我从汉代用鲜药和后世商品经济发展之后医药分家,医生用的植物药不再是鲜药,大都是干燥的炮制好的药材,一个是药材的含水量的变化,二是后世煎药煎煮两次溶出率比汉代提高一半,还有目前栽培的植物药比野生的有效成分含量稍低,这三方面来论证黄煌教授提议仲圣经方按照一两折算5克,是符合历史实践,贴近仲师原意,切合现实需要的。

我长期使用经方,对中等体重的人使用无毒的植物药时(有毒性的药材,一定要严格按照药典用药),都是按照黄煌教授一两等于五克折算,确实发现既安全有效快捷,又方便抓药煎药,从实践上也证明了黄煌教授一两折算五克提议的合理性。




本文是由王彪医师创建的黄煌经方医学研讨群成员金媛

据任玉玺老师伤寒论讲座语音整理

任玉玺2018年4月25日修改。

任玉玺医师每逢周二上午和周四下午出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杏林国医研究室岐黄中医门诊部(原姚荷生门诊部),擅长使用经方治疗内科和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擅长感冒,鼻炎,咳嗽,低热,失眠,痤疮、黄褐斑;颈肩腰腿痛;女性体质调理,备孕;术后调理等。门诊部预约电话: 0791-88663990 / 88663995。原来的预约电话87100996/87100998已改为门诊部咨询电话。请来诊前一定预约好,以明显减少候诊时间。

【作者简介】任玉玺,男,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出身于五代中医世家,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硕士,2007年参加工作,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主讲必修课《人体解剖学》和选修课《经方医学入门》。自2002年起师从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研习经方,参编出版《黄煌经方沙龙》第一期和第三期。指导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经方医学协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经方中医任玉玺老师”,我每天早中晚,会查看三次,对留言进行回复。












上一篇:评国家卫计委新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中医部分
下一篇: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发表于 2018-4-25 22: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材含水量超过15%就容易霉变,经方用药虽然种类不算很多,但总计也有168味,而且产地东西南北都有,一年四季采收时间也不同,大多数生药要长途运输、长久贮存是不可能的。
  张仲景时代用含水量60%以上的鲜药几乎是不可能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1043

积分

183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3
发表于 2018-4-25 22: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看看《本经集注》,陶弘景的资料来源于什么时代。

看看《范子计然》,它的成书时代,它反映的大宗药材贸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665

积分

881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65
发表于 2018-4-26 02: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闲山人 于 2018-4-26 02:39 编辑

个别时候、个别品种用鲜的是有可能的,不可能全用鲜的。药有采收季节,还没长出来的季节只能用干药,也不可能所有地方产所有品种的鲜药,运输是必须的。种子类,没结籽的季节不可能用鲜药。矿石类、化石类、贝类不存在高含水的状态。细辛,根很细,晒与不晒两天就能干透,细辛也不可能随处都有,长途运输是必须的,运输中只能更干,不可能刻意保湿保鲜运输,否则会霉变。附子必须按季节按时挖出来,出土后如果不及时炮制,一天一夜就会烂,是最容易烂的药,以当时的交通能力,一天顶多走100公里,远离江油、汉中的地区想用鲜的也难。中原地区应当不产甘草,鲜甘草长期运输储存也不容易。粮食晒干储存的历史久远,技术上条件上也没有问题,为什么药却用鲜的?同一味药,这个季节用鲜,那个季节用干,说不清道不明,如何开方?只有半夏,可以长期埋在土里,随时可以采挖,不会烂的,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都有出产,所以半夏可能一直是用鲜的,所以不称重,而按“升”,还要汤洗去粘液,干的就没有粘液可去了。




点评

  老师分析得全面,学习了。  仲景时代的部分干药材,从经方煎法上看,要使用的时候才切片,所以含水量可能会略大于现在的饮片。  发表于 2018-4-26 10:56
支持,言之有理。  发表于 2018-4-26 08: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106

积分

769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106
发表于 2018-4-26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浅谈经方植物药的剂量折算问题

云闲山人 发表于 2018-4-26 02:28
个别时候、个别品种用鲜的是有可能的,不可能全用鲜的。药有采收季节,还没长出来的季节只能用干药,也不可 ...

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30

积分

291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30
发表于 2018-4-26 11: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可能穿越到了东汉,看到了医圣用的都是含有60%-70%刚采集的药。{:1_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5348

积分

688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348
QQ
发表于 2018-4-26 17: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老师大作已拜读,感谢讲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5 20:41 , Processed in 0.07548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