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404|回复: 12

[转]中医学术发展已进入{千年怪圈}

[复制链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70
发表于 2022-1-3 13: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下文摘自:

《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基于中医药学术文献信息数据与知识进步的综合分析》



来源:

《中国中医药文化文献集(2000~2016)》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重点研究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及出版时间:2017-03-01






中医学术发展已进入{千年怪圈}




一、中医学术发展“千年怪圈”的构成



  ①怪圈原点:古典传承中的僵局

  中医核心学术体系形成于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由于人类在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和科技手段落后,中医作为一个应用性学科,不可能深入到微观来认识人体的微观构成,只能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去认知人体的健康、疾病和生命,也就是通过采集外在的、表面的、整体的信息进行推测式的认知判断。在“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的驱动下,中医虽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没有取得更多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只能在古老的学术框架内进行小范围活动或基本保持不动,这就构成了中医学术发展模式的“千年怪圈之原点”。


  ②突破原点:中医碰撞西医后的自救

  古代的中医和古代的西医都走过极其相似的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对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到了近现代,西方医学完全抛弃了从宏观整体研究现象的方式,走上了一条更加精细的微观具象的研究道路,形成了以实验研究、定量分析研究和现代逻辑语言为特征的现代医学体系。而中医仍然受着古老的、极其粗放的“初级自然整体观”、“初级思维模式”和“初级行为方式”等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影响。中医学术在经历了上千年未有重大学术理论突破之后,到了19世纪末受到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西医不断在中国建立学校、医院和招收留学生,开始与中医争夺医疗市场。特别是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西医更是以科学的名义,开始冲击“不科学”的中医,甚至中医还被冠以“封建旧医”,随时面临被取消的厄运。至此,中医在我国独霸医疗市场上千年的主流地位终于被动摇。中医开始接触西医,试图突破千年模式,寻找科学的新生。


  ③背离初衷:现代困境中的回归

  中医药在受到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猛烈冲击后,经历了“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发展中医”等一系列现代化改造运动。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却未能真正促成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创新和突破,而且也未对原有理论提出有价值的否定,至多只是对中医原有理论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理解”、“研究”和“验证”而已。最近一百年以来,中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乘上了现代化的“汽车、火车、飞机”,却因方向的迷失,反而更快地偏离了目标,甚至永远都可能达不到目的地。正因为如此,中医药界有识之士才逐渐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惊呼中医要“回归传统、回归经典”。


  ④怪圈形成:回归途中的迷茫

  中医药界有识之士在异口同声地呼吁“回归传统、回归经典”时,似乎已忘了刚刚才过去了百余年的一个重要史实:中西方医药文明从百余年前开始碰撞后,给中医带来的所有不安、心酸和“恶果”,正是源于“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的历史局限和本身的僵化。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西方现代医药文明的冲击,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也早已显年迈,步履蹒跚,很难再现昔日的辉煌和荣光。而今,那一片回归的呼声,其实是在迷茫失向、手足无措时,所做出来的一种不假思索的、未经深思熟虑的、非理性的本能反应。如果想在现代信息文明时代将拯救中医的希望,寄托在回归农业文明时代的千年老路上,实际上已很难有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明其合理性,也没有更多的现实条件能够满足其可操作性。除非将拟培养的中医人才,从出生以后就与世隔绝,不能接触现代文明的一切,只能将其置于现代模拟的远古时期的环境中。即使如此,也毕竟是模拟,仍然不是真实的远古。可见,既然早已时过境迁,历史是不可重复的,中医药已不可能再原原本本地回到远古的《黄帝内经》时代。


  事实上,按照原来的“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发展,已不太可能再产生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术创新。盲目的回归,不可能使中医重获新生。即使能回归,也只能解决部分传承问题。如果回归真能救中医,那么百年前中医遇上西医之后,就不可能失去了自信而妥协。试问,西医遇上中医之后,表现出妥协了吗?提出过与中医“友好合作”和“结合”吗?也许提出回归的出发点是一种对中医经典的致敬,但确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既然回归无望,那么,中医的路在何方呢?

  话到此时,一个怪圈已缓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从远古到19世纪,古典中医传承中出现僵局,形成怪圈原点→中医碰撞西医后奋力自救,期望能够从怪圈原点的僵局中突破→本想通过搭上现代科学的“快车”,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改造,然而却背离初衷,越走越偏离目标,于是一个急刹车,要求倒车回归→然而,回归的路却一片迷茫。由此,形成了中医学术发展中尚未被广泛察觉到的“千年怪圈”。


图35 中医学术发展“千年怪圈之迷茫”示意.jpg


图35 中医学术发展“千年怪圈之迷茫”示意




二、解密中医学术发展的“千年怪圈”



  ①古代传承:中医文化的“缺陷”

  先秦时期农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和“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这在当时虽然是先进的文化和发达的医药学发展模式,但却存在着整体观认知世界的先天不足,几乎包含了农业文明时期的所有的消极因素。

  在《黄帝内经》时代的医药学,虽有粗放的解剖知识,但仍未能或难以深入地接近微观,或者主动放弃了对微观的关注,因此只能或更强调从主体的属性、表面特征信息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位置、关系上,粗放而简约地认知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情况。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面,采集的几乎都是近似的或模糊的信息,其中最具影响的脉诊更是因人而异,不同中医师有不同的判定。如果基础信息不一致,势必影响诊治方案的临床效果。即使不同中医师依据不同的临床信息进行辨证施治,也许都能够收到一定的或者很好的效果,但这种效果的取得不可能是稳定的效果或最佳效果,更难以大批量复制。而在学术表达上则运用了带有模糊性的、缺乏严格界定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并以此进行一些具有思辨性质的阐述,利用发现的一些对应关系进行医理与药物之间的而非确切证据的相互印证,以此证明学术的正确。

  如此学术研究方式,是不可能真正促进学术的创新发展的。这些情况在一个学术体系中长期存在,久而未能完美解决,确实令人惊讶!同时,也缺乏在研究中引入数据统计分析,在实践中缺乏借助工具的意识和方法,因此以上认知方式不仅不可能实现更深入、更准确的认知,还助长了不利于学术发展的主观想象和臆测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学术体系自我纠错的实现。况且,很多古代医药文献难免不存在着只记录成功的治病案例,而忽略或不记录失败的治病案例,给人一种貌似高疗效的诊疗幻象。也就是说,即使我们都认可中医药具有伟大而辉煌的历史,却提供不出中医药在上千年的历史上,到底能解决什么样的临床问题、中医药治病的疗效到底如何的相关证据和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证据。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中医学术发展模式千年不变、中医学术创新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可见,先秦时期形成的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也是中医难以突破性发展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如果盲目地回望传统、仰望经典,并不一定就能真正带来中医的创新发展。在当前一片中医要回归传统的呼声中,通过回顾中医学术发展史和梳理中医学术发展文献数据,让我们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到不能全盘推翻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但中医文化传统也必须要变革,“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要实现面向未来的“升级换代”,已到了十分紧迫的时候。


  ②现代生存:中医文化的“缺失”

  20世纪以来中医药受到现代科学文明的影响,形成了以西医等现代科学武断地治理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现状,虽然进行过包括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研究中医等学术探索,在图书、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上的中医药学术信息数据出现空前的膨胀。然而,这种貌似中医学术一片繁荣的大好景象,却终因这些现代化探索,迷失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方向,背离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未能坚持中医药文化的正确引导和学术评判,采用了一些并非适合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因此并未真正促进中医药知识体系的进步和创新。

  通过对百年来中医被西式科学以还原论方式改造的学术发展史的深度剖析,我们认为未来中医药的学术发展,无论怎样创新和现代化,都必须坚持以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坚持以象信息为中心的宏观整体认知思维模式,坚持以中医药文化三大核心为导向准则和学术评判标准,才能使中医药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否则中医药现代科研在浪费了国家的大量人、财、物之后,还不能真正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事实早已证明,缺失中医文化导向的中医学术发展,注定是要失败的。


  ③寄望回归:中医文化的“缺向”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中出现了一种最有历史感却也似乎是最有时尚感的声音:回归。如果我们在深刻地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三大核心是影响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后,也许你会明白产生于先秦时期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还能不能拯救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现代中医药,也会更清楚地认识到“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的局限性。中医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必须有基础学科的成果来不断充实,然而能够支撑“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发展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部分早已死亡或基本已消失。不少有识之士希望回归的那种传统中医形态,实际上早已处于源泉枯竭的状态。因此,即使回归了又能怎样呢?至多仅仅能够解决部分传承问题。因此,如果还寄希望于回归是振兴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唯一路径和方式,则显然是对中医药文化发展方向上的一种误判。试想,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文明社会的今天,还寄希望于回归到远古农业文明的粗放状态中去乞求解决现代的发展问题,无疑是一种缺乏战略眼光的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医文化的以上“三缺”(缺陷、缺失和缺向),最终导致产生了中医学术发展中的“千年怪圈”。因此,要从根本上破解中医的这个“千年怪圈”,就必须从中医药文化着手。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变革和进化,使“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升级和更新换代,这才是现代中医发展战略必须强调的核心关切。





上一篇:再谈“方证相应”方证相应四个字,方和证比较明白,方是方剂...
下一篇:《伤寒论》关于“属阳明”的含义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1-3 13: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拜式的复古(唯求效如桴鼓,死守方证相应)}和{抛弃式的创新(丢掉中医思维,独尊高新科技)}都不可能振兴中医。

  中医的发展要走{以传统哲学智慧和医学思想为指导}与{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做支撑}相结合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564

积分

193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http://blog.sina.com.cn/sazaos

Rank: 3Rank: 3

积分
564
发表于 2022-1-3 13: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3 13:10
  
  {崇拜式的复古(唯求效如桴鼓,死守方证相应)}和{抛弃式的创新(丢掉中医思维,独尊高新科技)}都 ...

赞成,赞成。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3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31
发表于 2022-1-3 16: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3 16:35 编辑

文章口号喊得挺响的,就是不知具体他想怎么样,红字部分的三大核心导向,写得冠冕堂皇,奶奶地,居然连个疗效导向都不提。这是哪个衙门办公室枪手的文笔?国家的钱就是这样浪费的。

什么叫“背离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  任何医学的价值观除了治病救人防疫保健还有什么?中医还有特别的价值观?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1-3 16: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创造性转化”
    ——基于中医药学术文献信息数据与知识进步的综合分析》
  (毛嘉陵 李婧昳 王晨 梁叔弘)
  大数据对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的启示:
  中医基础理论自先秦时期创立以来,一直未能再有颠覆性的学术创新。由于方法论和时代的局限,如果继续沿袭千年前粗放的宏观研究方式,中医学术研究不可能产生本质上的突破。大数据给中医临床带来新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有望对中医基础理论和学说的创新带来启示。中医认知人体健康和疾病主要靠“观物取象”“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的方式。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的表现,即“象信息”,以揣测分析其体内的健康状态或病理变化、并将其归于某种证型、然后随证遣方的一种诊疗疾病的认知思维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所主要依据的是藏与象、象与证、证与治等环节之间存在着的对应关系,虽然实践早已证明了这种认知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却因并不清楚其中的内在机理,难以被广泛认可。大数据虽然也不能对其进行具体阐述,但却能够用数据证明这种对应关系和现象存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因此,通过在中医药学术研究中对大数据的运用,有望加深对“天人相应”“象思维”“藏象学说”“经络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极有可能从大数据中发现和构架出新的中医理论和中医学说。例如,发现一些新的临床证型,或对现有证型进行细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51

积分

151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1
QQ
发表于 2022-1-3 21: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比一群从没下过厨房的人,研究自动炒菜,自动炖肉的锅,美其名曰现代化,自动化,锅再能用手机控制,就是信息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1896

积分

306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896
发表于 2022-1-5 16: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盛世修典,正本清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4727

积分

259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腌老黑豆的脚后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7
QQ
发表于 2022-1-9 07: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2

积分

137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2
QQ
发表于 2022-7-21 10:15:28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3 16:23
文章口号喊得挺响的,就是不知具体他想怎么样,红字部分的三大核心导向,写得冠冕堂皇,奶奶地,居然连个疗 ...

我看这文章有种我们学校领导开大会的感觉,太空。而且,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他自己对于中医的治病逻辑也没搞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2

积分

137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2
QQ
发表于 2022-7-21 10:16:48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3 16:31
  《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创造性转化”
    ——基于中医药学术文献信息数据与知识进步的综合分析 ...

基础理论从先秦以后没有发展?这是把伤寒论扔了啊。中医基础理论只有阴阳五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1 11: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2-7-21 13:18 编辑
15139381977 发表于 2022-7-21 10:16
基础理论从先秦以后没有发展?这是把伤寒论扔了啊。中医基础理论只有阴阳五行吗? ...
  这句话是哪里来的,你自己理解的吗?
  原文是:
  中医基础理论自先秦时期创立以来,一直未能再有颠覆性的学术创新。
  注意:原文说的是基础理论!
     而《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理论和实验)的基石。
     且限定词是“颠覆性的学术创新”而非一般性阐释和完善!


  但他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因为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华哲学文化核心构架的一部分,是不可能被颠覆式创新的,只可能被细化和拓展。

  公元前500年前后(当时中国正处于先秦时代)被史学家称之为“人类的轴心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主要的精神文化导师和基本的哲学思想理论都诞生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800年这个人类从童年走向成熟的时间段,并将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2

积分

137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2
QQ
发表于 2022-7-21 18:47:2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7-21 11:37
  这句话是哪里来的,你自己理解的吗?
  原文是:
  注意:原文说的是基础理论!

那这就是每个人看法的不同了,我恰恰认为伤寒论的六经理论提出了疾病的总论,完全颠覆了曾经疾病分论的治疗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1 19: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2-7-21 19:11 编辑
15139381977 发表于 2022-7-21 18:47
那这就是每个人看法的不同了,我恰恰认为伤寒论的六经理论提出了疾病的总论,完全颠覆了曾经疾病分论的治 ...

[六经病证治理论]之前,中医有[规范的临床证治理论]吗?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讲{生理、病理、经穴、针灸、养生}的,全书只有13个药方。

  之所以说《伤寒论》{中医临床的基石},就是因为张仲景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医圣就是中医临床的No.1,沿用至今的中医辨治法则的开山鼻祖,他还颠覆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6 23:52 , Processed in 0.23296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