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70|回复: 11

[普通咨询] 用伤寒论原剂量真的对吗?

  [复制链接]

22

主题

364

积分

9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4
发表于 2021-10-26 09: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对于中药剂量,近些年总有人提倡用伤寒原始剂量,并根据考古而提出一两约等于15克!还举出很多成功案例,我对此不以为然。东北地区的医生开麻黄汤都是麻黄30、40克的开,而江浙孟河医生用药极轻,都是可以治病,但如果把东北处方剂量用到江南病人身上恐怕不妥!气候与体质不同,用量自然不同!那么,据地理学考证东汉以至魏晋南北朝的600年是比较寒冷的年代,民间“伤寒病”大规模流行,夺走数百万人生命,张仲景与华佗就是这一时期的名医,也催生了《伤寒杂病论》!到了唐代以后气候变暖了!再者,也是一些历史和考古资料显示秦汉人的身高体质,比较高大彪悍!相当威猛,反而蛮夷才是瘦小如猿!并非古代后期满蒙辽金等少数民族粗犷而汉人羸弱!因此,气候结合体质,仲景方量较重是适合的,而今人缺乏劳动,饮食膏腻,生活条件优越,抵御力弱,多湿多痰!怎么可以一概采用汉代剂量,两者对此,好比东北与江南。那些大剂量提倡者举出病例应该是体质较强或者病情较重,才会效如桴鼓,重剂起沉疴!如果一概复古汉方剂量,我觉得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机械做法,不够严谨 !




上一篇:请教麻黄汤这么剂量比例效果如何?
下一篇:求助,半夜易醒,晨起口苦,屁股,膝盖凉等症状,
发表于 2021-10-26 10:30:26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经方小童鞋 于 2021-10-26 14:15 编辑

显然不全对,张仲景自己都说了,强人量大,羸人量小,说明剂量大小由患者体质决定。像现代医学给药也跟体重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44

积分

994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644
QQ
发表于 2021-10-26 15: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浙这里,我一般按一两3克用,效果就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28
发表于 2021-11-5 04:12:07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计量太小难以起效,尤其当前的中药材都是种植的,古人用药应野生的较多。确实需因人而异,但势必有个计量参考,虽说南方用药计量小,但都是同一人种,不至于差距太大,用药医病,有一剂即愈者,也有几十剂方愈者,这里面药剂量的大小应该有很重要的关系。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364

积分

9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10: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nsu 于 2021-11-6 10:53 编辑
la9130903 发表于 2021-11-5 04:12
计量太小难以起效,尤其当前的中药材都是种植的,古人用药应野生的较多。确实需因人而异,但势必有个计量参 ...

您说的是用药加减,我说的是度量衡转换,不能崇古拟古,虽然经过考古,得出了一两约等于15克,但这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了,我是这个意思!至于临床加减,与我说的是两回事!而且有一类人,还是临床医生,撰书大力提倡回复汉代古制,也就是在一两为15克的机制上做临床加减,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胡希恕老也做加减,从来不会照搬原方,但他是在一两为一钱(3克)的转换机制上做加减化裁!
至于您说的药物的性能下降,需要加大剂量,这也是加减的一种,问题是您是在一两合15克的基础上加减吗?或许您没注意到有些人写的这类书,或是在一些报告会上大力提倡, 这种不顾古今异同而机械的认为必须按照汉代古制来计算药物,并抨击明清以来的剂量标准,这是哗众取宠而已!我不相信他们真的敢按照原方的量按照一两15克折合使用柴胡、生附子和乌头,他们最多拿李可先生来说事,那只是个例,全中国那么多临床大夫,不用原方量照样 看病。说实话,我虽然敬佩李可先生,但我依然以胡希恕老为师。胡老一直遵守李时珍提倡的一两为一钱的古制,医人无数,堪称经方当代第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28
发表于 2021-11-8 17:12:5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指的就是度量衡的问题,您没看明白而已。对于您不相信古一两今15克的说法,可以做实验啊?为什么不实践一下呢?总在理论上争辩有什么意义啊?据我所知,现在很多医生在用古一两今15克的标准了,你说的乌头汤、附子汤等本人即按照这个标准煎药,且自己服用的,确实达到了一剂即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364

积分

9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3: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la9130903 发表于 2021-11-8 17:12
我指的就是度量衡的问题,您没看明白而已。对于您不相信古一两今15克的说法,可以做实验啊?为什么不实践一 ...

既然这么说,我实在无语,我不清楚您是临床医生,还是中医爱好者,那么您在使用大青龙汤的时候,一定麻黄用到93.6克,而且您周边的“临床医生”都这么用? 好吧! 既然这是您个人看法,也就无须争论了!反正从业医生们到底用多大剂量,事实在那摆着!如果真有所谓医生以用大剂量为常,只希望有问题时不要被患者依据《药典》把医生送上法庭!好了,不再讨论!不再回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96

积分

35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96
发表于 2022-2-18 09: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15克有效果,3克5克也有效果,临床多了,10年临床经验就知道了。理法方药,没有量,理法方药懂了,量是灵活的。量体裁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751

积分

515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51
发表于 2022-2-18 09: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不知道现在的中医人都在干啥?这个剂量问题难道不应该由中医医生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根据大数据来作统计研究吗?究竟几克有效,几克会有不适,总是有个范围的啊,究竟跟体质体重等有什么关系,难道就没人研究没人出论文,那你们这么多中医人一天到晚究竟是干什么吃的?让我们这些中医爱好者无所适从。就这样还怎么振兴中医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751

积分

515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51
发表于 2022-2-18 09: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yuyichenchao 发表于 2022-2-18 09:17
15克有效果,3克5克也有效果,临床多了,10年临床经验就知道了。理法方药,没有量,理法方药懂了,量是灵活 ...

你这是什么话,那要是古代的医书都不标注用量,然后写个灵活应用,那是不是现在每个医生都要用病人来做试验,最后花几年时间治坏不少人了才能掌握药量啊!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96

积分

35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96
发表于 2022-2-18 10: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争鸣】黄煌教授师生关于“经方剂量”问题的探讨
2017-07-04  ZHENGNS331   阅 38  转 1
编者按
方药用量是中医不传之秘,之所以不传小编认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不愿意传;其二是不容易传;因中药用量是用方的核心技术之一,同时也相当灵活不易掌握。黄煌教授在此提醒大家经方的剂量问题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而方证相应是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经方的重投与轻取

张:岳美中先生提出“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请结合您的临床经验谈谈经方治疗急性病、慢性病的特点。
  
黄:急性病用药品种不宜多,但量要重。比如退热,柴胡可达30克以上,攻下大黄可用20克,上海焦东海教授竟用200克以上。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治疗瘟疫,石膏达数斤。用药量大,但中病即止。但是,对于慢性病的治疗,用药量不宜大,宜小量常服。比如我治疗慢性肝炎,量很小,小柴胡汤每味仅数克。此外,守方很重要。守方的含义,指处方结构不必大变,有时服用数月不更。江苏孟河名医费伯雄以治虚劳名世,其治病,常常是一方常服数月或数年,病人中更有“终身宝之”者。这就是善于守方的高手。我有个糖尿病患者,90年代初来诊时,血糖居高不下,两腿浮肿,血压高,后坚持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十多年不间断,现身体状况很好,没有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现在许多青年中医,朝凉暮热,昨补今攻,枪法乱来一通,最后根本无法总结经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关键是对患者的体质和所患疾病的转归不清楚,是理论修养不够,也是临床经验储备不足。除以上原因外,可能还陷入了一种误区,总以为中医辨证论治就是要不停地加和减,其实,这种想法容易使辨证论治趋于庸俗化。辨证论治应该是抓主要矛盾,抓基本病机,而不是根据一些症状来加减的对症治疗。
  
有人以为经方只能用于重病大症,而现代的慢性病则适宜用时方。这是一种模糊认识。经方中既有峻剂,也有缓方,其峻急如闪电雷暴,其和缓似和风细雨。白虎汤、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柴胡汤、三物白散、十枣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等是峻剂,而甘麦大枣汤、桂枝汤、炙甘草汤、柴胡桂枝汤、黄芪建中汤、麦门冬汤等就是缓方。我曾用白虎汤治愈血小板减少导致的暴崩,用大柴胡汤治疗过胆道感染引起的黄疸、高热、腹痛,用真武汤救治过低蛋白血症的腹水。其用药猛,用量大,取效也快。我也经常用炙甘草汤治疗食道癌、胃癌晚期恶液质,用酸枣仁汤、温胆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失眠烦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五苓散治疗肿瘤化疗后的贫血。这些处方常常服用数月数年而不更,这就需要对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坚守原方。
  
在经方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轻方或重方。有的时候,同样的方药,由于剂量的不同,也可演变成不同的快慢节奏。比如,小柴胡汤治疗急症发热,柴胡达30克,黄芩20克,一服大汗而热退。但用于慢性肝炎,则柴胡仅6克,黄芩6克,半夏6克,甘草3克,嘱患者常服数月甚至数年。半夏厚朴汤是神经症的调理方,非常温和。通常半夏、厚朴在10克左右,但对那些痰病重症,则常常量至20克以上,厚朴也达20克。此时,痰气交阻,非燥烈不可。五苓散也是平和方,但用于肝硬化腹水时,白术要达80克,气势也够大的。类似的经验很多,总的来说,这些经方或重投或轻取,都是根据病情而定,方证相应是基本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96

积分

35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96
发表于 2022-2-18 10: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bobobop815 发表于 2022-2-18 09:43
你这是什么话,那要是古代的医书都不标注用量,然后写个灵活应用,那是不是现在每个医生都要用病人来做试 ...

经方一两现在有三个注解,有一两=15克的,有一两=5克的,有一两=3克的,我说的15克3克5克是这个意思,你理解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5 14:46 , Processed in 0.43173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