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648|回复: 3

温热经纬卷一内经选文评

[复制链接]

58

主题

-15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发表于 2010-4-16 14: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评:冬不伤于寒,春天就不病温了吗?此处目的在于造出一个伏气理论,即冬天(先前)生病种下病根,春天(以后)生病就会旧病复发。当然古人的理解中冬天容易得重病,种下病根,与其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和治疗水平有关系。
 

“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评:注重保健的人(内经提倡避寒暑、饮食有节、不妄劳作、不贪图荣华等),不容易生病,也就不容易栽下病根。
 

“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
评:此条为暑病别于温病的自然条件之总括。暑邪为天之热气,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热多而散热少,机体代谢发生障碍,为暑病,即中暑、中(日曷)。旧时医家对“暑”理解失真,造出阴暑之名,实则伤寒中之太阴病。
此段文字注解方面,古人随文敷衍之病由来已久,不看也罢。
 

“刺热篇”曰: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日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评:此条讲述一腹胁痛,发高热,甚则惊厥的病例,古人以五行分类(大无必要)为肝(性)热病。其治疗更是难以理解(可以算作对“证”处理),无非囿于五行邪说,操作无一定之标的。现在治疗首当明确诊断,急腹症?胆结石?胰腺炎?肾结石?然后治疗操作目的明了。余例仿此。

临床上发热并不是按照某些圣人的意志所设置的五脏发热模式而发病的,疾病发热本来就无须硬生生地按五脏强行分类,将原本清晰的疾病状况搞得既扭曲又复杂,真是削足适履,心理变态!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而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月行)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月行)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评:五行分类法的机械性可见一斑。与临床实际太脱离。假设满面通红,则该归何藏;设面部不红,该找何脏。
 

治诸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此寒处,身寒而止。
评:作者(假造圣经的医经家)太无知,治疗方法误人匪浅,仲景救误都忙不过来。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
评:此条病例为二尖瓣面容者,有“风心病”易感染而死。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评:此条为二尖瓣面容者,同上例,都考虑“风心病”感染。
 

“评热病篇”:
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评:此例发热汗多虚脱,缺水,电解质紊乱,治当补充水电解质为急务。中药当以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熟地山萸肉之类,或大剂六味地黄汤加人参为治疗。
 

“阳明脉解篇”曰:
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评:不懂装懂,狡辩之辞,五行邪说不足为训!现代科学可以明确说明本质。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吐也?岐伯日: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而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评:此例讲述发热、精神错乱如发疯之状的病例。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热论篇”: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病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也。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评:没有抗生素的时代,治疗往往是对症处理而非对因处理,如疮疡之体吃虾蟹易发,热病已愈,吃肉(如羊肉、狗肉)后感染易复发。
 

“论疾诊尺篇”曰: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评:发热肤红灼热脉数,此极平常,与体温高有关,常见于40℃或以上者,没有理由说是伤寒还是温病,必四诊合参,有汗无汗,畏寒与否,口苦与否,参考血常规等,方可定论。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玉版论要”曰:病温,虚甚死。
 

“热病篇”曰: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评:一静一躁何意?古人不考察解剖,故语多荒谬!
 

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评:发热七八日,常已有肺炎(古人没有抗生素,经疾病的考验,免疫功能或许比现代人强许多),需要摄胸片,查血常规等,诊断明确方不犯误人之过。就这么刺几针能不能治好病?值得商榷!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而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可活。
评:发高热神志不清,当用开窍之品保护脑组织,同时物理降温,待神志还好转后,再继续治疗,则虽“热在骨髓”,还能医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评:此例发热得汗而脉数有力,热未退,仍可清解,同时补液,断言“死”,不免武断!余例仿此。
 

热病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
评:“二尖瓣面容”者感染不易治疗,因基础疾病加重而死。哕者,或为肾功能衰竭所致。 
 

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
 

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
 

六曰舌烂,热不已者死。
 

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热者死。
 

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齘也。
 

纵观所选内经条文,谬误拙劣之多,真不值得多辨。内经的时代局限那么明显,当今时代早已不足为训。为中医者,不读也罢!只有伤寒、金匮,实是求事,疗效久经考验,至今惠及世人。




上一篇: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7-19)
下一篇: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6-27)

153

主题

3766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6
发表于 2010-4-16 17: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个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90

积分

8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10-4-16 2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s:180] 关于伏气学说,我还是赞同的,因为我就见过一例不明原因的发热,很像是伏气,实际上是肾盂有结石合并感染,这个感染灶里的细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就繁殖,造成全身炎症反应发热等,这些未被全军覆没的可恶的细菌就是古人说的伏气,我亲眼所见的病例才体会到古人的说法是确实有临床见证的,这个病人最后好不容易诊断清楚,但是她就是3年来老是不明原因的发热,抗生素吃吃暂时好点,过一段时间又来,其实哮喘病人的宿饮伏肺的机理,我的理解是呼吸道黏膜上有些不容易彻底根除的支原体或者其他病原体,[s:180]
我的博客http://www.gltcm.cn/28791/spacelist-blog.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5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22: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中“哕”的原因需要考虑肾功能不全,尿素氮、肌酐升高引起,经常在临床上碰到肾脏肌酐清除率下降而恶心,纳差,哕逆的患者,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往往先看消化科,查了胃镜,治疗不好,才换医生再看。我们(我和我老师)遇到这些情况,首先都会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同时查胃镜,问题就很容易暴露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9:41 , Processed in 0.16401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