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330|回复: 19

江厚万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21: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对话沙龙续五
方证,病证再思考




 
莫道南山险  登峰凭幽径
——喜读《经方100首》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论断堪称中医现代发展的国家宣言,她既指明了中医今后的前进方向,又寄托着对中医事业的时代要求,同时发出了中医药研究方法体系亟待建立的警讯。回顾1840年以来中医经历的风雨迷茫,直面当今世界性“中医潮”的“虚阳浮越”,我们不禁疑云丛生:今日中医除了一代又一代地“克隆”“马王堆帛书”,或者东施效颦地步随“默顿”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
近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经方大家黄煌先生的新著《经方100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似乎从中读出了某些答案,那就是:发展中医当遵循实证科学的思维路线,与玄谈空论绝交,走仲景之路,还中医学“至简大道”的本来面目。

1独辟蹊径  走近仲景却远离仲景
作者以一个中医临床家的卓识慧眼,将研究的目光始终聚焦于中医学的独技奇葩——经方。经方者,经典方、经验方、经得起检验之方也。仲景系经方传人,治学仲景,必从经方入手。清代大医家徐灵胎指出,“医有道焉,有术焉,道难知也,即知之而无可用者也。知道而能用,夫道则道精矣。术易知也,知之而无与乎道者也。知术而能通乎道,则术神矣。”仲景之道在于一个“证”字,仲景之术在于一个“方”字,精识“证”,善用“方”,仲景之道术则掌握殆半。“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岐黄临床学万世不移之玉律严规,昭然于寥寥数语之中。执此不变之理,足可应万变之病。作者深谙其道,紧紧抓住“方证”两端,致力不辍,对仲景方之结构组成、权重比例、作用指征、煎服方法、加减规律、剂型要求等均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与深度发挥,对仲景提出的“证”之概念亦赋予了新的内涵,首创了“药证”、“方证”一词,并与传统的辨证论治之“证”作出了必要的鉴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从仲景思维的原点出发,而又远离了仲景。如对于“烧 裈 散”考证之类的传统方法予以明智的回避,对现代还原分析方法提供的所谓“纳米”发现则采取审慎的舍从。目的恰如其言,“本书所做的一切,就是把前辈应用经方的宝贵经验接下来并传下去,振兴经方医学”。

2证病同辨  不昧于病又不惑于病
“证”字首见于仲景所创的“随证治之”一语,1955年任应秋先生发表“论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标志着“证”已成为中医学的一个核心词汇。随着“西学东渐”,西医之“病”一词便登陆中国,因而引起国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证、病”之争。学术争鸣本可促进学术发展,遗憾的是结果不仅未能达到愈争愈鸣,反而使概念愈加模糊不清,甚至有意无意间将人们引向“弃证从病”、“以病统证”的歧途。究竟应该如何解读“证”与“病”,本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证”是中医的专有名词,它既不是指通常所说的“症状”,也不是西医之“病”所言,而是中医对“功能——时间——空间”三位一体的人体常态发生偏离后的综合表现的一种判定。目前给“证”所下定义超过十种以上,但均不够全面、准确,唯有医学哲学家祝世讷先生所论迥异众说,一新耳目。“证者‘正’也,辨‘证’就是辨‘正’,治‘证’就是治‘正’”;“证是人的系统质病”;“证犹如蒙娜丽沙的微笑,一旦将构成‘微笑’的颜料与油布予以分解,表征‘微笑’(证)的概念图景也就不复存在”。
“病”是西医学的诊断概念,病名之立一般需要对诸如病原学证据、病理解剖学定位、生理生化学指标、免疫学参数、内分泌学量值、心理医学测试曲线、影像学图像、肿瘤等特殊疾病有关标志物、甚至基因图谱等多种信息,并结合临床证征进行综合分析,假如上述要素缺如,或者其中因果关系不明,则难以做出病名诊断,而往往以综合征(syndrome)名之。
作者首创的“桂枝证”、“附子脉”、“黄芪腹”等“方证”概念,实际上是对仲景“太阳(病)证”、“少阴脉”、“湿黄家”等说法的现代表述,更是对传统辨证论治体系的突破和颠覆。
不言而喻,“证”不可能超然于现代“疾病”而存在,那么,它们之间究意是什么关系?本书并未从理论上进行纠缠,而是对每一具体方证可能与哪些现代疾病发生关联逐一列述,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大音稀声”的笔法恰恰体现着仲景的学术风格。仲景所谓“有是证用是方”,既具有永恒的意义,但又不免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现代语言对中医之“证”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好比从“证”这张平面图上找到了连接“病”的线型图的交汇点,从而,使“元气论”思想萌生出的中医之“证”和“还原论”理论导源而来的西医之“病”,从这一连线的两端渐渐向中间汇合,最终必将形成证病合一的整体图景。但必须指出,主张证病同辨的诊断模式,决不是意味着以辨病来淡化辨证或者替代辨证,也不是将“证”从属于“病”,而是更高层次的辨证。这里,应该做到辨“证”既要不昧于“病”,而又要不惑于“病”。

3方证类比   着眼于同但立足于异
古有明训:中医治病既可“万病一方”,又可“一病万方”。所谓“万病一方”,其实是“万病见一证则只需立一方”的略言,“一病万方”即“一病现万证必须用万方”的简述,其真正含义仍然是“一证一方”,亦即“方证”之谓。
“方证”是仲景医学的精髓,是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所说的“是辨证的尖端”。解读方证自然成为本书的浓墨重彩之所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方证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病邪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体系的区别何在?
我们认为,前者所辨之“证”客观实在,规范统一,有目共睹,更为可取的是“以方名证”,其结果是“证”明则“方”定,无需经过“脑筋急转弯”。后者不仅要求追究“证从何来,证向何去,证机何在”,并要求弄清五脏传变,寒热转化,经络走向等前提概念,但可悲的是,直至今天,世界上竟无有一人能够说明“脏腑为何?络络在哪?三焦是孰?”试问,建立在这种海市蜃楼上的所谓“辨证”结论岂能不是一种“我思故我在”?!
为了揭开方证的神秘面纱,作者一反当下流行的对“理法方药”的“学腔”说话,独具匠心地广征博引历代医家识证用方的经验、心得、见解,将抽象枯燥的方证理论变成活灵活现的临床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惊喜地发现,作者的解题思路是从纵横两条路线和求同别异两个视点上展开。如通过对“竹叶石膏汤证”的纵向剖析,得出阳明病(实热证)的发展变化趋势可归纳为“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麦门冬汤证——复脉汤证”的结论,使读者明了退一步可以看出“证”之由来,进两步可以预知“证”之去向。以横向比较的方法更显示作者独特的视角,不凡的功力。以“桂枝汤”为例,作者指出,“桂枝汤证在《伤寒论》中的条文很多,一是说明本方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二是暗示用好桂枝汤并非易事”,同时又指出,“桂枝汤的加减不宜过多,切忌变得面目全非而影响本方的调和作用”,可谓要言不繁,切中肯綮。并援引程门雪先生关于“桂枝汤”的四个加减法:“寒加附子,热加黄芩,虚加人参,实加大黄”。让我们领悟到“方者,方向也”,不妨将“桂枝汤”视作东方,加“温”便变成东南方,增“寒”则成为东北方,过“温”可能变成南方,过寒将会成为北方,结果它们就不姓“桂”了。无论是“一证设五方”,还是“一方变四方”,皆遵循着必先着眼于类证之“同”,后落实于方证之“异”的规律。
本书对于医治目前中医“技科混淆”、“医哲不分”、“以西解中”的“时髦病证”无疑是一剂良药。唯感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导言或概述的“实话实说”不免显得过于零散。同时,书中所引证的诸如“结核病”、“流脑”等的治案,这只能是当时的一种没有办法的选择。研究认为,中医的“非特异疗法”对于特异性感染往往是“黔驴之技”。应当向读者说明,以免造成误导。




上一篇:好消息  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出版了
下一篇:《人民日报》刊登探讨关于经方药物用量的文章

38

主题

1800

积分

370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对,其实自己有过此种

Rank: 5Rank: 5

积分
1800
发表于 2010-1-19 22: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文采甚好!让我们重新有审视了《经方100首》,重新又领越了经方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0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19 22: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认为,中医的“非特异疗法”对于特异性感染往往是“黔驴之技”。应当向读者说明,以免造成误导。
这一部分就是病证之别的核心,也 是本文的视野 缺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18

积分

3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

Rank: 4

积分
1318
发表于 2010-1-20 07: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maixue于2010-01-19 22:31发表的 :
研究认为,中医的“非特异疗法”对于特异性感染往往是“黔驴之技”。应当向读者说明,以免造成误导。
这一部分就是病证之别的核心,也 是本文的视野 缺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18

积分

3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

Rank: 4

积分
1318
发表于 2010-1-20 08: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师的书都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0-1-31 20: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是弟子杨大华、温兴韬、赵永前、赵立波、仝太峰集体编写的。其中,大华为我统稿,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五位编者都是基层医生,几乎都没有职称,但是,他们对经方有研究,运用经方有心得,更有普及经方宣传经方的激情。当时,我编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医的水平不必看学历,甚至不必看职称。在民间有大量的中医人才,经方的普及与推广必须依靠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4

主题

2万

积分

599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61
发表于 2010-1-31 21: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楼主深厚的功力和清晰的思维,假如主管中医科研的领导人有如此见地则中医兴旺矣!

同时,非常赞同2楼的
“这一部分就是病证之别的核心,也 是本文的视野 缺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528

积分

80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经方方证,六经相应

Rank: 8Rank: 8

积分
3528
发表于 2010-2-1 08: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非特异疗法”对于特异性感染往往是“黔驴之技”。
不完全如此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1: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非特异疗法”对于特异性感染往往是“黔驴之技”。不完全如此吧!




  中医的“证”就是胡希恕先生说的“整体反应”,祝世讷先生说的“人的系统质病”,张仲说的“经病”(实际是证),不是文中提到的西医之“病”的特异性病原体或标志物或病理解剖结构,也就是说“病”是特异性的,用哲学语言讲“证”是“关系病”,“病”是关系者(或者说是要素病)的“病”,之所以说目前的研究思路有问题,要害在于外行将人民的血汗钱用在某些人欺世盗名的寻找抗癌、抗病毒等等的“水中捞月”之中!!!我为什么在对话中连续五次提到中医治“证”不治“病”,而且我不容争辩地指出过去、今天、将来都不会找到抗病毒等等的特效中药成分,因为整体的“药或方”只针对整体的“证”,我想懂中医者大概能接受吧。有人会说你太偏颇了,但我信奉一点————事实,只要谁能举出一个例子,我就全盘收回所言。否定中医者错在这里,异想天开着也错在这里————挖空心思地找治“证”的特效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0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2-1 23: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临证只提中医相关性的证而否定病(还包括中西病)是对中医千年实践的否定。即或就药而言,如果中医永远没有抗病毒特效药,那么我以为西药也应该没有,那么这里谈药干什么呀。中医体系是体用兼备的,强调表述的 完美,包容宇宙,也强调不拘一格的实用主义,当然最终会纳入经典表述之内。我强烈支持黄教授的通俗化和西学概念如疾病谱来参照,就是因为象核心的 相关性,是需要未来细节来作为象的喻体,吸纳具体象,是中医体系的 必然和本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21: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药证方证”即治“证”之药、治“证”之方,只要人类存在“证”中医就有用武之地,谁在否定中医?证病不分就无所谓辨证辨病,二者的区别是既有交叉又有不交叉的关系,是证就按证治,是病就按病治(西医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0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2-2 21: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病为证,病病相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4

主题

2万

积分

599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61
发表于 2010-2-3 12: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有必要先把文中提到的“非特异疗法”和“特异性感染”讲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3 21: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提到的结核病、流脑都是特异性细菌感染,西医抗生素就是特异性治疗,中药哪怕是一味药也可能有几十种成分,作用到人体实际上是通过多环节发生效应,如果提取某一种单体那实际上是中药西化,不再需要中医理论指导应用,如黄连素、青蒿素、苦参素等等不能再归入中药系列,“药证方证”本身就告诉你黄师的研究就是治“证”的,至于疾病谱是说病与证有联系,拙文整篇也就是讲这个问题,我想这一概念并不难辨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0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2-3 23: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江边日月于2010-02-03 21:50发表的  :
文中提到的结核病、流脑都是特异性细菌感染,西医抗生素就是特异性治疗,中药哪怕是一味药也可能有几十种成分,作用到人体实际上是通过多环节发生效应,如果提取某一种单体那实际上是中药西化,不再需要中医理论指导应用,如黄连素、青蒿素、苦参素等等不能再归入中药系列,“药证方证”本身就告诉你黄师的研究就是治“证”的,至于疾病谱是说病与证有联系,拙文整篇也就是讲这个问题,我想这一概念并不难辨清。
一单成分看中医药抗病毒?那肯定是没有一种中药够得上是药了。太偏的说法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4519

积分

21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药医不死病 佛度有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19
QQ
发表于 2010-2-4 0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江老师!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4519

积分

21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药医不死病 佛度有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19
QQ
发表于 2010-2-4 0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老师讲的很对!!!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4

主题

2万

积分

599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61
发表于 2010-2-4 20: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十多年前用参苓白术散改汤不到3个月治愈一青年肺结核(不能耐受抗结核化疗)者,我把这理解成非特异性疗法治疗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今年还按照黄煌教授经验用薯蓣汤治疗一例肺结核咯血瘦弱老者,体质状态逐渐改善,咯血减轻,目前坚持治疗中。
楼主认为书中没有说明清楚,我认为像这样的专业书籍没有必要事事挑明,反成蛇足之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20: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单成分看中医药抗病毒?那肯定是没有一种中药够得上是药了。太偏的说法呀



  钻研问题精神可嘉,但概念必须先弄清楚才是,将你所说的“药”字改成“中药”就等于自我回答了,“病与证”、“药与中药”、“辨证与辨病”,整个论坛就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在讨论呀 !外行的人们否定中医就是讲中医说不清病名,“胡万林们”、“鸡骨草们”、“叶下珠们”、“肿瘤专业户们”都是打着“抗病毒”、“抗癌”的旗号在欺世盗财,也就是钻了空子————可怜的病人以为真有“特效药”。这也是中国的特色,因为只有中国有广大的中医市场,有众多的科盲和医盲,只要懂得中药永远没有特异性的抗病毒、抗癌药这一简单道理,那些骗子们早就下岗了呀!!!中国最高中医研究机构曾经打着中医治乙肝旗号在全国开连锁店,现在已灰溜溜地滚回了,这是对中医的最大玷污!应该问责!!!我之所以大声疾呼要为中医的基本概念“讨回说法”,就是为了捍卫国粹!!!现在要防止“红帽子胡万林”继续行骗,有人公然与国家广告法唱对台戏,仍然在作非法医疗广告,有良知的医者、公民都不会容忍这种丑恶行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528

积分

80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经方方证,六经相应

Rank: 8Rank: 8

积分
3528
发表于 2010-2-5 08: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公然与国家广告法唱对台戏,仍然在作非法医疗广告,有良知的医者、公民都不会容忍这种丑恶行径!
,呵呵,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能怎样!今后还会有的……,一声慨叹、百年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23:33 , Processed in 0.09302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