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枝汤证之虚,实质是虚在营血上,营血虚则生虚热,其热是“热在骨髓”。其证“卫”有实寒,“营”有虚热,反映了寒热错杂之厥阴病的病理。
2、发汗一词是专指麻黄汤。所以少阴病若仅见有背恶寒,且兼有表邪发热而少阴本证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未有见证者,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若少阴病的常法就是发汗,那么其发汗之方是何方呢?是上述之微发汗之方吗?《伤寒论》论述的少阴病,重点是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脏气已衰,断无发汗之理。
太阴病下利是大便溏,其病阳气虚而未衰;少阴病下利是下利清谷,其病阳气已经虚衰。太阴病与少阴病之阳气虚损的程度不同,这一点需要明确。
厥阴病应是表部的阴性病,其伴随手足逆冷而来的恶寒、脉细、肢节痹痛等证候表现,与其他厥有本质的区别,其表现形式亦别具一格,表部虚寒,其平素表现多恶寒而无热;表部气血周流不畅而脉细欲绝,气血循环不畅则现瘀闭,瘀塞不通则痛,闭而不通则痹,故肢节多见痹痛,这是厥阴病的常见证候,也是区别于其他厥证的标志。(《三部六病》1985年版)
读1985年版《三部六病》,没有看到“厥阴病是阴性病中最危急的病,是阴性病的末期”一说,不知此说是在1985年版本之前,还是在其之后?三部六病学说,诚恳希望得到中医界同仁的批评和帮助,以利于该学说纠正错误,反映真理,不断趋于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