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1292|回复: 72

[原创] 胡希恕和刘绍武的学术比较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0-3-6 21: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两人相同
1、胡和刘都受皇汉医学的影响较大

 2胡和刘都是方证辨证派的,辨证基本不使用五行辨证和脏腑辨证。
3、病位有表、里、中三部,每个病位上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性。如此病分六种类型。
4对于六经,两者都反对经络发病说和六经传变说,反对六经为六经络的说法。
5、两人都是临床大家,临床实践都在60年以上。


两人不同 
1、表阴是少阴还是厥阴?胡认为表阴是少阴。刘认为表阴是厥阴。 刘认为少阴为中,少阴病就是心病,“心动悸”是少阴病主要症状。
2、胡认为表部含皮毛、肌骨;刘认为表部是皮毛和肺,不含肌骨。胡认为中部是胸腹部一切脏器(不含脑子),刘认为中部是肌骨、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里部两者相同都是整个消化道(注:刘氏有的学生现在已经将表中里的划分修改得和胡氏的表、半表半里、里的划分基本一样)。
3、胡认为病是表里相传的,没有倒过来传的(301页);刘没有严格的表里相传说,也有从中传表的,胡氏认为病传入里就不再传了,而刘氏认为有太阴传阳明的情况(66页)
4、对于六经两者都反对经络发病说和六经传变说,反对六经为六经络的说法。胡老认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但其讲学中表述还是用六病名词来表述(411页 314页)。 刘认为六经实为六种类型的病。
5、胡是原方派,开方多不改原方,爱用合方。刘是变通派,有用经方、时方,有自创方(药味较多),刘氏六病的主方全部是自创方。 刘氏对于局部病的专病专方是下了一翻心血的,他的很多专方值得重视。 
6、胡有“胡柴胡”之称,尊仲景,认为少阳病用和解法,最善用柴胡剂;刘认为少阳病应用清法,自创黄柴胡汤,认为小柴胡方不是纯阳证的少阳方,但还是将其列为中部部证的首选方,见116页。但刘也很看重小柴胡汤,还将其视为整体病首选方。
7、胡氏认为《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内经》属于医经家的著作。《汤液经》是《伤寒杂病论》的蓝本,属于经方家的著作。但值得注意的是胡在论著中论述病的传变时主要是采用了《内经》中“正邪交争”的观点。刘氏虽论证了《伤寒》六经非《内经》六经,但就《精义》一书来看,没有见他明确《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伤寒论》对《内经》还是有所继承的 (190 )。
8、胡氏重胃气津液,认为正邪交争时胃气的盛衰是关键,人体抗病的能量基础来自胃气。刘也重气血,但认为人体器官心脏居第一,心脏是气血循环的保障。2页)。 
9、胡有“阳气即津液”说(含津血、湿、邪气等),认为“亡阳”之类意思就是亡津液。刘认为“亡其阳”之类意思是阳随液脱(152页)。
10、胡的临床具体辨证程序如下:先辩六经(即六证,即表里阴阳);次辩寒热虚实;最后是辩方证药证(314页)。刘氏在《精义》一书中没有论述具体的临床辨证程序。
 

11、胡氏也擅用桂枝汤类方。他认为桂枝汤属于表虚阳证,是解外热的,是甘温除热3578页。桂枝汤使用的一个前提是津液有所损伤,精气虚。3235页。认为吃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表热,书中五次说过这样的话)。认为桂枝汤最平稳不过了28页(至少3次提及)。桂枝汤是健胃养液微汗来解除疾病的3234页。认为王叔和说的“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说的麻黄汤证误用桂枝汤(115页)。 刘氏自己将太阳病规定为表阳实证(16页),治应辛凉解表;所以将桂枝汤不列入太阳病方,又认为桂枝汤为热补性方剂,虚应属于阴的范畴,故将桂枝汤列为表虚阴证方剂20100页。 (注:胡氏认为寒热有常,虚实无常,虚本属阴,但与热结合反为阳证,实本属阳,但与寒结合反而为阴证,309页)
 
12、胡氏认为伤寒论中的序文为伪,还认为《伤寒例》为王叔和所写,见408页。刘氏没有这样认为。刘氏从《论》的体裁出发,认为伤寒论中论说体为仲景原文,而问答体内容疑非仲景文,胡没有这种观点。 刘氏从《伤寒论》第5条认为仲景已批判了“日传一经”的学说,不当复用此说,所以对于《伤寒论》中有明显有日传一经痕迹的条文,多疑非仲景文193。而胡从临床实践出发,对这类条文也多持怀疑态度,对伤寒论中所述的病之传变日数多做约数看,不当实数看。
13、对于经络,刘虽认为与伤寒论没什么关系,但认为在中医辨证治疗上有重要的实际作用,见193页;而胡似乎不认为“经络”在辨证治疗有什么作用,因为他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不过就是大小血管,见311页。



比较文本
《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刘绍武著、刘惠生撰(父子)20079月第一版。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20087月第一版。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分 10.5 收起 理由
马文辉 + 1 原创内容,科学严谨!
李小荣 + 2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关于冬病夏治
下一篇:你会诊脉吗?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22: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看了两个人的书后,还是倾向于接受少阴是表阴。有时间再说说理由。

刘氏对伤寒论的改动太大,学医不敢由其学说入门。而胡却不愿著书。基本未对伤寒有大改动,只是伤寒病理的解说有所突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18

积分

3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

Rank: 4

积分
1318
发表于 2010-3-6 22: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氏守方,常用百剂,不甚合鄙人胃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0-3-6 23: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楼主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6 23: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汤一笑于2010-03-06 21:55发表的 胡希恕和刘绍武的学术比较 :
胡和刘都受皇汉医学的影响较大
 
两人的学术分歧主要是表阴是少阴还是厥阴。另外胡是原方派,刘是变通派
很高兴能有这样对于学术问题的交流与探讨。对于少阴与厥阴之病位的认识,我是这么看的:
一是从治疗方法上来看,表部之邪气,应当用汗法。如表实证用麻黄汤,属于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属于厥阴。从对阴阳的基本定义来认识,实证、热证属阳,虚证、寒证属阴。
二是从半表半里部不可汗、下来认识。少阳病与少阴病皆不可汗下,如:“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三是从病势的状态上来认识,厥阴病脉浮弱,太阴病脉弱,少阴病脉微细,三阴证是正气递减的状态。表部病感邪最浅,对人的危害最轻,绝无死证;而少阴病多死证,如:“295.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从病的势态来看,少阴病不应属于表部病。
四是参考内经之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7 07: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希恕讲《伤寒论
        所以他这个书啊据我的观察,他是先有的这六个基本类型,这个类型也来自于八纲,就是八纲,在这个类型上是表里阴阳都具备了,他再辨寒热虚实,…最后辨到方证。所以我说仲景这个辨证的方法呀,就是辨六个类型,就是六经,再分析八纲,八纲呢就分析寒热虚实就够了,它这个表里阴阳都有了,然后再进一步辨方证,以至于治疗。他这个书,这个就是他这个书的一个体系,你这个掌握了,所以我们以后讲也好讲,它就是这个东西。…这个求深我认为是返浅,你象这个经络也是的,这个东西找不出一个相当的证明,这个经络发病啊,反对这个事不是从我开始,这个徐灵胎就说过,所以仲景决不是,他这个书啊,不是循经发病,说太阳经发病了,阳明经发病了,决不是,…和少阴病的不同,在里位上,也有二种病,一种阳明病,一种太阴病,阳明病是里阳证,太阴病是里阴证,

      排除疾病在人体上只有这么三个方面,…就规定疾病反应的表、里、半表半里这么三个部位,是不是的,所以咱们这个辨证,它不是表就是里,再不然就是半表半里,这个不是疾病在那搞的,这就是人体共疾病,它老想解除它,这个人体起个主导作用,所以这个病不离开表、里、半表半里,那么这个机制的反应,要是亢奋,就是人体的机能呀,就是阳性征,要是这个机制的反应弱衰,这就是阴性证,那么这个病位就有表、里、半表半里,这个证的性质的反应不外乎两大类,一个阴一个阳,所以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也有阴阳,就六个型,六个基本类型,…这就是六经呀,它古人通过临床呀他看到这六个基本类型,这个不容易,他经千难万苦总结出来的,所以咱们六经就是这个,…可是后世注家在这里就作文章罗,这就把辨证的规律给弄不明白了,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所以现在研究伤寒论,伤寒论怎么个辨证体系呀,说不出来,那么中医辨证施治究竟失治,是疾病自己什么呢,也不知道,我认为这些地方要努力,这个东西就在这个,它是规律性反应,…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经…。

         那么我们现在要问这么一句话了,究竟是中医这套辨证的方法,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法呢?治的什么病?这个值得研究,这个中医搞了这些年,还没有人在这里作解释清楚,这是很重要,第一个就根据八纲,比如拿六经说,这六个类型,就是说凡有其病,病位不出表里、半表半里,这是古人的结论,病情不出于阴阳二大类,病形不出于三阴三阳。

       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的一种阳性证。阳热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热邪在这个地方,只能顺孔道往上涌,往上来。所以口苦咽干都是孔窍的地方发生热象。口苦,少阳病见口苦,最常见不过。临床上病人口苦肯定是柴胡证。咽干,内有热,咽也干,热往上亢,目眩就是头眩晕。

      也就是说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充斥热邪,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必然的反应。所以拿它作少阳病的一个特征,是比较正确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这段的意思是这样的,少阳病不是特殊的病,只要在临床上遇到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系列证候,可以肯定是少阳病证。这是辨少阳病的特征。


刘绍武讲《伤寒论》与“三部六病”

     在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三部六病”学说经过了一个逐步健全的过程。如少阳病的主方,开始选用栀子豉汤,但解决不了少阳病的胸满,必须加用柴胡,直至后来改用黄芩汤加柴胡等确定了少阳病的主方。还有太阳病的原主方是葛根汤,葛根麻黄治太阳病无可疑虑,但葛根汤是以桂枝汤为基础的,太阳病是表部实热之证,桂枝阳热,下咽则毙,用桂枝治太阳病效果不理想。一九七二年将桂枝汤易为麻杏石甘汤作葛根汤的基础,一试成功,疗效大增,创立了太阳病的理想主方。医疗实践给三部六病的主证、主方、主药提供了逐步完善的条件。

      三部六病”学说是根据《伤寒论》的具体内容,将人体划分为三部,根据阴阳不同属性,每部分别列出代表阳性证候群和阴性证候群的病名,由三部辨出六病,以此辨证施治,体现《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它和经络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知道,在《内经》的记载中,对三部的内容有清楚的记载,那么为什么《内经》中不突出三部六病作论据进行辨证论治呢?这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直接关系。针灸和汤方治病是两种不同的医疗手段,一种治疗方法的兴起和发扬,必然要围绕着其不同的治法而立论。春秋时代的医疗方法,主要是针灸疗法,所以《内经》一书阐发最明确的是针灸法和经络学说,书中虽有汤药十三方,对当时的临床治疗起的作用不大,尚疑为后人所加,无从考究,但经络学说对当时的针灸治疗起了可靠的指导作用,至今仍指导着祖国医学的治疗实践 。

       经络学说将人身划分出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及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共计二十条经络,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说,指导着针灸疗法的实践,这是众所周知的。

     自宋朱肱注解《伤寒论》倡导六经辨证,就开始出现混乱,致使后世许多医家沿袭六经辨证,把病当经解,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把病证当经络去解释,这是中医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澄清。《内经》中明确记载,人体的正气盛衰不同,病邪强弱有异,作用于机体各个经络上,则表现寒热虚实四大证候,而绝非是在机体三部上所表现的六病。经络是构成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每条经络上所表现出来的含、热、虚、实四大证,岂能与六病混淆。在《内经》中将经络的功能、循行部位论述详尽。如果以六经辨证,那么,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和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在这些经络上表现的病变反应是否就不可见,难道就不须治疗吗?

       六病不同于六经,对有些医者是很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读《伤寒论》和《内经》,必须认清经指经络。经络在人体有二十条,六经从何而来。病有寒热虚实,仲景针对其证候,运用阴阳二性及三部而产生六病,而不是六经。病是病理变化反映出的证候群,病邪去则六病就不复存在。经指经络,是生理性的,病邪去则经络仍存在。经在体内,可供正气、邪气随经进,随经出。在经络上可以体现病变的变化和传变,顺经可以出表,沿经可以入里。故治法上三阴经用下法,三阳经用汗法,循经而治。经指二十条经络,不独指六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7 07: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楼上字体在大一点,解读很是费劲。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李国栋) 的帖子

1、表虚证属于厥阴,先入为主了。
2、少阴不可发汗问题。(1)引用的条文中,“少阴病”也可以理解为“看似少阴病”。(2)发汗一词在伤寒论中有时专指“麻黄汤”。(3)如少阴是中,不可汗下是定法,不需要反复罗嗦。最可能少阴为表,常法就是发汗(应为微发汗),而这些特殊的不能发汗,仲师才有反复警示的必要,否则就是太废话了。
3、少阴篇中的7个死证,其实都是太阴证,因为表阴在表的时间最短,只有2——3天,仲师把这些死证放在少阴就是告诉学医者要高度重视表阴证,抓紧时间治疗,否则入里则极容易成为危重证。其用心良苦。以上是胡氏的看法。
4、内经中的六经与伤寒中的六经根本不是一路(秦汉时期也是医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学说纷承,但交流不多)。看过医学史研究的就清楚。两者三阳相近,三阴相反,内经中的阴证是内热,要下法的。这也是伤寒论中那么多因下法误治的原因,仲师花了大量的篇幅来纠正当时医生的错误。《内经》三阳外热三阴内热也可能是后世刘完素“
皆从火化”论的源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3: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不好理解的就是,刘氏既然认为厥阴是表证,但又认为厥阴病是阴性病中最危急的病,是阴性病的末期,这很矛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3: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刘氏认为厥阴为表,包括皮毛和肺,不含肌骨.但我看他的医案中的表病,有涉及肌骨的案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7 15: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1、桂枝汤证之虚,实质是虚在营血上,营血虚则生虚热,其热是“热在骨髓”。其证“卫”有实寒,“营”有虚热,反映了寒热错杂之厥阴病的病理。
     2、发汗一词是专指麻黄汤。所以少阴病若仅见有背恶寒,且兼有表邪发热而少阴本证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未有见证者,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若少阴病的常法就是发汗,那么其发汗之方是何方呢?是上述之微发汗之方吗?《伤寒论》论述的少阴病,重点是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脏气已衰,断无发汗之理。
     太阴病下利是大便溏,其病阳气虚而未衰;少阴病下利是下利清谷,其病阳气已经虚衰。太阴病与少阴病之阳气虚损的程度不同,这一点需要明确。
      厥阴病应是表部的阴性病,其伴随手足逆冷而来的恶寒、脉细、肢节痹痛等证候表现,与其他厥有本质的区别,其表现形式亦别具一格,表部虚寒,其平素表现多恶寒而无热;表部气血周流不畅而脉细欲绝,气血循环不畅则现瘀闭,瘀塞不通则痛,闭而不通则痹,故肢节多见痹痛,这是厥阴病的常见证候,也是区别于其他厥证的标志(《三部六病1985年版》)读1985年版《三部六病》,没有看到“厥阴病是阴性病中最危急的病,是阴性病的末期”一说,不知此说是在1985年版本之前,还是在其之后?三部六病学说,诚恳希望得到中医界同仁的批评和帮助,以利于该学说纠正错误,反映真理,不断趋于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7 16: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1、桂枝汤证之虚,实质是虚在营血上,营血虚则生虚热,其热是“热在骨髓”。其证“卫”有实寒,“营”有虚热,反映了寒热错杂之厥阴病的病理。
2、发汗一词是专指麻黄汤。所以少阴病若仅见有背恶寒,且兼有表邪发热而少阴本证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未有见证者,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若少阴病的常法就是发汗,那么其发汗之方是何方呢?是上述之微发汗之方吗?《伤寒论》论述的少阴病,重点是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脏气已衰,断无发汗之理。
太阴病下利是大便溏,其病阳气虚而未衰;少阴病下利是下利清谷,其病阳气已经虚衰。太阴病与少阴病之阳气虚损的程度不同,这一点需要明确。
 
厥阴病应是表部的阴性病,其伴随手足逆冷而来的恶寒、脉细、肢节痹痛等证候表现,与其他厥有本质的区别,其表现形式亦别具一格,表部虚寒,其平素表现多恶寒而无热;表部气血周流不畅而脉细欲绝,气血循环不畅则现瘀闭,瘀塞不通则痛,闭而不通则痹,故肢节多见痹痛,这是厥阴病的常见证候,也是区别于其他厥证的标志。(《三部六病》1985年版)
 
1985年版《三部六病》,没有看到“厥阴病是阴性病中最危急的病,是阴性病的末期”一说,不知此说是在1985年版本之前,还是在其之后?三部六病学说,诚恳希望得到中医界同仁的批评和帮助,以利于该学说纠正错误,反映真理,不断趋于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6: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1楼(李国栋) 的帖子

1、你这是用《内经》或后世医理解释伤寒论。
2、我说得不够精确,少阴的常法就是微发汗,而不是发汗。主方就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历代对麻黄附子甘草、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两条基本没什么异议。基本都认为是少阴病方。刘氏也认为这两方属于表阴方,归入表阴(厥阴)。
3、《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刘绍武著、刘惠生撰(父子)2007年9月第一版。98页 199页
4、在《
内经
》中,称外部为表,包括皮毛肌腠;刘氏的表部也不合《内经》。
5、更奇怪的在书中66页,六病的转化——由一阴转它阴 中认为296条、298条死证是由少阴转厥阴病。这就是说由中部病转为表病是变更危重了(死)。
6、手足逆冷的厥阴病是危重证是比较好理解的。胡氏是这样解释的,就是胃气衰败了,不能化生津液,身体哪里津液血液不到,哪里就要出问题,就要逆冷。(大意)。
7、可惜胡一生不著书文(只有一文),否则刘氏看到,必有交流争论。但可能胡是看到过刘的文章的。
8、刘氏一派必须好好研究胡的录音书。因为两人的学说太相似了。学医的人都会注意到做比较的。尽管两人都是名医,但胡的名声似乎更大些,行内的名家都称其为经方派大师的。胡的学说基本没有改动伤寒论,只是在病理解释上有所突破,比较易为学医的年轻人接受。
9、胡氏师出名门,精英文,爱看古书。眼界很宽,一生严谨,疗效卓著。又有好友陈慎吾常交流争论。其见解不容忽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7 17: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批评!请明示我在哪一点上是用《内经》或后世医理解释伤寒论?以便于我修正错误。“卫强荣弱”、“热在骨髓”,都是《伤寒论》原句。况且我认为,《伤寒论》与《内经》在阴阳血气的根本性认识上是一致的。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确是少阴病方,我在上楼说过了,这不是用于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的少阴证的,而是用于少阴病始得之仅见背恶寒口中和,而不是用于少阴病本证之见证。“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白虎汤证也可见背恶寒,并见口燥渴,说明少阴虚证已见,是证是用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我没有读过,刘绍武老师已经驾鹤西去,“三部六病”学术团体内部也有一些意见分歧,我接受您对于296298两条解释的批评意见,非常感谢您对于“三部六病”学术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8: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1、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不但是少阴病方,也是表阴病方。刘氏也认为这两方属于表阴方,归入表阴(厥阴)。
2、说两方不是用于少阴病本证之见证。我不认同。伤寒304条,少阴有得一二日的。得2、3日的还不是本证?
3、303条,黄连阿胶汤,胡和刘都认为是少阳方。胡认为是表阴往里传到了中阳,而刘认为是从中阴传到了中阳。我觉得病传要有往里的趋势更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0-3-7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 如果承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确是少阴病方,那么少阴在半表里就很成问题了,很明显上述二方就是温阳解表的方剂。如果说它是少阴病始得之的方子而后面不然后面会转入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的少阴证的话,少阴的界面就更不清楚了,实际上“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应该是少阴转入太阴的一种表现或者是两阴合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0-3-7 19: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注意这里应该是“以二三日无里证”

仲景很明显的提出“少阴不是里”是表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7 20: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各人的理解问题了。
少阴病的纲领证是“脉微细、但欲寐。”况且近十年来,已有几人发表了几篇对于《伤寒论》“六病”之命名与“六时”相关的论文,认为《伤寒论》凡在“从子至寅上”的“少阴病时”发病者,无论是什么病,皆称之为“少阴病”,唯有“少阴之为病”的提纲证,才是少阴病本证。如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少阴病吴茱萸汤证、少阴病猪苓汤证、少阴病大承气汤证等等均不是少阴病本证。而少阴病本证必见脉微细,但欲寐。如39条之“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条之无少阴证者,必是无脉微细、但欲寐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甘草附子汤证,若严格说,应是太阳与少阴合证。
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以二三日无证,也应是无脉微细,但欲寐之证。
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此条是既没有表邪也没有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本证。其实质是少阴与太阴合证。茯苓人参白术三味药物明显是用于胃虚停水。
“黄连阿胶证绝非寒证,而是热证,是由于胸膈郁热之火,燔灼津液,心火独亢而出现心中烦、不得卧等证,所治之方亦一派凉药,热则寒之,绝非少阴方而是少阳方,”(《三部六病》1985年版)

再重复一下个人的认识,下利清谷是少阴病脏气衰弱,大便溏泻是太阴病脾胃虚寒。少阴病下利清谷与太阴病大便溏泻,其在阳气的虚损程度上是不一样的。

 

感谢各位批评与评论。向各位同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0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7 21: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1: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生: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以二三日无证,也应是无脉微细,但欲寐之证。

“以二三日无证”,“无证”这个话是不通的,通过校勘,“无证”应当是什么呢?在《金匮玉函经》《伤寒论》的别本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中都作“无里证”。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他依据的是宋版《伤寒论》,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给他做了注解,既然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依据的是宋版《伤寒论》的话,所以这个“无证”两个字,怀疑是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时候,把这个“里”字给丢了,根据呢,就是这么个根据。你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它有“无里证”嘛,他们用的都是一个本子嘛。赵开美所刻的翻刻宋版《伤寒论》怎么没有这个“里”字啊,所以是怀疑他给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1: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不认同刘派表阴病用温补法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主要就是论严重的外感。既然是表病,必“正邪交争于表”,宜发汗祛邪,因表阴病得者多虚人,微发汗为宜,如兼温补助正也可以,但还是以祛邪向外为正治。光温补不太合理。刘氏弄得表阴病好象是末稍微循环障碍似的,不够彻底。而这种四末逆冷的情况如果仅认为是“皮毛”而不关乎肌肉(刘氏的表不含肌肉),更难以令人信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3: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国栋先生对桂枝汤的看法我也不赞同.一并在此讨论。

桂枝汤的功用有二:发汗解热(正邪交争于表,发汗祛邪 桂枝 生姜),二、安中健胃养液(甘草、枣、姜—古人食不离姜,汗出要补充人体津液,芍药一方面制姜桂之辛,一方面又助草枣甘药以养液)。自古都知小建中健胃养液益气。小建中只是桂枝汤多加了甘药而已。桂枝汤的功用自不必烦说。

考刘氏反对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主要是受“热则寒之”和王叔和‘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影响(见《精义》17页)。这种以理推药的方法在讲实效为上的古医学中不值得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古人所说的病理药理未必正确,但他们的实证结果却是有效的。《伤寒论》中凡吃桂枝汤的基本都是发烧的,不信你仔细逐条检查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8 14: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中凡吃桂枝的基本都是发烧的,不信你仔细逐条检查一下。”所以我说桂枝是损阳气的,麻黄也是损阳气的。
 从几次对话可以看出,汤先生您对《伤寒论》很有研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丰富的学识,与您相比,我甚感惭愧!《伤寒论》我只读了一个版本,有关《伤寒论》的注释也读之甚少,只读了刘渡舟的“伤寒挈要”、“胡希恕讲伤寒论”和“郝万山讲伤寒论”。“三部六病”学说,有1979年面世的初版,我没有读过,只读了1985年版,1985年以后的版本,我也没有读过,所以您引用的2007年版“三部六病精义”的内容,我没有发言权。我自知肚里墨水很少,却在此班门弄斧,让您见笑了!由于《伤寒论》条文过简,我还不甚明白“麻黄附子甘草汤”的证状应该是什么?其与麻黄细辛附子汤有什么不同?凡阴寒下利者,皆为太阴或太阴与少阴合病吗?那么太阴病下利应该用白术人参,为什么四逆汤证下利清谷者,皆不用白术人参呢?诚望汤先生指教!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20: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2楼(李国栋) 的帖子

李生不必客气,我是初学中医的人,共同学习提高吧.我们比古人好的地方就是有网络,跟同行学习交流,争论讨论方便很多.利于学术的繁荣和提高.你读书可能不细.其实我上面的很多观点,你读过的书中都有,比如"无里证:就是郝万山讲的.为什么四逆汤证下利清谷者,皆不用白术人参呢?这个问题胡的书中有反复的说明,就是纯阴重证是不能用人参的,会杀人的.关于人参胡的看法和郑寿全的看法基本相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证状应该是什么?其与麻黄细辛附子汤有什么不同?这种问题翻看一些临床大家的书是容易解决的。你读过的书中应该都有说明。我读书爱对比着读,或每次带不同的问题读书.
 
我能上网的时间不多,网上讨论问题也是很花时间的,近期我会关注这个贴,把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和看法说说.欢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8 23: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22楼(李国栋) 的帖子

引用第23楼汤一笑于2010-03-08 20:22发表的 回 22楼(李国栋) 的帖子 :
李生不必客气,我是初学中医的人,共同学习提高吧.我们比古人好的地方就是有网络,跟同行学习交流,争论讨论方便很多.利于学术的繁荣和提高.你读书可能不细.其实我上面的很多观点,你读过的书中都有,比如"无里证:就是郝万山讲的.为什么四逆汤证下利清谷者,皆不用白术人参呢?这个问题胡的书中有反复的说明,就是纯阴证是不能用人参的,会杀人的.关于人参胡的看法和郑寿全的看法基本相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证状应该是什么?其与麻黄细辛附子汤有什么不同?这种问题翻看一些临床大家的书是容易解决的。你读过的书中应该都有说明。我读书爱对比着读,或每次带不同的问题读书.
 
我能上网的时间不多,网上讨论问题也是很花时间的,近期我会关注这个贴,把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和看法说说.欢迎讨论.


.......
谢谢汤先生回复,汤先生更不必客气,您若是初学中医,就读了这么多的书,这就更使我惭愧了,我今年56岁,敢问先生高龄?愿向先生进一步请教,不知是否可以?还请恕我冒昧!您其实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不管别人怎么讲,不管书上怎么讲,我是想听听先生您自己的看法,“少阴篇中的7个死证,其实都是太阴证”吗?再比如您对桂枝汤证的解读,也是书上的说法,那就是说,您对书上的说法是接受了,认同了?那么您在临证上见过几种不同表现的桂枝汤证,可否进一步交流?若是书上写的,就不用占用您宝贵的时间了,我的基本态度是:不唯名人,不唯名书,只唯医理。我上网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能有同道交流,能有老师指教。看得出您是直率的人,诚望得到您的具体指导!特别是您的“考刘氏反对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不知有无出处?刘氏在哪里有反对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0-3-9 09: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汤一笑于2010-03-07 13:20发表的  :
有一点不好理解的就是,刘氏既然认为厥阴是表证,但又认为厥阴病是阴性病中最危急的病,是阴性病的末期,这很矛盾吧?


这个问题请李先生从三部六病的角度为大家讲授一下,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0: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4楼(李国栋) 的帖子

少阴篇中的7个死证,其实都是太阴证。是胡氏的看法,上面已经注明。我认同。以后会从其他角度先讨论为何我更倾向于认为少阴是表阴。我认为少阴是表阴更可能是仲师的原意。

刘氏反对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因为刘氏认为桂枝汤是厥阴病方。尽管刘认为桂枝汤还是表虚证。刘把太阳病方改为辛凉解表的汗法已经流露了他反对桂枝汤用于太阳病。见精义20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0: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伤寒,治疗太阳中风,多用桂枝汤类;后世因王叔和一句“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多不敢用桂枝汤类。

仲景治疗纯阴重证多用姜附汤类,不用人参;后世则偏重人参。

中医的疗效怎能不退步?

近代开始倡用桂枝汤类治疗太阳中风较有影响的是陈修园,倡用姜附汤类治疗纯阴重证较有影响的是郑寿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9 13: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氏反对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因为刘氏认为桂枝汤是厥阴病方。尽管刘认为桂枝汤还是表虚证。刘把太阳病方改为辛凉解表的汗法已经流露了他反对桂枝汤用于太阳病。见精义20页”

原来是这样啊,那我就明白了。我不用看“精义”,1985年版的“三部六病”学说也说的很明白了,其实不是“刘氏反对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而是您没有弄明白“三部六病”学说的本义。“三部六病”学说认为,太阳病应是表部的阳性病,而桂枝汤证是表部的阴性病,那么太阳中风证也就是表部的阴性证,这与“反对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不好意思,可能我的话有点太直接了,望您能正确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1: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仲师桂枝汤用于太阳病中风,明明白白;刘氏用于表阴病.这种巨大的分歧你看不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0 22: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纯学术讲我同意胡老的意见
我不同意桂枝汤为厥阴方。
但是理论是指导临床的,只要刘能园其说,临床可以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2: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厌打字!

简单从伤寒论的论述方式的角度谈谈少阴是表阴更可能符合仲景的原意。

赵开美本伤寒六经中,太阳篇178条;阳明84条;少阳10条;太阴8条;少阴45条;厥阴4条。说明一下,厥阴篇学者多认为只有4条;后面的条目不是“辩厥阴病脉证并治”,在王叔和的另一本书《玉函》中是“辩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第十”;内容是先论治厥,再论治疗利;再治疗呕,治疗哕,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涉及厥阴。

太阳和少阴篇内容有对应性
1、在三阳中太阳的条目最多;在三阴中少阴的条目最多。
2、太阳论治的开始,是微发汗的方法;少阴篇论治的开始也是有微发汗的方剂。
3、太阳和少阴篇中除论微发汗外,还都着重论述了利水尿解的方法(详细以后再另述)
4、太阳中有不少论难治证,死证条;少阴也一样有。(这些难治 、死证条出现在这里,并不是说它们都是属于太阳病或少阴病,仲景多是提前警示学医者而已。)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0 22: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9楼汤一笑于2010-03-10 21:45发表的  :
仲师桂枝汤用于太阳病中风,明明白白;刘氏用于表阴病.这种巨大的分歧你看不出来!?
我看一点分歧也没有。仲师给桂枝汤证取了个名字叫“太阳中风”,并没有说“太阳中风”不是表阴证。相反,仲师解释说太阳中风就是表阴证,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指太阳伤寒,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指太阳中风。身大热反欲得衣,是指麻黄汤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是指桂枝汤证。
有关于此的论述,我在其它贴子中已有专文,在此不作赘述。你可以持反对意见,不过我相信,反对归反对,这并不应该影响学术意见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3: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仲师给桂枝汤证取了个名字叫“太阳中风”其实已经把桂枝汤证定义为阳性病的药方,在仲师时代,医者必论阴阳,论述时使用的词字都很严谨。仲师说的三阳都是阳性病,三阴都是阴性病。后世学者对此没有什么异议的,有争议的只是有些人认为六经是指经络(阳经或阴经),有的认为不是。刘氏也是认为三阳都是阳性病,三阴都是阴性病的,他的书中说得明明白白的,但是刘氏认为仲景用热药治疗热病(太阳病)是错误的,虽圣贤所述“不切于理者不取”,桂枝汤等热药应该用于治疗阴性表证。见《精义》1页 17页。

关于“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的解读.

不同意李先生的解读.
<精义>中关于“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解读也不同先生.“发热恶寒者”刘氏认为是太阳病的表现,“无热恶寒”认为是阴性病尤其是少阴病的表现,这是比较奇怪的,跟其认为表阴是厥阴似乎有些矛盾,倒是和胡氏的看法相近,胡认为无热恶寒”指的就是少阴病。见《精义》168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0-3-11 06: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2楼李国栋于2010-03-10 22:44发表的  :

仲师给桂枝汤证取了个名字叫“太阳中风”,并没有说“太阳中风”不是表阴证。相反,仲师解释说太阳中风就是表阴证,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指太阳伤寒,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指太阳中风。身大热反欲得衣,是指麻黄汤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是指桂枝汤证。

绕开书中严格的定义是很不妥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1 07: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4楼顾志君于2010-03-11 06:56发表的  :


绕开书中严格的定义是很不妥当的。
您仍指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与“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是哪两条方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1 14: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太阳中风证”是不是表阴证,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对于《伤寒论》“六病”名称的命名问题,要有一个认识上的共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讨论就不在一个平台上,就是说,对于一个事物,比如一幢大楼,两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这座大楼,看到的情景就不一样,那是无法形成看法上的一致的。
《伤寒论》六病名的命名,我们认为是包含了六时的含义。比如“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这是三种不同病位,不同病性的疾病,而《伤寒论》都称其为“太阳病”,可见“太阳”的概念不只是指病位。再如我在前贴中已经提过的“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少阴病吴茱萸汤证”、“少阴病猪苓汤证”、“少阴病大承气汤证”等,也是病性和病位都不相同,少阴病的方证之治疗的病证表、里、寒、热、虚、实都有,而《伤寒论》为什么都称其为少阴病呢?这个问题不弄清楚,那么“六种不同类型的病”之概念就不能成立,即或成立,那也是你强加给《伤寒论》的,那还怎么讨论呢?各执己见能会不争论吗?而且也争论不清。就像“阳气是不是指津液的问题”,抑或“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永远争论不清。所以,如果彼此不认同,还是不争论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1 20: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4楼顾志君于2010-03-11 06:56发表的  :


绕开书中严格的定义是很不妥当的。
让人感到很不舒服的,就是只反对,却不提出具体的理由。请教顾版,您能谈谈对第10条中“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其中之“风家”是怎么认识的吗?
其他网友愿意谈谈也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0-3-11 21: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部六病发扬推广还要面对全国中医学子质疑和请教呢,我们年轻晚辈理论和实践水平太低应该还不够格惹您老生气,争论是为了向您请益的目的,是因为早上病人太多没来得及细说非常抱歉。

仲师解释说太阳中风就是表阴证,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指太阳伤寒,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指太阳中风。




请教李先生仲景什么时候说过太阳中风就是阴证或者表阴证?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指太阳伤寒,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指太阳中风。”历代一家都认为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除了表部的阴阳外也包括了三阳和三阴的鉴别,您觉得只是认为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这么说妥当吗?


再如您说的这个: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指太阳伤寒,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指太阳中风。身大热反欲得衣,是指麻黄汤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是指桂枝汤证。
你看看伤寒论第二条是怎么定义中风的?有没有“发热”二字?好像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条文发热常见而身大寒不见,当然恶风是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0-3-11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您李老师的经验:
桂枝汤证的表现类型,有恶风寒较甚者,躯干及四肢都不愿意暴露在衣被之外,若揭开衣被,立即感到寒冷无比,其人虽不能揭开衣被,却也不愿贴近衣被,若贴近衣被,又汗出增多,烦热有加,需要在肌体与衣被之间撑起一个空间,此证患者体温较高,可达40℃度以上;有恶风寒较轻者,可以露出上肢在衣被之外,此证患者体温一般在37–38℃度之间;有不恶寒者,揭开衣被也没有明显的不适感,此证患者无热即体温正常,也有虽微恶风寒,但测量体温却在正常范围内的,此证患者增加衣被可以消除其恶寒感。他们共同的症状是有自汗出。

晚辈愚鲁请教李老师您的这些患者都是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0-3-11 21: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外话:
请李老师不要老说生气,不舒服之类的话,您看晚辈们都被您吓的快不敢说话了。其实一切为了学术而讨论争执,争论又没有钱拿没有名图,当然我们学术水平还很幼稚,您要是觉得说的不对也请严厉指出,我们是不会生气着急的反而会感激您老,您千万别叫我“顾版”,有事叫小顾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86

积分

73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86
发表于 2010-3-11 21: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是位功力深厚的纯正经方家,刘是位最大胆彻底的错简从订派经方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1 22: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也请顾版原谅!因为我遭遇过几次被人嘲骂的情况,所以一看见无据反对的词句,就生出反感,在此向顾版谢罪,请多多原谅啊!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指太阳伤寒表阳证,这个不应该有争议,因为少阳和阳明病,是恶热,而不是恶寒,我们认为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黄芩汤证等都是少阳证,因为半表半里的阳性病,不能汗下,只能清,这些病证都不能用汗、下的方法,且都不恶寒而恶热,证明其病位是在半表半里部,起码不是表部。柴胡证有往来寒热,套用于发热恶寒者,不合适,因为它有恶热的时候。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指什么?历来争议不休。那么先不作结论。往下读,发于阳者,七日愈,是说“七日”是表阳病行其经尽之期,那么发于阴,六日愈,与表阳病相对应的,只能是表阴病。所以,“六日”是表阴病行其经尽之期。
接下来,“风家”,是指太阳中风患者,应该没有疑问,总不能把太阳伤寒者叫作“风家”吧?那么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是说病发于阴者,六日一个周期过去了,虽然表解了,但是头目还不怎么清楚,那么到什么时候好呢?到第二个周期行其经尽的时候,就是十二日的时候。读到这里,就看出了,第7条中之六日愈,是指太阳中风六日愈。那么太阳中风者,是发于阴,至此,桂枝汤证是表阴证,是不是就读出来了呢?

身大热,与身大寒,应是同时指医生触摸和患者的感觉。身大寒反欲得衣者,只有桂枝汤证。身大寒应是病人自身的感觉。因为不可能用触摸的方法鉴定病人的身大寒,如果触摸到病人的身上,感觉是大寒如冰,果如那样的话,病人早被冻死了,所以病人身大寒,是病人自身的感觉。而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只有桂枝汤证有这种表现,桂枝汤证发热,用体温计测量,我接诊过的病人中,其腋窝体温有高达41℃度以上的,但是用手触摸身上、头上时,却觉不出有那么热,不像麻黄汤证患者,若高达41度℃时,身上、脑袋上一摸上去就会感觉到烫手。四逆汤证身大寒,病人是紧紧的将衣被包裹在身上的。太阴病没有身大寒的证状。
身大热,反欲得衣者,是指麻黄汤证,更不应该有争议了。身大热,应是触摸的感觉,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只有麻黄汤证有这种情况,里阳病身大热,是不欲得衣的。里阴病没有触摸时感觉身大热的。
好了,个人浅见,请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0: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解读是李先生个人的观点,不是刘的观点,见33楼。
2、“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句历代多从“病”(伤寒)的层次解读,不是从“太阳病”的 层次来说的,否则,仲景会以‘太阳病”开头。刘和胡都是从“病’的层次来论的。认为第一句说的是热病(阳性病)初期的普遍表现;第二句是阴性病初期的普遍表现。
3、在伤寒论中,仲景是明确把桂枝汤类和太阳病(表阳病)对应的,是和阳证热证对应的。说桂枝汤应用于表阴证,则表明认为(1)仲景阴证和阳证分不清或者(2)仲景把桂枝汤用于阳证热病是错误的或者不恰当的。而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肯定是仲景临床中擅用、常用并且看重的方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0: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4、关于“风家”,我个人认为解读为“平时容易得外感的人”比较合适。否则仲景为何不用“太阳中风”或“中风”开头?这种风家,身体素质较差,得外感哪种类型都容易些。病程也比一般人较长。伤寒中这类日数还是当约数看比较合适,不宜做实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5 07: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的体会是,学习《伤寒论》,只有从临证上才能获得透彻的理解。如果有在临证上细心体察,这两条是不会不通的。身大热,反欲得衣,是指发热恶寒,这个没有疑义。难点在于身大热,是指触摸病人身体的感觉,摸上去烫手,因而称之身大热。身体发烫而反欲得衣的情况,除了太阳病麻黄汤证患者,没有其它的病证会出现这种情况。少阳与阳明病,是不恶寒,没有反欲得衣一说。柴胡证是往来寒热,寒时欲得衣,热时就弃衣,用反欲得衣形容柴胡证,不贴切。三阴证就没有触摸到身上,像麻黄汤证那样烫手的。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是桂枝汤证的特有表现。麻黄汤证是欲得衣,而不是不欲近衣。三阴证也没有不欲近衣的。少阴病里寒外热者,是身反不恶寒,身不觉得冷,就不存在欲得衣和不欲近衣的问题。不欲近衣者,是不欲将衣被贴近身体,因为衣被贴近身体,就会汗出增多,感觉烦热,而又不能揭开衣被,若揭开衣被,就会感到寒冷无比,我诊疗过的这种情况的病人,用病人的原话:“掀开被子,感觉外边就是冰,冷得要命(身大寒的感觉),盖到身上,又感到烘热汗出难受,不能把被子贴近身体(不欲近衣)”。我所以在这里反复说,是想让同行留意桂枝汤证有这种特有情况,这种情况打点滴的效果不佳,而用桂枝汤效果极佳。
明白了这两种情况,那么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发于太阳伤寒,“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发于太阳中风,就应该能明白了。“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在这里是讲表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0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15 07: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汤一笑于2010-03-06 22:02发表的  :
本人看了两个人的书后,还是倾向于接受少阴是表阴。有时间再说说理由。

刘氏对伤寒论的改动太大,学医不敢由其学说入门。而胡却不愿著书。基本未对伤寒有大改动,只是伤寒病理的解说有所突破。
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0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15 07: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5楼李国栋于2010-03-15 07:16发表的  :
我的的体会是,学习《伤寒论》,只有从临证上才能获得透彻的理解。如果有在临证上细心体察,这两条是不会不通的。身大热,反欲得衣,是指发热恶寒,这个没有疑义。难点在于身大热,是指触摸病人身体的感觉,摸上去烫手,因而称之身大热。身体发烫而反欲得衣的情况,除了太阳病麻黄汤证患者,没有其它的病证会出现这种情况。少阳与阳明病,是不恶寒,没有反欲得衣一说。柴胡证是往来寒热,寒时欲得衣,热时就弃衣,用反欲得衣形容柴胡证,不贴切。三阴证就没有触摸到身上,像麻黄汤证那样烫手的。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是桂枝汤证的特有表现。麻黄汤证是欲得衣,而不是不欲近衣。三阴证也没有不欲近衣的。少阴病里寒外热者,是身反不恶寒,身不觉得冷,就不存在欲得衣和不欲近衣的问题。不欲近衣者,是不欲将衣被贴近身体,因为衣被贴近身体,就会汗出增多,感觉烦热,而又不能揭开衣被,若揭开衣被,就会感到寒冷无比,我诊疗过的这种情况的病人,用病人的原话:“掀开被子,感觉外边就是冰,冷得要命(身大寒的感觉),盖到身上,又感到烘热汗出难受,不能把被子贴近身体(不欲近衣)”。我所以在这里反复说,是想让同行留意桂枝汤证有这种特有情况,这种情况打点滴的效果不佳,而用桂枝汤效果极佳。
明白了这两种情况,那么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发于太阳伤寒,“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发于太阳中风,就应该能明白了。“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在这里是讲表证的。
是的,观照经典也要从现场开始。只是经方的现场观察会几辈子看不完,所以要几条腿走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5

积分

13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法仲景汤液

Rank: 1

积分
45
发表于 2010-3-15 08: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从方证看,两位大师有非常接近的地方,不同更主要来自于对六经的定义不同。这个就像生物学上的分类,一个种分到哪个科属会因为科属的定义有不同,但是种还是那个种。
方证还是那个方证。
学而时习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2: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什么认为少阴为表阴更符合仲景原意

首先我不愿意从《内经》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关于《内经》和《伤寒论》的关系,近代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实质的关系。而且它们所论的三阴三阳的实质区别很大,有的甚至相反。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中国医学流派众多,学术观点不同。且当时一般是竹简著书,交通不便。学术间的交流和传播是很不容易的。尽管《伤寒论》序言中说研究过《内经》,但不表示仲景接受《内经》观点。所论不同就是证明。何况序言本身就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后人伪作。有不少学者认为《伤寒论》完全是《本草经》《汤液经》这一派的传承。晋人皇甫谧和王叔和基本同时代,他也只是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如当时他看到仲景的所谓序言,肯定不会这么说。值得注意的是,皇甫谧这个人本身是个《内经》一派的医经家,而且是个史学家。
我认为从伤寒论本身的写作结构和内容来推测分析仲景的本意更加合理更容易接近真相。
太阳和少阴篇内容有对应性。
1、在三阳篇中太阳的条目最多;在三阴篇中少阴的条目最多。赵开美本伤寒六经中,太阳篇178条;阳明84条;少阳10条;太阴8条;少阴45条;厥阴4条。说明一下,厥阴篇学者多认为只有4条;其后的条目不是“辩厥阴病脉证并治”,在王叔和的另一本书《玉函》中是“辩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第十”;内容是先论治厥,再论治疗利;再治疗呕,治疗哕,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涉及厥阴。
论述条目最多符合表病最常见的临床实际。也符合表病传变最多的实际,更符合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思想。真正的厥阴病条目仅有4条。与太阳篇的条目178相比真是少得可怜。表阴病的严重程度应该高于表阳病,如此草草论述于理不合,也不象仲景风格。认为厥阴是表阴病我觉得可能性很小。
2、太阳中有一些论难治、死证条,主要是误下导致的结胸证(属于里阳证)和脏结证;少阴也一样有一些论难治、死证条,多是转属里阴证有吐利的危证。这些难治 、死证条出现在太阳篇少阴篇,并不是说它们都是属于太阳病或少阴病,仲景多是提前警示学医者不可误治、表阴病要抓紧时间早治而已,符合符合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思想。)

2、太阳篇和少阴篇论治的开始,都是微发汗的方法(似乎还都暗含有利水的方法)。其所用的方剂也有某种对应性。这里简单谈谈,不知是否有点意思。比如太阳有汗的桂枝汤,是微发汗+尿解 逐水;少阴病得之一二日的304条,“灸之”发汗后用的附子汤,合起来也有微发汗+ 尿解 逐水的含义。太阳病无汗的麻黄汤对应少阴病无汗的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甘草附子汤都是有微发汗尿解逐水的意义的方剂。我觉得古人是不是认为人得外感是因为人体内“水气”多的原因?所以治疗外感一方面要向外排汗祛邪、一方面要向下利水。麻黄本身主治就是水肿,麻黄类发汗剂就是发汗利水尿解方;桂枝汤类也一样,在其他利水的方剂中多用桂枝。
另外,在少阴285、286、294条中主要论述少阴不可发汗的情况。如果不是病在表,列这些禁汗条岂不是废话?!

尚有一些论据,以后慢慢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5:37 , Processed in 0.20211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