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621|回复: 6

你会诊脉吗?

[复制链接]

13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得一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12 19: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传统脉法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对“平人脉象”论述过于侧重于脉象的变化,缺少明确和容易把握的尺度。
误区二:古今论脉之书,多侧重于脉象而忽视诊法,脉象得出离不开指法,很少有人阐释指法之巧。
误区三:追求从脉象断病症,不懂的脉症证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误区四: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不能准确的贯穿诊脉全过程,下手先求脉象,不能做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误区五:中医理论的基石“气”不能在诊脉过程中当作诊察对象被把握。不能建立以“气一元论”为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误区六:古今医家对脉象之描述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统一,学习时不能体察医家之本意,故而让人莫衷一是。





上一篇:胡希恕和刘绍武的学术比较
下一篇:谈谈民间中医的发展

41

主题

182

积分

58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
发表于 2010-3-12 20: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诊高深莫测,谢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10-3-12 21: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二四五六绝对赞同。一三持保留态度。尤其是一,未悟古人知常达变之良苦用心。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得一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08: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沙丘沙) 的帖子

请问何以为“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得一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9: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万物,进取诸身;致虚无,守静笃,天人合一,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心与天地相感,口纳五行之全,之<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得一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9: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为《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得一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0: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象》为人感知的东西,对一种象人们对它的感知程度不同结果也不同,象为果,形成象的成分为因。所以只知其证不知其病机《因》肯定不行。
    举一浮脉例子。

浮脉

一、脉象的诸家论述

《内经》:春日浮,如鱼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由余。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

《脉经》: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难经》: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诊宗三味》: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

《脉诀汇辨》:如水中漂木,虽按之使沉,亦将随手而起。

《诸脉条辨》:脉有素浮素沉之体,故浮无定候,以初到脉上为候。

《频湖脉学》七言诀: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二、脉象评析

浮脉的描述有很多种,且描述并不统一。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误以为浮脉应该有一种比较统一的指感特征,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在《内经》中云:“春日浮,如鱼游在波…”这里浮应该指脉势上浮之势,此正与春天阳气上升相符。而经中“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则应该是指阳气热盛,脉从上浮之势发展成“脉从肉上行”。此两者一是指脉势浮,一是指脉位浮。

《内经》中对秋天之脉称为毛脉,后世论述则将毛脉归于浮脉。李时珍《濒湖脉学》中云:“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而《内经》中对毛脉的描述却是:“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秋天是收敛的季节,阳气下肤,如蛰虫将去,然仍有余气在表,浮散于外。故有“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之说。脉象意义主要体现秋天阳气正欲潜藏。而王叔和《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则是指体现人体气机上越外浮,与“春日浮,如鱼游在波”相同。

《难经》中“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明确指出,此为脉位之浮。《诊宗三味》与《脉诀汇辨》则是指脉位与脉势均浮。故《诸脉条辨》又指出“浮无定候”。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将所有的情况归在一起,统称为浮脉。这就使我们后学者摸不着头绪,也势必走入迷雾中,做中医多年,仍脉理不明,搞不清何为浮脉。

从临床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把体现气机外浮上升的脉势浮称为浮脉。所以说王叔和《脉经》规定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更为确切一些。从王叔和《脉经》中对浮脉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浮脉的得出是靠指法“举、按”得出的,没有举按得过程,就不会得出正确的浮脉。

下面我们专门对举按做论述,目前有很多人对“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认识不够,由于受现代一些书籍的提法如“浮取、沉取”的影响,就简单的将“举之、按之”理解成“浮取、沉取”.
从语法分析,沉取、浮取的“浮、沉”是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取”,表明取的状态时“浮”或者“沉”,而“浮之、沉之、举之、按之”的“浮、沉、举、按”是动词,表示对脉(之)的动作过程。

在古脉法中,诊脉时医者是在“举、按”的动作过程中,体会脉搏来去的变化,此即《内经》中所云:“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之本意。

《难经》中对举按的方法又做了准确的阐释,以“一黍”为举按力量递增递减的单位,整个诊脉过程分为十五个层次。五个大的层次。到了《脉经》中则明确这种方法叫做“持脉轻重法”。

举按得具体操作如下:临诊时,触及脉体以后,即以“初到脉上为候”,再对脉体进行按压,直到脉搏消失,整个过程力量增加量我们视为十五黍之重。这样每三黍为一个层次,从按开始到按终分别为“肺心脾肝肾”,我们在举按过程中,得到的结果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我们称之为浮脉。近人有以“指压—指感趋势图”来表示浮脉的,认为‘’‘’‘’所用指力小于中等指力时,即为浮脉。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即典型的浮脉特征。我们认为当指力大于五分之三总指力时,如果“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我们可以认为在肝肾这个层次气机外越。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层次气机均可以外浮。所以在脉诊的任何一个层次都可以出现浮脉。

    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举按准确的把握气机出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是对浮脉最深刻的、最正确的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脉法,学和看待脉象。
    浮脉在临床中的意义是以把握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出的运动,凡是浮脉气的“出”运动均大于“气”的入运动,是否太过以“微”而有“胃气”为度。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脉浮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邪气居表,正气抗邪

二.    内热盛而气外出

三.    风盛扰之

四.    内寒盛,气不能入

五.    内阴实,气不得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06:22 , Processed in 0.08785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